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領導浪漫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一句詩,出自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釋義:如果天下安定,統治階級定要大興建設,勞民傷財,百姓不好過,如果國家滅亡,災難四起。戰禍不斷,百姓也會受苦。

  • 2 # 覺醒的楠木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全曲的點睛之筆。這首曲的背景是:元朝天厲二年(1329年),作者在任命為陝西行臺中丞賑濟災民時寫下的這首元散曲。作者在去往關中的過程中,親眼目睹災民的深重災難,感慨萬千,想起秦漢時期繁華的宮闕樓宇,如今都變成一片片廢墟,不由發出這樣的感嘆!全曲沒有直接提到朝代更迭變化,沒有提到戰爭。但是,一個興,一個亡,高度總結概括了一個朝代興起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宮殿,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一個朝代的滅亡,戰爭給人民深重的苦難。這就是我個人的一些理解

  • 3 # 紙上談兵歷史達人

    興百姓苦,忘百姓苦。一個王朝的崛起必定要去顛覆舊王朝的統治,戰爭在所難免。人和錢是戰爭必備的兩個條件。在冷兵器時代,軍隊數量的多寡往往決定戰爭的勝負。糧草、武器、戰馬等決定軍隊的戰鬥力士氣,這些都需要拿錢來買。錢和人,統治階級和起義軍都不會無中生有,都要從普通百姓那裡拿,或者是搶。平時交稅二十五抽一,戰爭時期十抽一甚至五抽一,兵役平時一戶一丁,戰爭時期全家男丁都要上戰場的,俗稱抓壯丁。再加上戰爭時期交戰雙方都無法顧及吏治,貪官汙吏橫行,大發國難財,兼併土地,平民百姓紛紛家破人亡。或者為了勝利,縱容地方官員搜刮民脂民膏,充實錢財兵員擴大實力。長此以往,土地沒男丁耕種,也就荒廢了,家裡沒有了糧食,要嘛逃難要麼餓死。映了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最終戰爭不論誰勝誰負,死的人大部分還是平民百姓,苦的只有百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4 # 兩耳長聞窗外事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赤裸裸的指出封建統治階級為了權力,慾望,剝削壓榨底層勞動人民,無論王朝興盛與衰亡,百姓多是遭受苦難。

    王朝興盛穩固,用百姓的血汗大建宮殿。王朝衰敗走向滅亡,用百姓的血淚填補戰爭。

  • 5 # 歸去來兮吾將醉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為社會的最底層群眾,歷數歷代王朝,都要承受社會變革,他們的地位是很卑微的,底層百姓,活得很不容易。

    王朝興盛的時候,各種大興土木,粉飾太平,國家花在建設的錢最終都要施加在百姓身上;甚至有些帝王好大喜功,對外擴張,百姓都要被強徵入伍,死生不定。

    國家動亂的時候,各方各種勢力粉墨登場,一塊地皮,一撥軍隊來一次徵一次稅,老百姓早就苦不堪言;世道亂的時候,也是匪患橫行,百姓無法果腹,有些更是淪為盜賊,反過來劫掠老百姓,自己人殘害自己人。

    所以,百姓的生活一直都是很苦逼的。

  • 6 # 孔kong說歷史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很形象的描寫了古代百姓的苦難生活,我打算用一個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

    隋朝是一個結束了幾百年亂世的封建王朝,他或許沒有強漢盛唐厲害,但也是屈指可數的,隋煬帝時期當時經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修大運河之前),當時洛陽的糧倉,和布匹可以供整個洛陽使用幾年,可是百姓依然是黃瘦的,即使在修大運河的時候,國家依然強盛,國家雖強,百姓在幹什麼呢?在劈山開石,挖坑造渠,美其名曰為國家建設出力,可是誰知道他們的孩子在家裡嗷嗷待哺,他們的母親花甲古稀,面黃肌瘦,這是興盛的國家。而衰敗的國家,百姓流離失所,死者不計其數,易子而食,插標賣首,這是更苦,亡,百姓更苦,作者張養浩身處元朝,元朝統治者,將人分為四等,我漢人生存之地 壓縮,上有統治者壓迫,下有各種壓力,還有要看老天的臉色,苦,疆域歷史最大的朝代,人民的生活更苦。

  • 7 # 文史小茶館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千古名句。

    結合作者當時心境,可謂字字泣血,雖胸懷天下萬民而救之不得。這次帶大家看簡單回顧下他的人生歷程便可知曉。

    苦讀入仕經沉浮:

