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電子藍

    再說一下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小夥伴,中國有老話是這麼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圍的小夥伴們如果都是有禮貌的小孩子,那麼孩子也會變得有禮貌,同齡人在一起玩耍交流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因此幫自己的孩子選擇合適的小夥伴也應該是家長需要留心的。

  • 2 # 像風一樣吹過4

    教你的孩子文明的習慣永遠不早,也永遠不晚。如何教育孩子懂禮貌講文明是每個家長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良好的習慣是孩子所儲存的資本,會不斷增值。做父母的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有禮貌的小紳士、小淑女。其實要想把孩子培養成人際交往的高手,我們做父母的就要從生活日常中點點滴滴做起。但經常由於一些家長沒有注意很多細節而導致孩子壞習慣的發生,下面介紹教孩子懂禮貌的一些細節和方法。

    做一個好榜樣。如果父母自己不文明,而去要求孩子講文明,這是不公平的。在孩子面前注意你使用的語言,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說話方式。

    讓孩子喜歡打招呼

    帶寶寶外出,見到認識的人,教他自己說“叔叔好阿姨好爺爺好奶奶好”,除了對方讚美寶寶之外,爸爸媽媽也要及時附和,肯定自己寶寶的“有禮貌真乖”;積極的迴應是對小孩子最好的鼓勵和獎勵。重複這樣的習慣,久而久之,寶寶見了熟人就會自動地打招呼了。如果對陌生人自己主動問好,父母一定要誇他做得好,是個受人歡迎的孩子。養成每次進家門和家人打招呼,出門之前要說再見,可別忽視這些小細節,這將影響他以後為人處事交際的能力。

    對懂事一點的孩子,在教育或者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的時候,千萬注意不要在公共場合傷及孩子的自尊心或使孩子難堪。

    培養孩子多傾聽習慣

    平時可以多提醒在別人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多傾聽,不能大聲喧譁、也不能中間插話打斷別人說話;平時和別人說話,要看著對方的眼睛,認真聽,不可隨意走開。讓孩子懂得,這樣做是對別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別人,別人才可能尊重你。

    你可以選擇一些相關的動畫片之類的,或者說是圖書給幼兒自己觀看,讓他自己意識到要懂禮貌講文明。

    做個熱情好客的小主人

    如果家裡有客人來,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訓練孩子講禮貌。例如,在客人進門的時候,教寶寶甜甜地問聲好;大一點的寶寶,放手讓他擺水果拿飲料;如果有小朋友來,提醒寶寶主動拿出自己的零食、玩具、圖畫書,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孩子有不文明行為時,父母需要及時進行批評,不能無視

  • 3 # C咖啡豆子

    父母如何才能幫助孩子養成禮貌待人的好習慣呢?

    (1)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禮貌言行。孩子能否做到文明禮貌,重要的是體現在行為上,父母應當在平時多大心和指導孩子的行為,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教育孩子到別人家去時先敲門,得到允許後再進門,不能胡亂闖進別人家時,當家裡來了客人,父母應要求孩子主動和客人打招呼,接待客人時,學會讓座、上茶,送客,並且不影響大人之間的交談,客人告辭時,要求孩子把客人送到門或電梯口,到公共場所時,要教育孩子愛護環境衛生,不隨地扔廢棄物,不隨地吐痰,上車、購物時不要擁擠,應當自覺排隊等候,依次序而進,等等。

    (2)父母永遠是孩子的榜樣摹做父母的,應當教育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學會禮貌待人,避免自我誇耀和背後罵人。而家長自己的言行更為貫要。如果做父母的表現得暴躁、刻薄,行為粗魯,愛挑剔,他們就不會耐心地勸說孩子,這就是為什麼專家認為,對父母採說,改變孩子行為的最好辦法首先是家長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3)讓孩子感同身受。父母部有自己的“圈子”:親人、同學,同事,朋友,可是大人們的“圈子-對於孩子來說,幾乎是陌生的,大人之間的友情,親情,孩子們也根本無法領會,只有讓孩子感同身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讓孩子接受客人並且具備熱情,就先要和孩子就客人的問題進行溝通,這非常重要,因為孩子足跟著大人的感受來表現的。當有客人上門時,父母可以跟孩子說說自己和客人之間的友情,說說與客人之間的趣事,這樣子孩子就會跟著父母的感受去禮貌待客了。

