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麗芳說兒童心理
-
2 # 北岸羊
我覺得這是一種心理問題,一定想辦法自我調整,否則,長此以往,你身邊朋友,都會慢慢的疏離,要學會靜下心來,耐心的聽聽別人的意見,尊重別人的想法。
一、好強心理,不管小問題大問題,都想證明你是對的,甚至有時候你已經不在乎錯對,只想贏,讓別人認輸。
二、霸道心理,無論什麼事情,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只想別人按自己想法來,按自己的方法做,不希望被反駁。
三、焦慮心理,對別人做的事情總覺得不放心,不安心,總是擔心這樣擔心那樣,過度的擔心,無名的恐懼。
四、迷茫心理,一直寄託厚望的人或事,希望突然破滅,一時間找不到落腳點,看不到未來,沒有安全感。
-
3 # W翡翠鑑定師
對於任何事必須據理力爭,並且要以自己的觀點說服說有人。
1,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說的話,做的事情,都是無懈可擊的。
2,過於自信,覺得所有的焦點都在自己身上,別人就應該同意你做的所有事情。
3,沒有主見,但又過於自信,兩者不矛盾,不管是什麼理由,總要去說服別人,可能當時會同意,其實別人內心並不認同。
這種心理是自己沒有安全感,沒有主見,但又不知道哪裡來的自信,自我感覺很好,還有一點點的強迫症。關係好的朋友喜歡說真話的也許會提出自己的問題,熟悉的人也許會拍手稱讚,但是內心並不贊同。人心很複雜,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
4 # 心療
不知道你認不認同一句話,一個人缺什麼,就看他努力秀什麼,越是要努力爭取的東西,就說明是他越缺少的東西。沒有哪個人爭取的是自己不想要的東西。
讓別人服從自己的意願是每個人都有的心態,誰不喜歡站在山頂的感覺,這樣才能滿足他的成就感,虛榮感,其實也是滿足隱藏在他內心那個自卑感,自信的人從來不需要去向別人證明什麼,炫耀什麼,生活中那些到處炫耀的人,一定是缺乏安全感,不自我肯定的人,看看那些大有成就的人,他們需要像別人顯示自己的實力麼,他們不需要,他們的實力已經擺在你的面前,根本不需要炫耀,不喧譁,自有聲。
需要在別人的掌聲和讚美中找到自信滿足的人,當掌聲和讚美不在了,那他的自信還在嗎,他遲早會失魂落魄,迷失自我。
聖人不爭,而天下莫之與能爭。多麼經典的話啊,看似你爭到了什麼,可是你丟失的也許比你爭的要多的多。爭到了面子,丟失了信任,爭到了利益,丟失了友誼。
強大的人都是引導,自卑的人才會爭取,不是你的爭來的遲早會失去。與其說服別人,不如強大自己。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
5 # 豐繪心語
聽上去更像是一位青春期的叛逆小孩,需要做自己。
如果已經成人,那就青春期可能就被壓抑了沒有整合衝突,而模式僵化卡在那裡。
這是什麼心理呢?這就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
總是我想被認可,被看到,同理心弱,不會換位思考,共情能力沒有發展出來。
這種關係的存在也似乎只有競爭,沒有合作,只有對立。
過於喜歡競爭,並且喜歡在競爭中獲得勝利,來獲得一種成就存在滿足感。
這是一種試圖控制他人的心理,
必須接受我的想法觀點,你的都是錯的,我的才是有道理的。
這是一種沉醉於批判的心理
對任何事,總能首先找到存在的缺點不足,而看不到優點優勢。
這是一種非黑即白的認知心理模式
不是對,就是錯。沒有中間的灰色地帶。
這些思維想法行為模式,必然給本人帶來很多人際關係的困擾。
可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一個人從未被允許做自己,可想而知,這股力量有多大。
也許兒時的她,
總被控制不允許做自己
總是在競爭中受挫
總是被看到缺點
她有很多缺失,在媽媽那或者重要看護人那沒有獲得
