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中州耕牛堂主

    時下,有不少學書者總是不專一,今天學楷書,明天學隸書,後天學行書,這是不可取的。因為照這樣下去,到頭來什麼也學不像,什麼也學不精,最終因失敗而告終。

    學書法,路子一定要走對!如果路子不對,那就不好啦。

    以上說了,臨到七分像時換帖,但是,正常情況下,臨到七分形似和神韻,沒有十年二十年的功夫是不行的。當下,又有多少人去花費十年二十年的功夫去靜心臨帖呢?即便是有,也是少數人。

    學書法是個慢活,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萬不可操之過急。心存浮躁的人是學不好書法的。有名利思想的人也是學不好書法的。

    人的一生,如果能把一種書體學好弄精,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學好弄精,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學書之人,關鍵是最終要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而不是他人書法再現。

    臨帖,主要是學習古人的筆意和結字規律,而不是古人的碑帖再現。

    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是很難很難的一件事,但是,並不是說人人都不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這個主要靠“悟”,主要靠“智慧”。書法人缺少“悟”和“智慧”時,那就永遠超越不了別人,只能是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頭隨波逐流。

  • 22 # 張勁逸

    五體皆練還是專攻一個字型,這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一般來說,對於初學書法的人來說,最好專門學習一種書體較科學。

    一是時間精力有限,一是對字型的認知,熟悉,最終到用筆把控,基本是沒有可能五體都練的,所以你即使有五體皆練的雄心壯志,也不可能做到的。

    對於學生或者年輕人來說,最好是先從楷書練出筆力,學習筆法結構。因為楷書講究法度,可以打下全面良好的書法基礎。自古流傳這樣一句話"習書先學楷書,楷書先習唐楷,唐楷先學大楷"。應該說這是最好的書法練習途徑。儘管現在有抑唐楷揚碑刻的趨勢,認為唐楷太講究筆法,束縛人的自由書寫能力,但是對於初學者,有法度有規則的訓練,還是最可靠的原則,最少可以避免出現用筆不規範,甚至流入江湖習氣的筆病陋習。以後糾正都難上加難。

    對於中老年來講,練習書法主要為了活躍生活的一種方式,怡情養性。所以可以喜歡什麼練什麼體,也可一同時練兩個書體,一般是要是想盡快見效果就學習隸書,隸書沉穩大氣,筆法相對楷書較為簡單易學。也容易上手。半年下來就可以練得有模有樣。

    要是為了書寫方便自由,也可以直接學行書,但學行書也要量講法則規矩,主流的訓練大多從《集王聖教序》開始學,有人認為學行書容易,楷書難,這只是一種感覺,其實楷書入門難,學習週期長,但入了門就相對容易了。而行書是入手看著容易,其實裡面水很深。比如僅就臨帖來說,《聖教序》初學者必臨帖,而對於歷代大家來說,到了他們書法成熟期,一樣還是不斷在《聖教序》裡汲取營養,王鐸就對人說,他一邊創作寫字應酬,然後每幾天還要臨習二王等大家法帖,特別強調臨習《聖教序》和《蘭亭序》。比如下面就是他的臨習作品。

    再一個,幾個書體一塊練還有個較好方法,比如在學習過程中,你感覺但自己用筆力道不夠,中鋒用筆欠缺,就可以兼學篆書,篆書雖然筆畫簡單,但可以很好的訓練筆力,提高筆法線條的書寫質量。

    在練習楷書時,如果感到自己寫字過於生硬呆板,就可以透過練習段行書,來提高書法的流暢性,讓字型靈動起來。常說"楷如立,行如走",就講的這個道理。

  • 23 # 藝翁426

    先簡單介紹一下這五種書體的概況及用途。

    1.篆書。篆書有大篆、小篆之分,書體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呈莊重美麗之風。現在多用於‘’書法篆刻‘’,其作品多用於觀賞。由於難於辨認,現在書寫者很少使用。

    2.隸書。是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寬扁,橫長豎短,講究‘’蠶頭、雁尾‘’。其字型蒼勁、古補,端莊秀麗,作品多用於觀賞。由於書寫麻煩,現在也很少有人使用。

    3.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呈穩重、清純之風。是歷代書體的‘’楷模‘’,也是現代最流行的書體。

    4.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它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是為了彌補楷書寫的太慢和草書難以辨認而產生的。行書的實用性很強,現在得到了廣泛應用。

