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020有一個普通的使用者

    因為那時航海技術尚未成熟,即使在英國鼎盛時期,水手出海也是玩了命的,而且那時先遣的先鋒隊已經在美洲大陸傳播下了病毒,英國怕子民被感染,危及自己的本土,所以一直就沒舉國搬遷。就是因為如此,才有了美國的獨立戰爭

  • 2 # 霖霖歷史錄

    因為當時的英國已經成為了第一大國,他們必定會滋生驕傲自滿的性格,認為沒人會打敗日不落帝國,而且當時澳洲和美洲那麼落後,他們那裡會知道以後美洲和澳洲會獨立?而且如果遷都的話,還要重新建設,肯定比不上在倫敦的生活。

    要聯絡當時的世界背景。當時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德的工業化直逼英國,而且還有殖民各地的獨立運動而困擾,可謂是內憂外患,這個時候他們當然要鞏固他們世界霸主的地位並且鎮壓反殖民運動,而且殖民地很多都反他們,兵力被牽制,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力量削弱,自治領的離心力加強,英國與各自治領關係的法律已不適應現實的需要。

    當時的英國首都倫敦已經成為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貿然遷都會損害一大堆人的利益,而且還是跨海遷都,當時的航海技術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統治影響力必然下降所以才說是殖民統治。而且當時英國並不是專制制度,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專制制度已經被資產階級制度而替代,而且那時候的人哪會知道後面美洲和澳洲獨立?樓主請採納,純手打,不滿意的,告訴我哈~

  • 3 # 和小白姐一起看歷史

    1、英國最鼎盛的時期應該是在維多利亞女王的時候,然而,女王1837年登基,此時美國已經獨立60多年。獨立多年的美國不僅收購了佛羅里達等地區,還大力發展重工業,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被殖民的。

    2、在當時,歐洲為全球的中心,工業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對其他地區的殖民已經不是簡單地畫圈增加數量,而是真正的經濟滲透以及資源掠奪。殖民地的開發並不是簡單的將人遷過去,而是要和工業、商業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如果英國放棄本土轉投美洲,根本無力開發任何殖民地,一切又要從頭再來。

  • 4 # 使用者樂山

    當時,堂堂大英日不落帝國統治著從東半球到西半球三千多萬平方公里土地,英倫三島儼然居中,為何要舉國遷居北美一隅?當時,英倫三島高度繁榮,物質、文化世界仰慕,為何要舉國遷居北美矇昧初開的蠻荒之地?當時,遷居北美的都是在英國本土受打壓的異教徒(新教徒),大英帝國豈屑於與其為伍?

  • 5 # 任十三讀史

    這裡面有個時間差的問題

    不是英國願不願意,還要看看美國是否同意。

    英國的鼎盛時期是1837之後的六七十年,號稱“日不落帝國”的時期。而此時的美國已經獨立快60年了。美國新生的資產階級好不容易才擺脫了來自舊大陸歐洲各老牌強國的統治,怎麼可能允許他們再在自己的地盤上為所欲為。更何況,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土地一直有覬覦之心,並不斷的再進行蠶食。北美大陸的局勢是美國的勢力在不斷提升中的狀態。

    英國若想強勢登臨北美洲大陸,就必須傾舉國之力。至少得組織龐大的軍隊,造出無數的艦船,因為彼此之間畢竟隔著一座大西洋。以當時的工業能力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另外得花無數的錢。

    英國絕不會輕易這麼做。歐洲的強國又不止英國一家。一旦稍有閃失,其他的老對手就會趁勢崛起,趁虛而入,瓦解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先位置。這樣對英國來說絕對是得不償失的。

    另外,英國人和很多遊牧民族不同,他是從農業國率先進入工業國的。國內的百姓同樣有著非常深厚的鄉土情結。倫敦更是在19世紀成為了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何等榮光。

