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傳統磨練
-
2 # 貓眼觀史
很多人一看到紙上談兵就想起了趙括,一想起趙括就想起長平之戰,一想到長平之戰就想到趙國那四十萬血肉之軀被坑殺。所以你跟我說趙括有真實本領?如果你覺得趙括有真是本領的先收起那40米長還帶有特效的血飲狂刀,待我分析完再砍我,但是你得說服我。
言歸正傳,我認為趙括有點本領但很平庸,只理論上誇誇其談,現實中的銷售總監。
其一:最直接的就是趙括長平之戰全軍覆沒,趙括紙上談兵的印象就這樣下來了,也確實如此,雖說趙國綜合國力已經不如秦國了,說糧食供給不上,可秦國能好到哪去,他們運糧就方便嗎?長平之戰造成如此巨大的損失很大的原因就是趙括的軍事指導政策上出現的錯誤,換做廉頗絕對不會全軍覆沒!從此趙國一蹶不振。
其二:從白起方面看,白起得知對方將領是趙括,很快就走馬上任。稱趙括沒有實際本領,此人驕傲自大,果不其然,趙括中了白起的佯裝後退逃跑,誘敵深入之計策,被白起分割包圍進行逐個殲滅,長平之戰也是歷史上首次的大規模的圍殲戰!
其三:不知你們可知趙括的母親,趙國換下廉頗,趙母得知自己兒子趙括上任,趕緊跑去和趙孝成王說:“這一戰太重要,我兒子不能擔當此重任,如果你換上我兒子可以,那要是戰敗了不要滅我全族就好”。趙孝成王答應了,結果是這一舉動果真保護趙家不被滅族。
其四:為什麼看到紙上談兵就說趙括並無真才實學,還得從趙國名將趙奢跟他的兒子趙括經常高談闊論,談論戰術等,而趙奢也經常以失敗告終,但他深知趙括,所謂知子莫若父,他也常對外人說:“犬子是熟讀兵法,但只限於理論”。(趙括)
這也就是我認為趙括並無真本領的看法,當時選趙括出戰,因為只有他和趙孝成王的想法不謀而合,都是覺得趙國善於進攻戰,這也可能是兩國之主達成共識。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現在流行翻案。
懦弱的廉頗,睿智的趙括,花天酒地的文天祥,畏敵如虎的岳飛,剛正慈祥的秦檜,陰險狠毒的于謙,投敵叛變的袁崇煥,正直善良的魏忠賢。
凡是英雄,都要抹黑,而那些被釘上恥辱柱上的垃圾,則統統洗白。
顯得自己思想有深度嘛,管它是糞坑還是淤汙,反正挺深。
一,長平之戰僵持階段,秦國和趙國誰的糧食供應更困難?
糧食問題。那些說秦國有都江堰和鄭國渠的人可以閉嘴了。缺乏最起碼的歷史常識,長平之戰時候秦國即沒有都江堰也沒有鄭國渠,都是後來的事。巴蜀成為秦國的糧食產地是很久以後的事了,別搞穿越。
運輸問題。說秦國比趙國運糧更便利的,拿起筆來,你給我畫一條運輸路線,包括水路,再說說你的運輸過程。如果糧食那麼好運,諸葛亮用不著六出祁山,隋煬帝用不著開大運河,明朝也亡不了!
二,長平之戰僵持階段,如果趙國堅守下去,結局會更糟糕嗎?
歷史上長平的結局是趙軍全軍覆沒,被坑殺四十萬人,放回一群小孩去報信。恕我不才,我實在無法想象出一個更糟糕的結局。就算讓我這種軍事白痴來指揮,見勢不妙,也懂得乾脆帶兵逃跑,最不濟,也能拉出二十萬人回到邯鄲去吧?就算髮現糧草怠盡,難道會蠢到吃完最後一粒米,然後坐在那兒等著餓死?退一萬步說,四散奔逃,就是四十萬頭豬,他秦軍能抓得完嗎?
三,長平之戰中,趙括有沒有殺死秦軍三十萬?
