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用生命看世界的鄧哥
-
2 # 人生如此拿酒來
不不不,任何問題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如果說“成功是得體退出孩子的生活”那就大錯特錯!
在此我們需要分清孩子的年齡段及他所能承受的範圍,有些人,一輩子都願意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適當的獨立可以讓孩子成長更快,以後面對困難會更有勇氣!
分享一下我之前的經歷:
15歲遠離家鄉去幾百公里外的城市讀書,一個人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
19歲一個人去醫院做小手術,沒有告訴親友。如今依然記得手術後的那晚,麻藥過後的疼讓我睡不著,是疼得睡不著。
一個人的成熟和年齡相關不大,而是和你所經歷的事有關。正如有些孩子吃飯比較挑食,那只是因為沒有出去經歷過“社會生活”。我之前不吃豬肝,但出去生活那幾年。有時飯桌上就有豬肝,而你又餓,你是不得不吃。這就是“社會生活”,不像家裡把你當成公主,少爺!
如下圖所示,飢餓時,“饅頭”也是美味佳餚!
-
3 # 安逸而簡單
培養孩子獨立並不是代表要退出孩子的生活。
退出是一種方法,對於自立能力強的孩子可能是一種好的培養方式。而對於安全感差的孩子,是可以融入他們的世界,放低自己的姿態,以孩子的方式來培養孩子。
-
4 # 青源陽陽
有人說,成功是得體退出孩子的生活 ,讓他們獨自面對生活的一切。
這句話,對於傳統的中國思想的家庭是做不到的,而對於受過西方思想教育的家庭可能會接受,還有第三種情況就是,父母不願意去幫助孩子解決困難。
第一種情況,傳統的中國思想家庭。
我們普通人都會一直成長在生我們,養我們的家庭,從小的時候,好吃的,好穿的,父母親就會省給我們,我們是家裡的小寶貝。等我們有了孩子,我們的孩子就是他們的寶貝,同樣的待遇,甚至比我們小時候還要寵愛。這樣的家庭,這樣的父母怎麼可能不管不顧的孩子的生活,當然,當孩子們具有能力面對生活種種的時候,退出孩子的生活,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更是讓他們接受生活的一種考驗。
第二種情況,接受過西方教育的家庭接受過西方教育的家庭,應該是從小就會讓孩子什麼事情都自己去嘗試下,從小小的事情,比如剪指甲,疊被子,穿襪子,培育孩子的動手能力,漸漸地,孩子會有成熟的應變能力,而不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懶蟲。這樣的家庭培育的孩子,自己動手能力強,思維擴充套件性好,還有一個好的方面就是他們知道社會的五顏六色,種種艱辛,為自己有一份好的收入,一份體面的工作,他們必定從小就會思考和規劃。他們從小就面對好生活的一切,為他們的成長早早地贏得了經歷。
第三種情況,就是不願意幫助孩子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很多的情況都出自在男方的父母,因為生活的窘迫,他們的父母往往以自己為藉口,爺爺奶奶輩的就沒有多麼的照顧他們,所以他們也沒有理由來照顧孩子們,為什麼不靠自己的去拼搏。如果說孩子,他們也會說,我們的孩子,當時他們沒有幫忙照顧,所以,你們的孩子,我也不會去照顧。
這樣的情況還不在少數,只是這樣的家庭的孩子,也有一個好處就是自我成長的能力,他們往往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拼搏,因為他們深深的知道一個道理,第一種家庭有父母的支援,第二種家庭有自身能力的輔助,而他們只有靠自己,一般人明白了這種道理,都會知道,只有靠自己,明天的太陽才會依舊美麗,不然就算是雨天,也不會有人給你遞把傘。
最後,無論哪種情況的家庭。父母的干涉只能是部分的援助,而不可以是全身心的干涉,如果那樣,孩子的事情最後的發展是非常不好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有獨自面對的世界的時候,如果父母是把保護傘,父母總會有離開我們的那一刻,這樣的話,崩潰的情緒會蔓延到全身,接受不了打擊。所以,父母適時的退出,讓孩子面對這個社會,是對孩子的一種好,是另外一種愛。
祝大家幸福。願大家2020萬事順心。
網路配圖,感謝。
-
5 # 才才采采
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不一樣也沒必要要按照別人成功的定義來生活,不適合自己的,也不一定幸福,不幸福又何來成功?
