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朝文DMU
-
2 # 小輝輝部落
在《三國演義》之中,周瑜去世之前說過一句經典的話:“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說,在周瑜的一輩子中,他最討厭的人便是諸葛亮了,因為老有人拿諸葛亮跟周瑜對比,最令周瑜難過的是,他還真的比不上諸葛亮,這就有了“別人家孩子的意思了”。總結原因就是以下三點:
1.周瑜認為諸葛亮有大才,劉備也是人中龍鳳,如果諸葛亮輔佐劉備,將來必將成為東吳大患,還是儘早除之為好。
2.所謂“既生瑜,何生亮”。也是周瑜的心理寫照,周瑜有大才,可惜心胸狹窄。諸葛亮相貌偉岸,又有經天緯地之才,故周瑜生嫉妒之心。
3.周瑜交給諸葛亮籌集10萬隻箭的任務,企圖以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來挫敗諸葛亮的人望和銳氣,藉以打壓諸葛亮。後來諸葛亮借東風一事更讓周瑜不寒而慄,以為諸葛亮會妖術,留之必成大患。
-
3 # 騎驢爬樹
兩人各為其主,而且兩人都是不世出大才大能之人,兩人其實都是彼此賞識相惜。周瑜歷史上都說心胸狹窄,其實不然。周瑜為東吳出謀劃策,可以說他的整個身心都在東吳這裡,與諸葛亮接觸的越久,越知道諸葛亮的才能有多高,更何況還是為劉備工作。
周瑜與東吳孫家也有爭霸天下心思,而劉備也是,曹操也是,任何一方勢力都想要想方設法的去減弱敵對勢力,哪怕讓對方少一個大將,少一個謀士,都是勝利。
在周瑜心裡其實首先一條是要招降諸葛亮的,那樣一來東吳爭霸天下的籌碼勢必更上一層樓,可惜,諸葛亮鐵了心的為劉備服務,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允許敵人的勢力有威脅,所以說周瑜招降不成,諸葛亮就是敵人,那就必須除掉。
-
4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首先排除正史,預設題主問的是《三國演義》。
在正史中,周瑜年少成名,是赤壁之戰的總指揮,而赤壁之戰時,諸葛亮還是個小後生,根本無法和周瑜大都督相提並論。
所以,正史上兩個基本無任何瓜葛,兩人甚至沒見過面。(諸葛亮出使東吳時,周瑜不在。)
而在《三國演義》中,之所以塑造周瑜與諸葛亮的敵對形象,主要是為了捧孔明。
一方面,《三國演義》給周瑜塑造了“資質風流、儀容秀麗”的樣子;另一方面,又在周瑜的能力和功績上加以修飾。
然後,羅貫中又巧妙的安排了諸葛亮總是比周瑜多想一步,導致周瑜每次想要殺諸葛亮,總是被諸葛亮巧施計策化解。
再然後,周瑜就被諸葛亮氣的跳腳,最後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最後被氣死了。
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演義的其他地方,周瑜對待自己的下屬是非常有氣度的,比如黃蓋看不上他,程普無禮冒犯,周瑜全都沒當回事兒,氣量都沒有了。獨獨到了諸葛亮,周瑜就什麼氣量都沒有了。
為啥?周瑜氣的是,明明我這麼聰明瞭,為啥你還要出個諸葛亮,比我還聰明呢?
這分明是在表現諸葛亮啊!
同理的還有龐統。劉備、張飛剛開始都對龐統非常無禮,龐統都沒當回事兒,獨獨一遇見諸葛亮,龐統就急了,導致他最終因為爭功死在了落鳳坡。
所以呀,周瑜、龐統被塑造成這樣,都是因為要表現諸葛亮啊!