這個說法來自於這樣一個依據,秦軍久攻邯鄲不下,去讓白起重新到前線帶兵,白起拒絕了,理由是:“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然後,有人就這麼計算:白起說長平秦軍死者過半,當時秦軍有六十萬人參戰,死一半,還有三十萬人。
這個說法從邏輯上講,就十分可笑。
一笑:秦軍總兵力六十萬,死了三十萬,還仍然成功地圍死了趙軍四十萬人,趙括是吃乾飯的嗎?二笑:包圍戰中,秦軍死三十萬,趙軍也得死將近三十萬吧,趙軍到底有多少人參戰?加上被坑四十萬,總共七十萬?三笑:已經形成包圍圈,打個圍殲戰,秦軍還要死三十萬人,白起是吃乾飯的?
認真看,白起說的話中有一個“今”字。指的是從長平雙方開戰,“至今為止”,其秦軍傷亡包括三個部分:與廉頗的僵持戰中的傷亡,包圍趙括打殲滅戰中的傷亡,進軍邯鄲的攻堅戰中的傷亡。而白起為了拒絕領軍,言語中也難免誇大。
四,如果長平之戰雙方繼續僵持下去,對誰更不利?
這裡面不能不牽扯到一個詭異的事情,從長平之戰開始和僵持階段,廉頗主持趙軍的這段時間,白起在哪裡?
為什麼如此強悍,百戰百勝的一個大殺器,居然被秦國雪藏起來,而沒有拿去與廉頗一較高下呢?
真實的原因是:白起有更重要的作用。
如果僅僅把目光放在長平一地,秦趙兩國,你就無法看清歷史迷霧掩蓋的真相。
秦國曆次征戰,白起為將,他的戰績主要來自於韓,魏,楚三國,此三國皆與秦國仇深似海,無時無刻不想著報復,但懾於白起的兇狠詭厲,又恨又怕,始終不敢有所動作。但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都是文韜武略的才幹,豈能沒有野心?
長平僵持階段,秦國以王齕為主將。白起突然消聲匿跡,真正的目的就是要以白起的兇名震懾住魏楚兩國,使兩國都不敢有異動。雖然兩國都有進攻秦國的時機和路線,但他們無法確定白起的位置,誰也不敢冒險進攻,萬一是自己的進攻路線上碰這個大魔頭呢?
而白起沒有到長平領軍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秦軍對面是廉頗。廉頗是老將,久經沙場,對各國的將領自然有很細緻的研究。如果白起為秦軍主將,廉頗就能根據敵方的軍事佈署和攻防特點,迅速判斷出對面秦軍將領是白起。而白起到了長平的訊息一旦被判定,秦國將面臨巨大的危機。
魏楚得知白起被廉頗拖住的訊息,就會立即放膽攻來,秦國將面臨三線作戰,任何一路的疏失,都會給秦國帶來滅頂之災!
這就是為什麼後來白起到長平帶兵時,秦王下死命令“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的真正原因。
從最正常的邏輯上講,如果秦國還能堅持下去,就不會去施行反間計了。就是因為,長平拖得越久,秦國面臨的危機就越大。白起的威名,震得住一時,震不住一世,總要有露餡的時候,當被魏楚兩國發現破綻,知道白起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時,秦國也就該倒黴了。
歷史終究無法改變,秦國最終獲得了勝利。白起沒有給趙括這隻小壁虎成長為霸王龍的機會,早早把他捏死在幼苗階段。趙括若不死,未來的前程不可預知,但在長平一戰中,完全暴露了他水平低下,毫無實戰經驗的缺陷。打仗靠的不是嘴皮子,趙括繼承了父親“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戰鬥思想。“勇”有了,也被包圍在“狹路”了,他就差一個“勝”。
結論:他還差得遠呢,這片戰場不適合他。
-
4 # I DO
首先我先說一下,趙括並不是“紙上談兵”的將領,反而他是一位了不起“以身殉國,誓死反抗”的英雄。
為什麼說他是一名英雄,我們要從事件的“長平之戰”說起。
長平之戰:前期,秦軍主步防,趙軍主攻堅,頗縷功不破,又見秦軍步步為營,自己後方補給又成問題,所以想速戰速決。
然而由於趙國軍事力量本來就不如秦國,導致在對拼消耗戰上已經輸了。這時趙括登場,拼死反抗、直接與秦國兩敗俱傷,寧死不屈。導致秦國在以後的發展中20餘年才恢復過來。
趙軍的失敗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並不能說是趙括的錯,反而趙括因該是我們學習的人,為國家寧死不屈,為軍隊可以以身殉國,被秦國坑騙殺害40萬同胞也是他沒想到的。
-
5 # 木子李李李佳佳佳
