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紅媽媽大本營
-
2 # 寒松古柏
又是辭舊迎新時,但那有一點年味?大街上冷冷清清。年貨是啥樣?還不見蹤影。本來一進臘月就和平時不同。城市的喧鬧。商販的喊叫,人來人往,熱鬧市井。聽一兩聲小孩早放的炮仗。看幾眼地攤的年貨花樣。也是一種實足的年味。兒時聁過年。盡菅沒魚蝦,聽見豬叫喚,誰家都蒸幾鍋卷子大供養燒幾熬灶卷爐魁子。煙燻火釕。也心情歡暢。聁大年三十辦指頭計算,聽聽風吹門葉的響聲,也倍感大地回春,初一日炒一鍋酸菜粉條。圍著大炕,你來我往比吃雞魚倍覚馨香。晚上唸一本寶卷,你唸我唱。白天跟著秧歌跑。津津樂和多快暢!到如今,年是啥?啥叫年?已經在人心中遺忘!
-
3 # 85年單身大叔
有啊。現在社會發展好了,人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可是總感覺缺了點什麼似的,現在臉上的笑容再也沒有以前那麼純粹了。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雖然不是很富裕,可是知足常樂,人與人之間也更真誠。
-
4 # 花田一分
記得媽媽給我做了紅花花棉襖,藍花花棉褲,揹帶的,我站在炕頭,媽媽站在地上,她給我洗了臉,把那個海拔油揭開,給我臉上抹了點油油,說過年了,穿了雙紅色的鞋子,甩掉了,冬天笨重的大棉棉鞋,那時候叫棉窩窩,說過年了,快去玩吧,然後把我抱下看,我蹦蹦跳跳跑到外面村子裡,村子裡鑼鼓喧天,有名的,老廟煙村的鼓敲的正起勁,我往往外面跑,奶奶,迎面走來,她早已清掃完諾大的房子,擺好了祖先的牌位,表情是落寞的,我心想,這麼熱鬧的過年,奶奶怎麼沒有一點高興的意思?我說奶奶今天起的早,要去看,看熱鬧,找好朋友玩,奶奶說,小孩盼過年,大人來做難,那時候人都吃穿不夠,過年吃一斤肉都不容易,我記得來客了,吃的都是,酸辣白菜,粉條炒辣,八寶辣子,燒豆腐,涼拌豆芽,現在平常吃的菜,那時候過年才能吃,稀罕,好吃,,,,,,在村裡逛了一,晚上和奶奶坐在炕,準備第二天去外婆家,要,壓歲錢,奶奶說,小孩盼過年,大人盼望插田,一個冬天,你爹教師掙了幾個錢?都用來量糧食,買紅苕,讓你們這些人小寶貝吃了,長身體,我的頂門槓才能長,將來頂門,他說的頂門,剛剛是我弟弟,我弟弟是她的頂門槓,不是我,奶奶又說,這過了年,再過了清明,點瓜種豆,到夏天才能吃上蔬菜,水果,不像我們一冬天,最多吃個紅辣子加饃,吃點酸菜,這就是我對小孩盼過年,大人盼插田深深的記憶
-
5 # 虎媽三寶
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沒有小時候盼著過年的感覺了,沒結婚前年頭剛出來打工就盼著年尾回家過年了[呲牙][呲牙]結婚後就怕過年了,80後的我們現在真的是上有老下有小了,做什麼都需要錢,正是壓力大的時候[流淚][流淚][流淚]
-
6 # 171188
如今的過年,早已沒有了盼糖果、新衣的心態,也沒有了與小夥伴一齊放鞭炮的喜悅,更沒有了拿到壓歲錢的驚喜。
只剩下一家人團聚的溫情。
-
7 # 歲月被溫柔以待
大人盼插田的回憶記不得了,小孩盼過年倒是記憶深刻,過了臘八就是年,所以過了這個日子,大人就開始天天的忙碌,掃房子裡外裝修一新,張羅著買點年貨,小孩子則數著手指頭,算著除夕的到來,那一天可以穿新衣服,其實衣服也都是臨近了才買的,有的時候,三十那天了,母親還會在縫,就為了明天能穿上,女孩子小的時候會買那種頭上的花或是系小辮子的紅綢帶,看著它們愛不釋手,父母也會備上簡單的零食,瓜子,花生,糖果,供孩子們吃以及明天的親朋好友拜年享用,那份喜悅,那份滿足,那份洋溢在大人孩子們臉上的幸福,是今天的我們,難尋的感動。在小孩子的心中,過年就是一種盼望,穿新衣,戴新帽,吃好吃的,那是嚮往。在大人的心中,也是一種盼望,親人團聚,話家長理短,其樂融融,盼望來年有個好收成。小時候過年,現在想來很溫暖,很難忘。
