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約定9521
-
2 # 廣州一海浪
若是這樣的話、那曹操實在太強勢的了!…而劉備在當時不管再怎樣的努力、也許也成建不了一個國家、…也許也沒有三國的局面!…,若沒有了三國、二國的局面也沒有存在的可能、因為當時的吳國所有的力量也相對也太小的了!…跟強大的魏國沒有對抗的本錢!
…綜上面分析:只有三國存在、互相能相持、相對下去丶也只能三個國家同時矗立、同時的存在!…
但是,這是假如只是"假如"的啦!……當然、關羽丶趙雲丶諸葛亮…等人也不會認可曹操!……曹操根本也不可能得到他們的呀!……
-
3 # 逢春太郎
那麼包括劉備也會老老實實跟隨曹操,曹操統將消滅各地的割據勢力,也許漢室再興,也許建立大魏沒司馬傢什麼事,三國這個歷史時期也不會存在。
-
4 # 重頭再來趣說歷史
首先劉備還得接著賣鞋,也許能開個鞋廠[捂臉]
曹操不止有了五子良將又有了五虎上將,謀士集團也加強了至少一倍[贊]那個躲在角落裡不願意出仕的司馬懿也許真的就不用出仕了[笑哭][捂臉]曹魏江山也就穩固了[笑哭]也許就沒有了晉朝和後面的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華[呲牙]也就沒有了中華文明的南遷[耶]南方現在也許還是不毛之地[捂臉]
-
5 # 黑白歷史說
這種假設很有趣,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都是劉備的倚重,沒了此四人,劉備一蹶不振,再難起勢,估計劉備會投靠公孫瓚,畢竟二人是發小又是同窗,是有交情的。
劉備結局公孫瓚被袁紹所滅,劉備被俘,轉投袁紹。袁紹官渡之戰,敗於曹操,劉備再次被俘,歸降曹操。曹操顧及劉備“皇叔”身份,拿起屠刀,斬於殿前。(如果劉備不死,四人又跟著劉備跑了,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了。只能讓劉備領盒飯了。)
結果如何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未逢劉備,而入曹營。為曹操的逐鹿中原出力,天下可定?不!絕不會如此簡單,四人跟隨曹操,或許都不會善終,曹操的王圖霸業,可能要緩幾年。
四人皆是三國時期,處於行業頂尖的各種專家。可是歷史與輔政,並非1+1=2這麼簡單。四人的曹營生活,會讓曹操的天下征途不進反退。
倒退原因一、我心明月,曹心溝渠
張飛等四人,一直是忠於漢朝。這也是四人追隨劉備的原因。四人的理想都是為了恢復漢室,保漢室江山。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時,四人對曹操的“忠心”起了懷疑。
以諸葛亮之睿智,必然知曉公然反對曹操的下場,故而會如徐庶入曹營,一言不發。一切聽丞相的。
而關、張、趙三人,勇武非常,在曹操與敵作戰時,必然屢立功勳,不斷被破格提拔。官職越高,話語權便越大。三人開始直言進諫,言恢復漢室之大德,以張飛性格,甚至可能出現頂撞曹操的情況。
這兩種情況都是不被曹操所接受的。武將三人頂撞於我,便是負我知遇,他日再得要職,豈不是要反我?曹操一心借漢獻帝之名而收復天下,天下盡收之日,便是獻帝亡故之時。