先不說本領,就說戰術。你說他厲害吧,追擊秦軍中埋伏.被困,被活生生段了後路,被包圍46天,突圍失敗,兵敗身亡。既然有能力,還不如與秦軍打陣地戰,,何必被包圍斷了後路。反正都是輸,打不過大不了撤,最多輸得慘一點,不能帶回10萬也能帶回5萬嘛。總比兵敗生死,40萬被活埋好。
-
6 # 一個人的歷史
又見到討論趙括的問題,又見到了“紙上談兵”的說辭,似乎“紙上談兵”成了一個標籤,一直和趙括聯絡在一起。這個話題是熱點,大家都喜歡談,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但是討論的焦點總是糾結於長平之戰和與白起之間的對決。要客觀的評價一個人的能力,就不能只從一件事,上來分析來判斷,思維的侷限性影響了我們分析問題的客觀性。
精通兵法,善出奇謀做為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從小就跟隨父親在軍中歷練,趙奢成名的“閼與之戰”中採取的“示弱秦軍、朝發夕至、居高臨下、先發制人”的策略,就仰仗了兒子趙括和許歷之謀,說起來趙奢馬服君的稱號,還得感謝自己的兒子趙括和許歷的幫助。做為一名隨軍的高階參謀,趙括的表現十分稱職。
攻心為上,全勝之謀在趙軍攻伐齊國麥丘時,趙括巧用攻心計策,優待齊軍俘虜,動搖齊軍軍心,並且大肆把糧食甩入被圍的麥丘城中,分化瓦解敵人,導致其將帥不和,軍民離心離德,最後城中民眾和下層軍官殺了齊軍主將,而後主動開城投降。在我看來,趙括深通《孫子兵法》之要,知道“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全勝之謀。
子承父業,因公受封趙奢死後,趙括繼承趙奢的爵位,並被趙王欽封為馬服子,是得到軍中將領一致支援的,這顯然不會是一個紈絝子弟能夠得到的信任。沒有足夠的軍功,是無法服眾的,也是不能懾服人心的。
長平之戰,非人之過因為長平之戰,趙括被很多人和“紙上談兵”聯絡到了一起,但是如果換成是廉頗、李牧就一定能勝嗎?不能因為我們看到了結果,就做事後諸葛亮,認為我們比古人高明。如果長平之戰趙軍獲勝了,估計現在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一戰封神”了。如果換了廉頗和李牧也失敗了,那麼現在“紙上談兵”的趙括是不是就變成了“保守頑固”的廉頗和“經驗不足”的李牧了呢?長平之戰趙國之敗,不能完全怪在趙括身上,面對戰無不勝的白起,面對強大的秦國,誰又有戰而勝之能力呢?
-
7 # 同濟天下
趙括真的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嗎?筆者作此結論並不是想翻案,或者博人眼球。只想說,我們不應該以成敗論英雄,不應該因為趙括的失敗就將其簡單的定性為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我們對趙括的瞭解也僅侷限於史書資料的一些記載。筆者在此只是想提供一些關於趙括的史實材料,供各位讀者參考和判斷,不應人云亦云。
趙括(?--前260年),是趙國馬服君趙奢之子。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一生征戰無數的趙奢竟然無法在理論上將他駁倒,可見趙括應該是軍事理論的高手。
因為趙括深諳軍事,喜談兵學,門徒眾多。所以軍中將領皆稱趙括為馬服子,在那個時代,被稱為"子"的絕非是一般水準。僅此一點,我們就不能否定趙括在軍事上的出眾才華。
雖然史書中有關趙括及長平之戰的記載很少,但是從零星記載中我們還是能夠得知,此一戰役,並非僅僅因趙括"紙上談兵"而敗。在謝鴻喜先生的((長平之戰---中國古代最大戰役之研究))一書中,曾這樣評價“若不唯成敗論英雄,亦不能不看到他(趙括)畢竟指揮趙軍對強大的秦軍作了極其英勇的殊死戰,亦給了敵人以強大殺傷。"事實確實如此。
對於秦國參戰兵力,史書中無確切的記載。但長平之役後,秦名將王翦伐楚之時,"將兵六十萬"(白起王翦列傳)。由此可只:當時秦具備一次至少集結訓練有素60萬兵力的能力。而戰國末年,除秦外的六國,以趙最強。秦伐楚尚且動員兵力60萬。而與唯一的一等強國趙國傾國決戰,不難想象秦國發動了多少兵力。