    (4)禮貌教育有始有終。父母對孩子的禮貌教育必須倣到有始有終,切不可虎頭蛇尾。而且還必須做到統一步調,不能各敲各的鑼,各打各的鼓,有的管,有的護,有時嚴,有時松,造成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

    我們在交往中都渴望有一個良好而和諧的人際關係,都想得到別人的喜愛和尊重,而且當今社會又是一個充滿競爭與合作的時代,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生成功的助力器。為此,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良好的禮儀習慣,教孩子一些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知識。

    (5)讓孩子學會正確運用好文明禮貌用語。“謝謝你”,“對不起”和“請”這些禮貌用語,如使用恰當,對調和及融洽人際關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正確地運用“謝謝”一詞,會使你的語言充滿魅力,使對方倍感溫暖。道謝時要及時注意對方的反應。對方對你的感謝感到茫然時,你要用簡潔的語言向他說明致謝的原因。對他人的道謝要答謝,答謝可以“沒什麼,別客氣”,“我很樂意幫忙”,“應該的”來回答。

    (6)發現問題就立即解決。當發現你的孩子不習慣用敬語時,便立即加以矯正,直到孩子養成說敬語的好習慣為止。家長切不要把孩子的許多問題都集中起來,試圖突擊解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發現一個問題就立即解決。如果孩子和長輩說話時沒有使用敬語“您”,父母便可馬上糾正孩子,直到孩子說正確了為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和長輩說話應該講禮貌,有禮節。禮貌是一個人修養和品位的體現,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表徵。一個懂禮貌的人肯定更會受到周圍人的接受和認可,不管他是成人還是小孩。心理學家認為,禮貌歸根到底是習慣的問題。因此,一個不懂禮貌的孩子很可能會成長為一個不懂札魄的大人,而不懂禮貌會使他在社會競爭中處於劣勢,在工作中很難獲得同事的尊重和友好的協作,在生活中也不易獲得友誼和自信。所以說,要想使孩子成長為有所作為的人,父母就應教破子從小講文明,懂禮貌。

  • 4 # 蓮子132496037

    有禮貌的寶寶人見人愛。父母無不希望把自己的寶寶養育成有人緣、守規矩、有修養的小紳士、小淑女。怎麼調教呢?其實,爸爸媽媽要想使寶寶獲得講禮貌這張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只要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入手,就不難使寶寶逐漸學習到社交的禮儀、養成講禮貌的好習慣。

    禮貌教育越早越好,微笑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寶寶還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表達自己的意思時,爸爸媽媽最好經常逗寶寶“笑一笑”,鼓勵他多在家人面前、在熟人面前笑,讓寶寶知道微笑是向人表示友好的方式。

    開口學說話,是寶寶學習禮貌的一個好時機。父母反覆告訴小寶寶: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或禮物時,應該說“謝謝”;需要或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先對人家說 “請”;做錯事情、惹了麻煩或影響了別人,應該說:“對不起”……如此,寶寶就能在學說話的第一時間內,接受禮貌語言,且印象深刻,能避免走彎路。

  • 5 # 大耳象親子

    大多數熊孩子都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的結果。家庭中要樹立統一、明確的教養態度,家長和孩子之間要有明確的界限,保證雙方各自的責任與空間,拒絕包辦或者冷落忽視。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空間,屬於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放手讓孩子自己做,讓孩子知道要為自己負責;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家長要嚴格堅持原則,用堅定、明確的態度耐心說明,而不能帶消極情緒的指責;當孩子做到了好的行為,在第一時間關注到並給孩子積極的反饋,比如微笑、誇獎或擁抱等,當孩子做了不好的行為,也要及時的、明確的指出來,最好及時給出正確的示範,可以有適當的懲罰,獎懲分明,一旦改正就立即給予強化獎勵。

  • 6 # soulo帶點脾氣雪熙兒

    1、從小教孩子見了熟人主動問好,分別時說“再見”;大人工作、學習和休息時不要去打擾,大人說話時不應去插嘴;不要打斷別人的講話,影響了別人要說“對不起”;不經允許不亂動別人的東西,要求別人幫忙時應說“請”等等。    

    2、孩子講禮貌的習慣要靠父母堅持不懈的培養。父母要利用各種機會、各種場合讓孩子得到練習和鍛鍊,例如可以主動請鄰居的小夥伴來家裡玩,教他們彼此以禮貌相待。千萬不能因為怕孩子沒有禮貌,就不帶孩子去人家作客,使孩子失去鍛鍊的機會。    

