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鈺涵茶行

    不夠也沒有辦法;

    意思是:那幫"黃衣使者白衫兒"(宮裡的特使,出來採購的),一看這一車碳,很喜歡,但是又不想給賣炭翁高的價錢,就拿了半匹紅紗和一丈綾,綁在牛的頭上當作這1000斤炭的價錢.說明了當時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剝削

    白居易賣炭翁裡的一句

    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裡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髮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幹什麼?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

    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太監手裡拿著文書,嘴裡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捨,但又無可奈何。

  • 2 # 國學大講堂曾仕強

    半匹紅綃一丈綾值一車炭,在黃衣使者白衫兒的宮使眼裡。半匹紅綃一丈綾,一文不值,在賣炭翁這裡。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對心憂炭賤願天寒的買炭老翁來說,一車炭,是一冬的辛苦,是一家活命的糧食,然而,這一車活命的炭,卻被恃強凌弱的宮使強取豪奪。

    他們扔下一文不值的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時,絹帛就是貨幣。是硬通貨。唐代的一匹絹(十二米左右)的價值,就是一週到半個月工人的工。很長一段時間,恆定在五百文左右,但文錢動盪,有一匹3000多文的時候,也有1000文的時候(兩稅法以後)。

    宮使往賣炭翁的牛頭上,掛了半匹紅綃一丈綾。有人說綾和綃的價格比絹低,實際上它們價格並不低,與絹是相差不大的,甚至要比絹貴一些。這綾是按匹算的,賣炭翁得的是一丈,即四分之一匹,也就是說,往低了說,有一百二十文左右;往最高了說,也只有四百來文。也有人講,宮使拿了裁剪後的絹帛換東西,裁剪後的絹帛不能花。

    這真的未必,雖官方規定絹帛必須成匹交易,但民間交易起來依然可以“裂匹為尺”,這是底層零星交易常見的。尤其是宮使給賣炭翁的是半匹(六米)和一丈(三米),是很欺負人,但還真不是一文不值。再看碳的價格,根據估計,賣炭翁賣的炭,實際價值是當時普通底層工人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收入,即三、四千文。

    《順宗實錄二》中的記載: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並要鬧坊,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即斂手付與,真偽不復可辨,無敢問所從來,其論價之高下者。率用百錢物買人直數千錢物,仍索進奉門戶並腳價錢。將物詣市,至有空手而歸者。名為“宮市”而實奪之。

    宮市中,數百人在兩個市場內溜達,貞元初年還拿著文書,到後來連文書也不出示了。看見好東西就拉走,口稱“這是宮裡要的”,沒人敢多問。價格一般就是一百文買數千文的東西,還讓小商小販自己拉去送,每過一道宮門都要交“門戶錢”,因為麻煩門衛了。

    不親自送的,還要繳納“腳價錢”,即僱傭搬運工的錢,也由賣主出。人們去市場賣東西,有的出去一趟,空手回來,一分錢沒有。所以怎麼算這事還不算虧太多,便揚長而去。

  • 3 # 今古雜壇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賣炭翁》

    3、原文節選如下: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 4 # 一方漫談

    白居易《賣碳翁》中半批紅綃一丈綾值錢嗎?

    此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裡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半匹紅紗一丈綾: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公元817年,政府下令禁止銅錢出境,與蕃商交易只能以物易物。為防止銅錢轉道出海,還下令國內禁止將銅錢輸往嶺南。公元785年,下令禁止客商將錢帶出關中地區。由於中央的禁止,導致各地政府也紛紛禁止銅錢出境。

    公元732年唐政府再次下令:市面交易不得專用銅錢,應雜用絹、布、縑、綺、羅、雜貨。公元743年規定,交易1貫以上,必須錢絹雜用。公元811年,由於錢絹兌換比率變化,又規定10貫以上的交易必須錢絹雜用。

    事實上,按照唐玄宗開元16年規定的比價,1匹絹可兌銅錢550文。但至德宗、順宗時,市面上1匹絹曾上漲至3000至4000文,直至9000文以上。若按法定比價計算,“半匹紅綃一丈綾”似乎價值不菲,但細究唐代實物貨幣制度的詳細規定,“半匹紅綃一丈綾”其實一文不值,平時只是當禮品或彩頭贈送。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一曲紅綃不知數”便是說紅綃只是王孫公子搏笑賣藝的贈品而已平時只是當禮品或彩頭贈送。

