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山散人

    我最喜歡先秦,秦漢史的範疇。首先,中國歷史經歷過幾次大的變革發展時期,有確切史料記載的第一次便是先秦,而先秦變革發展的成果,又被秦漢所繼承發展。所以,可以說這個時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奠基時期。例如閻步克先生談到的,中國政治的特點就是皇權專制與士大夫官僚政治,這個模式發端於先秦,而形成於秦漢時期。

    其次,中國的文明是早熟的文明(從不同角度,可以商榷),而中國先民在文明發展初期所綻放出的活力以及思想力,是很有價值與意義的,誕生出許多成果。例如最早的官僚體制,較為完善的國家機構,寫實性的詩經,成熟的史學。但與此同時,又伴隨著原始遺留的痕跡,例如家國不分,原始禮俗的擴充套件化。

    所以,這個時期的史學體現出鮮明的特徵,從《尚書》到《春秋》、《左傳》再到《史記》,無不體現出時代的特徵,從這些史料中,不僅可以挖掘當時的歷史,更可以從他的整體發展,體現出當時的某些趨勢。

  • 2 # 苟盛

    《明朝那些事兒》是由當年明月(網名)寫的,這套書共有七本,主要講了明朝從朱元璋開始直至滅亡的故事。詳細寫了各個時代官僚為了權利的鬥爭與陰謀,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我只要一拿起它就不想再放下,讀了還想再讀,經過長時間的閱讀,我已經對明朝歷史瞭解得一清二楚。 我剛接觸這本書時,我就被作者的幽默的語言和極好的文采給吸引住了,這本書既沒有像以前看過的歷史書那樣古板,卻有那麼多的歷史知識,我想:寫出如此好的文章的人,一定是個大作家,要不然怎能寫出這麼好的文章呢? 我最喜歡這套書的第三本,這本書裡我最喜歡和最佩服的人物是王守仁。 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是當科狀元,望子成龍,自然而然王華希望王守仁也像他一樣參加科舉考試,然後拿個功名當個官,過著安閒日子。而王守仁卻不這麼想,他想學習兵法,為國效力。可他爸爸不準,必須要他考科舉,要不不准他亂來。最後王守仁考上了舉人,當了一個小官,可遭人陷害,被髮配到貴州龍場當驛丞,他在那裡經受了許多苦難,最後修成了正果,創造了哲門派——心學。這使得王守仁被人稱為四大家: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還與孔子、孟子齊名。這一點更讓我無比佩服。 因為王守仁在貴州龍場的艱苦經歷打動了我。當時貴州屬於是荒山野嶺,把官員發配到哪裡純粹是受罪,但王守仁他不放棄,在那片荒山裡開拓出了新天地。 我的感受是:若是一般官員被髮配到了那裡,第一反應是到處找人送錢,拉關係,但願別去那個鬼地方,而王守仁他不畏辛苦,在那裡辛勤工作,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於是我便定下目標,向王守仁學習,學習他堅持不懈,成為一個像他一樣的人!

  • 3 # 琴音淡

    先秦史學和民國史學吧,一個是大門關閉前的群星璀璨,一個是開了一道縫隙的靈光乍現。同樣的短暫,同樣好的於戰亂中誕生的璀璨奪目思想文明。

    最大感觸就是美好與苦難伴生,絢爛之後總歸寂寞。

  • 4 # 賽半仙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

    畢竟在他的某個時段,他的地位是低於我的。他的出身是最低的,關鍵詞佃戶、和尚、乞丐,而成就之大讓人膽寒。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老朱絕對是一個顧家的好男人,對老朱家的人很博愛,為子孫後代謀劃的很遠,可身邊一起創業的兄弟就比較慘了。

    開國功臣有意無意的都被弄死或牽連,以至於他的兒子打他孫子的時候,在巨大的兵力優勢之下卻沒有帶兵的帥才。

    一把好牌被李景隆打的稀爛。

    我覺得老朱最像秦始皇夠猛,夠狠心,對於權力的控制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而且都應驗了一句,“計劃趕不上變化”,兩個都認為,為後代計劃好了,只要按著計劃走就可以傳萬世,可是都是自己剛掛掉,就被打臉了。

