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撐美食
-
2 # 九斤酒精就經緯
從懂行但又用的是不專業術語來表達的話:
①採集流程及注意事項
②加工整合技巧及工藝
④購買與品茶
⑤分享經營和提升文化氛圍
⑥創新與提升
-
3 # 實體店田甜
茶,雖然只是一片樹葉,然而,正是這“一片樹葉”的精神熠熠生輝。
無私奉獻的茶
茶樹對生長地沒有特別要求,不論土質肥沃與貧瘠,哪怕是在荒山上瓦礫堆裡,都能活下來併成長起來;對氣候也沒有特別要求,酷暑也好,嚴寒也罷,都能盡情地吸納天地之精華,年復一年,四季常青,既綠化環境又淨化空氣。它求之甚少,付出很多,葉兒採了又發,迴圈往復,一直到生命的終結。從採摘到製成飲品,茶葉飽受煎熬,卻把清新美味無私地奉獻給人類世界。
孤潔無慾的茶
茶樹不僅不避風霜雨雪,而且春不與百花爭豔,秋不與菊桂爭寵,隨遇而安,孤高畫質白,潔身自好,無慾無求,默默地紮根在寂寥的山野上。相傳2000多年前,甘露寺禪師吳理真“攜靈茗之種”,在四川蒙頂山五峰之中的最高峰上清峰裡,栽下了七株茶樹。它“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被後人譽為“仙茶”,至今仍存,可謂是孤潔無慾的典範。古人說“茶性儉”。若用茶蘊含的這一“儉”的特性,來隱喻人之修身養性的道理,那就是做人要追求簡樸的生活,淡泊似茶,心潔如佛。
堅守清靜的茶
道教典籍說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道家認為,欲做到清靜就須“目無所見,耳無所聽,心無所知”。茶樹在生長過程中,清神靜心,順應四時,默默然與世無爭;茶的內斂不浮華之秉性,以及茶葉在壺中靜靜地浮沉,並在沒有喝彩聲和欣賞之目光的情況下,悄然自我綻放、自我釋放,不也達到了極高的清靜境界嗎!當飲者悠悠然地品茶時,凝神靜氣地使整個身心都進入茶的世界之後,就會猶如進入了一個寧靜而又浩瀚無垠的宇宙世界般,感到無比舒心暢快。正所謂“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謙遜大度的茶
茶生長於大自然的靈明之氣裡,並將其所吸收的日月之光華,內化為豐富的有益成分,遇水捨己成茶飲後,使廣大飲者不僅解了渴還獲得了營養,其幽雅的芳香更是沁人心脾,可謂功德無量。但它習慣低調,不事張揚,也壓根就沒有想得到飲者讚美的念頭。正所謂“不求果報,不為名聞”!即或有飲者惡語謗之,也抱持“我還是我”的態度靜默不語;雖經蒸炒酵擠壓揉等諸多折磨,但從不喊痛苦不訴委屈,大度若愚。人類應從茶的身上受到啟迪,人人都來努力做一個謙虛、有內涵、度量大的人。
和敬廉美的茶
和敬,即和順恭敬之意。茶透過毀容的方式,來把美味呈獻給飲者,且無怨無悔,足見其心態平和至極,令人肅然起敬。當我們透過玻璃茶杯,看茶葉在沸水中的變化情景時,就像在觀賞一幅活的山水畫一樣,是一種美好的享受,並會莫名地產生一種未飲先醉之感,即便你原先有鬱悶的心情,此刻也會化為無形而愉悅起來。在茶室裡各個階層的飲者沒有貴賤之分,一律平等,賓主促膝而談,相互尊敬,大家都把心交給茶,人茶交融,茶我一如。當然,飲茶除了解渴,還可陶冶情操。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而茶清如露,卻醇厚甘美,品後唇齒留香。假如朋友間鬧彆扭了,可一起坐下來,靜靜地共飲一壺茶,漸漸地大家激動的心情就會平和起來,心結也會隨著茶香得以開啟。
-
4 # 九哥街拍vlog
單單看這“茶”一字,草在上,木在下,人在中間——人在草木中。飲茶之道,綠葉在水中舒展,芬芳氤氳、香氣吐露,飲茶活動此刻成為最具活潑的表現力,完成了人與自然的結合,把中國茶道中的自然精神闡釋到了極致,併成為茶文化的精神核心。
“天人合一”精神,來自中國古代對宇宙的一種樸素的認識和態度。在中國茶人心裡,茶是萬物之一,人也是萬物之一,人茶平等都是自然造成的,以物我兩忘的境界,作為茶人的最高境界。
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什麼?茶文化三大核心:茶道、茶德、茶藝。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
-
5 # 瘦子阿杰
1、人在草木中:本然之精神自然之精神
單單看這“茶”一字,草在上,木在下,人在中間——人在草木中。飲茶之道,綠葉在水中舒展,芬芳氤氳、香氣吐露,飲茶活動此刻成為最具活潑的表現力,完成了人與自然的結合,把中國茶道中的自然精神闡釋到了極致,併成為茶文化的精神核心。
2、“天人合一”的道家自然精神
“天人合一”精神,來自中國古代對宇宙的一種樸素的認識和態度。在中國茶人心裡,茶是萬物之一,人也是萬物之一,人茶平等都是自然造成的,以物我兩忘的境界,作為茶人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