所以她在固有的互動模式中,發展出來了很多不適應當下的思維想法行為模式。
這種模式的鬆動,需要自我成長。
需要好的親密關係滋養,或者母親的更好的迴歸、又或許是她自身的救贖。
更好的方式就是接受心理諮詢師的陪伴成長
我是心理諮詢師豐遙,擅長繪畫筆跡分析諮詢,請多多關注。
-
6 # 喜陽羊
一、自我為中心
認為自己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剛愎自用,盲目自大,當別人觀點與自己不合時,別人是錯的,說服別人是為了維護自己。
二、虛榮心
認為觀點正確與否關係到個人形象,如果不說服別人,自己就沒有面子。
三、偏執心理、鑽牛角尖
只要別人觀點不合,就強詞奪理,甚至使用歪理邪說,極力掩飾自己。
四、自卑與焦躁
凡事都要爭個贏,本意是為了掩飾自卑感,避免輸了引起焦躁感。
-
7 # AliceQY
三種:一,你尚弱,人家只是正常說,你覺得說不過別人,第二,人家水平放那,一覽縱山小,第三,此人好勝心強,你自己掂量著看
-
8 # 手機使用者51095167413
這是別人強加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處事的道理!與強者不同就變為據理力爭!把自已的事說明白,與他人又無關!卻又說成喜歡說服他人!這才叫"嘴"的多種說法!
-
9 # 闢支獨覺
是充滿正義感 受不了看到大眾被人騙的人。而且這種人通古今,無所不曉,卻不為名利;讓大眾都能明白看清世事。
就是
我
-
10 # 新瞻影視
碰到身邊有一位對於任何事必須據理力爭,喜歡說服所有人的性格比較大機率匹配的是領袖型人格,要是碰到這樣的工作夥伴又或是家人朋友應該如何相處呢?我們先從瞭解他開始!
特質
這種型別的朋友通常有豪爽,自視甚高,遇強愈強,公平公正的特質,他們通常比較好勝又有清晰的目的知道自己方向在哪裡,於是就勇往直前。而且多數不願被人控制,反而喜歡擁有支配別的人能力,這一點比較像超人,覺得自己是來拯救地球的,希望有強烈被需要感。
日常表現
對應的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會追逐權力,拼搏實力,不喜歡依靠別人,要掌控所有事情,總喜歡做大事,要做領導。對應的表現就是喜歡命令他人,愛battle等。
反觀
恰恰是這樣一位要掌控大局,愛做大事的人卻是很負責任的人,有時我們只看到他們霸道的一面難免會覺得有點難相處,甚至咄咄逼人,但是沒人會想到他從上一層下放的壓力都在自己身上消化了,並沒有透露給下面的人或者旁邊的人,一旦有狀況常常獨自承擔後果與責任,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很強能保護大家,所以大家並不會看到他委屈和脆弱的一面。
小建議
對於這樣的朋友,其實直接硬碰硬的懟回去難免大家都傷和氣,所以最好是私底下約談,給他留足面子,你可以先表達他的好處,其實我知道你是想保護大家,帶領大家完成好任務的,但是呢有時你沒有聽從專業人士的意見,可能就沒辦法把事情的細節做的盡善盡美,當然我們是一個團隊肯定站你這邊的,也希望你能多聽取大家意見接受大家,這樣才有利於團隊融合效率也更高。
-
11 # 吳德兵4
這樣的人好勝心特強,以為自已什麼都比別人強,大有一切事都得由我說了算,這種態度和辦事風格不可取。
人要遇事多和人商量,三人行,必有我師,心態好,善字當頭,正直為人,才能博得人尊重。
-
12 # 裡外雅堂
有一位認識的,每次做什麼事情,他總是覺得自己的才是對的,別人必須聽他的。就好像隨時準備開戰的鬥雞,只要一有人和他意見不一致,或是指出他的觀點有哪些方面不足,他就立刻辯論、還擊,直到你偃旗息鼓為止。如果發現自己說不過你,他就上升到人身攻擊。曾經有一次,我拐著彎的表明他的觀點有不全面,他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來反駁我,於是突然來了一句,“你的琴聲音太小了。”
嚴重的自卑一個人之所以據理力爭,其實是想證明自己不差,證明自己行,也是一種對自卑的掩蓋。一個人嚴重的自卑,可能有好幾種原因。