    3、孩子的禮貌行為來自對父母與成人的學習和模仿,所以培養孩子講禮貌必須由父母做起。父母尊重老人,每天早晨起來向老人請安問好,孩子自然會敬重爺爺奶奶,對爺爺奶奶有禮貌。父母有事去別人家時先敲門,經主人允許後再進屋;不小心碰了別人,就主動向人道歉,孩子遇到相似的情境,就會模仿這種好習慣。    

    4、父母不能用誘惑、強制的手段來要求孩子講禮貌,例如叫阿姨給你糖吃,不叫叔叔不買玩具等。這樣做,只能使孩子一時做出有禮貌的樣子而不能持久,更不能使他懂得禮貌的實質。 

  • 7 # 豆媽在英國

    想讓孩子懂禮貌,首先家長自己就要做個好榜樣,以身作則示範給孩子看,在家裡營造出講禮貌的好氛圍。像我自己從孩子會說話的時候起,就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講禮貌用語。比如孩子主動幫我們拿了東西,或者我們要求孩子幹了什麼,我們大人就會跟孩子說謝謝,然後教孩子要回說不客氣。做錯了事情或者不小心碰到了傷害了孩子,我們大人也會跟孩子說對不起,同樣的孩子如果做錯了也要他說對不起。長期以往地這樣子堅持下來,現在孩子很自然的就會說謝謝、對不起、不客氣等。

  • 8 # 牽著小馬去散步

    我覺得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要先學習成為那樣的人。你想讓孩子懂禮貌,最大的影響力,不是你說,而是你以身作則。我一直都把我們家的孩子當大人一樣的尊重,比如需要她的幫忙,我會用請字,請你幫媽媽拿一片紙巾好嗎?拿過來的時候,說一聲謝謝。平時就算自己不開心,也不能隨便跟孩子發火,因為孩子也會學你,不開心就對別人吼。就算他的一些行為激怒了你,當時沒有控制住發火,事後也要跟他道歉,說聲對不起,我當時是因為你的什麼行為,導致我自己有什麼情緒,才對你吼,請你原諒我好嗎?等等。就是在平時生活中多多注意自己言行舉止,儘量將禮貌的一面展現給孩子,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學習你這麼優良的行為,而不用刻意去教了。

  • 9 # 陸妍如

    用自己的言行身教去教育孩子。懂禮貌不是專門培養出來的,刻意的培養只會讓孩子流於表面,不會是發自內心的。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只有家長是講禮貌的,孩子也會是講禮貌的,這些都是她跟父母學習到的,如果需要輔助的話,可以看看繪本故事,可以讓孩子進一步知道什麼叫禮貌。

  • 10 # 羽媽幸福成長記

    要培養寶寶懂禮貌,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別人的態度和所作所為會影響到寶寶的行為舉止,所以父母隨時都要給寶寶做好示範。父母也不要認為寶寶小還不會說話就不注重懂禮貌品質的培養。其實應該從小就做起,要知道良好的習慣和品性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寶寶越小養成的習慣對其影響越大。

  • 11 # 不酷很愛笑的妞

    儘量不為孩子開脫,正面教育。當孩子做錯事受到指責時,請不要隨意為孩子開脫。讓孩子學會認錯,培養正確的是非觀。有的家長習慣用“她還是個孩子”之類的說辭來袒護孩子,結果孩子越來越叛逆,反而不收別人喜歡。

    教會孩子基本的禮儀。爸爸媽媽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教會孩子基本的禮儀,慢慢強化她的好觀念、好習慣。每次只教一個基本的禮貌用語,比如,你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等。時間久了,說多了,孩子自然也會成長為謙虛、有禮貌的人。爸爸媽媽也不要吝嗇自己的眼神,當孩子做的對的時候及時的表揚他;在孩子做的不好的時候,及時引導他。

    告誡孩子不去打擾別人。請孩子懂得,在公眾場合大吵大鬧是很不禮貌的。爸爸媽媽應該告訴孩子這一觀念,比如在出門前先跟孩子約定好,在出門後如果孩子過於喧鬧,一定要及時制止他,並跟他說清楚,這麼做有什麼壞的影響。

    讓孩子結交有禮貌的同齡人。孩子們是很容易互相影響的,他們會慢慢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分享,如何承擔責任。這會大大減輕父母的教育重擔。

  • 12 # 盼寶的快樂時光

    當孩子開口說話時,你就該教他……

    1、見到認識的人時,應該主動說:“你好。”

    3、做錯事情或者影響了別人時,應該說:“對不起。”

    4、想要別人幫助時,應該說:“請。”

    6、離開的時候,應該說:“再見!”