-
8 # 蔚藍色的海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吃已經沒那麼重要了。娛樂、休息仍然讓人著迷,現在盼過年已經和過去盼過年有所不同。過去小孩子盼過年,是想在過年的時候能穿上新衣,吃上大餐,既美氣十足,又開懷暢飲。那種品嚐舌尖美味的感受至今難忘。現在小孩子盼過年是盼望放寒假,不用系作業,能好好休息。不少家長還放縱他們,讓他們玩遊戲,留守兒童還可以享受團聚的快樂。一年時間沒有在一起了,在一起彌補一下缺憾。吃好喝好玩好穿好,這是父母對他們的一種溺愛,一種“補償”。用老百姓話說就是得天了。
大人已經不再盼插田。因為大部分人家土地已經轉包或者給親屬耕種,不需要插田了。種田的那點收入已經不重要。其二,就是部分種地的人家也已經購置了大型農機具,耕田種地都靠機械。插秧這種繁重的體力活也逐漸被插秧機代替。即使插秧也轉包給在家的婦女插秧。
總的來說,小孩還在盼過年,大人不再盼插田。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越來越好,這些逐漸淡化。
-
9 # 雲鷹觀影
又是辭舊迎新時,小的時候,家裡很窮(當然現在也不富裕),都盼著過年,現在回想起來,以前過年是我們每個孩子的期待,也就過年父母能給買一套新衣服,平時都是不能想的。
過年那段時間也是放寒假的時光,不需要每天都去上學,那時沒有手機,家裡也沒有電視,但孩子的世界總是那麼簡單,天天就是三五成群的去瞎玩,感覺是那麼快樂。記得過年,我家是從來沒有買過鞭炮的,不為啥,就是窮,看著其他家庭稍微好一點的孩子能夠有些零花錢可以買鞭炮玩。我們就跟著蹭幾個,也是那麼高興,平時也收集鞭炮,把裡面的火藥拿個小瓶瓶裝上,過年了,把它裝進麥稈裡,就是過年我們玩的煙花,一直樂此不疲。
也幹過讓大人無語的事情,就是自制鞭炮插到別家的蓮花白、白菜裡面,然後點燃[呲牙],看誰的炸得更開,也能高興好一陣子,玩得最過就是灌了一根五六釐米粗的煙花桶的火藥,插在池塘半乾的土裡點燃,炸了一米多大的坑,迎來了村裡十幾個大人過來觀看,現在想想,膽子真大,幸虧自己沒有傻傻的站在邊上,不然可能就沒法發這個問答了。我們有個同學就是把火藥裝子彈殼裡,裝上彈頭,用磚頭砸爆了,結果廢了兩根手指。
你們這樣玩過嗎?
一起來聊聊小時候的愉快經歷
-
10 # 捍衛真理真理永存
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沒有小時候盼著過年的感覺了,沒結婚前年頭剛出來打工就盼著年尾回家過年了[呲牙][呲牙]結婚後就怕過年了,80後的我們現在真的是上有老下有小了,做什麼都需要錢,正是壓力大的時候[流淚][流淚][流淚]
-
11 # 陽光人生未來充滿希望
時代在變,小孩盼過年是最高興的事,因為那時候生活很苦,平時吃的不好,只有過年時,吃上白麵饃,吃上餃子,吃上肉,買了鞭炮,所以小孩盼過年。隨著吋代的變化,物質豐富,生活更好了,平時吃的象過年,也就對過年也淡忘了,不那麼吩過年了。
-
12 # 俠女老師
喜歡回憶小時候盼過年的樣子,放鞭炮,掛彩燈,穿新衣,貼年畫,煮肘子,烀豬爪,吃凍梨,走親戚,訪朋友……離過年好多天就開始數著手指頭盼過年,那種期盼真好!
