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陽宏宸哈弗I

    我們家是3個孩子,2個男孩,1個女孩!兩個男孩大一點,基本上都是我平常兇的多一點,但震懾力並不大,關鍵時候還是得靠爸爸,爸爸平常不怎麼發火,一發起過來孩子還是很聽話的。到了閨女這,目前閨女才1歲,但我感覺老爸已經完全失去在兒子那的威嚴了,對閨女寵上了天,可能閨女真的爸爸上輩子的小情人吧

  • 2 # 山村裡的胖丫

    我覺得父母應該盼演一個能和孩子、交心的朋友,靠山,隨時知道孩子每個階段所需要的,和心裡的想法,關注孩子的心理和身體健康!

  • 3 # 楊樹樹

    父母,即是孩子的監護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父母起到很大的作用。那我們做父母的會扮演什麼角色我們來分析一下。

    1:啟蒙者(帶領孩子見識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

    2:引導者(引領孩子走正路,不要走彎路,告訴他什麼是對與錯)

    3:監督者(不光需要告訴孩子問題,還要監督孩子身上的問題,發現問題及時給他糾正)

    4:他/她最好的朋友(成為他/她的朋友,從最深處瞭解他/她,因而有問題也能從最根本解決問題,讓父母與孩子沒有距離感)

    每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深愛的,然而孩子的成長又並不是只有愛能幫助他/她很好的成長,所以我們就需要扮演這些角色,不光有慈祥還要有嚴厲,還要和他/她做最好的朋友,這樣才能幫助他/她身心健康的成長。

  • 4 # 初夏琴音

    我們一直都和女兒說,我們都是她的朋友,爸爸就是一顆大樹永遠是她的後盾。我就是隨時張開雙臂,給她溫暖懷抱的媽媽。

  • 5 # 劉靑靑靑

    在家庭中,父母應該是孩子的老師和朋友,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教育孩子,多和孩子溝通,與孩子成為朋友,和孩子共同成長進步

  • 6 # C陳三歲

    我覺得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不止是簡單的一個兩個。

    家長在孩子不同的年齡段擔任不同的角色,比如小時候家長更多的照顧孩子,像保姆。到大了孩子需要跟家長溝通,比如青春期,這時候家長可能需要當孩子的朋友。

    同時家長在同一時間段,針對孩子不同的情緒和事情的特殊性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孩子撒謊,家長可能需要扮演警察角色。而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心裡有障礙,家長就需要扮演心理醫生的角色。

    當然,我這裡說的只是簡單的幾個舉例。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有很多。

  • 7 # 喵喵嘞個喵喵

    做父親的應該樹立堅強,勇敢,誠實,上進,有責任心,做事待人不卑不亢的榜樣。母親樹立細心,溫和,感情細膩,有愛心,有自我保護意識,果敢不衝動,有禮貌不嘴碎。孩子的成長環境,大人的言傳身教是奠定孩子脾氣性格的基礎,為將來步入社會,人生選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8 # 桂林浪子

    你好,我是浪子,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應該扮演怎麼樣的角色,對待孩子?我的回答如下:第一、做好孩子的人生導師。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走向反面。因此,父母應該盡好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當好孩子的人生導師。第二、做孩子的好朋友。 良好的關係勝過許多的教育。父母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而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關鍵在於父母的家庭定位。第三、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習慣決定命運,再也沒有什麼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的美好未來。第四、引導孩子學習 吸引孩子熱愛學習,引導孩子學會學習是父母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 9 # 仁醫劉郎YC

    有人說,人生活在世界上,最難處的關係是生我和我生的人,很多的父母都在抱怨,說孩子在外面遇到什麼事,都喜歡悶在心裡,而不願與父母分享。孩子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管得太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分析如下:

    1、從孩子角度:

    一是孩子不願在父母面前暴露自己的錯誤和軟弱;

    二是孩子也許以前曾經嘗試告訴父母的時候,並沒有得到父母的安慰,反被教訓,孩子對父母產生了一種不信任感;

    三是孩子到了一定的時候,認為自己長大了,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處理一切,同時也想向父母證明,我長大了!