    還有,英國在全世界殖民地如此之多,非洲,亞洲,大洋洲都有他們的足跡。真要舉國搬遷,還不一定看得上美洲。

    所以說,英國人可能真的是因為喜歡英倫三島,所以堅決不肯搬家

  • 6 # 閒聊歷史故事

    1、地緣原因

    英國在其鼎盛時期,被稱為日不落帝國。作為歐洲最發達的經濟文化中心,處於歐洲的軸心位置。

    英國沒有可能放棄大好的地理位置,舉國跑到周圍都是落後國家的美洲大陸。

    舉個通俗的例子,富人居住,往往都是扎堆居住在高檔小區。不會看貧民窟地方大,跑到貧民窟和窮人做鄰居

    2、基礎建設原因

    工業革命時期,歐洲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備的基礎設施,美洲大陸還是蠻荒一片。

    如果舉國遷到美洲,需要浪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搞基礎建設,會直接把英國的國力拖垮。別說稱霸世界,淪為二流國家都有可能

    3、人文原因

    一個國家,她的組成首先是人民。

    百年千年形成的人文歷史,故土情懷,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捨棄。人文的底蘊,與地理相結合,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遷往美洲,無論民意,還是國家發展前途,都不會允許

    4、對外政策原因

    英國在工業革命時期,對落後地區的政策是殖民統治,採取的是掠奪的手段。

    美洲當時在英國眼裡只是一個殖民地,英國不會放棄本土,把殖民地當做大本營

  • 7 # 歷史介紹者

    這個僅僅是假設而已。最強盛時期的英國人口也有數百萬人。況且海上交通工具根本裝載多少人,根本無法搬遷。就算去美洲大陸了,根本沒有必要的基礎設施,這麼多人根本生存不了,許多人會患病死去。喜歡享受生活的英倫三島人士怎肯放棄優雅的英倫生活,去茹毛飲血的美洲大陸。

  • 8 # 秋葉翁

    在英國鼎盛時期,英國產的消費品主要供應歐洲,那時的美國還沒有成為一個國家,其消費能力很低。出於商品運輸送成本考慮英國也不會舉國前往美洲。

  • 9 # 歷史縱橫帝

    導讀: 應該這麼說鼎盛時期雖然大英帝國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橫跨六大洲四大洋龐大帝國真正的核心還是英倫三島本土。可以說英國血脈、英國的根都在英倫三島,數百年來英國所有國策的制定、執行、目的都是為了英倫本土。作為當時世界文明核心的歐洲才是英國經營的重點,大陸制衡政策的長期執行不但是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也直接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這才讓美國撿了漏成為新的霸主,說白了是英國維持霸權的努力這個原因造成了自己被嚴重消耗、美國崛起這個結果不能因果倒置。如果英國遷往美洲大陸的話美國是不會崛起,但是在歐洲大陸先進的科技、生產力的加持下新霸主很快就會脫穎而出。最終的結果可能是英國更快的從世界霸主上跌落,新的世界霸主在歐洲崛起是大機率的問題。

    其實英國在稱霸過程中採取的政策並沒有問題,美國的崛起原因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撿漏而非必然。當時歐洲是世界最發達的地區,人才輩出、新科技不斷問世、工業革命進行的如火如荼。所以在這種氛圍中如果誕生新霸主,必然會出現在歐洲。所以英國才會立足本土出臺類似大陸均衡等政策預防挑戰者的出現,一如今天的美國一樣。這才讓獨立後的美國有了機會,並不是北美大陸這有這樣的風水。如果英國舉國遷往北美,失去制衡的歐洲大陸肯定會很快就會被德國脫穎而出。如果讓德國統一科技實力都首屈一指的歐洲大陸才是大英帝國的災難。

    根植歐洲本土才是英國保證霸主地位最合理的方式

    隨著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英國就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霸主。隨後英國更透過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為自己世界霸主地位增添了引擎,龐大的日不落殖民體系為英國提供了充足的礦產和自然資源順利完成了基礎積累。

