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六易國學
-
2 # 紫城楓紅
我的家鄉在龍鳳之鄉翁牛特旗,中華第一龍就出土在這裡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為多數的民族地區,蒙古族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兩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和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或放電影等活動。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
3 # 佰思泥紫砂
快過年了就拿春節說吧。我家鄉的春節的習俗有:吃餃子,拜年等等。初一這一天所有的人都到各家各戶去拜年,小孩子們都會得到許多許多好吃的東西。這一天所有人都會穿新衣,小孩子都會放鞭炮玩到了晚上得很晚很晚才能睡覺。一家人其樂融融!
-
4 # 心守
你好!
”風俗習慣“?
我的東北老家的”風俗習慣”?
1:從”陰曆三十開始”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打碗!
2:三十不能看孃家”燈”
3:初三回孃家,不能住
4:破5吃餃子!
5:初七吃麵條(十七和二十七)
6:上車餃子下車麵條!
7:上午看病人
8:上午去走親訪友!
9:看房子要上午看!
10:送客人男在前女在後!
11:上別人家串門女在前男在後!
12:吃飯男先坐女後坐!
這些就是我家的”風俗習慣”
-
5 # Liuxliu
我們家鄉有個風俗習慣,是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在孃家過大年三十,據說如果嫁出去的女兒在孃家過年會影響兄弟的運勢,這個習俗雖然現在淡化了,但是很多地方還在延續習俗,比如我們家,遠嫁的我每次過年回去都很矛盾,即想在家多呆些日子,但是又得避開大年三十,心裡很是傷感,為了尊重習俗,又不想讓父母為難,最後不是住別處就是過了初二再回去,這也是想家的煩惱,希望家鄉不要延續這個習俗!
-
6 # 園來你也在這裡
我們這邊屬於山西晉南地區,風俗,也比較多,比如娶媳婦,提前補媒要給女方拿豬肉一塊(離娘肉),還有一整根蓮菜(旁邊需要帶小芽的)接媳婦時要準備開箱子錢、擋門錢。
-
7 # 根正苗全23626255629
答: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慣,其實和大家的風俗習慣差不多。例如春節,放喜炮、貼春聯、舞獅子這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春節這一天,我家鄉的女人,家家戶戶都要煎米果(用糯米做的),形似一個月亮,又圓又薄又甜。一是用來拜公太,二是初二女人回孃家做禮品。又如端午節,除了包粽子外,我們這裡還有做豆腐釀、苦瓜釀、蓮藕釀等等。做釀的餡,可用魚、肉、紅蘿蔔、香菇、糯米、香菜等,根據各人的喜歡,可以一兩種配合,也可以多種混合,做到色香味俱全,聞到看到就有一種唾涎欲滴的衝動,都有親口一嘗為快的感覺。
-
8 # 林間泉韻
風俗習慣普遍體現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走親訪友等各種情況下的一種文化與習俗。各個地區雖有差異也有共同點,畢竟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只所以能夠留傳下來,必然有它的合理性與生命力。
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慣也一樣很多,諸如過年要說吉利話,臘月二十三媳婦要回婆家等等,我不想一一列舉,只想說一個僅在臨猗、萬榮、鹽湖區交界處方圓不足百里的地方,有一個獨特的習俗:大年初二為鬼節,子女親戚身著孝服上新墳。而我們縣西和其他地方卻是正月初二招待新女婿。如此反差甚大的習俗令我不解,後來瞭解到,是當年日本鬼子侵略我國時,於正月初二這一天在當地殘忍的屠殺了一個村莊幾乎所村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周圍村民悲憤地掩埋屍體後,每到初二為他們上墳。後來,也就約定俗成地演變為在這一天上新墳,這便成為了我們家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了。
-
9 # 北斗實驗室小胖
在我們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的風俗非常的多,風俗多且不盡相同,有百里不通俗之說法,我的家鄉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烏蘭察布市,特殊的風俗是農曆的十月初一要去祭拜祖墳,這一天除了要有例行的祭祀用的紙錢、酒食等,必須要給祖宗燒紙衣服,
-
10 # 城事研究局
說說我家鄉的2個風俗吧,順便大家猜猜我是家鄉是哪裡?
