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楓語歌謠
-
2 # 學與思共舞
就語言習得的角度來看,是可以的。但具體到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內容又有諸多不同。
漢語和英語屬不同語系,語音、詞彙、語法有諸多不同。語音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漢語有聲調,而英語沒有。詞彙的構成、組詞方式、釋義都有不同。漢語的詞彙雙音節為主,意義的內涵豐富,外延較小。以親屬稱謂為例,漢語中有姑姑、姑媽、姨媽、姨姨等稱謂,而英語中只一個單詞ant就涵蓋了這幾個稱謂。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在此不一一列舉。語法意義多有相同,句子成分分析來看幾乎一致,主謂賓定狀補。但表示語法意義的成分組成又多有不同,漢語中多有虛詞,且少形態上的變化,英語則透過改變詞的形態來實現語法意義。而且漢語極其注重語序,語序不同則句意有變,如:我去學校/去我學校。
透過簡要的分析,說明二者的學習內容大有不同,因語言不同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當然,學習語言是漸進的過程,中間可根據學習效果隨時調整學習策略。
整體而言,可以從語法方面多去互通理解,其他方面則大有不同。即便是語法方面也有差異,比如英語有格的變化,有時態和語態的變化,漢語沒有。簡單舉例:同樣是“我”,英語中因格的不同,有i、me、my、mine等表達形式。而漢語中就是“我”,不管“我”在句中處於何位置,做什麼樣的成分,都是同一個字“我”。
綜上所述,不建議簡單地把二者等同於學習任務去學,建議對比學習。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差異的原因,更加有效地去學習語言。從提問來看,如果一定要說什麼一樣,那便是自己的努力付出是一樣的。要想學好一門語言,非下苦功不可,這一點是相同。
-
3 # 回首悠心
不可以,中文是母語,不學也會交流,因為你有天然的語境,學英語就不一樣了,你要由專業的老師教,自學也要有好的教材和課程,語言環境也要自己創造,當年馬雲就是在杭州義務做導遊,和外國遊客多接觸和多交流,勤學苦練才學會了的,季羨林說過:學外語沒有訣竅,就是要最聰明的人下最笨的功夫。當然,如果學外語是為了應付考試,考大學考研考博考雅思託福那又是一套學習方法了,記單詞,學語法,做題,報輔導班,總之也要下很多功夫。中文要深入研究也要下功夫的,這一點倒是一致。
-
4 # 聆心2018
如果真想做到像學習中文那樣學英語,那孩子得從幼年送到國外去,在英語環境中長大,和英國人一樣學習英語,這才算“像學習中文那樣學英語”。
中國人學漢語的前提是在漢語語境中長大,學習是學的更高階的語言運用方式。
總之,應用才是王道,不用怎麼都是個忘。聽說讀寫一樣都不能少,各國語言的學習都是通用的。
-
5 # 書閒雲
可以,但只能學到底層語言(即生活化語言,比如購物啦,做菜啦,一些簡單的寒暄)
母語學習就是從聽說開始,意味著要用直覺學習。即,不要透過任何中文教材和釋義學習。如果是兒童的話比較好操作,畢竟小朋友中文懂的也不多。
成年人我推薦一個手機app多鄰國,就是利用英語學習英語,看圖和影片直接進入語境。非常好用,可以試一試。
但是學到一定階段,比如要讀文學類的和哲學類的讀物,可能會比較吃力,還是要多用一些手段提高。
-
6 # SS學英語
如果你說的“像學習中文一樣學習英文”指的是我們小時候咿呀學語的方式,那答案是肯定的。
學外語最理想的階段就是兒童時期,最好的方式就是環境浸泡。這樣英語幾乎以中文同樣的地位第一時間在人的語言中樞佔有一席之地。錯過了這個語言“原生”的機會,等到十來歲以後才開始學英語,那就都屬於“移栽”了,效果之低和難度之大都自不待言。
所以只要有機會,一定要儘早讓孩子浸泡在英語環境中。現在雙語幼兒園、小學越來越多了,身邊各種英語培訓機構也很方便。不要捨不得,這個原生栽培的機會錯過就再也沒有了!
