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小樣看你傻不傻

    人對未知通常都沒有安全感,對死亡這種未知就更加感覺恐怖和不安,應為不知道死亡之後存在什麼。另外,在我們的意識中死亡肯定要經歷很多的痛苦,這種痛苦是作為所有生命都希望避免的,人也不願意經歷。

    死亡意味著離開自己的親人朋友,他們有這樣的羈絆更加不捨得離開,這是情感上的一種依戀。另外一方面有些人看中自己的財富和權力,他們期望可以永遠抓住這些,一但死亡這些都要離他而去,他會恐懼。

  • 2 # 艾麗娜營養師

    不知你是否看過《尋夢環遊記》?最近我看了三遍。比去年第一次看時感觸更加深刻一些。人的一生至少要死三次,第一次是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

    第二次是下葬的時候,他們宣告你已不復存在…

    第三次是被最後記著你的世人遺忘,於是整個宇宙都將和你無關,你才真正的死去。

    這是電影《尋夢環遊記》傳遞給我們的最重要最深刻的思想。只要我們不曾忘記,我們所愛之人就不會消失。我們終於不必再懼怕死亡的來臨。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而人類的記憶,就是對靈魂的延續。我們的靈魂將在生者的記憶中延續。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樹

    而中國人是最忌諱談及死亡的,可越是忌諱死亡,越是恐懼死亡。而尋夢環遊記把死亡描述的很溫暖而明快。只有當最後一個人把你遺忘,你才迎來了最終的死亡。

    我想起了五年前看過的一本書叫做《比恐懼更強烈的情感是勇氣》。活著要具有探索一切的勇氣,包括對生活未知的勇氣,對情感的勇氣,以及戰勝挫折與疾病的勇氣等等~

    勇氣是我們活下去的最強有力的底氣與自信。但請活在當下,享受當下~別讓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懼毀了現在該擁有的美好生活~

  • 3 # 草狼的平淪

    因為人對鮮活世界的留戀嘛。是人的思維在左右你。實際人死亡時,並不特別,在我看來:就如同睡著一樣,只不過是不會再醒來。我的祖父、父親過世時,我都在他們身邊,就十幾秒的時間,呼吸聲越來越弱,直到沒有……

  • 4 # 北岸羊

    因為對生渴望,所以對死恐懼,一個厭世的人,就不會再恐懼死亡,反倒是害怕活著。我曾經目睹過一個從九樓(後來聽說的)跳下當場身亡的現場,沒有看到整個過程,只是聽到身邊轟的一聲響,轉過身來,慘象已不堪入目,說真的,轉眼看到的那一刻我是很平靜的,等報了120報了警,緩過神來時心裡才感到有點莫名的難受。多年後我一直在想,一個人敢選擇從9層樓跳下來的死亡方式,為什麼沒有勇氣活著?直到現在還沒有找到答案。

    那人為什麼渴望活著呢?我覺得:

    一、活著的機會只有一次,而且機會相當難得,聽說好像是在多少億萬個競爭對手當中,脫穎而出才能來到人間的。活完這一次,就沒有下次了,哪天不小心睡著了,真的要睡很久很久,幾千幾萬個年頭,永不甦醒。既然來都來了,好歹都得好好過。所以,要珍惜生命,愛護健康。

    二、太多的情感牽絆,生你養你寵你牽掛你也打罵過你,為你歡為你愁為你操勞一輩子的父母,還有你生下來要咬緊牙根養下去的兒女,跟你一起經風歷雨的愛人,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這個情那個愛,真的割捨不下,你很難做到一走了之,你願意讓他們傷心嗎?

    三、心願未了,既然只有一次,也既然來了,要活成哪個樣,總得有個願望,揣個夢想吧?不求發個光發個熱,想要的那種生活,該得拼一拼,該得努力一把,至於成功與否,盡力了,也不枉走一遭,人活爭口氣,夢想還沒實現,心願還未了卻,怎願逃離?