-
6 # 四海皆安
這是最聰明最大愛的父母親,因為他們懂得欣賞自己孩子的能力與價值取向,適時放飛在遠處默默看著無須指手劃腳是明智的父母。
-
7 # 審山
現在大都是家長制造商,從小認為自己喜歡書法,就是叫孩子去學,自己喜歡舞蹈,就是叫孩子去學,自己喜歡音樂,就是叫孩子去學,等等,實際上孩子一點沒有自己決定權,也是稀裡糊塗去學,到最後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這個現代家長普遍存在的問題,應該是讓他們孩子自己決定去學什麼,不要帶上強制性,不要以自己主觀能動性去培養孩子,這是我覺得值得深思的。
-
8 # 一杯金水
對的!
世界上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而愛,只有一種愛,是為了讓自己得體退出,讓他獨自面對所有。這種愛就是父母之愛。
如果做父母的有這樣的意識: 孩子的生命屬於他自己,他有選擇和掌控自己生活的權利,做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幫他做好一切準備,當有一天他攢足了勁,就放手讓他自己走。
最近老公二姐家充滿了火藥味,因為侄女婚嫁一事。姐夫始終不願意接受侄女自己的選擇,他並沒有見過侄女的男朋友,只是道聽途說一些傳言,便咬死不同意。即使後來大家考證後認可此男孩不錯,他也不鬆口,甚至鬧騰到要離婚,要與侄女斷絕父女關係……如今已經是與全家人都鬧翻了,看到我們也到理不理。
都說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出嫁時父親會難受傷心,但正常的父親都知道這是必須經歷的痛苦,不可能把女兒抓住不放啊!現如今,二姐夫就是把女兒當做了私有財產,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翅膀硬了,你敢反了不成?
可惜,他始終不明白,女兒是不可能留住的,就算她頭破血流也不會留,因為她有她的世界,她終將過的是自己的生活。即使她選擇有錯,父母只有也只能目送。
如果想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應該從小就讓他有選擇的權利,懂得遵從自己的內心,不悔自己的選擇。
告誡我自己:做好放手的準備,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他只是借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完成他的使命!
讀讀這首詩!!
論孩子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憑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那靜止的弓。
-
9 # 一杯紅糖水
我個人還是比較認同這個觀點的。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做家長的就要學著慢慢退出孩子的生活,讓他有更多自己選擇和決定的機會。父母一天天老去,未來的路上更多的還是隻有他一個人的身影。如果我們不能陪他到最後,那就讓我們慢慢退出他的生活,讓他適應一個人前進的狀態。培養他獨立思考自主行動的能力。畢竟對於保護他們,和交給他們如何保護自己,顯然後者會更重要。因為只有自己能夠保護自己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讓孩子在我們的保護下做些我們認為最安全的事情。畢竟每個年輕人都是有夢想的,沒有夢想的年輕人是對自己的背叛。所以作為父母如果能夠做到得體的退出孩子的生活,顯然是成功的。以為能夠得體的退出孩子的生活,說明孩子和父母都已經做好了準備,這樣的父母是成功的,這樣的孩子是優秀的……
-
10 # 玲瓏心理諮詢
這是心理學上對父母子女健康的“分離”的形容。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年齡成為成人後,心理也應該成為成人,能被父母以獨立個體而尊重,所以父母應該知道界限、退出孩子的生活,不管他們是走彎路還是掉進坑裡還是其他挫折,都應該讓他們去經歷。
因為人生本就是一場經歷,我就親耳聽一個女孩說過:我寧可掉進坑裡,也不想父母來幫我擋掉,那是我的人生。
所以,很多時候,是父母離不開孩子,或是習慣了要控制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不肯得體退出。
不過,退出也不能就是不相往來,還是可以給予孩子支援和幫助的,只是在他們需要的時候。
當然,這只是對親子“分離”和孩子獨立的建議。至於是不是成功,每個人定義不一樣,但培養一個獨立成熟的孩子,至少是做父母的一大成功吧。