    估計都有從棺材裡跳出來打人的衝動吧。

  • 5 # 一念得失

    因為對明朝歷史比較熟悉,明成祖朱棣的故事讓我感悟最深,而且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為追求最高權利,朱棣選擇了起兵靖難,確實最後也成功了,但是朱棣也付出了足夠多的代價。為了解決皇位的合法性危機,他不能母子相認,而且親自抹殺了自己生母在世上所有的痕跡,但是內心的煎熬讓他大興土木興建大報恩寺紀念母親,但是依然不能明說。做出來了整個歷史上唯一一次滅十族的殺戮,包括彪炳史冊的鄭和七下下西洋也是為了幫他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到最後朱棣在極大的心理壓力下變成了一隻野獸,每天在後宮觀看對妃子和宮女的行刑,千刀萬剮的那種,一次事件殺了一千多人,這得心理變態到何種程度。所以說啊,人不能做壞事,貴為皇帝沒有人可以懲罰你,但是上天自有懲罰你的方法,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

  • 6 # 鼠跡

    對於我幫助最大的一段歷史,是歐洲近代史

    這段歷史見證了是歐洲從黑暗時期過渡到光明時期,告誡了我們要以人為本,堅信科學,摒除迷信。

    歐洲近代史之前,歐洲處於黑暗,主要原因在於人民對自己主觀意識的迷信。而隨著歐洲近代的到來,如伽利略、牛頓、波義耳等科學先賢給歐洲帶來了科學,人們逐漸意識到了客觀科學理論對世界的重要性。伏爾泰,盧梭等人又發起了啟蒙運動,這是一場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這次運動批判了專制主義宗教愚昧及特權主義,宣傳了自由、民主、平等,開拓了歐洲人民的思想。

    這段時間歐洲人民基本接受了自己的生命要由自己把控,而不是由神來把控這一理念。以及要改良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的雙手來改變,而不是等上帝來給你改變。創造人類社會的是人,而不是神。並且君權神授的理念被慢慢顛覆,如果君主的做法對於人民來說是不妥的,那麼人民是有權利將這個政府推翻的。

    這段歷史的教育意義很大,讓我學到的最多,感悟的最大。

  • 7 # 狐羊樹

    春秋戰國時代:感悟最深的是: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遠!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三次文化繁榮期中最鼎盛的一次<第二次唐宋文化,第三次民國文化>。那個時代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從理論,人才,實踐等給後世留下珍貴的財富。

    那時儒家創始人孔子,並不出名,可以說很受人冷落,但他用契而不捨精神執著地堅持自己信念,帶著他的弟子<學生>周遊列國,傳"經"布"道"的同時還不斷地學習,後人把他的語錄匯成《論語》,和他的儒家的思想成為後世歷代王朝統治的理論基礎,也為大眾教育提供了學習的方法和方向!

    兵家的特別代表孫子,他的著作《孫子兵法》是古今中外軍事家必讀的、讚賞的軍事百科全書。另一位鬼谷子在兵家和人生哲理上己被人們奉為的神人!

    道家的元始天尊老子的《道德經》,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物理學科最早的教材,同時也是人們處世的心靈讀本、心靈的雞湯!

    …………

    至於名人不計其數,掛六國相印蘇秦原是窮學生一個,做官的水平是華夏曆史上最牛的人,到了是登峰造極的地步!

    縱橫家張儀以三寸不亂之舌打亂了多國聯盟。

    燭之武退兵……

    鄒忌勸諫……

    毛遂自薦……

    各種奇才如天上的星星璀璨!

