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鐵軍158
-
2 # 梅花伊人—梅花易大家
文字的本質是概念、是文化,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或者說文字的本質是天地人構通的資訊載體。
一個字就是一個概念,最奇妙的是一個漢字,能夠表達幾個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而它的定義卻並不是由某個人確定,而是由字形、字音和具體語境決定的。
譬如人字,字形像人走路,它的含義是:撇捺互撐,互助為人;人音通仁,仁義為本。
漢文字的來源是古先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對宇宙表象的描摹,最早出現的是象形字,隨後根據華夏民族的思維方式,出現了形聲字。漢字的來源主要有六種,就是六書。“六書”是古人解說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六書”之名,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後世學者定名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東漢學者許慎給“六書”下定義是:象形者,畫成其事,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
3 # 白衣仙子3
文字的本質,傳遞,傳載,記錄,看起來,一動不動,卻極有豐富生命力,給舞蹈以動態美,以音樂以韻律美,給生活萬態美。文字的魅力在於,你是什麼樣的人,就賦予文字什麼樣的生命。
-
4 # 濱州市旅遊協會
我認為,文字是語言的衍生,而文字和語言的本質是資訊產生、分類、記錄的方法。就像自然科學,透過學科的細分增加我們對自然的瞭解。語言和文字的多樣與多元,也增加了我們對資訊的處理能力。雖然近一個世紀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資訊多元化,特別是最近一二十年人類社會資訊的極速爆炸;社會的資訊總量較100年前有了極大的增加。但是!人類以語言和文字作為處理資訊基礎架構的模式,卻基本沒有改變。我們會發現,如果一個人沒有文字的閱讀能力(不認識字),同等情況下排除文字類資訊後,這個人對資訊的綜合處理能力,依然比一般人要低很多。(也要排除,因社會壓力大,文字閱讀的缺失,促進其大腦其它部分異常強大的極端個例)
所以,我認為,文字是媽媽代大的,文字的媽媽是語言,而文字的爸爸只不過是繩子上的疙瘩(結繩記事)。
-
5 # 南無柳
很有趣的問題,我也用有趣的角度回答一下吧。
大家的通識裡,文字的功能就是記錄和傳遞資訊,是人和人之間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阻礙的一種準確的溝通方式。但是,經過一場實驗,有人發現,它可能也是人和“神”交流的工具。
前臺大校長李嗣涔(詳細資料可以百度)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手指識字”的實驗,不用眼睛看,只用手指觸控,結果有“特異功能”的人能夠準確無誤地寫下所觸控到的文字。而他們在摸到“佛”“菩薩”的漢字的時候,反饋說看到了光和人影,也就是說“佛”和“菩薩”能被敏感的人透過文字具象地感知。不得不說很讓人驚異。
上面的實驗個人持保留意見,但是如果過程真實,那麼證明文字的本質也可能是一種能量的符號吧。
-
6 # 婚紗攝影化妝師
文字的本質是概念、是文化,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個字就是一個概念,最奇妙的是一個漢字,能夠表達幾個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而它的定義卻並不是由某個人確定,而是由字形、字音和具體語境決定的。
譬如人字,字形像人走路,它的含義是:撇捺互撐,互助為人;人音通仁,仁義為本。
-
7 # MrsB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向自己問一下。本質是什麼,可以回答事物的固有屬性,可以回答事物的本來形體等。但是在這問題中,文字的本質,雜糅了人類的主觀與客觀事物記錄。所以說文字的本質是,文以載錄,文以載道。
文字的本質一是在於記錄,記錄事情的本貌。能夠將時間加以衡量,一表一尺的丈量。時間是怎麼流動的,那是記錄來描繪出來。你說時間是頭海王八,那就是海王八了。
