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雨yp

    個人覺得,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幾點:

    1、不要在雙方情緒激動甚至失控的時候溝通,應該尊重孩子的感覺,積極傾聽孩子的需要,並能真誠的表達父母的感受。

    2、不要把工作或生活中的消極情結果轉嫁到孩子身上,比如有些家長在工作上有些不如意或受到領導批評,回到家裡,孩子有一點不聽話就大吼大罵,覺得如果不是為了孩子就不用上這受氣的班等等;

    3、不要太過急躁的想要解決問題,不然很容易使問題更加嚴重,甚至令孩子抗拒溝通,父母應該給孩子發洩情緒與談論感受的機會,與孩子一起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4、不要用指責的語氣或粗暴的言語甚至體罰來管教孩子;更不要說“你真笨”、“你怎麼這都不會”、“你真沒用”,“你真蠢”等否定性語言來批評孩子,家長應該經常為孩子找出優點,並具體表揚孩子的優點,遇到困難時,應該對孩子表示依賴,告訴他:“你一定行!”

  • 2 # 笑容悠然

    在現代的家庭中,與孩子的溝通是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怎樣用孩子喜歡與樂於接受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是家庭教育中,家長們最常提出的問題。

    我有幾個溝通的小秘訣,家長可以嘗試一下。

    先理解和肯定孩子,再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想的、做的都是對的才會去相信,才會去做,所以當孩子這樣做一件事的時候,他一定是有某種合理的想法。

    在溝通中總是被別人否定,誰也不會喜歡。

    所以當我們先理解和接納孩子之後,孩子才會聽進去我們的不同意見。

    溝通態度平和。

    用平和的心態,溫和的態度,跟孩子進行溝通,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如果用爭論和批評的態度與孩子溝通,還不如不溝通。

    使用什麼樣的態度與孩子溝通,孩子也能學會這種方式。

    我發現如果我用溫和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他就會很輕鬆愉快接受,我也會很欣慰。可是如果,我不耐煩心情不好的時候,呵斥孩子了,他就會躲避我,抗拒我,甚至哭鬧得更厲害。

    考慮孩子的感受。

    現在的孩子和以前不同了,不在唯家長是從,我們需要了解他們的感受,這樣才能溝通。

    如果覺得孩子是自己最親近的人,而不去考慮他們的感受,孩子怎麼可能接受你的意見。

    溝通是最重要的,不是你說了沒有,而是對方接受了沒有,如果說出來的話,對方不接受,那不是白說嗎?

  • 3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親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他們的一生。人際關係的處理,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學習的重要課程,如何讓孩子可以愉快地接受,與小夥伴相處融洽,是父母親的必修課。當孩子與好朋友出現矛盾時,家長既不能護短,也不能置之不理。要及時引導孩子解決矛盾,用心去溝通,才能收穫友誼。不能什麼事情總是怪到朋友的身上,要讓孩子知道反思自己的言談舉止,認識到自己存在的錯誤。拿出行動來改正,不要只是空喊口號。

    利用優秀的繪本來引導孩子,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沒有直接說教,就是孩子透過閱讀自己去感悟。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大概都容易忽略,雖然你是帶著目的性讓孩子閱讀的,但是請記住不要表現得太過明顯,否則孩子也是容易反感的。給孩子一些小小建議,可以透過別樣的方式來鞏固友誼,比如說送上一張自己親手製作的卡片,讓好朋友看到自己的誠意。其實孩子之間真的很少有什麼大得不得了的矛盾,不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認識到這一點,家長也就容易釋懷,就能給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 4 # 堯媽成長記

    尹建莉老師說過,跟孩子談話,注意要從“我告訴了你什麼”轉移到“孩子接受到了什麼”,請關注自己的“潛臺詞”。

    所以說生活有萬千細節,在和孩子相處的每個細節中都有教育,父母應該時時關注自己的“潛臺詞”,說好了,要不斷的觀察孩子,經常反思自己,從觀念上提升自己,話語自然也就到位了!

    也就是說不要用高高在上的態度與孩子溝通,那樣孩子即便是接受了,也只是表面上的順從,而內心裡根本就沒有接受,我們要態度誠懇,語氣和藹,和我們的孩子溝通!

