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個現象是否值得憂慮?
25
回覆列表
  • 1 # 心戰天

    以前,家長鼓勵小孩當科學家,因為科學家很神秘,很強大。現在,家長鼓勵小孩做老闆,因為這樣才有機會賺大錢買大房。

  • 2 # 談科論普

    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推動這個生產力的發展則需要大批懂科學的人才和科研人員,同時青少年是人類的未來,只有他們掌握了科學,並且從事科學相關職業,我們才有更好的未來。但是,現實並非如此,很多孩子並沒有把從事科學作為第一職業選擇。

    不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佈2015年的國際學生能力測試(PISA)結果顯示,美國“將來期望進入科學相關行業從業的學生比例”為38%,中國只有16.8%,還不及OECD國家24.5%的均值。

    願意從事科學、工程技術相關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少是不爭的事實。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孫雲曉研究員接受媒體採訪是表示“上世紀80年代,當科學家是許多孩子的夢想,這也是之後我國科技人才隊伍迅速壯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今,科學技術職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我想這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首先,可能是價值導向方面的問題。我們每天看到的新聞中娛樂明星遠比科學家多得多。同時,這些明星的影響力也十分巨大,給人們一種看上去光鮮亮麗的感覺。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有一個明星夢。而在他們的眼裡,科學是比較苦的差事。

    其次,對科學家和科學的刻板影響也使得很多孩子實際上不知道科學是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說在媒體上看到的科學家往往都是白大褂,厚厚的眼鏡片,周圍一堆實驗器材。記得國外有過類似的研究,讓孩子們給科學家畫像,他們畫出來的往往都具有上述類似的特徵。這也讓孩子們感覺科學家好像都比較古板,缺乏“人性“的面孔。而實際上,科學家也是人,也是鮮活的個體,他們也有喜怒哀樂。

    最後,我們的教育有時候也會把孩子們的科學興趣給教“丟”了。科學是一種探索,但是我們往往追求“非黑即白”的標準答案,這種二分法使得孩子們失去了興趣。另外,對標準答案的追求也讓孩子們不敢提出古怪的問題,或者另闢蹊徑尋求解決方案。畢竟試卷的標準答案有時候是按點給分的。

    當然,面臨這種緊迫形式,有關部門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增加孩子們科學探索的課程,一些科研院所的科學家走到中小學做科普講座,讓孩子們看到真正的科學傢什麼樣,等等。培養孩子們的科學興趣,讓他們學科學,愛科學,未來以科學為業還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 3 # 何斌147333039

    一個尖銳而憂國的問題,好!值得反思我們的價值觀。現在人們追求的是什麼呢?權力,明星,大款等等。想想,近期大媽們為爭藍球場地健身和學生們大打出手,哪可是上一代和下一代的打鬥呀!可悲!也許時代不同了,當科學家過時了…………。但我相信一切會迴歸自然。

  • 4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對於為什麼想當科學家的孩子會越來越少的話題,這是中國人一個十分值得反思的問題,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沒有土壤與氛圍。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一方面,我國自建立新中國以來,還未見有出現過一個名符其實的偉大科學家,沒有典型,沒有榜樣,從人們普遍的感覺上,要成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是難上加難。因而,凡是有長大後想當個科學家的孩子,一旦說出來,大部分的父母不是抱著支援態度的,而且是,大多數父母都會引導孩子長大後如何能賺到更多的錢之方向去。由此可見,這種土壤在我國太稀少和太消瘦了。二方面,是教育與引導的氛圍問題,在我國不管是媒體報道或是教育文字,對於某個偉大科學家的宣傳或教育引導,基本上都是說其取得的成果方面,而少之極少地解剖其獲得突破性成果的過程與艱辛努力的方面。可以說,上述這種引導的方式與方法是否是具有正確性,是不是導致氛圍盡失的原因,宣傳與教育職能部門應引起高度重視與重新審視。這樣的回答不知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有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宇明於東莞市。

  • 5 # 井151276607

    語文老師做班主任應該是一個關鍵因素。

    小學畢業後接觸的自然科學知識寥寥無幾,即使家長傳授一些科普知識,也可能與老師的說法不同,這時你很難讓孩子接受,甚至影響往後與孩子的交流,老師怎麼會錯呢?

