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綠葉小杏
-
22 # 老街味道
問題:杜甫的詩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以理解為譁眾取寵嗎?
前言題主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要說的額是,老杜的這句詩當然談不上譁眾取寵。
另外,古人關於“語不驚人死不休”其實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不過,我們要先讀一下整首詩才能理解古人的爭議。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原詩為: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生愁。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一,語不驚人死不休 是杜甫的追求嗎?南宋大詩人呂本中的《呂氏童蒙訓》曰:
陸士衡《文賦》:“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此要論也、文章無警策,則不足以傳世,蓋不能竦動世人。如杜子美及唐人諸詩,無不如此。但晉宋間人,專致力於此,故失於綺靡而無高古氣味。杜詩云:“語不驚人死不休。”所謂驚人語,即警策也。呂本中認為杜甫這句詩是一篇之警策,所謂驚人語,即警策也,是足以傳世之語。
元朝楊載的詩話著作《詩法家數》中講到:
詩要苦思,詩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雖多亦奚以為?古人苦心終身,日煉月鍛,不曰“語不驚人死不休”,則曰“一生精力盡於詩”。今人未嘗學詩,往往便稱能詩,詩豈不學而能哉?楊載認為杜甫的意思是作詩要“苦心終身,日煉月鍛”,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和“一生精力盡於詩”的地步。
宋朝的葛常之《韻語陽秋》卷四中, 說杜甫的詩無不是驚人之語:
杜子美雲:“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則是凡子美胸中流出者無非驚人之語矣。讀其集者,當知此言不妄。這一類說法很有市場,但是他們的問題是沒有綜合全篇來解讀。
南宋劉克莊的《後村詩話》看得全面一些:
《江上值水》雲:“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前兩句自負不淺,卒章乃推尊陶、謝,可見前哲服善不爭名之意。劉克莊說杜甫這首詩的前兩句能看出來,杜甫非常自負。但是結尾處,杜甫卻推崇陶淵明和謝靈運,劉克莊說杜甫尊敬前輩不與爭名。
但是杜甫推崇陶淵明和謝靈運真得僅僅是尊重前輩嗎?
這就要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句話了。
二、驚人之句,必非典雅之詩驚人之句,必非典雅之詩。這句話不是老街說的,是清朝詩人潘德輿在《養一齋李杜詩話》中講的,他還說道:
杜公有此二語,何也?曰:杜公自遜其初年學述之未成耳。言“興僻”則非中正之道甚明。故緊接二語曰:“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則知老而學力大醇,不復有此偏僻之興,所以春來花鳥,無事雕肝釒術腎之深愁,而物情自然由中也。潘德輿的意思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兩句是杜甫反省自己年輕時作詩的毛病,總想寫出驚人之句。
所以頷聯接著寫到:“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意思是,年紀大了以後,對於詩的理解加深,所以不會再“性僻耽佳句”,也不會再作“驚人語”,遇到花鳥,也不會”為賦新詩強說愁“,而是“渾漫與”。
漫與,即隨便對付的意思,這裡意思是順從自然不尚雕飾的意思。李白不是有詩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記得李白還曾經寫詩笑話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戲贈杜甫 》頸聯照應詩題,水如海勢,但詩人淡而化之: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結尾一句,寫自己思慕陶謝: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宋朝葉夢得《石林詩話》說到謝靈運: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世多不解此語為工,蓋欲以奇求之耳。此語之工,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藉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所能到。」”此語之工,正在無所用意,“這正是杜甫”老去詩篇渾漫與:所追求的境界。陶淵明的詩風也是如此,以“不假繩削”為妙。
