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濤哥54896

    為何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此言出自《論語》最後一章“堯曰”。原話為,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何為君子?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共107次。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標準及道德修養要求。在此不加贅述。孔子對於君子各方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其實,在論語中,君子是僅次於聖人的一種存在。有點類似於老子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的初步做到“清靜無為”的“真人”(莊子語);也有點類似於佛陀說的菩薩,已經基本去除了自身狹隘的“小我”的概念,轉而發菩提心,一心度眾生(利他)的人。;也有點類似於《大學》裡說的初步做到了“明明德”的人,在去除了很多人性的惡習之後,其本身具備的光明德行,已經顯現。

    故做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論語》中的君子,即道家所謂“清淨無為”的“真人”,即佛家所謂“菩薩”,即儒家所謂“明明德”之人。

    那麼,為何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呢?

    我們再來妄自揣測下,孔子說的“知命”究竟指的啥。何謂“知命”?

    論語中關於“命”或“天命”的語句,如下: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季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然而孔子在《論語》裡面並沒有對“命”做進一步的解釋。字面及上下文來理解,應該說的是兩方面,一是個人的命運起伏規律,二是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綜合來說,對於個人而言,即個人的身心狀況,及其周圍人事物的變化規律。這些規律有的是易於為人解讀的,有的非常難,甚至被認為是不可知的。

    以經解經,我們來看看其它聖賢怎麼說的。“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列子》。“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

    綜合來看,我們來嘗試下個定義。命或天命就是:一種普通人無法預知的,找不出其中規律的,然而它就那麼出乎意料的發生了的,由自己的身心狀況及周圍的人事物的變化,呈現出來的一種現象。

    然而孔子認為,這種普通人認為無法知曉的現象——命,要想成為“君子”,我們必須知道它。何謂知道呢?

    知命的四種境界:

    1、無神論的知。

    此為中國多數人的知,不承認或沒有意識到有超出人的意志和能力的客觀規律存在。即不知道有“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存在。這種人,把成功和失敗都歸結於自己的努力或其他人的原因。包括這個世界上好多所謂的成功人士,大多停留在這一層次的認知上。他們有時候會滔滔不絕的述說他們所謂的成功經驗,豈不知他們所謂的成功也不過是“無明的成功”而已。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一種成功。但是他們認為自己是知一切所以然的。(關於這個觀點,請參看另一篇文章《成功為什麼不可以複製》

    2、宗教論的知。

    承認有一種超出人力感知的存在。但認為人類智慧是不可能去探索或搞清楚的。只能把它歸結於“神力”,諸如上帝、老天、真主等主宰的意志,等等。

    3、宿命論的知。

    意識到有一個客觀規律存在,就像一隻無形的大手,掌控者芸芸眾生的生死沉浮。人們只能所謂的接納、臣服,任何的反抗只能徒增煩惱。因為結果早就是註定的、不可改變的。

    4、正知。

    這個詞來自佛經,意思是符合實相的知見。命運確實有規律,也確實有超出我們現代文明和科學範疇的無法解釋的規律存在(不知所以然而然)。但那不是某個主宰安排好的,並非是不可能被感知的,也並非早就註定,不可改變的。

    如上分析,孔子說的知命,應該是一種正知!只有正知,才能使得一個凡夫有願力、有動力、有能力去降服自己,超凡脫俗,成為一個“君子”、“真人”、“菩薩”,乃至“聖人”、“至人”、“佛”(徹底覺悟的人)

    古德曾言:暇滿之身難得。人們受累世的習性和業力掌控,無明的被操控的在命運的大河中浮浮沉沉。偶因福德因緣際會得遇正法,走上真正內明、覺醒之路。然而往往會受累世業習所累,生活中遇到諸多不如意。暇滿之身不再,又加上福慧不夠,正信不足。就很容易被命運之河的巨浪打壓下去,又不知要經歷多少世的輪迴、起伏,才能再得暇滿之身,得遇正法。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命”有了正知。在自己本世的命運之河中,不管經歷多少風吹浪打,心中始終有根定海神針。沒有了那麼多“不知所以然而然”的惶恐不安,就會對自己的人生做真正的規劃。它就像度過生死命運之河的一個導航、明燈。或者一塊小木板,一根小柺棍。總比赤手空拳沒著沒落要好多了。

    我時刻清楚的知道,這是我此生困境的時候,是我的業力使然。這是我修行、轉習的好機會,我要放下塵世中那些慾望,抓住這麼多可以加工成菩提的機會(就是煩惱多啦),好好化我執。

