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封弦
-
2 # 江湖好比一道門
白起承認秦國軍隊已經摺損過半,趙國士卒雖然被白起誘降,但是戰鬥力尚在,秦國也養不起,養虎為患,所以也是無奈之舉!
-
3 # 很爆燥很牛皮
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兵,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吧。秦趙常年征戰,彼此結怨已深,為報仇殺。40萬降兵如果不殺需要大量的糧草供給,長平之戰幾乎已經耗盡了秦趙兩國的國力,為了降低國力消耗成本,必須殺。秦國早有稱霸一統之心,奈何趙國卻連卻之,殺此40萬降兵,可以大大消耗趙國軍力,同時可以震懾四方諸侯。秦國經商鞅變法後有很明確的軍功獎賞制度,殺40萬人,這軍功,前無古人了。冷兵器時代,沒辦法,就是這麼殘酷啊!
-
4 # 實用Excel
1、兵變
因為趙括貪功冒進,被白起設計包圍,趙軍沒有了糧草供應,秦軍可以源源不斷的獲得補給。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全民尚武,單兵作戰強悍,被包圍以後,沒有放棄,而是不斷的努力突圍,因秦軍防守嚴密,未能如願。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趙軍依然堅持了46天,在趙括戰死以後才投降秦軍。
由此可見兩點,一是趙軍強悍、二是趙軍恨秦。之所以投降是形勢所迫,而絕非心甘情願。如果只有少量士兵,可以慢慢同化,但40萬幾乎是趙國全部精壯男子。一旦讓他們吃飽,又變回了40萬個戰士,隨時可能兵變。
同時,更不能放,如果放回,趙國未傷筋骨,長平之戰等於白打,空耗國力。
2、糧食
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有些男子扛起鋤頭是農民、穿上軍裝是士兵,長平之戰耗時三年,秦國雖有巴蜀等地的大糧倉,但是供應長平的秦軍也不是輕而易舉,一下多出40萬張嘴,秦國也捉襟見肘。
3、主將
白起綽號“人屠”、“殺神”,其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伊闕之戰、垣城之戰、光狼城之戰……一生殲滅敵軍百萬有餘,絕非心慈手軟之人。
留,留不住;養,養不起;放,不能放……只有殺之
-
5 # 麥子麥子在一號
秦軍認為趙國人多變,雖然投降怕終會倒戈,殺了放心。
常年戰爭,雙方都有死傷,彼此仇恨。
糧草匱乏,養不起這麼多人。
屠城,坑殺在當時屬於正常情況,不需要揹負道德壓力。
-
6 # 龍井茶葉虎跑水
白起認為,這些降卒反覆無常,都不可靠,非盡殺之不可。於是一夜之間把趙國四十萬降卒全都活埋了,只留下幼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趙國,讓他們宣揚秦軍的軍威。
-
7 # 三生有鏡
現代職場人士很容易體會白起當時的心境,即使贏得了長平之戰的輝煌勝利,也是憂心重重,先是上級不信任而被雪藏,派年輕的王齕主帥掙經驗,看戰場形勢極為不利才被任命,戰勝並俘虜40萬趙軍後陷入進退兩難,留之則前功盡棄,為趙國保留有生力量,且消耗秦國大量糧草,殺之者揹負殺降罪名,多次請示秦昭王未獲明確書面答覆,只能背鍋殺掉40萬俘虜。事後又被小人范雎在背後算計,失去了滅掉趙國的不世之功,且不說趙國能否被滅掉,處處受制於小人的感覺的確不好受。
-
8 # 天地話史
首先說觀點,長平之戰被人為誇大了,實際上戰國時期雙方不可能有那麼大的戰爭。趙國兵力在10萬左右,秦國起初兵力在15萬,後來又增兵3萬。戰後秦軍將親趙國的百姓也屠殺了一些,誇大了戰果。
前262年,秦國白起進攻韓國,攻克野王(河南省沁陽市),上黨與外界通道被切斷。上黨郡長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將上黨地區17座城池全部獻給趙國。秦國不願意到手的肥肉被搶,長平之戰拉開帷幕。
一、趙國為什麼要接收上黨?