結束語從兩種理解角度來看,“語不驚人死不休”應該是杜甫對於自己以前作詩的一種反思。
在年齡越來越大以後,追求的是一種自然之風,而不是刻意的雕飾,更不會再出現“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狀態了。
所以潘德輿評價說:
匯而觀之,壯年都宜刻煉,老成乃得渾然。不過,從讀者的角度來欣賞這首詩,自然之中,卻有一種渾厚的力量,這是淺薄之輩無法模仿的詩風。
看完了以上各位古人的點評,大家應該知道,“語不驚人死不休”與“譁眾取寵”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了。
-
23 # 裡裡楊
杜甫的詩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以理解為譁眾取寵嗎?我認為不是的。
杜甫曾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名句,因此能寫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句也就不奇怪了。我想詩人在此中更想表達的是:看見“江上值水如海勢”的奇景,他也有不能為吟之感嘆——即使如詩聖杜甫亦有些感慨是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
此句出於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全篇如下: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史之亂之時,杜甫身居成都草堂。一次觀錦江“水如海勢”的波濤洶湧的壯觀景像,觸景生情,寫下了當時的感悟。全詩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為開頭,是詩人總結了自己多年來對詩歌藝術創作的不懈追求。詩人在創作的路上斟字酌句,每首詩,每個字都經過仔細的甄選和精煉,道出了作者詩文創作的嚴謹態度和不懈追求。"老去詩篇渾漫與"是詩人自嘲年事已高,在創作上已沒有如年青時候那樣精心研究琢磨了,這其實是詩人自謙的說法,實際上,杜甫在創作上,一直都是保持嚴謹的態度的。其實,這已表明,詩人經過多年的磨鍊,他對詩歌的創作已經是爐火純青,得心應手,隨意而成了。詩人以江邊值水之時所見,略帶一筆水勢景色,其餘寫的都是自己心中的感慨萬千,江水的波濤洶湧,引發了詩人心情的高低起伏,然而,有些心情還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這裡面雖有遺憾卻無悲傷之感。
因此,我認為“語不驚人死不休”並不是譁眾取寵,而是詩人在表達他對文學創作的態度:自始至終都是嚴肅、嚴謹的。
-
24 # 梧桐樹邊羽
杜甫的詩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以理解為譁眾取寵嗎?
先表明態度,這句話是可以理解為“譁眾取寵”的。
但是為何歷來大都認為是表現杜甫作為詩人對字句精工的追求呢?
想當然爾。
杜甫作為格律詩真正的大拿,對格律詩的把握已經是行雲流水,特別是到了中後期的作品,格律精熟,用字絕妙,謀篇佈局,合轍深遠。而“譁眾取寵”絕非杜甫的文風特色,畢竟抑鬱沉雄才是更好體現詩聖憂國憂民之心的表達方式。
那為何杜甫又有這樣的句子呢?
這句詩出自他的《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杜甫老年居成都草堂時期,是他一生中最為安穩愜意的時間段。這個時期他寫出了《戲為六絕句》,對初唐盛唐詩歌走向做出了一錘定音的總結,同時也寫出了“黃四孃家花滿蹊”這樣開心愉悅的句子。但是“文章憎命達”,杜甫的真正創作高峰是他離開成都、流浪夔州之後。在草堂時,杜甫做得更多的是對詩歌文學的理論總結。
這首詩其實也是講創作道理的。
這是一首平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十一尤”部的七律,頷聯、頸聯對仗。格律對詩聖來說,是駕輕就熟的。我們主要來看詩的內容。
首聯“起”,“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就是萬世佳句所在了。我這個人啊,性格怪癖,總喜歡追求好句子,不寫出驚人的感覺,就算死了也不甘心。這句詩字面理解確實就是今天我們宣傳對文字精密追求的意思,但是杜甫到底是怎麼樣一個態度呢?雖然這是他的性格,可他並不認為這樣很好,這是因為自己年輕加上天性使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文學功力的增長他的態度發生了改變。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頷聯的“承”。
“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這裡用了個“老去”,點明自己現在的狀態,說明首聯的那種心情是在年輕的時候才有的。而現在呢?人老了,寫詩也就純粹是意興所致,就算看到春花鳥鳴,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感傷了。
也就是說,不再“為賦新詞強說愁”了。