據當時戰爭"十圍五趙"(孫子謀攻)的常例,秦軍出兵"當幾倍於趙,至少亦當雙倍於趙”。否則包圍趙軍是不可能的。到最後總圍趙軍,秦王"發年十五以上悉上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連小孩子都發動起來了。這時,秦投入戰爭的人數又何止百萬?而史記中又記載,此戰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可見長平之戰中秦亦戰死不下四五十萬。
長平一役,不包括被坑殺的,趙軍戰死8萬餘人,秦軍死者在30萬以上。以前看到過一些質疑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的文章,有些觀點還是較新穎的,說是因為糧草短缺,趙括才不得已改變廉頗堅守不出的策略,要求全軍主動出擊,結果幾十萬人馬悉數被殲。並非是傳統觀點中的輕敵所致。
另外,趙人尚武,但主將對部下的影響巨大。趙括雖然被圍46日,仍指揮全軍在包圍圈中反覆衝殺,給予秦軍重大殺傷。但趙括被亂箭射殺後,趙軍鬥志全無,紛紛投降。最終盡為秦人所殺。
後來,白起欲乘勝直下邯鄲時,秦丞相認為"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建議撤兵,秦王准奏,下令班師回朝。這番說辭能被秦王接受,且後來秦王出於休整和補充減員,發動邯鄲之役推遲了一年。都說明一個不可更改的歷史事實:長平一戰,秦軍雖勝,但亦遭受重創,元氣大傷。
因此,長平之戰,趙括是敗了,但秦國亦是慘勝。可以說,趙括並非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但也可以看出他遠不如白起高明。
-
8 # 西嶽頑石
謝邀。趙括,庸才加倒黴蛋的結合體。秦國的反間計為什麼不選別人,偏偏選他?瞎子用屁眼都能看到的原因,因為他不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括者,趙名將奢之子也,自少時學兵法,天下莫能當,有名於當時。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亦不謂善。奢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看看,知子莫若父,趙括的父親趙奢斷言,將來趙括一旦為將,必然葬送趙國,一語成讖。
趙孝成王用趙括換掉廉頗,有兩個人堅決反對,一個是趙括的母親,一個藺相如,二人共同意見就是——趙括不行,難堪大任。
有人說了,廉頗屢戰屢敗,又躲在城裡做縮頭烏龜,長此以往,趙國實在耗不起。所以,趙孝成王迫不得已,臨陣換將。可笑至極,簡直謬論,趙國耗不起,秦國就能耗得起?《史記》明確記載:秦舉國遠鬥,轉運艱難,不能持久。
現在看來,堅壁固守的戰略最穩妥,趙孝成王非要孤注一擲,驚天豪賭,結果賭輸了趙國的半條命。趙國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其實,趙國並沒有陷入絕境,倒是秦國勞師遠征,迫不及待的想要速戰速決。在我看來,長平之戰失利的第一責任人是趙孝成王,趙括只是充當了失敗的炮灰而已,所以說他是一個倒黴蛋。
誠然,趙括值得同情,在他決定擔任趙軍主帥之時就註定了失敗。趙孝成王用趙括換掉廉頗的用意是什麼?就是希望趙軍主動出擊,速戰速決,說白了就是戰略意圖的改變。趙括若是還像廉頗那樣堅守不出,那麼換他的意義何在?所以,年紀輕輕,自信滿滿的趙括在長平之戰中一定會主動出擊,這一點秦趙兩國心照不宣。
即使趙括意識到主動出擊的弊端,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不然他就失去了價值。要麼出擊,要麼堅守,難道就沒有第三種方案可行?換作樂毅,換作田單,也許會有。可惜以趙括的軍事才能,根本找不到第三種戰略方法,這是他的硬傷,也是他的悲劇。一個歷史學者(具體名字忘了)給趙括做出了非常中肯的評價:若不唯成敗論英雄,亦不能不看到趙括畢竟指揮趙軍對強大的秦軍作了極其英勇的殊死戰,亦給了敵人以重大殺傷。這是趙括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是很多人為他洗白的根由。
可同情歸同情,並不能抬高趙括的能力,他就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庸碌之輩。
-
9 # 大相無形
1、 當秦奪取野王、使長平成為“飛地”之時,趙括為何事先沒看出來秦軍這步棋的用意和目的?趙國將領為何也看不出秦的根本目的並不是野王、而是長平、進而威脅邯鄲??