    我時刻清楚的知道,這是我此生適合拿世間成就的時候,是我的業力使然。透過拿到更多的世間成就,我可以更好地幫助更多人走向解脫、覺醒之路。也是自己積福德的時候。同時也是自己修行、轉習的好時候,在順境中如果升起修行的願力,更容易成就。

    故,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 2 # 偶得一笑

    所謂命是指天時、地利、客觀事物的規律,君子是順應客觀條件、規律為人處事的,也叫知時務者為俊傑,凡逆道而行者不為君子。

  • 3 # 元陽上帝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這是《論語》最後一章,首先要清楚,這個“知”字義深,乃德性之知,非聞見之知。再如“溫故而知新”,“知”也不能解淺。

    再看什麼是“命”?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孟子所言“知性、知天”,即是知天命(天命之謂性),比孔子所言“知命”高一層次。

    最高的境界,就是《繫辭》所言“樂天知命”,“知命”也是知天命,孟子曰:“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 ”。

    其次就是“惟知者為能以小事大, 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孔子所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知命”乃是畏天命,用孟子的話來表達就是:“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通俗地說,不做格物功夫,不做為己之學,不可能成為君子。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意思與之近似。

  • 4 # 璟潤法律線上

    知命、知禮、知言,三者非常重要,孔子告訴學者不可不知。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安國注:“命,謂窮達之分也。”皇疏:“命,謂窮通夭壽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強求,則不成為君子之德。”皇疏之意,命就是天命。各人的命雖然同受於天,但有窮通夭壽之異。何謂其然,必須瞭解前因。各人前因不同,所以受天之命不同。瞭解前因,便能知命。如此知命,始肯修德以立命。不但立一己之命,更為生民立命。這才能成君子之德。

      “不知禮無以立也。”人不知禮,無從立身。皇疏:“禮主恭儉莊敬,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禮者,無以得立身於世也。”皇疏又引證禮記禮運篇孔子的話:“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由此可見禮是如何的重要。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劉氏恭冕說:“言者心聲,言有是非,故聽而別之,則人之是非亦知也。”知言乃能知人。如何知言,劉氏引孔子與孟子各一段話以為示範。周易繫辭傳孔子說:“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孟子公孫丑篇:“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此為聖賢知言知人之學,學者聞一可以反三。

  • 5 # 李布衣國學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是孔子用大半生的經歷總結。

    少年輕狂,目空一切的孔子在魯國可謂名氣很大,再加上曾兩次去周朝拜見老子,更是名聲顯赫,因為能見到老子的人少之又少。

    沒曾想,後來混到周遊列國,困餓於陳蔡兩國之間,一月未食。萬般無奈讓顏回向當時最窮的乞丐“範丹”借糧,被萬般刁難,空手而歸,只得硬著頭皮親自借糧。可謂狼狽至極。

    這些都是從肉體上讓孔子感到自己能力不足,但對於內心強大的孔子來說,都是皮疥之癢,真正觸及孔子靈魂的,使聖人翻然醒悟而改變孔子思想的是孔子在蔡國城外遇到的一個人――姑布子卿。姑布子卿遠遠望見孔子,對子貢言:子師,前觀洋洋乎似帝王之相,從後觀之,累累乎似喪家之狗

    聽此言,孔子才悟懂,天命不可違,於是回到魯國,不再傳播自己的思想,而是潛心研究《易經》。才有,坐不離席,“韋編三絕”的美談。

  • 6 # 蘭州易道王

    孔子言,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天命則難以為君子者。何也?

    因為,人生之困難多多。一難難於謀生,柴米油鹽,衣食住行,撫子女,養老人,樣樣少不了。二難難於躲戰亂,避災荒,防疾患。三難難於知過去未來,天天年年都處在盲目之中,如在黑夜中摸索前行。一生的命運,自己心中無數,瞎碰胡撞。猶如螻蟻。

    古人認為,人的命數是上天決定的。這話在現代看來,確實是有科學道理的。人的壽命,由DNA決定。生前早就定好了的。有的科學家說是170歲。有的說是270歲。近來有的又說是38歲。由此,可知中國古人說命由天定的話,未必就是朦人的話。大智慧的聖人也許早就知曉了,名稱沒說現代的叫法而已。普通人不知天命之數,但聖人卻知之。故而,孔子說不知天命非君子也。

  • 7 # 花小朵的快樂生活

    感謝邀請,孔聖人的話,真的不能僅僅在字面上去簡單的理解其內涵。我只是說一下個人的感受,這個命有可能是對自己的一種瞭解,也有可能是對天道輪迴的一種解釋,恰恰是因為懂得了,悟透了其中許多的道理,繼而選擇生活的一種方式。那麼這樣的人便是我們所謂的君子。

  • 8 # 過兩天1963

    我感覺孔子是說一個男人不知道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使命是什麼的人不算是君子,所以男人是為天而活,順應天意,輔佐眾生,而不是自己為王,禍害蒼生。

  • 9 # 儒姐在北京

    不知道自己命運的人,不能成為君子.作為君子.應該接受自己的命運.不能因為命好就過度高興,不能因為命不好就自暴自棄.而應該把握機會,能屈能伸,這才是一個成功人士的作為.