    歐洲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源地,工業革命在英國率先進行後迅速席捲歐洲。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歐洲結束了紛亂時代,德國和義大利統一初步奠定了歐洲的政治版圖。此時的歐洲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科技和社會生產力最發達的板塊。也就是說如果說還有哪個國家有可能成長為威脅到英國的存在,那麼一定會出現在生產力最發達的歐洲。

    統一後的德國憑藉著相對廣闊的版圖和科技能力加持下迅速成長,成為有潛力挑戰英國霸主的國家。而英國長達400年的大陸均衡政策正是為了預防這一情況的發生,遏制挑戰保持霸主地位。所以在近代歐洲拿破崙時代的法國、歐洲憲兵時代的沙俄以及崛起的德國都被大陸對岸的英國縱橫捭闔,採取聯合抗法、聯合敗俄、聯合制德、扶德抑法等手段連消帶打完成了制約崛起的過程。最後德國實在強硬,這才有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所以說英國巔峰時期的核心必須在英倫本土,近距離的制約歐洲潛在的風險才能有效的維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很明顯這就好比一場長期的戰役,即便是指揮也得距離戰場近一些才能及時調整戰術不是?再說此時北美遠沒有英國本土繁榮發達,英國也不是算命先生所以不可能舉國遷往北美賭一個未來。

    北美大陸沒有成為世界霸主的風水和龍脈,一切都在於世界格局的因果變化

    北美大陸雖然富饒、有成為強國的基礎,但是畢竟都是後天經營出來的。也就是說並沒有成為世界霸主的風水、龍脈之類的。美國獨立的時候只有大西洋沿岸的13個州,

    如果沒有自己的努力增加版圖也不會成為大國。如果沒又兩次世界大戰創造的天賜良機,即便美國有再多的自然資源憑藉北美國土也不可能成為新的世界霸主。

    所以說英國作為當時的霸主,沒有必要舉國遷移去相對貧瘠、落後的北美。其實哪怕知道後期這裡會誕生新霸主,英國也只會出臺響應的遏制對手的政策而不是鳩佔鵲巢。

    英國大陸均衡政策、殖民地政策等長期國策決定了英國不會舉國遷往北美

    英國成為世界霸主以後,所有的國策的制定都是圍繞著維持霸主地位為核心制定的。而作為霸主地位載體的英倫本土是國策執行核心中的核心。英倫本土可以近距離的觀測潛在的對手,英國一方面保持自己努力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利用掌握的資源利用合理的政策打擊追趕較快的對手。

    而英國保持自己快速發展的重要方面就是其殖民地政策,就是從殖民地掠奪礦產資源、自然資源為自己所用。利用殖民地資源加快本土的快速發展,哪怕殖民地中北美、印度再富庶也一樣。七年戰爭後,法國北美殖民地也割讓給了英國。英國不是看不到北美富庶龐大的土地和豐富的礦產資源有成為強國的資本,甚至英屬印度的產生的財富都能佔到英國GDP的40%。但是那又如何,英國知道自己的根本在哪裡。所以除了萬不得已,英國不會大力發展北美。既然不是重心,那就更談不到舉國遷移到北美的可能了。

    小結:

    英國的外交在當時非常的現進,具備很強的持續性。英國大陸均衡政策四百年如一日得到忠實的執行就是個例項。所以說英國不會看不到北美髮展的巨大潛力,但是如果就憑這一點就放棄群雄並起的歐洲前線舉國遷往北美是不是太兒戲了?

  • 10 # 當代曹植

    當時,英國領土遍佈世界,英倫三島居中,為什麼要搬到當時荒涼落後的北美洲。當時世界的中心在歐洲,英國為什麼要舉國搬離歐洲,自我流放?當時,歐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場,英國為什麼要遠離市場?