  • 5 # 殘陽暮裡酹江月

    《賣炭翁》為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一篇,白居易原序寫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斷為五十篇。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繫於意,不繫於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 ... 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元和四年,為左拾遺時作。

    《賣炭翁》這篇寫得是:《賣炭翁》,苦官市也。

    何為官市,我們在同時期韓愈寫得《順宗實錄》裡找到了答案,裡面的卷二名為《宮市》。

    文章不長,我們抄錄如下:

    舊事:宮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與人為市,隨給其直。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並要鬧坊,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即斂手付與,真偽不復可辨,無敢問所從來。其論價之高下者,率用百錢物買人直數千錢物,仍索進奉門戶並腳價錢。將物詣市,至有空手而歸者。名為“宮市”,而實奪之。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仍邀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後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已!”遂毆宦者。街吏擒以聞,詔黜此宦者,而賜農夫絹十匹。然“宮市”亦不為之改易。諫官、御史數奏疏諫,不聽。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宮市之禍

    大體的意思就是:宮中有東西要在外面採辦的時候,一開始還比較講道理,只是“稍不如本估”,還有正式文書。後來,宦官當政,“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直接索要,大體最多用 百錢 買人家 值 千錢 的東西。

    這還不算完,更可惡的是,我買了你的東西,你得給我送宮裡去。

    你以為這時讓你參觀皇宮呢?

    非也,還有盤剝等著你,沒過一道門戶,都要交錢!

    文中還舉了一個例子,有農夫一車的柴,只給了數尺絹。又讓送進去,這農夫也是明白人,就說我把這絹還還給你們,柴我實是不敢送。宦官不依,農夫哭泣到說:我上有老下有小,就指這車柴火換錢。今天你們幾個小錢就拿走了,現在我一分錢都不要了,只想回家。你們還想要怎樣?這分明是把我往死路上逼啊!

    宮市之禍,乃至於此。

    雖然這件事後來被捅到了皇帝那裡,罷黜了這個宦官。但是宮市還是取消不了。

    上(唐順宗)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各位看官,以為這就結束了嗎?沒有!

    唐順宗李誦,他這個皇帝只當了180多天而已!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熬了整整26年太子的李誦即位,繼位後他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進行改革。加上彭城人劉禹錫、河東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他們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並積極推行革新,史稱“永貞革新”。

    改革動搖了宦官的權力,他們決定另立新君。

    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操辦立李純為太子。

    七月,就迫不及待以順宗的名義下詔,由皇太子主持軍國政事。

    八月,順宗被迫退位。史稱“永貞內禪”。

    此後,大唐雖然仍經歷了“元和中興”、“大中之治”。但宦官漸漸從家奴變成了參與皇室內部糾紛,甚至因掌握禁軍成了實際的當家人。

    小結

    回到《賣炭翁》,相比來說,他沒有被要求送炭入宮,實已是大幸。

    至於半匹紅綃一丈綾,肯定是不夠一車炭的錢的。

    有好事者可以考證下,一匹紅綃,需要耗費多少的人工,一車炭需要耗費多少,大體可知。

  • 6 # 跛翁

    半匹紅綃一丈綾夠一車炭錢嗎?

    我沒有去查當時炭價若何,半匹紅綃一丈綾又能值幾何,但《賣炭翁》的內容,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首先,賣炭翁需要的,不是綃不是綾。

    該詩一開頭,形象描述了賣炭翁燒炭、賣炭的辛苦後,就自問自答地說了:"賣炭得錢何所營,衣上衣裳口中食"。也就是說,賣炭翁希望用他燒的炭,換來能買來衣食的錢。他需要的是禦寒的衣物、和充飢的糧食。結果,他遇到了亳不講理的太監(即宮使),衣、食、錢一樣都沒得到,只給了他旣不能充飢、又不能禦寒的綃和綾。