    四是孩子成長的時候的逆反心理。需要與孩子有很好的引導和教育。

    2、從父母的角度:

    一是父母認為,我生了你,你就要聽我的安排,父母要樹立顯示擁有和權威的思想;

    二是在父母的思想中,孩子還沒有長大,所以父母出於愛的角度,要替孩子做主;

    三是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希望孩子未來有一個好的前程,所以希望孩子按照父母設定的路線走,但是孩子不是木偶,會反抗,父母又很強硬,矛盾就產生了。

    談不上誰的錯,父母有父母的理念和原則,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和道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願與父母溝通交流,哪怕是遭遇挫折和傷害,都不願向父母傾訴和尋求幫助,這對孩子的成長和親子關係的建立是不利的。矛盾的產生其實都是由於缺乏溝通引起的,因為孩子各方面的心智還沒有成熟,家長可以給予指導,但是要有方式方法。父母的心是為孩子好,但是由於沒有溝通或者方式方法不對,導致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其實最終的問題,都是彼此缺少溝通,不能平心靜氣坐下來,開始心與心的溝通。

    怎樣才能讓孩子對父母充滿信任,願對父母敞開心扉,分享一些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呢?個人覺得:

    一、營造一個輕鬆愉悅、健康快樂的家庭氛圍

    孩子就好比一本獨一無二的、嶄新的書籍,沒有太多的書評可以借鑑,也沒有導師的手把手的指導,需要每一個父母認真去品讀和感悟。

    要想讀懂這本書,讀懂孩子,父母要學會做一個好的傾聽者。認真的去傾聽孩子與你分享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片段,讓孩子感受到一份重視,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每一份分享都是有意義的。同時,在傾聽的過程中,家長還應儘可能的給孩子一些好的建議和疏導,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要性,並樂於與父母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困惑。即使只是一些簡單的、有趣的事,也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美滿的成長環境。

    二、建立一個互利互信、和諧平等的家庭關係,樹立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

    父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也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導者,也是父母的模仿者。從出生,孩子都是在模仿大人和外界的事物,所以大人的一言一行和家庭 氛圍很重要,家長要做的是:

    1、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家長要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孩子的榜樣;

    2、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主動與孩子做溝通,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一般情況下,父母不跟孩子主動溝通,孩子不會找父母的。父母要放下姿態和身段。父母要給予孩子信任和包容,這樣孩子才能夠真正的信任自己的父母。在孩子犯錯誤時,做父母的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的一味批評教育,而要客觀的、理智的分析一件事的對與錯、得與失,給孩子一份正確的引導和建議,讓孩子能夠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對他們的成長有著極大幫助。

    很多的父母,大多時候誤以為,自己喜歡的,孩子就也喜歡。當父母在替孩子做選擇時,應該多多徵求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喜好和想法,讓孩子在與父母相處中,感覺到自己是受到重視和尊重的,與父母的相處中是舒適的、自主的和獨立的。當然在孩子選擇錯誤的時候,要注意引導,千萬要注意方法,不可用武力,這是大忌。武力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升值會導致無可挽回 的後果。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釋出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更讓人心頭一顫——5箇中學生中就有1個人考慮過自殺,佔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5%。

    2019年4月,一個傍晚,一輛白色轎車停在盧浦大橋的中央,突然從後門,一個孩子從車裡衝了出去,從高架橋上跳了下去,一個17歲的孩子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包括大學生,因為受不了父母和學業的壓力,走上自殺的例子太多了。原因是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了矛盾,母親在和孩子回家的車上,母親對兒子進行了批評,但是沒有想到兒子做出瞭如此極端的舉動,孩子母親後悔恨不已,一個剛要綻開的花朵就這樣夭折了。誠然,是孩子受不了打擊,太脆弱,但是留給我們的思考是......

