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淇天寶
-
2 # 璐璐520
不是這樣的,說明孩子不夠自信,缺乏安全感。這需要平時多多去鼓勵,多多肯定,人都喜歡被肯定,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
-
3 # 裝修尼工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是說別的孩子欺負他就說他沒用,不一定說調皮的孩子有出息,我們身邊就有很多例子。
-
4 # 河南姐
孩子在外受欺負了,首先父母要先向清情況,為什麼受到了欺負,家長不要訓孩孑也不要說孩子沒出息,因有時孩孑之間的打鬧是無惡意的,這時要認孩子大度,不要記恨。如果真是惡意傷害,這時家長要關愛孩子,故勵孩子向老師說明情況,在學校有老師的幫助去解決問題,有時家長也要和欺負孩子的人去溝通,如還要故意傷害而不改那就走法律,決不能讓孩子再受欺負。孩子受了欺負不要認為是沒有出息,靠訴孩子不要欺負別人更不要被別人欺負,有了事情一定要靠訴父母和老師,讓孩子有安全感,知道怎樣保護自已。
-
5 # 大力說東西
近日,少數教師虐待,甚至傷害學生事件屢有曝光,讓家長感到震驚和憤怒。但在譴責無德幼師的同時,許多家長不由得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孩子捱打、受欺負之後,卻不跟家長說?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孩子之間,孩子同樣也不會跟家長說。若能弄清其中的原因,則有助於防微杜漸,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
一、孩子為什麼不說?■孩子沒覺得有多嚴重 同樣的事實,孩子與成年人的認識不一樣。老師打罵學生,同學打罵同學,家長當然會覺得不應該,覺得很嚴重,因為“窺一斑而見全豹”,這樣的行為反映一個老師、一個班級的整體素質,反映師資的質量和教育機構的管理水平。但孩子看來,打罵行為是具體的一次,即使多次,也是有數的,孩子還不能從具體事件分析事件的性質,不會做歸納總結,得出某個結論。因此,具體的事件孩子會忍,能接受,認為過去了就行。 有些情況,如果老師只是實施懲罰行為,但不告知這是“懲罰”,孩子會覺得好玩。比如老師把孩子倒放進大垃圾桶,孩子會有新奇感,其他孩子可能還會羨慕。因為老師沒說他錯了,也沒說這是懲罰他。那麼,這相當於玩。事實上幼兒園的老師多數時候都是表情溫和地就把孩子懲罰了,但孩子並不知情。
■來自老師和同學的威脅 “不許告訴家長”、“告訴家長就不是好孩子”、“告訴家長就不能來幼兒園(或學校)了”。來自老師的這種威脅,孩子會當真。兩害相權取其輕,為了當好孩子,為了還能來幼兒園或者學校,他們就會選擇不告訴家長。有些孩子已經是初中生了,常常遭受同學毆打,不堪忍受,卻仍然不告訴家長,更不會告訴老師,首先就來自打人者的威脅,擔心遭受更大的報復,於是他們選擇“保密”。
■家長教導孩子聽老師話 幾乎所有家長都會囑咐孩子:你要聽老師的話,做個好孩子。孩子當然會記得,因為老師同樣會這麼強調,天天強調。於是,孩子會把老師當做最高標準、最高典範。只要是老師說的、做的,那一定是正確無比的,這其中包括老師的打罵和懲罰。既然老師是正確的,既然媽媽爸爸反覆囑咐聽老師話,當然就是自己錯了,自己錯了,當然就不必跟父母說了。 ■孩子的社交需要 孩子打人和被人打,是社交的常見行為,沒經歷過這些的孩子學不會正常的社交。我們常常會發現孩子喜歡跟大些的孩子玩,因為能得到指導,有機會模仿。大的打小的,能讓小的知道,孩子之間需要確立“秩序”,打罵和威脅也是方式之一。孩子跟不同孩子交往,有大有小,受大孩子的欺負,轉而欺負一下年齡更小的孩子。如此,孩子知道如何跟更強的同學相處,如何跟弱者相處。一個班級,總有弱小者,有些孩子容易被欺負,有些孩子則不然,原因就是社交能力有差異,跟家長的教導,甚至教唆當然有關。