-
13 # Ym老虎
謝謝邀請。這一邀,就像鞭炮一樣點燃了我童時過年的記憶。那個時代,家家都不富裕,而過年就成了人們最大的期盼。臘月三十日年近,盼明天過年,想著新衣服,壓歲錢,餃子和豐盛的菜餚,還有那劈劈啪啪的鞭炮聲和新年旺火,興奮的不想睡去,而媽媽總是催早點睡吧,不然就不會早早地醒來,就這樣在興奮中漸漸不知不覺閉上了眼睛。
睡夢中有隻手猛的將我推醒,睜眼一看,哥哥已穿著新衣服站在我面前,耳中已聽到遠處鞭炮聲響起,還不等媽媽給整理好新衣服,就跑到爐臺拿起鞭炮往外跑,天色朦朧中人影幻動,我把長鞭掛在竹杆上,我的手緊緊攥著竹杆,我哥哥用香點著引念,炮仗的響聲和遠近形成了此起彼伏的呼應,院中的旺火也在霹靂啪啦自顧自地燃燒著,火苗也躥起好高,在寒風中迎接著曙光的到來。天色大亮,到拜年的時間了,我們兄弟倆先跑到堂屋給奶奶拜年,東屋給爸爸媽媽拜年,西屋給三媽拜年,壓歲錢揣進衣兜兒。吃過餃子後,小夥伴們自然己經聚了一團,主要遊戲就是用銅錢嬴鋼鏰,即用約有30毫米左右的銅錢投中贏硬幣……那時的壓歲錢與現如今是天淵之別,一般都是一兩毛錢,我最願意到我大姨家走親戚了,我大姨每年都給五毛壓歲錢,還另外給我許多鞭炮玩。那時,真是神仙般快樂。
人在少年夢中不覺醒後要歸去。時光一去不復回,往事只能回味,春風又吹紅了花蕊,你己經也添了新歲,你就要變心,像時光難倒回,我只有在夢中相依偎。
別了,我的童年,我的故鄉,我的親人。
-
14 # 童宏倉
有啊,我們這裡的說法是,小孩盼過年,大人怕花錢。在過去經濟困難的年代,過年和現在一樣。是高消費。孩子那知道大人們的困難和艱辛,吃,穿,玩樣樣需要。有的家庭根本就沒有吃的糧食,更沒錢穿衣。因此,對經濟困難的家庭來說,過年談何容易。因此,至今還有些這方面的記憶。所以,更應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
15 # 孤旅遊俠
臨近年關,大人們賬務哦的要過年,要置辦年貨,準備好年貨,好好過個年,一順百順,小孩時候的記憶滿滿,現在大城市禁放鞭炮了,孩提時常常要用平日攢下的壓歲錢買炮的,哈哈
-
16 # 上善若水一心向善
總覺得從去年開始更怕過年,工人們老是要吵早點回家,情願不收工資就走。你說我難嗎?