    3、家長要做到在與孩子溝通時,不生氣:說話時不生氣,生氣時不說話。家長一生氣就會說出不理性的話,傷了和氣和感情。不嘲諷:避免說風涼話或指桑罵槐。嘲笑讓孩子喪失自尊,諷刺讓孩子產生敵對心態,家長要謹言慎行,才不會讓敏感的考生,受到無辜的傷害。不鬧翻:親子間有爭執時,要理解才能諒解,妥協才能解決。

    4、雖然父母與孩子相差了至少20歲,有代溝,但是作為家長,對孩子的處境要有感同身受、換位思考的思想。要設身處地,例如如果我是孩子,這個時候我該怎麼想和怎麼做!很多家自認為孩子想法應該是像大人想的那樣,其實不是,可能南轅北轍了。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和尊重的,與父母的相處是融洽的和舒適的,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敞開心扉,與父母分享一些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事。家長既能為父母,又能做好朋友,豈不兩全其美。

    5、孩子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一定要跟學校和老師保持溝通,瞭解孩子在學校與其他孩子相處的情況。鑑於中國填鴨式和應試式的教育,非家長和學校可以解決的,那就要和孩子多多溝通,適應現在的學習模式和方法,改變不了世界,就要學會適應世界。

    綜上所述:父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也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孩子是一個覺有獨立思考和人格的“人”。父母要樹立平等的心態,一言一行做好孩子的榜樣,要懂得鼓勵和換位思考,武力只會讓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

  • 10 # 小市民的日常生活

    首先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父母在家庭中扮演那個角色對待孩子這個問題沒有實質性答案,說其實都會說,孩子跟孩子卻又不一樣,特別是家裡孩子多的,你感覺對他挺好的,但是他會不知足,會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攀比,我家三個孩子,我跟孩子的媽媽一般都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一個教訓孩子的時候,令一個就安慰孩子,不要一起去說他,最重要的一點,夫妻之間和睦恩愛,對孩子是最好的。

  • 11 # 大風歌0901

    最主要的,就是扮演好父親和母親的角色。不要老是想著什麼朋友、老師之類的人設。什麼叫父親、母親?生育者、管理者、指引者,做好這個就足夠了!

  • 12 # 北方那座城

    這個,兄弟聽我一句。上面都不對,孩子為什麼有叛逆期?因為受到了壓迫。你的強制性決定,才會讓他叛逆。要學會肯定孩子尊重孩子。他是個人,是個有思維的人。不要把他變成機器,變成應該聽話的“寵物”

  • 13 # 國王爸爸的公主女兒

    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是家長,陪孩子玩耍的時候是朋友,等孩子在生活和社交中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可根據情況而定,如果是原則性問題,必須要有家長的樣子,給孩子嚴肅的指出來,並要求他改正錯誤,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那父母可以像朋友一樣給她建議,讓他自己做最終的決定。

  • 14 # 妮子nacy

    說到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對待孩子應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其實如果父母想和孩子處理好關係,又能把孩子培養好。那父母在家必須扮演好亦師亦友的角色。

    所以,父母首先要和孩子做朋友,能夠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理解孩子,獲得孩子的信任,這樣孩子才會對你敞開心扉,經常和你溝通外面和學校發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想法。父母也能時刻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比如他在外面或學校遇到過什麼事情,有沒有困難需要家長幫助,從而及時給孩子幫助或者給他一些指點。孩子才不會走在歪路上。

    其次,父母不僅僅只給孩子提供生活保證,一定要成為孩子精神上的依靠和思想的指明燈,做他人生道路上的老師。鄧超飾演電影《銀河補習班》裡的爸爸,就是孩子的亦師亦友,陪孩子做孩子想做的事情,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他又給孩子提供思路,他告訴孩子,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就使勁想,使勁想,就能想到解決困難的辦法,養成孩子善於思考的品質,孩子才能在洪水中逃生。最後也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做為父母,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要尊重孩子,鼓勵孩子,幫助孩子,讓孩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從而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 15 # 吳豆樂

    父母和孩子,天然的血緣關係,決定了雙方密不可分的聯絡。那麼在一個家庭裡,父母對於孩子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首先,我覺得應該是陪伴者,從寶寶一出生爸爸媽媽就一直陪伴著寶寶。所以無論父母多忙,都應該抽出時間陪伴寶寶,讓寶寶一出生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家的溫暖。

    其次,引導者,寶寶出生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所以在他成長得過程中,最先學習的物件就是父母,因此,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多注意多引導孩子學習,從怎麼單身,爬行到學說話,走路,到上學學習,這一路都需要父母在一旁引導孩子一路陽光幸福的成長。