文字的本質二是在於思想,道。傳承於前人的所見所聞,所思。人的壽命是短暫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前人對宇宙,世界,人類思考。
若說文以載錄是點,文以載道就是線。在時間長河中,傳承不息。
-
8 # 青峰737
在詩人筆下文字是生活節奏的體現和情感韻律的表達;在科學家筆下,文字是宇宙、自然界的探索記錄;在音樂家筆下,文字是或抑揚頓挫或柔和優美的暢想曲。人類透過文字,表達思想,傳遞資訊,記載歷史,語言形成文字,文字轉化語言,其本質就是日常生活裡的文化。
-
9 # 容千尋
01.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
也就是說文字的本質是符號,是用來記錄各種事物的特殊標誌。就如同戰爭時期間諜戰中使用的密碼一樣,兩者都是用一些字或符號來指代其他事物。
02.文字是輔助性的交際工具
人類有了文字之後,就突破了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在現代通一個電話就可以打破語言在空間上的限制,錄一段語音儲存下來就可以突破語言在時間上的限制。但在古代的時候沒有這些手段,因此文字的產生具有重大意義,人類的語言可以被記錄,有了文字才有了書面語言。人們之間可以進行通訊交流,這是文字交際性的體現。
03.文字是文化的載體
歷經幾千年,中國那些古老的、優秀的文明除了口耳相傳外,大部分都是藉助文字得以流傳下來的。儒、墨、道、法、玄、佛、等思想的發展傳播無一不借助於文字。國外亦如是。
04.文字本身就是一種藝術
中國是一個書法大國,從甲骨文到鐘鼎文,再到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已經成為了一種藝術形式。及至兩晉王羲之達到了藝術的巔峰,王已經開始注重從書寫中表現人的思想感情。
-
10 # 燦若晨星
文字是用於記錄事情的,是用於溝通交流的,它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重要標誌。
人跟動物最主要的區別是人類用文字記錄歷史,用於告誡後人或者教導後人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以史為鑑!
文字是一種能量的傳遞。正能量的文字能帶個人們震撼和感動,鼓舞和勉勵人們積極健康的生活!當然負能量的文字帶給人的是消極的人生觀,使人生活頹廢……
文字是一種圖案,它不僅能帶給人美感,而且能傳遞資訊,指點江山!
-
11 # 陽光32247
文字的本質是什麼?
文字,是人與世界溝通的橋樑。文字是無聲的語言。
讀別人寫的文字或者說是文章,可以從別人的視角去看世界。也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呢。
比如站在醫生的角度,在他們眼裡,只有病人和健康的人。
曾經有嫌疑犯受了重傷,生命垂危。而網上的吃瓜群眾紛紛發聲,這樣的人活該,就不該救,浪費醫療資源。
可是在醫生眼裡,沒有好人壞人之分,任何人只要生病了,能救就救。
在我們國家,大部分的醫生都是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他們兢兢業業,一輩子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
我一個同學是醫生,三十幾了,一直沒敢要孩子。她說,工作繁重,假期少,實在是沒有辦法。
文字可以幫我們發現美。也可以透過文字傳遞正能量,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文字的本質是讓世界更加的美好。
-
12 # 東方曰不落
文字的本質是一種圖解符號,是語言,資訊的傳遞橋樑及紐帶。(從遠古的圖畫,甲骨文,象形字逐步演變到今天的簡化漢字,是最好的說明。)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字,詞,句含意深廣,更好地記錄,傳遞,相互勾溝,表達了人們的語言交流,情感表述等資訊,是最偉大的發明。
-
13 # 愛我中華工作室