-
5 # 汪汪汪同學呀
這個問題提出來其實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或者問的不嚴謹。首先周瑜並沒有視諸葛亮為自己的敵人,他和諸葛亮並沒有私仇家恨。
若是生在盛世,說不定他和諸葛亮會惺惺相惜,互為知音。因為兩人皆有遠見卓識,還有共同的愛好——彈琴。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夫吟。”而周瑜也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只是把諸葛亮視為東吳集團的敵人,諸葛亮給劉備集團當軍師,遲早會成為東吳大敵,威脅到東吳的統治。所以我們看到《三國演義》中寫周瑜各種小動作,各種暗殺想除掉諸葛亮。
當真是周瑜氣量狹小嗎?非也!周瑜不知道這些見不得人的動作會影響自己的聲譽嗎?肯定知道!誰不愛惜自己名節?甚至有人視名節為性命。但是周瑜為了東吳大計著想,寧願犧牲自己的名節去保全江東,這是舍小仁而全大義。
-
6 # 號牛
周瑜視諸葛亮為敵,其實是《三國演義》的演繹,小說為了吸引人,會故意製造矛盾,特別是兩個著名人物的矛盾,這一方法為後世的小說作家們廣為發揚。
真實的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交集不多。
周瑜比諸葛亮大6歲,但周瑜年少成名,23歲就和孫策一起,開拓江左。可以說,周瑜是東吳江山的合夥人,和魯肅一樣都是股東。
周瑜25歲時,孫策遇刺身亡。孫策臨死前,拉著孫權的手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周瑜成為東吳的託孤重臣,官拜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南下,劉表的兒子劉琮率眾投降,曹操和孫權隔江對峙,赤壁之戰爆發。孫權和劉備都認識到,只有聯合才能和曹操一決高下。
但孫權在不少江東文臣的勸說下,是戰是降,頗為猶豫。
魯肅、諸葛亮三人一起堅定了孫權和曹操一戰的決心。
這時,周瑜在鄱陽湖操練水軍,從前線趕回,也堅定支援和曹操一戰。周瑜和諸葛亮此時才有短暫的交集。
這一年,周瑜33歲,諸葛亮27歲。但周瑜已經名滿天下,諸葛亮只是在荊州計程車大夫中稍有名氣。就算諸葛亮表現出一定的才幹,但不足以讓周瑜重視和嫉妒。
隨後,在赤壁之戰中。草船借箭的是孫權,也不是發生在這個時候。借東風更是子虛烏有。
赤壁之戰的勝利,指揮的是周瑜。用苦肉計火攻曹操,完全是周瑜和黃蓋的手筆,和諸葛亮沒半毛錢關係。
赤壁之戰後,也沒有三氣周瑜。周瑜是在攻打夷陵的途中,因中箭,傷口感染,病死於巴邱,今湖南嶽陽。
可見,周瑜根本沒有視諸葛亮為敵。歷史上的周郎,雅量高致,胸懷大志,並不是《三國演義》上那個小心眼的周瑜。
周瑜為人寬宏,唯獨程普與他不和,程普認為自己年長,經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終不與他計較,後來程普敬佩服他,對別人說:”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醉了。“可見周瑜是一個胸懷寬厚的人。
劉備也曾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蘇軾浪淘沙寫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所謂一時瑜亮,是說這一時期,周瑜和諸葛亮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並不是說周瑜視諸葛亮為敵。
-
7 # 大語文走四方
兩個有才能的人相遇,應該是分外眼紅吧!!