6 # 80後寶媽月月
我認為喝茶能提高個人修養,修身養性,久而久之人的氣質就提升了,喝茶還能讓人身體健康,是非常好的習慣,我以前小時候發現喝茶是哭的,現在不了,茶有好茶,養生茶,經常喝對人身體是非常好的
-
7 # 東坡樂居
千秋大業一壺茶,朋友相聚,清茶一杯,敘談暢快,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清茶淡泊,品茶靜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8 # 彩虹希沫
有人說,中國人性格象茶,總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執著持久,強調人與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氣氛中共同進步。這話頗有些道理。表面看,中國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與價值取向不盡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燈孤寂,要在明心見性;道家茗飲尋求空靈虛靜,避世超塵;儒家以茶勵志,溝通人際關係,積極入世。無論意境和價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嗎?其實不然。這種表面的區別確實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即:和諧、平靜,實際上是以儒家的中庸為提攜。
在社會生活中,中國人主張有秩序,相攜相依,多些友誼與理解。在與自然的關係中,主張天人合一,五行協調,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無休無盡,破壞平衡。水火本來是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卻可相容相濟。儒家把這種思想引入中國茶道,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飲茶可以更多的審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別人。各自內省的結果,是加強理解,過年過節,各單位舉行茶話會,表示團結;有客來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與尊重。常見酗酒鬥歐的,卻不見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飲終日也不會掄起茶杯翻臉。這種和諧、友誼精神來源於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在中國茶文化中,處處貫徹著和諧精神。宋人蘇漢臣有《百子圖》,一大群娃娃,一邊調琴、賞花、歡笑嬉戲,一邊拿了小茶壺、茶杯品茶,宛如中華民族大家庭,大孩子雖多並不去打架,而能和諧共處。至於直接以《同胞一氣》命名的俗飲圖,或把茶壺、茶杯稱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達了這種親和態度。清代茶人陳鳴遠,造了一把別緻的茶壺,三個老樹虯根,用一束腰結為一體,左分枝出壺嘴,右出枝為把手,三根與共,同含一壺水,同用一支蓋,不僅立意鮮明,取眾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斷、共飲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樸拙中透著美韻。此壺命名為束柴三友壺,主題一下子被點明。
中國歷史上,無論煮茶法、點茶法、泡茶法,都講究精華均分。好的東西,共同創造,也共同享受。從自然觀念講,飲茶環境要協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藝手段既要與自然環境協調,也要與人事、茶人個性相符。青燈古剎中,體會茶的苦寂;琴臺書房裡體會。
-
9 # 遠在遠方的人
物質與精神的結合茶文化總是在滿足社會物質生活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一些與社會不相適應的東西被淘汰,但有更多的內容產生和發展。它不但使茶文化的內容得到不斷充實和豐富,而且由低階走向高階,得到昇華,進而形成自己的個性。茶文化的個性,亦可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主要表現以下“四個結合”方面