    5.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每個字都有簡化規律,書寫迅速,神采飛揚。其缺點就是難於辨認。

    透過以上五種書體的介紹,我們就看明白了,學習書法。初學時,應該學習一種書體,而且,應該學習‘’楷書。學好楷書的用筆方法,如果再想學其他書體,就容易多了。可以學行書、草書,因為楷、行、草之間是有互補關係的。按步驟,按階段學習,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

    如果五種書體同時學習,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況切書法博大精深,同時學,不可能學好,會顧此失彼,不分主次,攪亂了思維,最終是學不好的。

    這五種書體該不該都學呢?筆者認為可以都學,不過要注意學習方法,毛澤東在‘’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用在學習書法上,就是把一種書體澈底學好,然後再學其他幾種,個個擊破,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不過,大可不必,學三種書體足矣。古代書法家又有幾個精通五種書體的,把現在最流行的三種書體,楷、行、草,學深、學透,就很了不起了,可是,學好的人又有多少呢?

    (下圖:梁詩正的楷書、行書)

  • 24 # 抱庸詩書

    學書法並不要求五體都練,“五體皆擅”、“百體書王”壓根就是理想主義,不現實。如果把寫字當成真正的書法藝術去修養研學,就應秉持“精深”理念,畢其功於一體,這樣或可有所成就。“百體皆擅”實則必無一精,即便天分再高、書學再勤,藝術的打磨是“上不封頂”的,也是需要時間去磨礪漂洗的,關鍵的一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不可能無極,能把一種體勢寫精寫善,已經非常難得,談什麼“五體皆擅”“百體書王”,書聖王羲之也做不到。

    書法進入狀態,具備一定的基礎之後,可以拓展形式與內容,篆隸草楷行可以互通有無互為借鑑,但這種學習屬於寬學,有選擇性地臨學感悟,仍舊應以一體為主,而不是五體同學、不分輕重。如果硬要堅持,五體可以寫出來,但必然只是泛泛而學,無一而精。藝術的魅力之源始終在深而不在寬,深是真學大學,寬是純粹用來唬人的。

    古人有訓,“好學而不貳”(左傳·昭公十三年),言下之意,不僅在專心,亦在乎專一。專業的才是權威的,深刻的才是精彩的,學問也好,手藝也好,入得深才能走得遠、站得高。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習作。

  • 25 # 翰墨今香

    在中國書法文化的長河中,從漢末開始,書法才真正地有了自覺性階段,從這往後大部分的時間裡,書法的主導書體就是楷、行、草,隸書和篆書多作為裝飾性書法,而靠這兩種書體成名的人是很少的。

    當然清朝晚期因為金石學的興起,出現了一大批隸書、篆書的高手,例如鄧石如、吳昌碩等人。而在大部分的歷史中,大家主要應用的書體就是楷、行、草。

    因此,對於當代學習書法的人來說,首先我們在古文學的文化底蘊上比不了古人,在對毛筆的熟悉程度上比不了古人,在書法的練習,使用時間上比不了古人,因此,我們先能把一種書體寫好就不錯了。

    一般一個書法家,最少也是會楷書、行書兩種字型,窮其一生把這兩種學好,寫出自己的風格來就已經很難了,切勿貪多。但我這麼說,不是說隸書、篆書一點不學,後期可以把隸書、篆書當成研究的一門學問去對待。在我們去學習古文字學的時候,那這兩種字型是必須要學的。

    當然,你也可以向劉炳森老師那樣,專攻隸書,或者向鄧石如那樣專攻篆書。不管怎麼說,你要選擇一樣你喜歡的字型,然後把這一種字型寫好。當然在精學一種字型的同時,你可以廣泛的取法。

    例如顏真卿以楷書、行書聞名,但是他的楷書和行書當中又有篆籀的風格,這就體現在他的用筆取法篆籀。為何他能取法篆籀了,因為他的祖上就是大學問家,家裡收藏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你像他的五世祖是著名的《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所以顏真卿在書法是有家學的。清代的鄭板橋創造的“六分半書”就是行書當中摻雜了隸書、篆書的一些筆法和字法。

    那麼對於我們這些書法愛好者來說,一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還是要以一種書體為主,慢慢到後期有了一定基礎之後,再廣泛的取法,取法的目的是為了形成自己的風格,切勿一開始就貪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最優秀的國產電影是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