    孩子的成長需要付出無數的心血,需要父母一路的陪伴和引導,才能健康陽光的成長。

  • 16 # 君子麗人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應該是陪伴與守護。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多抽出時間陪伴他。第二,引導和教育。生兒不養,父母之罪,養兒不教,父母之禍。既然把孩子生下來,不僅要將他扶養成人,還要好好培養教育他。引導他走正確的人生道路,做他人生的領路人。第三,做他的榜樣。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給他講什麼大道理,而是言傳身教。希望他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先成為那樣的人,用行為舉止潛移默化的去影響他,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做孩子的榜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尤為重要,不可小覷。

  • 17 # 麥芽1990

    首先,最大的作用,我覺得是在小孩子未形成世界觀時給予引導,透過日常的互動溝通,建立積極向上的三觀。

    其次,是作為孩子溫暖的後方,讓他無論受到什麼挫折回到家裡,爸爸媽媽都能給予無限的鼓勵和愛,讓孩子形成很好的性格,和自信,去抵擋未來挫折。

  • 18 # wjh格林童話

    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在家庭中扮演的又是老師也是朋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日常的言傳身教,我們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正確的言行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去年快要春節的時候,姐姐和我帶她孩子去商場買衣服,營業員推薦好幾套新款式給孩子試穿,我侄子一件不喜歡說太幼稚了,才上初中審美觀念就變了,父母總以為孩子還小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在他們身上,現在的孩子成熟的早,有些心裡話跟同學老師說但不會跟家長說,好多時候我們不懂孩子心裡在想什麼?雖然每天生活在一起,吃什麼喝什麼,什麼樣的習慣,父母認為對自己的孩子瞭如指掌,恰恰相反,父母最不懂就是他們心裡在想什麼!孩子學習壓力大的時候需要傾述,心情低落的時候也需要找人溝通,所以和孩子要學會交心及溝通,一旦孩子心門開啟才會把你當朋友一樣無話不談,父母也是孩子的良師益友。

  • 19 # 星辰時光機

    相信這個問題是很多作為父母都關心的,因為大家都想要一個比較靠譜,比較標準的答案。

    不管是哪個國家的父母,優秀的父母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而且他們在孩子的每個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

    一、上學之前:

    上學之前,孩子們是從呱呱落地到懵懂孩童,從一無所有到對世界充滿好奇,從生活不能自理到逐漸的學會各種技能,充滿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父母也是在這一段時間體會到作為父母的辛勞和歡樂,孩子的到來帶給哦父母無盡的歡樂。這段時間,父母扮演的角色應該是:

    1、託舉者:父母無條件的給孩子提供他生活所必需的所有條件,隨時隨地的保護孩子不受傷害,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能夠擁抱孩子,讓孩子知道永遠有一雙手能夠幫助他們,永遠有一個擁抱是留給他們的,讓孩子的安全感不斷形成。

    2、耐心的人:孩子在他們前幾年的生活中是非常艱難的,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太多的危險和未知,而且他們的能力也還沒有發展完成,什麼都會好奇,什麼都不懂,這時候父母需要發揮極大的耐心,引領孩子在未知的地方安全行駛。

    二、上學至青春期

    從對世界的未知,到一點點的瞭解,再到對自己的未知及探索,孩子會經歷成就感到內心迷茫,這段時間,父母扮演的角色應該是:

    導遊:導遊將遊客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給遊客介紹完相關的知識後,讓遊客自己去領略和探索不同的世界風情。這個時段的父母也是一樣,孩子從慢慢的瞭解這個世界開始,一步一步的踏出他們的腳步,在世界及知識的海洋中不斷的遨遊,父母需要引領他們到達該到的正確位置,適時的給他們講解,但是經歷和探索是需要他們自己完成的。這時候的父母既是孩子的領航者,還是孩子的指路人,更是孩子的解惑者。

    三、青春期到成年

    這段時候的孩子,已經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道德觀。有了自己的主見,只是在適當的時候需要大人來扶正一下,父母也不要過多的干涉他們的自由,因為越干涉就可能越叛逆。這段時間,父母扮演的角色應該是:

    海邊的燈塔:海邊的燈塔讓航行的人知道一個方向,同時知道燈塔所在的位置就是岸邊的位置,這個界限不要越過,越過了就會有觸礁的危險,也不能離得太遠,太遠了可能就找不到方向了。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燈塔的光一直在那裡亮著,白天需要休息的時候,可以上去坐一坐,看看風景。晚上看不見的時候,那盞燈會向自己指明方向,而不至於迷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四、成年之後