茶作為一種物質,它的形體是千姿百態的;茶作為一種文化,又有著深邃的內涵。唐代詩人盧仝認為飲茶可以進入“通仙靈”的奇妙境地;韋應物譽茶“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宋代蘇東坡將茶比作“從來佳茗似佳人”;杜耒說茶是“寒夜客來茶當酒”;明人顧無慶謂“人不可一日無茶”;近代魯迅說品茶是一種“清福”;偉大的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組織的奧林比亞科學院每晚例會,用邊飲茶休息、邊學習議論的方式研討學問,被人稱為“茶杯精神”;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讚美茶“精細如拉塔基亞菸絲,色黃如威尼斯金子,未曾品嚐即已幽香四溢”;日本高僧榮西禪師稱茶“上通諸天境界,下資人倫”;英國女作家韓素音說“茶是獨一無二的真正文明飲料,是禮貌和精神純潔的化身”。俗話說“衣食足而禮義興”,隨著物質的豐富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必然促進文化的高漲,當前世界範圍內出現的茶文化熱,就是很好的證明。
(二)高雅與通俗的結合
茶文化是雅俗共賞的文化,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表現出高雅和通俗兩個方面,並在高雅和通俗的統一中向前發展。歷史上,宮廷貴族的茶宴,僧侶士大夫的鬥茶,文壇墨客的品茗,是上層社會高雅的精緻文化。由此派生茶的詩詞、歌舞、戲曲、書畫、雕塑,又是具有很高欣賞價值的藝術作品,這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現。而民間的飲茶習俗,又是非常通俗化的,老少咸宜,貼近生活,貼近百姓,並由此產生了茶的民間故事、傳說和諺語等,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但精緻高雅的茶文化,是植根於通俗的茶文化之中的,經過吸收提煉,上升到精緻的茶文化。如果沒有粗獷、通俗的民間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
(三)功能與審美的結合
茶在滿足人類物質生活方面,表現出廣泛的實用性。在中國,茶是生活必需品之一,食用、治病、解渴都需要用到茶。唐代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曾將飲茶的功德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範圍。增進人們健康、促進茶業經濟發展、弘揚傳統文化!
-
10 # 萊蕪趙公子
茶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在滾燙的開水中昇華自我,給予水以清香和甘甜的滋味來詮釋自己的精神,這讓我們要在困難中磨練自己,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堅強
-
11 # 茗芯茶緣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劍有劍道,連摔跤搏擊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聚會活動中,能夠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給茶道下定義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如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臺灣中華協會,第二屆大會透過的茶藝的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我國大陸學者對於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葉界泰斗莊萬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武夷山茶區林志先生認為和、敬、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中國茶道正是透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氣氛,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碾、磨、羅茶:炙烤好的茶用紙包裹錘碎,然後入碾碾碎,繼之用磨磨成粉,再用羅篩去末,若是散、末茶則直接碾,磨、蘿,不用洗、炙。煎茶用茶末,點茶則用茶粉;