文字的本質是什麼?學術界權威性的看法是:“代表語言,也就是能讀出來,這是文字的本質”①。語言以“音”示“義”。說文字的本質是“代表語言”,那就是認為:文字的本質也是以“音”示“義”。所謂“能讀出來”指的是文字有字“音”。也就是說,文字的本質是以字“音”來表“義”的,於是有人更明確地說“文字是用‘形’透過‘音’來表達‘義’的。不管採用什麼樣的‘形’,每個字必須能讀出音來,這是文字的本質”②。文字的本質是“代表語言”嗎?文字的本質是以“音”示“義”嗎?談“文字的本質”,首先應明確什麼是“本質”。“本質”是個哲學術語。所謂“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③。也就是說,文字的本質應是指文字本身所固有的、決定文字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因此要想認清“文字的本質”,就必須先搞清“什麼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是什麼決定了文字的性質、面貌和發展”等問題。【一】什麼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呢?文字有“形、音、義”。這三者都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嗎?所謂“固有的”是指本來就有的,不是外來的。從文字的產生看,人類創造出字“形”就等於創造了文字,說一種文字是什麼時候產生的也是根據字“形”出現的年代,有字“形”就有文字,沒有字“形”就沒有文字,字“形”是文字本來就有的,文字最基本的特徵就是有可以刻畫或書寫的、可以給人看的字“形”,所以字“形”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字“音”也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嗎?本人認為,字“音”不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因為字“音”是文字的讀“音”,讀“音”就是人發出的語“音”。語言產生在文字前,在文字字“形”產生以前早就有語“音”了。由於人類在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後發現語言“一發即逝”,僅僅靠發音的方式來表達意義是不夠的,於是就創造了另一種表義方式,這就是可以書寫的、給人看的有“形”的文字。人類創造的字“形”是為了表“義”的。這一點,從古文字的字形特徵可以看出來。古代象形文字所表示的意義,透過其形象的字“形”可以一目瞭然。因為人類創造字形是為了表達意義,所以說,字“形”和字“義”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文字以“形”示“義”,語言以“音”示“義”,由於文字和語言都是表“義”的,因此人類創制的文字就與語言發生了聯絡,於是表示某個意義的字“形”就和表示同一個意義的語“音”建立了聯絡,使字“形”有了讀“音”,也就是說,文字的字“音”是外來的,是來自語言的語“音”,所以說,字“音”不是文字本來就有的。拼音文字的字“形”也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也是用於書寫的,視覺的,給人看的,這一點和象形文字沒有區別,象形文字的字“形”是表“義”的,拼音文字的字“形”也是表示意義的。所不同的是,拼音文字的字“形”是根據語言的語“音”創制的,所創制的字“形”在初創時和語音具有對應性或一致性,因此拼音文字初創時透過字“形”便於讀出字音,但不能因為看拼音文字的字形便於讀出字音就否定拼音文字的字形也是直接表義的。因為拼音文字的字形和語音的對應性或一致性只是暫時的,是初創時的情況。語言和文字的發展是不同步的。“語言是不斷髮展的,而文字卻有停滯不前的傾向”④。語言發展了,語音就要發生變化,而文字的字“形”可以不變。由於文字的字“音”是來自語言的語“音”的,隨著語“音”的變化,文字的字“音”也就變了。為什麼現代英文的字音和字形的拼寫形式不對應了呢?因為英語發展變化了,所以隨著英語語音的變化,英文的字音就發生了變化,而英文字形的拼寫卻沒有變化。現代漢字中的不少形聲字的字“音”與聲旁的發音不一致也是因為漢字的字“音”變了,而字“形”沒變。文字的字音和字形的不一致和不對應的現象說明文字的字“音”是隨著語言語音的變化而變化,是不固定的。字“音”的這種現象說明文字的字“音”不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是外在的,是來自語言的。因為字“音”是來自語言的,是不固定的,所以我們今天就可以用現代漢語的讀音來朗讀古文,也就是說,使古文的字形有了現代漢語的讀音。另外字“形”相同的一段文字,對於講不同方言的人,就可以有不同讀“音”。在中國,同一個漢字就可以有幾十種不同方言的讀音。同是英文,同樣的字形也有倫敦音和美音之別。也就是說,文字的字“音”是來自同一時代、同一個地區人們所使用的語言的語“音”。人先習得語言,然後識字,人識字的過程是透過語“音”的中介使字“形”和語“義”建立聯絡,從而懂得字“義”,同時也學到了字“形”的讀“音”。