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痴

    商鞅是作法自斃,秦國經過變法後國力大增,秦孝公時期商鞅是一位國之棟樑,而秦惠文王時期,商鞅的威望甚至超過了國君本人,在那種情況下,他必須死

  • 2 # 南華老仙人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輝煌的變法,它讓秦國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崛起為一個超級強國。喪失既得利益者當然對改革者恨入骨髓。

    在那個風雲鉅變的時代,沒有能力徹底改變的國家,註定沒落直到滅亡。

  • 3 # 阿憨說說

    不怨,商鞅的死從一個角度也證明了商鞅變法的成功,商鞅雖然死了但是他在秦國的變法成功了,當時秦國的君主秦惠文王也是看到商鞅變法的利才只除其人而不廢其法,我想在一個君主集權專治戰時的國家不會有君主讓另一個人比自己還有威望,在當時的秦國民眾只知商鞅之法只知商君而不知秦君,細想秦君怎麼會容得下他,所以商鞅之死是必然的,當然也就不怨了,商鞅雖然死了,但其變法成功了。

  • 4 # 李蕭寒啊

    不冤,為了政治理想,他自己的犧牲是必須的,他的死可以換得新政的延續,也可以樹立法律的權威,所謂作法自斃,自斃之人何其快哉。

  • 5 # Wgtun

    這個問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其結果又不盡相同.站在現在的角度來說那肯定是太冤了.秦透過商鞅的變法,是其從一箇中等諸侯一躍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諸侯,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全中國奠定了基礎.而站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又不冤.在君主統治時期,他的威望太高了,甚至超過了君主,其結果早已註定,沒有那個君主能長期讓這種事情發生,齊國就是前車之鑑.其實我覺得秦惠文王也是很希望有這樣的能臣輔助,可又不得不殺了他,不然他就不會繼續沿用商鞅的政策了.可其又不得不殺了他,他的得到貴族的支援,尤其是在他剛剛上位的時候.

  • 6 # o蒼翠o

    商鞅又名衛鞅,公孫鞅,衛國人,應封在商地,故名商鞅。在秦孝公時實施變法,用法家理論對秦國的社會組成和制度進行了徹底的深層次的改革,孝公死後,秦惠公即位,誅殺商鞅。商鞅為人嚴苛寡情,曾因事對惠公的老師處以刑法。商鞅曾讓一個叫趙良的人評價他和百里奚,趙良直言不諱地說,百里奚德行才能俱佳,而商君你才能有餘,而德行不足。過分地行使自己的權力,絲毫都不懂得收斂,打壓太子,制定嚴苛的刑法,表面上大家都很敬重你,但只是怕你罷了。如果你現在不修一點德行的話,當你失去權力的時候,就會迎來滅頂之災。再者,變法也已得到徹底的實施,商鞅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他的死是政治的殘酷性,沒有什麼冤不冤的

  • 7 # 悅讀歷史

    冤嗎?從改革者的角度出發,他為國為民忠心耿耿,一心想讓秦國更加強大,卻遭頑固派瘋狂報復,以致被五馬分屍,簡直比竇娥還冤。可在既得利益者看來呢?他簡直是虎口奪食,存心跟自己過不去。好好的官不當,偏要邁險步、涉險灘,為了自己能夠青史留名,就要犧牲官宦人家經年累世積累的財富和名望,簡直其心可誅。

    所以,沒有什麼冤枉和不冤枉,在歷史程序裡,商鞅的功過是非已被世人各自認知和評判。

  • 8 # 神樣男子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繼大禹之後,毛澤東之前最偉大的政治家,沒有之一。是中國大一統國家格局形成的總設計師和奠基人,古典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使華夏民族的國家組織形式從邦國聯盟走向中央集權的理論奠基人和探索者。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不僅僅使秦國由弱變強,最終統一天下,更重要的是它徹底改變了自夏商周以來中國社會的社會組織結構和意識形態,把千百年來生活在社會底層和文明邊緣的奴隸,野人和部族動員起來,納入統一的國家和社會體系,使秦國的生產力和精神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這種偉大的力量經過七代人一百二十年制度化,法制化的傳承,其結果就是華夏民族中央集權的統一性國家的建立。