點茶:用茶匙抄茶入盞,先注水少許調勻成膏稠狀,謂之“調膏”,繼而涼茶受湯,邊注湯邊用茶筅“擊拂”,待茶末與水交融,茶湯表面顯現雪沫乳花即成;
總之,茶道是 透過靜心,修身養性,懂得沉澱,明白取捨從而達到領悟人生,禪茶一味的一種境界。
-
12 # 人間滋味JYM
茶道精神和茶文化是兩個概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又被譽為道家的化身,而道法自然。在這裡,自然是什麼,不說玄乎的,我覺得自然對人來說,就是生活。
所以,茶的精神就是生活,自然而然的生活。理由:
一、修身性。茶道,分類不少,煎茶道,鬥茶道等。茶道飲茶,眾所周知,繁複而講究,從洗茶到品茗,各個步驟有它自己一套的程式,固定的動作。想把這個做好,都不容易。如果再要深刻理會到其中的原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就更難了。所以茶道成為一門學問,有的大學裡還設為一個學科或者專業。這是因為它確實有東西。想要掌握它或者說享受它,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是對自己的一種要求,一種追求,也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影響他人的過程。所以,這也是修行。
二、實用性。茶說的太玄,也不合適。產自中國,終究還是為大眾老百姓所用。這也是跟“道”契合的,我們說佛家“入世”,道家“出世”。其實正相反,縱觀歷史幾千年,逢戰亂,民不聊生,佛家往往“閉門不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道家不同,講究濟世蒼生。太平盛世呢?佛家就香火旺盛了,而道家卻又隱居修行去了。茶為何成為道的化身,我覺得這也是原因之一。它低調又高調,清淨又豐富,孤寂又熱烈,它辯證而又統一。日常生活裡,它是屬於勞苦大眾百姓的也是高階上流的也是隱居高人的。每一類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能在它身上找到寄託。所以它是實用的。
修身和實用,這就是自然,這就是生活。
所以,茶的精神,就是生活,一個修身和實用的自然生活。
-
13 # 西山東居
個人膚淺見解:
一是有故事(製作過程);
二是有底蘊(經得住泡,各具特色);
三是廣泛性(各階層都可享用與之匹配的茶);
四是賦予性(對茶理解、寓意或寄託)
-
14 # 虎妞6672
茶的精神是一種持之以恆的精神。
煮茶倒茶與喝茶,是中華禮儀的一部分。
表現為:拿起於放下。
民間謂: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在喝茶過程中,敬茶的禮節講究,無論叱吒風雲的江湖,商場談判決策斗室,婚嫁迎親拜見公婆,拜師練武叩頭儀式和民間叩拜乾爹乾媽,都離不開茶。茶已是國人的一種生活必需品,也是修身養性,減肥減脂的保健品。
-
15 # 寒冷的冬4
茶文化精神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 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
16 # 尤溪大條面
關於茶道的精神,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透過飲茶活動,可以陶冶情操,使自己成為具有儉樸、高尚道德的人。茶人以流傳千古的"和,敬,清,寂"四字來予以概括。
和
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儒家"和為貴"是中國人基本的人生倫理。
敬
敬是對自己謹慎,對他人尊敬。在茶道中,對一切器皿,如裱掛的字畫、茶的道具,都抱著敬意接觸。將這種心境擴大,就可對一切事物都保持著尊敬的態度
在品茶時,為表示尊敬,一般先要焚上一炷香,洗乾淨手。在敬茶時,用一種尊敬、尊重的態度來進行。在茶道中,重要的是一絲不苟地用恭敬的心情,來做好每一件事。日本茶道的完整程式有上千道步驟,做下來要8小時。簡化的也有3小時。看起來極其複雜、繁瑣,但是在恭恭敬敬的行為中,體現了茶道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萬物的精神。
清
清是清潔、清廉,在茶道中指外物和內心的清淨狀態。在茶道中,保持環境的清淨是必要的。茶道中的"外露地",是"野庭落葉鮮"式的清美如畫的外部環境。茶道中的"內露地",是指茶室內部環境。字畫,插花,茶具的清潔。聽著茶具在沸水中翻滾,如同置身於萬壑松濤,也好似聆聽懸泉飛瀑
