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道農民魯班傳藝之人
-
2 # 劍秋954
記憶中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大人們就開始忙碌,這天要買灶糖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次日掃房子除塵,二十五需凍腐,二十六買豬肉購物,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或豆包,除夕熬夜守歲,初一初二串親拜年。東北習俗女兒出嫁後初二可回孃家。大車三十前貼對聯及福字,放鞭炮必不可少,包餃子餡裡放硬幣意寓吉利,從正月至二月初一不能剪頭,因有忌諱。除夕開始點燈籠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象徵香火綿綿益壽延年日子紅紅火火,,,現今許多傳統習俗隨著變化己漸行漸遠,有的己徹底消失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憾事,令人唏噓感嘆。
-
3 # 暢言403
要是說起小時候過年,那些往事真的讓人難已難懷。
我小時候,家在農村住,六十年代初期,我們村還沒有通電呢?
我記得平時點煤油燈,或者是蠟燭,到了過年。我父親就把保險燈拿出來,擦的嶄亮,裡頭擱上紅蠟燭,過年點紅蠟燭,平時捨不得點,然後把燈掛在房檁子上,大人們說,紅蠟燭沒有白蠟燭禁點,這個保險燈是玻璃罩的。現在,早已消失了,成為了我們這代人的記憶。
那個年代過年,村子裡幾乎家家殺豬。一過了臘七,八村子裡天天能聽著豬叫喚。殺豬菜現如今也很少能吃著了,就是到飯店能吃著,也吃不出來過去那種味道了。我們地區殺豬,煮白肉片子,灌血腸,繪酸菜。那時候的豬肉真香,誰家殺豬烀肉,一進大門就能聞著香味。
還有一點風俗習慣,也很少有人懂得了。那時候,過年必須給老人磕頭,自己家三十半夜接神時候給老人磕頭。大年初一上村子裡,比較近的親戚朋友家,街坊鄰居家拜年,輩份比你大的老人也給磕頭。現在,沒有多少人磕頭了,一般都是行個禮,問聲好就完事了。要不然有人說,現在過年沒啥意思了。
-
4 # 不吃菠菜
小時候過年最喜歡的風俗是做年糖。
我們那裡盛產雪花糯米,每年過年,家家戶戶做年糖。糯米浸泡一夜後,上鍋蒸熟,過涼水,用麥芽發酵一天一夜。然後倒入鍋中小火慢熬,一直熬,大概要熬一整天。直到熬成金黃色的糖稀,在鍋裡起著泡泡,用筷子挑起來一大片。然後做糖師父用木瓢把糖稀舀到木盆裡。在穩固的牆壁邊放一架梯子,梯子上放上拉糖的工具。然後做糖師父一邊讓小徒弟倒糖稀,一邊用手拉糖稀,拉到很長再繞回工具上的小柱子,再拉,再繞。慢慢地金黃色的糖稀被拉成了雪白的糯米糖。一團雪白的糯米糖團成圓柱形,中間用拳頭窩出一個空洞,倒入炒香的花生碎,芝麻,豆粉等。然後再包裹住重新團成圓柱體,師父用手把圓柱一點點捋成小圓柱條,然後旁邊的人用繩子把小圓柱條絞斷成一寸左右長的小段。
這就是小孩子最開心的時候,大人不斷絞,小孩在旁邊不停吃。糯米糖熱的時候軟軟的,冷了以後就脆脆的,香香的,更好吃。
做年糖,又好玩又好吃,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的風俗。
好懷念小時候過年的感覺。現在做年糖的風俗已經徹底沒有了,會做的老師傅都去世了,這門手藝也漸漸失傳了。
不過現在好像有機器做出來的麥芽糖,不過沒有小時候的味道,比較乏味了。
-
5 # 黨延福
小時侯記憶猶新的就是每逢過年,在我們那個便遠的小山村,也就是大年初一早上全村的男女老少每家揣一小盤糖和瓜子,拿上鞭炮,香住,聚集到一個地方。點一堆柴火,然後放炮互相發糖果,真所為羊兒跑,狗兒跳,歡歡喜喜過大年,這就是童年不能忘記的風俗習慣。
-
6 # 猛禽950
記得是除夕下午三點左右去墳地放炮燒紙給老祖宗祭祀,
回家後再放一掛炮,然後吃團圓飯,團圓飯很豐盛,一年的好吃的全在這啦,
