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攜生活入古韻
-
2 # 不叮牛的牛虻
那是你沒讀書。
好詩人,好詩很多-------你不懂詩。你不過是個以提問題吸引人來回答為目的的俗人,對詩人詩句根本不感興趣。
-
3 # 琴緣61
現在有很多詩人,寫古詩詞,不符合現代人的口味,有的詩詞寫的太傳統,而現在的生活,與古代人生活有所差別,加上有一些年輕人也看不懂,現在每個年青人都很忙,也沒有空去理解,所以不能大眾推廣普及,現在也有一部分詩人寫的詩,寫得比較好,但是沒有讀者,就沒有生命力。
中華詩詞,是中華文化的一朵花,我相信,中國詩人會努力的,一定會寫出膾炙人口詩詞,讓傳統文化詩歌,繼承發揚光大,再創輝煌。
-
4 # normanzhang
我問樓主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現代人創作不出古典的交響樂了,每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還是在演奏幾百年前的作品?你問的問題,答案就在我問的這個問題裡。
-
5 # 隨風飄散的自由自在
個人認為關鍵在於現在是資訊時代。資料檔案網路留存,輕鬆搜尋。在資訊流面前我們永遠會發現自己的創作早有先例。
網路時代幾乎永遠只有模仿,和學習。
-
6 # 存銘歲月1
現在為什麼創造不出經典又膾炙人口的詩詞,這個也不能說得太絕對。只能說現在創造像古詩詞那樣經典又膾炙人口的詩詞太少,也不是沒有。下面分兩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現在為什麼創造像古詩詞那樣經典又膾炙人口的詩詞太少?首先是中國自隋朝完善科舉制考試以來,在1600年的歷朝歷代的考試都是文科,主要是寫文章,而這種文章文體以駢文為主,駢文講究用字精練準確音韻和諧,難度極高。朝庭要選拔官員招收狀元都要這樣考試。這就造成了千軍萬馬過一塊獨木橋的情形。為了奪的功名,有錢人家的子弟從小就要學習古詩詞古文,終身去趕考,而且學的科目就只有這一科,這就促成學子們的創作詩詞能力的大大提高,甚至七步成詩。他們一生都在研究文字的運用怎樣才可創作好的詩詞,必然出精英才子,而且很多,就是沒考上的也可成為詩人。可以設想,如果現在選拔公務員只要求寫詩詞,不考其他,可以斷言:不出更多的經典才怪!其次是歷代詩詞創作活動的盛行,氛圍濃厚又促進了經典的創作。人們在交往中在社會活動中都多用詩詞。如唐朝詩人張先在八十歲娶了個十八歲小妾後寫信告訴蘇軾以及蘇軾的迴文都是詩詞,李白送友人孟浩然時也踏步吟詩,三國時還有小孩七步成詩之事。在生活實餞中運用詩詞也推動並煉就了經典。
-
7 # 拒絕下流
顯然題主的提問是有失偏頗的,已經設定了現代人寫不出好詩的傾向了。
現代與古代比是不公平的。因為現代從1919年五四運動算起,到今天為止僅一百年時間,而古代從有文字記載算起已有二千多年乃至三千年,而且從語言習慣上,現代人已改用白話文教學,不同於古人,而古詩詞多乃文言。
但現代人還是有很多好的詩詞的,比如魯迅的“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等等,都是不遑前人的。毛主席的詩詞更是氣象恢宏,大有前無古人之勢,怎能妄自菲薄到現代無好詩詞呢?
厚古薄今是不對的,厚今薄古也一律。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傳奇,我們終將成為古人,我們的現在終將成為歷史,客觀評價古人,正如我們希望後代客觀評價我們現在那樣!
-
8 # 靜裡水聲1
中國是尊祖誹今的社會,人心太無恥,一有好詩詞人,就馬上拿著平仄格律找茬,出言不遜,攻擊的體無完膚!詩詞自然就埋末了!
