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資深員工

    真正的京劇大師唱出來的戲,你去細品,聲音,腔調都透著一種特殊的磁性,在加上那生動的故事更是十分打動人,能夠代代相傳,一套行頭更是錦上添花,使人物更加形象。現在只怕是真正的劇場,票價也不會太低。 另外一方面不得不說大的局勢,我們知道京劇的特點就是慢慢的讓人細品,隨著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人們沒有時間停下來去欣賞,就連現在的歌曲都唱的越來越快了。但是慢慢的人們也開始討厭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開始瞭解大自然,開始對一下傳統文化的瞭解,我相信等整個社會的收入有所提高,大家不在太為生計發愁的時候,是會淨下心來,去關注這些美的東西

  • 22 # 梨園新韻

    京劇再次火起來的可能性不大。

    京劇藝術最繁榮,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那時候人們的文化生活相對匱乏,除了聽戲就是相聲、大鼓等曲藝,幾乎沒別的選擇。

    正是因為大眾有需求,所以那個年代才能流派紛呈、大師雲集。如“四大名旦”、“四大鬚生”、楊小樓、裘盛戎……

    試想一下,如果沒人追捧,票不好賣,還會有那麼多大師嗎?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豐富起來,戲曲不再是娛樂的唯一選擇。包括京劇在內的各種傳統藝術逐漸開始走下坡路。

    大家還記得嗎,1982年的電影《少林寺》以1毛錢票價創下1.6億票房,這是什麼概念?要知道當時中國人口才7億多。

    人們對於新鮮事物,總是樂於嘗試,戲曲藝術受到衝擊也就成了必然。

    當電影、電視、霹靂舞、搖滾樂紛沓至來,佔領大家的娛樂陣地,傳統戲曲只能無奈的退避三舍。

    進入二十一世紀,網際網路開始興起,特別是近些年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對傳統戲曲的衝擊更是空前絕後。手中一部手機,幾乎所有的事都能做,看戲更成為小眾愛好。

    京劇怎麼樣才能火起來?

    如上文所述,市場需求決定了京劇藝術的繁榮與否。那麼,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今天,京劇藝術,或者說戲曲藝術改怎麼辦呢?

    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政府有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從人、財、物多方面向傳統藝術傾斜,對輿論宣傳加以引導。

    電視臺的戲曲類綜藝節目做的就很好,如:河北臺的《絕對有戲》、安徽臺的《相約花戲樓》、湖北臺的《戲碼頭》、山西臺的《走進大戲臺》等等,都對當地戲曲藝術的宣傳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3、戲曲院團在劇目創作上要緊扣時代脈搏,創作出“接地氣”的作品,增加觀眾的參與感,而不是隻為了拿獎、參加匯演而拍戲。

    4、利用好網際網路這個“大舞臺”,變不利為有利。比如今年疫情期間,好多院團舉辦的“雲端演唱會”,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戲曲節目,居家隔離與欣賞節目兩不誤。

    充分利用好直播平臺,這個很重要。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晉劇的孫紅麗、豫劇的李樹建、洪先禮等等大咖,平臺粉絲都是好幾十萬。這說明大家並不是不喜歡戲曲了,而是現在的演出形式不適應當下的社會環境了。現在人們的工作、生活都是快節奏的,連娛樂休閒也是“快餐”型的,誰有時間仨鐘頭、倆鐘頭坐劇場裡看戲?

  • 23 # 趙伯文41762883

    京劇,中國之國粹、國之大戲也。

    我的觀點是京劇只會再火,不會降溫。

    一是京劇雍容大雅,卓爾不群

    京劇為百戲之首,京劇為舞臺之冠。

    京劇的火與不火不在其過去,不在其將來,當然也不是在此估摸。而是在其自身的價值和大眾的認可。

    就目前而言,我看京劇根基深厚,勢頭強勁,戲迷跟風,京劇還會再火,但不會大火。

    畢竟時代不同了,文藝形式的推陳出新和傳播媒介的豐富多彩,不可能只是京劇一花獨放,而是百花齊放春滿園的。

    京劇再火起來應該沒有問題,但至於能火到什麼程度,也沒有一個衡量的尺度,誰也說不清楚了,反正是不會降溫,畢竟雄厚的根底,大眾的認同在那明擺著的。

    二是京劇傳承有序,流派紛呈

    從徽派進京開始,縱觀京劇近200年的發展歷程,可謂是唱唸做打行日臻精湛,生旦淨末醜流派紛呈。

    過去的戲班子也好,如今的戲校劇團也罷,無論是名角大家,還是眾多的演員票友,從未發生過斷更,也沒出現過斷層。既使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京劇也以樣板戲的形式,火的家喻戶曉全民皆知,火的人人會唱一塌糊塗。

    此後四十多年,京劇更是浴火重生,反到百鍊成鋼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京劇音配像,更是給予京劇注入新的活力,灌以勃勃生機,帶動了京劇的進一步發展,可見京劇這個大家族的香火還是很旺盛的。

    三是京劇專業票友,後繼有人

    京劇是個人才輩出的行當。

    無論是四大名旦、四大鬚生等老一代的前輩,還是大梅花、小梅花獎的精英,亦或各大劇院劇團的名角,以及成千上萬的專業演員,還有不計其數的票友,活躍在華夏梨園的舞臺上下,置身於京劇的黃河長江之中。再有廣大的京劇愛好者和戲迷朋友的捧場支援,京劇想不火都不行。

    四是京劇前途光明,大有市場

    說國粹京劇的同時,順著話題關聯一下國粹中醫藥。

    過去的中藥材除了加工炮製外,還有個重要環節,那就是必須到藥王廟走一遭,只有經過了這一關,藥材才賣的出去。沒經過藥王廟的藥材不能叫做地道藥材,藥性和藥效會大打折扣的,天津就像是一座京劇的藥王廟。

    以天津為例,過去梨園界有句俗話:“北京學戲,天津走紅,上海賺錢”。指的是,天津是京劇演員的藥王廟、試金石、必須跳過的龍門,否則你就成不了角,出不了名。究其原因,是天津的京劇市場歷來紅火,戲迷特多,還特別懂戲。唱的好了給你捧上天,唱的不好或是哪怕出了一點兒小錯,就會倒彩不斷,真正是讓演員下不了臺,就是再大的名角也是如此。所以無論是誰,只要說去天津唱戲,都很怵頭,加倍小心,可是越緊張越容易出錯。據傳馬連良馬老闆早年一次酒後在天津演《王佐斷臂》,錯了胳膊,全場倒彩,馬老闆後悔莫及極了,發誓此後絕不酒後上臺演戲。譚富英譚老闆在津演《四郎探母·坐宮》時,由於過度緊張,致使“站立宮前叫小番”的嘠調沒翻上去,倒彩不斷。後來戲迷加錢讓譚老闆加場再唱又沒上去。可是一回到北京唱起嘠調來毫不費勁就翻上去了。

    所以我認為天津的京劇市場一直挺火的,由此可見一斑吧。

    結語

    京劇無論是業界自身的努力,還是國家的大力扶持,以及廣大京劇愛好者不遺餘力的支援,肯定會火,還會再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的喜歡的日本電影,你最熟知的女明星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