■孩子畢竟得獨立面對 家長當然是孩子的後盾。但是在學校,面對老師,面對同學,孩子畢竟要獨立面對自己的事情。所以,父母說“你不用怕,有我們呢”時,孩子當然相信。但一到幼兒園或學校,他就是自己,孩子考慮的是當時的具體情境。遭到老師或同學打罵時,沒有誰在背後告訴他:“沒關係,你打,打不過有我呢。”等有人這麼說的時候,事情已經過去了。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得獨立面對,迫於當時的情境,忍耐有助於防止矛盾升級,以會換得最大的安全。於是,孩子都會選擇忍耐。
■丟人的事情不能告訴父母 “你不聽話”、“就你淘氣”、“你不是好孩子”,個別老師在打罵前都會先這樣定性。在孩子看來,因為自己不是好孩子,責任在己才會被打罵。所以,這是應得的。孩子的哲學意識非黑即白,要麼對,要麼錯。老師說我錯了,那我一定就是不對。那麼多同學只有自己不對,這是很丟人的事。自己丟人的行為讓家長也跟著丟面子,所以這是不能告訴父母的。有些時候,孩子們對事件的性質過於輕看而不涉及尊嚴,有些時候又會把尊嚴看得特別重大。這是和我們成年人不一樣的,因此也不能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
■不願再提讓自己害怕的事 同樣的事情,即使同樣會對孩子和成年人造成影響和傷害,但效應並不相同。對孩子的傷害,常常是當時的影響。不像成年人那樣,是持續的,很難減弱和消除。因此,孩子確實更容易遺忘那些不快,甚至是悲傷。再次傷害來自於再次提及,而不是第一次的延續。所以,孩子們不願意提及過去的那些事情,以免再次造成不快和恐懼。當別人詢問時他們就不願意回答,更不願意自動提及。 當然,許多時候是在各種原因綜合作用下,孩子不願意告訴家長,比如孩子會同時認識受到傷害的事沒家長認為的那麼嚴重,同時也受到威脅,且說出來覺得丟人。
二、如何讓孩子願意說?家長常常告訴孩子有事就跟家長說。但是,孩子就是不說。多數時候,家長是透過其他途徑得知的,比如其他同學說出來的秘密,或是從孩子的傷痕、極端反常的情緒等發現的。每逢此時,家長總是奇怪孩子為什麼不說,而且,總在一遍遍思考這是“為什麼”! 想不通這是“為什麼”,說明家長仍然以成年人的心思揣摩和要求孩子。此類事件固然有孩子的原因,但主要原因還是在家長這裡。所以,如何才能讓孩子願意跟家長說,措施主要是針對家長...
-
6 # 咪噠兔
這些問題我要勸家長先看看自己,因為孩子是你教育出來的,是你生的跟在你身旁長大的,他有什麼毛病?難道不都是你言傳給他的嗎?還是在外面被人欺負,你就覺得她弱小,那是因為你自己不夠強大,也不要把自己的願望強行的載入,一個只有幾歲的孩子身上,這樣對她是不公平的,只要你自己強大了他才能夠強大。所以說當父母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你就像是餵豬一樣,把孩子養大了根本就不進行任何方面的精神教育,還期望他能夠成為你的精神寄託,簡直是笑話,這樣的父母不會有什麼好結局。
-
7 # 邢臺東方童藝術學校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也有很強的自尊心,也許父母能夠注意到這一點,但是孩子總要接觸外界和社會,當他們遭受到嘲笑後,父母最應該做的是什麼?其實孩子的自尊心還我們還沒有意識到他們有的時候,早早就已經存在,所以保護孩子的自尊要從他們小的時候做起,可是父母做到了也難免孩子會受到別人的傷害,例如當我們的孩子遭遇了嘲笑又該如何解決呢?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認真地聽孩子講述事情的整個過程,是你給他提供幫助的重要前提。聽完孩子的訴說,你可以說:“這樣肯定讓你感到非常難受。”這時,父母不要做任何判斷,先直接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這樣可以讓孩子感覺找到了心理依託,就會很信任你。