1、拜神。
時間安排:初一十五,各大神仙誕辰,各大區域大型拜神活動
拜神物品:
基礎配置是:香燭紙。
(這3樣是基礎的,而這三樣中最重要的是香,啥都可以不帶,但是香是必備的)
其次是:
貢品,貢品一般分為3類既是:水果,乾貨和肉類。
整齊擺放在桌上即可。
最後,拜完把紙類的物品,燒掉即可,可以吃的東西帶回家。
2、功夫茶
在我的家鄉,每家每戶必備的是功夫茶。入門即客,凡是家裡來人,必須上功夫茶,我們家鄉的孩子基本上是從小接觸茶具的,對於茶的種類,也都是耳濡目染,基礎的都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功夫茶的花樣和工具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緻,越來越大氣,越來越奢華。
-
11 # 源雲葉
福鼎人過年習俗
尾牙
農曆十二月十六的“尾牙”,主要是生意人活動。商人祭祀“財神爺”,然後一飽口福。要備雞、魚、肉三牲,焚香點燭,鳴鞭炮,燒元寶、大金,答謝財神爺。到晚上擺下酒席,頭家(老闆)親自掌酒,請店鋪所有夥計飲宴。在這飲宴中夥計們卻十分不安,酒到中間有隻全雞,雞頭向著誰,明年就要辭誰,所以俗說“尾牙無好頓”,它不僅是答謝夥計,更為來春去留夥計而設。被辭去的夥計三五天後將包袱拿到店主前辭行,店主付了工錢再加個紅包,送些紅桔,並約夥計明年來店做客。
“尾牙”還要請記賬先生,一般為固定人選,記賬先生將店賬本拿來,分類,按路線將賣家賒賬抄在“手札”上,好年關討賬。而欠債還不起的人年關就要躲起來,俗稱“做豆芽”。到正月初一再回來,那時就不能討了,得過幾天再說。
掃糖
“掃糖(掃膛)”即大做衛生。舊時家家戶戶都有灶,灶煙筒一年積滿“煙糖”,此外廚房也有煙糖,要用一支較長的竹竿做“糖把”,通煙筒,掃煙糖。
在“掃糖”的同時要將家中灶神、祖宗神位的香爐清理,拔掉“香腳”,這時小孩往往拿“香腳”來玩,俗稱“玩香腳”。
“掃糖”之後就可以貼春聯、換灶聯,煙筒上還用寫著“一團和氣”的紅紙貼著。門前、廳中貼年畫、窗花等。
年畫、紙馬、剪紙禮花
福鼎也是福建年畫產地之一,常見的年畫有“春牛圖”“福祿壽”“天官賜福”“虎頭八卦”和種種的神禡門吊等。
福鼎剪紙禮花不同於北方窗花,內容有“鯉魚跳龍門”“壽桃”“鹿鶴同春”鹿音同六,鶴音同合,意為“六合同春”,反映天人合一觀。六合指天、地、東、西、南、北,同春指和諧。還有梅蘭竹菊四君子。這些大紅紙剪的剪紙貼在房門、碗櫥門、米缸、糧龕上,增添了不少節日氣氛,也帶來了文化的觀賞。做生意的還將稱、鬥貼上紅紙加金邊。
送禮
出嫁的女兒要給孃家送豬腳、面、衣料,結婚第一年送頭年,禮要多。
如果哪家長輩去世,不能舂年糕、釀酒,這年親戚要送年糕、年貨,稱“送孝”。
送十,長輩逢十要送十,做十請十酒。只是四十歲不能。“四”跟“死”同音,數字不吉,要送雞“殺雞沖喜”,還要送襪子,“襪”與“活”在方言中同音。
富裕人家上了六十稱大壽,即活了“甲子一輪”。送壽匾、送壽聯。福鼎壽匾、壽聯十分考究,有油泥泥金壽匾,為全國罕有。做十時掛八仙彩、壽障等,大辦十酒。十酒為酒席中最為考究,酒席開始時桌上四鹹、四甜、四果、四點心,稱十六圍碟,吃了退,退了吃。酒席中途要為壽星拜壽、祝壽,上糖茶,洗手臉等。拜壽後上壽桃、壽麵等,整個酒席要慢慢吃,稱“吃長壽酒”。還有舞龍、舞獅、放花、打八仙等。