初一,一早母親和姐姐們就開始包餃子,
這頓餃子是不放菜的,全是肉,那個香呀,香的都不願意吃醋,一放醋就會把香氣蓋住了,
初二一大早就排隊壓切面去,哥哥們排隊挑水,好象叫~招財進寶,
初三吃合子,這回放菜了,但是放的不多,也很好吃,
除五又吃餃子,也可能放菜了,但也好吃,
然後到十五這一段時間,吃大白菜燴肉湯,也很好吃,
十五十六吃元宵和餃子,晚上烤火,
差不多就是這樣了。
-
7 # 心靜自然涼008
我小時候是在農村長大的,過年記憶最深刻幾件事:每年打掃院子,我用毛筆寫對聯(包括院大門、窯洞家門、天地爺、土地爺、灶王爺、豬窩門、雞窩門、大小樹樹等等都要寫)然後年三十中午12點用漿糊貼上,那時候感覺天氣很冷,手凍的起裂口子。年三十凌晨一過12點(子時),全家人換了新衣服就起來了,點旺火,接神,放炮(二剔腳,小鞭炮都是每個小孩兒分開了數數)。旺火上老母親烤上年前蒸好花饃饃。早上吃過餃子後(年少時因家裡人多,也窮,餃子都是每個人幾個,(印象中不到10個)然後用饃饃和餃子湯,還有土豆豆腐海帶絲燴菜填飽肚子。接下來就去本家、左鄰右舍去嗑頭拜年。回想起來,現在在城市過年,既不讓放鞭炮,又因為生活水平的提高,總感覺少了小時候的年味兒,大概是兒時對過年那種期昐的心理少了淡了的緣故吧。[微笑]
-
8 # 丫丫小數點
小時候的記憶啊。最難忘的年俗,就是小孩子在年三十晚上,提這紅紙糊的小燈籠出來玩耍,口裡唱著流傳下來的小調,[捂臉],忘記了,依稀記得一點:大元寶,小元寶,蠶花娘娘,貓啊來,狗啊來……。和小夥伴一起,特別有味道!還有可以放點小的鞭炮
-
9 # 777仁者山智者水
那就來一個美好回憶吧
-
10 # 溪叔夜話
小時候過年時候的風俗有分過年前的習俗和過年時候的習俗。
過年前的習俗主要是到了臘月年二十三(小年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殺雞殺鴨過小年的,雖然與過年年三十晚來比尚有差距,但還是蠻豐富的,因為一年長間平時的節衣縮食等到這一天父母就大方得多了,可以說從這一天開始一直到過年天天都是好日子,晚晚有乾飯吃,有臘肉吃,人人感受到過年就是好。
到了年廿五後,我家鄉就有:廿四掃屋,廿五磨谷,廿六封“對”(用來碎米的一種人工踩踏的碎米工具,廿七洗頭,廿八放酒(自家釀的糯米酒,要濾去其酒渣),廿九做餈粑,三十上午貼門聯)等風俗習慣來迎接新年。
過年的習慣主要是年三十晚這一晚要點燈到年初一的天明(俗稱“長命燈”象徵一家大小長命過百),同時整個晚上全家守歲(也就是不睡覺),到了年初一的凌晨開始就燃放炮仗和晨早逗父母親的紅包(利是)了。
回首過去兒時過年的味道特別濃,如今絕大部分隨著福讓會的變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上的這些習俗已經慢慢消失了。
-
11 # Jhrone
最難忘的事過年大雪紛飛,拿著板凳一群小朋友滑梭梭板,大年三十守歲大人給壓歲錢,1塊,高興的蹦起來!初一到初三家裡的垃圾不能打掃,說是聚財,現在沒寫風俗了
-
12 # 夏螢
小時候年初一爸爸(媽媽辛苦一年了)早起煮餃子。由於我最小,就由我給奶奶送餃子,然後再給自家人送餃子。吃過早飯後去給我奶奶拜年。奶奶是族裡輩份最長的人,給她拜年的八很多,去得稍晚就要排隊。那一天是她見證族裡到底有多少人的一天,也是她最有威嚴的一天。她準備得有蒲團,讓我們挨個兒給她行禮,拱手、打揖、跪禮。她準備的有壓歲錢、香菸,分封給眾人。現今,奶奶去世有好多年了,一生乾淨、整潔的奶奶因為腿摔折癱床上五年後走了。我是女孩,不能給奶奶上墳。每次回孃家,看到她的墳瑩眼裡淚汪汪。因為初中三年,我是和奶奶住在一起,她給我講爺爺在世時給他講的典故、戲文(奶奶不識字,家貧。爺爺是秀才)現在房屋也拆了,我再沒去過那個居所。
-
13 # 娟娟和點點