另外,識字不僅是學習文字的字“音”,識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掌握字形所表達的意義,因此即使能把字“音”讀出來,但不知字“形”所表示的意義,同樣還是不能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意義。因為文字的字音不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不知道字“音”,或者沒有讀字“音”能力的人也能透過字形來理解字義。如古埃及文字、中國甲骨文等,雖然不知道它們的字“音”了,但專家們還是可以讀懂它們所表示的意義。聾啞人雖然沒有語言能力,但他們可以透過字“形”看懂文字。因為文字的字“形”是文字所固有的,是不能輕易改變的,而字“音”不是本子本身所固有的,是可以改變的,是不固定的。如果改變了文字的字“形”就改變了文字的本質,文字的本質變了,文字的示“義”功能就改變了。中國湖南等地發現的“女書”⑤,是在當地婦女中傳看的一種文字,因為“女書”是婦女們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字“形”,結果男子就看不懂了。綜上所述:文字的“形”和“義”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而字“音”並不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外來的,是來自語音的。【二】是什麼決定了文字的性質、面貌和發展呢?語言一發即逝,而文字可以“傳於異地,留於異時”。和語言相比,文字的性質是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侷限。那到底是什麼決定了文字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侷限呢?文字為什麼能突破時間的侷限呢?以漢字為例,我們今天閱讀古代留下的典籍,如朗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們所發的“音”,已經不是當時的“音”了,但是我們可以瞭解古代典籍中漢字所表達的意義。這種現象說明:文字的“音”和古代一樣不一樣不是起決定作用的,“音”變了沒關係,重要的是文字的“形”沒有變,如果文字的“形”變了,我們今天就很難看懂古代的典籍了。以英文為例,現代英語的發音和十五世紀時的發音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英文的書寫形式沒有變化。由於文字的拼寫和實際的語音不對應了,造成人們學習、使用的困難,因此不時有人發出改革拼寫法的呼聲。英國大文豪肖伯納在臨死時還留下遺言,把他的一部分財產作為獎金,獎給英語拼寫法的最好改革方案設計者。有人為此進行過嘗試,但沒能推廣。原因是人們認為拼寫法改變以後,閱讀過去的書面材料就困難了⑥。發生在英國的這種現象也說明,文字的“音”可以改變,但“形”不能輕易改變,如果改變了文字的“形”就使文字失去了超越時間的功能。過去中國提“要進行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的拼音化方向”,怎麼走不下去了呢?因為搞漢字拼音化就要使漢字的“形”發生變化,如果漢字的“形”變了,那就麻煩了,我們的後人就看不懂祖先留下的典籍了。可見,文字的字“形”可以書寫,書寫出來的東西可以“留於異時”,文字之所以能溝通古今,突破時間的侷限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字的“形”,而不是“音”。文字為什麼能突破空間的侷限呢?以中國為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使用漢字這種非拼音文字來傳遞資訊是最合適的。因為同樣的文字材料,人們可以按照普通話的發音讀,也可以用廣東話來讀,也可以用上海話來唸,不管用什麼“音”讀都沒關係,因為漢字的“形”是一樣的,不影響資訊的傳遞。如果改用拼音文字,按照普通話的“音”書寫的材料,很多方言區的人就不好讀了。也就是說,在中國,不是字“音”,而是漢字的非拼音化字“形”使漢字在資訊的傳遞上能夠獲得最大的空間。可見,字“形”是視覺符號,視覺符號可以“傳於異地”可以突破空間的侷限,而且字“形”越是非拼音化就越能突破空間的侷限。上面的分析說明:是文字的字“形”決定了文字能突破時空的侷限,而非字“音”。