祭灶
一般在十二月二十四祭灶君。灶上擺8種或10種灶糖,焚香點燭祭灶君,並向灶君通詞,好言好語奏上天,惡言惡語丟路邊,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另更有趣的說法,灶君吃了這些灶糖,嘴巴粘著,說不出話。敬神實敬人,小孩更在意這些不同造型花樣的灶糖,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
舂粿
過去多數由農民抬著木臼到家家戶戶舂粿。粿的品種有冥齋、鶴子、糕條、“草鞋時”和圓形、方形的“粿錢”(意為以粿代錢,乞丐來討錢時用),這時也有大號乞丐來“搖錢樹”(即幾個小銅錢,掛在樹枝上),家家戶戶討粿錢,手搖錢樹,口唱錢樹謠“錢樹出門,富貴雙全”“錢樹車一車,嚇嫂生兒做老爺”“錢樹搖一搖,嚇嫂生兒好答調(玩)”·……
冥齋、鶴子為祭祖用。冥齋是生命的象徵,鶴為長壽,祝福生命長壽。吃冥齋也有講究,冥齋尾讓小孩吃,讓小孩快長大。有童謠為證“冥齋頭請嚇頭(叔叔),冥齋尾請各磊(小孩),冥齋中間拿來放燈火”。
糕條和粿錢上印有精美的圖案,有龍鳳福壽花卉等,據說糕條和粿錢只有福鼎有,其他地方少見。
請祖宗
十二大碗菜,十二大碗飯,排上筷子,焚香點燭,燒銀子紙錢。為什麼要十二碗菜,十二碗飯?這也是有來由的,中國人有十二生肖,每個人屬一個生肖,故十二碗。
吃年夜飯
年夜飯也稱團圓飯,比一般節日排場。稱“一年辛苦做,過年快樂吃”,“魚肉滿桌加大鍋”。小孩盼著吃也盼著吃後大人給壓歲錢。
點燈接年
每個房間點一盞燈,除夕守歲,油燈心開花,視為好兆頭。“華燈得錢財”,“放炮迎發財”。小孩過12點後才能睡覺。傳說年是個動物,它會傷害人,要避過這個年,所以不能早睡。為了這個,大人哄小孩“不要睡覺,今晚天公會下年蛋,大家等著拾年蛋”。大家12點點香放炮接年。信佛的到寺廟進頭香,求神明保佑平安!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為春節,就是象徵春之始,是萬物更新的第一天。討個好彩頭,處處張貼春聯,色彩紅豔,一派“除舊歲迎新春”的景象。穿新衣、吃素、講好話,遇上人要恭喜,說“年大”祝好運。一般少出門求得平安。如果初一打破碗,要說“打亥發財”“歲歲平安”。“碎”與“歲”同音。破不利為吉利。小孩不懂事如果說了不吉利的話,大人用草紙給小孩擦嘴,意是“小孩屁股嘴,說話不算數”。
初二送麵碗,給長輩送壽麵,麵碗上有許多料:豬腳、蛋一雙(有的蛋還貼印上“壽”字)、香菇、雞腿等。“壓麵碗”(回禮)要紅桔、花仁、糕糖等,有的加毛巾、襪子。
初二龍獅燈也上街,舞龍祝平安、祝壽······
初一至初十的習俗
初一雞生日,初二狗生日,初三羊生日,初四豬生日,初五牛生日,初六馬生日,以上六種稱六畜。保六畜興旺。初七人日,這天要吃壽麵。初八穀物生日,要吃一天蒸好的飯。七、八二日指人壽年豐。初九天生日,九為大數,有九天之說。初十地生日。九、十要點天地香,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今天看初一至初十的習俗,說明老祖宗非常講人與自然的和諧。