  • 8 # 使用者來自文獻名邦

    唐太宗貞觀之治哪段歷史,魏徵以民可以載舟,也可以復舟,向太宗皇帝講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還有民以人為鏡可以正衣裳,民以史為鏡可以見興亡,也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

  • 9 # Xiao胖2

    清朝吧。一點點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然後又開始輝煌跌落谷底。從完整的國家到半封建半殖民,從擁有朝貢體系到被帝國分割欺負。我們都希望我們中國是強大的,而從強大到縮小,這感覺很不好受,就好比你從富人到窮人一樣。你富有強大人人都會阿諛奉承都是朋友。當你弱小,牆倒眾人推。讓我明白只有自身強大,才能不被欺負,才能有話語權。才能不被任人宰割。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只有讓廣大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富裕,才能使國家強大。

  • 10 # 個人眼光看世界

    我不是瞭解過很多歷史,但要說學到最多、感悟最大的應該是中國近代史。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源於有很多親人是出生在那個時期的吧,放學回家或放寒暑假的時候,總聽老人們說起他們那個時代的故事,於是慢慢的就好奇了,有句話說得不錯,好奇害死貓,自從我開始慢慢的去了解他們那個時代的歷史時,我就從此不能自拔,再也容不下其它的任何興趣愛好。聽老人說的那歷史故事,總會帶些迷信色彩,我越聽越入迷,感覺比歷史書上的知識還要感興趣,聽得入迷時,我會開始浮想聯翩,不著邊際的將他們的那些故事無限擴大。記得有一次,那是一次暑假的午飯後,我再次放下要寫的作業奔向那些老人堆裡,由於聽得太入迷,在那個門口的場壩裡,沒有遮陽的東西,加上太陽很曬,惹得我有點懨懨欲睡,一不小心,結果蹲著蹲著真睡著了。在夢裡,我繼續聽那些老人講著故事,我很開心,這個時候開始,我不再也喜歡歷史課本上那些知識,開始了我的厭學生涯,因為他們根本不能填滿我的內心,使我快樂。

    直到初三的時候,歷史老師經常給我們談起現在的祖國是怎麼慢慢變強大的,那時我又慢慢的再次翻開歷史課本默默讀了起來,看的是近代史,腦袋裡回想起歷史老師給我們普及的那些知識,此時此刻我心中開始有點頓悟了,迷迷糊糊的,忽然腦袋又閃現出來了這麼幾個方塊字,說的是讀史可以明智。老師說過落後就要捱打,弱國無外交之類的話。從那時以後又興起了我喜歡這段歷史的浪潮。所以對與我來說,近代史這段歷史是讓我學到最多,也是感悟最深的一段。好的,謝謝,

  • 11 # 嘈嘈切切

    中國不止一段屈辱的歷史,讓我感觸最深的分別有:

    一、北宋靖康之恥,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北宋皇帝徽宗、欽宗父子及大量皇族宗室、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以及男女百姓累計不下二十萬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財物被洗劫一空。

    宋徽宗、宋欽宗先後死於北方。皇室公主、後宮妃嬪以及其他被強擄到北方的女性們,有的被分配給金軍貴族、將領們為奴為妾,有的被強送至妓院淪為娼妓,還有的甚至被像牲口一樣在市場上公開買賣,直到今天,想起這段歷史依舊讓人淚目,這是怎樣一副慘狀,皇宮貴族尚被當作牲口,那老百姓更是被當作什麼?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二、南宋王朝的滅亡,南宋抵抗了蒙元數十年侵略,最終不能抵擋,在“崖山海戰”最後一役中,宋軍無力抵抗,全線敗退。名臣陸秀夫揹著年僅八歲的宋朝最後一位皇帝趙昺跳海自盡,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悲壯投海殉國,宋王朝覆亡。“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出於此,南宋的滅亡,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作為中原王朝主體的漢族整體被奴役,漢文明的發展與傳承受到史無前例的打擊和破壞,點點滴滴皆是淚……!

    三、滿清入關,滿人犯我中華,瘋狂屠殺男性,肆意姦淫妞女,更勝南京大屠殺,清初的大屠殺使中國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的五千一百多萬下降到一千多萬。數十年間,漢族人口由1623年的5165萬銳減至1660年的1908萬,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屠殺。清政府多次釋出“屠城令”,並帶領大軍參與血洗江南、四川、嶺南等地區,因四川曾被幾乎殺絕,才有了後來的“湖廣填川”。不敢想象幾乎被殺絕的四川是怎一幅慘狀,就是奔著滅族的態勢而去,滿清當初治國就是要讓漢人麻木,稍有不滿立即殺,殺得讓漢人麻木,才能治天下,偏當今百姓最喜看的就是清宮劇,無語,或許魯迅先生說的對,早麻木了,或者血統大家都不存正了,美其名曰都是一家,殺來殺去關什麼事?

