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花錨

    劉備城府及深,當年為了籠絡趙雲,阿斗都摔得起,這個真情假意不好說,即使摔死還能再生一個。個人認為劉備此番話也是為了再次 為兒子拉攏諸葛亮,當劉備說出這番話諸葛亮也是立即表示自己匡扶漢室之初心。

    1.劉備絕對沒有想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相反諸葛亮要是有一點想法,輕則像司馬懿回家待命。

    2.劉備在攻打東吳的時候已經和諸葛亮貌似神離,託孤也是看諸葛亮的志向。

    3.劉備一生,刀光劍影,生裡來死裡去,仁義滿天下,打下的江山就是亡,那也是給自己的兒子來敗。

    再說諸葛亮一生致力於匡扶漢室我想劉備也能看得出來,只是說說掏心窩子的話,在好好 知遇先帝之恩。

  • 2 # 同知天下

    章武三年,老劉病入膏肓奄奄一息。讓人把老諸請到床頭:“老諸啊,你看咱們風裡雨裡這麼多年,我看我這是快不中了。小鬥鬥還小,要是這小子能成器,你就盡力輔佐他。要是他不行,你就自己當老大吧。”

    你想諸葛亮那可是人精啊!心想:得,感情這是在逼我立誓表決心啊。從你三顧茅廬請我出道,咱們投親訪友南征北戰這麼些年,你還能不瞭解我嗎?我是那種人嗎?我能幹那種事嗎?再說了,你不也特別叮囑了老趙了嗎(真的是老趙哦,趙雲比劉備還要年長几歲,不過一個在道上混出名頭的武將,其身體素質不知要比養尊處優的劉備高出多少倍)。有老趙時刻看著我,我也不敢啊。

    諸葛亮趕緊泣拜於地:老大啊,你放心,我絕對會盡股肱之力,孝忠貞之節,哪怕累死也無怨無悔!老劉滿意的點了點頭,心裡負擔減輕了不少。

    當時小鬥鬥年方十七,而老諸四十有二。小鬥鬥掛名監國,老諸實掌大權。

    事實證明老諸這人還是可以的,一面和各個部落及少數民族打好關係,搞民族大團結,畢竟外有強敵國內不可再生亂。一面又積極鼓勵生產,減少賦稅,屯糧練兵為其北伐做好戰爭儲備。

    所以說劉備託孤也是在對老諸恩威並用,讓其表決心立誓言,畢竟老劉也不希望自己費九牛二虎三狼五馬之力打下的江上旁落。而諸葛亮也是沒讓劉備失望,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3 # 沙裡一條魚

    試探。。劉備其實本質和曹操沒有區別,就是一個梟雄。他為了劉禪順利繼位跟了他多少年的繼子都殺了,何況一個諸葛亮。。一是為了試探,二是為了敲打。。

  • 4 # 不滅再現

    這事可以這麼說一半是肝膽相照的把自己的事業託付給有共同理想的人,一半是為了收諸葛亮的心。試探?不存在的。因為諸葛亮出身山東氏族自身在西蜀沒有家族勢力,雖然和荊州氏族有點姻親但荊州以失諸葛亮根本沒有取代劉禪的政治支援和政治合法性以諸葛亮的智慧不會看不到這一點。其實這句話可以換個方式理解 我兒子將來要是可以輔佐你就好好輔佐他,如果是個昏君笨蛋你就可以代替他釋出命令。如果這麼理解就合乎邏輯了,應該就是託孤重臣。此時劉備只有這一個即可以相信,又沒有造反能力,還有治國能力的人可以選擇了。就演算法正馬良還活著此時的可信任度都遠不如諸葛。

  • 5 # 狂史中國

    劉備一生偽善,侍奉過的主人無數,最後奪人土地臣子而稱雄一方,對於劉備已經是很滿足了。到了四川他每天拿繩結鞋,諸葛亮憤怒不而!“難道有了一個落腳的地方,你就忘記統一大業了?”劉備一生奔波,主要不為人所容納,他沒有傾吞天地之志,他的奮鬥不過是避禍罷了!

    那麼艱難取回的一個根據地,怎麼會拱手讓人!他生命已經到了盡頭,無奈兒子年幼,諸葛亮智慧超群,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取而代之是絕對有可能的!劉備一定想到這點!