-
9 # 夢中的場園
三春柳,
四時景。
飄飄繞繞春霧,
五更人未醒。
海棠如舊,
小樓依然,
不見故人影。
開軒南山,
正是故園春情……
-
10 # 使用者2595068241158蒙
俗話話,不經風雨難見彩虹,如今人們生活在繁忙的生存之中,很難歷經坎坷,體會野外實景實貌。只在室內任憑對萬物想象,來搆寫出幾句押韻的句子。就如同坐室內去畫一幅牆上畫中風景一個樣,貌似像卻沒真實感。
-
11 # 東張西望客
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社會背景
古代,(尤其是唐代),就從上到下、男女老幼都能寫詩,形成一種社會潮流,寫詩可以成為一種發展自身的職業,而且社會活動比現在的簡單,所以人們能潛心學習寫詩,認真推敲出不同風格、覆蓋生活方方面面的好意境的詩。經過一千多年的實踐,許多天才詩人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雋永詩篇詩句。有一種說法:膾炙人口的詩句都被古人寫盡了。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社會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但寫詩,基本只是一種業餘愛好,佔用社會活動的時間總量很少一部分。加上整個社會人心浮躁,潛心學詩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人寫詩比較難超越古人,寫出向古人一樣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句。
第二,時間沉澱
我們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古詩,都是經過時間沉澱而流傳至今的名篇,其詩境自然雋永。
而我們能從各種刊物各種媒體看到現代人寫的詩,基本上屬於"新產品",都還沒有經過時間沉澱,水平尚待歷史檢驗。
用今人的詩作與經過時間沉澱檢驗過並證明是膾炙人口的古詩比較,有點像陳年老窖就和今年的新釀相比。
我想說的是,今人的詩作,儘管可能鳳毛麟角,但應該有一些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句,只是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我相信許多年代以後,現在人的詩作,有一些還能流傳,被將來的後人認同並熟知的膾炙人口的詩篇。
附上拙作一首:
水龍吟--登長城
峰巔萬里綿延,峻峗險嶂摩天設。
遙岑極目,巨龍騰舞,連空奇絕。
百代滄桑,櫛風沐雨,穿雲踏月。
向古牆高際,箭樓攀倚,登臨意,同誰說。
猶記金甌破缺。數千秋,幾多英烈。
山河無恙,黎民不再、斷腸啼血。
烽火狼煙,尚需清警,鬼燈明滅。
問家園草木,緣何牽繫,老夫心結。
-
12 # 下里巴人文字
為什麼現代創作不出經典唯美的好詩詞呢?
現代社會人心浮躁,功利心太重,流行的是快餐文化,很少有人能氣定神閒的醉心於詩情畫意之中。
膾炙人口的詩詞,都是意境優美,蘊含哲理,文采斐然的精品,能寫出這樣的好詩詞,既要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要有內在涵養和優雅的情趣,往往是情盈於心,而發之於外,自然流露,一氣呵成!詩人的心情心境醞釀即成詩,信手拈來即可。這就是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而現在的所謂詩人,為了寫詩而寫詩,東拼西湊,堆砌詞藻,或者冥思苦想,閉門生造,或者異想天開,胡說八道,整出一些自己都不明白的玩意還美其名曰朦朧詩!更有一些所謂的評論家如猜燈謎般的解讀本來就是扯淡的詩作的意思,還百般推崇,真是可笑至極,貽笑大方!如此粗製濫造,半睡半醒寫出的詩詞,能有什麼精品!只是一些欺世盜名之流而已!
好詩詞就如同釀酒,不但要有技藝,還要有醞釀發酵,沉澱和斟酌。你舀兩瓢涼水倒點酒精驗光兩下,就以為能得到瓊瑤佳釀呀,那是不行滴!
我也深深喜好詩詞,也寫了一些,不過也是一些粗詞俗句,難登大雅之堂。下面摘錄兩首拙作,供大家一哂。
七夕
相隔一水兩衷情,
今夕又重逢。
浮雲悽悽輕風遠,
天地頓失聲。
空相望,心已凝。
紅顏暗卻華髮生,
何處覓嬌容!
山也盈盈,
水也盈盈,
雙對淚濛濛。
千古相思苦離情,
灑恨又東風!