    其次,半匹紅綃一丈綾,遠遠不夠一車炭的價值

    白居易說的是:太監們"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顯然,太監們根本不問價,更不講理,把賣炭翁不需要的綃和綾向牛頭一糸,就算給錢了。請注意"宮使驅將惜不得"七個字,特別是那個"惜"字。這說明,半匹紅綃加一丈綾,遠遠不夠千餘斤木炭的價值,實質上是被公開掠奪。賣炭翁深感可惜,卻又無法可惜、無處可訴。

  • 7 # 知名看淡

    《賣炭翁》選自《白居易集》。是《新學府》中的一首,題下原有小注:“苦宮市也。”原詩是: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碳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碳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碳車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碳,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碳值。本文透過記敘一個賣炭翁辛苦勞動所得最終被宮使掠奪一空的遭遇,半匹紅綃一丈綾是遠遠不夠一車碳的價格的,宮使活脫脫地就是在明搶,深刻揭露了當時宮市的罪惡和統治階級的殘暴,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這首詩以現實主義手法,深刻反映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深刻反映了當時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 8 # 一葉孤帆行萬舟

    半匹紅綃一丈綾,肯定是遠遠不夠一車炭的價格的,此句出自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賣炭翁》全詩如下: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這個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虎豹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的“伐薪”一窯一窯的“燒炭”,好不容易燒出“千餘斤”,每斤都滲透著老人的心血,也凝聚著希望。可是,“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綃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人民勞動的殘酷和腐敗的社會本質。

  • 9 # 星穿海底

    值,也不值。

    先說值。半匹紅綃一丈綾,從數量上來講,不算太少;從材質上講,綃和綾都屬於絲織品,也不便宜。從勞動量價值來講,應該和砍柴燒出的千餘斤木炭價格也大體相當。

    再說不值。因為它們不能充當一般等價物。綃和綾是一種輕薄的絲織品,多做頭巾,冒紗之類的飾品,不可以做禦寒衣物,對下層百姓來講沒什麼用處的,所以在老漢看來不值,而不是物價不對等。

    唐時官府控制銅幣流通,以貨物交易為主。其中很多絲織品,比如絹、綢、錦、帛等可以充當貨幣使用,而綃和綾是不可以的。這裡把這個東西當錢付給賣炭翁,有些強買強賣之意。

    說它不值。因為在使官看來,這些東西確實不值什麼錢。

    因為唐王朝多以實物抵捐稅而府庫充盈,這些東西也就顯得不值錢了。

    就像企業不景氣,拿物品抵工資發給員工一樣。員工當然也就感覺它很廉價。拿夏季用的這破玩意兒,來換冬天裡的急需物資,當然是撿了便宜。

    綜上所述,這個值與不值,應該從各自需要出發來看,而不能僅僅從勞動價值量計算了。

  • 10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不夠一車炭錢。半匹一丈不是實數,如是現的數量就不可能是系向牛頭了,牛頭是系不下的。如是合理價格,或是高價,老翁也不必:″一車炭千佘斤,宮使趨將惜不得",他會高高興興回家去。

  • 11 # 冒險探宇宙邊沿

    按當時的物價已足夠夕炭錢了,一丈綾當時在貴族中可換兩鬥慄,相當於現在的十六斤左右,也可換三十斤左右的牛肉。因為那朝代糧食短缺,牛肉不能抵歺,所以牛肉很便宜。但問題就在於賣炭人不需要綢綾,此物不保暖,而且穿在身上也與身份不付而得罪了官方。拿綾綢到街上賣吧,又破官方記錄己富有的人,是要被徵稅的,或家裡有男丁是要被充軍的。所以說炭和綾是等值的,按現在來算也差不多,一斤木炭兩塊五左右,一丈優質綢緞價錢也不匪,而那朝代換算成現在。一片才相當於現在的約六兩,按現在炭錢也就值一千塊左右,而現在的上等綾一丈也要千元以上,因此價值是相等的,但客觀概念是不相等了。