-
11 # 努力爭取想要人生
我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家長,督促孩子積極鍛鍊身體,好好學習,培養基本生活能力,觀察思考人生。這是個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過程,等孩子心智成熟,長大成人,家長慢慢的退出,學會放手,順理成章
-
12 # 智慧小魚
這是一個很泛的問題,不能簡單的用對或者不對來回答
第一, 該不該退出孩子的生活更多的取決於孩子所處的年齡段以及孩子的成熟度。
當孩子還處於低齡階段,是非分辨能力仍處於低下水平,心智等各方面還沒發展成熟,這時妄談退出孩子的生活是不切實際的。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長多陪伴,多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教育和影響孩子,多引導和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孩子多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懷,從而使得孩子內心充滿被愛的感覺。這種感覺長大後會轉嫁為孩子對他人對社會的愛,從而使孩子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充滿Sunny的人。
第二, 當孩子能夠單飛的時候家長要果斷放手
孩子逐漸長大成人了,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見解,有了對社會積極渴望的探索願望,有了獨立面對事情和承擔責任的條件,這時家長真的要考慮放開手,讓孩子獨立去面對自己所應該面對的事情。不要害怕孩子犯錯,人總是要犯錯的,沒有人一生都是一帆風順的。讓孩子犯下屬於自己的錯誤,犯下屬於成長階段必經之路的錯誤,這也是孩子逐漸成熟的一個表現。家長所需要做的就是默默的觀察、支援,只要不是原則性的、不可挽回的錯誤,家長通常不需要干涉。家長的退出和放手是促使孩子加速成長的神奇力量,能夠幫助孩子變得更自信和強大,讓孩子更好的塑造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第三,家長放手孩子後的心理調節
許多家長不是不知道讓孩子獨立的重要性,但就是過不了心理那道坎。除了害怕孩子出事情之外,內心的感情割捨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想想看吧,從孩子出生嬰兒時代的掌中肉,到上幼兒園活潑可愛的幼兒時代,再到成為適齡兒童的天真爛漫年齡,哪個階段不是父母傾注心血的伴隨。直到有一天孩子要獨立,家長心理上無法一下子放開,因為家長已經形成了一種被依賴的心理。所以,從心理和情感的角度來說,這時往往不是孩子放不開,而是大人的自私心理需要,大人對孩子有了一種情感依賴,不願意承認孩子已經長大了,總把孩子當做小孩來撫養,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社會上那麼多巨嬰出現的一大原因。這時家長就要正視自己的心理狀態,調整好自己心態,做到放手孩子。具體的行為有多種,主要有鼓勵孩子走出家門,鼓勵孩子住校,鼓勵孩子去外地上大學,鼓勵孩子遠離開父母的家而工作居住等。
放手孩子吧,當孩子從母親肚子出生完成自己的第一聲啼哭時,這是孩子的第一次分離;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對父母出現逆反心理時,家長們就應該警醒這是第二次分離的訊號。相比第一次分離依靠醫生,第二次分離則依靠父母自身,父母就要懂得如何讓孩子慢慢脫離自己,第二次分離非常考驗父母的決心和智慧。 -
13 # 家有雙胎萌崽崽
題主問題說的是“得體退出孩子的生活”,個人覺得這還片面了,應該是“懂得放手”,“得體退出孩子的生活”只是“放手”的一種表現。
“放手”需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懂”。
孩子學爬行、站立、走路、吃飯、穿衣起,就需要開始懂得放手。
我這裡說的“懂”和題主說的“得體”是重點,放手也好,退出孩子生活也好,不是對孩子不聞不問。
比如孩子學走路的時候,我們不能抱著不放,但也不能完全不管,摔倒很正常,但不能摔傷,甚至輕傷都可以,讓孩子自己爬起來繼續前進,絕對不能是重傷。
讓孩子獨自面對生活也是一樣的,不用凡事都插手,甚至跌小跟頭都不用插手,讓孩子自己爬起來繼續前進,但也不能眼睜睜看著孩子跌大跟頭。
如果不懂放手,不體面退出孩子的生活,後果是什麼?