    這句話的道理很明顯.告訴我們.喜不能得意忘形.悲不能自暴自棄.

    積極把握機會.面對挫折伸縮自如.

    才能成為一個君子!

  • 10 # 低調的網紅

    這是孔子講解釋易經的道理。易經者,道也。一陰一陽之謂道。所謂"知命"就是"知道"。孔子解釋道有的部分,叫太極。太極的狀態就是中庸的狀態。中庸的意思是所謂仁的狀態,仁就是包容心。沒有敵人,內心沒有不能接受的。所謂仁者無敵。有仁的人孔子叫他君子。孔子說文質彬彬的人叫君子。所謂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又有自然天性,又有人類社會的禮儀性的人叫君子。意思是有包容心的人叫君子。包容心就是懂得道的人。孔子稱為性。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意思是道就是心,也是命。命字怎麼寫?一人一叩首。就人必須懂得道,服從於道的人就是君子。

  • 11 # 中華哲學原理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的現代中文是:不知道天命就不可以稱為君子。其中的“命”即“天命”是孔子信仰的最高追求,是作為“君子”的最高標準!也是“迷信到頂”的迷信!在“天子主宰天下人”的時代,還有誰的主張能夠超過“天命”呢?所以說“天命迷信”是“迷信到頂的迷信”!

  • 12 # 哲學新意

    這句話出自《論語.堯曰》,為了不斷章取義,我們將原文搬出來。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我們要搞清楚這句話,就要看論語中的命指的是什麼,那就歸納一下論語中出現天命的句子。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季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因此這裡的不知命就是指不知道天命,而論語中對天命沒有詳細的解釋,我們也不過多的去瞎想或者揣測,人們經常說天命不可違,結合論語中天命的原文,我們可以設想,天命就是天理,而儒家認為的天理就是社會倫理學的那一套,所以天命可以說是人之本能,上天賦予人的一些本能,譬如仁愛之心、憐憫之心、同情之心等等。

    君子是什麼呢,君子在論語中出現了107次,沒錯,論語一共15900字,君子就出現了這麼多次,因此可想而知孔子是想要把大家都培養成君子,謙謙君子,也就是識大體,能夠很好的把控好自己內心的慾望,做到不偏不倚的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有慾望,可是不能扼殺,那就要保持一種平衡,需要剋制,懂得剋制的人就是君子。與君子對應的有聖人、大人、小人等等,可見君子地位還是蠻高的。

    所以孔子說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意思就是說,人如果不明白人的本能,不懂的人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矛盾,就不知道去剋制自己的本能慾望,就不可能做一個明白事理的謙謙君子。

    以上均為本人胡謅,拋磚引玉,博取大家的更多完美的解釋。

  • 13 # 小母指風水師

    意思是說,你讀了易經以後,就學會了算命,然後自己算出自己的命,什麼時候有喜,什麼時候有災,有喜的時候要好好把握,有災禍的時候要注意避免。

  • 14 # 易簡齋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是孔子的名言。命是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它包涵的蘊涵很多,一是出身,即舊徳。是指自己前人所帶來的福分,前人植樹,後人乘涼,此是其一。二是遺傳下來的天分,即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等。命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自己所具有的資源。而君子卻應該順應天命,知己,知進退,所謂認識自己的“命”,就是認識這些要素,認識了這些要素,然後按照這些“命”去做,才叫君子。孔子的思想可以概括為,認識自己資源或優勢的人,才可以稱之為君子。

  • 15 # 小白聊傳統文化

    這句話出自《論語·堯曰》,原文是“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從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看“不懂得命運,沒有可能作為君子;不懂得禮,沒有可能立足社會;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語,沒有可能來認識人。”

    可是如果從《堯曰》前兩章看,我覺得孔子這段說的是對統治者的要求。

    看開篇,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再看楊伯峻先生的翻譯看“上天的大命已經落到你的身上了,誠實地保持著那正確吧!假若天下的百姓都陷於困苦貧窮,上天給你的祿位也會永遠地終止了。堯(讓位給禹的時候)也說了這一番話。”