-
7 # Dannah
可以。
但是我們是怎樣學習中文的呢?首先,我們的語言就是中文。即使有各種方言,但是語言規則是一樣的,用詞也是相似的,我們比較容易就能把方言跟書面語和普通話做一個轉換。所以就不在這裡討論方言的差異了。我們用的就是中文,一個小孩子從小開始接觸的語言就是中文。所以我們並不是從上學開始學習中文的。而是從一出生就在學習了,每天都沉浸在這門語言裡很多個小時。我們的語法、詞彙即使沒有上過學,也能從日常生活中習得。你如果學習英語能達到每天與英語母語者交流兩個小時,你也能很容易學到這門語言。
第二,我們每個人都進行了一定量的閱讀。你讀書看報上網瀏覽,這些閱讀(尤其是正規的出版物)積累豐富了我們的語言儲備和知識。對比一下我們的英語課,你課裡課外看過多少英語讀物?大多數學生除了課本和作業,沒有讀多少英語原版書籍雜誌報刊。你說中文也會有感受,報紙都沒看過幾張的人,你要是跟他講一些稍微脫離他認知層面的話題,馬上就蒙圈,理解不了。英語也是一樣。
我們學校學習英語之所以要大量地背單詞,學習語法,那是因為這是效率比較高的學習方法。但是上面提到的兩個大的特點,我們也應該在學習英語時注意做到。1.進行大量聽說讀寫的訓練。語言不僅僅是書面閱讀,也有口語交流。同時,不僅僅有輸入(獲得資訊)也有輸出(把你的想法表達出來)。2.進行大量閱讀。其實語言的學習方法都是相通的。只不過因為一個是母語一個是第二語言,語言基礎和環境不一樣,才導致了學習方法的差異。
-
8 # rongzhan123
謝謝邀請!我六十多歲了還在學英語,我覺得好睏難。中文從小自然就會,
-
9 # 雷哥考研MBA聯考
可以像學習中文一樣學習英文嗎? 當然可以的。
我們小時候學習中文的的步驟是:字母-拼音-詞語-造句-文章。在這個過程中持續的學習中文,閱讀很多很多文章,做很多相關的練習。
學習英文也可以,先從簡單到難。可以按照這個邏輯來:
字母—音標-單詞-短語句子-文章。
在這個過程中,單詞,剛開始多記,然後去文章中學習新的單詞,比如我們小時候學課文一樣。唯一的不同在於,我們學校中文是在漢語環境下,學習英文的話,也要平時多練習,雖然沒有天然的環境,但我們可以自己創造那種環境。
-
10 # 奧格物語
以我的親身經歷告訴你,是可行的。
最早中學學英語,那時候信奉一句話:“要學好英語,就要忘掉母語。”
所以,當學英語時候都是刻意用英文是思考,看詞典也會用英英詞典,簡單的英語去解釋複雜的單詞,包括現在主流教育,用雙語教學,英語學習數學、物理、音樂、藝術等,不就是直接以英語來學習英語嗎?
作為一種語言,無所謂中文、英文、方言,只要你能夠靈活運用,勤加練習,最後都會掌握的。
當然,越早學習越好,這是共識!成人學習起來受母語干擾較大。
-
11 # 哈雷講英語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幾個點來看待。
1.語感
對於新生兒來說,通常在一週歲之前我們透過聲音是不能辨別嬰兒是哪國人的,因為基本上不是哭就是單音節的聲音,這時還不牽扯詞或短語,發聲的韻律也沒有形成。隨著嬰兒接受的事物越來越多,這時他(她)們就開始了最原始的模仿,到一歲半左右的時候再來聽孩子們發出的聲音,就可以大致分辨出這個嬰兒是哪國人了。
之後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感了,因為嬰兒感受到的發音韻律、節奏、措辭、感情等等都不一樣,所以他們就會形成不同的語感。
但以上情形需要大量的環境支援,也就是身邊很多說同一種語言的人共同來刺激嬰兒,使嬰兒能夠達到最基本的表達。這種情景我們可以觀察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身邊親戚等跟嬰兒之間的溝通。
如果這時家裡有各種不同語言的滲透,孩子在接受不同的語言的同時,也會積累相應的素材,從而產出不同的內容。比如爸爸是河南的,媽媽是天津的,那孩子有可能就會同時說這兩種方言。如果有兩門或多門語言的滲透,孩子長大有可能就會說多門語言。
以上說的是具備這樣條件的情況。
2.如果從第二語言習得的角度來看待,我們首先來看詞彙。
詞彙講究4門功課:音、形、意、性。
音=發音
形=寫法、拼寫
意=意思
性=詞性(別想歪了啊)
就發音來說,我們從小已經對中文的發音、意思比較瞭解了,之後才是上學來學習文字和詞性。我們之所以不用像背英文單詞那樣去背中文詞,最根本的就是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交流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是文盲,也不影響文盲與文盲之間的交流。