    7、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能打斷別人的話。

    愛心建議

    1、做個好榜樣。孩子有沒有禮貌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而且孩子天生就喜歡模仿別人,所以爸爸媽媽在家裡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注意講禮貌,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比如有客人來做客的時候給予熱情地招待;接受了別人的幫助以後,對別人說謝謝;在收到禮物的時候可以邀請孩子和你一起寫感謝卡等。有了你的示範,再遇到類似的情形時,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學你的做法。

    2、有些媽媽為了不讓孩子打擾來訪的客人,一般都會把孩子打發到一邊,讓他們自己去玩。這樣做也許能夠獲得一時的安靜,但是卻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他會想:媽媽為什麼不讓我跟客人一起玩?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久而久之,家裡一來客人,他就會自動躲到旁邊去。所以,當有客人來訪時,你應該向孩子介紹一下來的是什麼客人,再向客人介紹一下你家的孩子,並讓孩子幫客人拿拖鞋、拿杯子,千萬不能把孩子排斥在外。

    3、設定場景。有的時候孩子學會了禮貌用語,但是卻不知道該在什麼場合下使用,比如我們在做觀察的時候,本來孩子應該說“謝謝”,可是卻說了“阿姨好”。所以家長可以設定一些場景,比如見到外人的時候熱情地打招呼,教孩子說“你好”,走的時候教孩子說“再見”。這樣既可以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又能夠給孩子實際的體驗。

    4、不要強迫孩子。不要認為孩子這麼小,就能夠掌握在你的手裡,他們有自己的個性,甚至有些叛逆。很多家長在孩子沒有禮貌的時候強迫孩子,比如有客人來家裡,孩子躲著不叫人,家長就拉著孩子,拼命地讓孩子向客人問好,結果以孩子大哭而告終,這樣非但達不到目的,還會產生反作用。孩子不肯說,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許是害羞,也許是不明白為什麼要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就是犟著不肯說的話,家長可以暫時放棄,等到孩子平靜了以後,再告訴他:“這是應有的禮貌,你去別人的家裡,也希望他能夠熱情歡迎你呀。”讓孩子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或許能夠幫助他理解。

  • 13 # 萌萌噠女漢子121

    1.讓孩子知道什麼叫禮貌當看到孩子有不禮貌行為時,大部分家長的反應是:訓斥、批評,而沒想過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禮貌是什麼,什麼行為是有禮貌的什麼行為又是沒禮貌的。一個三歲的男孩在被媽媽多次批評沒禮貌之後,問媽媽:你老說我不懂禮貌,到底什麼叫禮貌呀?至此,媽媽才醒悟,一個剛三歲的孩子對於抽象的禮貌是不理解的,因而也無法要求他有禮貌的行為。要讓孩子懂禮貌有禮儀,第一步當然是告訴他什麼是禮貌,為什麼要講禮貌。父母有意識地在不同場合、根據不同物件教給他具體的做法。如對長輩說話時要使用“您”,早上主動向認識的人問好;分別時要說“再見”;請求別人幫助時要用“請”;得到幫助後要說“謝謝”;對長者不能稱呼姓名或叫老頭,而要稱呼“老爺爺”、“老奶奶”、“叔叔”、“阿姨”等;別人工作時不去打擾;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談話;不任意插嘴;家裡來了客人要有禮貌地回答客人的問話;到別人家裡不隨意動東西……

    2.反覆練習形成良好習慣好習慣的養成,不是靠說出來的,而必須透過不斷地練習才能形成。在告訴孩子什麼是禮貌之後,父母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在多次重複的基礎上,自覺地去做,習慣成自然。比如,每天都要搭乘電梯好幾次上下樓,可以教孩子一走進電梯先向開電梯的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問好。別人幫著按了樓層,要說謝謝。離開電梯時,要向電梯裡的人說再見。每天這樣練習,他自己就會主動地問候了。另外,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去給鄰居送信、水果等,教他如何敲門,怎樣和叔叔、阿姨講話等。教育孩子尊重長輩,做父母的應以身作則。如果當父母的對長輩就不尊敬,不孝順,孩子就不可能學會尊敬老人。

