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高校級的探索者
-
2 # 博阿士
應該沒有,行星如果質量太大,就會造成核心高溫高壓,進而發生核聚變反應,一旦發生核聚變,這個星球就不是單純意義的行星了,而應該算恆星。所以行星不可能達到太陽這一數量級。以前好像看過一篇研究木星的報道,說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她沒有岩石表面,內部都是氣體,所以密度比較低,但木星的引力還不足以造成核心發生核聚變反應,如果說木星再大一點,壓力就足以引發內部發生核聚變反應,所以研究人員表示,行星最大能達到的大小就跟木星差不多,所以宇宙不可能存在像太陽那麼大的行星。
-
3 # 海盜八號
現實中,不存在這樣的行星。若一個星系中真得有一顆行星的質量或者體積比太陽還大,他應該早就被點燃,這是其一。
即使他沒有被點燃,由牛頓第二定律我們知道力是相互的,恆星的引力促使行星圍繞其轉動,行星的引力也有使太陽圍繞其轉動的趨勢,只是太陽自身太大,使得效果微乎其微。但是如果行星的質量足夠大,那麼效果就會很明顯了,二者會組成互相繞著對方旋轉的雙星系統,那麼此行星也失去了作為行星的意義。
-
4 # 提筆匯年華
根據理論是不會有的,行星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內部的核聚變從而變成恆星,目前理論上行星的上限為木星質量的十倍左右,既太陽質量的十分之一,如果按體積算的話,恆星中的紅矮星白矮星體積很小,可能會有一些木星之類的行星比紅矮星大,但質量不會超過紅矮星
如果地球引力夠大,吸附足夠多的氫氣,也會變成恆星
-
5 # 哥愛穿拖鞋
嗯很遺憾的告訴你目前還沒發現比太陽大的行星
目前人類已知最大的行星是TrES-4(從體積上來算最大)這顆行星位於武仙座,母恆星是一顆叫GSC 02620-00648的恆星。TrES-4的體積約是木星的1.7倍,但是質量要比水星還小。因此它的密度非常低。而眾所周知 太陽系中最大體積的木星 體積也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 ,所以TrES-4肯定比太陽小得多
還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由於觀測所限,人類目前能觀測到的行星還不足千顆,所以沒發現超大行星也屬正常
-
6 # 公甲鳥
行星應該沒有比太陽大的,因為行星達到一定體積就會氣化,科學家預測,幾十億年後,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都有可能演化成恆星。
-
7 # 輸油管大戰排氣筒
行星有氣態的和岩石的,氣態的行星有太陽那麼大的時候必然已經自己點燃了成一個太陽了,既然點燃了就不好說它是行星了,要說雙星或者其他的多恆星系統!那麼岩石的呢?根據太陽的聚變規律,太陽生成鐵以後就是它的死亡期,就是說鐵以下的元素都可以聚變釋放能量,鐵以後的元素生成要吸收能量,所以當巖質星球有太陽那麼大的時候,它的重力足夠它點燃鐵以下的元素,越來越熱時,爆炸就是它最後的命運!所以個人認為是不回存在這樣的東西!
-
8 # 泰達米尓1
行星分為兩種,氣態行星和類地行星(也就是岩石類),前者如果達到太陽大小,其引力將會引發內部結構發生核聚變,這時它不能再被稱為行星了,而應該是恆星;如果是後者,那它的質量是恐怖的,引力大到足以把它瞬間坍塌成黑洞。
-
9 # Tur圖靈
質量比太陽大的行星理論上存在。
有人說只要達到一定質量的天體,比如天體有太陽這麼重,那麼就會被點燃變成恆星。
然而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成為恆星的門檻條件,其一要達到0.08倍的太陽質量,其二是其主要成分是氫。
如果主要成分不是氫,那麼就需要更大的質量才能引起聚變反應,元素越重,升格恆星所需要的天體質量越高。
我可以告訴你,當天體主要成分是碳元素或者是元素週期表更高的元素的時候,那麼即使天體達到太陽那麼大質量也無法引燃進一步的聚變反應了。
現在來做說明:我們的太陽是個黃矮星,正進行著氫變成氦的核反應階段。
現在的太陽正值中年,大概再過50億年,太陽內部的氫基本聚變成氦,太陽會從紅矮星演變成紅巨星。那時也是我們可預見的地球末日。
在太陽的紅巨星階段,內部核反應並沒有停止,氦會進一步聚變成碳。當太陽內部絕大多數的氦被反應完全後,問題就來了,太陽的質量並不足以引起碳進一步的聚變。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將會停止,此時差不多就是太陽生命的終點,太陽因無法克服引力作用最終塌縮變成了一顆白矮星。
繞了一大圈,我們終於回到了正題。
白矮星是主要成分為碳以上的元素構成的天體,並不少見。根據推測,銀河系大約10%的天體都是白矮星。其中不乏質量比太陽還大的白矮星。而這個就是可能比太陽質量還大的行星存在的證據。