上黨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北上可取趙舊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向東越過太行山可直接威脅趙國的都城邯鄲。上黨地區趙國的屏障,過了上黨就是平原地區,趙國首都邯鄲無險可守。
後來秦始皇滅六國,秦國就是經過上黨進攻邯鄲,上黨地區趙國不可能不守!
二、這場戰爭打了多長時間?
《史記》上記載長平之戰持續了五個月到六個月。《呂氏春秋》則記載打了3年。呂布韋在趙國做生意,後來又擔任秦國宰相十多年,是戰爭的經歷者,說法應該可信。
戰國後期秦國地域更廣,3年的戰爭還能支撐住,另外。而趙國北方要防禦匈奴和燕國,西面又要持續戰爭,另外,上黨是山區,運糧就更困難。這也是趙國支撐不下去的根本原因。
三、其他國家為何不援救趙國?
五國不救援趙國,各有原因:韓國已經瀕臨滅亡,上黨都放棄了;魏國認為秦國進攻趙國,是對魏國有利的事;楚國和齊國離得遠,難以救援;燕國笨蛋國君姬喜竟然被秦國收買,在後方擾亂(燕國勾結秦國,沒多少年就嚐到被滅國的滋味)。
另一方面呢,上黨地區是山區,魏齊楚也不容易救援。
四、廉頗戰績如何?
長平之戰打了兩年多,廉頗廉頗指揮階段,趙軍損失了六個尉,被迫轉入了守勢。根據秦簡和其他考古證據,六個尉所帶的兵力應該接近萬人。
戰國時期趙軍野戰出名,廉頗向來以主動進攻聞名,趙軍損失1萬人,為何轉入防守呢?看來戰場上秦軍兵力肯定佔優勢,廉頗只能守長平,透過防守戰略與秦國對抗。
五、趙括的能力如何?
前280年,趙惠文王趙何命趙奢為將,攻打齊國的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趙括參戰出計謀拿下麥丘。此後,在趙奢被封為馬服君的閼與之戰中,趙括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過20年後的長平之戰,趙奢指揮卻失當,陷入重圍。說明他只是一個參謀型人才。
六、40萬趙軍如何被包圍?
趙括帶領趙軍出兵攻擊秦軍,白起佯裝戰敗退走,趙軍直達秦軍營壘。這時,秦軍一支二萬五千人的奇兵已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騎兵堵截住趙軍返回營壘的通道,趙軍被一分為二,糧道也斷絕。
長平之戰的戰場是武訖嶺、秦關、大糧山圍起來的三角地,地形舒緩,周邊是類似於丘陵的山,中間是平地,不是那種險要的地形。趙括帶四十萬大軍,為何無法突破三萬人的堵截?
七,雙方兵力到底多少?
按照古戰場地形,趙軍出擊並不是進入山谷地段,秦軍依仗地形封堵。那麼,秦軍僅三萬伏兵,為何趙軍40萬就不能突破包圍?