元宵
元宵也稱上元節。天官向大地賜福。大地張燈結綵,舞龍舞獅,放炮放花,來接福、納福。福鼎還有賽槓、鐵枝的風俗。特別是沙埕、南鎮等地鬧元宵規模很大,十八般武藝盡上場,元宵是春節的高潮,也是春節的句號。
-
12 # 溪叔夜話
我家鄉在廣東粵西農村,其風俗習慣主要體現在過年的時候了。當到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像過個小年一樣很高興,農村過年最高興的樂事就是辦好“三件大事”(所謂三件大事就是指“磨豆腐”、殺雞殺鴨和殺大豬)。所以“小年夜”這一天的早晨,可以說天都還沒有完全放亮,平日放在屋旁的磨石(專門用來年節磨豆腐用的,因為磨石比較大件也不好做,所以一條村子只有2~3盤磨石)就會發出“唧唧唧、唧唧唧”的磨著豆腐的響聲在不停地進行著,因為不單一戶人在磨,實際上早已有鄰家的七八戶人在排隊等候著呢,我們做小孩的雖然還沒有起床,但從房間的窗戶可以聽到外面磨豆腐這個已經很熟悉的聲音了,也就知道今天要過節心裡面很高興的,因為晚上就有豆腐豬肉吃個飽飽的呢。
-
13 # 小朱看小說
江西人有句話叫:我們江西人都是吃窮了的!(話說當年窮的浙江人都到江西討飯,現在是江西人到浙江討飯了,本人就是一例)
上饒正是這句話的最好體現者。
中秋前後,我們那有個特殊的日子叫:過會!
可喜的是,每個莊過會的日子並不相同。(我家就是8月16日,中秋後的一天。)單位小到一個莊,類似一個大的家族。一個村得有多少家族啊,一個市又有多少村啊[捂臉][捂臉][捂臉]你們家如果人口不多,連飯都吃不過來,真的!!
大量的食物就這樣端上了飯桌,大量的鈔票流進了彼此的胃裡。
-
14 # 大師說歷史帶您遊
我的家鄉在安徽省淮南市,那裡美麗動人,淮南市的青年都是中午結婚辦婚禮,這有別於南方地區晚上結婚的風俗習慣,淮南市晚上都吃稀飯,不吃米飯,北方飲食風俗特色。
-
15 # Bolaw
成都民俗文化與其他地方大體相同,沒有特別相對獨立的民俗 不過比較特別的就是春節的遊覽 很多人走喜神坊 文化基本上來說就是變臉和川腔了,個人不太喜歡聽。
-
16 # 赤色戰士60甲子
我所居住的地方是湖南大湘西地區,這裡有侗、苗、瑤、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居住,雖然民族不同,但是很多民族風俗基本相同,比如,侗族和苗族的楊姓,他們都把楊家將認做自己宗門,都有祠堂。侗族為最多的少數民族,他們在懷化地區分為“南侗”和“北侗”,現在的著名紅色旅遊地通道轉兵之地的通道縣屬於北侗,這裡的侗家基本保持了侗族風俗習慣,而南侗的新晃縣基本被漢化 ,只有少數人能講侗話,現在山村裡年輕人基本外出打工了,只留下老人和孩子。
-
17 # 作家餘生燼
我的家鄉在晉西北邊陲一個農村(對,就是亮劍裡經常打成一鍋粥的晉西北)
因為地理位置比較特殊,處於晉、內蒙、陝三省交界處,因此文化上頗多雜糅,風俗上也是與中原地區有些不同。
家鄉比較出名的,應該就是二人臺和“酸”了。其次像晉西北和陝北特色的“阿寶式裝扮”(值得一提的是,我父母尚保留著我一張“阿寶式”的童年照)和窯洞窗花就不太多贅言了。
二人臺首先說明,它真的不是東北二人轉!