其實不然,我們假想一個巨大的岩石行星,不斷的吸收周圍的物體增加質量,因為它主要成分不是氫和氦,質量增加的過程就不會引發核聚變升格成恆星,最終它達到比太陽還大的質量,就彷彿白矮星這樣。雖然這樣的機率很小,但理論上也還是能證明,比太陽質量還大的行星是存在的。
當然,白矮星也有質量上限,當白矮星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1.4倍,就會塌縮成中子星,超過3.2倍,則成了黑洞。
所以我們理論上可以認為,存在比太陽質量更大的行星,但是它的質量不能超過太陽質量的1.4倍,不然就進一步塌縮成中子星了∩_∩。
-
10 # 生存是文明第一需求
你首先要理解一個基礎概念,什麼是行星,什麼是恆星。像太陽那樣的巨大等離子體能夠自身發光發熱,才叫恆星。木星也很大,但它沒能成為第二個太陽,它的能量不足以產生聚變。否則,它也會變成恆星。
-
11 # 李松顏
其實是這樣的行星本來就是恆星後期無力的時候吸引了周圍的岩石和鐵,它的引力不大。後期會自然死亡。引力會最來最少,就像月亮離地球會越來越運這樣。火星基本已死了。當體積再大時引力不能支援會自然死亡。不會再增大
-
12 # 石油熊貓
理論上不會有的,比太陽還大,如果是氫一定會被點燃,如果是氦等比鐵輕的元素,由於比氫同等體積太陽重得多,引力一樣能點燃核聚變。如果比太陽還大的鐵行星,別想了,真能出現早也坍塌成黑洞了。
-
13 # Ultra2017
不論是指的體積還是質量,普通物質的世界裡比太陽大的行星能生產的機率可以說是零。重元素的丰度是很低的,宇宙中絕大部分普通物質是氫和氦。因此,要在一個天文角度的小範圍內,存在太陽質量的碳以上的元素,而且還幾乎沒有氫和氦幾乎不可能。這些重元素最後聚集在一起的總質量還不能超過1.44倍太陽質量,不然就會塪塌成中子星或黑洞。這就要求更小的機率了。因此除了科技實力超強的文明去人為的製造,否則幾乎不可能天然形成這樣的行星。
-
14 # 2029一起走
說說自己的理解吧。我自己認為沒有,但是,理論上應該是有的,但是宇宙太大,人類科技還沒先進到足以發現這種行星的地步,真想看看真正發現這種行星後人類的表情啊。
按照太陽系形成的一種假設,星際塵埃受到某種衝擊,導致塵埃氣體分佈不均進而聚集併產生旋轉,中心形成恆星,外圍形成行星,照此,如果塵埃質量足夠大,那外圍行星應該是有可能比太陽大的,只不過這種情況比較複雜,因為你還得考慮中心恆星的質量以及這個大質量外圍行星的發展,如果湊巧兩者質量差的不是很多(差不多10倍的質量差),那中心恆星的地位有點尷尬,它會被這顆行星的引力拉扯導致在這個系統內位置都不固定(即,不像太陽這樣在太陽系的位置基本是固定的,因為太陽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以上,好像是這個數值),而且,如果這行星達到了成為恆星的條件,這個系統就變成了一個雙星系統了(雙恆星系統)。不過,說回來,上述假設又很可疑,如果外圍行星質量都那麼大,中心恆星質量得多大啊,質量越大壽命越短,它可能只存在幾百萬年至幾千萬年就超新星爆發了,把所有行星再次化成塵埃,如果真有這種行星,它躲在宇宙的某個犄角旮旯,極有可能在人類發現它之前就被中心恆星爆發摧毀了,所以人類不大可能發現這種行星。
上述只拿質量說事了,因為我認為宇宙中質量才是王道,體積並不十分重要,因為在宇宙中,所有天體幾乎都可以當做質點處理,如果構成天體的物質種類和組成比例很接近,那麼他們的體積是和質量成正比的,所以,只拿質量說明這個問題應該也沒錯。
這個解釋並不學術,因為我不是專業的,只是愛好,所以,重在交流。
-
15 # nt01
不可能存在因為質量決定引力大的星球質量也打大巨大的引力可是是固體碎裂。而氣體的行星變大就到恆星級別了。也就是說固體行星大小是有極限的。而氣體行星可以升級成恆星。所以不會出現比太陽大的行星
-
16 # 福寶來1
如果說比太陽大的恆星,那還是有許多的,太陽只是個黃矮星。而你說的行星是不存在的,宇宙中的元素絕大部分是氫,如果一個天體的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0.8% 其內部就會產生核聚變,就升級為恆星了。不能定義為行星了。
-
17 # 學而知知而行
首先來看行星的定義: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
再看如果到達太陽質量會怎麼樣。
和白矮星的行成原理一樣,太陽一樣大的行星,其物質密度不足以支撐強大的引力作用,最終會崩塌,行成白矮星。
而白矮星顯然不是行星
所以不可能行成太陽一樣質量的行星。實際上行星質量是有上限的,類地行星為14倍地球質量,類木行星為15倍木星質量。
-
18 # 裸猿的故事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知道兩件事:
什麼是行星;
太陽為什麼成為了太陽,或者為什麼太陽不是行星呢?