    鼎盛時期雖然大英帝國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橫跨六大洲四大洋龐大帝國真正的核心還是英倫三島本土。可以說英國血脈、英國的根都在英倫三島,數百年來英國所有國策的制定、執行、目的都是為了英倫本土。作為當時世界文明核心的歐洲才是英國經營的重點,大陸制衡政策的長期執行不但是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也直接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這才讓美國撿了漏成為新的霸主,說白了是英國維持霸權的努力這個原因造成了自己被嚴重消耗、美國崛起這個結果不能因果倒置。如果英國遷往美洲大陸的話美國是不會崛起,但是在歐洲大陸先進的科技、生產力的加持下新霸主很快就會脫穎而出。最終的結果可能是英國更快的從世界霸主上跌落,新的世界霸主在歐洲崛起是大機率的問題。

    其實英國在稱霸過程中採取的政策並沒有問題,美國的崛起原因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撿漏而非必然。當時歐洲是世界最發達的地區,人才輩出、新科技不斷問世、工業革命進行的如火如荼。所以在這種氛圍中如果誕生新霸主,必然會出現在歐洲。所以英國才會立足本土出臺類似大陸均衡等政策預防挑戰者的出現,一如今天的美國一樣。這才讓獨立後的美國有了機會,並不是北美大陸這有這樣的風水。如果英國舉國遷往北美,失去制衡的歐洲大陸肯定會很快就會被德國脫穎而出。如果讓德國統一科技實力都首屈一指的歐洲大陸才是大英帝國的災難。

    根植歐洲本土才是英國保證霸主地位最合理的方式。

    隨著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英國就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霸主。隨後英國更透過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為自己世界霸主地位增添了引擎,龐大的日不落殖民體系為英國提供了充足的礦產和自然資源順利完成了基礎積累。

    歐洲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源地,工業革命在英國率先進行後迅速席捲歐洲。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歐洲結束了紛亂時代,德國和義大利統一初步奠定了歐洲的政治版圖。此時的歐洲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科技和社會生產力最發達的板塊。也就是說如果說還有哪個國家有可能成長為威脅到英國的存在,那麼一定會出現在生產力最發達的歐洲。

    統一後的德國憑藉著相對廣闊的版圖和科技能力加持下迅速成長,成為有潛力挑戰英國霸主的國家。而英國長達400年的大陸均衡政策正是為了預防這一情況的發生,遏制挑戰保持霸主地位。所以在近代歐洲拿破崙時代的法國、歐洲憲兵時代的沙俄以及崛起的德國都被大陸對岸的英國縱橫捭闔,採取聯合抗法、聯合敗俄、聯合制德、扶德抑法等手段連消帶打完成了制約崛起的過程。最後德國實在強硬,這才有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所以說英國巔峰時期的核心必須在英倫本土,近距離的制約歐洲潛在的風險才能有效的維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很明顯這就好比一場長期的戰役,即便是指揮也得距離戰場近一些才能及時調整戰術不是?再說此時北美遠沒有英國本土繁榮發達,英國也不是算命先生所以不可能舉國遷往北美賭一個未來。

    北美大陸沒有成為世界霸主的風水和龍脈,一切都在於世界格局的因果變化。

    北美大陸雖然富饒、有成為強國的基礎,但是畢竟都是後天經營出來的。也就是說並沒有成為世界霸主的風水、龍脈之類的。美國獨立的時候只有大西洋沿岸的13個州,

    如果沒有自己的努力增加版圖也不會成為大國。如果沒又兩次世界大戰創造的天賜良機,即便美國有再多的自然資源憑藉北美國土也不可能成為新的世界霸主。

    所以說英國作為當時的霸主,沒有必要舉國遷移去相對貧瘠、落後的北美。其實哪怕知道後期這裡會誕生新霸主,英國也只會出臺響應的遏制對手的政策而不是鳩佔鵲巢。

    英國大陸均衡政策、殖民地政策等長期國策決定了英國不會舉國遷往北美。

    英國成為世界霸主以後,所有的國策的制定都是圍繞著維持霸主地位為核心制定的。而作為霸主地位載體的英倫本土是國策執行核心中的核心。英倫本土可以近距離的觀測潛在的對手,英國一方面保持自己努力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利用掌握的資源利用合理的政策打擊追趕較快的對手。

