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寶金卡藍江山如畫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兩句詩最孤獨,最無奈。那麼多的山,重重疊疊,那麼多的鳥,一隻挨一隻,竟然飛得一隻不剩,一隻鳥都沒有。很多條的路,竟然一個人影也沒有。沒有鳥,也沒有人,只有作者自己。只剩孤獨與無奈。

  • 22 #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這首絕對應該夠格。

    唐·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紫臺即紫宮,帝王所居。朔漠一一朔北大漠。王昭君墓在今內蒙,相傳塞外草白,但惟獨昭君墓草青。

    杜甫此詩詠王昭君。漢元帝時,昭君出塞和番。她一離開皇宮,就一直到北方無垠的沙漠,現在,只剩下那青色的墳冢,默默地、孤獨地對著沙漠的夕陽黃昏。

    “獨留青冢向黃昏”,淒涼悲愴,是歌詠、同情、哀憐、慨嘆昭君身世遭遇的名句。此詩極寫人才被埋沒的哀痛,極寫王昭君孤獨、無奈、無助和痛苦。

  • 23 # 浙江湖州羅林

    中國封建舊時代的文人,詩人騷客,懷才不遇的很多,加上古時代交通不發達,旅程全憑車馬船舟。親朋好友間,夫妻間,各奔前程往往一別就是數年。因此,留下的有關離情別緒,孤獨無依之詩篇尤其為多。下面介紹數首,與大家一起欣賞。

    1:《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深刻地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藝術感染力,成為歷代傳誦的名篇。在藝術表現上尤其出色。上二句俯視古今歷史,登樓遠眺,空間之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心情。念這首詩,我們面對的是一位胸懷大志卻報國無門的孤獨詩人形象。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它用流利的口語,表達出詩人對生活的留戀不捨的心情。儘管是在飲酒聽歌,但詩人還是感嘆吋光流逝,眼前的夕陽西下,落花滿徑。使他聯想到人生青春年少已一去不回。燕子去了又來,但青春一去難覓。

    “小園香徑獨徘徊"。這是惋惜,凋落,悵惘後的沉思,詞人獨自的徘徊是對所見所想進行了反省和思索。

    3:減字木蘭花(春怨)朱淑真

    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宋代朱淑真是一位才貌出眾,善通音樂,擅長詩詞的佳人。但婚姻很不美滿。這首詞開篇即"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連用五個“獨“字,充分表現出她的孤獨寂寞之情,"佇立傷神“寫到了站久了的傷心失神,又寒氣逼人。而此等孤單無依之境地,誰又能瞭解呢?不禁淚如雨下。本來身體不好,再加上愁思難眠,更顯得淒涼悲苦難耐。

    這首詞寫得自然婉轉,通俗流麗。寫出了女詞人內心孤悶難排的焦灼不安的情狀。在眾多傷感詞作中,這是比較突出的一首。

  • 24 # 西山詩家國

    引言

    少年時喜歡“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是因為那時的孤獨和無奈還純粹,沒有太多計較。

    中年人喜歡“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走過了意氣風發的青年、認識了這個世界,此時我們才明白孤獨和無奈才是此階段的人生常態。

    如今,我獨愛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的曠世孤獨和蕭瑟無奈!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的意境寥闊深遠,滄桑而悲涼。

    透過歷史的塵埃,彷彿看到陳子昂獨自負手在光陰長河之畔,索然張望,遺世而獨立。

    天下有雪陳子昂

    想當年,阮步兵登廣武城曾嘆曰:“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以阮籍之才及隱忍之力,可知此言中多譏笑之意。

    四百多年後,陳子昂會得此意,《登幽州臺》詠歎且更勝之!開首兩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有著無雙的孤獨和曠世的無奈。作者俯仰古今歷史的兩端,以“兩處茫茫皆不得見”來襯托主人公‘懷才不遇’的無奈和“無人可訴”的孤獨!

    若是阮步兵與陳子昂地下相遇,不知兩人會否惺惺相惜?

    陳子昂為什麼說‘前不見古人’?

