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胖貓家的閱讀時光
-
22 # 123奮鬥小青年
我覺得在一歲以前,寶寶是不會被慣壞的。因為我們家的寶寶現在已經7個月啦!很聰明!大人不跟他玩了就不高興了,在這個階段寶寶他屬於對新實物的探索性發現,對啥都感興趣但還不知道這啥啥!就會用嘴咬,所以我認為小嬰兒不會被慣壞的。
-
23 # 大臭宸的媽媽
我的觀點是會的!孩子可以寵但不能慣,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什麼時間該幹什麼事,什麼時間不該幹什麼事,特別是老人帶孩子,前幾天我家寶寶生病住院了,同房間還有一個小寶貝和我兒子差不多大,其他方面不說就說吃飯這件事,每次吃飯奶奶都要把手機開啟讓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所有注意力都聚集到了手機上,所以飯總是被含在嘴裡不嚼也不吞,媽媽氣的大喊“你能不能把飯吞了啊”,可是這口飯還沒吞另一口飯就又被塞了進去,哎,我看著寶寶的樣子都覺得難受,所以雖然這個寶貝飯量還可以,但長的卻很瘦,因為吃飯的時候看手機大腦給寶寶發出的訊號是看手機 看手機 看手機,飯就不消化了,造成了消化不良,奶奶說不給看手機就不吃飯啊,我想說那是寶貝不餓唄,餓了你看他吃不吃。還有一件事是寶貝媽媽說的,說是他家寶寶一歲半才會走路,都是因為奶奶抱的,不管到哪就是抱,走兩步就怕孫子累著,雖然不知道是不是確切的因為這個原因,但慣著孩子真的是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啊!不是有一句話叫“慣子如殺子”嗎?
-
24 # 依依的媽媽
這個問題我覺得我是深有體會啊,時隔十二年生下小寶,真是越看越愛,愛不釋手啊!聽信新的科學帶娃,手腳也沒綁,就那麼放開自由揮舞,稍微哼唧一聲就抱起來,噓寒問暖!結果就放不到床上了,醒著抱,睡覺也的抱著,現在七個月,洗衣做飯,幹家務都在我背讓揹著呢!放下就哭,小車車不坐,感覺時刻要黏你媽媽身上一樣,後悔死了,早知道就按老方法帶娃了!
-
25 # 安寶孃親
小嬰兒會被慣壞麼?
這個怎麼說,有些需求是需要滿足的,所以寶寶一哭還是需要抱抱的,去滿足他的。但是有些需求,就比方說三個月以內的寶寶不能豎著抱,不能因為寶寶一哭就亂了原則,直接依著寶寶性子來,這樣就算是慣壞了。
三個月以內寶寶為什麼不能豎著抱呢?
1.對寶寶的脊椎不好
2.不利於寶寶睡眠
3.不好哄寶寶睡覺
其實,只要是影響寶寶健康成長的都不能由著寶寶哦
回覆列表
小嬰兒會被慣壞嗎?我認為如果特指一歲以內的寶寶,那絕不會被細緻入微的貼身照顧慣壞的,因為這一時期的寶寶最需要的就是家長的撫育和愛護。
1.違揹人性的“哭聲免疫法”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很多家長都嘗試過“孩子哭就不抱,不哭再抱”的方法,這種所謂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認為透過兒童時期嚴格冷漠的教育,可以無視孩子自身條件和外在因素,隨意塑造出理想中的模板。但事實上,他的孩子有的自殺,有的暴躁抑鬱,究其原因,他們都是這種錯誤理論的犧牲品。
連明星馬伊琍都曾是這種觀點的擁躉,但她很快發現問題所在並加以改正。
“姐姐小時候特別依賴我,總想讓我摟著到天亮,但我受到西方獨立育兒觀念的影響後,堅持在她睡著後把她放到自己小床上。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究竟在怕什麼呢?怕她太過依賴?怕會破壞孩子長大後的獨立?”我的孩子曾是一個睡渣,從三四個月起,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他每夜都會數次驚醒哭喊,必須立刻抱起安撫,我尋求各種方法都無從解決,整個人焦頭爛額,憔悴不堪。有一次我狠心試用“哭聲免疫法”,故意關上門在外面等著,結果孩子大哭了二十多分鐘還沒停,嗓子嘶啞,精疲力竭,我心疼的衝進去與他抱頭痛哭,再也不敢試用這種違揹人性的殘忍做法了。後來證明,孩子總能學會好好睡覺,急於一時不如順其自然。
哭鬧是孩子,特別是不會說話的小嬰兒,與家長有限的交流方式,如果不珍惜這段培養親密感情的時光,讓孩子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長大,那小到上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大到成年後面對親子關係的手足無措,都是在為嬰兒時期的情感缺失付出代價。
2.不要盲從“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是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提出的理論,透過對一批實驗者長達數十年的追蹤,發現在兒童時期面對糖果更有自控力的孩子,成年以後更優秀。這種說法現在十分受家長追捧。不過我認為,如果孩子三四歲了,可以用這種方法培養他的忍耐力和自控力,但嬰兒時期,作為家長我們還是要儘量滿足他的各種需求。
我家孩子現在三歲,並沒有因為嬰兒時期我的百依百順而影響他的自控力。作為一個天性急躁的人,他能有秩序的排隊,能等待網購的便宜玩具,而非在店裡直接購買,能等所有人動筷後再開始喝期待已久的果汁。我認為,這源於他對父母百分百的信任,因為嬰兒時期他得到了百分百的滿足,反而讓他相信等待也許可以換來更好的結果。
嬰兒想要的無非是吃睡和擁抱愛撫,是一種最簡單最舒適的生活,如果連這些都要吝嗇的話,那他的幸福感從何而來呢?家長處處“延遲滿足”,會讓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產生懷疑,不確定性包裹著幼小的身體,如何為將來建立穩定牢固的心理基石呢?
3.“親密育兒”的高投入等於高回報西爾斯的親密育兒理論也是現在最為流行的一種觀點,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特別是在嬰兒時期,孩子與父母溫暖親密的依戀,是增進彼此感情交流的唯一方式。這種積極及時的響應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能更輕易地感到滿足和享受,也更能學會與人相處的快樂。正如西爾斯所說,
“寶寶在你床上的時間,在你懷裡的時間,吃奶的時間,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短暫的,但是那些愛與信任的記憶是持續一生的。”我家孩子是典型的高需求寶寶,但因為從小建立起的安全感,讓他上幼兒園時幾乎沒有出現分離焦慮,平穩度過,表現的也很活潑開朗。我這個曾徹夜被折磨到崩潰的人,終於看到了辛苦付出的回報。
綜上所述,不要怕小嬰兒會被慣壞,他們最渴望的就是愛撫與關注,珍惜這一段短暫而甜蜜的親子時光,學會分辨各種育兒理論的適用性,不盲從,不苛求,讓孩子在愛的澆灌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