    所以劉備的遺言有兩層意思,內容晦暗不清,這也是他高明之處。一個意思是你如果認為我兒子不行,你自己做皇帝好了,我劉備沒有什麼意見,並且當著那麼多人面前說了,你可以放心!這是逼孔明表態,如果孔明同意,那麼帳後可能立即湧出殺手把諸葛亮砍成肉泥!如果諸葛亮輔助幼主,那你發個誓,在大家面前說清楚!劉備是這個意思!當然諸葛亮很聰明,立即表示效忠!

    另一層意思是讓諸葛亮有廢立之權,如果劉禪不行可以在族中再立合適的人!這句語帶雙關的話很深奧,只能猜測他的意思是這樣,所以歷史上都說這是一句晦暗不明的話!

  • 6 # i歷史

    是試探吧,畢竟自己打下來的江山,怎能拱手讓人。即使自己兒子再不濟也輪不到外人來接手。從劉備這人個性來看也是如此,表現出來一副仁慈的君王風範,實則對下屬還是有所猜忌。馬超雖已投誠,但並未得到重用,最後鬱鬱而終。再者,康熙曾經評價過劉備託孤這件事:“以譎詐相尚,鄙哉!”能看出來康熙對這事是很鄙視的。都說帝王最瞭解帝王,真是這樣的話那劉備的話就只能是試探吧。當然也不無可能劉備真的想禪位給諸葛亮,畢竟人心是最難猜的。

  • 7 # 五毛錢特效師

    我個人認為兩者都不是,劉備跟諸葛亮說這話,明顯就是意思一下而已。因為劉備和諸葛亮心裡都明白,當時的蜀國除了諸葛亮以外還是有很多人才的,比如文有李嚴,武有趙雲和魏延等人。憑諸葛亮的實力,如果敢稱帝,肯定會被這些人收拾的。這就好比別人有一件明知道你不敢要的東西,還意思一下說送給你,你要是真敢收,那就等於找死呢!

  • 8 # 太陽11

    關於劉備白帝城託孤,劉備臨終前與諸葛亮的對話,《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大體不差。單就《三國演義》而言,讀者大多認為,這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看其是否有反心,或者是為了感動諸葛亮,讓其更日後竭盡全力輔佐劉禪。

    在我看來,劉備也有可能是真誠的,若劉禪真不可輔,他心裡不會介意諸葛亮取而代之。為什麼這麼說呢?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從當時的天下形勢來看,蜀國經過彛林大敗後蜀漢處於弱勢,可以說是危急存亡的時刻。此時需要一位像諸葛亮這樣的大才才能力挽狂瀾。知子莫若父,劉備知道阿斗不可輔,他疼愛阿斗,可更不願自己一生的心血毀於一旦。

    二、從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或者說君臣友誼來看。自打從臥龍崗把諸葛亮請來,二人相處多年,雖為君臣,可二人心中當是互為知己的。二人有共同的目標——匡扶漢室,矢志不渝。

    三、從《三國演義》原文來看:先主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分付曰:“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

    劉備讓其兒子們以父事丞相,讓兒子們認諸葛亮做父親。這是不是可以說是劉備賦予了諸葛亮取而代之的合法性。這麼一來,就算諸葛亮取而代之也是合理的,因為如果兒子做的不好,做得不對,做父親的可以管,可以罰。就算取而代之也是合理的。

    如果劉備不是真誠的,他何必這麼做呢?就算要感激諸葛亮,可以加官進爵,可以給予他更大的權利。何必冒這個風險呢?如果諸葛亮真的以“兒子”做得不好為藉口造反怎麼辦?

    所以,我認為劉備很有可能是真誠的,並非試探諸葛亮。

  • 9 # 史大林深

    個人認為這是明顯的試探行為,絕非肝膽相照、也不可能給諸葛亮非常情況之許可權。從古而來,家天下已經深入人心,就算劉備認為劉禪年幼、不才,可以託孤找人輔政,漢武帝就曾經託孤霍光。而且劉備尚有一子,很有才幹、可以擔當大任,卻沒有傳位於他,說明正統的嫡長子繼承製深入人心。所以,劉備不可能有意傳位於外姓人。而諸葛亮作為忠臣的代表,也深刻地明白忠君愛國、維護正統的重要性,即使自己有才取代,於理於法於道德也不可取,況且劉備並非託孤於諸葛亮一人,尚有其他文臣武將可以掣肘,諸葛亮有才亦不敢亂來。但不得不佩服劉備用人交心之手段之高,此試探言語一出,以諸葛亮的品行、為人哪還不敢竭盡全力輔佐劉禪呢?