    從這看,這個命就是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這從後面的“寬則得眾,敏則有功,公則說。”就可以看到,孔子要求統治者做到對群眾寬厚,執政要勤敏,對老百姓要公平。

    再從孔子回答子張怎樣處理政事,子張問孔子什麼是五美,孔子說“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就可以看出來,孔子是要求統治者作君子去善待老百姓。

    再看四惡“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楊伯峻先生的翻譯“不加教育便加殺戮叫做虐;不加申誡便要成績叫做暴;起先懈怠,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是給人以財物,出手慳吝,叫做小家子氣。”

    從四惡也可以看出孔子對統治者的責之切,也難怪孔子發出“苛政猛於虎也”的感嘆了。

    看《堯曰》前面這些,再看結尾這段,也就可以看出孔子要統治者待百姓以禮,還要充分認識到老百姓的需要。

    可以說,這也是孔子仁政思想的體現。

  • 16 # 行者天下行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謂知命,首先要知“己命”,其次是知“天命”知己命,是說一個人要知道自己的天賦秉性,知道自己怎樣與人相處,怎樣做事立身。知天命,則是說一個人能窺視天道,知道自己的時運,物來順應,處變不驚。

  • 17 # 趙海雲859

    這句話出自《論語·堯曰》,原文是“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從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看“不懂得命運,沒有可能作為君子;不懂得禮,沒有可能立足社會;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語,沒有可能來認識人。”

    可是如果從《堯曰》前兩章看,我覺得孔子這段說的是對統治者的要求。

    看開篇,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再看楊伯峻先生的翻譯看“上天的大命已經落到你的身上了,誠實地保持著那正確吧!假若天下的百姓都陷於困苦貧窮,上天給你的祿位也會永遠地終止了。堯(讓位給禹的時候)也說了這一番話。”

    從這看,這個命就是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這從後面的“寬則得眾,敏則有功,公則說。”就可以看到,孔子要求統治者做到對群眾寬厚,執政要勤敏,對老百姓要公平。

    再從孔子回答子張怎樣處理政事,子張問孔子什麼是五美,孔子說“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就可以看出來,孔子是要求統治者作君子去善待老百姓。

    再看四惡“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楊伯峻先生的翻譯“不加教育便加殺戮叫做虐;不加申誡便要成績叫做暴;起先懈怠,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是給人以財物,出手慳吝,叫做小家子氣。”