二人臺又稱“二人班”,是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及山西、陝西、 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戲曲劇種,因其劇目大多采用一醜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而得名“二人臺”。
以內蒙古呼和浩特為界,二人臺分為東西兩路:東路二人臺初名“蹦蹦”、“玩藝兒”,主要流行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山西省大同、朔州和河北省張家口。
西路二人臺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於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山西省忻州地區。
我們家鄉已經被認為是“二人臺之鄉”了,作為民間傳統曲藝,在民眾中的接受度甚至比京劇、晉劇更高,現在家鄉的90後都是聽著亦俗亦雅的二人臺長大的,偶爾我自己都會哼幾段。
二人臺演出也是比較有規律性,在我們那裡,農曆每月逢九要趕廟會、趕集(也就是初九、十九、二十九)會有機率請到二人臺班子演出。
還有大一點的村子,都會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集資請班子演出,比如我們村子就是每年農曆六月十八,其他的都不盡相同,所以有心的人,往往在一年裡可以聽數十家班子的演出。
酸山西人喜歡吃老陳醋這個大家應該有所耳聞,我們家鄉尤甚,不僅愛吃老陳醋,連早餐都是酸的,手藝正宗的甚至比手工醋更加酸。
它的名字叫——酸粥,以及它的衍生品:酸米湯、酸米飯等。
酸粥相傳的純屬一種偶然產物,李自成起義大軍進京路過此地,當地老百姓皆大歡喜,家家戶戶泡米為大軍士卒準備飯菜,誰知由於情況有變,大軍臨時改變路線,繞道而過,可老百姓泡的米太多,一時半會兒吃不完,放的時間長了就發了酸。
貧苦的老百姓也捨不得扔掉,就用發了酸的米煮成粥吃,誰知意外地發現這用發酸了的米煮的粥並沒有影響其食用價值,反而獨具風味。
後來人們便故意將米泡酸做粥食用,慢慢地發現這種酸粥能開胃健脾,護膚美容,妙不可言。難怪這一帶的婦女即使不用化妝品面板也白嫩細膩。
在晉西北地區的街頭上,早上隨處可見賣酸粥旳攤點。絕大多數當地人已將其作為早餐。
在夏天,一碗冰鎮酸米湯的去熱、消暑效果無與倫比,是當地人眼中最佳的飲品之一。
還有民歌雖然民歌在黃土高原一帶廣為傳唱,但是在我們家鄉更有地域特色,《黃河九十九道彎》《走西口》正是源自家鄉的歌曲,經過一眾民歌歌手的傳唱,已經逐漸為人所熟知。
阿寶就是一個大家所熟知的民歌歌手,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阿寶在尚未走入大眾視野之前到處學唱的時候,就到我們家鄉拜了一位老師,老師傅名叫辛禮生。後來阿寶出名之後還帶著這位老師登臺演出了。
-
18 # 流浪小販家鄉的風俗習慣
我的家鄉—河南省焦作市,有一種風俗習慣: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祭灶是河南的傳統節日,俗稱“小年”“小年”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每到臘月二十三,我總是可以聽見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這是新年的第一輪鞭炮,所以家家戶戶都要燃放。而人們也都開始忙於購買灶糖,火燒等祭灶食物。而在農村祭灶儀式則在鞭炮聲中開始了。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據說雞是灶王爺昇天時所騎的馬。人們不把雞叫為雞而稱為馬。紅公雞稱為紅馬,白公雞稱為白馬。這時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唸唸有詞。唸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用天執酒澆雞頭。若雞撲楞有聲,就說明灶王爺已經領情。這就是農村的祭灶儀式,祭灶的食物也很特別,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在河南首選的祭灶食物是灶糖和燒餅。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小時候,我聽大人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的神,為了不讓灶王上天說壞話,就吃灶糖來黏住灶王的嘴。這種糖是小孩們的最愛,我卻不喜歡吃,因為我覺得這種糖太黏牙了,而我又不喜歡吃甜食所以祭灶時我很少吃這種糖。祭灶這天除了吃灶糖外,還要吃火燒。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燒餅攤點的生意就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看做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的人們都要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為的是吃到家裡做的祭祖火燒。祈求來年平安無事。
朋友們,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請你親自來焦作看看祭祖儀式,嚐嚐灶糖和火燒吧!到時我一定會熱情款待的。
-
19 # 中原環境觀察
登封市的娶妻習俗
男女“偷看”
按照說媒者事先約定的時間和地點,在某一商場或者公園一角,男女雙方彼此先大量一番,等有了好感後再開始小見面。
小見面:
約定的媒人家裡,讓男女倆個獨處一室,親人在外面等著。讓他倆談談心,感覺一下,加深一下印象,再大見面。
大見面:在小見面成功的基礎上才有大見面,當雙方感覺可以,就有了大見面,也就是八九不離十了。男方要給女方一些錢或者信物當定禮,也就是這事基本搞定了。
開始訂婚:
一般由男方託媒向女方提親,雙方依家境相似,門當戶對為佳,舊時經雙方父母認可後,便用庚帖互換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訂婚。正式訂婚得“過紅書”,又叫“過書子”。男方請媒議聘,女方提出聘禮品種數額後,男方按商定標準,準備聘禮。聘禮多少、質量好壞,由雙方家境而定,沒有確切定。“過紅書”由男方家選擇吉日,先下十封全書給女方家長,再下柬請媒人。是日男家懸燈掛彩,焚香點燭,由執事先生書寫“求允書”,媒人帶著“敬請金諾”的紅帖和聘禮送往女家。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綠帖。“過書子”後就可擇期完婚,由男方託媒出面邀請女方喝一次‘哈親酒”,雙方言定完婚日期,並分頭準備嫁娶的各項準備工作。
大喜之日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舊時男女一般在十八週歲以上結婚。婚期選擇雙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後,女方置辦嫁妝,稱為“陪送”;親友們贈送禮物,稱為“添箱”。男方設新房,打製傢俱,鋪新床,辦酒席。婚期當天早上發轎,轎杆上放一隻公雞隨帶四色禮,回來時,女方給一隻母雞名為“跟轎雞”,表示雙雙對對,回來時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女方有送親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親的稱“上客”、“大賓”。喜轎回到男家時,新娘、新郎由賓相攙扶,雙雙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雙親,最後新郎新娘對拜。拜後,由家人在地上次遞傳送麻袋稱為“傳代”,為新娘鋪路到洞房。另有撤帳人端起放有五穀雜糧、棗子、銅錢的籮筐,口唱撤帳歌,將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頭上,直到進入洞房。再用稱杆桃開新娘的蓋頭,意為稱心如意。合禮後新娘站在床沿邊“裝新”,這時鬧房的便開始了。鬧房時還唱鬧房歌。唱詞有“看新娘、賀新郎,一進洞房喜洋洋,左腳進門生貴子,右腳進門生鳳凰”;“手打燈燭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妝,高的櫃、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臥鴛鴦,鴛鴦成對,鳳凰成雙”。新房內充滿歡樂和詼諧。晚上還有“聽房”的習俗。婚後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長輩們行見面禮,並上墳祭祖。
回門:三天夫妻雙雙回門省親,當天返回。六天孃家來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孃家接回新娘,稱“回門”。
-
20 # 潮汕玲姐在深圳
謝謝邀請、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其中一個(聞光村)、我們村的風俗是每一年的正月十八這一天、每家每戶都需要滷大鵝拜老爺、這個風俗從老一輩傳到現在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無論在世界各地的遊子都回家拜拜、我們都相信拜老爺可以保全家一年四季平平安安!
回覆列表
問題涉及的面有點廣!我是山東濰坊諸城的,同一個事就近方圓百里內也有不一樣的風俗,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就說一下我們這裡過年的風俗吧!
1、辭灶: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也就是“辭灶日”。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家人情況的日子。我們要在家中“祭灶”,擺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彙報工作,以祈福納祥,灶王爺的畫像上都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同時,家中還要進行一次全面的大掃除,意味著把一切陳舊的“晦氣”、“窮運”掃走,從而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氣進門。
2、貼春聯、貼福字:
過年貼春聯、福字,是中華傳統,我們這裡也不例外。年三十這天,從早上一起床開始,貼春聯、福字,我們這裡年三十上午進行的。
3、迎家堂:
年三十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一天的重頭戲開始了——迎家堂。就是舉行儀式把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一般也就是擺上供桌,上好酒好菜,在院子裡和家門口放鞭炮,燒紙錢,意思就是把祖宗請回家了,還得把門口放一根木棍,叫“欄門棍”。意思是不讓亂七八糟到家裡來了!
4、年午夜:
也就是大年初一的子時,院子裡放鞭炮,下水餃吃,燒紙,撒芝麻桔梗,表示節節高的意思,上香,祖宗供桌上還有蠟燭,對了還有不能叫家裡孩子小名,都要喊帶字輩的大明,防止小名跟祖先重名了,所以說現在起名還是帶字輩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