    作者張養浩生於南宋滅亡前數年(1270年)的濟南,歸屬蒙古控制地界。當他哇哇墜地時,忽必烈大軍正猛烈圍攻襄樊,南宋半壁江山苦苦支撐。山東紅襖軍雖已平定多年,但蒙古軍早期的屠戮政策導致十室九空(蒙古伐金導致我國北方近3千萬人減少),加上為供應蒙元大軍時時徵調攤派,民眾生活困苦。前線捷報時時傳來,新一輪徵訂納糧卻接踵而至。鄉野城鎮之間,民無餘財,可謂困頓。

    大約這樣的環境裡,張養浩慢慢成長。作為北方漢人,他雖沒能聽受過朱子的教誨,卻也深受儒家孔孟思想薰陶,10歲時便立志苦學。每日張燈夜讀連父母都擔心太過勤奮而傷害身體。後來他遊學京師,主動上書言事,文章思路流暢精闢,被官員看重從而進入仕途。被授予棠邑縣尹(縣長)後,他保境安民,治理盜匪,頗有政績。在任10年,剿除長期危害地方的惡霸匪徒,深為百姓喜愛。

    (張養浩畫像)

    後來,他進入京城任職,也保持了敢於直言,為民請命的態度。這也讓他幾經沉浮,總算推動了元帝國第一次開展科舉考試。由於統治者對漢化的態度遊離不定,張養浩也深為權貴猜忌,頗感政治黑暗舉步維艱。當到禮部尚書以後,他聲言為父親養老,主動棄官回鄉。當局偶爾需要他主持政務,召他卻屢次不應。張養浩自稱“齊東野人”,寧肯寄情于山水,當個陶淵明似的林泉野老山中閒人也不願回京任職了。

    慷概再起父母官:

    1329年,關中地區大旱,災情嚴重難以控制,很快到了災民互相吃人的地步(饑民相食)。元帝國不得不專門任命張養浩為陝西行臺中丞,前往救災。作為賦閒之人,他本可以繼續做閒雲野鶴,但這一次卻毅然復出。

    或許是自幼接受教育使然,他剛收到任命,就立刻散盡家財給鄉里窮人,自己上車向災區出發。路過華山他特意上山求雨。途中,只要遇到饑民就立刻給與食物,遇到餓死者便馬上幫其下葬。

    (流民圖)

    到陝西一帶後,他很快整頓糧食市場。當時民眾買米不僅貴且不便,紙幣稍稍磨損便不被接收。官府又利用銅錢換紙幣的機會從中漁利,讓百姓處境更加惡劣。於是張養浩設法在庫存紙幣上加註專門記號,交易時命令米商對驗標記才準買賣。再加上他親自帶領當地有錢人家主動賣餘糧,很快讓百姓買到了平價米。

    災情尚未緩解時,民間甚至有殺孩子來贍養父母的極端情況,張養浩聽聞後痛苦流涕,直接拿出自己的儲蓄幫助民家度過難關。到任以後,他可以說沒有一天回過寓所,晚上在府衙裡向上天祈禱降雨,白天則帶著官吏到各地賑濟災民。

    如此勞累之下,上任5個月的張養浩積勞成疾,很快因病猝然去世,時年59歲。

    成就名作:

    前往災區途徑潼關時,張養浩望著坍塌的要塞,想起滿地餓殍的情景,原本憂國憂民的他憤然道: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踏。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興——

    王朝征戰四方,大興土木,百姓卻衣食無著,連果腹也屬奢望,如何不叫苦?

    亡——

    大廈傾覆,宮闕作土,百姓更是死無葬身之處,如何不叫苦?

    張養浩飽讀聖賢詩書,經歷過王朝崛起,見識過官場陰暗,體會過宮廷鬥爭,猛然回頭,任他盛衰興亡,百姓依然掙扎於死亡線上,豈不讓人感概!