曹操與四人的創業理念,完全相悖,曹操欲取而代之,四人思恢而復之。如此尖銳矛盾,不可調和。曹操封魏王,幾十年的謀士荀彧反對,曹操一點都沒顧惜舊情,下了死手。對諸葛亮四人,曹操一樣不會遲疑,必暗下毒手,四人死於非命。
二、性情剛烈,群起而攻
諸葛亮四人,皆是性情剛烈之人。諸葛亮曾南下東吳,舌戰群儒,唇槍舌劍,更甚戰場。以諸葛亮之辯才,曹營謀士,無人能出其右。諸葛亮被眾謀臣而記恨,亦為曹操所忌憚。
司馬懿能力、智謀不遜諸葛,在曹操跟前,亦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即便如此,曹操依舊對司馬懿不放心,臨死之前,告誡曹丕,不可用司馬懿,曹丕不聽,果有後患。
諸葛亮這樣的性格與聰明,更被曹操所疑慮。楊修前車之鑑,諸葛亮亦復效之。
關羽傲氣、張飛暴躁,這二人性格缺陷或許只有劉備能忍受,曹操忍不了,曹操手下謀臣、武將更是針鋒相對,不會禮讓。二人因此會常常大鬧朝堂,得罪眾人。
關羽之忠義,忠的是大漢,義的是張飛(劉備已作古),與曹操沒關係。曹操自知,便不會出面維護關羽,關羽必然如失荊州一樣,孤立無援,窩囊而絕。
張飛之暴躁,暴的是奸雄,躁的是奸臣。這兩點都有曹操的份,張飛對曹操那是一百個不滿意,曹操對張飛更是一萬個不放心。害怕張飛暴怒(如呂布殺董卓),刺殺曹操。曹操為保萬無一失,命小校趁張飛酒醉,梟其首。再以為張將軍報仇之名,除去小校,殺人滅口。
趙雲本身沒什麼特別大的缺點,況趙雲七進七出長坂坡,被曹操所鐘意。趙雲功名顯赫,後因曹操封魏王之事,與荀彧一起進諫,趙雲被殺。
四人皆被曹操所殺,不得善終。曹操因失四員能臣,連丟兩郡(關羽、張飛各守一郡),勢力衰退。
三、多疑成性,未必盡信
曹操多智,非劉備可比。曹操遇事多有主見,身邊謀臣只是起到幫忙修改意見的作用。
諸葛亮之聞名,皆因劉備對他青睞有加,言聽計從。曹操不是劉備,對諸葛亮的想法,只會經過加工,取其精華。而這一點,諸葛亮必然心有怨言。曹公不聽我言,必有一敗。這一句牢騷,很可能丟了諸葛亮的命。
袁紹同樣多疑,田豐在官渡之前,屢次進言,卻被袁紹關押,官渡之戰後,袁紹自覺無顏面對田豐,就把田豐殺了。這種事,曹操做的比袁紹更絕。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死在獄中。
關羽、張飛、趙雲對外作戰,常有“義釋”之舉。關羽放黃忠,張飛放嚴顏,趙雲留趙範。這些舉動在劉備處,是仁義無雙,在曹操處,是通敵賣國。曹操豈能容你?
抑或者罪不至死,曹操留四人性命,繼續留用,但四人在曹操處,屢受質疑,難免心生去向,可是曹操佈防嚴密,又豈能輕易走脫?但有風吹草動,以曹操之狠辣,必然先下手為強,將四人連根拔起。
結論綜上三點,四人與曹操的搭配不和諧,不僅不能幫助曹操,反而脫了曹操的後腿。於他人來說,曹操是明主,劉備是懦主,但於四人來說,劉備是明主,曹操是蠻主。
劉備霸業,是離不開四人輔佐,同樣,沒有劉備的賞識,四人也不會有出頭之日。這是唯物辯證的。
劉備得四人,成蜀漢帝業。曹操得四人,被不斷掣肘,大好北方被個諸侯蠶食,直到四人盡去,沒了內部反對,曹操方能專心對抗其他諸侯。逐漸收復地盤,有了後來的曹魏王朝。
-
6 # 趣談漢史
這個問題是腦析洞開,隨便想象,這幾個人都誓死追隨曹操,哪都落下劉備了,劉備叫天天不應,叫地不靈,你說劉備會滅亡嗎?我認為劉備滅亡不了。