  • 10 # 小竹心

    劉備說這句話並不是試探,而是警告。在用人識人孔明遠不及劉備,用兵孔明比劉備強。從幾個方面來分析這句話,一,劉備深知阿斗平庸,如真有此意,而不是說發現阿斗無能取而代之,應在臨死就會禪位給孔明,二,劉備說這句話當時還有李嚴在場,如劉備真有此意,應會把李嚴支開,所以劉備說這句話,也是說給李嚴聽的,讓李嚴在關健時聯合群臣制約孔明的異心,三,在古代做臣子的均為忠君為榮,想奪位必須有群臣擁戴,事實證明孔明的確有把持朝綱之嫌,就連阿斗婚姻孔明都做主,書中沒有說孔明簡單做媒,而是用其它詞句說明孔明做主,六出祈山,其他人都攔不住,都是孔明說了算,在人員崗位配置方面,除了幾個輔政大臣之外,都是孔明說了算。四,諸葛亮的確是沒有奪位之心,但等於代皇帝發號施令,就連李嚴這樣重臣,因糧草問題,孔明都具有生殺大權。所以劉備說這句話很有深意,即讓諸葛亮發了誓,又借李嚴之口說出去,權衡孔明與群臣關係,以防孔明奪位。

  • 11 # 混元形意掌門人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易中天品三國》之《永安託孤》這一集裡講過這個話題。

    易中天羅列了由始以來出現的兩個觀點。

    觀點一:劉備的意思是,如果我的兒子不行,諸葛亮你自己廢黜他自己當皇帝。這裡的“取”是“取代”的意思。

    觀點二:劉備的意思是,如果我的兒子不行,諸葛亮你自己再另立新君。這裡的“取”理解成“選取”。

    相伴隨的,是人們對於劉備的話之真切的猜測,即劉備說這句話是出於真情實意呢,還是笑裡藏刀。

    因為劉備的這句話內容晦暗不清,字意模稜兩可,如果那個“取”是“取代”的意思,那麼劉備有可能是正人君子,也有可能是真小人;但如果那個“取”是“選取”的意思,那劉備就是真正的高風亮節。

    所以,在當時的場景下,只有當事人才能明白這層意思,我們外人用現在的眼光來判斷是肯定不準的。

    下面,說說我的個人見解吧,僅供參考。

    (1)劉備的“取”應該是“選取”的成份比較大。在當時的情況下,諸葛亮想自另為君是缺乏很多政治條件的,一旦諸葛亮這樣做,後果必然是蜀漢瓦解。劉備很清楚這一點。但是“選取”對於諸葛亮而言,是可以做到的,而且這並不是政變,還是維護蜀漢利益,劉備是認可的。

    (2)不管劉備的“取”是“自取”還是“選取”,劉備都是真心的。因為沒有了劉備領導和諸葛亮輔導,蜀漢政治真的是岌岌可危,朝不保夕。所以,依託諸葛亮是真情實意的,此時蜀國之中也只有諸葛亮有才能可以力挽狂瀾。

    而且諸葛亮的忠主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劉備不存在懷疑猜測的成分,這與重用不重用是兩碼事。有人說,劉備入川前後重用法正,不重用諸葛亮,與諸葛亮開始貌合神離。這是不對的。因為入川重用法正等人是出於當時戰況的需要,因為法正原為劉璋部下,在蜀地生活十多年,對蜀地政治與軍事瞭若指掌,何況法正在謀略上也不比諸葛亮差。你說劉備入川不重用法正等人行嗎?