    小學都畢業了認識的漢子都不足以獨立閱讀許多科普讀物。

    家庭作業填充課餘時間。老師留作業不是看教學需要,而是看學生可能有多少可支配時間。

    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過多使用“一定”、“必須”等強調詞彙,用講解代替實驗、觀察。泯滅懷疑、批判。

  • 6 # 林根數學

    看見最愛的孩子的數學奧數課程設計的發展模式化的事實,IMO金牌不算少→甚至太多了→轉學經濟(沒有創新)→留作數學(沒有發現)→做圖→

  • 7 # 超級數學建模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是社會輿論導向及科學文化教育雙重影響下所導致的結果(而這樣的問題不僅是你我都在思考,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人也正在關注,因為這也極大程度上影響國家經濟的發展)。

    試問一下,這樣的情況下,我還是情願做個網紅吧!

    其次,填鴨式的教育在這個問題上也承擔著一些責任,其實在每個人的學習過程中,大家都知道知識很重要的,而填鴨式的教育讓每一個參與學習的孩子把學習的最終目標定為考試,要努力考到100分,而這正是的教育最後想要達到的目標嗎!

    不過話說回來,國內的素質教育的發展確實在這個階段起到巨大的作用,至少真正的文盲應該比美國的要少了,不過也因此缺少了科研精英培養的環境。

    話說回來,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自己的夢想,有人想當明星,有人想當科學家,有人想當網紅。

    而我只想安安靜靜地碼字,告訴你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好玩的理性π!

  • 8 # 亦靨

    價值觀的問題!小孩其實很單純,他們對於事物好壞的定義來自於成人世界的價值觀。當大多數孩子的父母認為科學家不如企業家,並向孩子灌輸這一觀點,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選擇企業家…所以不是當科學家的孩子越來越少,而是要理解為“認為科學家沒錢途的大人越來越多”!

  • 9 # 瓏40171961

    我們當年一出生,全國人民都知道兩彈一星,說的就是以後成為國之棟樑,自然是非常崇拜科學家的,如果說毛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那些拼了命的科學家讓中國人民站直了!而且振臂高呼,順利拿下常任理事國,這是一百年前的中國所不敢想的

  • 10 # 飛天二踢腳

    這表示社會發展了,更加正常化了。這個社會本身適合科學家的人跟需要科學家的數量都非常稀少。一問一排小孩都說理想是當科學家是不正常的,事實上這麼說的人也沒幾個當科學家。

    當人們都找到自己的愛好,都意識到推動社會發展的人不只是科學家的時候,表示這個社會發展了。

  • 11 # 獵主

    金錢已經迷幻了全國人民。從小就知道錢為王,有錢能使鬼推磨。理想做什麼最終歸功又是錢。道德,正義,義務,價值,幸福等等,錢都可以取而代之。

    在資訊如此發達的情況下,小孩從小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不受影響才怪。

  • 12 # 雙槍小熊貓

    現在小孩的娛樂活動太過豐富,被物慾迷惑,少了對未知的憧憬,少了自我思考,不會享受孤獨,每時每刻都在想方設法的玩樂愉悅,少了思想上的引導,對於不知道的東西沒有為什麼是這樣的思考,更多的是家長的攀比心理,把孩子壓的沒有自由空間,總想著讓孩子出人頭地,從而孩子成了服從命令的機器,沒有了思考,家長報的興趣班,補課班,等等。對孩子的價值觀有影響。