其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主旨是“維護正統,貶曹尊劉”。即使劉備手下主要將領,都追隨曹操也無妨,只要劉備大旗在,是不會讓他倒下去的,如果滅了劉備,其違背了主旨的意義。
其二,即然關張趙諸葛都跟著曹操,哪《三國演義》裡在曹操手下關張趙,也就武力值不哪麼高了,諸葛亮也不會上知天文下知地裡。你看曹操手下戰將千員,謀士如雲,戰將真出名的有幾個,謀士跟上諸葛亮有幾個,所以說都投奔他,也是割劇北方,難成一統。
其三,你看劉備雖然兵少將稀,可都是精兵良將,哪一位不都是在羅老先生筆下,刻畫得虎虎生威,活靈活現。所以,《三國演義》繼續存在,歷史也不會再重寫。
總而言之,羅老先生寫這部書有他的主要意義,也是抱著尊重歷史的目地而撰寫,最大的目地是弘揚儒家封建思想,忠君報國,維護正統。
-
7 # 一帆風順8617
歷史大趨勢,有其必然性,偶然性也許存在但大勢不可違。即使幾個人輔佐曹公,也許只是普通謀臣武將而已,不會那麼顯眼了。
-
8 # 使用者李森
第一種情況,由於劉備的眾叛親離,會產生諾骨牌效應,天下豪傑紛紛效仿張,關,趙背叛原主投到曹操麾下。劉備成孤家寡人很難東山再起。曹操勢力獨大,三國鼎立局面不復存在。
第二種情況,劉備不在乎那幾個人的去留,去了穿紅還有掛綠的。憑自己皇叔的金字召牌和光復漢室的響亮口號,不愁天下有識之士不來相助。或許還會再演桃園結義的故事,劉備重整旗鼓召兵買馬捲土重來,繼續與曹操對壘。同時東吳也樂見劉備起勢,孫劉兩家重溫親戚關係,大力支援劉備抗衡曹操,三國鼎立的局面可維持不變。
-
9 # 嘩嘩在成都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趣,其實要分兩種情況來分析的,如果是在演義裡面,其實是不會發生的,為什麼呢?因為演義是以汗為正統的,這4個人可以說是劉備的左膀右臂了,要是左膀右臂都沒了,劉備還有什麼資本去恢復漢室呢?所以在演義裡不會這樣發生的。
還有另外種就是真實情況,我覺得是有可能發生的,首先張飛,關羽,趙雲都是萬人敵的武將。
首先是張飛,張飛是個屠戶,並沒有多高明的智慧,只要誰對他好,他就會死心塌地的跟隨他。
接下來關羽了,關羽一開始並沒有認為曹操有什麼不好,是在劉備的不停洗腦下才對曹操不屑一顧的。
趙雲就更不用說了,他是在公孫瓚手下鬱郁不得志才去投奔劉備的,曹操唯才是舉,趙雲這樣的將才肯定是會重用的。
最後是諸葛亮,我覺得他不會跟隨曹操,一是曹操手下謀士非常多,他去了肯定沒有在劉備這邊的權利大。而諸葛亮是很高傲的,認為曹操是賊。
但是假如這4人都加入曹操陣營,除了諸葛亮,其餘3將都會名留青史的,首先劉備就不足為懼了,曹操只需要對付孫權一個,孫權沒有了劉備的助力,相信也堅持不了多久,結果只會是曹操可以在有生之年,統一三國。甚至擴大疆域都是有可能的,可惜,沒有如果。
曹操還是到死都沒能完成統一。可悲可嘆!![笑哭]
-
10 # 風去了無痕D
既如此,繼續腦洞,劉玄德必將亦效忠曹操,且表現的比任何人都忠心勤勉,曹魏名臣排名前五,其之地位,仍在關張諸葛等眾人之上~
何謂英雄霸主?史上能成英雄霸業者,皆能伸能屈,絕非死板腦筋之輩。以劉備之識人、識勢識時務之能,若無左膀右臂、爪牙盡失,豈會再有欲信大義於天下的野心?自會順應形勢,良禽自能擇木而棲,仍能混得比其他人等好,不信,就走著瞧,哈~哈!