昭君怨~秋思
新月朦朧初上,
南窗孤臥菊前。
愁思長繞夢,
多纏綿。
昔日紅芳交亂,
今夜荷破波寒。
往事不堪言,
怕情牽。
-
13 # 老黃8012
古詩人的詩詞膾炙人口,一是沒事做,二是沒有難學的學科,或國家沒有開設難學的學科,三是對文學、文才很推崇,對琴棋書畫,寫字頌詞很推崇,妙詩佳句,便會廣為流傳。而現代社會不僅學科多了,而且七十二行也和古時大不一樣,很多行業就相當於學科,除了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也是高科技和電子電腦高速發展的社會,人們的重點大多轉向科技和電腦和現代醫療,大多數文章轉向說明文,總結文,技術文,報告文,純文學文才的文章少了,詩文少了,詩文也是現代詩,不是古時的格律詩,所以很難有經典的單句出現,既始有很有才氣的經典描寫詩,也不會廣為流傳,令其膾炙人口。當代社會好的詩的描繪還是有的,比如很多歌詞就甚稱經典,這裡我就不舉例了。
-
14 # 取消編7983
這個問題不管那個朝代,簡單說古代李白,杜甫等,現代毛主席,郭沫若,柳亞子,等,真正經典少之有少歷代名人就那麼幾個,這與天才有很大關係,就拿現在毛主席詩詞當今誰能比?長征時在馬背上就能做詩,在比如唱歌的詞曲,任何國家都一樣,現在會做詞曲的人遍地都是,經典的少之有少,中國的聶耳,田漢那就是經典,世界名曲貝多芬,還有像兒歌,讓我dang起雙漿。我的祖國上甘嶺歌等,在拳一例就相聲藝術家候寶林,沒讀過大學但他是中國語言大師,這是當今每人能超的,說了這麼多了一個意思天才太重要了。
-
15 # 聞魯生
廣義而言,確之乎,“傳統文化古到今”。狹義而言,亦確乎,“詩詞夢幻息與滅”。絕非危言聳聽,“詩詞大會”佐證:死記硬背狀元,羞煞歷朝歷代。所謂中華史上四大發明享譽世界,差異,實乃差異,一則推賢選能的科舉制度,一則塑造魂魄的詩詞格律,真正軟文明,完美硬實力,護航中華擊風破浪,何曾猶豫彷徨?偶爾路過,順道讀了數十條不著邊際、撲風捉影、隔靴搔癢回答,忍不住憋倔,摒不牢怨懟,只想說一句 —— 獨立精神永垂不朽!舍此獨立,何來詩詞?又何來中華?舍此精神,何來婉約?又何來豪邁?
-
16 # 月在天外明
中華詩詞文化歷史悠遠,從春秋時期出現較為完整文字記載的《詩經》《楚辭》開始,歷經變遷,在魏晉時代就出現了格律詩的雛形,並在唐代達到巔峰。同時另一隻璀璨的姐妹花詞曲隨著唐代經濟文化的繁榮漸漸步入輝煌,並在隨後的宋代也達到巔峰。不過此後,詩詞文化日過正午,大不如前,明清民國的詩詞浪漫情懷衰減,偏向於說理敘事,但也還有文天祥、納蘭等大家鉅作,可是今天從四十年前一代偉人毛澤東去後,竟然戛然而止,“綠香散空,絃音墜地”
事物都有興衰,詩詞也不例外,在唐宋元時期,詩詞曲與音樂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每當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時期,隨著音樂藝術的繁榮,詩詞曲便隨之昌盛。
可以說詩詞的父親是文學、母親是音樂,睿智博學的父親與優雅美麗的母親誕生了影響中華千秋萬代的寵兒。可是隨著不斷成長直到脫離了母親的懷抱,就好像一隻離開了弓弦的箭矢,飛得很高很遠,但終有頂峰,沒了音樂的一種孤獨文學形式,註定就像失去一隻翅膀的蒼鷹。
當今音樂藝術起起落落,畢竟還在繁榮期,註定還會更加繁榮,詩詞藝術,找不到與音樂的介面,那麼只能註定孤獨前行。
這還不是詩詞沙漠化的完全理由,語言文字的歲月變遷也降低了生長土壤的養分。簡單的舉例,就說詩詞的韻律,平水韻和詞林正韻等明明與我們今天的語言發生了嚴重偏離,用古韻的作品不同程度出現拗口問題,就算這點我們勉強克服接受,可是句子中的非韻腳字平仄變化只有少數人能脫離軟體自如掌握,這些都嚴重製約詩詞在當代的發展。那麼新韻如何?按說應該支援新韻,這是救命稻草,可是不算雜七雜八,從民國時期到現在中華新韻和中華通韻總共有三個版本,難道要像教科書一樣三五年一修訂?