1995年,高平市長平之戰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屍骨和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一號坑中重壘交錯的屍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顯斷裂的痕跡,應系刀砍。有的胸腔內遺有箭頭,還有的僅見軀幹而無頭顱。這些均說明他們是被殺死後掩埋的。一號坑和附近的二號坑均為深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而非秦軍專為掩埋戰俘屍體所挖。
從目前發現來看,遺址坑中屍骨是被殺害後丟棄到天然的溝壑中掩埋。這更像是戰爭中死亡,而不是後來被活埋。從屍骨數量上看,也遠未達到40萬。
從廉頗指揮時損失1萬兵力就被撤職看,趙軍的數量遠遠不到40萬。當時趙國的人口,根據考證在400萬左右。按一戶五人,五戶出一兵的正常動員情況,趙國總共能有15萬軍隊。趙國需要分出一部分軍隊防範匈奴,還有燕國偷襲,所以長平之戰兵力應該不到10萬人。
而秦國初期兩路大軍,兵力在15萬左右,因而廉頗只能採取守勢。後期更換白起,秦國又出動了3萬左右的兵力,基本上是動用了全部兵力。白起採用誘敵深入計策,動用了新投入的3萬生力軍將趙軍圍困住。
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趙軍全軍覆沒。秦國為了報復上黨地區投靠趙國,屠殺了當地百姓。長平之戰,也被秦國鼓吹成了坑殺40萬趙軍的超大戰役。
-
9 # 南海長纓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軍事家。此人智勇雙全,不僅驍勇善戰而且用兵如神,一生經歷大小戰事七十餘場,無一敗績。白起被後世稱為“戰神”。在長平一戰,白起就坑殺了四十萬趙軍。
原因:
一是白起想在戰爭中樹立自己戰神威名。
二是他認為趙國士兵軟弱無能,留下無用,必須殺死。
三是白起殺死了以百萬計算的敵軍,就是想讓別國聽到白起二字就會不戰而慄,放棄抵抗。
-
10 # 風雨中的梅雲
坑殺的意思是殺死後挖坑埋了的意思。也就是說,秦趙雙方打仗。趙軍陣亡四十五萬。秦軍打掃戰場,埋葬了趙軍的屍體。要知道,據史書記載。趙軍被秦軍包圍後。進行了許多次突圍反衝鋒。都被秦軍以弓弩射回。這麼多次突圍反衝鋒,趙軍不可能沒有傷亡。這些傷亡該怎麼算?包括趙括都在突圍中陣亡了。另外還有,趙軍四十五萬,被困幾十天。最後不得不靠自相殘殺,吃人肉活命。那麼不論是吃人的還是被吃的。又該怎麼說?幾十天后。趙軍還剩多少人?
要知道。長平之戰最開始。秦軍六十幾萬,作戰將領是王紇,趙軍四十五萬,將領是廉頗。最開始,王紇帶兵一舉攻破韓國的軍事重鎮野王。切斷了韓國上黨地區軍隊的歸路。使得上黨成了韓國的飛地。為了防止韓國和相鄰的趙國和魏國的反撲。王紇在野王也留了不少軍隊。大概十到十五萬。因為當時的趙國在邊界線集結了四十五萬大軍。(趙國主要是怕秦軍進攻趙國而做的防禦)之後,王紇率領大軍繼續追擊韓國敗軍。韓國敗軍迴歸無奈,只好朝上黨退卻。上黨太守為了挽救韓國。便拒絕韓王的聖旨。私自將上黨獻給了趙國。趙國平白無故的得到一大塊土地。舉國歡慶。同時派趙軍進入上黨地區進行駐防。
王紇大怒,率軍直接攻擊上黨。這等於是跟趙國不宣而戰了。秦軍將士也很憤慨。自己辛辛苦苦的忙了半天,趙國卻撿了便宜。在秦軍將士的勇猛作戰下。上黨地區在趙國手裡還沒捂熱乎,就被秦國奪走了。丟失了上黨,廉頗自然逃不了干係。但他不善於進攻,而他也知道眼下秦軍士氣正盛,打仗趙軍也討不到便宜。只能等秦軍的兇猛勁過去了再打。
按理說秦軍奪回上黨也該滿足了。但趙軍收留韓國太守又惹怒了秦軍。因為隨著上黨地區被秦軍攻克,韓國的太守和韓軍殘部卻逃到了趙軍的大營。於是秦軍對早已做好防禦的趙軍發起了進攻。一時間,朱丹玲,光狼城等趙軍的防禦工事全被秦軍攻克。由於秦軍進攻的一面坡勢必較陡峭,再加上老蔣廉頗擅長打防禦戰。所以秦軍的傷亡比較大。再加上廉頗在隨後的兩年之中,不停的攻擊秦軍的補給線。使得秦軍的傷亡持續加大。在持續對峙的近兩年時間,秦軍的傷亡達到了一半還要多。秦軍的傷亡也傳到了秦國,昭襄王趕忙對趙國實施對廉頗的流言。於是,近乎在相同的時間,秦趙兩國不約而同的都進行了臨陣換將。只不過秦軍是暗中進行。而趙國是公開進行。秦軍暗中換上了戰神白起。趙國則是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到達後,聽聞了秦軍的傷亡數字。覺得趙軍以優勢兵力,必能一舉打敗甚至是全殲秦軍殘部(傷亡大半應該算殘部吧?)