-
8 # 有所思1104
看過《琅琊榜》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當謝玉發現梅長蘇不能為自己和太子所用時,就千方百計要殺掉梅長蘇。這和周瑜想要除掉諸葛亮是同一個道理:諸葛亮的存在,對東吳政權來說是一個威脅。如果不能為東吳所用,就必須除掉。而周瑜就是扮演了除掉諸葛亮的角色,其表現就是視諸葛亮為敵。
接下來我們來具體分析為什麼周瑜和諸葛亮不能共存:
先看諸葛亮,他充當劉備的幕僚。劉備何許人也?曹操認為他是除自己之外的唯一英雄。也就是說,奸雄曹操認為劉備有爭雄天下的實力,只不過時機未到而已。而做為幕僚的諸葛亮,不僅在戰略上為劉備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還能在具體戰術上,比如赤壁之戰中為劉備出謀劃策。更可怕的是,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親密無間,毫無隔閡,這就決定了二人始終會在同一戰線。
再看孫權,於公,做為東吳都督,掌管兵馬,受孫策託付,得孫權器重,肩負保衛江東三世基業的重擔。於私,周瑜和孫權是連襟,是一家人。不論怎麼看,周瑜都會和東吳的興衰緊密聯絡在一起。
如果單從諸葛亮和周瑜所在的位置看,二人沒有理由成為敵人。但赤壁之戰前後,二人從原來的彼此有所耳聞,到做為雙方代表,有了較多的接觸,這期間他們的關係就發生了變化。諸葛亮的傳說在周瑜處得到驗證,周瑜的氣概也在諸葛亮處得以判斷。二人雖惺惺相惜,但因立場不同也不可能有更多的交情。讓周瑜起殺心的,不僅僅是因為他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諸葛亮的眼睛,還有二人背後的主公都有奪取天下的雄心。
試想,東吳的一舉一動都在諸葛亮的射程之內,而諸葛亮不可能為東吳所用,有這麼一個神一樣的對手存在,大都督周瑜怎麼可能睡得安穩。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只有你死或者我亡的一條路。這也就是周瑜視諸葛亮為敵的原因。
-
9 # 亮子669
諸葛亮憑一人之力,舌戰群儒,壓服了孫權贊同結合劉備一同抗曹。周瑜從鄱陽湖練兵返來後,從多個渠道理解到了諸葛亮的出色才幹。出於對東吳的有限忠實和高度擔任,周瑜以為,固然諸葛亮如今可以為抗曹供給無力的支援,但從長遠來看,他的存在肯定可以輔佐劉備興旺發達,從而影響到東吳的開展。周瑜衡量再三,決定要儘早剷除諸葛亮
-
10 # 城煙鄉夢
小說情節需要吧!至於為什麼,看你怎麼理解三國演義。歷史上,周瑜呢其實是一個非常大度的人,可以說少年得志,春風得意,說他大度的依據出自劉備之口
-
11 # 向朝陽gogo
主要是小說的原因:因為周瑜知道孫劉聯盟只是短暫的,最終能夠統一中國大陸只會是一個人,周瑜是孫權方面的三軍總司令,當然是想趁機除去諸葛亮這個敵方陣形的神機軍師了,以免後患。
直接的原因: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想要周瑜嫉妒諸葛亮。沒辦法,小說的劇情需要。諸葛亮在小說是神級別的人物,羅貫中要周瑜烘托這個神,所以只好委屈周瑜了。
歷史的記載:根據正史記載,周瑜是個能力非常強,氣量宏大,而且非常帥氣、雅興的年經有為的天才將帥。並沒有對諸葛亮有任何的妒忌。雖然諸葛亮的確是很牛,但等到諸葛亮在蜀國開始強大、表現很牛的時候,那時候的周瑜已經死了幾年了。
而且正史沒有對諸葛亮和周瑜有任何的對話或者見面的記載。他們兩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見過對方
-
12 # 一夫壹歷史
周瑜根本不會視諸葛亮為敵。諸葛亮26歲,是劉備手下一個主管供給的小官員。劉備只是周瑜一個小盟友。劉備能和周瑜有多少交集都難說,諸葛亮這個層級能看到周瑜就是很萬幸了。對話的機會很低。
-
13 # 潘不安講究史
如今任何任何文學影視作品中,凡是要描寫一對宿敵,必要用到《三國演義》中有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所以大家自然而然的就認為周瑜和諸葛亮互視對方為敵人,但是仔細再讀一讀《三國演義》就會發現,兩人實際上並沒有任何的私仇,有的只是各為其主的大義之爭。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周瑜初見諸葛亮後,便已生出殺他之心:
周瑜謝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畫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乃令人連夜請魯肅入帳,言欲殺孔明之事。肅曰:“不可。今操賊未破,先殺賢士,是自去其助也。”瑜曰:“此人助劉備,必為江東之患。”肅曰:“諸葛瑾乃其親兄,可令招此人同事東吳,豈不妙哉?”瑜善其言。可以看出,周瑜想要殺諸葛亮並不是因為他的才華高於自己,而是知道東吳與劉備未來必有一戰,而諸葛亮將會成為心腹大患。所以在知道諸葛瑾是諸葛亮之兄後,也非常贊同魯肅的招降計劃,直到失敗之後,才千方百計的想要殺掉諸葛亮。
如果說以上是演義的內容,那麼在現實中,歷史上並沒有關於兩人交集的任何記載,就更不要說周瑜視諸葛亮為敵了。相反,在歷史上周瑜真正以其“為敵”的應該是劉備!