1.身體缺陷
身體缺陷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會給人帶來某種程度上的自卑,尤其當這個人曾經的夢想,需要的是一個健全的身體。例如,一個夢想成為田徑運動員的人,如果雙腿殘疾,對他來說是一種打擊,儘管有殘奧會,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因此覺得有希望。
2.從小的生存環境過於偏遠貧困
這種情況一般是,這個人從小生存的地方比較貧困,後來有機會出來,到了一個相對發達的地方,然後發現自己很多東西都不太明白,和別人有一大截差距,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產生自卑了。如果他一直呆在原來的成長環境到不一定會有這種自卑。這種自卑,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強烈的對比下,產生的對自尊的刺激。
3.成長經歷
一個最明顯的現象是,在重男輕女思想下成長的女性,成年以後要麼變得很膽怯,要麼變得很會察言觀色,要麼變得很強勢,要麼變得很綠茶。當她變得很強勢,那麼,什麼事都只能她對,甚至她要親力親為,不放心別人做,因為這樣才能證明自己強。當她變得很綠茶,她可能不會直接說自己對,還是會拐著彎讓你覺得無法反駁。綠茶最讓人討厭的地方,就是話說得很好聽,心卻很黑。
假如是一個多子女家庭,容易被忽視的那一位,或者經常被大家看作是必須以身作則的那一位比較容易產生自卑。比如說,老大。老大的難處在於,一方面要討好父母,一方面要給弟弟妹妹立榜樣,如果弟弟妹妹犯錯,有的家長會認為是老大帶壞的,如果弟弟妹妹出事,有的家長會認為是老大沒看好弟弟妹妹。這種情況下,很容易造就老大自卑加安全感缺失,有的會形成討好型人格,有的會變得很強勢。
而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一直被拿來和別人比較,也會造成嚴重的自卑。成年以後,他會不自覺的用牴觸比較的慣性思維來維護自己的自尊。
缺失的安全感有時候,對於一個人而言,據理力爭其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對,而是因為只有說服別人了,他才會覺得自己是被區別對待的,才會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我們說,他是安全感嚴重缺失。
1.從小經常被忽視
如前面所言的,家庭成長中,老大的需求經常被忽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見到的很多老大是討好型人格,如果老大是個女孩,在上一代中這種可能性更大。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在一些家庭中,被忽視的可能是夾在中間的孩子,比如老二、老三,也可能是老么。
一個多子女家庭,經常生病的那一位可能會受到更多的關注,也可能受到更多的冷落。如果是個重視知識的家庭,成績比較差的那一位,往往會比較沒有存在感。
假如那個孩子是收養的,他可能會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
2.從小顛沛流離
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家是一個人的歸屬感象徵,但是如果有的人一直在搬家,加上家庭教育沒跟上,儘管和家人在一起成長,心裡還是會覺得自己沒有歸屬感,而沒有歸屬感,就會讓一個人覺得沒有安全感。
3.重要親人喪失
重要親人,指的是對一個人成長影響很大的親人,不一定是養育者。比如說,有的孩子雖然是父母陪伴長大的,但是可能和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更親近,那麼,對他而言,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就是他的重要親人,是他感情聯絡的重要紐帶,一旦這位親人離世,對他的打擊是很大的,很可能從此喪失安全感,也可能抑鬱。