和孩子商討對策接著,你可以開導你的孩子,比方說:“我記得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被別的小朋友說過。”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被別人戲弄、嘲笑是非常孤單的事情,當聽說你小時候也有過同樣的經歷,會讓他覺得自己不那麼孤立,同時他也會願意繼續聽你說下去。這時,千萬不要認為你已經可以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了,你應該鼓勵孩子自己解決,“我們該怎麼辦呢?”因為在孩子自己成功地解決問題時他才會有成就感,這能幫助他樹立起一種自信心。給孩子心理支援或者你也可以站在戲弄者的角度,透過某種方式告訴孩子:“孩子,也許你很難相信,其實那些小朋友也有不開心的時候。”為什麼要這麼和孩子說呢?因為這可以使孩子認識到那些孩子自身也是有缺陷的,他們並不是那麼可怕,他們也有傷心難過的時候。細心觀察瞭解孩子最後,你可以問:“孩子,你需要媽媽為你做什麼呢?”孩子也許需要,也許不需要,因為他們可能會覺得家長的介入會把事情弄得很複雜。但是作為一種選擇來提供,這是很重要的。
-
8 # 旮旯裡的神仙洞
對於很多沒有進行自我成長和提升的父母,也沒有學習過教育育兒科學理論的父母來說,如果自己認知水平又有限的話,是很可能會這樣認為的,也屬於正常現象。
1、父母認為孩子沒用背後的心理:
在這類父母的認知模式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多為對抗的,競爭的,弱肉強食的。而他們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問題需要處理時也會習慣性地遵循這個程式:遇到問題-情緒激動-壓制對方-趨向利己思考-暴力解決,而不會去客觀地去分析評價處理事件本身。
遷移到孩子身上,也同樣是這種模式:孩子被欺負-父母情緒激動-責怪孩子沒用-教孩子打回去-這個世界就是誰厲害誰活著。這樣做的後果是:在孩子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如果父母這樣教育,他們就會學會如果遇到問題就用暴力解決,否則我就會被爸媽罵沒用,得不到父母的愛是孩子最痛苦的事,為了得到爸媽的好評和愛,我就要用拳頭解決問題,最後孩子會成長為一個只會用拳頭不會用大腦也不會剋制情緒的暴力分子。無論是長大後的人際關係、親密關係還是人生之路都會因為這樣的認知和行為習慣大受影響,最重要的是孩子的人格性格,未來的路令人堪憂。2、父母遇到這樣的問題正確的處理方法:(根據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處理方法,這裡舉6歲之前的例子)
先關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緒並幫助孩子說出情緒:“媽媽知道你最近在幼兒園發生的事了,是不是很委屈很害怕,媽媽知道了解,先讓媽媽抱抱”,這樣做是對孩子最大限度的保護。
等孩子情緒恢復穩定後,需要教會孩子以後如何處理這種問題:對於6歲之前的孩子,一般也沒有上升到霸凌的程度,很多都是因為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情緒行為等問題發生的爭執,所以需要父母教會孩子如何用語言來表達,比如“我們不要打,我們做朋友吧”“我先排在前面的,你要遵守規則”“你打人是不對的,可以用說來告訴我”。所以對於被欺負的孩子,要麼是因為父母教養水平差,根本不懂得如何教出一個不被欺負的孩子,或者父母自己本身的行為和認知就很有問題,再或者父母平時太強勢孩子反而更膽小。只有父母具備了能幫助孩子解決任何問題的能力,才能保證孩子成長得好。
願您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幸福一生!