    眾所周知,漢承秦制,而秦漢制度的開創者就是商鞅。正是沿著商鞅,始皇帝,漢武帝的一脈相承,華夏民族憑藉先進的國家組織形式和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在與草原遊牧民族爭奪東方世界主導權的鬥爭佔得先機,使華夏文明成為東亞世界的主導文明和統治性文明,從而奠定了此後兩千多年東方世界的基本國際格局。

    由於自唐代中後期,尤其是科舉制度普及以後,儒家思想逐漸佔據了中華文化的解釋權,法家及商鞅一再被抹黑。我從來不否認儒家學說在教書育人,道德倫理的貢獻,但是在政治,軍事,外交,戰略所有關係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領域儒家是極其無能和無力的。我一直有一個看法,就是中國要想長久的繁榮富強,絕不能讓儒家文人佔據政治主導權,這是血的教訓,東晉,兩宋,明朝中後期就是前車之鑑。

    商鞅最後死於秦國舊貴族的反撲,其他原因包括商鞅試圖離開秦國周遊天下,著書立說,而秦國擔心他被他國所用,成為秦國的大敵。秦惠文王初即位,而商鞅威望權勢太高,秦惠王有奪權的意思。從這一點上講是冤的。但是他的變法已經在秦國生根發芽,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人生已無遺憾。人不會長生不老,對於這種神人級別的人來說,自然生命何時終結,如何終結根本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理想抱負,和歷史長河裡的永生。

  • 9 # 正夏學史

    從個人情感上覺得挺冤的 但是從大的方面 比如國家 就不冤了 很直白的一個道理就是觸動了貴族的利益,而這些貴族又是秦國的根基

  • 10 # 楊大眼看歷史

    首先,商鞅被殺從法律上,是冤枉的。商鞅之所以跑路,是被秦惠王逼的,回到自己的封邑召集人員造反,同樣也是無奈之舉。商鞅在大秦位居左庶長,是除了大秦老牌貴族之外臣子能到達的最高的位置,去六國也不會有比這個更高的待遇了。

    其次,從政治上講,一點都不冤。商鞅年齡比秦孝公大,想著孝公能一直罩著自己。變法又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新法得罪了一大批舊貴族、舊奴隸主,商鞅仗著孝公的寵信,對反對者又下手比較黑。新舊貴族的矛盾就不斷的激化。等到孝公去世,秦惠王對商鞅又沒啥個人感情,一方面惠王也知道新法好,也不願回到過去秦國被魏國欺負的時候;另一方面,又要調和新舊貴族矛盾,就拿了商鞅的頭安撫舊貴族。完美^_^。政治是殘酷的,從這方面看,一點都不冤,也算死的有價值!

  • 11 # 盪漾飛劍

    怨到爆。商鞅透過變法使秦國國力躍於各國之首,但他由於執法嚴厲,得罪了不少人物。秦孝公死後,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告發他“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施以“車裂”之刑,悲憤而亡!

    十大慘死人物分別是:1.商鞅 死因:五馬分屍 2.李斯 死因:腰斬 3.韓非子死因:毒死 4.韓信死因:誅殺三族 5.晁錯 6.岳飛死因:腰斬 7.劉伯溫,死因:慢性中毒 8.解縉 死因:雪地凍死 9.方孝儒 死因:凌遲 10.袁崇煥 死因:凌遲 。

    從這份報表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的,商鞅居於“十大慘死人物”榜首,因此,怎麼能說商鞅死的不怨呢。

    商鞅為了使秦國國力迅速上升,對秦國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極大的改革:1、廢井田,開阡陌.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3、統一度量衡.4、獎勵軍功.5、推行郡縣制.6、改革內政.等等都給了秦國極大的助力,使秦國如同“蛟龍入水,猛虎歸山”之勢,成為了戰國最強大的國家,至此,秦國終於有了一統天下的能力與氣魄。

    可惜,商鞅雖然才高八斗,但是人情世故方面較差,改革多年,只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援,而其他同僚都對商鞅較為敵視,認為商鞅搶了他們的風頭。同時,商鞅又提出了許多針對宗親、貴族的一些法令,比如“世卿世祿制度開始轉變為軍功制,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些變法內容,嚴重動搖了宗親皇室的利益,使秦國宗親貴族多有怨言。

    為了阻止商鞅變法,在法令頒佈之初,有人設計故意讓太子犯法,結果商鞅就是不慫,挽起袖子就是幹,堅決要求要求對他處以墨刑(在臉上刺青),但是秦孝公十分喜愛太子,於是商鞅建議讓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子賈代替受刑。能成為太子老師的人能是普通人嗎?都是貴族,可以說,商鞅這一下,一下子把整個貴族階層都得罪了,畢竟太子你都敢要上刑,我們這些貴族豈不是要死的不要不要的,我不要面子啊!