首先,簡單說行星和恆星的分野,最初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發現夜空中某些光點會動,而其它的基本不會亂動。因此,這些會動的光點就被行為行星,所謂行星就是會行走的星星。如果按照這種原始的定義,那宇宙中比太陽大的行星可就太多了。事實上,夜空中所有的星都在動,只不過大多數星星距離我們過於遙遠,因此我們的祖先認為它們好像是不動的。
當然,我想提問的人,應該不是使用的這種古老的定義,而是更新的定義,以太陽系為例,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公轉的星球。即在一個類似太陽系的系統中,中央點燃了核聚變的恆星,周圍有一顆或數顆圍繞著這顆恆星公轉的沒有點燃核聚變的星球。因為,如果它們點燃了核聚變,通常我們就說這個系統中有兩顆甚至更多顆恆星,而不是使用恆星-行星這樣的分類標籤了。
如果,我們知道宇宙中的星體都來自於星雲的內向凝縮,也許是單純的萬有引力,也許是超星星爆發出橫掃星雲的衝擊波啟動了這個凝縮的過程,同時我們還知道星雲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就知道在這樣的宇宙中,不可能凝縮出比太陽大(無論是體積還是質量)的星球同時還沒有點燃核聚變的。因為,只需要太陽質量大約千分之五的星球就足以點燃核聚變的熔爐,開始向外發光發熱了。
而已知最大的行星是“TrES-4”,在距離地球約1435光年外,直徑估計是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的1.7倍,是一顆主要由氫氣組成的巨大球體。它距離其恆星的距離近得讓人髮指,只有區區700萬公里左右(0.05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是指大約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因此它三天半左右就繞行其恆星一圈。
對於這些因為質量不夠因而沒有點燃核聚變的巨大行星,有一個詞是failed star。簡單的說就是沒有成為恆星的loser(失敗者)。這張示意圖做了一個簡單的分類。以木星為基準,質量大約為75個木星質量的星就能轉變為恆星了。在行星和恆星之間的曖昧質量區,有一個新詞來描述這些星球——brown dwarfs(棕矮星)。
-
19 # 攝日者戶外
親,首先糾正你一個錯誤。太陽是恆星,不是行星,地球,金星,火星,土星,木星等等才是行星。
宇宙之大,無奇不有。不論你是想問恆星還是行星,只告訴你一句話,這個世界超乎你的想象,沒有最大,只有更大。太陽在恆星世界裡就是小兒科。
沒事了到網上多看看天文知識,你會眼界大開。
-
20 # mcz107436431
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黑洞除外)每時每刻都向宇宙空間輻射著巨大的光能和熱能。輻射出能量的大小和天體的質量是成正比的。例如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和太陽本身都向宇宙空間輻射著能量,八大行星相對於太陽,質量太小了,所以輻射出去的能量相對於太陽就太小了,所以我們看到的行星是自己不發光的。
宇宙中天體發光的原因,不僅僅是氫核聚變成氦核的熱核反應。天體中心壓力巨大,只要有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都會相互靠近並碰撞,釋放出穩定的核能,並對外輻射出去。黑洞內部已經不存在原子、原子核、質子和中子了,所以黑洞就再也不對外發光了,只能以引力波的形式對外輻射能量。
由此可見,比太陽大的天體輻射出的光能肯定比太陽大,亮度也就比太陽亮,這樣的天體在質量和亮度上就不屬於行星了,它會俘獲周圍的許多小天體繞它旋轉而成為恆星了。
另一方面,恆星輻射出的巨大光能使恆星和恆星之間的空間膨脹很快,所以恆星之間的距離(空間)巨大。例如:我們的太陽和最近的恆星比鄰星的距離為4.3光年。這樣大的空間內,比太陽大天體就會俘獲周圍大量的小天體(行星)圍繞它旋轉,而使自己成為恆星。
由此可見,宇宙中不會存在比太陽大的行星。
回覆列表
有,而且很多。
在這裡先糾正一個概念,太陽不是行星,是恆星。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等離子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而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簡單區分就是,恆星發光,行星不發光。大部分的恆星都比太陽大,比方天狼星、織女星,都比太陽大得多。太陽在恆星中只算中等星,不算太大。(如圖)目前在巨大質量恆星列表中已知的質量最大的恆星,是R136a1,一顆藍特超巨星。這顆恆星的質量約是265太陽質量,亮度是太陽的870萬倍。之後還會有更多更大的恆星會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