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商丘心怡寶貝
-
2 # 媽咪可兒呀
死亡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存在,每個人都必須面對,讓孩子從小接受正確的生命教育,讓孩子正確對待生死,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秋天來了,樹葉開始紛紛議論死亡時,兒子說:“媽媽,我害怕自己會死。”他才剛剛3歲,似乎已經比同齡的孩子更早具有了關於死亡的意識。而等讀完整本書,我問他:“你還害怕死嗎?”他說:“不了,因為冬天去了,春天又會來了。”聽他這樣說,我很欣慰,因為,當我有一天不得不離他而去的時候,我會告訴他:“兒子,媽媽就像那片葉子一樣,化為了泥土,等春天樹葉發芽,你就知道,媽媽又回來看你了,你可以經常在樹下玩耍,媽媽就在樹上陪伴著你呢。”
死亡是肉體的消逝,但我們可以把自己最美好的品質留下,讓它陪伴著孩子,所以,告訴孩子,無需害怕。
-
3 # 陸陸737的vlog
孩子問這個問題首先應該是中大班了吧,對於死亡的瞭解也只是聽大人說,或者是電視上,或者是課堂上。
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於一切都是有好奇心的。我們既要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又要正確的引導。我覺得首先應該正面迴應這個問題,不要隱瞞。
我會這麼說:人都會生老病死。我們只是換了個世界活著。你看,xxx就是這樣的。她/他只是去了另一個世界活著。他/她會一直陪伴著我們。如果我們當中有人去世了,那你也不要太傷心難過,做好後事後,自己要更加努力的使得自己的身體健康,才能長命百歲。心態要積極些,不要害怕死亡。
-
4 # 一木草百客堂
當孩子問這個問題的時候,說明孩子從生活中或者電視裡聽到了,死亡或者去世這些詞。但是懵懂的他們對這些詞只是好奇,根本不理解也不知道,不明白什麼是死亡。記得我家閨女看電視,其中有一劇情是一個孤兒,她就問爸爸這個小朋友為啥沒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我說他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死了,他是個孤兒,然後孩子就哭。她說我不要他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死,我說到時候他們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最後還會活過來的。
然後孩子就笑了,擦了擦眼淚,其實很多孩子處於3到5歲之間,對一些東西充滿好奇,我們一定要耐心引導,因為他們懵懂,不然把不好的思想和言論傳導給孩子,記憶太好,而又啥都不明白,最後惹出很多哭笑不得的笑話和尷尬。
-
5 # 夏米粒咪米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對死亡這一問題產生疑問。當孩子問到死亡問問時,家長不要選擇沉默不答,迴避也不是件好事。
說實話,這個問題真的很不好回答,我們看電視劇時,經常會聽到人死了會變成天上的星星之類的。
變成了星星,其實只是讓孩子覺得親人沒有消失,只是換了一種方式陪伴。
瞭解死亡,才更懂生命。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下成長,不想孩子面對這麼沉重的話題。
死亡這個詞,確實充滿不愉快的色彩。很多人都避而不說,其實向孩子解釋也是件自然的事情。太刻意迴避,也太特意解釋,也不太好。
在孩子剛懂事的年紀,只能從表面瞭解這些概念,你可以說:“死亡就像植物一樣,樹葉由綠變黃再凋零一樣,當人的心臟停止跳動時候,就死亡了,他不會再有能力活動,不會再有感覺。他不會再移動。
家長也要以死亡這問題來教育孩子提高安全知識。
死亡這問題,沒有真正的答案。家長要在孩子的角度出發,兼顧他內心和接受能力,說出適合的說法。
-
6 # 兔子小番茄
記得迪士尼有部電影好像是叫尋夢環遊記,裡面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因為自己的夢想意外來到冥界,見到已故親人而引發的一連串故事。除開裡面夾雜的感情因素,最直觀的就是死亡這個事實。迪士尼出品的影片都很暖心,希望讓小朋友們從充滿愛的故事情節裡認識到死亡是真實存在的,死去的親人只是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去生活,所以死亡只是人世間的一個結點,但在另外一個世界是起點。並且只要活著的人不忘記他們,他們在那個世界裡就是永生的。
故事總是很暖心,用意也是很好很貼心的,但事實是死亡就是一個人生命的終結,死後有沒有去另外一個世界,我不知道,但很殘酷的現實是,以前在身邊好好活著的人沒了,以後也不會再出現了,是徹底的在世界上消失了。永遠只能在心裡留下他們的位置,這就是事實。
善意的謊言也要分事情,如果當孩子問我“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以及他自己以後都會死嗎?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這個問題我也跟寶貝說過,那次是她問我的。當時她是在看動畫片,叫什麼忘記了,我在旁邊隱約也聽到了一些,只是沒想到她會過來問我,她的問題是媽媽,你會死嗎?你死了,會變成藍色嗎?(動畫片裡死去的人變成了藍色的幽靈)我想了一下,回答她說,每個人都會死,媽媽也不例外呀,但是不知道會不會變成藍色啊,不過不管媽媽在哪裡,媽媽對你的愛一直都在,會變成小圈圈,一圈一圈的圍繞著你(我邊說邊用手比劃著)。她聽著笑了,接著又說,媽媽,你變成藍色了我也愛你!