    所以都在默默地等待機會,沒想到機會居然很快就來了,唯一支援商鞅的秦孝公死了,太子繼承大統,之前差點被商鞅用刑,都快嚇尿了,這次一定要找回面子來。

    果不其然,公子虔告商鞅謀反,秦惠王立馬下令將商鞅處以車裂,堅決不給商鞅辯解的機會,悲乎,一代忠臣,改革家就此逝去,死在了他最看不起的溜鬚拍馬上,如果商鞅情商稍稍高一點,晚年應該會有個好的結局吧。

  • 12 # 掩耳不盜鈴

    故事是這樣的:商鞅幫助秦國改革,給當時的秦國國君秦孝公出了很多主意,頒佈了很多改革措施,讓秦國富強了起來。

    具體哪些措施就不一一列舉了。只說其中一條:去旅店住宿要登記身份證。

    這是商鞅幫助秦國管理國民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但是沒想到這條措施就要了他的命。

    秦孝公死後,繼位的秦惠王和商鞅有仇,就想炮製商鞅。商鞅不傻阿,趕緊跑。就在他跑得口乾舌燥時,天也黑了,想找個旅店住下來休息。結果人家店主要求商鞅出示身份證,說這是商君的規定,不登記身份證店主要被殺頭。

    商鞅哪裡敢拿出身份證阿,這時他已經被通緝,一拿出來自己馬上就被店家拿下了:幫助政府緝拿逃犯也是他的改革措施所要求的。

    所以,他只能繼續跑,跑到跑不動,被追兵抓回去,最終被車裂。

    冤不冤?

  • 13 # 回首三千里

    一個歷史人物一般都要一分為二來看

    商鞅輔佐秦孝公實行變法,徙木立信於民,陸續頒佈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統一度量和郡縣制等法令,本次變法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最徹底最有成效的一次變法,秦國社會經濟、軍事實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成為戰國後期的強國。從此秦國經過幾代君主的努力,一掃六合,統一天下,為後世依法治國奠定了基礎。

    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不乏失敗者,也有變法不徹底只收一時之效,變法強臣往往沒有好下場,當然商鞅也不例外。商君變法成功有這幾點原因:1.秦孝公的支援,可以說是矢志不渝,對商鞅充分信任;2.徙木立信,執法嚴明,得到老百姓的擁戴(也是變法的受益者);3.符合新地主階級的利益,推翻舊的奴隸主貴族,可以說得到了最廣大社會群體的支援,適應了社會的發展,也是變法成功所在;

    商鞅之法苛刻,但亂世需重典。商鞅行事為人刻薄寡恩,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肯定了商鞅的變法功績,也對他行事為人一定的不滿,憑藉孝公寵臣景監入廟堂,用刑公子虔,欺詐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等。

    古往今來凡大才俊者,大都有不盡人意之處,亦如商君。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商君變法得到了秦國曆代君主的推行,商君死得其所,何談冤乎!

  • 14 # 楊朱學派

    商鞅死的一點也不冤枉。可以說是害人終己。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以謀反罪被五馬分屍,夷滅三族。斷子絕孫。

    商鞅的死因。

    商鞅之死有兩大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一、直接原因。

    商鞅變法,犯了眾怒。得罪了秦國貴族的勢力。並且得罪太子。寧犯天條,不犯重怒。

    商鞅畢竟使秦國強大。他又沒有真正謀反。如果僅僅是犯眾怒,秦惠文王掌權後,把商鞅罷黜,削職為民即可。何必五馬分屍,夷滅三族呢?