    四、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大家應該都很瞭解,異族入侵,教會了國人落後就要捱打的真理。

    以上個人淺見,未必成理,隨意指正。[呲牙]

  • 12 # 微客瀟白

    靖康之恥,五胡亂華。宋朝的重文輕武,間接導致了士兵的羸弱,非和平年代,兵弱就要捱打,應該文謀武勇兼治方能強國安邊;五胡亂華也可謂是一段令人髮指的恥辱史,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晉朝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華夏大傷。胡人趁機起兵,侵擾中原,中原大亂。五胡亂華警醒我們,國弱就要捱打,就要面臨凌辱,不管任何時期我們都應該保持精誠團結,一致對外。

  • 13 # 甲申十七年

    南明史,我到現在還都想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

    究竟是什麼力量,讓當年反對明朝的順、西餘部那麼堅持的抵抗建州人?在局勢不可為時,農民軍的餘部和南明的殘存政府軍放棄前嫌,還始終相信著會有光復的那一天。這種心志,讓人歎服。

  • 14 # 因為成長0059

    個人比較喜歡春秋與戰國這一段歷史,春秋與戰國是在前秦時期的周朝。這一時期名人輩出,群星璀璨,百家爭鳴,各國征伐,是個大動盪時代。有儒家文化代表的孔子和孟子,法家代表的商鞅、申不害、韓非子,兵家人物孫子吳起龐涓,道家的老子,縱橫家蘇秦張儀等等。這一時期有爭心者皆拜師求學,學以致用,以投明主。這也讓自己知道了知識的重要性,學以改命,不然此生白來世上走一遭了

  • 15 # 難得di糊塗

    從前有個書生,他爹是那種白衣飄飄的亂世謀臣,跟著將軍三言兩語,就打下了山東。

    書生就生長在山東,脾氣卻一點都不像他爹。

    他爹常說,人吶,該隱忍還是要隱忍,該腹黑還是要腹黑,等時機到了弄死他個龜孫。

    書生就不這麼想,書生剛正,嚴肅,說不行,真碰上作奸犯科的,我上來就要把他弄死。

    他爹:……

    他爹說:你這樣何苦呢?

    書生說,你晚弄死他一天,就多一天有人受苦。

    他爹就嘆氣,搖頭,說我怎麼生出你這麼個大仁大勇的兒子呢,我看我家的血脈是保不住了。

    話雖然這麼說,爹對書生還是基本滿意的,畢竟書生學富五車,又剛正不阿,古典小說裡的男主都是這種人。

    那年爹死了,叫來書生,說我沒啥別的要求,你就以後悠著點,行吧?

    書生噼裡啪啦流著淚,說爹啊,不行。

    爹笑罵一頓,走了。

    好了,以上這些都是根據父子倆的做事風格瞎編的,下邊請觀賞歷史上書生的表演。

    守孝三年,書生開始當官。

    幾經起落,書生來到了北方邊遠地區。

    那地方胡漢交雜,賊不好處理,書生到任之後不管這麼多,誰犯事就辦誰。

    還辦得賊狠。

    三年以後,作奸犯科,兇惡匪徒紛紛拉著自己的兄弟溜了溜了。

    書生望著天,笑,說老爹,你看我乾的不錯吧。

    這會兒書生才二十七八,正是志得意滿,覺得天下無不成之事的年紀。

    後來書生趕走了惡人,又興辦教育,一時間風生水起,朝廷十分欣賞,就把他調到了外地。

    書生到了什麼地方,就把臉一板,死命辦那些搞事的權貴地主。

    然後,然後就被人給搞了。

    權貴們不自己告書生,畢竟書生有家世有才名,他們鼓動蠻人去告,說書生執法嚴峻,這就是損害了民族感情啊。

    書生遂罷官。

    書生:……

    那幾年書生比較低落,喝點小酒,周遊天下,得了空就隨便寫寫書。

    直到天下又有亂事,朝廷才啟用了他。

    那是一波叛亂,朝廷本來準備讓書生處理一下邊陲的後勤軍務,叛亂一來就順便讓書生直接領兵殺敵了。

    我:???