有時候,我們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就會覺得很傷感,雖然孩子還小,但是從她的眼神裡我感覺的出她的不安與難過,所以,我有想過要善意的遮蓋一下“死亡”這黑色板塊,但又實在不忍心在以後的日子裡,答案越來越清晰的時候,對她也是越來越殘忍,於是我換了一種方式看待這個問題。我對她說,寶貝,我們要好好保護自己的身體,爭取活到一百歲,這樣陪你的時間也會長一些,好不好?寶貝眼睛亮了一下,直點頭的說,好,我們一起活到一百歲!
童言真的很可愛,他們的話語聽著也總是那麼讓人覺著心疼。這類的話題,孩子之後也問過我,我的回答又更進了一層。每次,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我們就是同齡人,我也會用很稚氣的語氣跟她交流,只是語言就要深沉的多,我想不管她能不能聽懂,最起碼她記住了那些字,等以後她學有所用的時候自然就會明白了,而我現在的回答在她心裡一定會是一個滿意的分數。
-
7 # 休閒時分
日常生活中,因為對這個大千世界的新奇,孩子總會提出些各式各樣的問題,有的問題甚至讓父母都不知該如何作答。講得太深奧怕他不懂,敷衍一下又顯得不負責任。有時候,家鄉的回答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影響,所以正確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孩子問你:“爺爺奶奶,你,媽媽還有我,以後都會死嗎?”該如何回答呢?
首先一點需要知道,千萬不能撒謊欺騙他,寧願回答得模糊一點,也不能說謊。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巨大影響,而且一旦你說了謊,日後你肯定還要去圓這個謊,因為孩子會慢慢長大,肯定會得到其他的答案,所以一切引導都必須以誠實為前提。
其次,孩子會問這個問題,肯定是日常生活中有所見有所聞,所以你可以反問他“為什麼會這麼問呢?”這樣可以讓他不過度的專注於結果上。然後就可以跟他講“我們每一個人,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都會有生命結束的那一天,但同樣,我們每一個人生下來後都會有自己的使命。爸爸媽媽的使命就是把你照顧好,陪著你快樂的長大,你現在的使命就是每天開開心心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等你以後長大了,也會有自己的孩子,你也需要去完成自己的使命。雖然每一個人到最後都會死去,但是離開並不代表就結束了,就像樹葉完成了它的使命,會掉落下來,但它最後會轉化為肥料讓樹根吸收,這樣樹根就會永遠記住它,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努力,做一個有用的人,讓別人都記住自己。”
-
8 # 廣州俏媽
我們應該把真實的答案告訴孩子,但應該用孩子聽得到的語言。我們可以說:是的,但人的一生很長,誰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會離開人世。但在這中間,我們可以和親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照顧我們的親人,讓自己和他人得到幸福,我們還要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使得我們的人生有意義!