  • 5 # 靈犀呀咿呀

    首先,父母要擺脫指揮和控制的方式,不要高高在上的下達命令,那樣孩子肯定不喜歡!任何人都不喜歡這種被壓迫的感覺。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遇到需要商量的事,也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自己的事情,可以讓他自己做選擇!

    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多觀照孩子的感受,就是遇到不用商量,卻必須執行的事,也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因為對錯和喜不喜歡是兩回事兒!

  • 6 # 糯米麻麻Coco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互相尊敬,跟孩子成為朋友,讓孩子信任你,那麼孩子就喜歡跟你溝通。不要總是指責孩子,有事情的時候不要跟孩子情緒對抗,冷靜下來跟孩子做有效溝通。就是論事,不要全盤否定孩子,給孩子成長的機會,相信孩子會做得更好。不要強加自己的想法於孩子,多聽聽孩子怎麼說,多問問孩子怎麼看。大人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保持一個穩定平和的情緒,多跟孩子談心,只有交流溝通多了,親子關係才能更好,孩子才願意敞開心扉跟你交流。

    一句話,要和孩子做朋友。

  • 7 # 我和她的故事

    1.首先一定要從孩子方面出發,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感受。比如,如果爸爸媽媽看孩子做的事情不對,要問問孩子需不需要幫助,如果孩子不需要,家長最好不要急著參與進來。

    2.如果孩子在破壞東西,家長不要指責,要首先問清楚為什麼這麼做,然後,再告訴孩子,如果把東西破壞了,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3.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如果孩子在家長面前故意做壞事,家長也不要指責孩子,要想想是什麼原因,有的家長忙於自己的事情,忽略孩子,不管孩子,有時孩子是用這種方法,來吸引孩子的注意,這時,家長最好要用更多的時間來陪陪孩子。多與孩子溝通,多瞭解孩子的想法及需求,更好的與孩子相處。

  • 8 # 十八線mama

    我覺得,關於怎樣將正確的溝通方法用孩子接受與喜歡的方式傳遞給他們的問題,應該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為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另一方面是讓孩子漸漸學會如何與其他人溝通,包括朋友親人同學或者陌生人等等。

    最好的辦法,應該是言傳身教。

    如果家長本身是個很擅長跟別人溝通的人,那麼很幸運,只要不是過於忽視孩子,一般情況下,孩子跟別人溝通的也很順利。那麼如果家長自己對自己的溝通能力不自信,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透過學習一些溝通技巧,心理學知識,來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這樣,家長才能夠在與孩子溝通方面更順利。也才能透過和孩子的溝通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溝通能力。

    平等,是溝通的前提。無論是與孩子溝通,還是與其他人溝通,平等都是溝通的前提。所以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期間,經常有的盲點就是內心並不覺得很孩子是平等的,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就是應該聽自己的。經常出現的情景便是家長覺得溝通沒有用,無法溝通,孩子不聽話,還不如打一頓來的痛快。這樣的話,孩子學到的便不是透過溝通來解決問題,而是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因此,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把孩子當客戶。這樣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當中學會了如何透過平等來提高溝通能力。

  • 9 # 嬌女子143380430

    自己孩子的脾氣性格家長應該很瞭解,所以在與孩子的溝通上要根據孩子的喜好正確的引導孩子,而不是一味的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思想與觀點,孩子做錯了事情也不要不分青紅皂白的責罵,要和孩子一起分析這件事哪裡做的不對,應該怎麼樣去做,以後應該注意什麼等,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覺得家長處理問題是理性的,願意與你溝通和交流,而不是有事情不願給你說,這樣正確的教育與引導會使你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更親密。