在茶道中,從庭園的清掃,到茶室的掃除及佈置都要清淨。插花時使用的是新花,擦拭茶杯時使用的是新茶巾。不但對外物要求清淨,心靈也應該淨化,不能起雜念,毫無拘束地以清淨的心情來做茶事。眼睛觀看到的是清淨的環境,耳朵聽到的釜中茶湯如松風拂過,鼻子聞著茶香,舌頭品嚐著茶的妙味,身體接觸到的是清幽潔雅的器具,這樣就能得到幽的感覺。這就是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就是禪道,也是茶道。在茶道中,社會上有關俗事的話題,皆屬大忌。參加茶會的人要放下俗塵觀念,才可進入清淨的茶禪世界。坐在僅有幾平方公尺的茶室中,卻有居住在深山幽谷裡的感覺。不斷響起的壺中滾水聲,宛如松風吹動的大自然的天籟,心與大自然融而為一,這就是茶的三昧境,也是禪的三昧境。
寂
寂是涅槃寂靜。是熄滅了心中諸般慾火之後寧靜安祥的狀態。參禪首先要去除人生的慾望。人人皆具有本來清淨覺悟之心。由於有了分別計較,產生了執著,迷失了本心。參禪悟道,就是要參破分別計較的虛幻,去除慾望,放下執著。除去慾望,放下執著後,就回到了本來清淨無染的心的原點,見到了本來面目。
要想擺脫人生的痛苦,達到解脫的彼岸,必須熄滅慾望之火。熄滅諸般情慾的心,就是”寂”的禪心,就是涅槃。但寂的禪心又並非一潭死水。否則就成了枯木禪。菩薩為了眾生而不進入最後的涅,”娑婆往來八千度",充滿愛心、不辭辛苦地往返這個紅塵喧囂的世界,為普度眾生而辛勤地工作著。這便是茶道的"多情乃佛心"的心境。
-
17 # 彩雲家鄉味
中國茶文化的精神
一、重德——擺正人與自我關係的準則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精神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
二、尚和——協調人與他人關係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諧。透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關於“和”的內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係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
三、崇儉——處理個人與民族及國家關係的基礎
崇儉,就是倡導勤儉、樸實、清廉的個人思想品德與社會道德風尚。以茶崇儉、以儉育德,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義,也是茶文化關於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
四、貴真——溝通人與自然關係的要求
貴真,就是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一。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最終追求。
-
18 # 糰子寶寶
中國茶道精神
怡
1.首先茶具有保健作用,常飲茶能強身健體。“身心健康”,首先強調的是“身”,身體健康,是“怡情養性”的前提。其次,茶道的主要目的是修身、怡情、養性,人們以茶悟道,從而怡然自樂,得到人生境界的昇華,提高生活的質量。
2.與儒學,道家的主題一致。
3.與前面各家提出的“融”“性”“倫”“樂”“美”相通。 清為道家的代名詞。
清
1.清苦,清心,清寂,清淨,茶清如露。
2.為人清廉,清正,清心寡慾,清心健體。
3.與前面各家提出的靜,理,廉,儉等相通。但“清”與傳統文化“道家”一脈相通,讓人一目瞭然。
和
儒家思想的主要體現。
1.禮,義,仁,忠,孝,以“和”為核心,中華民族向來崇尚中庸之道,以“和”為貴。
2.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聯誼等,是茶人,茶事活動中儒家思想“和”的體現。
3.與前面各家提出的“美”,“敬”“圓”等相通。
真
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體現。
1.返璞歸真,寧靜致遠,道法自然,守真養真的哲學思想。
2.真茶真水,真情真意,真善真美,真誠守信,不虛假,應是茶道和茶人精神。