-
9 # 尤蒂卡母嬰
我們無法告訴他們死亡的正確定義,因為我們自己也解釋不清楚,但可以幫他們理解生的意義。
如果孩子問到了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堅定的告訴他:是的,但是如果你愛我們,我們也愛你,當你想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在你心裡。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死,但是你要記住我們沒有走遠,就在你身邊。
死亡是什麼?
大概就是身體消失,但愛未走遠。
最後建議可以讓8歲以上的孩子看看《天藍色的彼岸》這本書,那是一本講死去的小男孩的的童話故事書。
-
10 # 楊杉的世界
(回答問題)如果孩子突然問,“爺爺奶奶、你、媽媽還有我以後都會死嘛?”我們應如何正確回答引導?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特別重要的一個點就是了解真實的世界,而爸爸媽媽就是幫助他了解真實世界的第一人。
真實世界中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生死問題。未知死,焉知生。只有瞭解的死的含義,也就能更加透澈地瞭解生的意義。
世間萬物,都有生死,這就是孩子需要知道的真實。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面對親人的生死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可以透過動植物與認識的人的生死來逐步瞭解這個概念。我的兒子在很小的時候因為自己飼養的小雞死了,第一次接受了死的概念,有了對小動物的憫恤感覺。十歲時,接受了姥爺去世這個現實,瞭解了與親人相處的珍貴,十三歲時同年級有小孩跳樓,爸爸媽媽鄭重其事對他進行了生命的教育。這樣的做的好處是,他始終清楚地知道在與世界的接觸中,爸爸媽媽從不隱瞞他什麼,在對生命的概念中,他早早就清晰地意識到生命的價值是由自己來賦予的。
-
11 # 憂愁苦咖啡
孩子問到這種問題一般是從哪聽到了什麼,所以千萬不要覺得孩子瞎想就給糊弄過去,雖然孩子小,但是該知道還是應該知道,不能覺得不是成年人就對這種問題視而不見,孩子現在這種年紀對什麼都好奇,作為父母不能抹殺孩子的好奇心,會讓他們對這個世界變得不感興趣,還是應該好好說,也不用直接說死亡,可以用開玩笑的方式說,比如說去另一個世界,告訴他們不管在哪都會一樣愛他。
-
12 # 大懶豬
我們應該跟孩子說,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是每一個人成長都必須經歷的一段,就像樹上的樹葉黃了,就會掉下來,然後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天也會離開的,但是離開不帶並不代表我沒來過這個世界,另外一個世界的生活,也許同樣也那麼精彩,所以要珍惜當下,活得開心一點!你要告訴孩子,讓他現在要好好愛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珍惜身邊所有的人,好好的對待他們,享受相處的每一刻時光!
-
13 # 療愈師阿十
對於生死,我們可以真誠的告訴孩子。
"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死。死是什麼呢?死是大自然的規律,就象我們來到世上一樣的自然。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不止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你以後都會死,世界上所有的動物或植物都會死。所以不用擔心死的,只要在我們活著的時候,愛著對方,好好的過好每一天,那麼,到了那一天,死來的時候,我們也沒有什麼遺憾。爺爺奶奶可能會比我們早點死去,因為他們活的時間比我們長,他們走過了很多日子。爸爸媽媽也可能會比你早死,因為我們在你出生前就活了很多年。也因為每個人都會死,所以在我們一起生活的日子裡,我們要更愛對方"
-
14 # 韓梅梅育兒心經
面對死亡,我們成年人都會顯得無助和渺小,但是當真正的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更要提醒自己,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對於死亡教育,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直面孩子的問題
“媽媽,死是什麼?”
“媽媽,你什麼時候死?”