2、既然趙軍自己可以臨陣換將,為何想不到秦也可以換將?難道不知換將本身就是很敏感的軍事動作?若事先想到秦也會換將,貿然全線出擊被坑殺45萬,完全就是自投羅網;若沒想到秦也換將,那隻能證明料事能力有多蠢!
3、秦的確因趙括領兵才換的白起,但絕不是因為高看趙括、而是看中了趙括身後的“兵”!能一戰解決這幾十萬趙軍主力,不僅可以極大震攝六國、降低日後統一難度,更能加快統一歷程!若趙括只領兩千兵馬獨守長平,秦還會用秘密調派白起嗎?
4、趙奢接將令便概不問家事專心治軍、獎金封賜一概賞於部下,而趙括自接令日起,到處吃喝達謝、獎金全購置糧田家產,這樣的輕浮張揚、這樣的心胸格局,哪一點佩的上名將風範?
5、趙王問虞卿、趙豹、趙勝要不要接收長平時,幹嘛先不問問說遍趙國無敵手趙括的高見?
6、秦軍都逼到門口已是趙國生死存亡之際了,居然才發現糧草不夠,早幹嘛去了?趙括通曉古今戰例,糧草這麼重要的情況他怎不早點提請廟堂早做準備?等到衝進秦軍包圍圈餓的不行了才意識到?
7、說趙括於包圍中如何左突右衝、殺死多少多少秦軍,難道不知有句話叫“困獸猶鬥”?趙括若再不突圍幾次,豈不連獸都不如?想貼金也得找點24K的好麼?
總結:趙括只能說是個記憶力極好的人,他辯論的戰例都是已經發生完的、戰例的前因後果均記述於冊,他好虛榮且樂於此事,別人事先沒有熟記自然辯他不過。趙括“ 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這裡的這個“以”字,充分說明是他自己“以為”,典型的自以為是! 直到長平時, 猛然遇見只有前因、而無後果的實戰,舉措和應對失當就是必然的事!何況對手還是戰神白起!趙括依我看,勉強去趙國軍校當個啟蒙老師,或許還能講講戰例啥的。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10 # 冷清先生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於文人來說,誰也做不到自己的文章,總是“獨佔鰲頭”;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對於武將和軍人來說,每一場比武,只有一個贏家;每一場戰爭,只有勝利和失敗,沒有第一第二之分。
儘管趙括把兵法背的滾瓜亂熟;儘管趙括在地圖上講的頭頭是道;儘管趙括在沙盤推演中屢屢得手;儘管趙括在對抗演戲中常常取勝;這一切都是在虛擬條件下的勝利,都不是真實的實力表現。趙括楞是把長平之戰打輸了,把40萬趙軍葬送了,趙括真的沒有真本事,就是廢物一個。
-
11 # 天高雲淡131719
趙括和紙上談兵劃上了等號,這對趙括不公平,縱觀長平之戰的始末,長平之戰的失敗不是離間計,不是趙括,而是趙國國力空虛,耗不起這場戰爭了,趙王急於在長平之戰中脫身,才罷廉頗用趙括,這才導致了趙國慘敗,四十萬士兵被坑殺,趙王要對這場戰爭負責,而不全是趙括。
-
12 # 知行史話
大家好,我是【萬物有類】,專注歷史研究。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紙上談兵的趙括有沒有真實本領?這個問題把“紙上談兵”蓋在趙括頭上,預設了他就是沒有真本事的人。但事實是這樣嗎?
長平之戰捧紅了兩個人,一個是白起,一個就是趙括。
白起其實無所謂,因為他在長平之戰前就已經很紅了。他戰功顯赫,早就拜將封侯了。
其實趙括也無所謂,因為他在長平之戰中戰死了。
有所謂的卻是跟長平之戰毫無關係的史學家們和我們這些熱(wu)心(liao)的吃瓜群眾。
我們透過成語“紙上談兵”以及某些史書(如《白話史記—臺灣史學大師翻譯》)上的記載“趙括率軍投降”就把趙括定位了。
但事實上,趙括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首先,他是勇猛善戰的。他並沒有投降秦軍。司馬遷《史記》裡的記載是“秦軍射殺趙括”,趙軍因群龍無首才向秦軍投降的。(那些假史學大師誤人子弟啊!)