    而英國保持自己快速發展的重要方面就是其殖民地政策,就是從殖民地掠奪礦產資源、自然資源為自己所用。利用殖民地資源加快本土的快速發展,哪怕殖民地中北美、印度再富庶也一樣。七年戰爭後,法國北美殖民地也割讓給了英國。英國不是看不到北美富庶龐大的土地和豐富的礦產資源有成為強國的資本,甚至英屬印度的產生的財富都能佔到英國GDP的40%。但是那又如何,英國知道自己的根本在哪裡。所以除了萬不得已,英國不會大力發展北美。既然不是重心,那就更談不到舉國遷移到北美的可能了。

    小結:

    英國的外交在當時非常的現進,具備很強的持續性。英國大陸均衡政策四百年如一日得到忠實的執行就是個例項。所以說英國不會看不到北美髮展的巨大潛力,但是如果就憑這一點就放棄群雄並起的歐洲前線舉國遷往北美是不是太兒戲了?

  • 11 # 楓鏡夜672

    在歐洲符合當時的世界經濟重心啊,不管是科技文化人口都是歐洲為主。

    英國唯一做得不足的一點是沒有保住北美洲的土地,主要原因是看不到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所以國家政策也完全不把北美洲當作一回事,只當作是殖民地去壓榨,隨著時間的推進,北美洲殖民地必然會找到英國虛弱的時候起義的,如果他們把北美洲領土核心化,那英國就不一樣了

  • 12 # 平安讀歷史

    別說把一個國家牽走,就是遷走一個首都都是相當困難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廣大的世界上有3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那些土地在英國人心目中都比不上英倫三島,因為英倫三島當時是整個世界的核心地區。

    現在美國非常的發達,但那個是在很晚才達到發達的水平,在早期的時候,美洲事實上是一片荒涼的地方。我想那個時候英國本土的那些達官貴人富豪子弟,他們肯定不願意遷到一個鳥不拉屎的荒涼的地方去。因為早期的美洲是一個相當混亂的地方,是冒險家樂意前往的,一般的良家子弟肯定還是願意待在英倫三島這個安全的地方。

    還有英國有很多貴族,他們在英倫三島擁有很大的產業,他們自然不願意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因為遷走一個國家肯定會使很多人利益受損,所以這些人家不會答應把國家遷到美洲去,遷到了美洲去,恐怕很多時候就會受制於人了。一般在人類歷史上遷都這種東西,這種行動一般都是被動的,很少會有主動遷都的。

    在二戰的時候,日本已經佔領了中國東北,很多日本人都認為中國東北是一個好地方,比日本本土實在是好大太多了。有很多人都建議日本舉國都遷到東北去,定都瀋陽。但是一直未得到實施,因為那些達官貴人他們不願意離開自己,本土他們的根基都在本土,雖然東北的資源各方面都比日本本土好多了。英國當時面臨的環境還不如這個呢,因為美洲實在太荒涼了,而東北當時的繁華程度並不在日本本土之下。

  • 13 # 簡的世界

    英國在其鼎盛時期本來就擁有北美洲的大片土地啊,13個州呢。這不是後來被北美13個州的移民給打出來了麼。你以為他自己願意只擁有英倫三島啊。那不還是打不過麼。

  • 14 # 豪森林

    英國的鼎盛時期公認是維多利亞時代(1837年~1901年),當時它的領土達到了3600萬平方公里,經濟佔全球的70%。但此時美國早已獨立(1783年),遷往美國已經不可能,拉丁美洲並非英國殖民地,唯一可行的是加拿大,但加拿大緯度偏高,冬季太長,更重要的是在當時一片荒涼。反觀英國,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繁榮,各項設施齊全,巨大的殖民地供養著英國本土,在本土的舒適性遠超殖民地。