就寫中文來說,從幼兒園到小學3年級左右,孩子們在做大量的抄寫工作,但是現在的教育中,很少有孩子能夠花同等時間來做英文單詞的抄寫,況且由於英語屬於表音的文字,稍微熟悉一些自然拼讀法的知識就不用費力氣去抄寫,而且也並不一定要學習音標才能會拼寫。這也就是我們看不到老外背單詞、學音標的原因。
就意思而言,現在強調的是一個“語商”的概念,也就是你的第二外語是否能夠緊跟母語的步伐,你是否可以用第二外語來表達母語可以表達出來的意思,家裡沒個英國爸爸或者是美國媽媽又沒錢上國際學校的孩子們通常這點也是達不到的。
而對於詞性呢,我們在用中文表達的時候也很少涉及到這一點,除非做中文的閱讀或者是梳理主要內容、中心思想時會用到一些,但即使不知道詞性也不影響我們表達,即使內容顛三倒四的也不影響理解。
以上僅僅是對於單詞展開的一些探討。
3.學英語我們還需要考慮到文化、語法、短語、習慣用語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因為文化的不同,表達的邏輯和角度也就不可能相同,表達的風格也不一樣。
我們很少聽到中國人說“我愛你”,但是在老外說“I love you”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感覺不自然;感到疼痛中國人會說“哎呦喂”,老外會說“ouch”;中國人打噴嚏的時候,邊上的人會說“一想二罵三惦記”,老外會說一句“God bless you”,打噴嚏的那哥們還得說一句“Thank you”,因為老外認為在打噴嚏的時候靈魂會透過鼻孔脫離軀體,說一句“上帝保佑你”是在幫打噴嚏這哥們還魂,所以既然人家幫到了你,那肯定就要說一句“謝謝”。
以上這些我們可以看到就兩門語言來說,各個方面都不太一樣,學習過程、自然環境、思維邏輯各個方面都沒什麼可比性。
所以中文是中文,英文是英文,我們當然可以借鑑母語中的一些元素來幫助我們理解英文,但是如果說用學中文的方式來學英文,那這個人絕對是“天才”了!
-
12 # 閃記單詞
這要看你有沒有這樣的語言環境,我們中國人學習漢語由於生活在漢語的語言環境中,所以我們的漢語聽說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學習的是如何寫和閱讀理解。
如何我們生活在英語的語言環境中,那當然就和我們學習漢語一樣了。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我們學習漢語是從小就開始聽(甚至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練習聽力了),等我們長到了2歲半—3歲才開始一點一點說話。也就是說,我聽力練了近3年的時間,從3歲到6歲左右才開始學習寫字。而在這6年期間,無論我們聽懂沒有聽懂,還是說的對與不對。都不會有人給我打分,更不會有人批評我們說我們的口語不好。
但是,如何我們沒有生活在英語的語言環境中,確想像學習中文一樣學習英文,我個人這個不可能。英語作為我們的第二語言,我們通常是聽、說、讀、寫、義,這五項是同時學習的。有時一個月就有一次英語考試,有的地方甚至每一次上英語課都要考幾個單詞的聽寫。你說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我們學習英語和學習漢語的方法能一樣嗎?
對於我們大多數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都是比較痛苦的事情。因為總是會有人在說你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這會嚴重地打擊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
而我們學習漢語頂多是寫的文章優美不優美,理解的全面不全面,說的精彩不精彩。不優美、不全面、不精彩也無所謂!
-
13 # 極簡英語思維
可以。從思維訓練入手就可以。
因為中文的學習過程是按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讀寫能力循序漸進培養的。
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一樣簡單,具體到四個結構就解決了。
現在學校的英語學習是從讀寫能力開始的,所以事倍功半,差強人意。
英語學習如果從思維入手,訓練的方法和順序就跟學中文一樣了,學習也就簡單了。
我們提供全網唯一的英語思維模式訓練課程:八個字搞定語法,四個詞掃蕩思維。
-
14 # Mindy與橋上彩虹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那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怎麼把中文學會的呢?