在孩子的心中,死亡可能是玩具沒電了,安上電池就可以繼續陪他玩了,但是當真正的死亡來臨的時候,孩子害怕了,提出這樣的問題。
“媽媽,死是什麼?”“媽媽,你什麼時候死”
我們大人不必避諱孩子的問題,直接回答“死是不能呼吸,不能吃飯不能走路了”“媽媽很久很久以後才會死,媽媽會等寶貝長大以後結婚生子”
後面記得加上一句“媽媽死了以後有人會接替媽媽繼續愛寶貝陪著寶貝的”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二、給孩子看死亡教育動畫片
動畫片是孩子最喜歡的電視型別,這裡推薦《尋夢環遊記》,這部電影很好的詮釋了死亡,告訴孩子“只要心中有愛,任何事情都不能把我們分開,終於有一天,相愛的人會再次重逢”“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
三、利用身邊事告訴孩子死亡不可怕
我朋友分享了一個她跟孩子的故事,無意識當中很好的給孩子做了死亡啟蒙。朋友的孩子特別喜歡蝴蝶,有一次下雨天抓來一隻蝴蝶回家避雨,可是沒多久蝴蝶還是死了,孩子哭的稀里嘩啦,朋友就陪著孩子把蝴蝶裝進一個很精緻的盒子裡,埋進泥土裡做了個小土堆,土堆旁邊插了孩子親子摘的花,安葬了蝴蝶,孩子先開始會隔一會去看看土堆,然後朋友就藉機告訴孩子,蝴蝶沒有死,它在寶貝心裡。
四、利用繪本做啟蒙教育
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利用一片葉子經歷四季的故事詮釋了生命的微妙,語句簡單圖片優美,很適合給小一點的孩子做死亡啟蒙。另外一本《蘋果樹上的死神》也是死亡教育的書,裡面的故事比較富有哲理性,適合大一點的孩子做生命教育。
-
15 # Matt老師家庭教育
這個問題就像孩子在問“媽媽,我是從哪來的?”一樣,既不可隨便回答,但也不要太過於嚴肅,雖然這是一個關於生命的問題,家長應該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一視同仁,不要因為某一個問題就讓家長如臨大敵,正確而又輕鬆的回答對孩子才是最有效的。
01.
我在6歲的時候也問過這個問題,我問媽媽:“人死了會什麼樣?”,媽媽回答我的具體內容不太記得了,但大概意思是“人死了就什麼都不知道了”。我清楚的記得我當時心裡特別害怕,感覺我會什麼都沒有了,這件事我在我心裡記到現在。
從現在看,這個不是一個好的答案,因為,這個回答讓我產生了恐懼,一種特別“黑色”的恐懼。並且,讓我對生死非常懼怕,不能正確看待生命的意義。不過,可能是因為心大,在長大以後並沒有給我造成太大的傷害。
但如果我的孩子問我的話,我肯定不會這麼回答。
02.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問?問這個問題的目的又是什麼。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問這個問題好像是因為看了某個電視裡的內容吧,對於死只是想問、想知道是什麼,沒什麼任何目的或者其它想法。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問這個問題時,可能就是透過電視、動畫片、鄰居聊天、家裡有人去世等渠道聽到死這個詞,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想去知道死是什麼。就像孩子想知道恐龍為什麼滅絕了、汽車為什麼跑得快、妹妹為什麼蹲著尿尿、月亮姐姐為什麼白天看不見等等是一樣的。
孩子只是想知道死是什麼,並沒有特別的目的,所以,家長不要太過緊張,把這個問題當作和其它的問題一樣就可以。只不過,這個時候正是可以給孩子傳遞生命意義的好時機,不是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初步瞭解生命。那麼該如何回答呢?