    四、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生命就像一段曲,時而憂傷時而歡快,時而沉鬱,時而悠揚,只有這樣才動感動聽。因為有了酸甜苦辣,有了悲歡離合生命才健全,人生才多彩。

  • 5 # 原來是汪巍

    人對死亡感到恐懼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符合人性的,任何一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內心都會產生非常多的恐懼,因為人活在這個世上,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被很多人看見的,但突然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世界,他內心就感到極其的恐懼,因為我在這個世上的思想愛的人和愛我的人都看不見了。

    比方說你有一個深愛的人,但是那個人你再也看不見了,他可能是成為別人的愛人了,你的孩子再也看不見你了,你也看不見他了,你在這個,沒有人能夠記得住你了,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沒有人能夠記得住你了,你再也看不到這個世界的美麗,所以你的恐懼就油然而生。

  • 6 # 夢境創造

    對死亡恐懼是因為害怕黑暗,人類對黑暗有著本能的害怕,死亡對於很多人理解是永恆的黑暗,明白死亡不是終結,而是在另一種維度的迴歸,生不喜悅,死不悲傷,都是靈魂的生命體驗。

  • 7 # 大迎子的美好生活

    因為死亡對於活著的每個人來講都是未知的,所以談到死亡都會感到恐慌恐懼,因為這是一個活著的人,誰也沒有嘗試過的體驗。

    面對死亡,我也一定會感覺到恐懼[害羞][害羞]

  • 8 # 生活來點心理學

    1.熟識的人的死亡讓你受到打擊,泛化到對死亡的恐懼

    2.親眼或透過媒體見識過別人死亡時的痛苦,害怕死去時會遭遇痛苦

    3.對未知的恐懼

    4.對自己會消亡、沒有留下痕跡的恐懼

    當然從其他學科角度也能解釋,比如生物學可以解釋為生物進化過程中對死亡的恐懼,是物種生存和繁衍的必須,是留存在基因層面的記憶。

  • 9 # 心然空間

    作為一個活著的人,對死亡感到恐懼是天性。正是由於對死亡的恐懼,才能夠讓我們更加珍惜活著的時光,努力把每一天都活好。最近讀了日本的百歲老人日野原重明的《活好-我這樣活到105歲》,很受啟發、感觸良多,感興趣的話可以去讀讀,看看是否能從百歲老人那裡借鑑一些對生命的感悟。

  • 10 # 認知心理研究者

    這道題和人類的腦結構有直接關係。

    人類的腦由三部分構成:爬蟲腦(腦幹)、古哺乳動物腦(邊緣系統)和新人類腦(大腦皮層)。

    爬蟲腦:主要掌管我們的心跳、呼吸等自主神經系統,而且也是人類無法用意識控制的,例如你能控制自己的心跳次數嗎?你能控制自己的血壓嗎?

    古哺乳動物腦:這是一個掌管人類情緒和記憶的神經系統,我們今天要探討的為什麼人類對死亡感到恐懼,這個問題就是邊緣系統控制的,邊緣系統中有一個名為“杏仁核”的區域,就是恐懼感產生的神經系統,這個神經系統天生就是一個神經迴路,不需要後期培養,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都存在杏仁核,所以人類和動物一樣,基本情緒都是四種:喜怒哀懼,因此動物也對死亡充滿恐懼。

    這種恐懼感表現為對同類屍體的恐懼,和對死亡的恐懼,根治於基因中,無論人類進化多少年,這個基因一直完整保留在杏仁核中。也是大自然優勝劣汰的法則造成的,掠食動物對雜食動物和食草動物的生命威脅,培養出了生存的預警系統,例如草原上一隻羚羊可以很遠距離就發現獅子,然後發出預警,然後心跳加速,做出逃跑行為。再例如貓和老鼠之間,也是嗅覺發出預警,不是視覺!為什麼狗的鼻子很靈,這就是哺乳動物的生存法則造就的基因,是天生的。

    新人類腦:也就是大腦皮層是人類所特有的,主要管理我們的思維和意識,無論多麼聰明的動物都不能進行簡單的加減運算,也不能進行邏輯推理,只有人類具備這個功能,這就是大腦皮層的傑作。