其實我真的想象小孩一樣過年的,無憂無慮的會收到很多的紅包,樓上樓下的小朋友約在一起放煙花。念三年級的新年,我把鞭炮拆成一顆顆的,點燃引扔進魚塘,聽到“噗”一聲,開心得跳起來。誰知道下一枚引信快了,還沒來得及扔出去就在手裡直接炸了。那一刻我的手炸痺了,沒有知覺,感覺手好想厚了許多。當時我不敢哭,也沒有怕,只是懵了,我還以為我會死了,哭不出來,直到拇指有了感覺才哭著跑回家。
從此,我再也不敢玩煙花爆竹,那陰影一直存在至今。小時候盼過年的興致被我列為文物了。
我出生都在城市,“大人盼插田”的典故,就是不那麼清楚了。相信也是那時代最熱最火的一個農耕季節了。
-
17 # 竹林雲天
這種回憶時常想起,每與大夥談起這種話題都特別興奮。
那個年代冬天比現在冷些,進入臘月經常是大雪紛飛,厚厚的積雪鋪滿整個大地,走上去吱吱作響,小孩們就開始問今天是臘月幾了?明天還問就是這樣盼著一天一天的數盼望新年早點到來。
已到臘八小孩子們都興奮起來了,因為離年更近了,記得臘八每家也就是早上熬一鍋鹹米飯。臘八臘米飯,越臘越喜歡。這就是臘八前後小孩高喊的口號。
盼望著冬至到了,這天中午每家都會包餃子吃,這也是入冬一來第一次吃到的好吃的,大人們就講冬至不吃餃子會凍耳朵,還說冬至不過冬,揚場(打麥場)沒正風。
整個冬天經常是大雪封門,早上推開門要用鐵鍬鏟一條小路,腳下穿的是棉布鞋,都是母親一針一針的做成的,走雪路多點就溼透了,晚上父親熬到大半夜做了一雙草鞋,草鞋是木頭底要裡面填些碎麥杆,再把兩隻腳都裹上點破布,這樣穿上就暖和多了,但就是不好看,總也不愛穿它太笨重。
早上到學校來到教室還沒上課,由於天氣冷男生們都玩起了擠油油的遊戲,就是男生從班門口靠著牆,一直順著講臺到牆角站成一排,班門口的開始發力扛著自己前面的同學往裡擠,大家一起往裡擠把牆角那個同學擠出來,擠出來的同學再跑到班門口接著擠一直迴圈。
一群孩子們會經常在雪地裡打雪仗,也會踩出一條滑道溜冰,還會比賽滾雪球,看誰滾的最大,大家再聚到一起堆個大雪人,累了渴了就找一片乾淨的雪把上面的扒開拿著吃,也會打掉房巖上的冰丁吃,大人發現就會罵的。
臘月二十三小年到了,孩子們都興奮起來了,因為二十三這天學校就放假了,可以盡情的玩個痛快了,以後也可以好好的睡懶覺了。晚飯會炕上一些燒餅,再熬上一鍋菜湯,先放一掛小鞭再開始吃飯就算過小年了。
臘月二十六家家就開始蒸饅頭了,最後一鍋要蒸上幾個棗花饃,棗花饃是用來擺在正屋臺子上的,我也偷吃過上面的棗。
臘月二十八就開始貼對聯了,父親到街上買來一大張紅紙,請來鄰里有文化的長輩過來寫幾幅對聯,我們小孩子就幫忙伸紙、涼放,由於年底都很忙,人家寫完對聯就走了,象一些灶有就讓我們寫,雖寫的不太美觀,也都寫全了,然後就幫著父親帖對聯,每個門上都是必須要貼的,各個床頭都帖上身體健康,廚房靠牆上貼小心燈火,屋裡放糧食的地方貼上五穀豐登,腳踏車貼日行千里,院子裡找一棵大樹貼上滿院春光,雞窩上貼雞鴨成群。
大年三十下午要到地裡請過世的長輩回家過年,拿上一紮燒紙在墳前點著,再放三個大炮,然後雙手背到身後,作一個揹人的姿勢,喊一聲回家過年了,就開始往家走,半路不能去別人家,要一直走到自個家,來到正堂屋把手放下,這就算請回來了,然後到院子裡用木棍放在門口,這叫把門棍、也叫攔鬼棍防止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進來。
大年三十晚上的飯都做好的特別早,有的下午三點多就做好了,煮好餃子,先盛滿兩碗帶湯的放上筷子,由母親碗著兩碗到正屋門口兩邊澆到地上一些湯,再到正屋裡臺子前一澆,這就是請神、請先人吃飯過年了,父親點然一掛長鞭,再放三個大炮後才能開始吃飯,村裡面從三點多開始放鞭炮一直不停,因為早吃這頓晚飯叫搶福。
吃過晚飯幾個小孩一起拿著提燈去挨家撿炮,就是那些沒響的炮。家裡沒有提燈就用罐頭瓶做一個,用粗線粘滿油圍繞瓶底一圈點燃,燒完用釘錘一敲瓶底,瓶底就會掉,再做一個瓶底大的圓木板,兩邊穿上鐵絲把瓶子放上去固定好,裡面放一根蠟燭點燃手提著鐵絲把手就行了。