結果平水韻新韻成了相互標榜相互攻伐指責的工具,受到傷害的是所有愛好者。
最主要問題,詩詞創作和其他文學形式一樣,都嚴重的收到當今商業化大潮衝擊,小說等也是如此,最有生命裡的只能是武俠玄幻類網路文學。還沒有找到好的出口,詩詞的路途只能註定艱辛。
在快餐文學時代,大多數人讀一首五絕可能只用五秒鐘,立意境界內涵棄之如履,只點讚辭藻華麗或者自己看不懂的用來裝懂表現深奧,失去本意。在媒體平臺,一首詩詞貼上去瞬間就決定加分和推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大家只能相互點贊轉發,自娛自樂,禮尚往來嘮酒嗑以聯絡感情。
本來就無馬,也無伯樂,更可怕沒人需要伯樂去找馬,那麼就是找不到答案的困局了。即使有才華驚鴻一現,只怕也會在寂寞不甘中沉淪滅亡。
不過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一首新作:
一剪梅 (詞林正韻)
誤續殘詞韻入眠,風退雲卷,江溯波還。
桂香趁暖夢當年,人倚亭欄,誓指紅棉。
別處春風亦有憐,雨落心酸,雁去聲寒。
曾逢閒話避從前,暗忖清顏,偷看霜斑。
“風退雲卷,江溯波還”是說江水倒流時光倒轉
-
17 # 黃宇芬
我亦有一樣的愁思,分析原因如下:
傳統的私熟古詩詞教學,既教"讀,品賞,也教"寫”(筆作’)。無論是皇族學堂,還是民間私熟的先生都教《笠翁對韻》,《聲律發蒙》,《時古對類》蒙童念熟這些句子,初步熟悉了音韻格律,很自然領會平仄對仗,學做對聯和詩詞,舊時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說法。熟讀了這些入門書,低吟緩誦之際,但覺音韻鏗鏘,詞藻華麗,妙不可言。至於學生,劉既讀池寫詩,作為個人文修的象徵,所以達官貴人,平民書生平日聚會飲酒,喜慶都吟詩作對獻詞,從而使詩人輩出,使古典詩這一優秀藝葩在二千多年歷史中得繼承二和發展。
可惜是建國後,古典詩詞教學己被人們冷落與拋棄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教師只教讀詩,不教寫寫詩。學生也只會詩不懂寫詩,這種"讀"與"作"的分離,豈能創出好詩?
-
18 # 層城鵷雛
屬於詩詞的輝煌時代早已遠去,今天的我們依舊在吃古人的殘羹冷炙,不信請看中國詩詞大會。時代不同了,那麼今天就沒有人能夠寫出媲美古人的詩詞嗎?答案是否定的。
經典詩詞,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詩經》經過了三千年的洗禮,並沒有鏽跡斑斑,反而成為了大自然最美麗的畫卷。偉大如杜甫,在其生存的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裡,也並沒有名動天下,其詩名遠遠不及同時代的李白和高適。後來經過了中唐詩人元稹的吹捧,以及宋朝江西詩派的推崇,才得以名揚天下。一個人想要在其生存的時代獲得詩歌的盛名是非常難的,像李白、蘇東坡那樣的曠世奇才是不多見的。
當代社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詩詞界並沒有做錯什麼,反而在經濟的浪潮裡淹沒了。說句比較現實的話,人人都忙著掙錢呢,哪有時間去創作或者閱讀高雅的詩詞呢?生存下去比詩詞更加重要。當代的詩人,多是業餘的,茶餘飯後的閉門造車怎及古人的見多識廣,詩詞之心早已被生活給磨滅了。
當代的詩人,想要創作出經典而又膾炙人口的詩歌,需要有時間,並且時間的分配要合理,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還要有對詩詞的堅定信仰。我覺得,當代詩人想要創作出媲美古人的詩篇,需要達到以下幾點:
第一,有時間掙錢。生活的一切皆以經濟為基礎,“經濟基礎決定高層建築”,不能說成為富豪吧,起碼得是中產階級,最少也需要衣食無憂。不然的話,就沒有發言權,詩詞得不到傳播。
第二,有時間去交流。交流主要是為了學習先進經驗,以及看到自己的不足。這一點很重要,這裡的交流指的是拜訪名師、同詩友們切磋詩詞技藝、交流心得體會等。尤其是找高人指點,詩詞水平才能得到不斷的進步。虛心學習,並且不斷交流,大有裨益。詩詞交流一定要擴大交際圈,而不是在十幾個人的小圈子裡互相吹捧,那樣的話,純害無益。