    1、永遠不把“蠢”和“笨”用在孩子身上。

    2、幫助孩子結識他所鍾愛的領域內的“高手”,如果父母不是的話。

    3、儘可能地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能發揮作用的。

    4、幫孩子完成一件他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讓孩子感到他比自己想象的有本事。

    5、每個月都讓孩子嘗試一件新的事物,最好是父母也沒有做過的。和孩子一起探討如何更好地學習和適應。

    6、積極地看待孩子,同時教孩子積極地看待自己。

    7、和孩子一起分析困難,告訴孩子能力是可以增長的,困難並非像自己想象得那麼可怕。

    8、向孩子展示自己的不足,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不能改變就接納它。

    總之,一句話,要和孩子做朋友。

  • 10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主意識,在人際交往活動中也會主動選擇自己能夠接受和喜歡的溝通方式,趨利避害,進而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交往和生活。

    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當然需要傳遞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念,教會他們選擇正確的溝通方式。

    第一,我們可以定時召開“民主生活會”,挑一天晚上的空閒時間或是週末,一家人坐下來共同談一談我們遇到的開心事、難過事,有哪些困惑和難題等,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特別是他們融入幼兒園之後的學習生活;另一方面,使我們及時發現孩子的內心動態,給予及時、適時的引導。

    第二,讓孩子具備“自主選擇權”。父母平時要多尊重孩子的意見與建議,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可以透過親子共讀、親子游戲、出門遊玩、一起看電影等方式,使他們潛移默化中感知與人交往和互動的“正確開啟方式”。多讓孩子說,父母主要是扮演“傾聽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從中進一步探知到他們的好惡。

    有時候,接納孩子的情緒,包容他們的情緒化,理智對待他們的行為,才能正確引導、友好傳遞。

  • 11 # 為你踮起腳尖

    我認為孩子接受與喜歡的溝通方式就是平等的溝通方法!我們不要做高高在上的大人,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指使孩子幹這幹那,發號施令,這樣的溝通方式,結果肯定是差強人意的,勢必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我們要蹲下來,用心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告訴孩子我們的想法,我們僅僅是建議,他可以自主選擇!

  • 12 # 月月媽媽親密育兒

    現在的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為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就是不聽家長的話。如果說父母也是一種職業的話,那它應是世界上最難的職業。因為它沒有崗前培訓,沒有崗中培訓,既不能辭職,也不能退休。做媽媽的憑什麼教育孩子?憑經驗嗎?哪裡的經驗?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得了重病放到了手術檯上,媽媽對孩子說:‘我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我會付出全身心的努力把這臺手術做好,但是我不是專業人士。’這多可怕!實際上很多家長每天都在做這種可怕的事情。做父母的需要不斷地學習,尤其要學習與孩子溝通的藝術和技巧。溝通的品質決定親子關係的品質,只有把溝通這門功課做好了,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親子溝通的主要障礙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呢?首先是因為孩子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在家裡得不到認可。孩子喜歡的東西、崇拜的偶像得不到家長的認可;孩子在家裡覺得做什麼都是錯的;當孩子要求自己獨立完成某件事情時,家長總是不允許,要麼就是全部被家長包辦代替了。

      其次,家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使孩子沒能敞開溝通的心扉。張勤說:“和很多人一樣,我一直認為家是最溫馨的港灣。可是突然有一天,一個10歲的小男孩打破了我的觀點。這個男孩說他考100分的時候家裡是溫馨的,但他要是考了30分,家裡就不溫馨了。孩子在學習上遭遇挫折時,最需要家庭的溫暖和家長的理解,可等待他的可能是一頓批評、指責甚至暴打,他還會敞開心扉與父母溝通嗎?”

      另外,很多父母沒有與孩子溝通的習慣,不能正確認識性格不同導致的溝通方式的差異,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等,都會造成親子間溝通的障礙。

      如何與孩子溝通才有效

      有的家長問張勤:“從孩子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就要求他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再出去玩,但是現在他都上小學五年級了,好習慣還是沒養成。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家長的話呢?”張勤解釋說,這是因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效果不好。

      如何才能提高溝通的效果呢?