而秦軍這邊,由於長時間被趙軍掏襠,早已經士氣低落,甚至是無心再戰。但當他們看見戰神白起後,一下子士氣就恢復了。在整個戰國,不知道白起的人恐怕不多。再加上白起用兵從無敗績。既然這次換他帶軍,那就是勝利在望了。接下來,白起看著地圖,製作了針對趙軍量身定做的殲滅戰。誘敵深入,切斷退路,分段腰斬。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最後全部殲滅。
坦白說,這個時期,秦軍之所以能圍困近乎一倍的敵人,主要是依靠上黨長平一帶的地勢為主要壁壘。比如,封堵山谷兩頭。趙軍被圍困後,在最短的時間就開始了突圍衝鋒。這個時段,也是秦軍防守最為艱難的時候。抓過野獸的人都知道。這叫困獸猶鬥。在突圍了多少遍,都沒成功後。趙軍的反撲也開始少多了。他們開始在山谷底部構建壁壘企圖原地待援。在這幾十天內,趙國對此展開了充分的外交求援。但其他國家都無動於衷。趙國只好將國內的農民組成預備役。趕往長平救援。
再看秦國,昭襄王深知,白起能用一半多點的軍隊,圍困近倍的敵軍。能做到這一點,白起已經非常牛逼了。趙軍的外援一到,白起就會全軍覆滅。因為白起已經拿不出一兵一卒來阻擋趙國的援軍了。昭襄王連忙趕到距離長平地區最近的河東和河內幾個縣,給全縣每人賜爵一級。然後組織十五歲以上的男子。發給他們武器。讓他們去跟隨將領,阻擊趙國的援軍。並且擊退援軍。
隨著趙括戰死。剩餘的趙軍群龍無首,便開始向秦軍投降。秦軍一檢查,戰俘數量很多。近乎跟所剩的秦軍數目差不多。
現在,長平之戰是勝利了,可面對如此之多的俘虜,白起猶豫了。全部收留。顯然不現實,經過兩年多的拉鋸戰,秦軍僅剩三分之一多點(二十萬左右)而眼下的戰俘人數跟秦軍差不多。試問一下,一比一。怎麼俘虜。即使全部收留。那麼一旦趙軍鬧事。怎麼辦?白起不敢往下想了。至於放他們回去,他們拿上兵器,還會是士兵。再說了,秦軍之所以成功,那是流言廉頗的功勞。趙國能上一次當,還會上第二次當嗎?再加上趙人善戰勇烈,到時候會更加麻煩。再者說了,白起什麼時候釋放過俘虜?於是。白起假裝說會帶他們回去。先安撫他們。之後,趁俘虜們鬆懈的時候,屠殺開始了。最後,白起把剩餘的二百多個小孩子放回了趙國。這就是長平之戰的大概經過。我說的也有出入。歡迎指導補充。謝謝。
-
11 # 我的天使176
因為這個時候秦國的野心是消滅六國,統一天下。所以秦國的戰略是:一,攻佔敵方的土地,獲得土地上的糧食物質和人民。二,消滅敵方的武裝抵抗力量,建立自己的統治。比如,秦滅韓以後,就把韓國設為穎川郡。而且,古時候的戰俘一般都用來作奴隸和陪葬。活埋在今天看來是很殘忍的事情,但在古代先秦時期卻是普遍事情,秦始皇后來不是曾“坑儒”嗎?就是當時國家的刑法中,處死罪犯的刑罰也是非常殘酷,烹、腰斬、車裂等等。用斬首的方法處死犯人是西漢文帝后才實行的。所以,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白起坑殺處理趙國戰俘的方式並非是多麼殘暴的行為。趙王遷處死李牧的方法是車裂。秦始皇處死白起的方法是“賜劍令其自盡”,這是“恩賜”了。至於有人說把戰俘武裝進攻別國,當時很少有這種觀念,孫子兵法上說: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換旌旗,其善而從之,卒善而養之,此為勝敵而益強。但當時,秦國養不起,所以只能殺掉。
-
12 # sl87143
長平之戰,秦軍自身也傷亡了二十萬人,趙軍的這種死戰不降的行為,徹底的激怒了秦惠文王與白起!為了徹底的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也為了以後的秦人不再付出那麼多的人命,所以才坑殺了四十萬趙軍,白起的這個行為,挽救了後來許多的生命!對比二戰時的日美硫磺島大戰,美國不是也以相同的理由,扔了兩顆原子彈嗎?誰會說美國人幹錯了?斯大林的計劃還沒有來的及實施呢,要真實施了,今天也就沒有日本了,反而東亞太平了許多!