    所以,劉備壓根不用懷疑猜測諸葛亮的人品,諸葛亮沒有這個膽,也沒有這個資本,更沒有名號。

  • 12 # 中上行

    有試探,也有成大業不希望它失敗的心態,還有賣諸葛亮一個人情,如果諸葛亮最後有謀異之心,讓諸葛亮認為是我劉備有意送他的一個人情,同時又有警告的作用,你諸葛亮如果這麼做,我是明白的。

  • 13 # 看繪本學畫畫

    劉備是一位“仁主”,這在《三國演義》裡已經描寫得很清楚了,當年曹操攜百萬之眾南下,劉備集團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離,劉備見同行百姓哀嚎一片,於心不忍,欲投江自盡,幸得左右拉住勸說才止。

    “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在長坂坡面對曹操大軍的圍追堵截,懷抱幼主劉禪殺出重圍,單騎救主,見到劉備時,劉備並未因幼子獲救而高興,而是將幼子朝地上摔下,長嘆一聲:“為你差點折損我一員上將。”

    劉備初登帝位,滿朝文武均勸他先北伐篡漢的曹魏,獨他和張飛力主先東征給桃園結義兄弟關羽報仇,導致了夷陵之敗,七十幾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逃回白帝城,痛心疾首,積鬱成疾,命在旦夕,這才召丞相諸葛亮和一干人等到白帝城託孤。

    所以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說他的兒子能輔則輔,子不成器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是與諸葛亮肝膽相照,而並非試探他。劉備還記得當年與曹操煮酒論英雄的談話,曹操以為“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

    自己的兒子劉備很清楚,劉禪也被後世稱為“扶不起的阿斗”,駕崩前,劉備的“仁心”仍然很旺,他希望諸葛亮能夠力挽狂瀾,普度眾生,因此當著眾臣的面兒提出了讓諸葛亮自為成都之主的備選方案。然諸葛亮的“忠心”也可照日月,趕緊跪拜不起抒發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願望。

    劉備最終選擇了一個折中方案,讓自己的兒子拜諸葛亮為“亞父”。

  • 14 # 陳之煜

    帝王心術,都是這樣的,能臣一代君主可以壓制,可是後代能不能壓住就不知道了,於是臨終試探一下,若有不臣之心,還是儘早除掉為好。歷史上朱元璋就是特例,屠殺一眾名臣,為什麼,太子朱標曾說朱元璋嗜殺成性,不顧君臣情分,朱元璋立即扔了根全是刺的荊條在他面前,讓朱標拾起來,拾不起來是因為上面全是刺,那些名臣大將那個不是人精,如果不剔除 太子根本hold不住。

  • 15 # 1930990017

    我認為是肝膽相照。

    不是每個人的人心,都能收買得了的,我認為智商相等的人,只能以德服人,真心相待才能得其人心。

    劉備智商並不不比孔明高,我看能相互洞察對方心思,而且對事物發展的看法相近。作為遠見這方面,劉備要比孔明強些。就拿‘能輔則輔,子不成器君可代之’來說,劉備是正確的。子不成器必丟江山,與其丟給外人,不如讓終生知己孔明繼承更好。劉備既然臨終有此遣言,或許孔明繼承後還不改國名,繼承漢室江山,仍然承認劉備為開國皇帝。出現這種情形是有可能的。

    另外,即便孔明不取代,也被劉備的以德服人,真心相待所感動。

  • 16 # 建章未央

    劉備託孤,到底是出於真誠,還是無奈的試探?歷來是吸引歷史愛好者不斷探究的問題和懸案。

    我們先來看劉備託孤的背景。

    關於劉備託孤,正史《三國志》和小說《三國演義》的記載大體上吻合,基本上可以認定是史實。另一個史實是,在三國的後期,特別是蜀漢立國,劉備稱帝之後,諸葛亮與劉備之間,不可避免地開始產生罅隙。劉備在成都稱帝之後,雖然一如既往地倚重諸葛亮,但其權力分配不可避免地要在老部下與蜀地舊臣之間重新均衡,在這個時期,劉備諸葛亮的政治傾向開始產生分歧。劉備主張放棄與東吳的聯盟,而諸葛亮主張在維繫蜀吳聯盟的基礎上繼續討伐曹魏,劉備對此興趣不大。

    二人的矛盾終於在為關羽報仇這件事上爆發。關羽敗走麥城被陸遜殺害,訊息傳到成都,劉備悲痛之下決意舉兵伐吳為二弟報仇。諸葛亮則認為與東吳撕破臉全面開戰的時機遠沒有成熟,蜀漢最大的威脅仍然是北方的曹魏。但是痛失了關羽之後不久,張飛也因此事被人暗害,接連失去情同手足的兄弟,劉備更加堅定了討吳的決心。