      再次,父母與孩子溝通時,要像對待客戶一樣樹立服務意識。因為父母幾乎每天都在向孩子“銷售”自己的觀點、知識、思想等內容,所以應該考慮怎樣讓孩子高高興興地接受家長“銷售”的東西。家長要做好服務,而不要以權威自居對孩子發號施令。

      家長的問題不能大而化之,問的問題越具體越好,越小越好,比如“今天的語文課上有什麼收穫呀?”“做數學題的時候碰到什麼困難沒有呀?”……如果孩子實在不想說話時,寧可先暫時放棄,這比追在孩子屁股後面問個不停要好。家長應把溝通的話,用敘述的語言、平和的語調,不帶情緒地說出來,把消極、負面的語言轉化成積極、正面的語言。

      怎樣與遭受挫折的孩子溝通

      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情緒具有記憶性,不良情緒若不及時清理就會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對於怎樣與遭受挫折的孩子溝通。

    戰勝挫折三部曲。

      第一是肯定。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或者在外遭受了什麼挫折(比如在全班同學面前摔了一跤,或因為上課分神被老師扔了一個粉筆頭),當孩子回家後帶著情緒說話時,那是孩子在宣洩自己的情緒。這時家長要善於做最好的聽眾,去理解與支援孩子。可以先用三五句話肯定他,比如說“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如果孩子剛開始說:“我恨死某某老師了。”這時家長馬上說:“怎麼可以恨老師呢?肯定是你不對……”這樣孩子就不會再說下去了,這就中斷了溝通,家長的行為就不是建設性溝通,而是破壞性溝通。正確的做法是等他說完、發洩完後,再透過講理引導他。

      第二是分享。孩子有情緒時,要先幫他消除不良情緒,再解決問題。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回憶當時的情況,此時家長的話不是越多越好,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家長要用90%的時間讓孩子說事情的經過,瞭解他的心理感受,這個過程就是孩子發洩情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要不懂裝懂,不要堅持對與錯,而要了解孩子的真正動機,不要輕易下結論。

      第三是規勸。當孩子發洩完情緒後,他的理智才回歸本位,這時給他講道理,他才聽得進去。這時家長可以對孩子說,老師扔粉筆頭這個舉動是不對,但你不能恨這個老師,更不能因為不喜歡老師而不喜歡老師教的課,你想啊,哪個老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認真學習呢?

  • 13 # 源源和皮皮媽咪

    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像與大人溝通一樣跟孩子溝通,充分尊重他們,給孩子表達不同意見的權利。讓孩子感覺自己也有表達權和選擇權,他們就會好好的與大人溝通,不用我們特意去灌輸溝通的方法。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只要正確引導就行,這樣的溝通方式更有利於親子關係。

  • 14 # 凌兒媽媽

    在現代家庭教育當中,怎樣和孩子溝通確實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有些家長髮現和孩子完全聊不下去,說不上兩句就會不歡而散,那可能是你用了錯誤的方式。

    不管是哪個孩子都不願意接受命令式的溝通方式

    語氣冰冷,沒有愛,一開口就先否定孩子的想法,那他就會覺得再說下去也白搭。同樣的,說教式的溝通對孩子來說也是不管用的,你說你的,我做我的,你願意說就說吧。那這樣的溝通顯然就沒有效果。

    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再提建議

    有時候孩子的想法不被父母所接納,但我們不要急著拒絕。可以先傾聽,再提出意見,決定權最終還給孩子,相信孩子也會考慮並接納你的意見。

    語氣溫和,心態平和

    只有用溫和的語調,才能平靜理性的溝通。我想沒有孩子願意聽你用強硬的語調說話,言語中盡是不容抗拒的威嚴。那這樣即使孩子接受你的溝通方式,那也必定不是心甘情願的。

    只有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溝通方式,那親子關係才不會很糟糕,好的親子關係也是為溝通奠定基礎的。

  • 15 # 雨中的承諾2016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歡的溝通方式,找到它,孩子也能傾聽、考慮和接受別人的意見。溝通也會因此變成一件令人愉悅的事。

    一、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錯誤做法:訓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連個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順手給孩子一巴掌。結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氣,事情一團糟,孩子學會透過發脾氣、打人解決問題。

    正確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沒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乾淨好嗎?”結果:孩子得到的諒解,馬上向大人道歉,並高興的把桌子擦乾淨。孩子學會寬容。

    二、孩子考試不及格。

    錯誤做法:訓孩子:“你看你,考這麼點分,你也不嫌丟人?你看誰誰,人家怎麼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氣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勁踢孩子幾腳。結果:孩子心情壞到了極點,心裡想:“我完了,我這麼笨,學不好了,再怎麼學也學不好。”