我就大概捋一下母語是中文的我們,是怎麼一步一步學的,你認真把這些點思考琢磨透了,也就知道該怎麼去做學英語了:
1.在會說/能說之前,我們的前3-5年,更多的是進行語言輸入仔細留心觀察一下身邊有寶寶的家長,他們是不是經常用簡單的話語來逗小孩兒?有些時候,你也能明顯看出,孩子肯定並不清楚家長在說什麼。
再等孩子大一些,他會留意觀察身邊大人的對話,這裡學一個字,那裡學一個字。
在3-5歲,他們可能能說的詞,只有少量的幾個。
所以,我們能從這個階段得到什麼經驗呢?
那就是,在你能流利說英語之前,記住,英語輸入是最重要的!
2.以片語/句子為單位,而不是記憶單個的字等到了幼兒園,可能會接觸學一些簡單的動物名字和物體名字,到小學,學生字的時候,也是放在詞組裡來學的。
你見過有哪個老師是單個單個字教的嗎?
肯定沒有,大多數是放在語境下,組成片語或句子,讓孩子熟悉用法。
所以,你說,學英文的時候,是不是同理呢?
死記硬背單個的詞彙,肯定是花了大功夫卻效果不好的,要多去積累片語/句子,在語境下熟悉用法。
3.不怕說錯,勇敢嘗試長大以後,好像面子越來越重要了,可是,在小的時候,說錯某個詞,或因表達不清楚鬧了笑話,我們卻能很寬容的看待,也不覺得這是什麼丟臉的事情。
你見過哪個大人嘲笑一個話都說不全的小娃娃嗎?
小娃娃們,自己也不覺得犯錯是件啥不好意思的事情,他們總是在不斷用著剛剛學會的片語或句子。
所以,為什麼你在學英文的時候,要擔心別人的看法呢?像我們這種將英文作為第二外語來學的人,本來起步點就相當於一個3歲的小孩子,怕啥呢?
說錯便說錯罷,改過來就是。
總之,語言的學習,都是共通的,多想想,多行動,總會學好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哦。
我是Mindy,雅思8分學霸小姐姐,每天分享學習資訊,更多精彩,不要錯過。 -
15 # 育學筆談
你的問題實際細分為兩個問題:
1、學習英文的方法能否和學中文一樣?
2、學習英文的方法?
當然,如果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第二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站在語言學習角度來說,學習方法都是一樣的,但是如果站在母語是中文的人的角度來說,這還是有很大差異的。畢竟你的中文是母語,語言學習最大的障礙是語言環境,很顯然中文和英文對我們來說語言環境是完全不一樣,母語從幼兒就開始接觸,使用,而英語呢,只是在填塞式學習,大部分人根本不具備英語語言環境。所以很肯定的說,我們是不可以按照學習中文的方法來學習英文。
第二個問題,那作為母語是中文的人來說,該如何學習英語 呢?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1、做一個有目標的人。這個對語言學習很重要,因為語言學習大部分時候都是很枯燥,沒有那麼多的樂趣可言,所以我們需要確定目標,我們學習英語到底是為了什麼,應付考試,出國,還是就業?亦或是單純的興趣愛好,只有這些目標明確了,你就不會輕易放棄,不會輕易懈怠。
2、做一個有堅持的人。剛剛說了目標,有目標我們才能堅持,英語學習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並不是12345上山打老虎就能解決的,需要寒來暑往的堅持,從詞彙,語法,到閱讀,聽力,翻譯,最終回到英語有效交流。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堅持如何能夠完成?