    這裡說一句,諸葛亮與關羽實際上是面和心不和。關羽為人“傲上而忍下”,意思是對領導傲慢,對下屬和士兵親近。諸葛亮可恐怕也是其“傲上”的物件之一。早在火燒赤壁的時候,諸葛亮就借華容道大大殺了一把關張的威風,在劉備集團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關羽也不可記恨於心。

    因此,當劉備討吳為關羽報仇的時候,諸葛亮的杯葛,很難讓劉備不去懷疑他是不是出於私心。

    討吳戰爭徹底失敗之後,劉備認識到,在討吳這件事上,不僅諸葛亮是正確的;而且,目前蜀漢還離不開諸葛亮,因此在託孤之前,劉備再次全面信任諸葛亮。

    這是劉備託孤的背景。

    劉備其人,起於草莽,能成為一方諸侯,其最大的長處在於收攏人心,能聚集起一大批牛人為他賣命。想當年,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出幼主阿斗的時候,劉備心疼趙雲,做勢要摔死孩子,深深感動了一大批跟隨他的將領,但是否出於真心,則大可懷疑,不然不會有“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俗語了。關照此事,白帝城中,劉備對諸葛亮說“能輔則輔,子不成器君可自取”。這話難道就是對諸葛亮的肝膽相照嗎?

    關於帝位的承繼,歷來是個難題。老皇帝死,小皇帝繼任,最讓老皇帝放心不下的就是臣強主弱。因此在後事的交接上,不得不處處提防強臣。而在蜀漢,除了劉備,諸葛亮的聲望權勢已經如日中天,關張已死,朝中無不是諸葛亮的心腹。劉備一死,諸葛亮要想取劉禪而代之,可以說易如反掌。劉備也深知這一點,劉備難道真的願意將自己的江山拱手讓人嗎?

    當然不會!於是劉備最後一次施展籠絡人心的本事,向諸葛亮示弱,以退為進,也是向諸葛亮施壓。將諸葛亮綁架在蜀漢這條風雨飄搖的船上。

    再來看事情的另一方,諸葛亮有沒有篡蜀的想法呢?我認為這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否定。諸葛亮雖然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卻從來沒有王者之心,否則他下山出世的時候,最好的選擇應該是曹操,而不是一無所有的劉備。退一步講,諸葛亮若真想篡蜀,劉備禦駕親征的時候,豈不是最佳時機,征戰一生的諸葛亮豈能對此無知無覺。因此無論從哪方面說,諸葛亮都絲毫沒有篡位的想法。所以從諸葛亮的角度來看,“能輔則輔,子不成器君可自取”這話一點意思都沒有,只能讓他更加肝腦塗地地輔佐劉禪。最後,五丈原上,諸葛亮悲劇地踐行了自己的預言——死而後已。

    再來看事情的第三方,劉禪。這位後來“樂不思蜀”的後主最大的優點在於識時務,他知道十個自己也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於他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完全徹底地聽命於諸葛亮這個“亞父”。

    所以,基於以上分析,劉備託孤時所說“能輔則輔,子不成器君可自取”,可以說是劉備“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悲鳴,但很難說他對諸葛亮的肝膽相照。而對諸葛亮來說,這句話無異於徹底的道德綁架,被死死地套牢在蜀漢的戰車上。