    正確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裡也不好受,一次沒考好不代表什麼,關鍵是我們要找出沒考好的原因,然後解決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有進步。”結果:孩子認真地找原因去了,心裡想:“我要努力,不辜負爸爸媽媽的期望,我一定行。”

    三、孩子寫作業磨,該睡覺了,作業沒寫完。(孩子作業多,孩子沒磨,不在此列)

    錯誤做法:訓孩子:“你氣死我了,怎麼又沒寫完,我一會兒不看著都不行,快點寫!我看著你。”結果:孩子並不著急,依然慢慢悠悠,心裡想:“寫不完有我媽呢。”

    正確做法: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寫作業是你的事,你要對自己的事負責,沒寫完不準寫了,該睡覺了,明天自己去學校跟老師解釋吧。”結果: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很後悔,心裡想:“這下完了,怎麼跟老師說呀,看來明天寫作業得快點了,不然還得挨批。”

    四、孩子作業寫得潦草。

    錯誤做法:發火:“怎麼寫的這麼亂,你就不能寫好點?”脾氣大的會三把兩把把孩子作業撕了。結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確做法: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已經說過了,寫不工整要重寫,因為不工整,老師看不清楚,你看,這是規定不能破壞,所以你必須重寫了。你看,你可以應該這樣寫字(講述寫字規範,橫平豎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寫得比你剛才的字有進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嗎?”結果:孩子懂得規定的重要性,心裡想:“比剛才的字有進步,容易。”充滿信心。

    五、孩子見人不打招呼,沒禮貌。

    錯誤做法:當眾訓孩子:“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連問好都不會,我平時是咋教你的,沒出息。”結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損傷,覺得無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正確做法:給孩子臺階下:“我孩子有點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時也挺有禮貌的。”舉個有禮貌的例子。結果:孩子知道錯了,心想:“這次沒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讓父母失望啊。”

    六、孩子的襪子髒了。

    錯誤做法:家長:“把襪子脫下來,我給你洗。”結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裡認為父母就是為自己服務的,正常,反正他們也不累。

    正確做法: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襪子洗了,好嗎?媽媽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媽媽的襪子也洗了啊?謝謝孩子啊。”結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襪子去了,心裡想:“我以後要多關心一下爸爸媽媽啊,我也是家裡的一員啊,他們越來越老了。”

    七、孩子問了個問題,大人不會。

    錯誤做法:不高興:“別瞎問了,把學習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點啥。”結果:孩子心裡想:“哎,沒勁,總說學習學習,煩死了,不問就不問。”從此,遇到難題一概略過,不求甚解。

    八、孩子早上不起床。

    錯誤做法:發火:“你怎麼還不起?要遲到了!”順手打兩巴掌,手忙腳亂地給孩子找衣服穿衣服。結果:下次依舊。

    正確做法:平靜地說:“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會遲到,會挨批,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處理好。”孩子沒及時起床,沒吃早飯,還遲到了。結果:下次一叫就起床。

    九、一直看電視不睡覺不寫作業。

    錯誤做法:怒氣沖天地把電視關掉,吼叫著叫孩子去寫作業或睡覺。結果:孩子滿肚子不高興地去了,心裡恨你,說你是 暴君。

    正確做法:平靜對孩子說:“孩子你該寫作業了,如果寫不完會挨批。你還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鐘行嗎?”家長:“行,說話算數,到時間就關電視。”雙方各退一步。結果:時間到了,孩子主動關電視,去睡覺或寫作業。

    十、孩子正在寫作業。

    錯誤做法:一邊看電視一邊監督孩子,嘴裡不停叨叨:“寫快點。”“別磨蹭。”“不準看電視,好好學習。”結果:孩子不高興:“憑啥你就能看電視,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正確做法:大人也看書,不打擾孩子,家裡學習氣氛濃厚。結果:孩子心態平和,心思都在學習上。

    十一、大人做錯事了。

    錯誤做法:強詞奪理或視而不見。結果:孩子心裡想:“憑啥你犯錯誤就不承認呢?嗯,當大人好,有錯也不挨批。”