  • 13 # 妙齡娛樂

    怎麼說呢,一是國家引導作用缺乏,在電視上電腦上,都是明星演員還有歌手,小孩子如果從小受到影響,就勢必會對一些愛國熱心也產生影響,另一方面,現在學校教育書本有些是推外貶中,缺少愛國情懷的支撐,學業壓力過大,導致無興趣從事高難度高強度高精度的一些工作,甚至一些科學家有些是用腦過度,而經常聽說科學家是瘋子,經常研究,不能回家,早起晚歸,如果沒有父母妻兒的支援,是很難的,還有的就是科學家要有大量資金的支援,因為要研究研發,再者社會環境問題,生活好了,我為什麼要去那麼艱苦的環境下呢。

  • 14 # LEON137854194

    很簡單,在中國搞科學研究沒有前途,沒有錢途,各種研霸,各種陰暗面的問題都不談,只說明年上的,小鮮肉拍個電影一下幾億,搞科研的不論高校還是研究所咱們最頂尖的科學家能有這個收入嗎,最高科學技術進步獎只有500萬。不可否認院士這個級別的收入待遇可以,全中國有多少院士問題是。就說普通工作者,碼農和金融行業均比科研有錢途。再說個隱性的,你考個公務員社會地位比搞科研的有前途,因為搞科研太脫離生活了,每個人都需要用電用手機,需要考慮子女上學問題,需要就醫,誰家沒事買個戰鬥力,航空母艦玩玩。所以出現的一個問題搞研究的脫離社會,各種事都需要求別人的時候,沒有任何關係門路。整個朋友圈都是科研圈。離生活太遠。

  • 15 # 雪花飄飄33607043

    我不想說廢話:1科學家工資能買房嗎?2能當官嗎?3能發財嗎?4能孝敬父母嗎?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你讓我去報效祖國,這不是扯淡嗎?屠奶奶就是前車之鑑。小鮮肉的粉絲來噴我啊!來啊!你們來呀!

  • 16 # Wang王顧左右而言他

    精神文明的教育失敗,物質文明的向錢看齊;明星們的天價表現得淋漓盡致、綽綽有餘;

    奉獻社會、創造財富早也不再偉大;物慾橫流、掠奪財富橫行當下……

  • 17 # 頑皮ps

    有錢人家的孩子希望當明星得到光環,窮人家的孩子希望當明星得到錢財,科學家需要天賦的同時更需要國家情懷和國家精神,就如同晚清時代,抗日時代,建國時代,在這段時間人們需要了,才會產生,因為這會得到。而現在科學家得到的還沒有明星一部電影得到的多,得到的眾多獎項還沒有明星緋聞的關注多,一個見效快,一個見效慢。一個會被國家歷史銘記,一個會隨時間飄散。而短暫的人生,明星是更好的選擇,當富人選擇培養明星,窮人培養不起時,科學家只會跟隨命運產生。

  • 18 # 檸檬子衿

    光看電視上那些著名科學家,一個個都被報道說如何如何節儉清貧這些品質無疑是好的,但是對於那些生活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如此豐富的孩子們來說,這樣的生活可能並不是他們想要的.孩子應該還是喜歡出風頭的,而科學家的這種生活方式和他們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必然有巨大的差距.

    由此也就不難看出問題的所在了。

  • 19 # 比活的長

    當科學家週期長,收益小。在所有得職業裡面,屬於收入中等偏低得水平。

    科學家這東西只能是富人玩得,你一個窮人不好好賺錢,去做科學研究,什麼都得不到。

    科學家的成功率太低,100個人成功一個都難,都明白不是特別有天賦,基本不可能成家。

    你們好多人總是把孩子當傻子,小孩才聰明,真性情。

    一個社會,一個時期得潮流,取向,問大人不如問小孩。

  • 20 # 使用者186227039

    投入與產出根本不成比例 別說科學家 退一步說工程師或者是醫師 他們在知識儲備的積累上遠超過相同薪資的其他職業 而且被重用的極晚,不像it 或者金融一樣 天賦能在前期就顯現。一部分人迫於生活壓力可能趨於平凡 科學家則要更極端 可能你一輩子的課題 到最後什麼都沒出來 萬一袁隆平當年錯過了雜交水稻 那今天他還會這麼風光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生孩子這個痛。有誰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