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9
回覆列表
  • 1 # 未梢神經有話說

    我喜歡李白《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此詩就是一幅藝術畫。在夕陽和白雲下,在青山碧水傍,詩人辭別好友,少不了的肺腑之言,不捨之情。此詩更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感。

  • 2 # 木葉菩提

    很喜歡,那是我讀過的第一本詩集,也是我的啟蒙讀物,那本書是我借來的,連著讀了三遍,那時候農村很少有課外讀物,最普遍的是連環畫,唐詩三百首給了我很多啟發,確實不錯。

  • 3 # 風雨無阻01jxh

    喜歡。中國人應該沒有不喜歡的。

    除了在學校從小學開始學唐詩,後來我買兩本唐詩三百首。學習、欣賞,還有參悟,等等,給每一個喜歡唐詩的人無窮樂趣。

  • 4 # 高樓望月憶東坡

    喜歡。有句名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中國詩歌的巔峰就是唐詩,唐詩三百首是精選的唐詩。體裁多樣,涉及廣泛。悠揚屯挫,朗朗上口,韻律美,讀起來使人感到豪放,飄逸...詩歌是我國的文學瑰寶,是國粹!唐詩三百首最具代表性。我喜歡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我平時經常翻閱巜唐詩三百首》,愛不釋手。

  • 5 # Zf吉祥369

    喜歡王維的大漫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傷感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狂放

    還有李商隱綿綿相思!太多太多的不同美不同的感受

    《唐詩三百首》是古人留下的中華瑰寶!

  • 6 # 果然童書

    小時候覺得背詩特有意境,小學二年級還寫過一首詩到處炫耀,當時不停琢磨其中一個字押韻,堪比“綠”“推”二字,可惜沒記錄下來。

    後面跟女兒一起看詩詞大會,玩飛花令,背唐詩,覺得詩歌特有味道,有說不出美,也有讓女兒畫詩,可能是自己想進入詩,追尋詩中的故事!

  • 7 # 梅娣流水

    喜歡。唐詩三百首可以說是那個時期的文化之精華,無論是詩的風格、題材、表達的手法甚稱一絕,或喜或悲或愁或怨,有的豪情萬丈有的飲酒放歌有的憂國憂民有的清揚暢麗,無不使人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我是比較好清靜的,恬靜的陋室讀些文辛聊以自慰,電視劇是沒得著的,現在的網路文學又過於通俗讀不來,於是就愛上了古詩詞,每每夜靜,便"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當然,人生如夢,也時而會有小小的如願之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與孟郊一同狂喜一番,當然,兒時就"詠鵝"上學後就學"春曉"背湧過"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後來出門打工仍常憶"靜夜思"。如今更是細嚼如琥珀一般的唐詩,用心品讀用情感懷,甚至在網易部落格還學習寫點小詩,不怕您見笑,小錄一首,多提意見。

    七律 最美夕陽紅

    幽谷意芳披霓裳,松琴竹韻畫風長。

    絳雌五彩鴻聲遠,渭夢雙飛雁影藏。

    醉色摩雲添秀句,仙姿繞水湧佳章。

    煙霞歲月桑榆晚,勝似春花沐夕陽。

  • 8 # 大唐的桃花園

    真心喜歡,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子儀的《卜算子》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還有現代詩人藏克家的《老黃牛》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

  • 9 # 瑋223298620

    當然喜歡,我自己的淺見,我認為唐詩是漢字最為藝術的表現,韻律之美體現的淋漓盡致!讀起來朗朗上口,真是國之瑰寶!

  • 10 # 山水容態

    七十年代時我在部隊,當初省圖書館距離駐軍營地5—600米,放假時從哪兒借來讀的《唐詩三百首》。後來八十年代到新華書店去買了一本。到如今雖然依稀可辨,可是幾乎把它遺忘到那個角落裡了,我昨夜拿著手電筒在幾個書櫃裡找了一遍,書櫃說查無此書。在上一個世紀,那個年代讀它,純粹是一種氛圍,因報端上名人或者領袖的文章經常會看到他們引用的唐詩裡的句子。故爾我去讀它時實用性很強,就是將好的單句抄在本子上,我還手抄《紅樓夢》裡的詩詞,就是想著可在作文時借題發揮一下。當然,讀詩時特別注重詩人的借景敘情,將物擬人化,以景抒情,景外之景。寫景如同寫人一般,詩人將自己溶化在物中,讓你分不清,那是人?那時物?人與物,物與人交融一起。如同在雨水中,你能分得清,那時雨水,那時淚水?有時是景淺境深,此景不是那境。我們覺得唐詩很美,不過有時並不覺得它美在哪兒?廚師做一道菜餚,你能把色香味辨別出來,但是詩的味道,有時想它時,彷彿它是漶化開來的美,美在箇中的表述,美在遣詞造句,從骨髓裡道出來,頭也是頭,尾也是尾,那種情表露出來,卻將詩人的思想人格深藏其中,讓讀的人頗多感慨呀,一時之間難以忘懷。如今的詩能讀到入口直心的甚少,大多泛泛的抒發,不在地氣之中。《唐詩三百首》在那個年代是書紅,愛好文學的人手一冊。啻是歲月更迭,當年我買的書已蹤影不見。的確,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有了傾斜,憶往昔歲月,它一度成為我的知己是記憶中無法抹去的。 2019-6-26