    另外,眷戀鄉土是人的共性,何況英國曆史也較為悠久,歷史遺蹟豐富,不可能隨意放棄。因此,除非本土發生巨大危機,比如地震、海嘯、瘟疫等導致本土不適合生存,否則沒有任何理由放棄本土。

    因此,在當時的英國人看來,當然是留居本土,同時保有巨大的海外殖民地,包括美洲大陸殖民地,兩者兼得,只是沒想到後來殖民地全部喪失,連旁邊的愛爾蘭都丟了大部分。

  • 15 # 天不語271

    各位的回答都是從很短的時間跨度(幾十年)按當時的利害關係去計算得失,我相信當年大英帝國統治者也是這麼想的,但如果把時間誇度放到百年,千年,萬年來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盛,最基本的根基就是遼闊的領土和龐大的人口數量,沒有這兩個基礎,縱然僥倖興盛一時,終不得長久!比如說現在歐洲的眾多小國,雖然富裕卻不是超級大國!反觀俄羅斯,雖然飽經挫折磨難,國力大不如前,但憑藉其龐大的領土和眾多人口,連美國也得讓他三分,只要讓俄羅斯緩個三五十年,他又將重返超級大國的行列。

    另外,各位都列舉了英國有三千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不過這些殖民地只是英國的原材料生產基地和產品傾銷地,並不是由英國的主體民族實際在殖民地裡控制土地,生產,繁衍種族。

    各位說到英國搬遷困難太多,不現實,好吧,我們的祖先在幾百萬年前就到處搬遷了。國家,只不過是個放大版的部落。祖先能做到的事,不肖子孫卻害怕了!

    將來,很長的時間跨度,也許萬年,也許十萬年,也許百萬年,人類終將找到新的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那麼到時要不要整個民族搬遷去新的星球?是學十八世紀的英國?還是學瘋狂收集土地的俄羅斯?

    一個民族,如果不具有長遠的目光,宏大的世界觀,而計較於眼前的厲害得失!那衰落的大英帝國就是前車之鑑!

  • 16 # 林0001

    因為英倫三島是其本土(大本營),當時美洲大陸是其殖民地,可能當時沒考慮遷往,像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等都沒舉國搬遷

  • 17 # 歷史總探長

    首先要切入這個話題的話,那就不得不說起英國和美洲的關係了。

    英國和美洲的關係

    懂得歷史的人都知道,其實在一開始,美國完全就是英國的殖民地。在地位上,這就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從地位、英國的國策還有英國自己的選擇上來看,就能知道為什麼英國在鼎盛期,不願意搬到美洲去了。要知道,英國在殖民時期,雖然被稱之為傳說中的日不落帝國。但是追根究底,英國的文化、經濟、和所有的基本盤,都是在英倫三島的。

    換句話說,當時數百年來的英國政策和各種戰略目標,都是為了保住英國本土在歐洲的核心地位,或者說是保住英國在世界的核心地位。

    時代背景

    而結合時代背景來看,世界上當時最強盛的地方在哪呢?

    就在歐洲。

    歐洲和英國當時的距離,離得並不遠,有很多技術和經濟,都是英國為了利用歐洲的資源,而傳過去的。

    英國為了得到資源支撐自己的發展,建立殖民地就是他們最好的手段。但是單單為了資源,選擇移到美洲大陸,那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如果移到了美洲,美國的確是崛起不了了,因為根本就不會有美國。但是最後最容易出現的結果,就是歐洲大陸脫離了英國的掣肘,最後蹦出一個遠遠比英國更強大的新世界霸主,最後把英國困在了三島和美洲大陸上。