古怪的虛榮心這個社會有一個讓人詬病的地方,就是虛榮。人一旦虛榮起來,哪怕自己錯了,也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否則就會覺得自己很沒面子。虛榮心是怎麼來的
1.成長在一個好攀比、虛榮的環境
這個社會有一種思想叫“別人家的東西都是好的”。最常見的是街坊鄰里的攀比,今天比衣服,明天比收入,後天比房子,再後天比孩子……似乎永遠沒有一個到頭。
曾經聽過一個廣播劇《攀比》,裡面的主角因為發小發財了,不服氣,給孩子、先生布置各種任務,總之一定要在某一方面超過發小。看到發小家裡有一個一米的魚缸,於是就買了一個一米一的,然後對發小說,“我家也買了一個魚缸,比你家的大。”
這種攀比,孩子耳濡目染後,就會習得,養成這種不良思想。
好攀比的人往往好勝心也比較重,因此,當遇到任何事情,他一定要說服別人。
偏執型人格障礙這個世界上最能跟你據理力爭的,莫過於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了。其實他也不是據理力爭,而是無理取鬧,總之,有槓就抬,只能他對,不能是別人。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從小要麼一直被人養育者不停的挑剔,從來沒有得到過肯定;要麼是在學校裡總是受到嘲笑、諷刺,養育者卻只知道保護得死死的,沒有培養他獨立的思想和能力,只知道一味的哄,沒有教會他明辨是非;要麼是從小被養育者牢牢控制住,不讓他有自己的思想,這種控制可能是硬控制,也可能是軟控制。最後的結果就是,這個孩子長歪了,成了偏執型人格障礙。
還有一種情況也可能發展成為偏執型人格障礙,不過,這種情況可能很多人沒想到,淡缺失存在。那就是,一個人從小喪失雙親,並且雙親是死於非命的,而他的養育者可能無法給他適當的心理撫慰,或者他後來被送進孤兒院,又得不到愛。
但偏執型人格障礙並不是對誰都會據“理”力爭,而是看人下菜。如果是和他關係較近的,或者領導權威,或者他自己認為關係不錯的,或是他認為侮辱到他的,他就會據“理”力爭,但實際卻毫無依據,只是鑽牛角尖,有的時候甚至想的都和你不在一個頻道上,你說東,他說西。
遇上這樣的人怎麼辦如果遇到的是一位自卑的人,不妨平時多給他點肯定,儘量不要發生爭執,尤其強勢的,爭執起來很麻煩。多一些肯定和鼓勵,慢慢的,他會覺得自己在你面前是被肯定的,相對比較不會和你爭。
如果遇到的是一位安全感嚴重缺失的,表現出對他的特別關注,讓他感覺到自己在你面前是安全的,也可以減少他想爭執的念頭。
如果是一位愛慕虛榮的,或是一位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那還是敬而遠之吧。愛慕虛榮的人你改變不了;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瘋狂起來,你會頭疼,除非你有辦法讓他去精神科進行治療,但你只要一提,對方毫無疑問會認為你在歧視他。
-
13 # 諮詢師張滴滴
用心理學來說,凡事據理力爭,可能是一種控制引起的強迫症狀,這個源頭可能不是我們常說的喜歡說服別人,而是無法抑制的控制慾在使然。
我們首先來說一下過度控制慾的形成,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講,人類控制感的萌芽起源於肛欲期(就是我們大約1-3歲這個時間段),這個時候嬰幼兒開始嘗試對自己的大小便進行控制,簡單的說,就是我的排洩我說了算。從此以後,我們需要的控制感開始越來越強,從自我控制,過度到對身邊人和環境的控制,再回歸到自律、形成個人的道德標準。
而整個控制慾的發展,如果中間受到嚴重的阻礙,比如:幼兒時期如廁訓練得不到自由,童年時期被過度限制好奇心,青春期叛逆得到過於嚴重的懲罰造成的身心創傷等等。控制慾的正常發展就會造成畸變,這會有兩方面的表現。