大年初一早早的起來,換上母親手縫的新衣服,吃過早飯就去給村上長輩家裡拜年,然後長輩會端上糖果類分給每個小孩,一直拜到中午幾個口袋瓜子、糖塊裝的滿滿的。
初二就開始串親戚了,大多親戚都會給壓歲錢,二角、五角的,走幾天親戚也能攢下幾塊錢,最後父親就會說你放丟了讓我先給你放著,後來壓歲錢的事也就不提了。
正月十五晚上吃過飯,要把請回的長輩(過世的老人)送回地裡,也叫送燈,要先做一個燈,用蘿蔔挖個洞裡面裝滿油,再下一個粗線燈蕊,再用白紙或透明塑膠糊一個燈照,到地裡把蘿蔔燈固定在老墳上點燃,再用燈照兆著,燒點兒紙錢,放幾個大炮就行了。
大人盼插田就是那時間糧食產量低,往往不夠吃,每年的春秋兩季,大人盼望著早點把秧插上能到季節收穫糧食,大人想的是有地種、有糧食收就安心了。如今社會飛速發展,種地全部機器化,不需要用人工插秧了,現在產量增多了以前的幾倍,主要是土地都多樣化了,有的種水果、有種藥材的、有種疏菜的,也有大型的主產糧食區,國家富裕了,人們吃喝都寬裕了,更講究高質量的生活了,各個家庭生活都能達到吃好穿暖的最低條件了。
-
18 # 利宏書法
你還別說,還真是有那種回憶呢!看到這個題目,我一下就想起我們小時侯那種盼望過年的急切心情,小時侯盼著過年是因為過年就有各種好吃的,有新衣服穿,還有最重要的是過年有壓歲錢,你十塊,他二十,過個年收入幾十上百的壓歲錢,想想真是幸福呀!哎呀,時間都去哪啦?不知不覺,我們都在慢慢老去喲!
-
19 # 子圓
小孩盼過年,大人盼插田。 這段話其實本身就是非常美的一種意境,不過估計能體會這種意境的人啊,都是已經上了一定的年紀了,至少應該是三十而立的人了?我是一個85後,從小生活在農村,那個時候一旦過年就會有很多新衣服,還有很多好吃的,包括家裡養的豬,也是在新年那段時間宰了,吃年豬。而且家家戶戶一到過年就開始放鞭炮,記得那個時候有小孩子專門玩的那種鞭炮,鞭炮頭頭上圖了火藥,只要在類似於火柴盒的那個黑色面上劃一下,這個火藥就會被點燃,然後扔出去過個二三十秒鞭炮就會炸開,這是過年了我最喜歡玩的一種遊戲。如今這樣的鞭炮已經很難看見了,至於大人盼插田,這個現在倒沒有太大的印象了,只記得過完年以後,春天就要來了,春耕秋收,到時父母們又要開始忙了。遺憾的是,現在這樣的場景已經很難看到了,尤其是在我們這樣相似性城市的農村,也很難再看到這樣情景呢,所以對於這樣小孩,盼過年大人胖茶亭的,這樣的意見確實找不到,腦海中也變得越來越淡薄了,但是曾經他帶給我們的那種快樂,自由,喜悅是無法逾越的。
-
20 # 滇西型男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俗諺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髒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這說的便是過年的事兒。
1.送燈盞是指送勞苦功高的灶王爺,他老人家也要回天庭和家人團聚,看來呀這過年連神仙也不能免俗。剔魚刺是指做魚丸,作為千湖之省,老家湖多魚多,人也嗜魚,平時婚喪嫁娶大晏小席上魚丸就是必不可少的特色菜,到了大年三十的團圓桌上其重要性就更不待言了,年年有“魚”嘛!可惜現在什麼都機械化了,原汁原味的農家魚丸已成了稀有之物。敲大鼓是指過了二十五就可以把各種響器拿出來,這其實主要是指從前的鄉下藝人利用過年人們圖大吉大利心理,走家串戶吹拉彈唱討利是,如今賺錢的門路多了,討利是的人也少了,更多的倒是自娛自樂或者眾娛眾樂。二十六和二十八是宰牲的日子,但忌說“宰”,而要說“福”,為的是討一個好口彩。除髒跡就是大掃除了,二十七主要是清理廚房,因為廚房天天都要生火做飯,清掃得太早了,煙熏火燎的,等不到春節就又髒了。最後一句話是說到了二十九,家家戶戶所有的年貨都準備好了,一家人團團圓圓就等著除舊歲迎新年。