    3.及時制止孩子不禮貌行為讓孩子明白,你願意在他對你有禮貌時答應他的要求,而不喜歡聽到他命令你。這當中要注意的是,你自己與孩子說話,也不要用命令的語氣,因為,孩子的模仿力是極強的,父母就是他人生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師。你應該經常對你的孩子說“請”、“謝謝”,讓他明白禮貌用語是日常交流的一部分。讓孩子明白,用不禮貌的方式表達要求,得不到好效果,比如“你從來不帶我去公園,媽媽壞!”可以教孩子用積極的方式提要求,比如“咱們去商店買完東西以後能去公園嗎?”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成熟,他就能用禮貌的方式提出要求了。如果孩子打你或叫你“大笨蛋”時,怎麼辦?這時候,家長最重要的是保持平靜,然後堅決地告訴他這樣做是錯的。然後,還要告訴他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要求。如果孩子在超市或商場大哭大鬧,非要買一件東西,你想盡辦法也哄不住他,怎麼辦?這時要心平氣和但堅決地把孩子帶出超市。找一個較安靜的地方,把他放在一邊,你看看報紙,等他安靜下來。這時,可以平靜地對孩子說:說好了今天不能再買玩具了,今天來買菜。然後帶他回到超市裡。這樣,孩子就明白,自己哭鬧是沒用的。

    4.表揚孩子的禮貌行為要具體“鼓勵”應該貫穿於教養孩子的全過程。對那些已養成壞習慣的孩子,表揚就更為重要。家長應留心孩子的行為,儘可能地鼓勵他偶然的禮貌行為。不過,要讓孩子明白你為什麼表揚他。你應該在表揚孩子的時候,具體說明你表揚他的原因。家長們往往只說“好孩子!”“真不錯!”實際上,應該具體地說:“你剛才要糖吃的時候說了‘請!’,真是個好孩子!”或者“你剛才排隊等其他小朋友領完冰淇淋才自己領,做得真不錯!”你的表揚要具體明確,這樣孩子才知道自己的好表現會得到你的肯定和鼓勵,應該堅持下去。

  • 14 # rainbowzhong

    對於孩子懂禮貌這事,還真不是講出來的!

    平時,家長們對孩子是怎樣的呢?有禮貌嗎?是否說了謝謝、對不起、麻煩你……早上好,晚安……首先要做一個內外一致的禮貌家長呢!孩子在你日常的行為中自然能體會到什麼叫“禮貌”。所以,禮貌不是用講的,而是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的!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在家對家人,在外對朋友對陌生人都要禮貌。這樣孩子才能學到“禮貌”!

  • 15 # 亮亮32445445

    教孩子懂禮貌我們家長要做孩子的楷模,孩子是家長的鏡子。想讓孩子懂禮貌,我們家長自己做起,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用自己公正誠實、信守諾言的實際行動感染孩子,為孩子樹立文明懂禮的榜樣。

    在家裡孩子應處於受教育的地位,而不應處於支配者的地位。全家人不要圍著孩子一個人轉,會把孩子慣得只顧自己,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另外,在與別人的交往中,要讓孩子懂得交往的雙方是平等的,要學會與別人分享,互相尊重,互相謙讓。

  • 16 # 葉二三

    這是一個好問題。首先你得學會分清孩子現階段的性格,然後找方法。大的框架如下:

    1:榜樣的力量

    2:引導

    3:隨時隨地,不分場景抓住教育機會。

    4:多接觸孩子認為的陌生人,由生變熟,在接觸人的時候教她禮物用語。

    5:禮貌就是一種習慣,所以按照習慣去培養,多練就好。

    特別是最近發了一篇文章《告訴你,文盲也能教出優秀的孩子,就是這麼自信!》看了之後感觸良多。洋洋灑灑,字字珠璣,簡單易懂。各種舉例,實際應用。

  • 17 # 創新教育者叢叢

    相信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知禮貌,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然而每個孩子的成長髮展又都有一個“七歲八歲狗都嫌”的調皮搗蛋不懂禮貌的階段特點。但作為家長的我們,並不是對孩子的不懂禮貌就束手無策,不做被動消極地接收者,就積極地尋找和實踐一些方法,培養孩子養成懂禮貌的好習慣。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做好表率作用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和引導著孩子的言行舉止。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僅在於傳授本領,而更主要的是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所以我們期望孩子懂禮貌,那麼自己也要在生活中、工作上,從點滴小事起做到識禮數、知禮節。要知道我們每個人的腦中都有映象神經元的存在,這也會刺激孩子言語和行為模仿的發育,由此養成習慣,發展出各自的特點。