1、過度退縮,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由於生命力隨著控制感同時被壓抑的表現,因為從來沒有對任何事情有過真正的控制,所以也不能為任何事情負責,包括自我本身。
2、就是問題中提到的,過度控制,說服所有人,任何事情都必須要聽自己的。這就是因為過去的創傷,在成年後不斷進行補償的強迫觀念和行為。
而強迫觀念(我覺得我對)轉變為行為(我必須要說服大家證明我是對的),其實本身就需要一個過程,一旦真正形成行為模式,就很難再進行控制和干預,除非自己本身有意識到,有意願控制行為,改變觀念。
如果不是本人,而是身邊人發現這種狀況,唯一能做的是讓當事人意識到這樣的狀況已經帶來困擾,而探索自身的感受,最終自我評估是否需要改變。
對於強迫症狀的對方,最糟糕的應對方式就是使用相同的強迫方式要求他改變,這樣只會造成完全相反的結果,甚至影響你們之間的關係。
-
14 # 西雙版納的茶花
你好,凡事據理力爭,喜歡說服別人的人,有一股子槓勁,所謂得理不饒人,凡事打破砂鍋問到底,遇到分歧窮追猛打辯到底。在我們這個崇尚中庸之道,追求和氣生財、喜歡太極混沌的社會文化中,大多數人奉行“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據理力爭的人被人認為是鋒芒畢露,幼稚浮躁和爭勝鬥勇,容易被人誤會,更有甚者被人所忌憚。其實不僅僅東方,西方文明也不太喜歡善辯之人,蘇格拉底就是因喜歡與人辯論之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言愛辯論的人有三種人:
第一種是病態型的善辯。也就是我們網上俗稱的噴子、槓精。這些人為辯而辯,善於詭辯,他們並非據理力爭,只是為了享受辯論之後壓垮對方時快感。他們對真理本身沒有興趣,辯論是發洩情緒,表示自我強大的一種挑釁行為。你說東,他們偏偏說西,你說馬是馬,他們說鹿是馬,振振有詞,咄咄逼人。其行為背後是某種攻擊性和破壞性力量,他們把說服別人作為勝利的標誌,從口頭辯論的得利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往往這些人生活不如意,平時過得非常委屈不舒展,以至於情緒堆積起來,不得不透過辯論把壓力釋放出來,並尋找到生命的價值。
第二種是習慣型善辯。這些人通常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縝密的思維、並且在邏輯思維上得到系統的訓練。他們有一種智力上的優越感,喜歡透過語言、文字等頭腦風暴碾壓知識、智力和思維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從而得到一種滿足感。例如最近網路上爭議很大,受到媒體批評的某辯論節目的兩位專業辯手,她們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精英。卻在疫情時期曾經透過“邏輯論證”,發表了不當的看法,引發了極大公憤。這些辯手的動機我們無法論斷,但是我們可以理解,常年機械的邏輯思維訓練,導致了她們習慣性地以專業辯論姿態參與公共討論,並且仗著“邏輯”為所欲為,當邏輯與事實、正義之間產生衝突時,她們也就而成為被唾棄的眾矢之的。這種習慣性辯論來源於智力炫耀,以辯才和邏輯獲得價值感,並且成為一種行為方式,有時非常危險。
第三種是積極型的善辯。比如中國儒家中大雄辯家孟子、比如剛才提到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他們的辯論目的是為了在形式邏輯的世界中尋找到真理,透過辯論和爭鳴而探索世界的本質。透過人的思辨,確實能夠在思維層面理解事物規律,達到某種啟示,這就是為什麼在佛教中會有辯經、在司法實踐中會有辯護、論文必須經過答辯,在全世界辯論大賽方興未艾的原因。積極型的善辯是一件好事,這種辯論讓人的思維變得更加嚴謹和縝密,當然,辯論也會讓人的性格變得過分的刻板乃至認真,從而成為異類,但是這恰恰也是辯論者的真正價值所在。