以老曹之心胸,閒時與玄德煮個酒,論一論英雄,豈不暢快,將為其人生之一樂。人際交情,全憑飲酒喝茶吹出來的,屆時,魏王與劉相,二人之交情融洽,將會羨煞了旁人也。
-
11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如果一開始這四個人就投靠了曹操陣營,那麼曹操活著的時候就能統一三國。
三分天下崩塌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四個人誓死追隨曹操,那麼三分天下就沒有劉備什麼事了。劉備在站穩腳跟前主要就是靠的幾個人。沒有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會入蜀;沒有關羽、張飛、趙雲三位虎將劉備活不到三分天下。
劉備要是早期被滅了,那麼三分天下的狀態就是曹操、孫權、劉璋三人了。劉璋昏庸無能,曹操大軍一到必然率眾投降;而孫權也好不到哪去,歷史上兩次向曹魏稱臣。或許他們兩人根本就熬不到三分天下的狀態。
關羽、張飛、趙雲曹操若是在早期就招募到關羽、張飛、趙雲這三人,他們又誓死效忠,那麼曹操發展會有一定的加快。曹操手下謀士眾多,關、張、趙又是可以獨當一面的上將,給他們配沒人配一名謀士加上足夠計程車兵,曹操就可以同事征討四方了。
曹操若是非要親征天下,這三人都可以防守後方或者在前衝鋒陷陣。按照正史發展,後方再出現叛亂等事情,派遣三人中其二就可平定,又或者曹操自己回去留下關、張、趙三人和幾位謀士繼續擴大戰果。總之曹操得到他們三位上將相當於如虎添翼。
諸葛亮諸葛亮單獨列出來,是因為諸葛亮未必會出山效忠曹操。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說諸葛亮這個人必須要主公親自去請,而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曹操即使知道了諸葛亮這個人的存在,未必會親自去請,即使是去了也不會去三次。
曹操本人治國、行軍打仗的謀略都不在諸葛亮之下。未必會以為一個狂妄之徒,屈伸前往。而且曹操收下對於諸葛亮的態度是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狀態。
總結:曹操若是得到這四個人就是如虎添翼,會加快統一的步伐,但是劉備也就只能在東漢末年曇花一現了。
-
12 # 青山遮不住的寂寞徘徊
假設劉關張諸葛亮都是追隨曹操的,那麼劉備就可能會遇到更強的追隨者,如李飛,孫羽,劉雲,司馬亮等。歷史是不可以假設的,一旦有了假設,結果就有千千萬萬。
-
13 # 夏雨風
首先,天下之大,一個人忙不過來。曹操不是豬八戒,不能一口就把大蛋糕獨吞。假設他得了五虎將,可能五良將跑到劉備處。曹操還是曹操,天下大勢不會簡單到一丶二個將軍來扭轉。
第二,如果劉備沒有關張,可能還在販賣草鞋,叫他單身去投靠人,一不願卑躬屈膝,二有傷自尊心,三不甘為人打工,自由慣了。
兩相對比,曹操得大利,劉備或許隱居,無人知道。但關丶張丶趙丶諸葛卻有人歡喜有人悲。
第一恭喜張飛,與曹操親上加親,張飛搶親搶得夏侯美女,叫曹操三阿爸,曹操看在阿女面上,將衛戍司令員讓張飛當,張飛很快成了曹操手下主力大將。
而關羽與張飛一言不合,大打出手,曹方偏向關羽,組織部進行審查,有歷史汙點(網上有疑逃犯),曹操嘆了一口氣,將關羽放在考察階段,委屈放在邊防軍鎮守。
而趙雲內向,不聲不響,受眾多將領排擠,做地方官。
諸葛亮不願委身曹操,不願與兄長共侍一主。隱居起來。
沒有劉孫聯合抗曹,曹操一旦渡江成功,歷史就沒了三國,後來曹家或許再統一中國。
可惜,有了諸葛,曹操一統天下的春秋大夢才沒實現。
-
14 # 谷老師