春節提燈籠玩是我最難忘的,小時候春節我們村的孩子晚上都會每人提著個燈籠出去玩,撿鞭炮,踩雪,躲貓貓,那種燈籠就是用鐵皮編製成的,是爸爸親手做的,燈籠外面的白油紙也是爸爸親手糊上去的,一個燈籠骨架可以重複用,每年重新糊油紙就行,裡面點上小蠟燭,現在爸爸不在了,孩子們玩的燈籠也換成了電子的各種花燈,我懷念的始終是爸爸親手給我糊的白油紙燈籠...因為那是爸爸親手製作的
-
14 # 阮哥
小時候在我們廣西壯族老家,過年特別是過春節有許多風俗,除了現在還流傳下的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二十四掃除,貼春聯、做年糕、包粽子、還有放鞭炮等等,但有一些已經失傳了。比如:大年初一女子不能早上進別人家門(會帶來不吉利),初一不能掃家門前的鞭炮紙屑,也不要把家中的垃圾掃到門外。不能洗澡洗頭,換衣服。還有初一早上誰先起床,今年就會勤勞一年,年初七必需要吃鴨子,(吃了家人才方可除去來年的災難保平安),還有好多,一時想不起來了。如今,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思想覺悟的提高,已經不再相信這些傳說和謎信了,這些已經成為了歷史,不再流傳了。
-
15 # 櫻之花語潮品線上
小時候過大年那是真熱鬧,除了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還有很多好玩的,有很多過年的風俗。比如: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三祭奠灶王爺,除夕夜守歲,接財神等。
臘八粥還在吃,但少了很多儀式感,城裡人有時也不吃了,因為現在很多家庭都在養生,隔三差五經常吃,也沒有什麼新鮮感了。
除夕夜守歲還在首,尤其是老年人,比較相信辭舊迎新迎接新春賺個好彩頭,現在年輕人更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守歲,天天晚上十二點後睡覺,這樣對身體非常不好,和年輕人也沒法溝通,也不聽勸,到他們老了,身體肯定不行。
像接財神,祭奠灶王爺的迷信風俗基本上沒有了,失去了,這樣也好,破除迷信嘛,新時代要有新風俗。
小時候最讓孩子們難忘的風俗,那還得是孩子們能參與的風俗習慣。比如:除夕夜到初五(也叫破五)晚上打燈籠,放鞭炮,還有正月十五、十六晚上晃火球,這是半大孩子的春節最愛的風俗活的了。
今天我給大家說說晃火球這個春節風俗吧,記得小時候,快到正月十五的前幾天,小夥伴們就開始蒐集自己家裡的,鄰居家裡的笤梳疙瘩,也就是掃地的掃把,用高粱杆軋製的,一般每個孩子都要準備幾個到十幾個,一般都是瞞著大人偷偷的蒐集到一起,藏好,大人有時發現為不會怪罪的,因為過年嘛,大人還是很寬容的,到了正月十五晚上,月亮
-
16 # 詩人劉志強LZQ
我的童年雖然家裡【窮】,卻有【窮】的歡樂。但是那是最真實的。
窮比不上富裕的家裡。那個時候沒有攀比想法。只是靠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家庭條件。
我的童年是在那個年代,天是【紅色】的。樹是多彩的。墻壁是多彩多姿的。口號多樣的。
那個時候心裡沒有任何想法,滿腦子都是文化大革命的詞語。
過年的時候,因家裡【窮】從小到大沒有享受到父母給壓歲【錢】。到了年底,就盼穿上新衣服就過年的最高興的是。
這就是我童年的年底最高興的穿上新衣服。
一件新衣服,有時穿上好幾年。在節日裡,穿上新衣服。過了節日,就會把父母買來的新衣服脫下來,收藏起來,等明年在過節的時候,再來穿。
平常都穿帶補丁的服裝。那個時候上衣和下衣,都有許多補丁。那個時候就是家裡【窮】的象徵。
如今,人們改變了過去【窮的】形象。把好的衣服弄破,露著膝蓋,褲腳帶拉絲的,各種各樣的過去窮的樣子。如今確顯示出美的形象。
所以說,時代變了,思想變了,到底是,由窮到富,再由富轉變看似窮。這些都是時代帶來的一種審美觀。
如今的年底得到了許多紅包,壓歲錢。這也是時代改變了過去,這就是一種變化。生活不在年底到底是怎樣的需求,這樣的需求還會帶來許多夢想。有夢想就有童年的回憶,就有童年時光。只有改變,才有未來。