3.與前面各家提出的“廉”“理”“融”“性”“美”“靜”“正”“敬”等相通,但“真”更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思想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所以從中國傳統文化儒道來說,中國的茶道精神是“怡,清,和,真”。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我們應該根據茶道精神來從事茶文化活動,一切有悖於茶道精神的行為,都要加以糾正克服,使中國茶文化事業,永遠沿著健康,文明的道路發展。
-
19 # 平平淡淡農村人
它是傳達生活理念的一種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透過沏茶、賞茶、飲茶,可以增進朋友間的友誼,同時對美心修德、學習禮法,也是很有益處的。
喝茶過程能夠起到靜心、靜神的作用,有助於陶冶情操、消除私心雜念,這與東方哲學思想提倡的“清靜”很相似,體現了儒釋道的“內省修行”思想。
-
20 # 美食in日本ovo
草、人、木。
1、人在草木中:本然之精神自然之精神
單單看這“茶”一字,草在上,木在下,人在中間——人在草木中。飲茶之道,綠葉在水中舒展,芬芳氤氳、香氣吐露,飲茶活動此刻成為最具活潑的表現力,完成了人與自然的結合,把中國茶道中的自然精神闡釋到了極致,併成為茶文化的精神核心。
2、“天人合一”的道家自然精神
“天人合一”精神,來自中國古代對宇宙的一種樸素的認識和態度。在中國茶人心裡,茶是萬物之一,人也是萬物之一,人茶平等都是自然造成的,以物我兩忘的境界,作為茶人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回覆列表
喝茶,可能是一個由表及裡的過程,從對茶的色香味形的品味,慢慢進入茶的核心,領悟茶之精神。
茶水對人的滋養,從口舌到周身,到人的精神世界。茶之所以如此迷人,也正是在於其深刻的內涵。
無私奉獻的茶
茶樹對生長地沒有特別要求,不論土質肥沃與貧瘠,哪怕是在荒山上瓦礫堆裡,都能活下來併成長起來。
對氣候也沒有特別要求,酷暑也好,嚴寒也罷,都能盡情地吸納天地之精華,年復一年,四季常青,既綠化環境又淨化空氣。
它求之甚少,付出很多,葉兒採了又發,迴圈往復,一直到生命的終結。從採摘到製成飲品,茶葉飽受煎熬,卻把清新美味無私地奉獻給人類世界。
孤潔無慾的茶
茶樹不僅不避風霜雨雪,而且春不與百花爭豔,秋不與菊桂爭寵,隨遇而安,孤高畫質白,潔身自好,無慾無求,默默地紮根在寂寥的山野上。
相傳2000多年前,甘露寺禪師吳理真“攜靈茗之種”,在四川蒙頂山五峰之中的最高峰上清峰裡,栽下了七株茶樹。
它“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被後人譽為“仙茶”,至今仍存,可謂是孤潔無慾的典範。
古人說,茶性儉。若用茶蘊含的這一“儉”的特性,來隱喻人之修身養性的道理,那就是做人要追求簡樸的生活,淡泊似茶,心潔如佛。
堅守清靜的茶
道教典籍說,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道家認為,欲做到清靜就須“目無所見,耳無所聽,心無所知”。
茶樹在生長過程中,清神靜心,順應四時,默默然與世無爭;茶的內斂不浮華之秉性,以及茶葉在壺中靜靜地浮沉,並在沒有喝彩聲和欣賞之目光的情況下,悄然自我綻放、自我釋放,不也達到了極高的清靜境界嗎?
當飲者悠悠然地品茶時,凝神靜氣地使整個身心都進入茶的世界之後,就會猶如進入了一個寧靜而又浩瀚無垠的宇宙世界般,感到無比舒心暢快。正所謂“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謙遜大度的茶
茶生長於大自然的靈明之氣裡,並將其所吸收的日月之光華,內化為豐富的有益成分,遇水捨己成茶飲後,使廣大飲者不僅解了渴還獲得了營養,其幽雅的芳香更是沁人心脾,可謂功德無量。
但它習慣低調,不事張揚,也壓根就沒有想得到飲者讚美的念頭。正所謂“不求果報,不為名聞”!
即或有飲者惡語謗之,依然抱著“我還是我”的態度靜默不語;雖經蒸炒酵擠壓揉等諸多折磨,但從不喊痛苦不訴委屈。
人類應從茶的身上受到啟迪,人人都來努力做一個謙虛、有內涵、肚量大的人。
和敬廉美的茶
和敬,即和順恭敬之意。茶透過毀容的方式,來把美味呈獻給飲者,且無怨無悔,足見其心態平和至極,令人肅然起敬。
當我們透過玻璃茶杯,看茶葉在沸水中的變化情景時,就像在觀賞一幅活的山水畫一樣,是一種美好的享受,並會莫名地產生一種未飲先醉之感,即便你原先有鬱悶的心情,此刻也會化為無形而愉悅起來。
在茶室裡各個階層的飲者沒有貴賤之分,一律平等,賓主促膝而談,相互尊敬,大家都把心交給茶,人茶交融,茶我一如。
當然,飲茶除了解渴,還可陶冶情操。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而茶清如露,卻醇厚甘美,品後唇齒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