    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是死於商鞅之法。

    二、根本原因。

    1、法家主張,寧枉勿縱。 商鞅謂之:刑用於將過,則大奸不生。韓非子謂之:禁奸於未萌。 不是禁奸於萌芽,而是未萌。依據商鞅思想,你沒謀反,就把你以謀反之罪處死。才能做到大奸不生。秦惠王及大臣便以商鞅之法,在商鞅謀反未萌之時,儘早將商鞅處決。

    2、儒家主張五刑:砍頭、割鼻子、挖膝蓋骨、刺字、割雞雞。商鞅主張五馬分屍、烹煮、扒皮、抽筋等等。戰國法家酷吏商鞅被五馬分屍。唐代法家酷吏周興被烹煮。來俊臣被剁成肉泥。秦國是依據商鞅之法,將商鞅五馬分屍。

    3、儒家主張不罪無辜。孔子修訂的《尚書》有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法家主張,夷族連坐。秦國是以商鞅之法,將商鞅夷滅三族。 總之,商鞅死於商鞅之法。可謂死得其所,名實固當。

    商鞅如何面對自己制定的法律。

    前文有言。秦國是依據商鞅之法和法家主張,依法把商鞅五馬分屍。夷滅三族的。

    但商鞅面對自己制定的法律時。選擇了逃避和暴力抗法。

    秦國以商鞅之法。以謀反之罪捉拿商鞅時,商鞅卻想逃避法律制裁。在逃亡的路上。準備住店,店老闆必然讓商鞅出示身份證。商鞅無路可逃。作法自縛。

    在出逃前。商鞅居然組織封地的武裝力量,暴力抗法。商鞅之亂被平定後,他才逃亡的。

    商鞅之死,多行不義必自斃也。法家無疑是法治的頭號死敵。法家思想不滅,中華民族不興!

  • 15 # 鯤鵬國學

    也冤也不冤

    冤就冤在他變法讓秦國強大,強大之後其實商鞅本身是不想謀反,但是他曾經得罪的貴族必欲置之死地!所以他是冤的!

    說他不冤,也不為過,商鞅太過苛刻,對待太子犯法,可以行刑,但是非要用割鼻子的刑法來對待秦孝公的哥哥、秦惠王的大伯公子嬴虔嗎?不可以稍作變通嗎?把本來大力支援他變法的嬴虔推到了他自己的對立面!

    而且秦國人民在秦法開始執行的時候有反抗,你可以強制執行,在秦國人民感受到秦法的好處的時候,人民說秦法好又有什麼不對呢,也不行,而且把這些人說秦法好的人都流放了,說議論秦法,他的這一次執行秦法就是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根據法律條文來的,自己都不按照秦法辦事,這也是對他的法制精神的違背!

    這就使得所有人都恨他,不僅以甘龍為首的舊貴族(變法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利益,把本來他們土地上的人民解放出來),還得罪了秦惠王的大伯公子嬴虔,還得罪了秦國的人民!人民怕他,更重要的還得罪了秦惠王本人,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在秦惠王時期還能活下去,得罪了所有人的人,當然要處以極刑!最讓他欣慰的是他的秦法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

    他泉下有知還是很開心,很榮幸的!

  • 16 # 百里不奚

    對於商鞅的死後評價,好評的多從變法對秦國統一大業的作用這一大局著眼,持肯定態度。他們或者是法家,或者具有法家思想,甚至從歷史唯物主認的分析立論。差評的多從商鞅的人品和作風方面苛求,無不加以否定。

    這些人有的本身就是儒家,有的則受儒家思想響較深的人。

    商鞅不是完人,變法過程中不可能事事處理得當,矯枉過正,在所難免;在鎮壓人民方面,暴露了他的階級本性。

    至於說商鞅先後以“帝道”、“王道”和“霸道”之術說孝公都未能博取孝公的歡心,最後說以“強國之術”始投其所好,遂得起用,把他描繪成政治投機商似的,是對商鞅作為法家的信念的曲解。商鞅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不同於一般的遊說之士。他是用“帝道”、“王道”和“霸道”三種不同的立國之道對求賢心切的孝公進行試探。不妨設想,如果孝公傾向於任何一種治世之道,商鞅很可能離秦他去。就這一點來說,商鞅與孔孟的“道不同不相為媒”的原則立場倒是一致的。司馬遷非難商鞅以浮說取寵,似乎與後來的縱橫家之流沒有什麼不同,顯然是對商鞅其人缺乏理解造成的。