在赤壁之戰後,孫權拜周瑜為南郡太守,屯兵江陵,而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一個地方兩個行政體系,對於當時雙方來說,要不就開戰,要不就透過談判尋找和平的解決途徑。在北方曹操的威脅下,孫劉兩家自然不敢選擇前者,所以當時孫權正和劉備商議“借荊州”一事,周瑜便馬上上疏寫道:
“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三國志·周瑜傳》)這其實和周瑜的戰略構想有關,《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建安十五年,周瑜回京面見孫權時曾這樣說道:
“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他希望完全佔據荊州和下游的東吳形成整體的長江防線,然後佔據益州,吞併張魯,以奮威將軍孫瑜固守結好馬超作為外援,自己則與孫權親自率軍出襄陽。這個構思其實和諸葛亮三分天下的計策又異曲同工之妙,看來兩人一定會有共同話題的。
當然這是在朋友的前提下,但如果現在按照這個計劃進行,劉備該怎麼辦?所以周瑜堅決的反對借地給劉備。可是孫權想的卻和周瑜不一樣,擔心河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他更傾向於魯肅的計劃,和劉備結盟共同防禦曹操,然後親自帥兵攻打合肥,進而佔據富庶的徐州。
考慮到孫權的猶豫不決,這才有了周瑜親自跑到孫權面前呈述計劃,以此說服了孫權。在這次會面之後,《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權遣使雲欲共取蜀,或以為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權果輟計。劉備身邊除了諸葛亮之外,也是有明白人的,說的好聽是共同取蜀,其實就是假道伐虢之計。殷觀就讓劉備回覆孫權說,荊州才剛剛佔據還沒未定不敢隨便興兵,伐蜀的計劃很好,但我就不參加了,路借給你你自己去好了。
恰逢這個時候,在巴陵整軍備戰的周瑜突然病逝,年僅三十六歲(當時荊州流行瘟疫,周瑜應該是傷後感染瘟疫而死並非氣死)。而孫權也只能放棄了計劃,轉而採用魯肅聯劉抗曹的戰略。
很難相信,如果周瑜沒有戰死,孫劉之戰很可能會提早爆發。而基於以上這段歷史,羅貫中加工出了著名的“三氣周瑜”,只是因為諸葛亮是主角,便在其中插入了諸葛亮的作用,一方面使這段歷史變得更加的有趣,另一方面又製造了戲曲衝突突出了主角,讓人覺得諸葛亮總是破壞了周瑜的計劃,最終將其氣死。
對於這段安排,估計作者自己也不好意思,於是在第五十七回,臥龍弔孝中讓諸葛亮親自唸了這樣一段感人至深的祭文:
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我心實痛,酹酒一觴;君其有靈,享我烝嘗!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居。吊君弱冠,萬里鵬摶;定建霸業,割據江南。吊君壯力,遠鎮巴丘;景升懷慮,討逆無憂。吊君丰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吊君氣概,諫阻納質;始不垂翅,終能奮翼。吊君鄱陽,蔣幹來說;揮灑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想君當年,雄姿英發;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義之心,英靈之氣;命終三紀,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腸千結;惟我肝膽,悲無斷絕。昊天昏暗,三軍愴然;主為哀泣;友為淚漣。亮也不才,丐計求謀;助吳拒曹,輔漢安劉;掎角之援,首尾相儔,若存若亡,何慮何憂?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鑑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惟尚饗。”孔明祭畢,伏地大哭,淚如湧泉,哀慟不已。文中的周公瑾才使歷史上真正的周瑜,羅貫中又透過旁人的話說:“人盡道公瑾與孔明不睦,今觀其祭奠之情,人皆虛言也。”恐怕也是告訴讀者們“周瑜與諸葛亮不睦,虛言也。”