-
17 # 治平36
我記憶中,過年的風俗就是有:儀式感。
臘月,打掃衛生,無論什麼地方都要弄得乾乾淨淨(這不是亂說,問一下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就明白),村子裡的家家戶戶都變得乾淨整潔。如果不講究,會讓別人瞧不起,那時雖然窮,但精神很富足。年初一,熱熱鬧鬧大家給軍屬,貼上“光榮之家”的對聯,又是放鞭炮又是敲鑼打鼓。然後,軍屬家裡會整出“客家黃酒”出來,招待來人。還有好些臘味和許多其他什麼食物招待賀新春的眾人。
其他的村民則互相拜年,說恭維話(好話),送長輩應該有的拜年禮物,以示對尊長們的敬重。小孩子們則早就讓父母們打發著玩鞭炮,找小朋友去了。
小時候的過年,確確實實把整個社會都弄得熱鬧起來,沒有一個人不會去參與,不會被感染。好像每一個人(無論貧窮與富貴。其實那時沒有一個人可以說富貴),都在享受人間最好的快樂。
很遺憾,現在的過年已經是大不如前了。各人過各人的年,有錢的放幾萬元的禮花,沒錢的在……。
憶當年,無論什麼人在春節都會坐在一起喝茶,喝酒聊天。可是現在,已經再也見不到這樣的場面了。
-
18 # 秀嶺虹雲
我小時候生活在豫西地區的一個小山村裡,那時候的過年從喝臘八粥那天就正式開始了。
凌晨兩三點中父母就起床,把家裡象徵著五穀豐登的各種食材經過精心配比,都熬在一個大桶鍋裡。天不亮,鄰居們也開始相互贈送各自精心熬製的臘八粥了,大家要比一比,誰家的臘八粥最先做好,誰家的臘八粥裡食材最豐富,誰家的臘八粥吃的時間長,贏的那家明年註定大豐收。
那時侯的臘八粥可真是香啊,現在再也吃不到那個味道了。
過了臘八,緊接著就開始迎接臘月23,也就是農曆小年。也是人們祭灶、吃灶糖的日子,傳說,這一天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年來這一家的情況,所以家家戶戶都要製作祭灶餅,全部擺在灶神爺的畫像前,口中唸唸有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希望灶神多說好話,祈求明年有一個好運程。
那時的祭灶餅其實就是糖燒餅,祭拜過後家,大人小孩才可以吃,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祭灶餅一年只有這一天再吃的到,那叫一個好吃啊!
過了小年,離年30沒幾天了,先是全家總動員開始打掃除,那時候住的是窯洞,要把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搬出來,徹底的清掃一遍,再貼上報紙,原來黑黢黢的窯洞亮堂了許多。
接下了母親忙著大清洗和趕製過年的新衣服,父親開始著手做豆腐,要趕在年三十晚上做出來,因為那時沒有機械化,村裡只有一盤石磨,所以要排隊等候。
小時候過年就盼著家裡做豆腐,可以敞開肚皮吃一年都吃不到的豆腐腦,想起那時候,不管多晚都要守在鍋邊,一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澆上一勺油辣子,想想都流口水。
忙忙碌碌就到了年三十了,這一天一大早,全家老少齊上陣開始蒸饅頭,這可是過年的重頭戲,因為饅頭不光自己吃、還是那時走親訪友最主要的禮品,家家都要蒸好幾鍋,有供初一早上全家吃的滿家糕、給長輩的大糕,給小孩子的小長糕、各式的豆包等。
下午大人們忙著煮肉、油炸各種吃食,準備除夕的年夜飯,小孩們除了吃、吃、吃外,開始貼窗花,貼年畫,貼對聯。這樣迎接新年的工作算是完成了。
熬年開始了,那時候既沒有電視,更沒有春晚,吃過年夜飯後,閒下來的大人們相互串門,嘮閒嗑,孩子們跟著大人東家進西家出,興奮的很久都不回家。
初一的早上,小山村早早的就響起了鞭炮聲,此起彼伏。據說,誰家初一起的早,鞭炮響的早,財神爺就先到誰家。小孩子們更是興奮的顧不上洗臉、穿上新衣服就去拾炮了。