    要是結合時代背景的話,歐洲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比起當時還沒開發的美洲、非洲、亞洲大部,簡直就算是雲泥之別。再加上工業革命的催化,所以英國一旦離開了歐洲,選擇跑到美洲去快樂逍遙。那結果必然是,歐洲國家抓住機遇,出現一個能夠稱霸大陸的國家。所以從《大英帝國史》中,我們其實是可以看到。

    英國在工業革命到美洲獨立時期,是做出了不少政策,專門提防歐洲有國家快速崛起,對他的地位發起挑戰的。倘若說英國短視,見到北美大陸資源多,就搬去了大陸,忽視了歐洲大陸的重要性,那才是真的噩夢。當時不管是法國還是德國還是哪個國家,只要能崛起,那英國的災難,恐怕就要出現了。

    所以,只有將歐洲本土視為基盤,才是讓英國保住地位的最好的方式。在工業時代的背景之下,英國透過殖民地的方式,向當時其他大陸的不少資源豐富的國家吸血,然後用他們的資源和人力,為自己推車,最後把自己推上了日不落帝國的地位。但是工業革命並不會侷限於英國小島之上,歐洲就算吃不到肥肉,好歹也能喝到肉湯啊。所以在工業革命之後,德國和義大利就結束了戰爭,初步奠定了歐洲的分配。因此英國藉助地利的優勢,就開始了對歐洲大陸的合縱連橫。

    英國的均衡戰略

    翻閱歐洲史,其實不難發現,在長達四百多年的歷史之中。英國早就預見到了這種情況,於是做出了大陸均衡的戰略。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各種手段,控制住歐洲國家的發展,爭取不讓他們出現強國大國,尤其是那些能挑戰他的國家。

    舉個例子,,在拿破崙時代的法國,歐洲大陸各國在英國的支援下開始聯合抵抗法軍。在歐洲國力強盛的沙俄擴張的時候,其他各國又聯合起來反擊沙俄。在德國崛起的時候,英國馬上就帶著他的小弟們,開始從經濟方面對德國下手,讓德國吃了不小的苦頭。而德國不行了,法國倒是賺了不少,英法是有舊仇的,那怎麼辦?把德國扶持起來,讓他和法國掐架,驅虎吞狼。

    然而沒想到的是,德法的確掐起來了,但法國太菜,德國一狠心,硬是搞出了兩次世界大戰,讓美洲的殖民地有了翻盤的機會。

    因此看來,英國不管怎麼樣,都要將重心放在英倫三島之上,這場才能夠控制住歐洲,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雖然說到最後歐洲沒發展起來,反而是被美洲撿了便宜。但是當時誰能預見到這種事呢?美洲當時還遠不如英國發達呢,資源再豐富又能怎麼辦?丟下地位和未來的光榮,去做一個安心養老的土財主?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這是因為在將近五百年的時間中,英國就完全沒有想過,要將自己的基本盤送去美洲。哪怕這個新大陸再好再資源豐富,那都是不科學的。因為對英國來說,最好的算盤就是殖民地的資源和人力讓他們富裕,對面大陸的歐洲忽然限制,自己一個人在海島上發展壯大。遷移到北美,那是不可能的。

    參考資料《大英帝國史》

  • 18 # Mer86

    中國歷史上就有舉國搬家的例子,比如女真人放棄關外搬到金中都(北京),滿清放棄盛金搬到北京等。

    但是這些舉國搬遷都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老家的發展程度遠不如中原,才導致了統治者有搬家的動力。

    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把關外和中原的發展水平顛倒過來,不管中原的潛力有多大,統治者也是不敢有這種大手筆的。

    我們再來看美國獨立前的英國和北美大陸。

    美國獨立前,十三塊殖民地的人口加起來一共只有300萬。而英國有多少人呢?

    大約1000萬。

    1000萬對比300萬,再加上英倫三島相比於北美大陸的面積。這就可以想象當時北美大陸跟英國對比,是有多落後了。

    這麼大的差距,你覺得英國那幫貴族老爺們有搬家的動力嗎?