如果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誓死追隨曹操,那麼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將改寫。
曹操得到這幾個人的幫助後,自身的軍事實力和謀士團體會明顯增強,但對劉備來說猶如滅頂之災,等於文臣武將喪失殆盡,劉備難以在政治上成氣候,劉備作為一路諸侯的地位是不存在的。這樣曹操即使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也就是被孫權的軍隊打敗,元氣也不會有大的損傷,曹操將謀求控制關中進佔漢中最後奪取益州的戰略,在滅掉四川的劉璋之後,組織水軍沿長江東進,浩浩蕩蕩殺奔建業,最後滅掉孫權,實現全國統一。
全國統一後,曹操面臨的任務是發展生產,恢復社會穩定,同時防止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燒殺劫掠。因此,軍事鬥爭的任務將明顯下降,政治集團將保持相當的穩定,司馬懿也就沒有機會升遷的那麼快,也就沒有機會施展各種陰謀,以至最後發動高平陵之變了。
-
15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如果是這樣,馬忠投降劉備,一戰擒獲關羽,關羽又讓劉備收過去了。
龐統讓範疆,張達,偷入張飛家中綁架了張飛,劉備叫一聲三弟,兄弟幾個從新和好。
龐統讓魏延帶三萬弓箭手射死諸葛亮和曹蠻蠻的五大謀臣,和排名從一到一百的武將。
劉關張三人戰趙雲,直接生擒活捉。
東吳在後面再插曹操一刀,直接打殘。
-
16 # 天空雖不曾留下痕跡
歷史沒有假如,如果非要如此假設,私下覺得曹操有生之年應該可以統一天下,應該會受禪讓登基做皇帝。並且後面的歷史大機率也將改寫,曹氏江山將會延續。
如果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誓死效忠 ,曹操會待他們如何?會不會有明珠暗投的可能? 無論從歷史上看還是從三國演義小說中的描寫可知,曹操雖然生性多疑,但對周圍的謀士、幕僚一直是禮遇有加;對手下的大將們也從來都是信任、恩賞不絕;甚至對後期不斷歸順的降將如張繡、張遼、張郃等都敢於重用。由此可知,如果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誓死追隨,曹操定會惜之、用之。
以曹操原有人馬再加上上述四人輔佐,赤壁之戰,對付江東周瑜的幾萬水軍,雖然還未必會獲得勝利,但維持隔江對峙局面應該綽綽有餘。如此,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再佔據荊襄九郡,則南可限制江東於一隅,西可徐圖謀取益州、漢中。益州、漢中既得,關中,西涼兩地也是囊中之物。以後再效仿三國演義原著中諸葛亮經營西南之策,天下大抵可定。
至於江東一隅,天下既定,孫吳政權斷無苟存的機會。
歷史上曹操只是晉封魏王,加九錫,並未稱帝。但不代表曹操不想稱帝。他只不過是志向、格局、氣魄更大一些而已,覺得沒有統一天下之前,改朝換代也沒什麼意思。
如果歷史可以如此假設,幾乎等於魏、蜀兩國合二為一,消滅孫吳政權更是必然。天下一統之後,曹操沒理由不稱帝,眾文武也沒有理由不勸諫其稱帝。如此後續歷史也將改寫。
-
17 # 使用者1149702345392
司馬矛夜斷三國,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理,劉備占人和,如果劉,關,張,趙,諸葛都保曹操,哪就不叫三國了。……
-
18 # 長城錫業
如果劉備和曹操一樣,早就統一天下了,有諸葛亮,龐統。法證!還有那麼多將軍!劉備太虛偽了!借荊州,龐統已死逼劉備攻打蜀!