  • 12 # 布丁姥爺姥爺

    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第三十二首,苦宮市也。宮市,皇宮要採購“東西。詩人描寫宦宮借給皇宮釆購東西之機大肆敲榨勒索,公開掠奪來市場買賣東西的老百姓。以《賣炭翁》為例″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這兩句是說從官裡來釆購宦官穿著黃馬褂裡面還有白衣衫,騎著高頭大馬翩翩而來。從皇宮裡出來採購宦官們,衣著.用半匹紅紗一丈綾作為炭錢。這有什麼用,不能當衣穿不能當飯吃,這是赤裸裸的掠奪。這首詩描寫一個兩鬢蒼蒼,穿著十分破爛衣服,滿臉炭灰,手上黑黑老翁,起早貪黑燒好一車木炭有一千多斤,早上頂嚴寒冒風雪用一頭老牛拉著車,到官市去賣。這一車能賣個好價錢,好給家裡添置過寒的衣服,過冬糧食,牛車在泥濘的路行駛著,老翁雖然又冷又餓但心裡充滿著希望。可是誰知從皇宮裡來.的宦宮們確將牛車一調頭,將這一車炭拉向皇宮。老翁死死的哀求,宦宮們將幾尺紅紗和一丈綾繫上牛頭。這幾尺布和綾能有什麼用呢?詩人透過《賣炭翁》遭遇,深刻揭露“官市"裡黑暗,宦宮們為代表的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同時,也表達詩人對底層老百姓深深同情。‘`全詩有很高思想性和很強的藝術特色。所以,千百年來成為萬口傳誦的詩篇。

  • 13 # 燕銜泥

    笨死你啦!下句“系向牛頭充炭值!”看把那個賣炭的老頭兒給委屈成那樣兒了都!恨不得都想要日那些“黃衣使者”們的八輩兒祖宗啦!明顯是那東西不值錢,便宜得離譜兒唄![大笑]

  • 14 # 雲中之筆

    雲中答題,相互學習。

    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賣炭翁》是《新樂府》組詩中的一篇。

    文章主要刻畫了,一個以燒木炭為生的老人窮苦的生活。透過對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並給予有力的鞭撻與抨擊,同時,也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具有高度的社會現實意義。

    問題中的半匹紅綃一丈綾,是文章的結尾處的一句。太監差役們強行拉走,老翁的一車碳,將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掛在了牛頭上,就充一車炭的價錢了。

    那麼,這半匹紅綃一丈綾的價值,夠老翁的一車碳錢嗎?

    答案肯定是不夠的。為什麼如此肯定呢?我們下面來進行仔細的分析。

    首先,這篇《賣炭翁》,是《新樂府》的第三十二首。標題是“苦宮市也”。何為宮市呢?所謂的宮市是中唐以後,皇帝直接掠奪人民財物的一種最無賴的、最殘酷的方式。

    由太監直接負責辦理,經常派幾百人遍佈各熱鬧街坊,叫作“白望”。其實也就是白吃白拿。這些人不攜帶任何文書和憑證,看到所需的東西,口稱“宮市”。隨意支付很少的價值,不僅要免費送貨上門,還要向他們勒索“門戶錢”和“跑腿費”。當時這一弊政,對商人和農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難。

    白居易的這篇文章,就是對“宮市”最真實的寫照。因此,太監差役們給老翁丟下的那半匹紅綃一丈綾,是遠遠不值老翁的一車碳錢。甚至還不夠“門戶錢”與“跑腿費”。

    其次,從文中也可以看出,老翁在南山中燒炭,辛苦掙來的錢主要是做什麼呢?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為了最基本的吃穿。可下了一尺厚的大雪,老翁是可憐身上衣正單,也就是辛苦的掙來的錢,仍然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存。

    寒天雪地,碳理當是剛需商品,是可以賣個好價錢的。但遇上了太監差役們,只給了半匹紅紗與一丈綾。雖然說在唐代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但價值與貨幣差遠了,就相當於人民幣與日元。

    一車碳,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老翁萬般的不情願,可又無可奈何。如果半匹紅綃一丈綾值一車碳錢,老翁又怎麼會不情願呢?