3、做一個有情趣的人。這裡的情趣實際就是英語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有目標和堅持,並不能解決英語學習問題,很多人都很努力,但最終還學的不太好,為什麼?那是因為缺少情趣和方法。別人擴充詞彙量是從閱讀開始,你背單詞是從牛津大字典開始,那能是一個效果嗎?當然,我們不是說背牛津大字典的人不行,這種現象在英語專業很普遍,老師上大學時也是背大字典,但我們那個是英語專業,對詞彙量有快速擴充的要求。但對於正常的英語學習來說,更多的應該是在方法中學習,會事半功倍,也不至於讓你無法堅持下去。
4、做一個有創造力的人。這裡的創造力,指的是語言環境的創造,我們不可能學個英語就非要跑到國外去,或者非要天天上外教培訓課,那不現實,經濟上也承受不了。那咋辦?我們可以自己創造,透過看美劇,聽線上英語,邊看邊聽邊跟著一起說,遇到學校搞英語類演講,話劇等活動,千萬不要錯過機會,儘可能的去參加。然後還可以拿著手機自拍影片,自己說英語給自己聽,然後影片回放再糾正發音,語調等問題,堅持下去你會發現你自己真的是一個有創造力的人。
因此,我認為我們中國人學英語,就是要放棄中文的學習思維,回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法上來。祝你好運。
-
16 # 筱筱,語言學愛好者
可以採用學習母語的方式來學習外語,但是這並不等同於可以像學習中文一樣學習英文。
1、中文和英文屬於不同的語言型別,中文是孤立語,英語是屈折語。孤立語是沒有詞形變化的,幾乎所有的詞都由詞根語素構成,注重語序和虛詞;屈折語中詞與詞之間的結構關係主要靠詞形變化來表示,因而詞序沒有孤立語那麼重要。所以詞形變化的記憶是英語的一個難點。因為詞形變化會表明很多的語法意義,藉以說明句中其它詞的情況。
2、同時因為英文是表音文字,中文是意音文字。英文的拼寫是和讀音息息相關的,只要讀音正確,基本就可以拼寫正確,而且透過學習自然拼讀法,很多單詞的讀音也可以讀出,所以學習的重點在於瞭解英語語音的特點和其中的語流音變,把握語音的變化。而不是像中文一樣,將詞抄寫幾十遍,這樣做不是沒有效果,可是並不高效,因為當你讀音正確且將單詞放到句子裡理解,就會對詞語的記憶更加深刻,這不是單純抄寫可以帶來的效果(對詞的各項詞義掌握清楚)。
3、而漢語不一樣,漢字是表意的,讀音和字形之間沒有什麼聯絡,所以會出現很多外國人漢語說得不錯,但是漢字寫得糟糕的情況,每一個漢字都是人們需要機械記憶的,雖然有偏旁的聯絡,但僅限於一部分的形聲字,因為還存在大量的指事字、會意字和象形字。而且漢字在演變的過程中,還出現很多例外的情況,偏旁無法概以說明所有的情況。
4、借用學習母語的方式去學是指:像孩子一樣重新用一門語言去描述周圍的事物,牙牙學語,從一個個的音位入手,從母音、子音,語音搭配所起的變化,掌握語音特點,並且在大量的聽說中瞭解語言事實,逐步掌握語法特點。
-
17 # 大青山的傳說
可以像學習中文一樣學習英文嗎?
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
英文和中文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有各自的特點,怎麼能夠“一樣”的學呢?
英文、中文又都是語言,是人與人互相交流的工具,有它們相同,類似的地方,當然可以用學習中文的方法,學習英語。比如說英語和中文對於詞性的表述基本是相同的,一些語法概念,如“主謂賓”的表述也大致相同,我們應該互相學習,有比較有鑑別地學習,共同提高。
再比如中文寫作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閱讀基礎上的, 英文更是如此,對於沒有英文語境的中國人來說,要想提高英語寫作水平更需要大量的閱讀,借鑑和模仿。
總而言之,像中文一樣學習英語,本人理解應該是在學習方法上,參照學習中文的方法學習英語,相互比較,相互借鑑,相互促進,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
18 # 散木17
不可以。每門語言都有自己的規律。違背這個規律,很難學好語言。
從語言的發音角度講都是一樣的。都需要大量地記讀音。但記的方式有所不同。
漢字的讀音和字形無關,所以漢字的讀音只能死記硬背。但好在我們都是中國人,漢字的讀音在我們會寫之前就已經學會了。我們上學時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那些已經記住的讀音和它的文字對上號,然後練習把它們這對,寫好看。但上學時我們漢字認的還不全。還有很多漢字我們沒見過。這些沒見過的漢字我們就不認識了,因為我們無法從字形上判斷它的讀音。但一旦有人告訴我們某個字怎麼讀,我們馬上就會讀。因為漢語一共只有八百多個音節。這八百多個音節我們在上學前就已經掌握了。所有的漢字都使用這八百多個音節。從這個角度講,漢語還是很簡單的。
而英語呢?由於英語不是以字為語言的最小單位,而是單詞。那麼,英語的每個單詞的讀音幾乎都是獨一無二的。你要學多少個單詞,就得記多少個發音。英文據說有一百五十多萬個詞彙,那就有一百五十多萬個發音。你要記一萬個詞,就得記一萬個發音。這樣算起來,英語的發音就比漢語的發音多了無數倍,這麼多的發音,依靠死記硬背,那還不得累死?