孩子永遠不能真正長大成人!“巨嬰”和“寶媽男”就是這樣產生的。
孩子會因為父母看不到自己的需求和成長而叛逆!“恩將仇報”的孩子也就是這樣產生的。
孩子總有一天要單飛的,真到孩子單飛的那天,不懂放手的父母會感覺措手不及難以接受,而且對沒有放過手的孩子會很不放心。事實上沒被父母放過手的孩子就這麼去單飛也不可能讓人放心。
因為父母不懂放手引發的家庭矛盾太多了,真心是不利孩子不利已。
END
-
14 # 桂味鄉情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我是三個孩子的媽媽,我把我的一些孩子成長過程中總結的一些嗯,經驗分享給你吧!成功是在合適的時候,合適的時機退出孩子的生活讓她獨自的去面對,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是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孩子在沒有偏離你給它畫出的一個軌道的範圍內,他沒有走出偏離那個軌道,是可以讓他自己放手去做的。就像我們剛剛種下去的一棵小樹苗,你先給他固定:長了就可以不用管他,但是你哪天發現那個木頭固定它的那個木頭歪了,他可能也會跟著長歪了,被風吹斜了,我們就要把它扶正了,再把它用木棍固定好。
-
15 # 四季香商行
親,成功應該是即使沒有你的幫助,孩子們也能過得很好,這才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成功哦!
在幼兒時期,我們培養孩子的情趣愛好,教會了他們怎麼去明辨是非,為他們樹立起一個好的榜樣。
少年時期,我們開始逐漸放手,讓他們知道跌倒了也不用怕,學會自己站起來!
後來,孩子長大了,我們不再去幹涉他們的生活,但是當他們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是,會讓他們知道,有一顆大樹,永遠都在他們身後不遠的地方樹立著!
-
16 # 愛生活的丫姐
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母子一場,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分,深情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若母親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孩子成功了,我們和他一起分享 ,失敗了,我們默默打氣,孩子該經歷的一切,必須由自己親自體驗,得出經驗,感覺人生的真諦,活出自己的精彩。父母只要做孩子感情上的後盾就好了。
-
17 # 努力奔向幸福的人生
在所有父母的眼裡,孩子的世界大於全世界,要用全身心的付出陪伴孩子成長。可父母是否想過,自己付出,到底教會了孩子什麼,我們又是否為孩子做得太多?
今夜,我們聽教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錢志亮談談,如何深情而又適度地陪伴孩子成長。
男孩在國外留學,參加國外友人聚會,但他連番茄炒蛋也不會做,只能打電話給自己在中國的爸媽。父母三言兩語解釋不清番茄炒蛋的做法,乾脆親自下廚錄影片,一步步教他。
男孩看著影片,終於學會做番茄炒蛋了。吃著飯聊天的時候,才突然意識到時差問題,原來爸媽是在凌晨特意起床做菜教他。
這則影片很溫馨,讓很多人瞬間淚目:在所有父母的眼裡,孩子的世界大於全世界。
父母深夜為孩子錄製影片,是一番苦心。可是父母是否想過,自己付出,到底教會了孩子什麼,我們是否為孩子做得太多?
中國的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了
中國的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了,這種付出從孩子出生,延續到孩子成家立業。
朋友常說:“養孩子是一件又貴又累的事。”
孩子小時候:怕他摔著、磕著、累著,什麼都幫他幹,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
孩子讀書的時候:供他念最好的學校,咬著牙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生怕孩子受委屈;
孩子畢業的時候:為他奔波託關係、找工作,掏空了一切也要給買套房.......
總之,只要有了孩子,那就是操不完的心,管不完的事兒。
曾經有一組資料統計,中國家長對於孩子教育的支出是全球第一,為了孩子,接近三分之一的家長放棄了個人時間和愛好。
即使已經付出如此之多,中國的父母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做得不好,虧欠了孩子。
父母付出太多,剝奪了孩子獨立性
7歲的孩子不會繫鞋帶;10歲的孩子,埋怨媽媽課本沒幫他放進書包裡;高中生連襪子都不會洗;或是像影片中留學的男孩,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找爸爸媽媽......