【三】既然字“音”不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文字本身所固有的是文字的“形”和“義”,另外,是字“形”決定了文字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侷限,由此可以說,文字的本質應該是字“形”,而不是字“音”,文字的本質是以“形”示“義”。所以“代表語言,也就是能讀出來,這是文字的本質”的提法是錯誤的,也就是說,文字的本質不是代表或表現語言的。以漢字為例,一段文字,我們透過字“形”可以瞭解字義,但是透過字“形”我們不知道這段文字代表的是哪種方言,表現的是哪種方音。以英文為例,一段英文也只是提供了字義,透過字形我們也不知道這段英文代表的是現代英語呢,還是十五世紀時的英語,是英式英語呢,還是美式英語。至於讀出來,對於漢字,你可以用普通話來讀,也可以用各種方言來讀。對於英文,你可以用標準的倫敦音來讀,也可以用美音來讀。用什麼“音”來讀,不取決於文字的字形本身,而取決於讀的人掌握了哪種字音。把一段漢字讀出來,如果你用普通話語音來讀,就轉化成普通話了,如果你用廣東話讀,就轉化成廣東話了。也就是說,把文字讀出來,是文字轉化為語言,是一種表義形式轉化成另一種表義形式,而不是一種表義形式代表,或表現另一種表義形式。拼音文字也是以“形”示“義”的,人們閱讀拼音文字也是透過字形看懂字義的,只不過拼音文字的字形是根據語音創制的,根據字形容易讀出音來,所以給人一種假象,好像文字是代表或表現語言的。因為文字的本質是以“形”示“義”的,不是代表語言,表現語言的,所以把聽到的話記錄下來,就可以寫成不同的文字形式。如對某人說的一段話,可以記成“昨天晚上,我弟弟來這兒聊了一會兒天。”也可以記成“昨夜弟來此一敘。”因為這兩種形式表示的意義是相同的。這說明,文字不是記錄語言的,而是記錄意義的。即使用白話文記錄,記錄的也不是語言。因為看到記錄下來的一段白話文,你能知道說話人講的是哪種方言嗎?為什麼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期,說一套,寫一套,語言和文字分家呢?因為文字的本質是以“形”示“義”,文言文可以示“義”,加上中國古代重視學習古典詩文,所以文言文就在中國延續下來。這種現象不是一種反常的現象,正是文字本質的體現,正說明:文字不是代表語言,表現語言的。如果文字是代表語言或表現語言的,那中國這段“言”“文”分家的長期歷史就不存在了。認為文字是代表或表現語言的,文字的本質是以“音”示“義”的看法源於西方的語言文字理論。索緒爾就認為“文字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於表現語言”⑦。索緒爾還說“後來寫法終於變成了不符合於它所應該表現的東西”⑧。索緒爾這段自相矛盾的話說明,他已經看到了文字不表現語言的現象,但是他卻沒有透過現象抓住文字的本質,沒有認識到文字不表現語言的現象是由文字以“形”示“義”的本質決定的。【四】認為文字的本質是字“音”,也就是說“能讀出來”,必然就只把“語言”作為學科的研究物件,只提建立“語言學”,而不提建立“文字學”。認為“文字是代表語言,表現語言的”,必然就把文字當作是語言的“照片”,主張“透過文字來認識語言”⑨,透過文字來研究語言。也就是說,文字成了研究語言的材料。本人認為,文字不是表現語言的,語言和文字是人類先後創造的兩種功能不同的傳遞資訊的工具,一個是以“音”示“義”的聽覺符號系統,一個是以“形”示“義”的視覺符號系統,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構成這兩種符號系統的單位和組合規則也是不同的。在學科研究上,我們不僅要建立“語言學”,而且要建立“文字學”。語言學應研究“語言”是怎樣以“音”示“義”的,文字學應研究“文字”是怎樣以“形”示“義”的。語言和文字都是表“義”的工具,二者的聯絡必然是非常密切的,因此還要研究語言和文字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研究語言學應該藉助語音材料,研究文字學應該藉助字形材料。不能把“語言”和“文字”混為一談,不能把對語言的研究當作是對文字的研究,也不能把對文字的研究當作是對語言的研究。在術語上也應有所改變,語言就是指口說的語言,文字就是指書寫的文字。語言不包括文字,文字也不包括語言,書面的東西就是“文字”,不能叫“書面語”,“書面語”的提法是把“語言”和“文字”混為一談的結果。 實際上,中國自古就有人在研究“中國文字學”⑩,西方人很早也在研究“文字學”,西方人在研究西方文字材料的基礎上得出的規律,實際上有些是屬於文字學的,只不過他們是把語言和文字混為一談了。語言口耳相傳,是“共時”的,是可以自然習得的。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可以世代相傳的。文字既是“共時”的,又是“歷時”的。文字的表“義”形式是豐富和厚重的,文字歷史越悠久,表“義”的形式和內容就越豐富,既有現代文體,又有古代文體,現代文體中又含有古代文體的成分,文字是不能自然習得的,是需要學習的。人的語言能力和文字能力是有區別的,一個是口語聽說能力,一個是閱讀寫作能力,這是人掌握兩種不同的符號系統的能力。語言的習得規律和文字的學習規律是不同的,語言習得理論代替不了文字的學習理論,所以我們既要研究語言是如何習得的,又要研究文字是如何學習的,從而建立科學的語言教學和文字教學理論。