-
13 # 重走玄奘路
坑殺不是活埋,把人殺了堆放在一起叫望京
長平之戰遺址已在山西高平發掘規模沒有那麼大,屍骨都是殘缺不全零亂的
主要應該是糧草問題,人吃馬嚼需要大量糧草
就算趙軍只有二十萬人糧草也不是小數目
趙軍沒有糧草自身失去戰鬥力倒戈的可能性不大
嬴駟是滅趙不是勝趙,不殺降卒趙國實力還在
趙括檢查四十多天已屬不易,
秦滅六國白起一人殺一百二十多萬人
戰國時代沒有紙何來紙上談兵
-
14 # 天蟲崽
1、從當時戰爭的背景來看,秦國已經過秦孝公、秦惠文王、親昭襄王三代君主勵精圖治,變法圖強,國力已是戰國最強,能和秦國相提並論的只有趙國。秦昭襄王的意志是秦國大出,一統天下,而對趙作戰目的就是要滅國,滅掉趙國,秦國統一天下便指日可待。所以長平之戰耗時三年秦軍也未撤退,這就是滅趙的意志堅定。秦國還從巴蜀開道運料,國內大量徵兵,可以說舉全國之力支援戰役。秦國投入巨大,若給對手一絲機會,自己就可能耗盡國力,被對手反噬。
2、從當時具體情況來看,當年天下大旱,糧食歉收,秦國趙國的軍需補給都非常困難。秦國一下俘虜這麼多趙軍,自己的糧食都不夠,哪裡再能給趙軍俘虜吃飯。而放掉趙軍,便是給了對手喘息之機,秦國再想滅趙, 就非常困難了。
3、從白起的作戰思想來看,白起作戰從來不以攻城為主要目標,而是消滅對手有生力量,給對手以致命打擊,戰國時期人力就是最大的資源,要想滅趙,40萬俘虜只能殺掉,這也是戰爭目的決定的。其實從史料來看,當時白起俘虜趙軍後也曾請示秦王如何處理,但秦王未作答覆,這樣白起也就明白殺降的惡名只能他來揹負。
從以上來看,坑殺趙軍俘虜是由當時秦國堅定滅趙的目標、缺糧的現實狀況、白起的作戰思想決定的,一定程度上也是無奈的選擇。但這也是秦國統一中國的決定性戰役,為結束了幾百年戰國紛爭奠定了基礎,開啟統一的華夏文明。
-
15 # 阿岔視角
謝謝邀請。長平之戰之後白起坑殺降卒(前260年)在《史記》的秦本紀和趙世家中均有記載,應該是歷史事實。不過,說是坑殺降卒40萬人,肯定是誇張。因為這次戰爭前後一年多,雙方投入人數總數應該超過一百萬。都是舉國之力。秦國動員是十五歲以上男子都要上前線,女人和六十歲以上的男人還要做後勤補給。具體的長平之戰、也就是趙括為將後主動出擊開始到戰爭結束,實際上雙方連續戰鬥四十多天,其中各自戰死人數應該都已經超過二十萬。戰後實際投降人數最多估計應該只有十幾萬。
白起為什麼要坑殺降卒?以阿岔看可能有這幾個因素——
一、養不起放不得的考慮。因為這場事關國運的戰爭投入太多,損失也太大,得到的俘虜根本沒有辦法處理——養是養不起,放了又是未來的敵人。
二、戰爭太過慘烈,活著的敵對情緒嚴重——雙方戰死人數各自都要二十多萬。不論是倖存的趙國將士還是秦國將士,雙方敵對情緒應該非常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殺人洩憤就可能成為一種集體宣洩。
三、威懾的考慮。這是斬草除根的做法。因為在趙國,戰爭就是衛國;而秦國是消除威脅,震懾其他諸侯國。在當時,趙國是東方諸侯國唯一可以抗衡秦國侵略(在秦國則是統一大業-阿岔)的力量。這一仗基本上消除了趙國的威脅,趙國從此再也無法與秦抗衡。另外,因為在這次戰爭中,秦國也是元氣大傷,也需要時間恢復。所以,不留後患就成為一個慘無人道但卻不得不為的無奈的選項。
-
16 # 邁克爾唐僧6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殺的話長平之戰就白打了,想要徹底征服一個國家,需要至少幾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去同化它,因為一個存在了百餘年的國家不管是文化思想教育生活習慣等等都是很難短時間改變的,這就需要創造機會殺雖然不是最好的方法,不過是最立竿見影的你沒了反抗能力或者被削弱了那我就有機會同化你了。