  • 11 # 文化中國

    喜歡,《唐詩三百首》中詩歌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那簡潔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中國曾經的歷史文化。可以說《唐詩三百首》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為廣泛,風行海內外,歷久不衰的一種唐詩選本。

      書中各種詩體都有,如:五言律詩、絕句、七言詩……在各個詩人筆下出現了一首首名詩,一個個名句。既有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侶、歌女,甚至無名氏等“小家”。書的取材也十分廣泛,不拘一格。不僅有描寫自然風光的,也有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還有表達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的。既有描寫歸家時的複雜心情,又有描寫君王愛情的悲劇……從市井風情到邊塞風光,從生活瑣事到國恨家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本書是應有盡有。每一首詩的風格都不一樣。

      每一首詩出自不同詩人的筆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溫暖著我們;他像老師,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做事上,時刻教導著我們,激勵著我們。每一首詩都是那樣耐人尋味,那樣含義深刻。拿起這本書再次細細品讀,我發現:每一首詩都是一個寓言故事,都在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品讀書中的古詩,能讓一個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讓心靈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唐詩三百首》將唐代詩歌的精華,永遠留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中。作為一箇中國人,讓我們一起“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吧!

  • 12 # 康康3699

    首先,感謝邀請回答。對唐詩三百首還是很喜歡的。作為80年代出生的我們,從小在鄉下長大,所以小時候接觸唐詩宋詞很少,長大後除了課本要求背誦,接觸也不是特別多。但是,不妨礙對我對我們古代文人墨客的崇拜。確實特別喜歡唐詩的意境,有大氣磅礴,有鏗鏘有力,也有百轉千迴盪氣迴腸,也有失意不甘的吶喊。。。一句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可以道盡唐詩的魅力。

  • 13 # 魯中居士

    細說起來,還是多少有點兒的。因為它畢竟代表了一個朝代的文學風格。同時我也喜歡明朝的詩,若論思想的深刻性,我還是認為清詩好於唐詩!

  • 14 # 曹克佳

    當然喜歡,閒來無事就翻翻。最近嘗試用短劇的形式解讀唐詩宋詞,以此致敬先賢。

    薦詩:《古風十九》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

    邀我至雲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劇說:

    時間: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叛軍攻破洛陽

    第一場:洛陽城客棧 夜 內

    人物:李白

    李白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門外腳步雜沓,喧聲一片:“叛軍進城啦,叛軍進城啦。”

    李白坐起,左顧右盼,十分茫然,俄而,抓起床頭的酒壺,仰脖一飲而盡,之後,直挺挺地躺下,閉上了眼睛。

    第二場:蓮花山 夜 外

    人物:李白 仙女

    李白登上西嶽華山蓮花峰,只見蓮峰插天,星河燦爛。晨霧漸起,飄飄渺渺中,一位仙女手捧蓮花,在太清中虛步而行,美麗的霓裳拖拽著長長的飄帶,如夢似幻地來到李白麵前

    仙女伸出纖纖素手:李先生,請隨我來。

    李白懵懵懂懂:去哪裡?

    仙女巧笑倩兮:帶您去見一個人。

    李白隨著仙女迎風而去,升向天際。

    第三場:雲臺峰 日 外

    人物:李白 衛叔卿 仙女

    李白在仙女的帶領下來到雲臺峰,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迎上前來

    李白乍見,不禁驚詫,一個長揖下去:衛仙人?