  • 8 # 紫水晶28883981

    怎麼走出這句話的魔咒?毛主席建立一個新中國,推翻封建主義,官僚主義,帝國主義,三座大山,消滅剝削,消滅壓迫,建立一個人民的政府,為人民服務,只有正確的方向,才能走出。

  • 9 # 元元的天下

    [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為元代著名散曲家,張養浩這首《山坡羊.潼關懷古》中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為千古名句,也成史家長嘆。

    《山坡羊》是曲牌名,張養浩能詩擅長散曲,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為權貴所忌被罷官。復職後官至禮部尚書,後又因上疏諫元夕內庭張燈而辭官歸隱,屢召不赴。

    1329元文宗天曆二年,關中大旱,他不顧年事已高應召前去賑災,僅四個月後,因積勞成疾死於任上。"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見於《元史.張養浩傳》。

    在上任陝西行臺中丞途中,張養浩一行人來到關中門戶——潼關,這裡東有崤山,北面中條山,西接華嶽三峰,眾山重巒疊嶂將潼關眾星捧月一般,更有黃河龍門直下千里奔流。他一放眼望去,立刻被其壯闊險峻的景象震撼了。

    張養浩在心潮澎湃,一口寫下九首以《山坡羊》的懷古主題散曲,《潼關懷古》是其中最著名一首。

    正因其心懷底層民眾,在其作品中發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嘆,表現出對民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關懷,充滿偉大的現實主義力量,在文學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愛民如子的張養浩,眼前不僅有山河美景,從京城到潼關,一路上見百姓流亡,餓殍遍野的悽慘景象,心中無限哀傷。

    他望著眼前的雄關城樓,彷彿看見從西周到秦漢,唐宋至元,你方唱罷我登場,眼見他高樓起,眼見他樓塌了。

    皇帝和權貴們,縱情聲色醉生夢死的高殿華城,轉眼間在戰火中化為灰燼,然後又是新的宮殿亭臺拔地而起,江山依舊人已非,過不了多久仍舊是崩潰倒塌的命運。

    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城頭變幻大王旗,都是皇家權貴莫不享受榮華富貴,而老百姓在朝廷安穩時,服徭役,修長城和高樓陵寢,納稅交租,受不完的壓榨欺凌; 朝廷垮臺時,戰亂兵禍不絕,百姓疲於奔命,流離失所往往死於非命。

    不管哪個王朝當權,不管歷史如何變化,在朝廷更替中蒙受苦難和不幸最多的,總是無辜的老百姓。

    他以歷史眼光揭示出一條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語道破封建王朝興衰的本質,可謂千古絕句矣。

  • 10 # 不過北關

    朝代的興起和更迭都是伴隨著混亂,在亂世之中,百姓無疑是最無法保護自己的那一類人。有句話叫“一將功成萬骨枯”,然而,“一將功不成何止萬骨枯”。所以並不是只有“亡”的時候百姓苦,興的時候百姓也同樣是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的。

  • 11 # 西府趙王爺

    這和元朝的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係!

    張養浩生活在元代,《山坡羊·潼關懷古》這首詩自然與元朝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外族(蒙古)統治的封建王朝,元朝將天下人分為三等:統治階級·蒙古王族、特權階級·蒙古人、受壓迫階級·漢人…慘啊……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一首借古諷今的詩, 張養浩是一位擁有著偉大人格的文學家,他年輕時在朝中做官,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在民間有著頗高的評價,晚年辭官之後,他受到了朝廷的召命派遣他去陝西賑濟災民,張養浩撐起病痛的身體,毅然受職。趕往陝西的路途中,張養浩途徑潼關,他看到了雄偉的山峰、滔滔不絕的江水和秦漢時期殘留下來的建築遺蹟,望著滿地因飢餓而死的災民,胸懷天下黎民的張養浩,由內心深處生出一種冷寒徹骨的悲愴之感! 天地雖然宏偉,但誰去管百姓的死活呢?

    天下雖然興盛,但那些奢華的宮殿還不都是百姓們一磚一瓦去造的?

    世人讚頌華麗的樓閣亭臺,但誰去思考百姓們的辛苦呢?

    待到王朝滅亡了,宮殿被毀之一炬了,保受戰爭的之苦的還是那些窮苦的百姓啊…… 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包含了張養浩多少的憤恨與無奈?

    當然,不僅僅是元朝,所有封建王朝,皆是如此!

    殺手奪人性命,聖人誅殺人心。 控制思想,是最好的馭人手段,佛祖如此,聖人亦如此。

    奴役思想的鞭子,儒家思想的缺陷!

    千百年前,一位偉大的聖人孔子橫空出世,他創立了歷經百年而不衰“儒家思想”, 提出了“尊卑有序、長幼有別”的人倫價值觀, 向世人灌輸了“君王為尊”的價值理念, 大力提倡“君主愛民,民侍奉君主”的和諧主意社會構想。

    但是孔子豐滿的理想,卻受到了現實的殘忍閹割, 大權在握的君主奴役人民,百姓們又有什麼力量去抵抗呢?