2.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的熱鬧勁兒就不用細說了,有意思的是,按風俗,出嫁的女兒可以回家吃團圓飯但不能留在家中守歲,所以老家的團圓飯是中午吃的(吃之前要先祭祀先人),以便女兒吃完飯後回婆家,可女婿和外甥卻可以光明正大地留下來!真個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舊俗裡新年頭三天不能煮生米和生水。除夕下午主婦們就忙著煮飯,男人們則負責燒水。這個風俗是我最不敢苟同的,大過年的卻只能吃剩飯,也未免太煞風景了。
大年初一的春節,謂之“出地方”。男人們以前是拎點禮物去族中尊長家敬敬長輩,或者左鄰右舍互相敘敘舊情,交交新誼,現在則流行去村幹部或者比較有威勢的人家裡,套句時髦的話兒,公關,不知這是社會的進步呢還是退步。主婦們則主要是上廟裡進香抽籤,祈求在新的一年裡閤家平安財源茂盛,年輕人則成群結隊在一起唱歌跳舞,盡情地揮灑他們的活力與激情。新年第一天的生活原則是東西不能往外拿,即使是垃圾也只能堆在牆角不能掃地出門,以免將一年的運勢都給衝跑了。
3.初二是給用來“故”人拜年的。頭年有人過世的人家這一天就要大擺宴席廣延親朋,謂之“清香”。
初三才是大拜年的日子,一般是按親疏遠近來安排拜年的順序,基本上是先丈母孃家然後外婆家再到姑姨表親,但一般應在初六之前完成,去得太遲了人家就會覺得受了冷落,常常因此影響兩家的關係。如果親戚中有人家一直沒有來拜年,那就意味著他要與你斷絕往來了!
記憶中過年最大的熱鬧是從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這一段。到了初八,各村各寨的舞龍隊舞獅隊蓮船隊河蚌隊等等業餘文藝團體便開始濃妝淡抹粉墨登場。習慣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男女老少們趁著這難得的閒暇時光可著勁兒在父老鄉親面前露臉。這邊廂,莊稼漢子棒小夥們舉著龍燈擁著獅子走村串寨,彷彿身上有使不完的勁,每到一處,騰挪跳躍,上竄下跳,前滾後翻,耍盡十八般武藝七十二種變化。那邊廂,大姑娘小媳婦們也不甘示弱,蓮船隊左搖右晃,俏麗的採菱妹蓮步輕移花枝亂顫;河蚌隊開開合合,潑辣的船家女前衝後突攆著人兒轉;此外還有踩高橋打竹馬,都是一些饒有情趣又不需太大耗費的民俗活動,真個是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可惜如今青壯年們大多外出打工,這些樂事兒已是日漸蕭條了。
回覆列表
“大人盼插田”的記憶沒有,但每年春節將至,都有“小孩盼過年”的回憶。
小時候,過年,就意味著可以吃到媽媽炸制的麻花、排叉,可以吃到花生、瓜子、糖塊,可以穿新衣服,可以一家人一起包餃子,可以買鞭炮,可以打著燈籠到親戚和鄰居家拜年......
那時候,過年,家鄉基本都會下雪,然後聽大人感慨“瑞雪兆豐年”。自己卻不知道何為豐年,因為每個年,爸爸媽媽都準備了很多好吃的。
記憶中,為了給我們每個孩子都穿上新衣褲,有幾個年,直到大年三十兒的白天,媽媽還在縫衣服。因為我們那裡的習俗是除夕年夜飯吃完,孩子們就要換上新衣服了。
最喜歡爸爸帶著我們一起寫對聯。裁紙、想上下聯,配橫批,為爸爸研墨,看爸爸寫,熬漿糊,貼到院門、戶門上。
有時候,貼好後,還會跑到鄰居家看看寫的什麼。爸爸會點評誰家的寫得好。那時候的“寫作課外班”是爸爸親自教學,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幸福。
偶爾,叔叔回去過年,還會給我們帶些好吃的,那就更是一個讓我們欣喜不已的春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