03.在問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淡化結果。對於死這個結果首先就要淡化,不用過於強調人死就怎麼樣的這種結果,就像當年我的母親回答我一樣,這會造成孩子對死亡的恐懼感,所以,輕描淡寫,一帶而過。
2.轉化結果。就是說把人去世這個事情轉化為,人逐漸長大、變老的一個自然過程,讓孩子知道,人會慢慢成長,這是一個自然過程,一個自然規律,就像小象變成了大象,小獅子變成了獅子王,小寶寶變成了大孩子一樣,讓孩子體會這是一件很有意思、很好玩的過程。
3.強調意義。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了,在前面兩個方式的鋪墊下,現在可以進入到正題了,也就是要告訴孩子關於生命的意義以及如何尊重生命的內容了,當然這個話題大大了,不可能一兩句就說明白,家長可以從裡面找一個小話題來引導孩子。比如,我會告訴我的孩子,“人的成長是自然規律,每個人都會從小寶寶成大,然後變老,所以,爸爸特別希望可以和寶寶天天一起有更多的時間一塊玩。”
回答的內容就要看家長希望把孩子往哪方面去引導,是希望拉近親子關係,還是珍惜生命,又或者是順其自然,不管是哪方面只要是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對孩子有正能量促進就可以。
所以,對於孩子所提出的問題,最關鍵的是家長的態度,以及家長希望給孩子什麼樣的方向。
-
16 # 樂小妮育兒
死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它應該是人類最不願意直接面對的事情吧,如果遇到人問,都會回答說好好的說這個幹嘛呢。
當遇到孩子瞪著他那雙天真無瑕的眼睛,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大腦一片空白,說不出來的感覺,因為我不想直面告訴孩子說,死亡是怎麼一回事,而且我也跟你解釋不明白死亡這兩個字的機率和分量,或者讓他明白,死亡是一個什麼概念。
孩子理解不了的時候,其實就是簡單的一句話,就是以後你再也不會見到這個人了,孩子經歷過幾天不見父母的情形,這樣說了基本會引起孩子的恐懼,他就會哭,會大哭,這樣也會給自己心裡造成一定的陰影。
我記得在我初中的時候,因為是要住校,然後每次我回到家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我和奶奶一起住,到家裡的時候,當天晚上我都會哭,就是你不知道什麼原因哭,但是我就是想哭,眼淚止不住,腦子就想我明天又上學了,又看不到奶奶了,那奶奶沒了我怎麼辦,我就見不到奶奶了怎麼辦?我那會就特別的恐懼,但是我又不敢說,然後我就會一直哭一直哭,然後早上起來的時候眼睛是腫的。
奶奶就會問我,這孩子,回來就哭,怎麼回事,在學校受欺負了還是怎麼回事,我就搖頭,就是哭,現在想起那時候就是怕“死”這個字,怕所有的人離我而去。這種情況大概持續到高中的時候,自己慢慢長大了,然後周圍的人,一個一個的或者老去,或者因為意外,或者病死,於是知道了就是生老病死,乃是人間的常情吧,然後自己就把心放下了,不去糾結這個問題了。
其實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引導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告訴孩子,人死了,其實是去了另外一個世界天堂上生存了,那裡和我們現在生存的一樣,也有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的,只不過就是換了一個地方。先給孩子這樣一個美好的描述,然後,我相信隨著孩子的長大,隨著他遇到的人和事情,他自己會慢慢明白死亡是什麼概念。這樣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會好很多。
-
17 # 小橋生活錄
小孩子在有了自己的思想後,都會問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因為他們會對這個大千世界都充滿好奇。雖然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有時候孩子提出的問題真的讓父母很頭疼,都無從下手怎麼去解釋清楚,父母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不懂就不能跟孩子胡說一通對吧。所以呢像你以上說孩子所提出有關生死的問題,如果連我自己都不太懂的,就要跟小孩說明,還有就跟他說他還小,要他以後好好學習,不明白的地方以後長大了都會懂的,因為老師也會教好多知識,多看書,有好多不懂的地方書裡面也會有寫到的。還有就是如果孩子老是問父母好多都不懂的問題,幹翠就給孩子買本‘十萬個為什麼’的書吧,這樣書裡面解釋的更全面更清楚。
-
18 # 樹之椰
多年來一直從事幼兒死亡教育研究的臺灣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
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因此,當孩子主動問起有關死亡的問題時,我們不能含糊其辭,不能轉移話題或直接打斷。
我們應該正視孩子的問題,根據他的的年齡特點和接受程度,用他能夠理解的語言做出解答,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死亡,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珍惜生命。
兒童心理學家M. Nagy的研究發現, 3~10 歲的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存在以下3個階段。
1.第一階段(3~5歲):無法區別死亡和分離的概念,認為死亡只是短暫的分離,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和睡眠沒有差別。這個階段的孩子,很難明白死亡的概念,當他主動提出諸如“爺爺奶奶、你、媽媽還有我以後都會死嗎”這類與死亡相關的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比喻、擬人的方式跟他解釋死亡。