    儒家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等森嚴的等級制度像繩子一樣,

    系在了世人的思想上,把人按照倫理的順序劃分成了三六九等,卻沒有去考慮人權與人性的失衡,如此一來,儒家等於將一把“道德”的“鞭子”交到了權力階級的手上,而被奴役的則是“卑微”的百姓,這種扼殺了人權與自由的思想如同惡性迴圈一般貫穿了封建社會下統治的中國。

    秦帝國興不興盛?興盛!百姓們苦不苦?苦! 無論天下是“興”是“亡”,百姓們都是受等級制度奴役的一方,毫無自由與民主可言,反正都是被“鞭子”抽著向前發展,誰還會去思考鞭子刻著的字是“興”還是“亡”呢?

    封建社會的階級思想不被打破,百姓們便會一直受苦下去,這是民族的悲哀,也是時代的悲哀,更是擁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央央大國,卻在人權思想上停滯不前的悲哀。

    相信張養浩的在天之靈,當看到1911年發生的象徵著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共和政體的辛亥革命的那一刻,他的靈魂會得到慰藉。

  • 12 # 聽歷史說話

    這是高中課本上的名句,載自張養浩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當時讀的時候,總覺得古代的老百姓很慘,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慘,慘到什麼地步。後來文史知識漸長,對這兩句詩的理解也越發的深刻。

    所謂興、亡,這其實就是一個改朝換代的事情。一個朝代由建立,到興盛,再到覆滅,被別的朝代所取代,免不了要經歷炮火。

    而打仗的話,兵從哪裡來?還不是從老百姓裡面挑選。錢從哪裡來?搜刮老百姓的。糧食從哪裡來?老百姓親手種的。所以每到改朝換代之際,老百姓做出的犧牲最大。可見的是,古代幾乎經歷一次長時間的戰爭之後,人口數量都會銳減,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才能逐漸的恢復。你說老百姓苦不苦?

    戰亂時期,法度破壞,秩序被踐踏,人命被視如草芥。老百姓手無寸鐵,他們連基本的自保都做不到,只能任人欺凌。

    好不容易捱到了戰爭結束,稍有喘息,又要受到統治者的壓榨。他們蓋高樓,建廟宇,起宮殿,全部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些誰出?不還是老百姓嗎?

    君不見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死了多少民夫?君不見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又死了多少百姓?君不見明清兩代皇帝為了故宮的修繕又掏空了多少老百姓的口袋?

    樁樁件件都需要老百姓來承擔惡果,張養浩神來之筆,把這種剝削寫的淋漓盡致。兩筆勾勒,老百姓的那種苦躍然紙端!

  • 13 # 青春生活wdns

    不管是興還是亡,代表的是一個朝代的鼎盛和衰落,朝代鼎盛時期按照儒家的標準就是倉稟足而知禮儀,但是歷朝歷代老百姓永遠在溫飽線掙扎,新的王朝的建立壓在百姓身上的賦稅徭役還是沒有減輕過,並且只要國庫富裕,糧食豐收沒有天災,帝王就會大興土木建邊牆或者修宮殿,要麼就是征伐異族,兵役徭役還是老百姓在承擔,古來征戰幾人回就是真實寫照!亡百姓更加痛苦,王朝的滅亡代表的是兵災,匪患還有更加沉重的賦稅徭役,比興盛更加嚴重的王朝滅亡與天災都有很大的聯絡,百姓易子而食!所以興亡是剝削階層的遊戲,百姓永遠是受苦的?

  • 14 # 歷史知事局

    如果用現代化的名詞解釋,這裡的"百姓"是指"底層階級"。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難道不就是底層人民與統治階層的鬥爭史?

    所謂的朝代興盛,又有何用?統治階級不論何時都有權利去壓迫下層人民,甚至剝奪他們身而為人的自由。

    百姓是什麼?就是一群為統治階級提供服務的機器。

    只不過在朝代交替中那些手握皮鞭的人會一輪一輪的更換,但是更換之後呢?還不是一批又一批百姓被輪流踐踏在他們的腳下!

    不論大運河還是長城的修築,這些看似增強國力的設施,都是以搜刮百姓,壓榨民脂民膏為代價而換取得來的。

    興,又幹他們何事?只不過在一輪欺壓之後,原有的一兩饅頭變成了二兩。可那饅頭終究被鮮血所染紅著!