我們來看一看長平之戰的實況:
趙括到來後,組織了主力部隊衝擊秦軍壁壘,被秦軍包圍,與後方切斷了聯絡;
即使這樣,趙括依然帶領主力奮戰了46天,期間,秦軍差點頂不住,最後秦昭襄王親自督戰,並把河內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加入了戰鬥,基本上傾舉國之力來應付趙括。(此戰過後,親昭襄王自己都說了“秦經此一役,國虛民飢,難以再戰”)
另外,在這46天裡,趙國有多次機會把糧食運送到戰場,趙括的主力要突破秦軍接應糧草基本沒有問題。然而,由於趙國朝廷內部的矛盾,沒能採納虞卿的外交建議,輕信秦範睢的“和談”承諾,一直指望秦退兵,沒有人願意帶兵押送糧食。(趙國長平之戰時還有主力部隊在外)。
再有,因為範睢的計謀,使得各國認為趙國根本不需要他們的幫助,於是沒有一個鄰國願意出兵接危。這些,都是導致長平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
趙軍是在沒有辦法,只好殺自己人來充飢。就這樣,趙括依然能指揮部隊,部隊沒有譁變投降,說明他的指揮能力還是非常強的。
為了突圍,趙括把部隊分為四隊,身先士卒,輪番衝擊秦軍壁壘。不幸被秦軍射死。部隊失去指揮,加上飢餓和疲倦,終於完全奔潰了,才投降秦軍。
可以說趙括除了“出擊”這件事做錯了外,在整個戰役中他的指揮都是很到位的,這樣打46天,很多將領都要絕望了,但趙括沒有。而且,他還能不斷變換戰術,基本上把秦軍殺的手足無措,顧頭不顧尾。他是有相當軍事才能的。
但有人說了,趙括錯就錯在“出擊”。然而,這是他的錯嗎?
廉頗為什麼被換下來?就是因為廉頗一直堅守陣地。朝廷之所以換人,就是不認同廉頗的“堅守”策略。相信趙括出發前,國君一定跟他說過自己的觀點。
另外,如果趙國能把糧食供應上,白起能不能抵擋趙括還難說,趙括的“出擊”戰術也就不能說是錯誤的了。
秦國是以舉國之力來打這場戰役,而趙國就只有趙括一個人在頂著,換誰去也會失敗的。
最後說說趙括的爹媽為什麼要自貶自己的兒子。
趙奢,一生戎馬,深諳戰爭的殘酷。他在趙括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趙括的軍事天才(趙奢很喜歡帶趙括出征,並且還會跟他探討該如何作戰)。但他知道趙國善戰的將領不多,有朝一日朝廷很可能會徵召自己的兒子,為了不讓兒子也像自己一樣過著刀口舔血的生活,他極力地貶損自己的兒子。這是父親對兒子的愛。
趙括的母親,也同樣是為了愛,極力阻止趙括出征,但國君不同意,為了不連累家族,她只好無奈地請求國君答應“如果趙括兵敗,不要牽連家族”。這給人印象,好像她已經預言了趙括的失敗。
所以,趙括其實是一個被國家遺棄了的悲劇人物、是一個被父母的愛耽擱了的軍事天才、是一個有能力駕馭50多萬大軍的將領、是一個勇猛善戰的將軍、是一個被歷史需要而樹立的反面教材。
趙括何其冤!