當父母總是認為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或是讓孩子只管學習,其他什麼事不用做,那麼他永遠都學不會獨立。
有朋友說:“每天為孩子打理好一切,甚至早上的牙膏都為他擠好,但是為什麼他好像一點都不知道心疼我?”
其實,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問題出在父母身上:輕易滿足孩子一切要求,加上不計成本的付出和沒有邊界的愛,日子久了,孩子反而覺得理所當然。
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好,結果孩子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畢業兩年都心安理得地在家消遣度日。
媽媽受不了,指責他。孩子說:“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那麼嬌慣我?”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知道獨立,不知道心疼人,而是父母從來沒有給過孩子機會。
深情的父母,懂得得體地退出
每個孩子,都會有一顆想要獨立的心,但是父母常常拽著手中的這根線,遲遲不願放手。
為人父母,除了在孩子生命的前幾年,親密地呵護孩子成長,接下來的時光,一定要放手,促進孩子獨立。
紀伯倫的一首《孩子》: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
18 # 婷婷ct
我很贊同這種說法,每一對父母都應該明白,自從孩子降生那一刻起,你們就註定了要進行一場退出的戰役,只不過有些父母退出的早,有些父母退出的晚。這種將孩子一步步推開自己身邊的做法不是無情,而是對孩子更深層次的愛。
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但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罪,是為了他們將來的人生旅途能走得更平穩順暢,讓他們踏入社會後,在風雨人生中,能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如果你不想長大後孩子怨恨你,就該減少你對他事無鉅細的庇護,讓他學會成長。
因為,懂得退出孩子的生活是父母難能可貴的一種成全。
-
19 # 簡約生活倡導者
我看著你的小小背影,百般不捨,幾次欲開口叫住你,伸手拉住你,你卻用背影默默告訴我,不必追。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唯一一種指向分離的愛,越愛越遠,像鳥兒一樣長大了就自己飛。我們培養孩子是希望我們不在人世後,他們能獨自面對各種風雨,他們的能力是最好的盔甲,抵擋歲月砸下來的各種尖刀彈雨,我們像珍寶一樣愛護的孩子,最終都要扔進社會的大熔爐,各種攪拌、打磨、冶煉,最後成鋼。孩子越大,我們越要知道界線感,知道他們是獨立的個體,需要自由和空間,尊重他們的選擇和試錯。可以提建議,絕不能包辦,隨著他們羽翼豐滿,我們更要少指指點點,多陪伴鼓勵。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說,什麼時候該沉默。多用行為言傳身教,少用語言教化囉嗦。有一位睿智的媽媽,男孩子小時候調皮搗蛋,總是雲淡風輕的好好說話,從不打罵,更不會冷嘲熱諷的冷暴力。孩子一天天長大,理解了媽媽的苦心,更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無私而寬厚的愛,他願意用行動去證明自己已經長大,可以保護媽媽,不再是那個小搗蛋了。兒子成家立業,媽媽更是退到一邊,把視線更多地從孩子身上移開,得體退出孩子的生活,讓小兩口自己去面對生活的一切,也會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提供幫助。養育孩子是人生重要的修行和功課,具有階段性,卻不是唯一的事情,願我們都做得體的父母,合理愛,適時退出,默默祝福,各自安好!
-
20 # 張林林
我們大家都是從孩子那個時候過來的,相信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作為父母把孩子撫養成人不僅是自己的責任,也是自己的義務,從小時候教他們說話識字,那麼怎麼才算是成功呢,把孩子撫養成人之後,讓他們獨自面對生活的一切這是非常必要的,正所謂,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經歷,孩子長大了,會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作為父母得體退出孩子的生活,讓孩子面對生活的一切,知道生活的酸甜苦辣也算是成功了?
回覆列表
在俺家鄉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個人操得好不好只看兩點,一,年青時不去拖累生我的人,二,年老時不去拖累我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