    從四惡也可以看出孔子對統治者的責之切,也難怪孔子發出“苛政猛於虎也”的感嘆了。

    看《堯曰》前面這些,再看結尾這段,也就可以看出孔子要統治者待百姓以禮,還要充分認識到老百姓的需要。

    可以說,這也是孔子仁政思想的體現。

  • 18 # 五嶽林海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三知” 全部《論語》的最後一章裡,孔子提出人要“三知”,即“知命”、“知禮”、“知言”,可謂是人生至理名言。《論語》從學習的三個階段開始,以要達到“三知”的境界終篇,是大有深意的。實際是講述人生在道德知識與品行全面成長的整個過程。學習是起步階段,是人生提升自己的唯一手段,當然這種學習包括讀書學習與社會實踐的學習。學習的最後境界便是“知命”、“知禮”、“知言”,而“知命”排在第一位。那麼,孔子這裡的“知命”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先看看原文 《論語??堯曰》最後一章,也是全書最後一章:【原文】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翻譯】孔子說:“不懂得命運,就沒有辦法當君子;不知道禮制,就沒有辦法在社會立足;不能洞察語言,就沒有辦法判斷人。”【評析】命運問題始終是困擾人生的大問題。命運處在可知與不可知之間,即命運肯定存在。因為人之生活、前途確實存在外在的非人力可控制的偶然性因素,如何注意、懂得、認識、重視偶然性,要利用或抗衡這種偶然性,或不為其左右而在偶然性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必然性,這就是安身立命。這樣就不會做非分之想,就是君子之所為了。“知禮”是知道禮制的內容與形式方可以在社會立足,而能夠認識人識別人才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起點與掌握尺度的關鍵。這三個方面是人能否立足,能否成功的前提與關鍵。全部《論語》以此終篇,與第一章相呼應,從自覺努力學習開始,到獲取知命、知禮、知言的能力,是人生的全部內容,是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可見《論語》的章節結構設計是經過深思熟慮,慘淡經營的。 “知命”就是“知天命” 孔子所說的“知命”就是他所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的“知天命”,包含十分複雜的意蘊。其中主要有這樣幾層意思:1、天命是客觀存在。2、天命不可預知不可認識。3、人生起點不同,基礎不同,要求也不能相同。4、在現有基礎上盡力去做即可以,能夠努力盡力竭力,“內省不疚”便問心無愧。下面分別解釋這幾個方面。 1、天命是客觀存在。 天命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客觀存在實際就是指生命狀態的個別性、特殊性。每個人下生命運就不同,生在貧寒之家與生在富貴之家不同,生在乞丐之家與生在帝王之家不同。這種情況沒有選擇性,而完全是偶然,這便是命。人生的時間與空間也是命,生在利比亞、伊拉克、阿富汗這樣的動亂國家與生在發達國家的兒童生活質量豈止天壤,也是命。生在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的百姓普遍幸福,而生在鴉片戰爭後的人普遍受苦受難,也是命,而人們是無法選擇的。我講課時曾經說過,當官、經商、做學問都不是一代人的事,基礎很重要。起點高低很關鍵。“長袖善舞”,“多財善賈”,這便是基礎,也是命運。 2、天命不可預知不可認識。 天命是肯定存在的,但天命是不可預知的。正是這種不可預知性,才使人生有滋有味,才充滿期望。如果什麼事先都知道了,那麼人生便索然寡味了。俗語說:“人不知死,車不知翻”,就是命運不可知的一種認識。人的死亡是不可躲過的,是可以預期的,即一百多年,最長不過一百四五十年而已。確知活這麼長壽命者,全世界恐怕只有孫思邈一人而已。目前生活水平高了,人的平均壽命在增長,但也難以突出這個數字。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經寫到:“七十八十算正常,九十以上算高壽,一百以上是壽星,二百以上是妖精”,妖精不是人類。這樣,人們就不必企求長生不老,但也要珍惜生命。而其他如官運、財運、桃花運也都難以預知。只能順應天意而已。古人的“守份”,安身立命是對的。 3、人生起點不同,基礎不同。 人生起點不同,基礎不同,要求當然就不能相同。有人看別人條件好就眼熱,便屬於“不知命”,看別人有個好爸爸,便可以安逸得到很多,小小年紀,便有房有車,而自己出身貧寒,則一無所有。這時候,最關鍵的是要憑藉自己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和打拼去改變生活處境。不要看別人的爸爸如何,而你自己應當努力做個好爸爸。這樣,才算是“知命”。 4、在現有基礎上盡力去做即可以 知命之後,很多事情便都心安理得,自己努力去做就可以了,不必規定一個具體目標。比如幾年要掙一百萬之類,這樣會活的很累很煩。只是不斷上升的趨勢就好。這樣容易做到,也容易滿足。溫飽以上的“內省不疚”便是幸福。幸福並不遙遠,幸福與錢有關係,但錢不起很大作用。能夠做到這樣,便是“知命”。 “知命”還應該含有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很短暫,故更應該抓緊時間學習與工作,使生命更有意義。

  • 19 # 猛哥厲史

    這是因為孔子精神病發作了。難道天會說話,告訴孔子他的命運嗎?

    孔子相信天命論,認為人間一切是上天決定的。他說過:“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這不是隻能做天命的奴隸了嗎?

    他甚至篤信人的禍福都是命定的,他對臥病的學生說,你命中註定要患這個病的。他不是故意打擊學生啊,他只講了他的命運觀。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大德者必受命。”

    中國古人總結人生三大不幸: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這三大不幸,孔子佔全了。三歲喪父,十六喪母。中年離異。五十喪子。孔子曰大德必受命,他不但沒受命,反而受了這麼多天譴,是因為太缺德了吧!

    孔儒的“畏天命”,實質就是不允許中國人“有智慧”!沒有發現自然真理,探索事物規律,創造新生事物的能力。

    凡打著“仁義道德、忠信孝悌、拯救人類”的幌子,編造邪說、散佈歪理,搞教主崇拜、排斥其它信仰,宣揚等級尊卑天命論,維護統治階層的特權和利益,愚弄並奴化底層民眾,精神控制人,摧殘人的肉體,都是不折不扣的邪教。而孔子正是邪教蠕教代言人!

  • 20 # 使用者62653260642

    孔子周遊列國求官而不中,是不知命嗎。現在都科學社會了,還有儒生天天孔子孔子。可想而知,在封建年代,肯定更是儒生離開孔子活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發衛星網路,直接碾壓5G,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