-
13 # 華少聊歷史
謝邀。趙括乃將門之後,接受過當時系統全面的軍事理論教育,熟讀兵書,深諳謀略,還是個優秀的軍事理論教官,趙軍中很多人跟他學習兵法,被敬稱為“馬服子”,威望和名氣大的很。趙奢成名與公元前270年的秦趙閼與之戰,秦國遭遇東擴70年(70年不知道對不對?)前所未有的重創。趙括心理戰打的非常成功,秦軍攻趙國的閼與,借道於韓國,趙括精選機靈強悍計程車兵時而化裝成韓軍騷擾秦軍,時而化裝成秦軍騷擾韓軍,逼得秦軍在心理上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可怕危機。閼與也是山地作戰,規模不大,秦趙兩軍總兵力應該沒超過10萬人。趙括本是長平之戰的唯一人選,樂毅和田丹都力薦趙括。但是“沙丘宮變”趙氏同族骨肉相殘的慘劇使得趙王提防宗族,趙奢趙括父子都沒有太多的機會,藺相如說趙括不行只是一個藉口,那是趙王的意思,所以先派沒有山地戰經歷的廉頗去了。長平之戰秦趙兩軍以傾國之兵對峙,巨大的糧草物資消耗讓軍力強綜合國力弱的趙國先頂不住了,這才換上趙括,白起也秘密到了上黨前線,指揮秦軍也是秘密的,看來白起對趙括也是非常認可的。白起無論挖不挖大坑,趙括能做的只有主動進攻速戰速決,擊退秦軍,兩人各展所長,打成對峙,秦王下令秦國15歲以上男子增援長平。秦軍兵力明顯佔了優勢。趙括也算帶兵有方,斷糧46天趙軍都沒有崩潰,而且自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武安君白起。長平之戰秦國也是慘勝,白起對趙括評價很高,趙王也給了趙括身後應有的禮儀和榮譽。趙括實際上是為“綜合國力”背了大黑鍋,成王敗寇長平之戰讓白起成名,而趙括背上了“紙上談兵”的千古罵名。 喜歡的可以關注我,如果有說不好的,也請多指正。
-
14 # 江南無名指
紙上談兵厲害本身就說明趙括具有很高的軍事參謀能力。他的智力有可能不輸後世的諸葛亮。硬傷在哪呢,心高氣傲加缺乏實踐。一場重大的戰役讓一個毫無領兵經驗的人來指揮,慘劇是必然。和他一樣的還有個馬謖,一樣的才華橫溢,一樣的輸掉性命。怪誰?用人者!
-
15 # 靜夜史
趙括有能力,而且還很強。
首先,我們想一下,在秦軍圍困46天,糧草早已斷絕的絕地情況下,趙括率領趙軍還能堅持下來不崩潰,不僅不崩潰,還能夠對秦軍發起反衝鋒,這足以說明趙括的軍事指揮能力和領導人的魅力。想想1449年土木堡之變,被瓦剌圍困了4天就全軍覆沒的精銳明軍,就知道趙括能力有多強;
其次,我們想一下劉邦和韓信的經典對話:劉邦在韓信眼裡只能帶10萬兵,而韓信自己卻有信心多多益善。而劉邦能力也不是很差,所以說在通訊條件遠不如今天的古代,能夠帶領十萬兵,就已經是很不錯的水平了。而年紀輕輕的趙括,帶領的是40多萬大軍,其中還有很多不是軍隊!
最後,能在決定國家存亡的戰爭中被君王選中的,必須有過人之處。至於史書說他母親找到趙王說自己和兒子撇清關係,出了事不要連累我的話,多半是後人的汙衊。想象一下,哪個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出人頭地?哪有這樣拖後腿,唱衰歌的母親?至於說趙王中反間計用趙括換下廉頗,不也正說明趙括和廉頗可以相提並論嗎?廉頗是戰國四名將之一,那趙括又能差到哪裡去?
值得玩味的是班師回朝的白起和秦王的對話。
秦王問:“將軍此戰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白起答:“在下此戰最大的收穫,就是殺掉了趙括!”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您的關注!