  • 17 # 森林小草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義,古今以來人們是為了權利都削尖腦袋,不顧你死我活地上位,中國曆代帝王有不少人為了這個寶位不惜父子相殺,兄弟相殘,叔侄相爭。如安祿山與安慶緒,楊堅與楊廣等都父子相殺;李世民,楊廣,明英宗,趙光義,還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有些割據勢力也有不少兄弟為了帝位而相殘;漢初吳王劉濞和景帝,朱棣和建文帝,清初的多爾袞和豪格等都是為皇位相爭的代表。而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竟要傳位諸葛亮,這個事例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少有的,以致後世人們對劉備的大度和愛才無私倍受推崇。如果大家瞭解劉備死前的三國曆史形勢,就不難看劉備當時的苦衷和意圖:一,劉備在得益州和漢中後,他的事業達到了頂峰,然而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則是給劉備當頭潑水一身冷水,孫劉以前是盟友,恰在這時孫權又向曹魏稱臣,加上劉備的夷陵大敗,這對劉備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處境危艱。以巴蜀狹小的地域加上是新得不久的地盤,根基不是穩固之地,如何能抵抗曹丕和孫權的強大勢力?劉備的死因這應該是最大的因素之一。為了緩衝曹魏,孫權和蜀漢之間的矛盾,轉移目標,權衡再三,劉備只能對諸葛亮說出:嗣子能輔則輔之,不能輔君可自取之的話。如蔣介石在大陸上政冶,軍事,經濟全面崩潰時,為了緩衝矛盾不也是下野,叫李宗仁行總統之職。二,劉備在白帝託孤時,其軍事上的得力左右手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己故,這些人都劉備在軍事上擎天柱,也為劉備能在三國佔有一席之地,而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四位前後左右大將的相繼而故,無疑是上天砍掉了劉備的雙手和雙腿。劉備在當時是面臨著軍事方面後繼無人之苦,如果曹丕,孫權發動戰爭,劉備靠誰去抵擋曹丕和孫權的進攻?這應該也是劉備想遺位諸葛亮的一個因素之一。三,益州是劉備用詭道而得的,又只佔只有兩三年的時間,民心未穩,加上失荊州,孫權向曹,夷陵大敗。蜀漢的人民有可能背劉向曹孫的局面。那時益州南方的相繼叛亂就證實了這點。這也是劉備想遺位諸葛亮的重要因素之一。四,如果諸葛亮敢登位,所面臨的內憂外患的形勢,那所有的矛頭都會對向他,而劉禪則相安無事,甚至是無辜的形象。即使蜀漢被曹魏和孫權所滅亡,劉備的後人也可以得以保護,為曹丕和孫權所用,不會一脈相滅之虞。五,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中國古今少有的絕頂的政治家,對於當時的形勢局面是瞭如指掌,絕不會貪迷皇位的。正如他未出山時曾自比管仲,樂毅,但沒有自詡贏政,劉邦,劉秀。後來諸葛亮與孫權結盟,再南征平叛,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從以上的分析和論證,劉備的白帝城託孤和諸葛亮所說的話,是他真實的大實話,也是肺腑之言,並不是試探諸葛亮的,但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罷了。

  • 18 # 攜手同行45

    謝謝悟空的邀請!劉備託孤說:能輔則輔,若不成器君也代之。這句話是一語雙關的,他實則是讓諸葛亮盡心扶持阿斗,成就霸業,而又怕自己死後諸葛亮篡位取爾代之廢了阿斗,是先將了諸葛一軍,看其如何回答。而諸葛亮自從劉備三顧茅蘆出山對劉備扶持漢室是誠徨誠恐,兢兢業業,不敢有半點偷閒和洩滯。聽了劉備這話諸葛跪地陳述忠義君臣之義,兄弟之情。願肝腦塗地報效劉備之恩,精心盡力扶持幼主匡扶漢室。

    劉備誠府很深,善用心計,常以淚洗面以安扶手下,趙雲單騎救主,劉備曾摔死阿斗以謝趙雲。因此留下了劉備摔孩子——叼買人心的歇後語。

    諸葛亮因忠心報國,鞠躬盡粹,死而後己而被後人敬仰。

  • 19 # 醉言最語

    劉備打著所謂的復興漢室,既然是漢,那自然得姓劉啊,即使都姓劉,為了皇位父子相殺 ,手足相殘比比皆是,豈能讓大好江山姓他諸葛了,這只不過是劉備很清楚自己兒子有幾斤幾兩,擔心諸葛亮效仿曹丞相囚王稱皇,提點提點諸葛孔明而已。

  • 20 # 狼煙一九三一

    關於託孤一事,《三國志》中有:“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劉備的臨終之言,所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如果他真有對諸葛亮防備之心,定會三分其權,相互制約,相反他是以一切國事全託於諸葛亮,可見其是真的的。

    《三國志》是晉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先主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於已,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由此可知他們是君臣一體,以誠相待,並無二心,如真有二心豈可全部託孤於諸葛乎?設想如果諸葛亮有二心,在他執政的幾十年中何時不能取而代之?以他的才智那真是易如翻掌,但他並沒有這麼做。

    一:不植黨羽。

    二:廉潔奉公。

    三:忠心耿耿。

    四:勤於公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後世之標帥。

    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為什麼近來諸葛亮被認為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