已經有無數人按照學漢語的方式學英語失敗了。所以,萬萬不可這麼做,
英語是拼音字母。讀音和詞形是有聯絡的,學英語第一件事就是學習拼讀規則。但小孩子可以先認一些單詞,等有了感性認識再學拼讀規則。
一旦掌握了拼讀規則,你就能做到見詞就會讀,會讀就會寫。記單詞不用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背,因為英文的字母都是代表某一個發音的。我們在發音時,嘴上每做出一個發音的小動作,都代表了一個字母,把音發對了,這個單詞的字母構成就出來了,如果想把它寫出來,用手把這個體力活做出來就行了,只要腦袋裡還有這個發音,手就不可能不會寫。
還有英語的語法問題。其實,所有語言的語法原理都是一樣的。但呈現方式不同。學語法就是為了學習並適應它的呈現方式。
所有語言都有句子結構。但西方語言都有後置定語,唯獨漢語沒有。我們從來不說: 女孩在車裡是我女兒。我們只說:車裡的女孩是我女兒。但英語一定得說The girl in the car is my daughter .
所以,無論學習哪一門語言,都得按照那種語言本身的特有規律來學,不然就難死了,學不好的。
-
19 # 野生甜瓜
你提問 “像學中文一樣”這個表述是很模糊的,因為你學中文和回答者學中文的方式不一定相同,即使用的同樣的教材,教法相同,也不代表學法相同。所以,個人建議還要考慮背景,斟酌是否符合你的實際情況。
我的中文和英文還算可以,屬於比較有天賦那種,在農村讀書,中學時英語、語文成績也能到全市前幾那種,(相對的數理化太爛了,題外話了),我們的教學質量不能說好,只能說老師挺負責的,水平嘛,農村老師你懂的,口音比較重,中英文都是。好在一年級的老師是實習老師,拼音很標準,我學到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所以後來的老師口音那麼重也沒跑偏。同樣的,我的初一學英語,老師那個口音堪稱災難,不過她會教我們音標,督促我們聽課文磁帶,我的英語基礎基本是靠磁帶打起來的。中英文自學成分很大,所以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
我覺得中英文學習是相同的,中文學好拼音,英文就要學好音標,這個非常重要!中文是拼音 ,詞語,句子,文章這麼一個過程,其實英文也是的。很多人會說,英文有語法這個部分,中文就沒有。其實中文也是有語法的,只是教學裡弱化了而已,到了高中想考高分,語法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第一題改病句。英語只要掌握好單詞和語法,基本上能走路,但是要想跑就得加強聽力,這個沒有捷徑,多聽就對了。這樣下來,考試基本能拿高分。真的要想達到漢語的交流水平的話,還是得多練,長年累月才有效果。
-
20 # 檢氏文化
謝邀。我覺得理論上是可以的,因為畢竟都是語言,相信應該有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但大部分人應該都不行,例如我。究其原因,自己覺得應當包括但不限於這幾方面:首先是血脈遺傳,方塊字作為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已深深融化在中國人的血統中,無論中國人的後代生在何地,都會對漢語有天然的親和力;其次是人文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無論從家庭、交際圈或者學校的課堂,都不可能使二者地位相同;第三是母語情節,人在學習外語時,看到或聽到每句話,都會不由自主地在心裡翻譯成自己的母語,理解其代表的意思後,才能真正學會記住。
回覆列表
可以。都是語言——表達思想的工具。其核心實質是相通的,只是表達的音、形不同而已。而英音及詞形近漢語拼音,英句及短語比漢語更注重“結構”的完整(如句子不能無謂語動詞)與表述的“主次成分順序”。二語的詞性、句子成分的內涵判定與劃分是一致的,只是英語多了一個冠詞、一個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