-
16 # pppoe
1、40萬對60萬被包圍,而且不能突圍。嗯白起說亡者半,是啊,那是四十萬困獸,隨便誰帶領也會給秦兵造成巨大傷害,這跟將領指揮沒有多大關係完全拼消耗。
2、綜合國力說的,可以參考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之前還有馬陵之戰數不勝數。打仗只看綜合國力,那就不用打了,雙方比一下國力該割地割地該拿錢拿錢。兵家完全是吃飽了撐的研究怎麼打仗。宋襄公模式也可以參考一下,也挺簡單的。
3、作為戰國晚期最佳團隊秦國君臣都集體同時晉惠帝附體,非要用反間計打算讓一個趙國最佳統帥帶兵來幹掉自己的軍神。
4、各種史書都不靠譜,你從哪來的分析。要不我說喜歡翻案那些人估計跟他的翻案物件一個毛病,不然哪來的熱情。
-
17 # 小柯談事
1.出身:趙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其父趙奢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可以說是名將之後了,而且趙括熟讀兵書,軍事水平不會特別的差。
2.秦趙兩國國力:當趙王命趙括當長平之戰的統帥時,已處於戰爭末期,廉頗已經率領趙軍守了三年有餘,此時秦趙兩軍都已疲憊不堪,糧草也不濟了,可以說此時兩國的國力都損耗的差不多,秦軍更是下令凡是15歲以上的男性,都用於參加戰爭,可見秦國已經下了血本了。此時趙國恐怕也已經熬不起這場戰爭。秦國已經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大提升,不是趙國能消耗的起的,趙王也想盡快結束這場戰爭。所以啟用趙括,罷免了採取防守的廉頗。
3.對手太強大:另趙王沒想到的是,秦軍主將居然換成了白起,白起大家都知道,可以說是超級戰神,在長平之戰前就立下很多功勞,甚至攻下了楚國的首都,斬殺韓魏聯軍,白起可以說是當時整個七國中王牌中的王牌將領,沒有幾個人能與他抗衡。趙王想速戰速決,主動進攻,面對白起,不要說是趙括,恐怕誰來了都不行,最多和對方打個平手。
4.趙王的意思:就算換上趙括,趙括也可以採取像廉頗一樣的方法,繼續拖秦軍,但是他不可能不知道,戰爭資源已經快耗不起了,而且趙王有意讓這場戰爭早點結束,因為這場戰爭可能關係到趙國的存亡,趙王不可能讓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去當長平之戰的總指揮。所以把主張防禦的將領全部換下,上來的都是主張進攻的將領。
綜上所述,趙括不是隻會空想,沒有什麼本事的人,只是當時的境況,再加上對手過於強大,導致後來的長平之戰的失敗。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18 # 四十依然有惑
應該是有的。能官拜大將軍,作為一國軍事統帥,絕不是一日之功。長平之戰,參戰秦軍約60萬,趙軍約45萬,艱苦卓絕,歷時三年,秦軍死傷過半,一代戰神白起也是發起奇襲,斷了趙軍糧食補給,才險勝。趙括絕不僅僅只是紙上談兵的將領。
-
19 # 使用者6744863137舒暢
我認為趙括是一個沒有實戰經驗,死讀兵書誇誇其談的偽將。知子莫如父,其父都知道趙括的實際能力如何。但自以為是非常自負的趙王不聽趙括之父的忠告,大膽冒險拜趙括為將,將家國大事交付一個紙上談兵的人,不是非常悲哀之事嗎?!
-
20 # 立志成蟲
趙括肯定不是“紙上談兵”的廢柴,趙孝成王任命趙括為將去長平取代名將廉頗,太多的人只注意到趙括母親轉述趙奢生前對趙括的評價和藺相如反對趙括為將,卻忽略了此時趙國的相國是誰?大名鼎鼎的齊國名將田單,除了藺相如,趙國的大臣們都沒有反對,很奇怪吧?總不至於集體是弱智吧?可想而知,趙括沒點兒真本事能忽悠那麼多人嗎?躲在幕後指揮秦軍的白起包圍了趙軍,趙括戰死後40餘萬趙軍放下武器投降了,因為已經斷糧46天了,殺馬充飢甚至自相殘食,之前趙軍一直在堅持戰鬥,沒有出現大崩潰大規模投降的情況,很難說跟趙括的個人能力沒有一點兒關係吧?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綜合國力跟秦國比差距太大,秦國能打贏包括後來滅六國,靠的是兵多糧多的優勢
回覆列表
趙括因為在長平之戰輸給了白起,落下一個紙上談兵的千古罵名。可是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
首先我們來從長平之戰,為什麼把廉頗換成趙括來說。長平之戰時,趙國派廉頗出戰白起,但是在上黨一耗就是三年。想一想,幾十萬人每天吃的都是天文數字,更別說耗了三年了,趙國和秦國當時比的就是誰更經得起耗。而趙國經過三年的消耗,已經耗不起了,已經國庫空虛了,如果繼續按照廉頗的戰術趙國會被拖垮。
所以趙國換趙括出戰,而趙括知道趙國已經耗不起了,所以趙括急需與秦軍決出勝負,否則趙國就會先崩潰。而白起也知道趙國經不起消耗了,所以白起避而不戰,想把趙國拖垮,又設下埋伏如果趙軍中計就會被包圍。而趙括見秦軍一直避而不戰,心裡也急了,因為趙國經不起耗了,再耗下去軍隊先回無糧,一旦無糧就會人心大亂,導致失敗。所以趙括緊逼秦軍,想要和秦軍決一死戰,就是因為這樣趙括中了白起的埋伏,導致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