第三,有時間去讀書。讀書很重要,讀文史哲書籍可以擴大自己的視野,讓自己高瞻遠矚。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無論是寫文章還是詩詞,都會手到擒來、得心應手。強大的知識儲備,可以讓你的詩詞更有高度和深度,高人一等。李白和杜甫皆是“讀書破萬卷”的,如果你單純地認為李白是詩歌天才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天才也是建立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之上的,書讀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觸類旁通、左右逢源,靈感不斷。
第四,有時間去旅行。名山大川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且還能增加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和詩心。想成為大詩人,不但要入世,而且要出世,遠離塵世的喧囂,才能沉靜下來,找到心靈的樂土。自然景物是我們詩歌的最佳素材,善於觀察,找尋到生活的美,才能詩意地棲息。
第五,有時間去創作。一定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創作,詩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精雕細琢。作為有一定基礎的詩人,要高標準要求自己,學習一下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出現了自我滿意的詩句之後,還可以學習一下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如果能夠做到以上幾點,我想一個人的詩詞水平定然能夠突飛猛進。至少能夠達到古代的二流詩人水平,我們不要小看了二流詩人,在偶然的機緣下,二流詩人也能夠創作出一流的詩歌。古代有許多詩人皆以一首詩而千古留名,比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張繼的《楓橋夜泊》、崔護的《題都城南莊》等。在偶然的機緣下,今人依然能夠創作出流芳千古的詩詞!
-
19 # 老大136332661
靜夜思亂多情迷,
相思破碎心支離。
百夢只向南國懷,
千言秘秘該寄誰?
枕上堆來愁何壯,
不盡波濤滾滾來。
漫漫長夜曉色回,
伊人遲遲不知歸。
-
20 # 樊虛
主因是利益導向吧。
人是逐利動物,說什麼詩人雅量高致、淡薄名利,那是自欺欺人。
唐朝,詩入科舉,於是學詩作詩成風。一旦中舉,富貴加身;在崇詩風氣下,即使考不上,詩寫得好,也會有人資助。此後宋元明清,主考策論,詩藝便難望唐詩項背。
在今天,人心浮躁、功利心重是問題嗎?不是!若有功利激勵,放眼十位數的人口,必然有脫穎而出者。
回覆列表
原因主要是是以下幾點:
1.我們主要學習的是現代漢語,不是古文、古詩詞,缺少古人那樣系統而又長期的古典文化的浸潤,因此詩詞功底自然難以望古人之項背。
2.古代文人是把詩詞研讀和創作作為生活最重要的愛好,甚至傾其一生孜孜以求,現代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吸引人的東西更多,所以很難使人執著專注如一,始終堅持詩詞的研究和創作,沒有這樣長期的儲備,何以寫出超越古人的詩詞。
3.詩詞寫作是古人參加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必要途徑,是古代文人交際應酬的常見方式,相互間的欣賞、探討,不僅激發更大的興趣,而且能極大的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從而共同促進創作水平的提升。現代人缺少這樣的社會需要和人文環境。
4.詩詞創作,離不開社會環境。越是風雲變幻、動盪無常的歷史時期,民族憂戚、國家存亡的關頭,越容易出現偉大的詩人,產生打動人心的經典作品。反而和平時期,享樂世界,情懷與感觸不濟,難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