-
17 # 我是一個存在483
長平之戰,趙師敗,卒四十萬人皆降。秦武安君坑殺的理由是: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於是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長平之戰中,為戰勝趙國,秦王自河內發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秦攻趙,雖勝,但也是慘勝。史載:秦雖勝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因此,四十萬降卒,秦無兵力看押,也無糧草餵養,放不能放,留不能留,也不歸順秦,只能殺之,於是乎挾詐而盡坑殺之。成就了一代軍神、殺神、人屠白起之名。
-
18 # 趙劉果兒
白起坑殺40萬敵方降卒!替人背黑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秦國能夠一統天下有兩個關鍵性的人物!秦昭襄王和白起。白起少年時期踏入軍旅生涯,從一名普通士兵一躍成為秦國政權最高軍事統帥;大良造,不僅僅是因為他擁有豐富的個人軍事指揮能力,同樣也脫離不開秦昭襄王的全力支援和一路提拔。正因為兩人的齊心協力、攜手合作才最終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好趨勢。然而,兩人的關係還是走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秦昭襄王最終賜死了白起。
長平之戰秦國完勝趙國,白起大肆坑殺40萬敵方降卒說起。長平之戰是秦國以誘敵深入之計圍困趙軍於峽谷,斷糧四十餘天,主將趙括最後突圍時戰死,40餘萬趙軍人心早已渙散,集體投降秦兵。在歷經了兩年多的拉鋸戰後,地球人都知道,秦國贏了,這是秦國君臣期盼已久的事情。然而開心沒多久,另一件頭疼的事情就來了。長平之戰打了多年秦國儲備糧食早已消耗殆盡,秦國上下勉強餬口度日,秦國君王也減少每日餐量用以支撐秦軍部隊用糧。
四十萬降兵就等於說是四十萬張嘴等著吃飯,任何一個強大的政權也耗不起。所以這批降兵是絕對不能放到秦軍大營中養著的。如果把他們押送到到秦國國內各地分散管理的話,近40萬軍人在押送到秦國途中則需要分出大量兵力來看管押送,光是在押送途中所消耗的糧草,就足以在和趙國打一次長平之戰沒什麼區別,古代歷史趙兵的國家認同感很強,萬一吃飽了,在路上翻臉不認人,誰能保證控制得住他們呢,這幾十萬人一旦到了秦國境內,稍有不慎,極可能引火燒身。最後秦國君臣一致覺得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坑殺,簡單、快捷、省事,但是國際輿論勢必會一片譁然,秦國名聲上有會有一些不好聽。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誰來下這個命令!秦昭襄王是秦國君王,白起是秦軍三軍統帥,他們兩都有這個權力。但是,誰下了這個命令誰就要承擔殺降的責任,任憑你再大的功業,青史丹書也會把你寫成一個好殺嗜血的屠夫。我們無法考證秦昭襄王是否私底下給白起下過殺降的命令,但是從結果來看是白起承擔了殺降的責任。歷史記載說是白起在長平一戰中坑殺了趙國降卒40餘萬,而不是秦昭襄王下令坑殺趙國降卒40餘萬。