“是的,我們最後都會死,就像玩具車,壞了修不好,就是死了。
玩具車在活著的時候給你帶來了很多快樂,雖然它死了修不好了,但是隻要你記住那些快樂的記憶,它就還是活在你的心裡。
所以我們都要像玩具車一樣在活著的時候努力帶給很多人快樂,也要努力記住別人帶給我們的快樂。”
也可以結合生活常見的動植物死亡現象進行具象解釋,如:
“每個人都會死,就像漂亮的花兒也會有枯萎的時候。但是花兒在活著的時候盡情地綻放過了,美麗過了,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快樂,所以它也就能安心地凋謝了。”
2.第二階段(6~8歲):認為死亡就是結束,但並不是普遍的,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比如英雄、幸運的、自己喜歡的,是不會死的。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安全教育。
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具有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對於孩子的疑問,我們要明確地告訴他,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跟他說清楚哪裡有危險,讓他不要碰危險的東西。
“是的,我們最後都會死,但是隻要我們好好注意安全,好好吃飯睡覺,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少生病,少受傷,我們就能活得更久。
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安全,火、開水、刀等危險的東西不要碰,過馬路要小心,不要到河、湖、海里玩……”
除了培養安全意識,我們還可以透過帶領孩子觀察動植物的生命變化過程,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死亡,提高對死亡的接受能力。
3.第三階段(9歲以上):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結束,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人死不能復活。這一階段的孩子,他們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要跟他們客觀地解釋死亡是身體功能的停止,引導他們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待死亡這件事。
“是的,我們每個人最後都會停止呼吸,走向死亡,這是無法改變的。我們無法控制死亡,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在活著的時候如何更有意義地度過。
只要我們珍惜每一天的時光,好好學習本領,用心愛我們每一位親朋好友,為社會貢獻我們的力量,為家人朋友帶去更多的快樂,我們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真到了死亡那一刻,我們也就會少很多痛苦和遺憾。”
我們還可以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或科技館,讓他們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和死亡的,讓他們從科學的角度去理解人生和死亡。
孩子提出有關死亡的問題的時候,正好也是我們對其進行死亡教育的好機會。
我們要儘量用平靜的語氣告訴他們真相,避免引起他們過大的恐懼,重點讓他們明白生命的珍貴,教會他們在有限的生命裡盡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正如電影《死於明日》中所說的:
“死亡是好是壞,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在你走之前,你的人生是好是壞?”死亡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死之前,我們做了些什麼,留下了些什麼,實現了怎樣的人生價值。
-
19 # 駿媽童書匯
人的生命有長有短,生命的質量有高有低,生命的意義有好有壞……從小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很有必要。
死亡,是一個在中國傳統裡很忌諱的詞,但是,又是一個始終存在並繞不開的話題。
與其遮遮掩掩,比如真實的告訴孩子什麼是死亡,死亡意味著什麼,對於已經失去的人,活著的人應該保持什麼樣健康積極的生活狀態。
告訴孩子死亡是每個人的終極歸宿,死亡表面上是失去,但也是生命的另一種輪迴和延續。對於逝者,活著的人更應該珍惜時間和生命,在有限的時間裡,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
20 # Miss姚小嬌
雖然沒有結婚生孩子,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告訴孩子:所有生命都是有周期的,生老病死是生命的不同態勢,小動物有出生-老去-生病-死亡,一朵小花也有開花-凋謝-生病-死掉,我們人也一樣。所以我們才要好好珍惜生命,保持健康,去努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枉白來世上一遭。
回覆列表
孩子問這問題的時候,應該對死亡有一定認知了,但是當孩子問的時候我們大人不要回答的那麼直接,我們可以委婉的給孩子說,人到一定的年齡都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人去世了,是又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了,不要把死亡想的那麼可怕,無論是誰都會有這樣一個過程,就和動物一樣由小到大由年輕到老年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