    漢代經學大師劉歆是一位典型的儒家,他的評論倒是比較公允。他在批評商鞅不得人心的過分作法的同時,指出“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廣雍州之地,東並河西,北收上郡,國富兵強,長雄諸侯,周室歸藉,四方來賀,為戰國霸君,秦遂以強,六世而並諸侯,亦皆商君之謀也。…夫商君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使民內急耕織之業以富國,外重戰罰之賞以勸戎士,法令必行,內不阿貴寵,外不偏疏遠,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侯外廬說,法家的主張本質上是要求顯族階級(指新興地主階級)的自由,但是順應歷史發展來為古朽的民族制度作英勇的可歌可泣的鬥爭,實在是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我們切不可拿古人的一套陳語“刻薄寡恩”字句來抹殺歷史的真實。又說,古代的變法運動是古代的民主運動,其進步性和法家的進化論觀點是分不開的。我們分析這種進化論與變法思想的關係,並非囿於法家的思想體系,而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觀點去著手。

    總之,商鞅為秦開帝業,為中國的統一大局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認為他的死是比較冤的。

  • 17 # 鴻涵先生

    在《史記.商鞅列傳》中,太史公對商鞅的評價很低,他說商鞅是一個靠著太監上位的人,他薄情寡義、滿口胡言、表裡不一,最終被五馬分屍是商鞅咎由自取。

    其實商鞅只不過是動了某些人的蛋糕而已,古往今來,改革家沒有幾個能夠善終的,因為他們對抗的是舊勢力,尤其是商鞅,他對抗的是整個秦國貴族階層,當秦孝公死後,他必然沒有好果子吃,那他到底死的冤不冤?得從兩個角度去看:

    一、從對秦國的貢獻來看,商鞅死的冤!

    秦國在戰國初期表現的非常平庸,甚至弱小,魏國說動他就動他,沒事就搶他座城池玩玩,並且中原的諸侯國會盟都拒絕讓秦國參加,為什麼呢?因為自秦穆公之後,秦國接下來的幾任國君都是庸主,把秦國搞得一塌糊塗,整個秦國世風日下,跟當時的遊牧民族沒什麼區別,中原的國家都認為秦國屬戎狄一類,所以不讓他參加會盟,這不光是欺負秦國弱小的表現,對於秦國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

    這次變法非常有效,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被魏國強佔的河西之地。

    正是因為這次變法,使得秦國再次成為霸主之一,並且為將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夯實了基礎,所以商鞅死的很冤!

    二、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商鞅死的不冤!

    凡是變法,必須要經歷血腥,這一點毋庸置疑,只是商鞅太狠了,商鞅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名“鐵血宰相”!

    舉兩個簡單的事例:

    1、太子違反了變法條例,法不達君這是亙古的道理,但是太子的師傅可就倒黴了,一個直接被墨刑(就是臉上刺字),另一個更慘,直接判處劓(yi)刑(被割掉鼻子),古人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那太子兩個最親近的人都受到了懲罰,心裡能不恨商鞅嗎?

    2、商鞅執法嚴酷,變法初期,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他殺人太多,而且理由很簡單,他實行的是連坐法,在一組的幾戶人家,如果有壞人,就必須要相互揭發,然後就有賞賜,如果不揭發,被官家發現,一同問斬,這商鞅濫用酷刑的行為招致了普遍的怨恨,全國上下沒有不恨他的,雖說秦國因此變得強大,可是從商鞅這時候起,人心都壞了。

    綜上所述,“亂世用重典,沉痾下猛藥”,商鞅的做法的確奏效了,可是自己最後卻落下個五馬分屍的下場,只能說“造化弄人了”。

    鴻涵為您解讀歷史,請多多關注

  • 18 # 二辻四畫生

    在《戰國策》和《史記》中都有提到商鞅的死,而且在《史記》中,司馬遷對於他這種悲劇由來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商鞅受到的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酷刑——五馬分屍。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悲劇,我認為離不開個人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

    其一,商鞅在秦國出逃時,想要逃難魏國,但是卻得到了魏國的排斥。這是因為他在秦魏之戰時,用欺騙的手段取得公子卬的信任,使得公子卬落入他的圈套。

    史書記載:

    衛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雖然從軍事層面講兵不厭詐,只要用盡陰謀能打贏戰爭就可以。但是從誠信方面講魏國很難不認為商鞅這是欺詐行為。

    其二,商鞅身為法家代表,實行嚴刑峻法,不為民眾擁護。在《史記》中記載,

    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這樣一系列的嚴刑峻法是保證了秦國國力的高速發展,但同時也讓人們越來越憎恨設製法律的人,也就是商鞅。正是這樣的嚴刑峻法,導致他在逃命時想要住店都不讓他住。

