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每日一段歷史

    中國歷史上用膾炙人口的詩句振奮人心的主要有以下幾位:

    一、三國曹操。北滅袁紹,平定烏桓,南吞荊襄,東並齊魯,西通西域,使東漢末年飽受戰火塗炭的黎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他在五十四歲統一北方時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千載以後毛主席呼應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二、南宋岳飛。金人入侵,二帝北狩,山河破碎,中原淪陷,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嶽武穆收復襄陽六郡,在朱仙鎮一戰打得金軍喪魂落魄,三十三歲持節封侯,慨然寫道: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是真英雄,真豪傑!

    三、明朝戚繼光。在嘉靖二十五年登州衛指揮使任上寫道:封侯非吾意,但願海波平。不出十年,戚繼光與胡宗憲,徐文長,俞大猷等名臣名將通力合作,屢敗為患幾十年的倭寇,將之徹底驅逐出境,保全東南億萬蒼生,可謂功莫大焉!

    四、清代林則徐。1842年,林則徐因主張禁菸被貶充軍伊犁,在西安他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凸現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這兩句詩百餘年來被中國的仁人志士多次引用。

  • 22 # 小倪寫字

    志有幾種解釋,其一,志向志氣,其二曰記,如永誌不忘,第一種解釋的詩句回答很多,不多說。舉一例說一下第二種“有志”詩句。黃庭堅的

    《追和東坡壺中九華》

    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

    試問安排華屋處,何如零落亂雲中。

    能回趙璧人安在,已入南柯夢不通。

    賴有霜鍾難席捲,袖椎來聽響玲瓏。

    紹興元年(1094)秋天,蘇軾在南遷途中第二次到湖口石鐘山,聽說當地人李正臣家裡有“九華山石”,細看之後,愛不釋手。蘇軾愛石成癖,欲以百金相購,未能如願,寫了一首“壺中九華”詩以紀其事。三年後,蘇軾遇赦北歸,途經石鐘山,聽說此石被好事者取去,後悔莫及,又賦詩表達惋惜之情。這年秋,蘇軾病卒於常州。崇寧元年(1102)黃庭堅來到湖口。李正臣將蘇軾兩次詠“壺中九華”詩來見。此時,人物兩空。黃庭堅用蘇軾詩原韻作《追和東坡壺中九華》詩一首。

    此詩以一塊奇石的得失遭遇,傷悼蘇軾生死命運。詩的大意是說,不知是誰半夜把李正臣的奇石偷走,愛石的好友蘇軾也逝世了,頓覺山川都為之失色。即使東坡不死,重新入朝恢復名譽,政局變幻無常也不見得是件好事。石失難返,好友去世,無法復生,猶如南柯一夢。既然奇石不可得見,不如到蘇軾生前所愛的石鐘山去,帶個槌子敲敲石鍾,聽那清越的響聲,以慰對蘇軾這位良師益友的思念。

    第一次讀到這首詩是在田曉菲的《七發》中,當時就覺得平實的詩句中,蘊含著感人至深的情誼,從蘇軾到黃庭堅,兩人兩次到湖口差了近十年,當真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斯人已去,如璧去難回,天人永隔,即使在夢中也難於相見,不忍卒讀。

  • 23 # 拾貳參半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小時候不懂,只覺得這句話很有文化內涵,所以就當做座右銘,後來長大了,覺得這句不只適用於書,學習,很多道理都適用。

    生活有路勤為徑,生活無涯苦作舟。

  • 24 # Wheat820

    《贈元發弟放言》

    虧功一簣,未成丘山。

    鑿井九階,不次水澤。

    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濟濡其尾。

    故曰時乎,時不再來。

    終終始始,是謂君子。

    “虧功一簣,未成丘山”出自《尚書》,差一筐土的努力,會堆不成山丘。“鑿井九階,不次水澤”出自《孟子》,打井即便打了九成,也打不到泉水。“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戰國策》,一百里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小狐汔濟濡其尾”出自《易經》,小狐狸渡河,幾乎就要渡過了,結果還是顛簸掙扎,險象環生,連尾巴都弄溼了。為此作者感慨:時機稍縱即逝、時光一去不回,君子應該始終如一、謹慎警醒。這首詩好比一篇“微評論”,先列出四條論據,然後水到渠成地歸納出讓人信服的結論。

  • 25 # 楓葉集

    我欣賞鄭板橋的這首詩:

    竹石

    清代: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人生幾十載,難免經歷風霜雨雪,人情冷暖。心懷一顆堅韌不拔的心態,堅定不移朝向已經的目標努力奮鬥,百折不撓,才會有所作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踢足球時,一接球,別人馬上上搶,我就慌,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