-
15 # 巧妞心理
任何事必須據理力爭,喜歡說服所有人的人,從行事作風上分析,可能有以下特點:
一、行事守舊,比較按規矩辦事
做事比較古板,思想守舊,奉行教條主義;往另一面說,做事穩妥,遵守規則,交代的事一定執行,不會超出職責範疇
二、固執,愛說教
一旦遇到自己看不過去的事情一定會表示不滿,找到問題,講大道理;另一面就是不吝傳授他人知識,別人也可以學習到很多知識
三、自尊心較強
當自己的觀點與他人不同時,一定會爭辯出結果,說服眾人,不甘心認輸
-
16 # 青雲伯爵
首先,不能以偏概全。
如同內向性格也分為2種類型。
(1)靦腆害羞(2)冷靜話少
引申此刻的問題,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第一類,學術型性格特質
就事論事,是非觀念清晰;
知識的碰撞 ,除非你用資料事實或者論點出處證明他是錯誤的。那麼他爭得就是正確或者最適宜的答案。
第二類:自大爭強好勝性格特質
聽不得其他意見或者建議,認為自己的就是真理。
第三類:話癆型百事通
能百通無一精。有理當大王,無理攪三分的話癆輸出模式。擅長溝通也侷限於溝通的嘮嗑專業戶。
爭得是事,也對應的是人。也許本性也許無意識的辯論愛好者。也許情商不高惹人厭惡。
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分辨。而不是搭附嘲諷,跟進攻擊。
去傾聽是否正確,去傾聽別人無傷大雅的表現欲即可。可爭議勿謾罵。
-
17 # 真玉和孩子一起成長
大家好,我是真玉。我在很長時期都犯上這樣的毛病,對事情據理力爭,然後各種說服別人。透過一次次跌倒,然後覆盤,現在自己意識到問題,慢慢嘗試著改變。
以下影片是我的最內心的感受。如果大家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人,試著包容下,如果有人也這樣,也希望你們能慢慢改變,對自己也好。
-
18 # 羅金全心理與減肥
年紀與說服
生命期表述:態度伴隨著大家的成才而慢慢更改。
老人的態度兩者之間年青時大部分沒有什麼兩種,但與現如今年青人的態度不一樣,隔閡從而造成。
心理學家科學研究發覺,每一代人通常都是堅守自身在青少年兒童階段和成年人初期所產生的態度。一部分緣故取決於此環節的親身經歷能給人留有刻骨銘心和長久的印像。
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心理學專家教授斯金斯規定大家講出半世紀至今一兩件最關鍵的英國中國或國際性惡性事件,結果發覺絕大多數人追憶的內容全是自身二十來歲時產生的惡性事件。
慎思與說服
管理中心相對路徑說服的重要並不是取決於資訊自身,而取決於可否激起說服物件積極主動。人腦並不是海棉,沒法接納全部的資訊。假如資訊喚起了有益的念頭,就能說服;相反,假如激發反過來的見解,就沒法說服。
-
19 # 手機使用者52575225470
如果不是必須的原則性問題,而是任何事都是要非黑即白,可能是不自信不安全心理,需要外部肯定認同來支撐內心信念,而不能用強大內心力量支援外在行為
-
20 # 玻璃之城
這種人內心極度自私,不會把別人的感受放第一位,只有他自己的世界才是對的,簡稱:槓精,如果別人不聽他的方式方法,他就會覺得這個人不聽話,跟這種人做朋友,做夫妻一定要很具有包容心,如果你做不到就得想辦法試著改變他對人對事的觀點。
回覆列表
這類人是證明的心性模式。
心性模式有三種:證明、逃避、討好。
據理力爭的人是處於證明的模式中。證明的人是有力量的,會透過生活中的事件證明自己是對的。就像題主講到的,喜歡說服所有的人,就是在證明“我是對的”。很容易讓自己來到一個加害者的位置,會傷害到身邊的人。
要想解決的話,就要跳出這個牢籠,讓自己來到接收者的位置。允許、接納別人和自己不一樣,也允許、接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