    反正我是不太懂朝廷的思路。

    但是!算了也別但是了,兄弟們是知道的,這種歷史上的書生從來都開掛的。

    領兵打仗,說上就上,還偏偏打得贏。

    這書生怎麼也得高升了,書生幾經沉浮,從兵荒馬亂裡殺出來,再一次回到京城。

    京城不比外地,權貴更多,惡事也就更多。

    有時候書生會望著天,想他的父親,他想父親說得對啊,自己如果不忍一忍,恐怕會有大禍。

    然而書生還是忍不了了。

    或許是有他浪跡天涯時認識的朋友,進京找他喝酒,一吐胸中的苦悶。

    朋友說,你知道丘念這個人嗎?

    書生:聽說過,好像跟王爺關係不清不楚。

    朋友說,還不清不楚,就是王爺的男寵,最近朝廷要選官,這小子軟磨硬泡,讓王爺把這差事給他求來了。

    從此,給他錢多的當大官,給錢少的就罷官,就在王爺給他買的宅子裡交易,這誰敢查啊?

    書生拍案而起,怒道:我查!

    一把年紀了,書生還是憋不住,如果他爹在天有靈,此時或許欣慰,或許嘆息。

    那年,書生在丘念往返大宅和自己家裡的路上埋伏,一舉抓獲了此人。

    奈何王爺跑到太后面前汪汪的哭,這事朝廷就不打算追究了。

    書生長嘆口氣,說不該是這個道理。

    於是手起刀落,在放人的命令抵達之前,把丘念給斬了。

    京城譁然,書生名動天下。

    只是這離書生的結局,亦不遠矣。

    那年又有叛軍坐大,滿朝無人敢去對談,王爺就在這個時候舉薦了書生。

    書生只有去。

    他不去,他就不是這個黑白分明的書生。他剛離開京城,王爺就給叛軍送了信。

    大意是,我們就是要弄死你,沒得商量。

    這還談個屁,叛軍圍住了書生,刀槍劍戟,都閃著森森寒芒。

    他們說,狗官,你就要死了。

    書生面不改色,甚至還破口大罵,說你們助紂為虐枉顧蒼生,有多少人會因你們而死,有多少血又要白流,打完這場仗,什麼都不會改變,什麼都不會變好。

    奈何人們只想從一個亂世,向另一個亂世裡逃。

    他們聽不懂書生的話,他們想,這個狗官好像跟其他的狗官不太一樣。

    但他又不能給我們錢。

    於是手起,刀落,書生大好的頭顱被熱血衝上了蒼穹。

    很多年以後,或許有很多人看不起書生,你我都不是刀下瑟瑟發抖的百姓,在亂世之中,誰不希望遇到的是書生呢?

    能早一分出手,就早一分出手,能多救一人就是一人,只可惜那個世道不太平,他為自己心中的道義而死。

    若是太平盛世,未必不是另一個包青天。

    他的名字其實大家應該都聽過,那年他浪跡天下,寫過一本書。

    名叫《水經注》。

    這個書生是酈道元,許多年後,人們已經忘記了他的熱血和道義,也忘了那個時代的黑暗與無力,只有他胸中的山水,不休的流淌了千年。

  • 16 # 使用者7751634178

    個人對三國時代的歷史較為熟悉,一是透過三國演義相關書籍,二是透過電視劇《三國》。《三國》中曹操一代梟雄形象,劉備一心想匡扶皇室,孫權獨霸一隅,諸葛亮智慧超群,將幾個人物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其中多個著名經典戰疫,膾炙人口的名言,流芳百世,口口相傳!

    個人從中領悟到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曹操付出畢生的精力打下的江山,後來也被司馬家族奪走,劉備的一生顛沛流離,最終江山在劉禪手裡拱手相讓,歷史長河不斷證明,江山帶有才人出,總有新人換舊人!