-
19 # 我是南瓜菜
如若是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追隨曹操,所謂物極必反,魏國必亂。
首先,就曹操手下的謀士而言,郭嘉、荀攸、賈栩等人的能力並不比諸葛亮差多少,個個都是算計高手,個個都是大腕,如果諸葛亮到了曹操的麾下,諸葛亮能力太強,會威脅其他人的地位,那麼問題就來了,要想得到曹操的重用,謀士間的爭鬥更加厲害,損人利己、埋土挖坑的事情肯定不少,這樣的結果就是,曹操下命令時優柔寡斷,延誤時機;劉備就是個例子,傳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劉備一下子得了倆,但最後的結局卻不怎麼樣,為什麼呢,還不是龐統和諸葛亮爭寵,龐統還沒發揮多少就死在了落鳳坡,其中少不了諸葛亮的算計,如果諸葛亮投靠曹操,以諸葛亮的算計,其他謀士還有好?
其次,如果關羽投靠曹操,以關羽心高氣傲的性格,和其他武將的關係估計也不咋地;劉備手下五大將,看著挺厲害,其實內部矛盾重重,比如關羽和黃忠關係就極差,劉備攻長沙,碰見老將黃忠,關羽前期打仗順風順水,基本沒有敗績,結果碰見黃忠,打了三場不分勝負,要不是黃忠手下留情,那一箭就不是射在關羽的頭盔上了,但是關羽卻記下此辱,一直看不起黃忠,可見關羽此人並不好相處,曹操手下武將高手眾多,有關羽這樣的存在,下面會好過?
由次可見,能力多的並不是好事,關鍵還是有一個會掌舵的人,壓的住就是崛起,壓不住就是禍亂,曹操生性多疑,有自己的主意,他需要的是配合他的人,聽話的人,而不是個人主義,以下犯上的人,如果這麼多能人投靠,全是窩裡鬥,結局可想而知。
-
20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歷史還是這個樣子,很有可能曹操連三分天下都分不了了,直接被拍在了沙灘上。
三朋友理論歷史是不容假設的,但今天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因為我們找到了一個新的理論叫做三朋友理論。
三朋友理論是這樣講的,不管你為人多麼隨和,也甭管你的人脈多麼廣,在你的所有朋友當中,你最多隻有三個朋友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我們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認知,比如上大學的時候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初中高中的朋友也就忘得差不多了;比如自己高中時交的朋友,初中的朋友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3,朋友理論的實際應用這個理念講起來有些複雜,我們同樣的來對照一下三國時期的曹操軍團講一下就明白了。
曹操軍團最開始的時候有三大謀士:郭嘉也好,荀彧也好,他們都有自己的能力對嗎?
尤其是郭嘉,郭嘉的個人實力和諸葛亮應該差不了太多吧。只不過因為三國演義實在是把諸葛亮神化的不能再神化了,讓我們一聽到諸葛亮就會覺得:哇,這個人好了不起。
簡單講,諸葛亮也是一個普通人,也有自己疏忽的地方,如果他是神人的話,就應該預料到馬謖必然會丟失街亭。
好的,如果這些人通通歸了曹操,並且曹操非常喜歡他們,那麼請注意曹操身邊的幾大謀士也會出現流失。
原因很簡單,因為曹操所信任的人是有限的,也就是我們拿三朋友理論安排在曹操身上的時候,今天信任三個,明天還是三個,那麼這三個人是誰,無非就是掉了個個而已。
除非這幾個人當中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力挽狂瀾,能夠轉危為安,如果他有這樣的能力,那麼我們才能說他跟隨曹操才會一統天下。
但當時的情況,這幾個人可能有力挽狂瀾的能力,曹操身邊的那些謀臣將軍也可能有力挽狂瀾的能力,這一部分能力沒有辦法做資料對量的前提之下,我們只能說當曹操有了一批新人之後,那一批舊人就會忽視,折騰來折騰去和之前沒啥兩樣。
回覆列表
假設劉備帝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如果跟隨曹操。劉備智囊諸葛亮,龐統徐庶。法正都誓死效忠曹操那就沒有三國了。至於劉備孫權從哪兒來還回哪兒去。曹操就統一天下。大漢再次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