    成年之後的孩子,走進了社會這個大家庭,父母看得更多的,也許是孩子離去的背影了。是的,孩子長大了,是需要到社會去闖闖、看看的。他們有自己的主見,養成了自己的能力,只是需要去驗證一下,他們的路到底該怎麼走。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是:

    加油驛站:孩子的世界需要他們自己去闖蕩,哪怕在外碰得鼻青臉腫,也不要緊,只需要在他們回來的時候給他們一個避雨的房子,一頓熱騰騰的飯菜,一張溫暖的床,他們吃飽了,休息好了,可以振作精神繼續出發。他們還能想起有這麼一個驛站可以為他們提供休息,加油,待能量恢復了之後,他們必定會奔向更遠的地方。

    孩子終究是要離開父母的懷抱的,父母需要做的,無非是尊重孩子的內心,提供能力範圍的支援,以及、培養他將來能夠走上社會的能力,只要這些具備了,孩子就能自信、勇敢地迎接社會給他的一次又一次挑戰。

    共勉!

  • 20 # 秋楓聊育兒

    還用說?在一個家庭中, 父母就扮演父母角色,好好對待孩子唄。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父母應該怎麼做, 才是對孩子的成長是最好的。

    父母應該以輕鬆幽默的互動,和孩子建立親密聯結, 獲得共同成長。培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讓彼此充滿活力與能量。孩子剛出生時,我們可以透過溫柔的對視就能與他們建立聯結,感受彼此的愛。稍大一點,我們可以透過聊天、遊戲保持親密。和孩子保持親密聯結的父母,善於滿足孩子的內心,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強。即使孩子累了或者傷心時,或者對父母失望時,他們可能就想象一下自己的父母, 或者安慰自己,或者跟朋友聊個天就可以滿血復活了。這裡所說的親密聯結,不是隻滿足吃喝拉撒睡的淺層的溝通, 還要深入到內心深處的心靈溝通。和父母聯結緊密的孩子更易於理解周圍的世界, 培養自信和力量,並遵守一定的社會規則。孩子的自信力,來源於孩子能夠擁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也來源於孩子可以堅持自己的想法,可以對別人說“不”,還包含在這個世界中尋找自我歸屬感。當孩子受挫和內心脆弱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予積極的安撫和鼓勵。父母在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礎上, 給孩子提供釋放情緒的氛圍。一家人一起玩遊戲、 看電影、散步等等, 只要孩子喜歡、 願意, 都可以陪伴他們做。除了鼓勵, 還要確實提高真正把問題解決的能力。這個能力是一項綜合的能力,平常就讓孩子透過閱讀、旅遊、玩遊戲、 動手創作而獲得。 當孩子受挫和內心無力感時,首先和孩子一起集中精力解決當前的問題, 幫助孩子重獲信心和力量。總結:父母在家庭就扮演好做父母的角色,不僅盡力創造豐富的物質生活, 還要努力創造富足的精神生活。一個人養了孩子才榮升為父母,所以父母的第一功能就在“養”字。為了養孩子、養家, 父母要勤奮工作,儘量創造條件,讓孩子健健康康地長大。父母的第二大功能是“育”字。 所謂“育”, 就是教育。我們除了為孩子提供所需的物質生活以外, 還要培養孩子豐富的精神世界。 首先, 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全身心的愛。愛,讓孩子的內心充盈:樂觀、 幽默、堅強。 這三個品質, 是一個人面對多變的世界最重要的品質, 也是我最推崇的品質。具備以上這三個重要的品質,需要掌握必要的技能,那就是要有一定的思維力。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鍛鍊他的思維了,例如,孩子在襁褓裡的時候就可以跟他多說話、多跟他眼神交流、放優美的音樂給他聽。優秀的品質和強大的思維力是支撐一個人強大的兩個相輔相成的基本因素, 父母在這兩方面一定要花大力氣培養。 至於知識層面的, 反而不太需要花精力教, 因為在學校可以學到, 更重要的是,他有了上面所說的優秀品質和強大的思維力後, 他自己會找到方法學習的。

    綜上所述, 只要你真的做好了做父母的角色, 孩子會成為一個有愛有能力的優秀人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可以不戴口罩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