-
14 # 張道明
四眼古聖•造字成文
昔聖人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動則觀鳥獸之形,靜則觀己之身,始作文字之符以載天地萬物。
文字的功能,其最直觀的表現便是記錄,我們能夠對過去的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有所瞭解,便是因有文字記載方能得知,另外,我們能夠有幸研習古人智慧的結晶,同樣要感恩先人。
文字的本質文字者音聲象形也,字之能,可錄天地,亦載春秋。字之能,安身不動便聞曉萬里之遙,其本質應為符號。
符者異象互表也,異象之變化可表萬物之形神,觀片鱗可憶龍鯉,瞻魚字可曉潛鱗。
-
15 # 苦志觀生活
‘文字’的本質是什麼?以層層遞進的角度來說,首先他是一種:‘真實’。他是真實存在的,而無論他的內容是否“虛幻”但他的存在亦是真實的,只不過各人理解上會有誤差但這並不代表他就是虛偽的,乃至於“虛假”的等等。就像我所說的:這世上沒有謊言一樣。
文字,無論多麼的荒誕滑稽,謬調百出,但他亦全都是正確乃至於真實的,沒有一絲一毫,哪怕些微絲毫的“偽”,“虛”之說;因存在即是正確的,因存在即是真實的。在本質上亦都屬於‘真實’之範疇,其二者在本質上亦無有任何一絲一毫,乃至一微毫之區別,與差別等等。
因他們都是真實的,且他們亦也都是正確的。無論“爸爸”,“媽媽”週末有無帶該小作者去公園,亦或者馬爾克斯是否孤獨了“百年”,這都不重要啊!重要的是他們之本質是同樣的,同一的;相同的這樣不既可以了嗎。故“諾貝爾文學獎”實應頒發給每一個寫作文的小學生,因他們和所謂“大師”亦沒有任何乃至一絲一毫的差別,無論是他們的‘人’,亦或是他們的‘文’,都一樣。
而後‘文字’想表達的應該是種“感情”;這就很微妙,就好比戴著眼鏡兒(近視鏡)的人在霧霾天,霧裡,想象一下公元兩千一六年天津,北京附近的冬天,就在那樣(霧)的環境下去看一朵花,這個“花兒”大抵即是你最終落在‘紙面上’的東西,而戴著近視鏡走在霧裡的人,大抵即是看你寫字兒之人們。
怎麼說呢,該說是有點兒模糊呢,還是根本就瞭解不到呢?總之你得費老大勁亦也未必能知道他想說什麼了。因為這是一個“雙重阻礙”,我們因為有這雙重阻礙之限制,故理解任何都會有偏差,我們只是努力的理解,使勁兒的理解。但那亦會越走越險,越走越偏,終離真實,本質形如末路,漸行漸僻了。因為這‘雙重阻礙’導致了我們以為花是花,導致了我們以為霧(不理解,看不清)是霧等等,這雙重阻礙一層是屬於‘文字’的;而另一層則屬於我們‘自身’(身體)。
因為‘文字’他只是一種‘姑且’,就像‘人身’(人類自身)亦也只是一種‘姑且’,一樣。他(‘文字’與‘人身’)是一種‘假設’,和一種‘姑且的狀態’;他並不是真實真實的。這是‘文字’的第二要義,亦也是‘人身’的第二要義,‘文字’(‘人身’)的第二要義即是:‘姑且’(‘假設’)。‘文字’的第一要義是:‘真實’,‘文字’的第二要義是:‘姑且’,故花亦也不是“花”,霧亦也不是“霧”也了。
以自然來說‘花’會凋敝‘霧’會消散,他們(‘花’、‘霧’)都是‘姑且’的,以及‘假設’的。就好像‘文字’和‘人’一樣,既真實,又虛幻,文字可以變換不同的造句,“甲”可以換成“乙”,“丙”,“丁”等等等等,那人即永遠是‘人’嗎?花會凋敝但第二年春天又會盛開,霧會消散但第二年冬天他又回來了。"花",姑且是花,但‘花’真實是花;“霧”姑且是霧,但‘霧’真實是霧。‘真實’與‘姑且’並不衝突,就好像‘真實’與‘假設’並不衝突一樣。
同理,‘永恆’與‘剎那’,‘無量’與‘瞬? 間’,‘長’與‘短’,‘高’與‘低’,‘夭’與‘壽’亦也並不衝突,一樣。這,即是人生的真義,這即是宇宙之真義了。
-
16 # 科蜜手寫
所謂文化,從本質上說就是覺醒的個體靈魂從自體向他者的轉移。站在靈魂的角度看,透過這種轉移,靈魂克服了宿主生命的有限性,實現了對自然生命的超越。
由於人類靈魂的覺醒,實現了靈魂與本體靈魂的剝離,從此人的靈魂更加方便交流,語言逐漸產生。隨著語言的產生,個體靈魂之間的交流就具有了普遍性,個體靈魂之間相互影響和改造,在一些集體行為的認識上逐漸形成了共識,於是就產生了“集體靈魂”。文化就是集體靈魂的載體,集體靈魂是文化的本質。而人群對文化的認同造就了“文明”。