    最後,文章《賣炭翁》的主題,是揭露當時朝廷弊政“宮市”的腐敗本質,以及對社會黑暗的批判,對底層老百姓的關懷與同情。半匹紅綃一丈綾,如果等同了老翁的一車碳錢的話,那無疑是背離了主題。

    儘管老翁身上穿著單衣,但仍然希望天氣再冷一些,這樣就能將碳賣個好價錢。只是他不幸的遇上了,比天氣還冷的太監與差役們。

    真正冷的不是天氣,是那個黑暗腐敗的社會。而生活在這樣一個,比天氣還冷的黑暗社會里,壓迫與剝奪在賣炭翁,這樣一個底層人身上是顯而易見。所以,註定不可能有優待與照顧,連等價交換也是一種奢侈。

    作者介紹: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注:唐朝的“宮市”弊政,直到順宗皇帝即位,才禁止了“宮市”的做法。但人們嚮往的生活還遠遠沒有到來。)

  • 15 # 心雨快樂一生

    賣炭翁丶講的是那個社會的時代背景:人人為了生活各求所需、也說明了舊時代的窮人生活的不易丶做賣買都是各算各的賬丶

  • 16 # 實踐證明一切

    半匹紅綃一丈綾夠,因為價值不同。就像一部手機可以換幾袋大米一樣,紡織在當時來說是屬於細加工,帶有科技含量,炭雖然也要技術,但在當時的社會來講可能沒有紡織加工的地位高,炭是單一的加工方式,可能人人都學的會,所以半匹紅綃,一丈綾換一車炭夠了

  • 17 # 易梵八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出自白居易的《賣炭翁》,就是說,宦官把半匹的紅綃一丈的綾掛在牛車的牛頭上,來換賣炭翁的一車取暖用的木炭.具體到值不值。看對誰來說,“黃衣使者白衫兒”可能覺得沒少給,可對老翁來說卻沒有卵用。對於賣炭老人來說,他最需要的是糧食和布,這布當然是棉布,而宮使給紅紗和綾雖然也可以做衣服,但是與賣炭老人的身份和冬天季節極不相稱。所以,紅紗和綾只能作為貨幣再次交換。賣炭老人急需要的是錢,而宮使是不會給他錢的,而給絲織品。這些東西在宮中有的是。對於老人的這車炭肯定賣虧了,但再虧也沒辦法,因為人家“手拿文書口稱敕”是奉旨採購,誰也不能抗旨,再可惜也沒辦法,這就是“宮使驅車惜不得”。最後一句“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對於宮使來說,沒有白要人家的炭,還是給了東西的,在牛頭上繫著,誰都能看到。對於賣炭翁來說,縱使有萬般無奈也不不可表露,只能“系向牛頭充炭直”讓老天看看,讓天底下的人們都看看,我這一車炭就值這麼一點錢。其中的萬般之意,不得不令人深思。言已盡而意無窮,這才是詩的境界。

  • 18 # 火娃141027896

    不是物有所值,關鍵是他賣炭是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半疋紅綃一丈綾是宮庭中的物品,平常百姓用不著,不能拿來當飯吃,是供需上出了問題,那當然就把賣炭翁害慘了。

  • 19 # 華夏文明的帶刀護衛

    這個問題不管是誰去搜羅大量的歷史資料,取用當時某些物價衡量、對比和猜測都不如最直接了當的一個反問猛切下去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來得痛快!

    那就是如果這半匹紅綃一丈綾在當時與賣炭老翁這一車炭的價格差不多相等或高於一車炭價,那麼白居易他寫賣炭翁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是為了讚揚那個皇宮裡出來買炭的買賣公平童叟無欺嗎?!

    所以……

  • 20 # 白雲3498

    詩人創作的《賣炭翁》這首敘事詩,告訴廣大讀者:底層勞動者的生活很可憐,辛辛苦苦一車木炭就只能換回一丈綾,外搭了半尺紅綃。

    賣買是公平的,不存在欺市強買。如果過多扭曲理解,可能離《賣炭翁》遠離而去。

    理解《賣炭翁》這首詩,從賣炭翁的側面解釋最好不過。心憂天寒,又害怕木炭太賤賣不上錢。到了買賣市場,果然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都讀過哪些書?覺得最好看的是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