    正確做法: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結果:孩子以後做錯事了,主動道歉,覺得理所應當。

    十二、家長會老師告狀,家長挨老師批評了。

    錯誤做法:一回家就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對孩子又打又罵。結果:孩子沒任何自信,要麼學會暴力,要麼膽小,一句話不敢說,學會撒謊,不敢和父母說真話,怕捱打。

    正確做法:先把孩子的優點講講,然後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勵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會有進步。

    十三、孩子的日常生活。

    錯誤做法:家長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當當,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見,孩子遵守就行了。結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動腦,被動執行。膽子越來越小,越來越沒自信,能力差,不會做家務。心離父母越來越遠,自閉。

    正確做法: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還鼓勵孩子做家務。家裡有事和孩子商量解決,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認真聽取。結果:培養了孩子家庭責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歡和父母交流,性格開朗,有自信!

  • 16 # 朱芳宜育兒說

    毫無疑問,閱讀和遊戲是孩子喜歡、接受並能夠幫助他們內化的方式。這與孩子的大腦發育水平息息相關,小孩子是右腦佔主導的,所以,情緒、體驗對他們而言至關重要。而利用左腦的語言和邏輯並不是與他們溝通的最好方式,即使你給他講無數次的道理,孩子仍然無法理解和內化。

    另外,家長的榜樣作用,親子之間,夫妻之間以及所有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模式會內化為孩子與人溝通的模式,孩子最初的人際關係交往模型是在家庭中習得的。就像溝通之父海姆.吉諾特博士所說“要成就一個令人尊敬的人,就請用令人尊敬的方式。”

  • 17 # 親子陪伴蘭怡C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太難,但是要孩子爸媽去了解自家孩子喜歡什麼東西,吃的,玩的,喜歡看什麼動畫片。

    最好是從孩子崇拜的人身上去和孩子溝通,一般孩子喜歡把自己和角色融合在一起,比如孩子看到了自己喜歡的奧特曼角色,孩子總是把自己當成奧特曼也就是英雄,那麼家長可以把自己想表達的事情和奧特曼聯絡起來在傳達給孩子。

  • 18 # 寧靜育兒

    正確的溝通方式與孩子交流,對於較小的孩子,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第一,把你想要講的道理,或者事情,編成故事,講給寶寶聽。第二種,經常進行親子閱讀,有意識的去讀一些,你想要讀給她的書?第三,言傳身教。你去做一些事情讓他去模仿。第四,和孩子做朋友。讓他願意給你講心裡話。

  • 19 # 愛讀書的媽媽轅鳶

    怎樣將正確的溝通方法用孩子接受和喜歡的方式來傳遞給孩子呢?

    我認為首先父母應該做好父母,父母之間應該用正確的溝通方式來處理問題,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用正確的溝通方式來處理問題。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只有父母自己做到了,才能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學會如何去用正確的方式跟別人溝通。

    另外,也可以接受一些其他的輔助做法。比如講故事,比如做遊戲。父母可以透過跟孩子一起做遊戲的方式,用幾個玩偶來扮演小夥伴,設定一個場景,問問孩子小熊想跟小夥伴一起玩怎麼辦?小豬和小象發生矛盾了怎麼辦?等等。

  • 20 # 美好的回憶50000417

    當家長說孩子叛逆的時候,不妨反省一下自己,平時是怎樣跟孩子溝通的。

    家長學會跟孩子溝通確實是一門學問。好的溝通方式,會讓孩子們欣然接受,不好的溝通方式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那麼怎樣才算是比較好的溝通方式呢?

    (1)家長跟孩子建立朋友關係。有的家長總是居高臨下,無論什麼事情都是以命令的方式來要求孩子。這樣做,孩子最容易逆反。所以,家長要像朋友一樣對待孩子,家長的話才會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當孩子和家長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果孩子說的有道理,家長就要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事情。

    (3)學會尊重和相信孩子,尊重和信任是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橋樑,只要孩子從父母這裡得到了尊重與信任,孩子就會欣然接受家長的意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差怎麼在短時間內提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