    醫務工作者、殯儀館的工作者或者經歷過戰爭的人對死亡的恐懼感比一般人要弱,這就是大腦皮層工作原理造成的,能夠利用理性思維對死亡的恐懼感進行“脫敏”,減少恐懼感。

    最後解釋一下自殺現象,人類的古哺乳動物腦(邊緣系統)會使人產生對死亡的恐懼感和躲避死亡的本能反應,那麼自殺是怎麼回事?那就是掌管人類的理性思維的大腦皮層出現了故障,例如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皮層會逐步喪失活化,思維變得偏執而頑固,進而逐步導致行為脫離邊緣系統的控制,造成“不怕死”這種現象,之前還會出現自殘等行為,怕死、怕疼、怕危險等這些本能反應逐步喪失。

    總結一下:人類對死亡的恐懼感是邊緣系統造成的,是哺乳動物的本能反應,而螞蟻(爬蟲腦)這些非哺乳動物對死亡的恐懼感就要差,人類的進化過程就是從低階的爬蟲腦到古哺乳動物腦,最後歷經幾百萬年進化到大腦皮層,邊緣系統隨著人類的進化不斷縮小,大腦皮層面積不斷擴大,儘管如此邊緣系統至今為止仍然無法完全退化,而且基本上不可能完全退化,生存的本能擁有根治於我們的基因中!

  • 11 # 古道明心

    人最深層的恐懼就是失去生命,這是其它大大小小的恐懼之誘因。比如,你曾經被蛇咬過,以後只要看見繩子都會被嚇到,原因是你曾經有過對失去生命的恐懼,而繩子只是喚醒了你的“恐懼記憶”。恐懼跟我們過去的創傷事件,包括許多不愉快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最遠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原始人——我們的祖先。人類數百萬年為了生存而戰鬥的經歷彙集成了潛意識的暗流,潛伏在我們的基因記憶中,代代相傳。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每個都是帶著恐懼走過了200萬年的人。幼時有過的恐懼經歷,我們有的記得,有的忘了,但保留在我們基因裡的哪些關於我們祖先的恐懼經歷,我們一定不記得了。

    但同時我們要認識到,恐懼是上天早早為我們設計好的,確保我們生存下來的一份情緒。人只要活著,不可能完全沒有恐懼,它就像一個預警燈,為提醒我們保護好自己而時刻準備著。人類如果沒有恐懼,在原始社會的時候,老虎來了不知道逃躲,早被吃了,哪裡還會有我們今天的人類呢。前面講的“繩子”,好比一個觸發器,觸發了我們的預警燈,預警燈會發出警報,提醒我們要保護自己。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繩子”一樣的觸發器,比如工作、住房、婚姻、財富、關係、外貌、年齡、健康、性等等,他們都可能觸發到我們最深層最久遠的關於死亡的恐懼。

    心理學上有一些處理恐懼死亡的技巧。比如,你給自己列一份恐懼清單,請從中挑選一個你認為最重要最讓你感到恐懼的,然後,一層一層地剖問自己,直到問到最後是否會死亡,出現這樣的機率有多少,可以用來預防的事和可以求助的人等。當一層一層分析下去,發現其實死不了時,就會感覺輕鬆多了,或者發現大不了一死,也就沒什麼怕的了,就像我們有時候開導朋友會說:“死都不怕,你還怕什麼?”。

    古話說得好:盡人事,聽天命。害怕死亡的人是害怕生活,害怕生活的人是害怕失去,害怕失去的人是害怕自己沒有能力面對。一切盡力就好,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能力,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家人,為社會多做貢獻,至於何年何月何日何時會死亡,聽天命吧。

  • 12 # 心池瑤園

    人對死亡的恐懼是因為不知道死的結果是什麼?只知道人死如燈滅的平感理解,無非是化作灰化作塵,這的確讓有思維的人變成無思維的物無法接受。其實簡單的很,只要問一問自己,你是一個有靈魂的人還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即可。你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嗎?