如果歷史上的兩人真的相見,應該會是心心相惜的同道摯友,縱然因為理想不同而兵戎相見,也會成為羊陸之交那樣的美談吧。
-
14 # 洛鄉居
周瑜和諸葛亮第一次見面的那一刻,就看出諸葛亮非常的有才能,遠超於他周瑜,但意識到諸葛亮不能為東吳所用時,就知道諸葛亮對於東吳來說,遲早是個禍害,從這一刻起,周瑜就已經把諸葛亮視為敵人了。 世上的事情就是這樣的,讓東吳的第一和蜀漢的第一見面,原本沒有任何關係的兩個大老爺們相見,總想壓過對方一頭,兩虎相爭還勇者勝呢,何況這兩個人遇到一起,不爭個你死我活,誓不罷休吧。
諸葛亮來到東吳,商談一起抗曹事宜,周瑜的手下就已經謀劃好了,先斬了諸葛亮再後奏。然而魯肅極力反對,魯肅認為,現在應該聯合起來對抗最強大的曹操,而不是這個時候斬殺諸葛亮,和蜀漢結仇,這也是孫權默認同意的,只有長期的聯合抗曹,才能讓東吳立於不敗之地。 事實證明,魯肅的做法是正確的,特別是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用他的智慧,奉獻了巨大的力量,還讓東吳大敗曹操,給東吳休養生息的機會。並且在之後的聯合抗曹中,都是戰勝了曹操,讓東吳和蜀漢得到了穩定發展。現實中周瑜的性格非常快樂,謙虛有禮,東吳的所有人,都對這位戰功赫赫的英才敬仰萬分,同時也得到了對手的認可和尊重。並不像三國裡面,周瑜是被諸葛亮三氣至死的,那只是為了增加娛樂性。
古代的打仗經常會有一些劍傷和刀傷,歷史上,周瑜是病死在出徵打仗的路上,死的時候年僅才36歲。而據歷史資料分析,周瑜並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應該死於破傷風之類的疾病。 當諸葛亮和劉備聽到周瑜去世的訊息後,都是悲痛萬分,劉備作為一國之君,不能為周瑜弔孝,諸葛亮就看當此任,來到東吳,傷心欲絕,痛哭流涕的為周瑜弔孝。
歷史分析,諸葛亮是真的非常傷心,因為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合作伙伴,如果曹魏再來攻打,將失去一半贏的機會,這怎能不讓真心愛蜀漢的諸葛亮,真正的傷心呢? 綜上所述,如果周瑜視諸葛亮為敵,那就只有一個原因,一山容不得二虎。兩國經常合作,諸葛亮的才能,高於周瑜,周瑜肯定會有妒忌之心,才會視諸葛亮為敵。而諸葛亮也對這種能文能武的帥才很忌憚,心裡才會有所防備。
-
15 # 古今中外多少事
這都是文學作品的發展,用來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真實情況可不是這樣的!!!
其一,周瑜在歷史上是個氣度恢宏的人,當時諸葛亮僅僅是劉備的軍師,作為孫劉關係的使者,一旦被周瑜做掉了,意味著什麼?
當時大敵在前,曹操才是孫劉共同面對的敵人。諸葛亮是自己的朋友,倘若是非不分,一意孤行,孫劉聯盟如何能貫徹下去。
周瑜是個成熟的政治家,這筆政治賬他不會不算。
其二,諸葛亮會威脅周瑜嗎?這不是瞎扯嗎。周瑜是孫策手下的大將,和孫策是連襟,又是在一起同生共死的兄弟。
孫策臨死之際,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東吳當時把周瑜當作國家的屏障。你看,赤壁大戰前夕,一聽說周瑜從前線回來,東吳文武大臣是如何成群結隊的來探聽周瑜的口風。
其三,赤壁之戰,周瑜才是孫劉聯軍的實際指揮者,諸葛亮是什麼,連觀察員都不算,根本夠不上分量。
周瑜當時對劉備手下的大將關羽張飛,還是很有點擔心的,赤壁之戰後,他曾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至於諸葛亮根本沒放在心上。
其四,周瑜是個軍事奇才,面對精通軍事的強敵曹操和曹操的30萬大軍,周瑜料敵制勝,巧妙抓住了火攻,才有了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
此外,周瑜與孫策多年南征北戰,為打下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百戰百勝,攻橫江、當利皆拔之。
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從攻皖,拔之。復近尋陽,破,討江夏,還定豫章,可謂百戰百勝。
