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茗楊電影
-
22 # 初虞歷史
如果是一個新手,想要了解歷史,可以先看《上下五千年》白話文很容易讀懂,講訴了中國發展史,把一整個朝代做好了的串聯,讓人看了不至於糊塗,前後很容易解讀,不會讓人看起來乏味,難懂,讓人沒有興趣讀下去,這本書是按照時間為順序,對其重要的人物和重要的事情編輯成故事
第二個我推薦讀《明朝那些事兒》由27歲的作者當年明月創作,以史記為主摻雜了小說元素,這本書非常的好看,通俗易懂,讀起來毫不費勁,裡面的人物形象都挺幽默化,不那麼文縐縐的讓人看了愛不釋手,很容易閱讀和記住歷史,觀看明朝皇帝朱元璋是如何白手起家又是如何治理國家,講訴他的人生經歷,明朝那些事有很多部,喜歡的話可以慢慢看
第三部我推薦讀《曾國潘》這本書雖然是以小說文筆寫出,但還是真實還原當時曾國潘報效國家為朝廷效力,有組織的訓練湘軍發起洋務運動,延遲了清朝滅亡的速度,慈禧怕他軍隊勢力過大還要求曾國潘裁軍
第五部我推薦《汴京之圍》作者郭建龍參考了一百多本歷史書才創作出來的書籍,很好的概述宋朝從繁華到衰敗的歷史過程,對宋遼金國土領域如何擴張做了很好的詮釋,講了女真人如何快速強大起來,都要歸咎於遼國皇帝安於現狀不把女真人當一回事,結果被完顏阿骨打搶奪大片城池,如果這時宋朝聯合金國完全可以把遼國滅掉,可是宋朝與金國無法取得聯絡,於是這件事就暫時被擱置一旁;宋徽宗聽信奸臣,言路閉塞導致宋朝快速衰敗
以前我也不喜歡看歷史,我是一個極懶的人,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頭疼,但是我對神話故事好奇,促使我繼續看下去,然後慢慢了解到其實歷史也挺有趣,寫的通俗易懂,對我考歷史真的是大有幫助
-
23 # 手機使用者天意悠悠
先讀中國通史再讀世界通史發現自己能看那段比較興趣再找那個階段的具體史料邊看邊記邊對比邊分析對照慢慢發現自己也瞭解點歷史了原來歷史不是那樣的。
-
24 # 歷史其實很狗血
誠如題主所言,如今為了吸引流量而寫的偽歷史故事與文章太多太多了。尤其現在泛濫的歷史網路小說和電視劇更是帶偏了真實的歷史。作為一枚歷史愛好者,我結合最近研究唐史的經驗,談談個人如何找到相對準確的歷史資料這個問題。
一讀相關正史,縱覽全域性研究歷史,有兩部正史著作是怎麼也繞不開的,一部是《二十四史》,一部是《資治通鑑》。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官方撰寫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
《資治通鑑》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這兩部正史均為文言文,若是沒有很深的古文造詣、純粹的歷史愛好者,推薦去讀蔡東潘版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和中華書局出的《資治通鑑》白話文版本。
由於兩部著作實在太過宏偉,建議可以挑一個自己最有興趣的朝代去仔細研讀,這樣比較能保持熱情,而不至於半途而廢。比如我研究唐史,就讀了《二十四史》的《舊唐書》、《新唐書》以及《資治通鑑》裡的唐朝部分。
讀完這兩部正史,至少你瞭解的都是流傳了成百上千年的正統歷史,不會有大的偏差,也不會被別人輕易忽悠。
二品國史大咖,深入瞭解由於正史有其歷史侷限性,不像我們後人縱覽上下五千年,看得更清晰。加上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很多時候我們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鑑》往往懵懵懂懂,這時候就需要站在一些公認的、研究國史的專家教授們的肩膀上,讓他們帶著你再研讀一遍正史。
這些人有錢穆、呂思勉、陳寅恪、黃仁宇、柏楊等等(排名不分先後),這些近代國史大咖一生鑽研歷史,他們通讀了無數的史料才寫就並流傳至今的著作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下圖為近代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肖像畫)
當然由於每個專家的精力是有限的,各自專研的朝代並不相同,我們一定多搜尋,找到相關領域的專家著作。像我研究唐史,就在眾多大咖著作中選了王仲犖的《隋唐五代史》、岑仲勉的《隋唐史》來深入閱讀。
當然每個史學家都有各自的觀點,我們研讀這些大咖的著作時,記得多學習他們的史觀,加深對歷史的瞭解,但也不要偏聽偏信,否則就違背了閱讀的初衷了。
三閱國外名作,彼此驗證最後,在看了我們華人自己對歷史的研讀外,為了更客觀地驗證歷史的真相,我們很有必要研讀西方史學家撰寫的中國歷史的著作。
畢竟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決定了雙方看待事物、問題的角度會很不相同,此外他們跳脫了我們華人的主觀視角,從旁觀者的視角看到的中國歷史也會很有趣、也很值得借鑑。
像我這次研究唐史,就參考了崔瑞德主編的《劍橋中國隋唐史》,大有收穫。因為你會發現西方的史觀和我們竟然是如此不同。
透過以上三點,和我以唐史書籍的舉例,相信每個喜好探究歷史真相的愛好者,一定能收穫相對準確的歷史,並逐步形成自己的歷史看法與觀點,再也不會被任何人或者是任何媒體帶偏了。
回覆列表
非常贊同你的觀點
主觀歷史和博人眼球的歷史文章不少,如果想客觀看歷史,多讀一些有權威性的,比如《中國通史》《史記》,當然這類書籍趣味性少了點。不過想想歷史的真實性又是一個考究的問題,所以也不太糾結這個問題。
以前上大學的時候喜歡讀個人傳記《毛人鳳傳》《戴笠傳》這種,就有一種感覺,裡面的東西特別詳細,詳細到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一些私人的事情,這種作品可能是想提高讀者的興趣,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觀想法,卻給人一種演義的感覺,對於特別喜歡學習客觀歷史的人來說就不是很喜歡了。
後來一段時間,我喜歡上了營銷號裡一些歷史類的,可是讀來特別彆扭,有的甚至歷史常識都沒有,瞎編亂造,人家說野史,也不是說讓你在這裡演義啊,關鍵是有鼻子有眼,把一些人還糊弄了,我相信裡面真的有特別嚴謹的人,可博人眼球胡編亂造的作者也不在少數。
現在讀書時間比以前少了,所以更想選擇一些客觀類的,權威性的,如果想客觀讀歷史,多看一些權威性的書籍,《中國通史》之類的和手札之類的。
不過現在有一種想法,歷史之所以成為歷史,是因為發生了,而我們沒有經歷,即使是當時的權威之人所書,也有自己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所以也不必太糾結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