    衛叔卿朗聲笑道:太白吾弟,我在雲臺峰上看得清清楚楚,今日聖上待你,正如當年漢武帝待我。

    李白一聲嘆息:仙人說得甚是,想當初,您乘雲車、駕白鹿去見漢武帝,皇帝竟以下臣相待,您不堪其辱,飄然離去。

    衛叔卿:你我同病相憐,惺惺相惜。

    李白喟然道:天寶初年,太白懷著曠世濟民的宏圖進入帝闕,不為所用,三年前遭讒離京,如今東都洛陽被叛賊安祿山攻陷……【李白說不下去】

    衛叔卿:塵世如此,不如隨我駕鶴遊紫冥。

    李白剛要隨衛叔卿騎鶴而去,禁不住回首下望,只見洛陽城內,人民慘遭殺戮,血流遍野,安祿山這些財狼野獸,卻衣冠簪纓,坐了朝廷。

    第四場:洛陽客棧 夜 內

    人物:李白

    夢中的李白,兩行清淚緩緩流下……

  • 15 # 九思品文

    每個人喜歡的題材都不同,有的人喜歡詩,有的人喜歡詞。我可能相對來說更喜歡詞,覺得詞的風格更加多樣,感情也更加豐富。

    但是唐詩也還是很喜歡的,無論是格式的嚴謹還是詩歌裡的感情,都讓我很著迷,曾經嘗試過寫詩,但是總覺得模仿味頗重,很像打油詩。所以更加佩服那些唐詩大家。

  • 16 # 遠來的歌

    它是中華民族自詩經產生後至唐代整個過程詩歌從內容、題材、風格、風骨、風情到形式全面發展的高潮見證。

    它是中華民族詩歌五言、七言、律、絕、今古詩歌體裁完美成熟的輝煌見證。

    它是楚辭、漢樂府、漢賦、漢建安風骨、魏晉南北朝山水田園、隱遁、憂國憂民、邊塞雄歌思鄉纏綿各流派在唐朝各

  • 17 # 邂逅一位有趣的靈魂

    這個唐詩選本,我很是喜歡,雖然很多詩句我讀起來,是一知半解,或者說是不求甚解,但不影響我對此書的偏愛。究其原因,我想,是因為透過這個選本讓我有機會認識到唐詩,原先我對唐詩沒有直觀印象,但透過這個選本,讓我認識到了唐詩的醇正,引人入勝,正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但唐詩的影響力絲毫沒有減弱。雖然這個選本可能不是最優良的,但絕對是我最推崇的一個認識唐詩的選本,雖說只是一個入門級選本,但如果我連入門的興趣也沒有,何談後續的其他選本,所以,這個選本對我認識唐詩堪稱入門恩師。

    這個選本里的詩對我影響很大,契合了一定時期我的心境,引領了我的精神狀態,我常把這一首首獨特的唐詩看作是一位位風格迥異的女子,“無限之女性,引領我們前進”。言有盡而意無窮。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青蔥歲月,留著友情。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站在時空之際,惟最有把握的是現在。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慈母念著遊子,但又有幾位遊子掛念著慈母。

    唐詩之所以如此富有生命力,在於她所引起的情感共鳴是如此熱烈,如此深沉,唐詩的魅力需要慢慢地去品味,《唐詩三百首》,值得用心去閱讀。

    以上僅是我的一孔之見,如有不當,敬請諒解。

  • 18 # 慧心文殊苑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唐詩三百首》不但文人墨客喜歡吟誦,即使是尋常百姓,很多亦能朗朗上口。由清蘅塘退士所彙編的《唐詩三百首》流傳至今,可以說是歷久彌新,不但成為兒童最成功的啟蒙教材,瞭解中國文化的模範讀本,亦對中國人的心理、美學等許多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自己當然也很喜歡《唐詩三百首》。

    我喜歡《唐詩三百首》,是因為多少家國事,盡在唐詩中。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比如王維的《《渭川田家》:“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我喜歡《唐詩三百首》,是因為多少鄉愁情思,盡在唐詩中。比如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比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我喜歡《唐詩三百首》,是因為多少人生悵惘,盡在唐詩中。比如杜甫的《宿府》:“……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比如劉長卿的《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古臺搖落後,秋入望鄉心。野寺人來少,雲峰水隔深。……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我喜歡《唐詩三百首》,是因為多少憂國憂民情懷,盡在唐詩中。比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比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我喜歡《唐詩三百首》,是因為多少壯懷激烈,盡在唐詩中。比如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比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我喜歡《唐詩三百首》,是因為多少人生感慨,盡在唐詩中。比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比如李商隱的《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唐詩宋詞之美、之妙、之絕,有點象魯迅先生所言的那樣:“一切好詩到唐代已被做完。”想說不愛它,容易嗎?