-
9 # 也風吹
如果天天被不同的同學欺負,起碼說明孩子比較弱,首先家長要知道為什麼孩子這樣懦弱,幫助孩子走出被欺負的過這段過程,陪孩子強大起來,孩子不太可能是天生柔弱的,除非個別女孩,基本都是後天養成的,家長在家裡千萬別再埋怨孩子沒有用給孩子雪上加霜了。 我兒子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時孩子剛會跑,很皮實,和任何小朋友玩,出去就兩條腿飛快的跑,我因為自己是離婚的,總是很自卑,就不讓孩子出去,基本關在家裡和我一個房間裡,很小的房間,而且我天天帶孩子很疲憊,不願意和他說話玩,短短的一段時間裡,我發現他在也不敢和別人接觸了,去我媽家小區的滑滑梯上玩的時候,只要有別人就怕,站在一個角上張開雙臂喊我叫我抱,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馬上實施行動,天天下午空了帶他去市裡熱鬧的中山公園小孩玩的滑滑梯那陪著他玩,也就兩三個月吧,後來住的地方換了,沒有合適的地方玩了,也就接觸不到小朋友了,第二年就開學可以上幼兒園了,考慮他比較弱,想晚一年上學的,我有回到了以前的地方,那天是九月一號,我帶孩子去中山公園去玩 ,發現都是比我兒子小好多的孩子,和他一樣的都上學去了,我瞬間決定給孩子報名去上學吧,很順利的報了名上學了,可是孩子上學就顯出了不一樣,自理能力差,老師老是罵他,他不願意上學,哭了半學期,下半年我覺定轉回我 本地幼兒園,回來後,半年很好,老師是我小姊妹認識的,上了中班就不行了,同學欺負,老師罵他,什麼事情都來了,苦苦煎熬了兩年,中班,大班,硬著心腸,熬過了,上一年級就好了,完全開朗起來了,沒人欺負他了,只是說話不流暢,因為小時候我不和他說話,他接觸不到別人,說話語言弱,語言的問題他是經歷了好幾年才變正常的,去年,五年級的時候就完全ok了,現在說話很快, 我的經歷告訴我,我們一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了他們不正常的生活後有了問題,那這個問題就要幾年才能化解,消化,走回正常的。不管自己的孩子是怎樣的懦弱,膽小,沒用,首先家長不要說自己的孩子,不要給孩子幼小脆弱的心靈上再劃上一刀。家長一定要做孩子的依靠。陪著他一起強大。
-
10 # 羊駝媽媽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不同的。而且在外面捱了欺負,不去安慰孩子反倒怪罪到自己家孩子,這樣家長的做法是完全不對的。家長應該搞清出事情的真相,看看自己家的孩子為什麼會挨欺負。然後給孩子心理上的疏導。
然後在孩子受欺負後家長應該因因勢利導,給孩子們一個好的解決方法。保持一個儘量平和的態度對待此事,不要因為自己家孩子被打了就暴跳如雷,做一個穩重的遇事不慌的人,這樣可以讓孩子心情也逐漸平和。之後再處理問題上就會容易的多,不然孩子一方面覺得很委屈,另一方面有怕被家長教訓而有所害怕。
瞭解孩子被欺負的整個過程之後,在判斷到底是誰的過錯。並且要適當的給孩子一些鼓舞,如果必要的話可以和欺負孩子的家長好好地討論一下這種問題。並且讓兩個孩子儘量自己去處理他們之間的關係。給孩子一個堅強的後盾,讓孩子可以安心,不在害怕對方。這樣的做法才是可取的,而不是去指責孩子,說孩子沒用。這樣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是存在很大問題的。
你想了解的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兒童成長髮育、家庭教育、母乳餵養、疾病護理,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
11 # 方格主8現場悅讀
孩子就是孩子 一張白紙 一粒種子 成人習以為常的常識 在孩子這裡都需要耳濡目染或潛移默化的教導 孩子才能夠掌握越來越多的社會生存技能
社會很複雜 成人都難免出現被欺負、欺騙等等各種問題 何況涉世之初的孩子
無論受不受欺負 孩子的社交技能都必須由家長為主 受到指導、糾正
家長就是擔負著教養職責 對孩子的方方面面 包括社交 都要教導到位 而不能不負責任地抱怨孩子的無能
沒有教好孩子進行正常社交的能力 分明就是家長教導不到位
對於父母教養義務的監督 社會、學校應該履行 學校可以針對父母教養問題 採取相應行動、措施等等
總之 每個孩子都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 孩子們還受到法律保護 社會相關部門機構和學校等有關機構 都應該擔負起監督父母教養職責履行情況的責任 督促每對父母盡到教養義務
-
12 # 斌馨樂媽
讓我記得小時候大概8歲的時候被小朋友扔地炮在腳下,我很怕爆破聲,嚇的快要哭了,那時候我就知道哭是沒有用的,要面對這種小惡作劇的行為。於是我板起面孔,靠近他,面對他嚴厲地說:“你再扔,你再扔,我把你揍扁。”果然,這小男生被我糊住了,不敢往我身邊扔。
孩子決定如何面對被人欺負的,也是父母教育而來,想一想是不是在很多事情上父母大包大攬,讓孩子在溫室裡成長,該讓孩子獨立去做的事情,比如4歲讓他自己獨立穿衣脫衣、5歲可以做點小家務了?、、、在生活中,孩子去體驗了,再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才會想辦法去解決。就跟被孩子欺負,他就不知道改如何解決。沒用的孩子、有用的孩子的觀點,用這個被欺負這一點就判定了孩子,這也太大了,一個是否有用的孩子是很多方面的看的。
一個孩子小時候常被欺負,看似“真沒用”,不懂地解決自己的麻煩,長大後很有出息,做了領導,給家裡帶來榮耀,成為一個好父親、好丈夫、好兒子,誰又能說他沒用呢?