    要說有動力,那也是窮人才有。當年去到美國的英國人,都是被壓迫的,在島上活不下去了的窮人。沒有富人,也沒有中產。

    這就像中國歷史上的幾次人口遷移一樣,比如闖關東,比如走西口,比如下南洋,都是窮人才會有走出去的動力。地主貴族們,乃至收入有保障的人,誰會願意放棄本來過得滋潤的地方,背井離鄉,重頭再來?

    另外還有一點。題主問“英國鼎盛時期為什麼不遷往北美大陸”。

    這個提問本身就有一個“毛病”。

    知道英國鼎盛時期是什麼時候嗎?不是美國獨立時的1780年代。而是美國獨立60年後的維多利亞時代早期。

    也就是1830~1870年左右。

    當時英國的人口增加到了3500萬,是全世界第一個,同時也是當時全世界唯一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憑藉工業革命的基礎,再加上相對較多的人口(跟中國、印度當然是沒法比了,但在西方屬於人口大國),英國的綜合實力獨步全球。

    從1000萬人增加到3500萬人,你看出來什麼沒有?

    是的,美國獨立的那個年代,不要說北美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小小的英倫三島一樣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英國人在美國獨立後,又花了將近60年時間才把英倫三島的潛力徹底發掘完,繼而開始了衰落階段。

    站在1780年的英國人的角度來看,北美大陸是很大,面積大,潛力大,什麼都大。但就是大的有點離譜了。如果放棄英倫三島,搬到北美大陸,這屬於貪心不足蛇吞象,超出了當時英國人對未來世界的認知範圍。

    我們現在認為北美髮展潛力大,這是以我們現在對全世界的認識才得出來的結論。因為從美國取代英國成為第一工業大國,再到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人類的發展上限屢次被重新整理,現代人對潛力的認知遠遠超過了200年前的英國人。

    這就好比說,一個人賺到了100億,那麼10億或20億在他眼裡,就不算什麼了。但一個人只賺過10萬,那麼1億在他眼裡,就是一個遙不可攀的數字。

    你打死他,他也不可能想象自己這輩子會賺到一個億。

    所以,站在當時英國人的角度來說,北美大陸再大,他們也是沒這個概念的。如果當代人以現在的角度認為當年英國人短視,不理解他們的選擇,這就屬於是馬後炮了。

    同樣的例子在國內也有。

    以1980年代,當時第一批在深圳開荒者的角度來看。他們是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曾經到處是荒地的深圳,在40年後,居然會發展到今天這種無地可用的高度發達形態。

    所以,不要覺得當年的英國人沒眼光。其實未來的人再看我們,也一樣會覺得21世紀的人沒眼光。比如當未來人類在外太空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外星球建設出一個比現在的地球更有潛力的新地球時,未來的人也會發出同樣的感慨:為什麼21世紀的人類不舉國搬遷到外星球呢?

  • 19 # 我不是間諜

    因為去了你也不能獨佔當時是很多國家都在爭奪,萬一打起來貴族可不想被人追著跑。而且可以去的時候美國還很落後,等美國獨立想去美國人已經不爽了。

  • 20 # 明鏡臺

    直到美國獨立,殖民地十三州的生產生活環境還是遠不能和英國本土相比,沒有能吸引人的客觀條件,大部分去新大陸闖蕩的人還是“泰坦尼克號”裡的傑克那種人,但隨著美國的飛速發展,還是有些國家和民族把它當成了大本營,最典型的就是英國人的鄰居愛爾蘭人了,他們一直被英國人欺負甚至統治,愛爾蘭人是歐洲跑到新大陸謀生最積極的,最後結果就是愛爾蘭國內人口不到500萬,美國卻有3000多萬愛爾蘭裔,另外就是猶太人,美國猶太人數量和以色列不相上下,是被羅馬人滅國後猶太人第一個站穩腳跟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大蒜對人體有何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