吃過象徵團圓的全家糕後,拜年儀式開始了,小孩子見到長輩就跪下磕頭,大人們把早就準備好的紅包和糖塊塞進孩子的口袋,小孩子們會比比誰掙的壓歲錢多。小小山村洋溢著濃濃的新年氣息。
正月初二,走親訪友正式開始,這天結了婚的先去瞧老丈人,沒結婚去舅舅家走親戚,家家戶戶迎來送往好不熱鬧。
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終於閒下來了,儘管那時物資貧乏,交通落後,但人情很重,每家要把所有的親戚都要拜訪到,所以走親訪友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把過年的氣氛推到了高潮,也預示著十五已過年就算過完了。小孩子最興奮的事情就是打燈籠了,那時很少有賣燈籠的,家長們會給孩子們扎各式的燈籠,十五的晚上,孩子們會集中在村裡的廣場上斗燈,看誰的燈籠好看,看誰的堅持時間最長。
想起小時候過年的情景,滿滿是甜蜜的回憶,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城鎮化的程序,曾經生活的小山村沒了人氣,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人情味越來越淡了,很多的傳統民俗在逐漸消失,現在城市又禁放煙花爆竹,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的年味了。
-
19 # 好山好水好心情3
小時候過年,特別是春節大年,那講究和故事太多太多了。別人不說,只說我家的我。
一進臘月,就盼著過年。到臘月初八,就是臘八節,這天早上要吃臘八粥,粥裡除了大小米等米麥,還有紅棗花生,把一顆甜而熱的棗兒放進嘴,就嚼出了年的味道,那叫一個幸福!吃完粥,奶奶帶我們圍在炕上開始剝蒜,要泡臘八醋。父母則開始準備包臘八餃子。中午的餃子吃完,大人們就該算計走親訪友了。我們小孩子則翻出平時積攢的零錢,籌劃買鞭炮。就在零星的爆竹聲中,慢騰騰地捱到臘月二十三,清晨,奶奶在灶臺上掛上一張黑臉人像,點上蠟燭,擺上花饃,跪下磕頭禱告,還一臉嚴肅的讓我們不許笑。到晚上,門前掛上紙糊的紅燈籠,開始吃糖瓜,就是飴糖,很甜很粘牙的那種。累了困了合衣而臥,那糖瓜有時會溶化在衣兜裡,甚至肚皮上。再過幾天是大年三十,後來才知道叫除夕。這天最好的記憶是吃與穿。平日裡少見的魚肉和糖果,那天都能享用,晚上團圓飯後,大人們守夜,聊天喝酒。小孩子自顧自的進入夢香。等被鄰家的鞭炮驚醒,已經是大年初一。餃子已經下鍋,趕忙用竹竿挑起鞭炮。炮聲止,進屋到對盤坐在炕上桌邊的奶奶說:奶奶過年好,孫子給您拜年了。然後,雙膝跪地,給奶奶磕三個頭。奶奶說:行了,起來吧。拜年磕頭不白磕,奶奶會給壓歲錢,一毛兩毛或五毛。吃完初一的餃子,我們就覺著過完年了。可大人們還要互相拜年,從初一到十五,天天有熱鬧……
兒時的年,是汪在心頭的密,是記憶中最濃重的一筆。
-
20 # 太和居
小的時候過年最有印象的是每年的臘月28號開始媽媽會帶著我和弟弟去我們這裡的服裝市場給一大家人買過年的衣服,我們都是在家裡或者店裡出發,坐公交車正好可以到達華豐門口,但是過年的時候公交車在這個路的路口處就是寸步難行,經常是堵在那裡,無法移動我們就提前下車,走一個路口更快一點。一到市場門口那真是人山人海的大場面,媽媽會把錢從衣服內裡的口袋裡先拿出一點,放在外邊好拿的口袋裡,牽著我和弟弟的手,一遍又一遍的叮囑,好好跟緊,別鬆手把我們拉的緊緊的,恨不能找個繩子栓在身上[呲牙]
然後我們開始了拼體力,拼耐力,拼嗓門的拉力戰。能擠得進去的就一個小的在前邊開路(一般都是我弟弟),後邊緊跟而上。更有很多店面人頭攢動根本進不去,那這些進不去的店裡就成了下一年的重要目標,因為老是有一種好的都在這些裡面的感覺哈哈
回覆列表
年廿月二十八,九,外爺送他家蒸的油飽的圓形饃十來個,以對他嫁出女兒的家人共品嚐,以表年終的祝願。且現在沒了這個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