可諸葛亮在當時除了一個隆中對,至於火燒新野火燒博望等都不是諸葛亮的作為,都是羅貫中替他做的事情。
正史《三國志》裡也早有評價:“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治戎為長,奇謀為短"。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其短處。
可見,在當時周瑜不是殺不了諸葛亮,而是根本沒動殺機。畢竟在周瑜眼裡,諸葛亮還是個小字輩。
-
16 # 明離子
我們的大都督被羅貫中的小說黑慘了!正史上的周瑜根本沒有那般狹小氣度,相反的,他選賢用能,唯才是舉,頗具容人之量。
”曲有誤,周郎顧。“身材高大,長相英俊,琴藝精湛,最重要的是,還是漢末三國有名的帥才名將,周瑜足以秒殺現如今的一切小鮮肉,是真正的男神。
史書惜字如金,在描述周瑜時卻沒有一句是貶義的。他審時度勢,在曹操向孫權索要人質時,他毅然提出拒絕的建議,和曹魏硬剛到底。他選材用能,將魯肅推薦給孫權,勸孫權唯才是舉,呂蒙、陸遜、甘寧等人都受過周瑜的舉薦。作為年輕上位的他,用人格魅力徹底折服了一眾老臣,程普稱:”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赤壁之戰,面對曹操數倍於己的大軍,周瑜冷靜分析,認為曹操起不義之兵,西北尚有後患未除,且北方之兵不善水戰,水土不服。一席話讓孫權決定堅決抗曹。
戰鬥打響,周瑜先是與程普出三萬勁旅,獲得首勝,然後聽取黃蓋建議,與起配合,成功燒燬了曹操的戰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可以說,這場戰役和諸葛亮關係不大。
在後來馳援夷陵的戰鬥中,周瑜與曹仁的交戰中右肋受傷,但仍帶傷巡營,擊潰曹仁,卻從此落下了傷病。
回到江東,周瑜提出軟禁劉備,而後突擊益州,統一南方後與曹操南北對峙的方略,還未成行便舊傷復發重病而死。
周瑜確實會視諸葛亮為敵,但絕不是因為妒忌,事實上週瑜一生不需要妒忌任何人,他更大的是被人妒忌,劉備評價周瑜:
”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先主典型的挑撥離間,但也能代表當時大部分人對周瑜的看法,那就是”器量廣大“。
只可惜,羅貫中為了捧諸葛亮而刻意貶低抹黑周公瑾,將這麼一位雄才大略氣度不凡的少年英才愣生生的描寫成了卑鄙陰險的小人模樣。
-
17 # 廣東軍少
在很多歷史典故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周瑜和諸葛亮兩個人的歷史佳話,有一段話便流傳很廣,便是既生亮何生瑜,所以周瑜和諸葛亮這兩個天才的碰撞,註定是要有一個人隕落,這個人便是周瑜,按道理說,周公瑾不但人風流倜儻,而且智慧超群,對付諸葛亮也是綽綽有餘,那麼為何最後會把自己氣死,還處處為難諸葛亮,這又是為何?
原因就是周瑜太過於小氣,讓自己的心胸過於狹窄,這樣就導致了周瑜只要一被諸葛亮氣到,便會舊病復發,自己的心肺就會感到苦悶,這就讓他在之後和諸葛亮的較量之中沒有佔到上風,所以說周瑜就是非常嫉妒諸葛亮的,並且因為有了諸葛亮的存在,自己就不再是天才第一人,所以他便處處為難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後,周瑜明明很氣惱諸葛亮那又為何還要請他吃飯,為他辦慶功會呢,其實歷史上的周瑜並不是心胸狹隘之人,周瑜和諸葛亮之間的交情也只是在赤壁之戰中有打過交道,此後便再無交集,所以周瑜的死和諸葛亮其實並無關係,而是因為他在此後和曹仁對戰中,受到傷害,舊傷復發,才讓他死掉的。
所以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僅僅只是在《三國演義》當中有所描述,眾所周知,《三國演義》並不是正史,所以誇大的成分很多,當你真正瞭解過歷史之後,你會發現周瑜和諸葛亮並不是《三國演義》當中的那樣。
-
18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真實的歷史上兩人是沒什麼關聯的,而三國演義裡面,是因為周瑜曾經讓諸葛瑾勸說諸葛亮為孫權效力,但是諸葛亮拒絕了。所以周瑜認為諸葛亮對東吳有威脅,所以想除掉他!