  • 15 # 無法超越的足跡

    只有底層出身的人才能體會這種心境,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這種感受,能寫出這樣的句子說明了這個作者對貧苦大眾的生活非常的瞭解,遠不是那些達官貴人能體會到的這些境界,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出自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完全表現出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潼關懷古》是張養浩的晚年作品,也是元散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張養浩這個人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在他隱居後決定不再涉仕途,但是在重招他的時候,他知道是為了去陝西賑濟饑荒,他不顧年事已高毅然前去,在他去的路上看到了災民的處境,內心憤然又悲傷,決定散盡家財賑災,最後因為勞累過度而死,而《潼關懷古》是寫他在去賑災的路途中見到的場景感慨而寫的。

    他在裡面寫的這些高出了同代作品一籌,內容境界是關懷天下蒼生的大情懷,這是在其他作品裡面所很少有體現的,也很少有體現的那麼直接那麼幹脆,裡面深切的人文關懷和對百姓遭遇的一種最直接的體現,從最直接最富有情感的角度去闡述了百姓的現實苦楚,也說明出來了社會的一種普遍的現象。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實意思已經非常的直白,幾乎沒有任何掩蓋和拐彎抹角的意思,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意思很明確,在國家興旺的時刻,達官貴人都會大興土木,大興土木搞各種建設和形象工程的時候必定要用到大量的錢財和勞工,勞工就是貧民百姓,錢財都是從國家對百姓的稅收裡面獲得,這直接增加了百姓的負擔,百姓的生活會直接陷入困苦當中。

    亡,百姓苦的意思也直接了當,國家的滅亡代表著戰亂,每一次戰亂對百姓來說都是滅頂之災,徵召年輕人當兵打仗,徵收百姓的糧食當軍糧,在戰亂的年代百姓無法正常勞作生產,兵荒馬亂的年代也是社會最混亂的時候,各種強盜土匪惡人橫行,對百姓的生活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使得百姓陷入生活的困苦之中。

    其實百姓的生活好壞跟治理國家的管理者有著直接的關係,管理國家的是明君,能體諒老百姓的貧苦,那在治理國家的用人上面都比較好,國家就會內安外平,百姓安居樂業,如果是一些好大喜功的昏君,那百姓的日子就難過了,就好比有句話說得好,天地不仁,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百姓為芻狗,意思就是管理者昏庸老百姓就難過了。

  • 16 # 莫勝蘭

    不能把建設富強的國家而艱苦奮鬥說是苦,苦中有樂。所謂苦是社會財富分配不合理,不公平而造成的,上天不會恩賜美好生活給你的,美好生活是用艱苦奮鬥得來的,要客觀地看興亡之民間之苦,沒有苦何來樂?

  • 17 # 黃土情愫

    《張養浩·為百姓耗盡最後一滴心血的正直君子》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張養浩在元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赴任陝西行臺中丞時,沿途目睹了貧困的饑民逃荒討飯,更有暴死於路途者。他感同身受,一路贈食生者,掩埋死者,同情之心,憐憫之情,因而溢於言表。

    此年三月,青黃不接,他途經華山,在西嶽廟求雨,一度哭倒在地不能起身。他在陝西任職四個月,也是他仕途最後的四個月,生命寫照的四個月。其間,他從未回家,一直居住於官府。為了百姓能過上好一點的生活,他克盡職守,革除弊政,以致勞累過度,於七月病死於任上。

    張養浩就是這麼一位飽讀詩書,滿腹經倫,散財廣施,七拒朝庭高官之祿,卻接救百姓於水火之任――為天下苦難的百姓累死於任上的廉潔君子。“文如其人”,這樣的文章,惟有有這種悲天憫人的家國情懷的君子,才能向天一呼。

  • 18 # 東漸西被

    不亡不興百姓也苦,在古代做為社會最底層的百姓就沒有好日子過。反而是社會動盪中的革命可使無產者失去的只是枷鎖而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透過鬥爭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 19 # Ceng垚

    興百姓苦,說得多好,改革開放來,各行各業都興起發展建設,給農民來了條生財之道,也看到了百姓千般的付出,苦…

    亡百姓苦,大道理不懂,電視裡面的戰亂,吃虧的是百姓啊…很現實的一句話,很實用的一句話

  • 20 # 夏天的味道8248

    年少不懂事,不知道為什麼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如今我已經開始漸漸明白了很多,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無論如何,生活也就這樣,大差不差!人分三六九等!人生而不平等!這句話值得人慢慢細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多久能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