    其三,上層貴族的仇視商鞅的律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拿上層貴族開刀的,不僅制定了宗室得有軍功才有爵位,還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

    當太子犯法時,商鞅雖然沒有直接對太子用刑,但是教太子的兩個老師是跑不了了。所以最先反對商鞅的人就是這幫貴族。

    其四,商鞅決策失誤在商鞅被秦國追擊,魏國又排斥他的情況下,他應該積極打通與其他國家的關係。

    但是他卻是反過來利用自己的人力物力去攻打鄭國,他不僅做不到“狡兔三窟”,反而消耗了自己的有生力量,所以很快就在秦國大軍的攻打下失去了一切,包括生命。

  • 19 # 大山裡的幼稚鬼

    歷來搞改革的人,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原因很簡單,畢竟動搖舊時代的統治根基,奪走了原先那波既得利益者們手中的蛋糕,所以沒有大決心大毅力是不太可能功成升退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偉大改革家,新時代的開啟者,戰國以來政治轉型的改革中最成功的一位,商鞅的死,其實很大程度上而言,並不單單是被舊有勢力反撲而導致自身之死的。

    商鞅的死,有秦國當時變法帶來的舊貴族反撲勢力的原因,也有其本人自己的原因。

    首先,商鞅的變法,實質上就是在消滅分封制。隨著戰國依賴農業生產的巨大發展,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諸侯國出現有一個很尷尬的問題。那就是生產最根本的人口,並不掌握在政府手中!

    按照原先的分封制,諸侯國君們除了自己的直轄封地以外,國內其他的地盤都被分封出去了,分封下的地區,政治,軍事,經濟,國君的朝廷都沒辦法直接插手,對外作戰依賴國內卿大夫們徵召農民兵組成,稅收是沒有的,完全靠井田制,看人家分封貴族給多少的意思,但私有制此時已經在實際上取代了公有制的井田制,稅收制度完全崩壞,政治上,這些封君勢力依靠生產力的發展,變得強大起來,隱隱威脅到國君。

    這些問題,都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後果,那就是生產力發展了很多,人口增加了很多,但國家似乎還是很弱啊,所以,戰國以來,各國都想要變法,把分封制政府組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六國都試過,都變過,但都沒有秦國商鞅變法來的劇烈和成功。

    如果說六國的變法是緩和的,是不徹底的,那麼商鞅變法那就是徹底把分封制掃進了垃圾堆,商鞅同志經過一系列的變法措施,使得秦國強大了起來,也使得其在秦國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威望,同時也得罪了所有的秦國舊貴族。

    當然,自從秦國被魏國擊敗,失去了河西的土地後,秦國的封君貴族勢力十分衰弱,不足以對變法形成巨大的阻力,這也是商鞅能夠順利推行變法的重要原因。

    在秦孝公活著的時候,商鞅可以說是大權獨攬,君臣之間和諧相處,相得益彰,被剝奪了利益的封君在這對君臣的組合拳之下沒有什麼反抗實力,畢竟封地被剝奪了,那就沒有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了,拿什麼對抗?

    其次,透過軍功爵制度,打破了階級固化,貴族不再是永遠的貴族,賤民再也不是永遠的賤民,加強了上下流動性,使得秦國之民有了國家概念,強烈的進取心,軍隊完全就掌握在了中央政府的體系之下,至於行政上的改造,官僚制度的形成,也使得封君們再也沒有影響封地的可能。

    但是這一切情況隨著秦孝公的死,開始發生了變化。被剝奪掉封地的舊貴族蠢蠢欲動,想要從年輕的惠文王身上找突破口,他們想要商鞅死,其實只是表面情況,或者說不簡單是當年被商鞅的“迫害”,實質上,他們想要的是惠文王改變政治主張,也就是廢除變法,重回分封,把自己失去的東西拿回來!

    可是,他們搞錯了,惠文王多麼雞賊啊,變法好哇,國家不僅強盛了,國君的權力也更加大了,簡直是一言九鼎,以前做個決策,還要考慮貴族的態度,畢竟人家有糧有兵,現在好了,你們這些渣渣都要求著辦事,要我改弦更張,重回老路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這些貴族還是要安撫的,畢竟這些人算是這個國家有文化的主要階層(戰國時代,貴族壟斷知識),國家還是需要他們的,總是要有人幹活的。

    但是這也並不是惠文王最後決定幹掉商鞅的原因。被商鞅割鼻子的公子虔告發商鞅想要謀反,惠文王打算把商鞅整到咸陽來開庭審判一下。筆者想來,抓商鞅,不一定就會殺掉他,但是商鞅一定會失去自己的封地!