    2.尊重孩子的成長需要

    不是每個孩子天生就懂得禮貌的,他們也是第一次做孩子,也是第一次學著懂禮貌,但孩子成長的階段性特點決定了他們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做好了成為懂禮貌的孩子的模樣。所以在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向陌生人問好、主動分享玩具和食物以及乘車要讓座等時,請不要強迫孩子,尊重他們成長的需要,陪伴孩子養成懂禮貌的習慣需要時間、耐心和友好的方式。

    3.在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先建立情感連線再關注禮貌的問題

    我們都期望孩子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色,但不可避免的是,他們仍會有不良的行為甚至犯錯誤的表現。當我們面對孩子故意朝向他人吐痰、冷不丁打碎家中的花瓶、跟父母長輩頂嘴打鬧時,我們第一反應會是這樣?吼叫、大罵都很常見,引起情緒上來的時候,我們都比較難以控制自己的言行。但越是這樣越需要冷靜下來,去看看孩子有這樣表現的原因是什麼,背後有著怎樣的目的,是哪方面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還是他人和環境傷害到他了?

    在孩子們表現不好的時候,批評更是要不得,這隻能讓他們心情、狀態和表現更糟糕。只有感覺好的時候,他們才能做的更好,所以必要的情感連線,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因為只有出自內心的禮貌,才能溫暖了他人、舒適了自己。

  • 18 # 媽媽密斯

    要孩子懂禮貌,最重要的就是家長首先要做到懂禮貌,小孩子都是有樣學樣。不管在家裡還是外面,家庭成員都在適當的時候把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孩子聽多了自然也就會說的。孩子在用到這些禮貌用語的時候,及時的給予迴應和鼓勵,他會感到很自豪,所以還會繼續使用。我的孩子還沒上幼兒園,不過他已經很會用謝謝了,只要是給到他手裡的東西,不管是什麼都會說謝謝,所以一般情況跟其他小朋友相處的還是比較融洽,小朋友的家長會誇他懂禮貌,然後孩子就很開心,小朋友的家長也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跟我家的孩子玩。

  • 19 # 陳立教育圓桌

    模仿,是孩子的學習方式。要想孩子懂禮貌,孩子周圍的成年人首先懂禮貌。把孩子當成一個你不能輕易得罪的成年人去看待。小孩子的禮貌坦率說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看出來,聽出來,感受出來的。

    但更為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在公共場所不喧鬧,遵守秩序。我們看見很多成年人用粗暴的方式讓孩子“懂禮貌”,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如果家長在公共場所用很高昂的聲調讓孩子安靜,這基本無效。在公共場所低聲說話,不影響他人,這樣的禮貌和素質孩子從家長處獲取。

    所以教會孩子懂禮貌就是用成人的言行與影響。

    同時對於孩子良好的表現可以表揚,孩子出現的問題,應該及時制止並告知更好的做法,鼓勵孩子再次實踐。

    我觀察到的現象是不懂禮貌的成年人比孩子多了去了,多了去了,多多了。

  • 20 # 黃小汙媽媽頻道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及周圍親人的言傳身教,因為孩子真的是“有樣學樣”。

    除了父母自身的言行舉止處處禮貌給孩子做好榜樣外,對於生活中一些不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舉止也要隨時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是不文明不禮貌的,慢慢的孩子也會區分哪些是文明禮貌的言語行為,哪些不是,需要改正。不要一味的告訴孩子必須做個懂禮貌的孩子,再多的言語都不如父母的身體力行來的強而有力。

    如果發現孩子一起玩的小朋友,或者在幼兒園學了一些罵人的髒話,或者不禮貌的舉止,家長也要及時糾正,但不要強行硬來,可以幫孩子分析一下為什麼這麼做事不對的,應該怎麼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博越質量堪憂,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