我們知道,40萬趙國俘虜如何安置,是擺在秦國君臣面前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大難題,作為臣下的白起勢必會和秦昭襄王做出彙報,聽取君王的處理意見。這件事情倘若放到現在,屬下勢必會在第一時間打電話或透過微信向領導做出彙報。站在當下管理者的角度來分析秦昭襄王,你會不難發現,秦昭襄王是不可能直截了當向白起下達坑殺40萬趙兵俘虜的命令。地球人都知道,秦昭襄王不是一個人,他代表的是一個秦國,而一國君王下達這樣的命令勢必會連累秦國政權的國際聲譽,地球人都會認定秦國是一個殘忍好殺的暴虐國家,從而一起攜起手來討伐暴秦。而白起就不一樣,他僅僅只是秦國的一名將軍,地球人僅僅會將罪責歸咎於他一個人身上。
於是;為了秦國,為了君王,為了秦軍,最終白起主動站出來承擔殺降40萬趙兵的罪責,我想在白起的內心包裹著各種委屈痛苦,即使有一萬不滿,他也只能默默獨自承受。他肯定在想,我為秦國掃清了統一天下的障礙,卻還要我在歷史上揹負如此惡名。
-
19 # 情感雜燴飯
三個原因吧
1.40萬敵方,大部分應該都是趙國降卒吧,就算投降吧,大部分應該都是不願意的,為防止變亂,40萬人,一部分變亂可能就會引發連鎖反應,這是很嚴重的,而且是誘殺,說明40萬士兵團結起來是很可怕的。
2.糧食原因吧,糧食稀缺,根本顧不了那麼多士兵。
3.秦國主將白起心狠手辣吧,殺那麼多人,一般人真做不出來。
-
20 # 歷史微探索
秦國對戰趙國,雖然說在長平一戰重挫的趙國,那也只是一時的勝利,贏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並不足以擊垮一個足以和秦國抗衡的一大強國,唯有一鼓作氣,拿下趙國都城,才可以說達到了不管是從軍事上還是政治民心上重挫趙國的戰略目的,而若是留下這些戰俘,那麼無疑是拴住了秦軍的雙腿,給秦軍內部埋下一顆重磅炸彈。
白起劇照
雖然說秦國戰勝了趙國,但是趙國也無疑是給秦國造成了重大的損失,加上重兵作戰糧草的損耗,即便是以秦國這種耕戰國家,坐擁四大產糧基地的農業大國也是很難過的,如果再加上四十萬人的吃喝,那麼直接就會繃斷秦軍的糧草運輸這條線,另外秦軍雖說舉國作戰,但是長平一戰下來六十萬秦軍亦是傷亡過半,照看這批俘虜本身就是如履薄冰,一旦發生炸營,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而這也就使的秦軍喪失了任何主動作戰的可能,而對於白起的戰略意圖來說,長平之戰的勝利,應當趁趙國沒反應過來或者趁趙國虛弱之時,直取邯鄲,以此直接滅亡趙國或者直接徹底的打趴趙國,而對於戰國時期殺俘或者用俘虜祭祀,陪葬本身就是一種常態,只不過數量上沒這麼多罷了。
所以說,出自於將領視野的考慮,這種做法對於白起而言是最好的選擇,當然作為君王的話這種選擇無疑是不可取的,所處地位不同選擇也會不一樣。
回覆列表
主要原因有三:1、古代壯丁價值很高,直接坑殺戰國40萬降卒,對趙國的綜合國力是毀滅性的打擊,在出生率低下的年代,這樣的損失,上百年也難以恢復!2、秦國在長平之戰損失也很大,40萬降卒所帶來的不安定,不確定的因素,白起也沒有太好的解決方法,再加上秦國是以敵國將士首級記軍功的,全殺了倒是當時兩全其美的好選擇。3、長平之戰打了好幾年,雙方百萬大軍對峙,趙國的存糧所剩無幾,秦國也好不到哪去,這40萬降卒的糧草對於秦國是天大的難題,一旦斷糧,降卒譁變的風險暴增,只有全殺了最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