  • 13 # 詩路心旅

    人死之後,將歸於何處?是精神和肉體同時的幻滅消失,還是棲居於宗教道法所描繪的另一個空間?這是千古難題,而且恐怕永難有結論。對死亡的恐懼自古有之。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淵遠流長“重人貴生”的思想淵源。《莊子•知北遊》有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太平經》亦有云,“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終古不得復見天地日月也,脈骨成塗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呂氏春秋·貴生》中有述,”天地之性,唯人為貴。人之所貴,莫貴於生。唐荒無始,劫運無窮。人生其間,忽如電過,每一思此,罔然心熱,生不再來,逝不可追,何不抑情養性以自保”。類似論述眾多不一而舉,無不闡述了“生命可貴,逝者不可追”之遺憾與傷感,“珍愛生命,恐懼死亡”,這種思想也深深植根於文化的脈絡,影響著我們人格的形成和情緒喜惡的產生。

    人人都無法規避死亡。在死亡面前,人和人之間生而產生的所謂貧富貴賤之分不復存在。道家《抱朴子內篇》卷十四《勤求》引用“古人有言曰,生之於我,利亦大焉。論其貴賤,雖爵為帝王,不足以此法比焉。論其輕重,雖富有天下,不足以此術易焉。故有死王樂為生鼠之喻”。古代君王一旦坐擁江山,最期盼的就是練就“長生不老之術”,也是恐懼死亡心理的折射。雖然人人恐懼死亡,但是每個人死亡的意義和價值卻卻相差迥異。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毛澤東主席在《為人民服務》 一書中用這句話讚揚張思德是為人民服務而犧牲,其死重於泰山,號召全國人民銘記那些為了革命事業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不幸犧牲的同胞,進而教育廣大黨員幹部戰士要向張思德學習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對死亡的恐懼情結和對生命的珍惜和掙扎在西方心理學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的思想論述中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人人都有生之本能。在一些人陷入痛苦的沼澤無法自拔或被心理疾病折磨地痛不欲生之時,才會捨棄生之本能,意欲於未知的黑暗和死亡中尋求解脫。這是另外一個層面的現實,有其深層的心理原因。

    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尋夢環遊記》在2017年11月一經上映,就吸引了全世界眾多觀影者的關注和喜歡。影片對於死亡、愛、回憶、銘記的詮釋為“恐懼死亡的情結”開出了世上最好的止痛藥。誠如影片所傳遞的箴言和價值觀,“死亡其實並不是真的逝去,遺忘才是永恆的消亡”,“對死亡的人來說,被記住是他們存在的另一種形式”,影片想要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比生命更永恆的存在。死亡並沒有那麼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離開以後沒有人牽掛。對於已經生理上死亡的人來說,在世的人對他們的銘記是他們生存的另一種形式。

    這也是我們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設定和存在的重要意義。2020年的開端充滿艱辛挑戰,在全民抗擊新冠病毒之戰中,湧現了太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蹟,對於在此過程中不幸逝去的烈士和同胞我們落下了難忍的眼淚。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今天釋出公告,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

    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讓我們在這個舉國哀思的時刻,用我們的致敬和銘記,和那些逝去的寶貴的生命用愛和追憶聯結,祈禱他們的忠魂得以安息。逝者安息,生者珍惜且自強!

  • 14 # 修心人家

    對死亡感到恐懼,一是因為你想活著,你不想死?

    就像你愛著一個人,因為你愛她,所以才怕失去她。如果有一天,你不愛她了,那就一點都不怕失去她。

    所以說,正因為你對生活還有熱情,你還不想死?所以對死才感到恐懼,如果你感覺生活毫無希望的時候,再也沒有出頭之日的時候,你就不會怕死了。

    二是死亡這種事不能學習,也沒有辦法獲得經驗,所以才感到恐懼。

    其他一些事物都可以靠學習去獲得經驗,在經驗豐富的時候,就不會害怕,但是死亡這種事,沒人教授經驗,因為有經驗的人已經死了。但是又不能靠自學,所以說我們根本無法獲得經驗,對於沒有經驗的事物,多少都會感到恐懼。

  • 15 # 黑法師

    人對死亡的恐懼,是來自於人對未知和失去的恐懼。因為人對死亡之後的事是未知的,如果死亡就是你要從你住的城市搬到另一個城市去住,雖然你也沒有去過那個城市,你也不瞭解那個城市,但你卻不會很恐懼。

    二是對於失去的恐懼,你覺得死亡以後你就失去了所有,包括你的生命,你愛的一切,你所擁有的一切。人對於即將失去都是充滿恐懼的。為什麼那些自殺的人不會對死亡恐懼,因為他們已不再害怕失去,甚至是失去生命!