  • 19 # 了緣520

    我非常喜歡《唐詩三百首》。尤其喜歡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杜甫的那首《登岳陽樓》的詩句,閒餘之時我便在心裡默唸: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昔聞洞庭水”,杜甫說明自己對洞庭湖嚮往已經很久,“今上岳陽樓”心願終於得以實現。詩人登樓之初的那種興奮之情,躍然紙上。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戰國時吳地在洞庭湖的東邊,楚地大部分在洞庭湖的南面,洞庭湖汪洋萬頃,彷彿在東方的吳和南方的楚之間劃開了一道大的裂口,八百里洞庭碧浪搖空,日月星辰出沒其中,彷彿天地也白夜浮動在她的洪波之上。十個字就把洞庭湖的壯偉開闊異常生動地寫出來了。“坼”字,“浮”字,精準有力,把洞庭湖的氣勢充分表達出來。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寫登樓觀賞湖景所引起的個人身世之感。“無一字”指同親戚朋友音信全無“有孤舟”指自己長年漂泊,惟有小船相依為命。遠離家鄉,隔絕親友,成年棲身在小船之上,漂流在江湖之間。現在登上岳陽樓,眼前的湖景是這樣空闊浩蕩、壯麗多姿,想到自己的身世卻是如此落寞。相形之下,更加深了自己的孤獨漂零的感覺。最初登樓的喜悅興奮之感,很快就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對自身遭遇的深沉的感嘆。客觀景物的廣闊同詩人內心的孤獨之感,形成尖銳的矛盾,詩人開始的興奮與後來的沉痛也形成強烈的對比,反映在詩裡。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前一句的意思是:在關山的北面正發生激烈的戰爭。後一句的意思是:憑靠著岳陽樓的欄杆上不住熱淚橫流。據記載,杜甫登岳陽樓的這一年,吐蕃從西北進攻唐王朝,唐朝派郭子儀等人率大兵進行抵禦。“安史之亂”的內憂剛剛過去,外患接著產生,杜甫因此而引起對於時局的深重憂念。“戎馬關山北”從個人的不幸擴充套件到時代的災難,詩的境界又為之一躍,出人意表,引人深思。有此一句,詩人的胸襟懷抱才同洞庭湖的壯闊景象相稱。杜甫的偉大也由此而充分顯示出來,結尾一句用“憑軒”二字照應登樓,“涕泗流”既是為個人的坎坷漂泊而流淚,也是因傷憂國而痛哭,慷慨蒼涼,內含深厚,我彷彿看到衰老的詩人在岳陽樓上面對著洞庭湖的浩淼煙波而眼淚縱橫的生動形象。

    在杜甫這首《登岳陽樓》詩裡,詩人的感情,始則以喜,繼而以憂,始而憂己,繼而憂國,一直到慷慨淋漓,涕淚滂沱,表現出複雜的狀態,急劇的變化。詩句也就隨著感情的變化而頓挫跌宕,波瀾起伏,震撼人心。

  • 20 # 良人執戟2

    喜歡!

    在大家都知道的那個時代,無書可讀,宿舍就是一盞拉線開關的電燈。

    於是學毛選,著重看書中註釋。偶得一本民國時期的《唐詩三百首祥析》,如獲至寶,細嚼慢嚥,還是一知半解。

    及至後來自學文革前的中文係課文,結合文白對照,於是那幾年沉浸於唐詩的工整簡潔,宋詞的對仗灑脫,元曲的精巧別緻,當然,這是表面的理解。

    及至以後到射洪縣作小生意時,來到了金華山陳子昂故鄉,他的讀書檯依舊笑東風。

    於是目光轉向那些詩人,那些詩人的時代背景。

    初唐的陳子昂登上幽州的黃金臺發出一聲低沉哀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寫詩為了生活。

    詩歌界有二則佳話廣為傳說。

    1."我的意盡了,只有這一句表達"。

    唐代祖詠應進士弟,題目是《終南望餘雪》。規定六韻十二句;他只作四句交卷,肯定落榜,問其原因,祖詠回答:"我的意己盡"。四句如下:

    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 城中增暮寒。

    2.潘邠老因為人窮困,經常為此"敗思",於是寧願不作詩了,避開勉強之意。

    一天剛剛起雅興作詩,首句:滿城風雨近重陽,這時催房租的來了,令人敗思。

    上述二人寫作態度嚴謹,寧願不作,也不勉強。

    二人的未完詩作竟為名家推崇,王漁洋將其作與王維,韋應物嫓美的詠雪之作。

    而"滿城風雨近重陽",是詩史上的吉光片羽,歷經千載,流傳此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認為《流浪地球》怎麼樣?有哪些優點和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