  • 17 # 隨我看來

    俗話說:以史明鏡,歷史可以讓我們都有所感悟!讓我們更明白事理!比如可以讓我們給孩子講講裡面的故事,為啥會出現這樣的事,這樣的事出來歷史上怎麼處理的,好不好!如果我們碰到這樣該怎麼處理!我個人比較喜歡春秋戰國時期孔老夫子那的中庸之道!但是在中庸之道的前提下,我比較愛《三國》時期的亂世!在這個社會上其實和歷史都差不多!所以常思考!歷史很多東西可以讓我們學!比如羊有跪乳之恩!教我們現在人要感恩父母等!所以歷史哪個時間段都有收穫!

  • 18 # 那年那些歷史

    清朝前期統一全國轟轟烈烈。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民族統一的王朝。為現在人民共和國的56個民族進一步融合做了相當大的功效,這點所有封建王朝都不具備的歷史功績。

    封建社會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峰,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專治達到了頂峰。

    人口是歷史之最,乾隆時期人口達到3億,真正意義的"地廣人多"

    史無前例的收服了新疆西藏蒙古臺灣等地,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割據一方的政權存在。對於新疆西藏蒙古的治理手段沿用至今。

    晚期是遇到了中華千年未有之變局,內外交困。同時面對國內的起義,還要對付列強對對中國的虎視眈眈。歷史在末期仍然進行了"自上而下"的國家變革,"洋務運動"雖然說失敗了,為後世提供了經驗教訓。

    以史為鑑,對於我們後世來說。每個王朝都有興盛和衰落的時候,但是回到那種情況之中不見得清朝輸給任何一個朝代。

  • 19 # 飛俠小哥

    要說哪段歷史感悟最深影響最大,肯定是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在這一百年時間裡中國曆經鴉片戰爭國門大開、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燒殺搶掠、辛亥革命推翻滿清、軍閥混戰、8年抗日戰爭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無數中國好兒女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獻出寶貴生命,我們應該永遠銘記這段歷史,永遠不能忘記英勇的先輩付出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現在的幸福。

    特別是抗日戰爭歷史最讓我刻骨銘心。從小就是聽著爺爺講抗日戰爭故事長大的,我爺爺可是抗戰親身經歷者,16歲參加八路軍經歷大小數十次和日軍直接戰鬥,每次爺爺說起這段歷史都是激動不已,他說他很滿足,能活著就是幸福,因為他眼睜睜的看著無數戰友倒在血泊中獻出年輕的生命,有次有個戰友被子彈打穿內臟臨死前只要求我爺爺給他點支菸,結果煙沒有抽完人就不行了。爺爺後來轉戰冀南地區地下工作,在執行任務的時候被捕3次,(皇協軍抓一次,日本人抓兩次)每次都是神奇的逃脫,驚險程度絕不亞於影視劇情節,他說他很感恩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度過危險的戰友朋友,每次都是聲淚俱下……。爺爺參加八路軍也給他的家庭帶來苦難,曾祖父數次被日本人毒打差點送命,家裡的房子都被日本人燒光了,全家人無裹身之物,曾祖父曾因此事不讓爺爺進家門,可以說抗日戰爭讓我爺爺付出了他的所有。

    如果說鴉片戰爭使中國屈辱的開始,那麼抗日戰爭更是切膚之痛,三千萬中華兒女為此付出寶貴生命,也許我們不會永遠仇恨日本人,但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這段歷史!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強大我們的國家,讓歷史永遠不再重演才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

  • 20 # 人有時書無盡

    應該是東漢末年到天下歸晉這段時間吧。雖說各朝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吧,那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但就是因為這段時間中原內部的內鬥消耗,給外族發展的機會,那時候曹操吊打烏恆,蜀漢打南蠻,孫吳打南越,看似還很強勢,但更遠一點的匈奴,鮮卑,碣,羌,氐都在暗中積攢力量,匈奴更是直接打到了長安,更是掠走了蔡文姬,最後趁晉朝八王之亂之後更是入侵中原,給中華文明帶來了毀滅性得災難。說真的,如果當時曹操統一了中國,可能就沒有這樣的事了,但歷史只有必然,沒有如果,那只是我們心中美好的想法罷了。現在的史書開始避重就輕,把那段黑暗的歷史稱為各民族的大融合,我們真的只能呵呵兩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中有沒有讓你特別驚喜的事?有沒有感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