-
19 # 月夜luck
歷史上兩人沒什麼關聯三國演義裡面是因為周瑜曾經讓諸葛瑾勸說諸葛亮為孫權效力但是諸葛亮拒絕了所以周瑜認為諸葛亮對東吳有威脅所以想除掉他
-
20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歷史上的周瑜其實根本不是心胸狹隘的人,不但不狹隘,而且非常廣闊。赤壁之戰,諸葛亮的功勞實在是很小,而且實質的貢獻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程普是東吳開國大將,赤壁之戰孫權不用他而用周瑜這個年輕將領做大都督,令他非常不滿,第一天升帳點卯的時候他只派了他的兒子代替他去。
可是周瑜都沒有怪罪程普。 赤壁大勝曹軍,周瑜又把功勞都歸於程普、黃蓋等眾將領,自己默默帶著士兵繼續鎮守江東,令程普很感動。蘇軾的《念奴嬌》中寫的周瑜就是這樣的周瑜。羅貫中在演義中的三分虛構把周瑜變成了一個在性格上與歷史不符的人物,而且看三國演義的人遠遠比看三國志的人多,所以周瑜狹隘的形象就被眾人當作是真的了。
1、周瑜認為諸葛亮有大才,劉備也是人中龍鳳,如果諸葛亮輔佐劉備,將來必將成為東吳大患,還是儘早除之為好。
2、所謂“既生瑜,何生亮”。也是周瑜的心理寫照,周瑜有大才,可惜心胸狹窄。諸葛亮相貌偉岸,又有經天緯地之才,故周瑜生嫉妒之心。
3、周瑜交給諸葛亮籌集10萬隻箭的任務,企圖以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來挫敗諸葛亮的人望和銳氣,藉以打壓諸葛亮。
4、後來諸葛亮借東風一事更讓周瑜不寒而慄,以為諸葛亮會妖術,留之必成大患。
回覆列表
周瑜被抹黑了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尤其是周瑜臨死時那句“既生瑜何生亮”,讓人感慨不已。稍微對歷史有點了解的讀者,都知道《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很多都是虛構。
尤其是諸葛亮,被塑造成“多智而近妖”的存在。事實上,諸葛亮事蹟特別是那些在軍事上的成就絕大部分都是作者杜撰的,比如“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苦肉計”、“借東風”等等,全部子虛烏有。
歷史上的周瑜要比諸葛亮年長6歲,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真的是嫉賢妒能、心胸狹窄嗎?陳壽在《三國志》中這樣評價周瑜,除膽略過人、雅量大之外,還氣度恢宏,心胸豁達。劉備也曾盛讚周瑜,“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周瑜生出名門,父親周異曾擔任洛陽令,而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用現在的話來說,周瑜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官二代。由於周瑜從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而身材高大,正如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描述的那樣,“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然而,如此一位英雄人物,怎麼可能被諸葛亮氣死呢?氣死是不可能的,史書上關於周瑜之死也說法不一。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同意了周瑜攻打益州的軍事方案,但在周瑜趕回駐地江陵路上身患重病,最終病死巴丘,年僅36歲。
按照周瑜的身體情況,病死也不太可能,雖然當時醫療水平低下,但周瑜畢竟享受到了最高的醫療待遇。《三國志·周瑜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
意思是說,周瑜指揮作戰時中了一箭,導致病情惡化,只能撤退。周瑜病死訊息傳回東吳時,孫權痛哭流涕,仰天長嘆,“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另外,專家們還表示,周瑜是諸葛亮無法比擬的,兩人不在一個層次上。
早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周瑜已經為孫權勾勒了東吳的藍圖:劃長江二分天下,據江東,圖荊益,再伺機雄霸中原,這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戰略。退一步說,諸葛亮和周瑜不僅沒有過節,而且也沒有正面交鋒。
要知道赤壁之戰後到周瑜病死這兩年時間,諸葛亮的職責就是在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徵調賦稅以充軍實,做好後勤工作,而兩人也沒有再見過面。因此可以這樣說,“既生瑜,何生亮”,完全是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