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大學創業成功案例
-
22 # 松滋水泥老劉
讓我們來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第一,土豆如果只用化肥不用糞肥,長出來的土豆就不一樣了,主要是口感不好,吃起來太水化,土豆的純正味道少多了。
第二,只用化肥的土豆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激素。
正確的土豆(馬鈴薯)施肥方法是
一,施肥原則
以有機肥為主,施好馬鈴薯專用肥,以基肥為主,早施提苗肥。
二、施足基肥
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施足馬鈴薯專用肥,即在每667平方米施用優質腐熟有機肥2500~3000千克的基礎上,加施馬鈴薯專用肥40~50千克。
三、酌情施用種肥
基肥不足或耕地前來不及施肥時,常於播種時,每667平方米施馬鈴薯專用肥15~20千克作為種肥。種肥施用主要以溝施或穴施的方式進行,肥料不要與種薯直接接觸,以免灼傷種薯。
四、看苗巧施追肥
追肥要早要巧,一般分2次進行,第一次在齊苗時,結合中耕培土,用腐熟人糞尿500~700千克加水澆施;第二次在現蕾期,此時馬鈴薯塊莖開始膨大,是需肥最多的時期,每667平方米施馬鈴薯專用肥5~15千克,一般在封壟後可不再追肥。
、馬鈴薯的需肥特點:研究資料表明,馬鈴薯對氮、磷、鉀的需求比例為2:1:4。可見,馬鈴薯對鉀的需要量最大,對磷的需要量最小。其實,對氮、鉀的需要量大,對磷的需要量少是絕大多數農作物的共同特點。
2、土壤的供肥特徵: ①廣東屬南方酸性土壤,其酸鹼度(PH值)多在5.0-6.5之間,磷的有效性本來就較高。②根據廣東省農科院土肥所的調查資料表明,廣東的土壤主要特徵是有效磷含量“相當豐富”而鈣、鎂則“普遍缺乏”。
3 、肥料的理化特性:①氮肥、鉀肥易揮發、流失,而施入土壤中的磷會很快被土壤吸附固定,移動性差。②磷肥的當年利用率一般只有15%左右,其餘的磷多數被土壤吸附後,存留在土壤中,供下季或次年作物吸收利用。
二、習慣施肥方法及弊端
1、大量施用三個15(氮15磷15鉀15)的複合肥
根據廣東土壤的現狀,不需要施用太多的磷肥,就可以滿足馬鈴薯的正常生長對磷的需求。施用三個15的複合肥,不僅會增加農戶在肥料上的不必要投入,而且對馬鈴薯的品質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為磷素主要功能是增強作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太旺盛,物質積累相應減少,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也就會隨之降低。
2、中、微量元素施用量不足
有些地方往往只注重氮磷鉀而忽視了作物生長所必需的鈣、鎂、硼等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導致缺素症的發生.有的還把缺素症誤當作病害防治.不僅增加生產成本,而且會降低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
3、用未經處理的畜禽糞便做基肥一些農戶在為馬鈴薯施肥時,用未經處理的畜禽糞便做基肥。其實這些未經處理的畜禽糞便對馬鈴薯的生長是極為不利的。一是這些畜禽糞便施入土壤後,發酵所產生的高溫易引起燒根燒芽,二是容易滋生蛆類等地下害蟲,三是畜禽糞便內含有大量有害病菌,長期施用會導致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積累,一旦條件成熟就會引起病害大爆發。
三、建議施肥方案
方案結合馬鈴薯的需肥特點、南方土壤的供肥特性以及肥料的理化性質,以既可以滿足馬鈴薯生長所必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又不致造成肥料中有效養分的浪費為基本原則,力爭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1、基肥:
⑴全層施肥:活性矽鈣鎂有機肥每畝50公斤與硫酸鉀複肥(氮15磷0鉀15)每畝50(沙土地30)公斤充分混合後整地播種。播種時最好不要讓薯塊幼芽直接接觸肥料。
⑵條施:活性矽鈣鎂有機肥每畝50(沙土地30)公斤與硫酸鉀複肥(氮15磷0鉀15)每畝50公斤充分混合後將肥料直接撒施在播種溝內,然後用土覆蓋。播種時種塊不宜與肥料直接接觸。
2、追肥:
⑴粘土、壤土地追肥
團棵期:每畝氯化鉀複肥(氮16磷0鉀16)20公斤加硫酸鉀7.5公斤於馬鈴薯團棵時追施。施用方法為開溝條施或挖穴點施均可。但施後須先用細土覆蓋以免揮發損失,然後澆水,利於溶解。
塊莖膨大期:每畝氯化鉀複肥(氮16磷0鉀16)30公斤加硫酸鉀10公斤混合追施。
⑵沙土地追肥
齊苗後,每隔10天左右每畝用氯化鉀複肥12-15公斤加硫酸鉀3-4公斤混合追施。共追3-5次。追施的方法為開溝或挖穴,施肥後用土覆蓋,然後澆水,也可雨後追施。
四、馬鈴薯施用活性矽鈣鎂有機肥的主要作用與效果:
1、提高作物產量,增加經濟收入。 活性矽鈣鎂有機肥中的鎂、鈣、硼等中微量元素可增強馬鈴薯的光合作用、加速馬鈴薯體內碳水化合物的轉化和積累,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並可提供適量的磷素營養。經多點試驗結果表明,活性矽鈣鎂有機肥可使薯類和根莖類作物增產15-40%。
2、增強馬鈴薯抗性。 肥料中被活化的矽、鈣等礦質元素不僅可使馬鈴薯的表皮細胞壁加厚,角質層增加,增強馬鈴薯莖葉的堅韌性,使有害病菌難以侵入,從而提高馬鈴薯對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黃葉和螻蛄、蟎蟲等病蟲害的抗性;還可為馬鈴薯的生長提供大量的鈣、矽、鎂、硼等中、微量元素,減少馬鈴薯因缺素而引起的環腐、黃葉等病害,減少農藥用量,降低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