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21 # 木瓜416

    《道德經》著於春秋時期,由老子口述,尹喜記錄,分《道經》和《德經》,共81章。

    初次讀《道德經》是在2004年,那時正躊躇滿志,痴迷於管理學,剛找到它,就覺得它和《易經》是自己讀到過的最神奇的書,是集中國古人智慧和思想之大成。我想找到的管理學精髓就濃縮在這千餘字中,當時很認真地寫了註解和感想。

    再次讀《道德經》,已是15年後,那時已經識盡人生愁滋味,還得了抑鬱症。看過李宏夫的書,認識到要改變認知,天天背自然法則能保護我等等,想到自然法則是否如作者說得那般仁慈,我有些不信,這時想起了《道德經》,我信它,它最好地詮釋了什麼是自然法則,於是,我開始背《道德經》,那時抑鬱症已相當嚴重,它陪伴我度過了最難熬的一段時間。

    對我來說,《道德經》是一部精神寶典,無論上山,還是下山,在我們不同的人生境遇時,都能給我們指導,它對於中國人的影響,不亞於《聖經》對西方人的影響。

  • 22 # 青天覽月

    《老子》是一部哲學著作,其中蘊含著老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這便是其哲學觀。

    《老子》中處處體現著豐厚的政教觀念,或明理,或勸誡,在平心靜氣地敘述中抒寫出深層的義理。

    (1)遵道

    道與德是老子思想中兩個最重要的概念,也是老子思想的最重要的基點。尤其是道的提出與闡釋發明,為老子宇宙論的構建、政治論的形成,及其人生論的延伸,都是前提的和基礎的。老子主張遵道,要遵循道的規律做事才能取得好的成效。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細緻地描述了道的形象與特點,“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對道的描述實有多重含義,首先它是宇宙的本體,其次它是宇宙產生的先決,再次它同時又是運動的。道的廣大無邊能包容萬物,道的先決產生了天地,道的生生不息使得它永遠存在。

    (2)修德

    道是先決,德便是後行。老子重視德行,更重視德行的修養。第五十四章:“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老子之德在這裡是蘊含著三層意蘊的:其一,建立事業和保持事業都在於修德;其二,事業無論大小,立身、治家、治鄉、治國、治天下,都在於修德;其三,修德要去私立公。立身則代表一身的利益,治家則代表一家的利益,治鄉則代表一鄉的利益,治國則考慮到一國人民的利益,治天下則考慮到天下人民的利益。

    (3)無為

    無為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是成就其博大宏偉的思想體系的重要的支點。在老子的無為主張裡,實則包含著多個理念成分。

    其一,對於統治者施政而言的無為。如在第十六章中,老子提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老子的旨意是要統治者無慾無為,使人民回到無慾無知、不爭不亂的原始狀態中去,這樣社會才能安定,統治者的地位才能穩固。

    其二,對於宇宙萬物態度的無為。如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不僅是廣大無邊的,包育萬物的,而且是無為的和無私的,讓萬物順著自己的天性自由生長,不要妄圖去佔有和管理它,這樣才能成就其大。

    其三,對於個性修養的無為。如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的無為之道,是反對積學,要從自我貶損、自我儉約做起,逐步實行,乃至於無為。而老子所謂的“無為”,實則是不要制度、法律、文化、教育等,使人民無知無慾,回到原始社會。然則,這只是老子的一種空想,已經出現並在社會上產生了強大效力的制度、法律等並不能一下全部取消,即使舊的制度、法律等取消了又會產生新的具有更加強大效力的制度、法律等來規範人們的思想與行為。只要這些規範存在著,社會就會有等級,人們就會迸發慾望,老子所向往的那種小國寡民的相對安寧的理想社會就不會達到。

    (4)自然

    老子崇尚自然,以自然為最高準的。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老子認為要因循自然而無為,保持人民的純樸而不傷害。有了自然也就有了和諧。

    (5)崇儉

    “儉”是老子對統治者提出的重要倡言。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認為聖人不應當過那種荒淫的生活,而應當過簡樸平易的生活。

    (6)貴柔

    老子認為柔能勝剛,柔才能長久。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天]者同於失[天]。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天]者,失[天]亦樂得之。”王侯用狂暴的手段壓迫人民,就決不會長久;只有效法於宇宙自然之道、自然之德、自然之天,使萬民各得其生,各得其養,那就可以與道、德、天比美了。

    (7)去欲

    老子主張去欲,而儒家主張制欲。如第三章之“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常使民無知無慾”,第十九章之“少私寡慾”,第三十四章之“常無慾,可名於[為]小”,第三十七章之“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無慾以靜,天下將自定”,第四十六章之“罪莫大於可欲”,第五十七章之“我無慾而民自樸”,第六十四章之“是以聖人慾不欲”,老子主張無慾無私,任化自然,從而社會便能安定無動亂,人心便能歸於淳樸,人民即能安居樂業了。

    (8)非戰

    老子對當時動盪混亂的社會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實具有同情人民、愛護人民的悲天憫人的胸懷,故而他是極力反對戰爭的。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老子是反對諸侯爭奪霸權的、侵略性的、非正義的戰爭,同時又擁護爭取國家安全的、自衛性的、正義的戰爭。前者造成城鄉破壞,土地荒蕪,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是自取滅亡。這是對於霸權主義的一個嚴厲的警告。而後者是必須戰爭,而且必然取得勝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世間最珍貴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