    商鞅為什麼會被後人習慣稱之為商鞅,而不是公孫鞅,或者衛鞅,就是因為他變法得到了最大收穫,就是分封商地,成為了後秦孝公時代最後的封君。開玩笑,商鞅變法的目的就是幹掉分封制,然而諷刺的是,他自己卻成了碩果僅存,貨真價實的封君。

    從他成為封君那一刻起,就代表著他走向末路的結局。

    惠文王支援變法,要儲存變法成果,那麼不好意思,這個唯一的封君也是要幹掉的,不然變法不徹底,不科學,不嚴謹;惠文王不支援變法,要恢復舊制,那麼也需要商鞅的人頭,來給變法劃上圓滿的句號。

    但從公子虔告發商鞅謀反,惠文王下令捉拿商鞅來看,我們很難判斷商鞅會死,或許會被拿掉封地,下獄什麼的。但商鞅同志聽到咸陽來人要捉拿他,嚇得立即就跑,跑到魏國,被拒絕入境,最後只能折返商地,組織軍隊造反了!

    這下造反坐實了,所以他後來被五馬分屍了。

    你說商鞅死得冤不?

  • 20 # 雁城流浪僧

    商鞅是秦國最終能夠完成統一的最初源泉,可為什麼這樣一位功臣最後會落到五馬分屍的下場呢?

    利益的重新分配

    自古以來改革就必定伴隨著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利益的分配必將引發各利益集團的鬥爭,這樣一來改革者必定要得罪其中一方。商鞅變法之前舊貴族的爵位和俸祿是世襲的,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但商鞅獎勵軍功的新法規定,凡是沒有建立軍功的舊貴族,都要從宗室貴族的簿籍上除名,不許無功受祿。過去,各個貴族在自己的封地是掌握著絕對的權利的。但商鞅變法之後將權利集中在了國君的手上,大大削弱了貴族們的權利。這種集權方式當然符合君主的意願,但同樣要得罪這些貴族。秦孝公在世這些貴族是敢怒不敢言,一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政治依靠後,這些貴族將會蜂擁而起致商鞅於死地。

    得罪人之多,特別是嬴虔

    商鞅得罪了一個最不應該得罪的人――公子虔,這人什麼身份呢?秦國大將軍兼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在秦國軍中的威望要比秦孝公還要高,但他是個明事理的人,為秦孝公努力打江山。本來公子虔是支援商鞅變法的,二人關係也還不錯,但因為一件事雙方從此撕破臉面: 當時秦國郿縣是太子嬴駟的封地,老氏族每年都要給太子府上繳歲供。有一年那些老氏族們用砂子換掉了上供給太子的糧食。太子駟一怒之下,直接就把送糧的人給殺了。

    要知道當時在秦國“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商鞅再怎麼鐵腕也不敢把未來的君主殺掉,但又不能不給這些老氏族一個交代。於是作為太子傅的嬴虔不得不背鍋,商鞅對其實行劓刑(割掉鼻子)。得罪了這樣一個人,商鞅往後的日子還會好過嗎?

    狡兔死走狗烹

    秦孝公去世後,贏駟成為了秦國君主,也就是秦惠文王。當時商鞅在秦國百姓心中的位置不可謂不高,當時百姓只知商君之法,不言秦王之法。這對於秦惠文王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作為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君主是不會允許這樣的人存在的。

    很快公子虔等人就向秦惠文王誣告商鞅謀反。實際上就是向秦惠文王攤牌,老氏族和商鞅兩者中必須做一個選擇。當時變法已經全面實施,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商鞅其實沒有太大的利用價值了,加之秦惠文王對商鞅沒有好感。商鞅在得知秦惠文王將要對自己下手後,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造反,很快就被鎮壓,商鞅戰敗身亡,屍體被帶回咸陽車裂。

    改革者宿命早已註定

    作為一個改革者商鞅的宿命其實早已註定,包括之後的改革者他們最終的宿命都是註定的,但我們不能否認這些為了國家強盛而試圖變法之人,他們是值得尊敬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35歲辭職之後,學歷不高,還能找到好的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