這從文學水平來看,實則是人生經歷賦予一個作者的最大進步。並非有些人理解的人老詞窮,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世界觀和價值觀都發生了變化,以前那些雞毛蒜皮、要死要活的事情如今都可以波瀾不驚。人沉澱下來了,詩就高遠起來了。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杜甫對他自己本性裡帶來的,因為年輕而堅持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度,已經認識到並非文藝創作的最佳狀態。
換句話說,就是“譁眾取寵”要不得。
再繼續看頸聯的“轉”,“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這裡好像終於開始切題,轉到江上風景的描寫。標題用了“江上水如海勢”,波濤洶湧,大有可觀,但是杜甫在詩裡面卻只是寫了兩處小景,輕輕帶過。我新裝了個欄杆方便垂釣,又添置了個木筏,作為出入江湖的小舟。
這裡對江水沒有正面描寫,避免了與詩題的重複,也為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詩歌理想做好鋪墊。
結局“合”,“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上承頸聯,出入江湖。怎麼才能找到陶淵明、謝靈運這樣的詩文高手,讓他們與我一起做詩暢談,一起浮槎漫遊。同時合回首聯,對自己年輕時期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做出進一步的批判。
為什麼說是批判?因為他舉的人物,陶淵明、謝靈運,都是山水田園詩派大家,在唐之前的詩風因無格律要求,更加順應音律的天生感覺,靈秀之中透著文辭的自然和返璞歸真。
這和老來“詩意渾成”是相契合的,與“驚人之語”是相反的追求。
而“語不驚人死不休”也只是一種狀態,形成這種狀態的原因,一是對自身的高要求,另一種就是譁眾取寵。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最終都會隨著水平的越來越高,逐漸明白“驚人之語”對詩意的破壞之處,轉而追求自然渾成。
而譁眾取寵的人因為並不會真心學習進步,就會一直停留在“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層次之中。
所以,將這句話理解成“譁眾取寵”是沒有大問題的。
-
25 # 戲緣
“語不驚人死不休”出自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翻譯為現代漢語意思是:
所以我們可以從詩中看出,並不是要“譁眾取寵”而是“對寫作的嚴格要求”
回覆列表
杜甫是比較低調的人,不像李白那樣喜歡張揚,怎麼會“譁眾取寵”呢?“語不驚人死不休”不是說寫詩一定要蓋倒別人,而是儘可能使詩句能引起別人興趣,有可讀性,得些讚美當然最好,因為人都是有榮譽感的,這不叫“虛榮”,是靠真才實學得來的。寫詩就是讓別人看的,在別人的品評和讚譽裡獲得成就感和心理上的滿足,古代還能討些功名。有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作品純為抒發個人情緒,不想出去見“風雨”,也就形同溫室裡的花草,永遠長不大。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杜甫的“詩聖”稱號絕不是浪得虛名。人家可是下了不小的功夫。古代文化不像現在那麼多元,杜甫窮其一生就以寫詩為業,管他有沒有稿費。現在有些人喜歡抹黑歷史名人,杜甫也在劫難逃,也被說成是“名不副實”,不過你看人家寫的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本詩對仗工整,色彩斑斕,歡快愉悅。詩人用“黃鵬”、“翠柳”、“白壁”、“青天”,襯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活潑鮮明,引人入勝。這樣的詩,字斟句酌,用詞精當,構思奇妙,不愧是詩聖寫的詩。
我國古代文人嚴謹的治學精神令人敬佩,“推敲”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證。在這方面,李白顯然不如杜甫,因為“斗酒詩百篇”,“產量”太大,詩中瑕庇在所難免,但李白沖天的才氣遮掩了這些瑕庇,使他和杜甫一起,成了我國曆史上一千多年無人超越的“雙魁”。
我們從來不缺詩,光乾隆一人就寫了幾萬首詩,其他人(包括現代人)寫的詩更是“汗牛充棟”,我們缺少的只是好詩。唐朝張若虛一首《春江花月夜》“技壓全唐”,有人說武則天的一首《如意娘》技壓全唐,雖有浮誇成分,說明人家寫的真是不錯,不然也不會流傳到今天。他們二位的詩能流傳上千年,乾隆咋幾百年就丟光了呢?看來還是質量問題。記住杜甫的話,你哪怕一年寫一首詩,能讓人們惦記二百年,就像惦記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那樣,你就有了成功的人生。其實好多詩人最出名的也就那麼幾首,大都在中小學課本里。好多歌星也是靠一兩首歌吃飯的,唱戲的也是。說相聲的就不行。不過,詩人不是神仙,還要吃飯,靈感不足,才有盡時,粗製濫造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