    其實生與死都是註定的,沒有人能夠逃得過。你一生下來就是要走向死亡的,人出生就是為了死亡,沒人能逃得過,這樣想你會不會覺得很恐怖

  • 16 # 時光58403743

    因為你現在所謂的“我”會覺得自己是永生,就像你一直都覺得自己不會變老一樣,而真正的永生是你的真我。它一直都存在,它是宇宙,它是真我,一直都存在,從新生命開始的時候都一直存在。

  • 17 # 趣如意

    因為生命是最寶貴的,一旦死去真心不知道還有沒有來世!死後的未知就是恐懼的原因之一,且死亡過程通常也都是極苦的,人人怕死在正常不過了,不光是人,有情類眾生都一樣。“心經”曰: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除非你做到毫無牽掛了

  • 18 # 清奎1231

    朋友你好,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相互參考借鑑。

    對死亡產生恐懼感,感到死亡是很恐懼的事,首先要明確這是一個非常正常不過的感覺了,否則這人一定是有其它毛病了。

    為什麼是這樣呢?

    一是人生在世只有活著才存在,死亡就不存在了,是人都希望長久的活著,對家人朋友也是一樣,所以才會恐懼死亡,

    二是人只有活著才能為社會、為家庭、為他人做出貢獻,死亡就什麼也做不了了,所以才會恐懼死亡,

    三是人只有活著家庭才能圓滿,幾世同堂其樂融融,家人平安健康就是福氣,

    四是人的健康長壽代表品德修養好,代表吉祥如意,

    總之,不論如何,死亡對自己、對於家人等都不是願意接受的事情,所以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

    當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也用不著過於驚恐不安,正視現實吧,畢竟生死不由人,

    所以說人活著就該好好的活著,就該多做一些事情,讓活著有意思有意義,才好讓人留戀。

    人也要學會克服對死亡的恐懼,積極樂觀,心情舒暢,與人為善,不計得失,將是死而無憾,微笑著離開人世、離開家人,並自豪的告訴家人:我沒有白來一世,我感到很幸福。

  • 19 # 驕然

    其實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會產生恐懼,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這種恐懼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1,迷信。迷信恐怕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信仰吧,他和佛教基督教類似,為我國所獨有,在迷信當中什麼過鬼門關,打入18層地獄,當牛做馬等等,有很多的說法。這種迷信的說法都會讓人對自己死後的去向感到恐懼。另外,迷信當中也有因果報應的論調,自己幹了某些壞事,以後生怕死了以後遭報應,這也是一些人產生恐懼的原因。

    2,誰都沒死過。人死了以後會什麼樣?誰都不會經歷,假如一個人真的經歷了,也沒辦法活過來對活人說,所以人死了以後是什麼樣誰都不知道,既然是不知道,就有很多的猜測,也就不排除有些恐懼,當一個人健康的活著時,往往都會說不懼怕死亡,而當自己生命垂危的時候,卻都不想撒手而去,因為對一個未知的世界,誰都會有一種恐懼心理。

    生老病死自自然的發展規律,誰也左右不了,人從一出生開始就在向著死亡而去,只不過有的人走的快一些,有的人走的慢一些,有人走得順利一些,有的人走得坎坷一些,但最終的結果卻都是一樣的。如此說來,我們也沒有必要恐懼什麼,因為無論你是否恐懼,最終都要敲開死亡的大門。

    下面我就把我為清明節寫的一首小詩貼到這裡,算是結束語吧。

    【前言】:在我看來,活著就好好的活著吧,別把金錢地位看的那麼重,人總有一天要死去的,這是自然的規律,而人間的一切,都無法帶走......

    點點香火飛紙錢,

    冥幣成灰半空懸。

    生為逝者哀思盡,

    終有天堂與鬼眠。

  • 20 # 心理諮詢師王旭亮

    死亡恐懼在我們的內心體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雲繞在心,它在我們潛意識層面持續低吟,讓我們在意識邊緣陰暗成鬱,令人不安。

    存在主義認為心理病理是以無效的模式來與逾越死亡的結果。

    生命與死亡相互依存,同時存在,而不是先後發生,死亡是焦慮,最原始的根源,因此也是心理病理的根本源頭,肉體的死亡會毀掉人,但死亡的觀念卻能拯救人,我們對個人死亡的意識起到一種鞭策的作用,使我們從一種存在的模式轉移向更高階的的模式。