    幽州臺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造的拜賢臺,一千年後,陳子昂登臨此地,感慨遇不到像燕昭王一樣一擲千金招納賢才的君侯。

    所以,‘前不見古人’其實是他對自己遇人不淑發出的感慨。

    登幽州臺的陳子昂,當時正被他的上司武攸宜打壓。因其善諫且有經世之才,被嫉妒他的武攸宜接連降職為一個軍曹小官。故而,他登臺感慨不遇賢王。

    陳子昂為什麼說‘後不見來者’?

    陳子昂出身蜀中著名計程車族之家,少時好劍術,十七歲才棄武從文,僅僅幾年時間就鑽研有成,學術成就不下於其父陳元敬。而陳元敬在當時是公認的蜀中大隱。

    七年後,陳子昂舉進士,上書論政,得武則天青睞,提拔為右拾遺。這樣一個天資聰穎的人,又怎麼可能不自傲呢?

    所以,崖岸自高的陳子昂才會說‘後不見來者’。

    就如同一個劍術絕倫的絕世高手,拔劍四顧江湖,竟無一人堪敵。這種天下有雪的寂寞,只有陳子昂這樣的人才能深深體會。

    曠世孤獨與長情無奈

    如果我們撕開歷史大幕,深層次探究陳子昂這首詩中蘊含的人生追求和生命感悟,就能深刻理解他的孤獨和無奈!

    史載陳子昂為人任俠仗義,敢言敢當且滿腹經綸,可謂治世之能才!僅從他治學幾年即有大成,二十一歲進士及第,二十四歲得遇武則天提拔,便可知其人風采不在李白之下。

    可是,陳子昂是一個極其有風骨的人!

    他生性耿直,關懷天下,直言敢諫,哪怕是面對提拔他的武則天都敢直言不諱地進諫。這樣的性格,使其遭到了寡恩女皇帝和當朝權貴的排斥和打擊。

    一邊是賞識提拔他的皇帝,一邊是不被重視的民生疾苦,陳子昂在良心和知遇之恩之間倍受煎熬,再加上滿腹經綸得不到用武之地,這種孤獨和無奈可想而知!

    因此,當他登臺遠眺時,抬頭是亙古青天、茫茫宇宙,俯首是民艱國難、庸人當道,也難怪他倍感孤獨,愴然流淚了。

    雖然山河依舊,但是風流俱往。

    痛感生不逢時的陳子昂,只惋惜看不見前賢英豪,看不到未來人傑。眼前所能看見的,只有這個腐敗的朝堂和滿朝卑劣的小人。

    因此,當他思及自身的不幸遭遇和眼前的腐朽人事,再加上長期置身在看不見曙光的漫漫長夜,也難怪他會悲從中來,長情無奈了。

    雖然胸有丘壑,可惜無人識得。

    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之八中曾這樣盛讚陳子昂:

    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

    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從這首詩,我們可以推斷出陳子昂有蹈世高才,以詩文論,其才可直追王侯!

    可惜,世無燕昭王,更無黃金臺,一代大才竟被投閒置散,最後更是被奸人陷害,冤死獄中,年僅四十一歲。

    後記

    陳子昂的這首詩其實是化自《楚辭.遠遊》:

    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

    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

    雖然這首《登幽州臺歌》是化用,但是意境卻更蒼茫遒勁。這其中蘊含了無數代文人志士的高尚情懷和幽暗心緒,所以才能引起後人的共鳴。

    陳子昂的詩風明朗剛健,極具漢魏風骨,其作品開唐代詩歌之先驅,也為日後李白的歌行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

  • 25 # 荒野散木

    我覺得最飽含憂傷與孤獨的一句詩為: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出自北宋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與妻子王弗伉儷情深,可惜王弗年僅二十七歲英年早逝。蘇軾一生宦海浮沉,歷經世事滄桑,最愛的妻子卻早早離世,精神上受到重大打擊。

    這首是記夢詩,蘇軾夢中回到家鄉看見妻子正坐在窗下梳妝,陰陽兩隔,只得夢中相見,可見了面卻相對無言,只有淚水訴說著彼此的思念和痛苦。

    此時無聲勝有聲,我想每個思念故人的人,無一不感同身受,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與最愛的人陰陽兩隔,只得夢中相見。

    世事總如此艱澀,人生再無重來之日。分別即永別,誰能解這思念之苦?怕那亡人也是斷腸人吧……

    讀之怎能不令人愴然涕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上一個難有結果的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