文化是對個體靈魂的喚醒,也是對個體靈魂的束縛,它將靈魂喚醒使之與本體分離,使之成為一個區別於動物的人,同時又將其與本體再次捏合成一體,不至於因過度逃逸而分裂。因此所有的文化自身都是自相矛盾的。它具有使人的靈魂喚醒和使人的靈魂沉睡的雙重特性。
文化是一個民族集體靈魂的載體,它是這個民族每一個人內在靈魂的喚醒劑,它塑造了民族成員的個性,也影響了整個民族的心理和行為的傾向。
文化是個活的靈魂,它的存在需要透過人群的認同和維護,失去了人對文化的認同和維護,文化就會消亡。
文化是一個動態的存在,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歷史的程序不斷演進變化的。
從文化的結構講,文化分為感性文化和理性文化,人類文化總的發展方向是向著理性的方向發展。
-
17 # 江毓兒
文學的本質: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
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文學是屬於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
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擴充套件資料:
含義:
1、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現代專指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故也是語言藝術的一種。
-
18 # 青棗葉
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人造漢字吋群鬼亂哭,為什麼?文字原身是中國五千年以前口口相傳的上古民俗文明的結晶,是三皇五帝祖先親身經歷的總結,文字是語言的書面話,言為心聲,一旦祖先的經驗教訓用文字傳播後世,後世會走上一條光明大道,所以古代開始各族戰爭要想取勝,先滅對方的文字文化,洗腦他們的思想,學習戰勝者的文字,從古到今,只有中國傳統漢字流傳至今,感恩中國的老祖先吧!
-
19 # 借你一雙法眼
文字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世界上不同種族、地區的人大多有自己的文字,但那是人類自己造的一種交流資訊的符號。
中國是五千年神傳文化,所以中文是神傳文化的一部分,不論華人使用的漢字變換過多少種,都一直帶有佛、道、神的因素。現在世界上流行的中國漢字學習熱潮是天象變化的結果。因為最後救世的天法是用中文寫成的,未來全世界都將說中文,用中文,現在這件事已經在做了。
古代人寫毛筆字要調整呼吸,姿勢要正確,寫的字橫平豎直要有力道。現代人寫什麼草書,狂草,寫的字潦草不堪,其實是對神佛的不敬。
-
20 # 詩人曉輝
答:文字的本質是:
文字的產生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是這個民族的文明。“文以明道”,文字是世界觀、價值觀。文字是人們傳遞資訊的工具。
回覆列表
文字和語言等其他工具一樣,都是交流資訊的工具,同時蘊含一定意義與審美價值,有淵源的歷史沿革。是溝通、記錄、交流思想或承載語言的影象或符號。該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從歷史唯物論角度看,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佈者。
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以“徳”字為例,看古人的智慧:
古人沒有爪牙之利,又沒有高科技輔助,卻活得精彩,鑄造輝煌,說明他們不缺智慧。古人造字是基於實踐經驗而對人與自然的覺察,是對自然規律與人性的洞察,它是“直接經驗”,是智慧。
“德”本義是“通衢而直目前行”,以利己之心為動機,以力他之行為手段,實現合作雙贏。此時此刻,處於最佳心境,其一,免疫力最好,得以長壽;其二,包容,而有無限的人格魅力,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其三,此時此刻有靈感,而能創新;其四,此時此刻最有“愛”,愛親人、愛組織、愛國家;其五,煥發純真的心地,這就是善。
尚書地官:“在心為德,施之為行”。 第一,當人因雙贏而處於最佳心境,此為德。第二,此時,充滿人格魅力,令人景仰,此為禮。第三,收穫最佳心境的方法就是師法自然,此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