    死亡是一種存在模式的情境極致,死亡使我們有可能以真誠的方式來面對生活的處境。如果我們缺乏死亡,同樣會使人對生命的敏感度變得遲鈍,,而在很多時候,面對死亡會使個人發生巨大的改變,,舉例而言,許多有過,瀕死經歷的人,都獲得了一種對生命短暫和寶貴的強烈感受,對人生百味有更多的感受,對當下的環境有高度的知覺和情緒反應,擁有一種活在當下的能力,享受每一個逝去的瞬間,對人生具有高度的覺察,覺察生命和生活,享受當下,以免日後錯失。

    有過瀕死經歷的人,性格往往會出現巨大的變化,即便在現實生活中少見,但是在電視劇中,這種情況應該是很常見的

    佛家也有言,生死之間有大恐怖。

    存在主義認為,個體面對死亡,無論做什麼?無論怎樣做,無論有什麼最終都得獨自面對,沒有人可以求情,沒有人可以替代,只有你獨自去承擔,承受

    死亡的超越是人類經驗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因為對於死亡的恐懼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這種恐懼如此巨大,以至於人將生命中的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對死亡的否認上

    人類試圖獲得象徵性永生的模式,來突破死亡的恐懼,

    一,生物學模式,透過子孫後代,透過無窮無盡的血緣連線而活下去

    二,神學模式,在一個與此間不同的更高等的存在層面,活下去,如天堂

    三,創造性模式,透過作人作品及其創造性長久影響力或透過對他人的影響而活下去,名字和名聲,典型的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

    四,永恆自然的主題,透過與支配生命的自然力重新連線而活下去,寄情山水

    五,超驗的模式,在一種非常熱切,以至於時間和死亡都不復存在的狀態中透過忘我而活在持續的當下。

    死亡焦慮的臨床表現,多樣而複雜其中的共同特徵是,儘管給來訪者帶來不便和限制,但卻能夠成功的保護來訪者遠離明顯而可怕的死亡焦慮,死亡焦慮可以在不同的層面體驗到,它極少以本來的面貌出現,他們會形成一套高度複雜的心理操作,將赤裸裸的死亡焦慮壓抑下去。

    可惜的是,存在主義認為,所有的焦慮都是對於死亡恐懼的一種表象,但是在整個的心理治療界,我們可以對焦慮做工作,但我們都無意識地否認了死亡恐懼。

    存在主義認為,對於死亡恐懼的防禦一般是兩種防禦

    一種是終極拯救者,我們相信存在著終極拯救者的信念,此信念也根植於生命初期,兒童過度的冒險遭遇現實無情的荊棘,又被父母所拯救,這也是一種人類本位的妄想,我們在對唱死亡的時候,總會有終極拯救者出現,最典型的就是醫生,我們總熱切的期盼醫生醫術高超可以拯救我們於危難之時,但如果最終拯救失敗,信念的破滅,使我們對醫生報以瘋狂的攻擊,也許這也是醫患關係緊張的一個原因。

    另外一種防禦機制是獨特性,深信自己神聖不可侵犯,自己具有獨特性,人在內心深處,相信自己不會受傷,不會毀滅,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生命初期都是極端的自我中心,自己就是全世界,人與生俱來有一種特殊感,並將這種現成的信念當做盾牌來對抗死亡焦慮。

    這兩種基本防禦根深蒂固,其他次級防禦都是在他們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

    但是如果心理防禦失敗或因為防禦策略的無效,而進入所謂的心理病理現象,但一般而言,赤裸裸的死亡焦慮,不太容易出現在心理病理正規化中,他們大多數都經過了內在的偽裝,透過壓抑和其他減輕煩躁的策略,減輕了核心動力衝突的本質,因此他們複雜而多樣化,但衍生的繼發的焦慮形式依然是真實的焦慮。

    對於死亡恐懼而言,無論我們如何重視都不為過,但是這種天生的恐懼,深深地燭刻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大多數人會自然而然地跳過這兩個令人恐懼的字眼“死亡”因而能夠直面它的人,無一不是意志堅定內心強大的人,可以直面焦慮直面死亡。

    死亡如風,常伴吾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豆的種植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