回覆列表
  • 21 # 天邊看客

    哲學是人類探討未知世界的思維方法、規律,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人類對未知世界的認識好比是一個雞蛋,最外層是哲學,這是在對未知進行思考、探索的階段,內層是科學,是人類已經搞清楚了規律並按類分科的問題,即哲學是科學的探索階段,如各學科的哲學。這個問題還是王東嶽先生講的清楚、明確。

  • 22 # 挖掘中醫中藥者

    哲學是智慧理論,科學是實驗後得到的理論。兩者可以說成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哲學可以說大過科學。比個例子:哲學說地球離火星太遠,科學經過實驗可以飛到火星,如果哲學說距離是永遠那科學是絕對不能實現的,科學還沒得結論出來之前也靠主觀來引導,也象瞎子下塘摸魚一樣迷茫,兩者雖是兩個概念也有相關聯的地方。

  • 23 # 唐易生涯諮詢

    為了讓題主更好理解這個回覆,我先回答哲學與天文學和科學的關係。

    咱們先想象這麼一個場景:

    大海上漂浮著一座冰山,冰山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水面上,一部分在海面以下。

    在水面上的冰山,其形狀、大小、高矮我們很容易觀察到並進行實時驗證,這就是科學。這時你會問什麼是科學呢?

    我們對科學的定義是:

    第一、科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認知。

    第二、科學是可以使用人類語言和文字進行描述的,“不可道”的部分不能稱為科學。

    第三、科學是可以構建起數學模型,該模型具有可預測性,可以驗證,可以持續修正。

    科學驗證的標準是什麼?

    第一、實踐是檢驗科學的唯一標準。

    第二、歷史是最好的證明。

    第三、人類的認知總會向前發展,科學發展具有階段性和層次性。

    現在,還必須介紹一個概念,什麼是機率?

    機率P是反映隨機事件出現的可能性大小。我們根據機率的大小將科學進一步細分為三大類:

    自然科學,其機率事件為1。

    生命科學,大機率事件居多,大機率事件是指P值大於5%的事件。

    人文科學,小機率事件居多,而大機率事件較少。

    使用機率來進行科學分類,其益處是:指標唯一性、容易識別、容易判斷。

    機率的現象級理論是機率統計學,深層次理論是量子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中國哲學之中陰陽就是波粒二象性:

    太極初開,陰陽合抱,陰中含陽,陽中含陰,陰陽和諧,相輔相成,這就是世界的本源,也是波粒二象性的本質,即宇宙的真相。

    可是,在海面以下的冰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我們就不容易準確觀察得到了。你說這冰山是長在海底上的,還是漂在水裡的呢?是不是都有可能呢?

    我們將海面以下的冰山定義為天文學的領域,我們可以提出各種假設,好像都可以解釋這個世界。但是人類對天文觀察和認知每進一步,對海面以下的冰山瞭解就多一些,這時冰山就上升一些,將原本只屬於天文學的範疇變成了科學領地。這時你又會問,什麼是天文學?

    我們對天文學的定義是:

    凡是人類目前尚未完全認知的領域都屬於天文學的範疇。

    你也許大惑不解。

    這就是我1994年對天文學的定義,你不理解很正常!但隨著我對哲學介紹的深入,你會慢慢理解這個定義和概念。

    你再想象一下這個冰山的場景:它的存在是否需要條件?

    是的。要有海水,在海面之上還要有空氣,而且空氣的溫度要低於零度。

    這裡提及的“海水”、“空氣”就是哲學。那麼什麼是哲學呢?

    哲學的本質只研究兩個問題:

    1、宇宙的真相。

    2、人類的機制。

    哲學在回答生涯問題之時產生了三個小問題:

    1、你從哪裡來?

    2、要到哪裡去?

    3、怎麼去那裡?

    如果你不理解上面的描述,我換成另外一種表述:

    科學和天文學都是研究實在物體或事件,能夠找到規律並反覆驗證的稱為科學,否則稱為天文學。

    哲學是人類的一種理論思維,是形而上的知識,不是研究實在的物體或事件。但是哲學卻為研究實在的物體或事件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下面,再對它們三者的關係進一步描述:

    1、天文學是人類的元認知,因為世界上沒有比天更大的事情。

    何為天?

    天即天文學所研究的物件,即宇宙的全部,包括恆星、行星、衛星、人類、動物、植物,乃至新型肺炎病毒等我們已知和未知的。

    天文學的核心學科是天體物理學,對於星系的起源與規律研究是狹義天文學研究的範疇。

    我上面的定義是從廣義天文學的角度,包括2003年的SARS病毒與2020年的COVID-19病毒。

    2、天文學決定了哲學與神學的廣度和深度。

    凡是能夠使用理性邏輯去解讀的天文學,採用形而上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去描述的學科稱為哲學。

    而凡是不能夠使用理性邏輯去解讀的天文學,採用形而上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去描述的學科稱為神學。在這兩者之外還有一個灰色認知地帶,稱為迷信,聲稱“信則有,不信則無”。

    舉一個例子吧,在非洲某一個原始部落,他們有神鳥崇拜的文化基因。有一天,一架飛機飛越上空,這是他們看到的最大“鳥”類,因此全族人民將“飛機”視為天降“神鳥”,視為喜從天降,全族人民不約而同地以最高規格的禮儀來祭祀。

    可是十多年之後,這個原始部落進入了現代文明,建立了飛機場,他們認知到他們崇拜的這隻“神鳥”原來只是一個人造工具。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人類的認知過程:

    當他們對飛機全無認知之時,全族人民的認知處於“迷信”狀態。

    當他們對“神鳥”(飛機)進行禮儀崇拜之時,這種認知提升為神學。

    當他們對“飛機”形成實際認知之時,飛機的飛行原理叫科學,飛機的生產製造叫技術,飛機作為人類交通工具這一理性認知稱為哲學。

    3、哲學決定科學的廣度和深度。

    哲學的輸出表現形式是認識論和工具論。

    哲學是科學的上一級學科,沒有哲學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科學的重大突破。

    這就是唐易的認知論和哲學觀,沒有對與錯,只希望給世界一個不同視角的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區塊鏈投資,普通人怎麼入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