一個孩子小時候常欺負人,看似牛掰,最後早早輟學,生活過的不如意,也是個好父親、好丈夫、好兒子,誰又能說他沒用呢?
有句話: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成功,或許是一個評判人的標準,但只是成長的一部分標準。成長是一套綜合?多元的標準體系。我自己對孩子注重性格的形成,心靈健康,注重自我的成長。
-
13 # LH71227445
拿“沒用”來形容一個孩子,是不是太粗暴了一點?這樣就給一個孩子定性好嗎??孩子被欺負,有可能是性格比較溫和軟弱,或者是某方面自卑等等很多原因,但往往這些都是和成長環境分不開的!家長是不是應該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然後慢慢引導孩子,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給他打上標籤
-
14 # 吃瓜群眾愛娛樂
孩子有沒有用,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家長的影響,也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站在家長的角度,如果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用,那麼就要想想自己作為家長有沒有用,如果家長都沒有用,那麼憑什麼要求孩子那麼多呢?孩子生出來就是一張白紙,後天的東西幾乎都是身邊的人教導的,而絕大部分是受家長所影響,說自己的孩子沒有用,那麼也就是間接說明家長沒有用。
-
15 # 駿騏樂其麻麻
首先肯定這種認知是不對的,什麼是有用,什麼又是沒用呢,估計這些家長都說不清楚,自己所謂的沒用是什麼。孩子在外面已經被其他孩子欺負了,回到家,家長再不分青紅皂白就數落孩子沒用,這得多傷孩子的心。現在孩子多數很叛逆,如果家長抓不住孩子的心,日積月累,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可怕後果。所以,身為家長,要多傾聽,設身處地多去了解自己的孩子,這比任何說教更重要。
其次,不可否認現在校園欺凌事件很多,曾經無數次看到曝光的,已經造成可怕後果的校園欺凌事件,但是沒有曝光的肯定更多。孩子如果多次在學校受欺負,需要家長、孩子和學校三方配合找出問題的緣由,是否孩子不適合這個學校,還是孩子自身有什麼性格缺陷,還是確實學校裡有些孩子太過分等等。出現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不能一味指責孩子。
-
16 # 海南電保姆
首先能有這個想法誕生的家長,我也非常的肯定這個家長也是沒用的。自己的孩子你都能這樣武斷去看待問題。你都不去了解為何被欺負,原因是什麼,你都不會去思考,如果是別人的呢,你更不會去管他的什麼原因,直接一棍子打死。孩子在外被其他孩子欺負,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家長在瞭解過程後,你得去幫助他。換位思考,如果那個時候是你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去應對,把應對方法告訴他,這個時候他就會記住,往後他再遇到這種狀況下,他也能有個應對辦法,家長的作用就在以此。一旦他下次還是會被欺負,只能說明你教給他的應對辦法並沒有得到解決問題,還會導致另外一個問題的產生,家長在孩子的心目中的信任感就會下降。要記住,孩子是具有可塑造性的,當然你也可以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就是我認為,去引導他怎麼去思考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話,就不會像我前面所說的那個方法所帶來的信任感下降。
-
17 # 淅爸育兒記
如果孩子在外面被其他孩子欺負就說明孩子沒用;
如果孩子在外面不被其他孩子欺負就說明孩子有用?
那如果孩子在外面欺負其他孩子,豈不是就說明孩子為人中豪傑?
這類家長擁有扭曲的價值觀,也完全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不瞭解孩子身心發育的規律。對家長來說,孩子不應該是工具,並不需要用“有用”、“沒用”來區分。
“愛屋及烏”,在我們談戀愛的時候,就應該懂得這一個道理,愛一個人就應該包容對方的缺點,並在生活中幫助或者彌補對方的缺點。
相信沒有一位家長會說不愛自己的孩子,既然愛孩子,是不是應該一樣的“愛屋及烏”呢?
孩子被欺負,為人父母的更應該想到如何幫助孩子,而不是落井下石,埋怨孩子沒用。
-
18 # 家荷說
不迴應對,說明家裡沒有提前預警這類事情, 孩子遇到了,往往受以往教育的影響不知如何是好。比如說,家長說過不能打人。總之要幫助孩子分析,讓他們明白不能欺負人和被人欺負都是不對的,學會保護好自己。
-
19 # 拾菀
小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很正常。有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被其它孩子欺負,就說明孩子沒用,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
幼兒之間的欺負多從佔有玩具、遊戲裝置中來,先發育的孩子明顯佔優,身體優勢不如別人或者內向、反應慢一些的孩子很容易被欺負,教他們反抗基本沒用,打也打不過。
一概而論的要求所有的孩子去搶、去反擊,與不加區分的要求他們忍讓一樣,都是不經過大腦的教育。
偶爾一次被欺負沒什麼,但是如果你家孩子總被欺負,要先教他用最簡短的詞語來表達不滿、不願意。
比如我家孩子幼兒園裡也有很喜歡打人的小孩,我就教他大聲說“不許打人!”
不需要禮貌用語,而且聲音一定要大,要堅定,才有震懾力。
多重複幾遍,可以透過玩偶和情景模擬演練強化,讓孩子在下次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知道怎麼辦。
有些家長礙於面子,不好意思教孩子拒絕別人,大可不必,在公平無法保證的前提下談謙讓都是自欺欺人,要求孩子讓步之前,應當先保證他的利益沒受到侵佔。當然,也有天生特別寬容的孩子,這樣的就不要強迫他拒絕,他們樂意與別人分享。
假如發生了力量懸殊的,或者只針對你家孩子的負面行為,家長一定要介入,特別是幼兒,不能等事態發展為霸凌。
另外,對孩子的狀態多留心,有的孩子可能不會像大人告訴在外面發生了什麼,但是他們第二天早上會抗拒去幼兒園。如果這個時候你怪他不懂事,或以為他只是分離焦慮可就大錯特錯了。
-
20 # 人到中年的80後
孩子難免被其他的同學欺負。面對這種情況,有的孩子會勇敢的反擊,有的孩子只會自己掉眼淚。掉眼淚也不能說明孩子沒用。只是他當時缺乏勇氣,缺乏膽量,缺乏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只要家長和老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我相信孩子可以合理的解決問題。
回覆列表
有這種想法的家長本身自己就很沒用,每一個孩子在面對危險的時候,都會有自己不同的表現,我們並不能說被別人欺負,沒有還手,就說明這孩子很沒有用,沒有出息,一個孩子有沒有出息,並不能靠這一點而決定。
講一個最真實的例子,我老公的哥哥小時候上學的時候很老實,經常被同齡的孩子欺負,可是那有什麼呢,現在他哥哥在一家銀行上班,已經當上了分行的行長,生活過的很有奔頭,待遇也好的讓人羨慕!年近30大幾的人,長的還像個年輕的小夥子一樣!再反觀那些當年欺負他的那群調皮鬼,個個早早輟學,為了生計奔波,早沒了當年調皮搗蛋的勁頭,每個人再看見這個當年被他們欺負的人的時候除了羨慕就是敬重了!
人只會欺負他們覺得比他弱小的人,而景仰比他有本事,能力強的人。
孩子在小的時候被別人欺負,只從這一點並不足矣能說明他就是一個沒出息的孩子,只能說明他性格比較溫順,不喜歡大鬧!更何況一個人有沒有出息是從很多個方面來衡量的。但無論從哪方面來說,一個人只有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才會被別人尊重!
作為家長,如果在孩子被別人欺負的時候,只會一味的指責和責怪自己的孩子沒有出息,反而會在孩子的心裡形成心理暗示,久而久之認為自己真的沒有出息。是沒用的人。這對孩子以後長大成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不良的影響!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正確引導自己的孩子,不要給他錯誤的暗示,讓他做出錯誤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