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默爾索
-
2 # 餘小魚
圖/網路
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了太多“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思想。
在我們剛剛出生的時候,就被長輩們用繩子綁在包被裡,兩條腿緊緊地綁著,動彈不得,說是為了以後腿可以長得直些。到了上學年齡,又動不動就教育我們一定要好好讀書,千萬不要像他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好吧,再不情願,也要把作業寫完再睡。好不容易熬到高考,選專業選學校的時候他們又在指手畫腳。
等到我們工作,獨立了,可以養活自己了,他們又開始催著我們找物件,找了物件又逼婚,剛結婚就等著抱孫子,生完一個身體還在恢復中,他們又開始叨叨“兩個好,再生一個吧”。就這樣,差點把我們逼上“梁山”,年紀輕輕就開始冷淡,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在哪裡。
這是我們這一代所經歷的“我都是為你好”。到底是不是真的為我們好呢?箇中滋味,經歷過的人都深有感觸。
如今我們長大了,卻又不知不覺繼續著“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思想。最極端的可能就數前一段時間母親攜子跳樓事件了。母親生活不下去了,想離開這個世界,但是又捨不得孩子,於是拉著孩子一起跳樓。
但是,孩子願意嗎?你活夠了,他們活夠了嗎?一個孩子苦苦哀求媽媽不要跳,不想死,可是媽媽死活不同意,後來孩子流著眼淚懂事地跟媽媽說“媽媽,我自己來”。每每想到這裡都淚眼朦朧,特別的揪心,彷彿那一幕就在眼前。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他們愛的明明那麼真誠,為什麼卻變成了一把刀子呢?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就像一把心鎖,他們戴著以道德之名的面具,束縛子女對生活本身的渴望,卻還深信自己是愛著他們的父母。
日本知名心理學專家加藤諦三在《情感暴力:你會和親近的人互相傷害》這本書裡說這種行為叫情感暴力。問題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拒人於千里之外,對別人趕盡殺絕。傷害都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
戴著善意的假面,讓對方揹負上負罪感。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對別人造成的傷害、虐待、操縱、設下的圈套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認為是好人,受害者卻在無意識中被逼得走投無路。
我們身邊有很多隱藏起來的施虐者,而且他們都戴著善意的假面,偽裝成善良的人。這樣的人都會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就像被貓咪玩弄至死的老鼠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被玩弄了一樣。同樣的,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明明被玩弄至死,有時還會反過來感謝情感暴力的加害者。被玩弄長大的孩子,有時還會感謝自己的父母,就是這種情況。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和受害者都對自己有很大的誤解。
首先,說說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第一,他們誤把自己的執著當作愛。
第二,他們誤以為自己如果沒有展示力量,就沒辦法保護自己,身邊的人就不會重視自己。這和壞學生的心理是一樣的。但事實是,就算沒有力量,只要是和善良的人一起生活,就會被重視、被照顧。
他們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並沒有為了自我實現而活著,所以會渴望力量。人只要自己幸福,就能帶給周圍的人幸福,“只要你幸福”這種話是不符合邏輯的,只有讓自己幸福,才有能力給對方幸福。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的第三個重大的誤會是,自己必須要變成別人口中理想的人。
但是,自己心裡卻明白,自己無法變成所謂的理想的人。為此,他會把這種“理想”強制灌輸給比自己弱的人,以此來解決自己心中的問題。這種人口中的教育、鼓勵、訓練,其實都是在掩飾他們自身的絕望的藉口。
就像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對自身有很多誤解一樣,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對自身也有很多誤解。
卡倫·霍妮在談到如何有效應對施虐者時寫到:“首先要分析自身的虐待傾向”。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大的問題,就是有強烈的依賴心理。受害者在要離開強加給自己“理想”的加害者時,良心會受到譴責,會認為離開對方是一種罪惡。
那麼,情感暴力的受害者要回歸到正常的心理世界中該怎麼做呢?
首先,你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
回顧自己成為今天這樣忍受屈辱的狀態的歷史,找出原因。為什麼自己無法輕鬆地、愉快地、明朗地、充滿希望望地活著?想一想自己從出生到變成現在這個模樣,到底發生了什麼?自己和父母間的關係是怎樣的?是不是表面上看著互相敬愛,實際上卻充滿了憎恨呢?自己是怎樣被操縱著長大的?是不是一直被父母的扭曲情感所控制?自己認為的善是什麼,惡又是什麼?父母是如何表達憎恨的?父母有沒有透過誇大自己的付出來操控孩子?就像找工作時要遞交簡歷一樣,整理一份自己的心理歷程吧。去好好回憶一下,那個時候自己內心是怎麼想的。
其次,一旦意識到自己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無論對方是父母、兄弟姐妹、戀人、妻子或朋友,都先逃走再說,在空間和心理上都與對方保持距離。這時,就不要給自己找一些藉口掩飾內心的依賴了,像為將來感到不安、為了孩子、不知道會遭到什麼樣的報復,這些只會牽制住你改變現狀的腳步,讓你停留在受害者的狀態走不出來。
日本知名心理專家加藤諦三在《情感暴力:你會和親近的人互相傷害嗎》這本書裡說,類似這樣的情感暴力,並不只侷限於親子關係,夫妻之間、朋友之間、乃至公共場所中隨處可見。有暴力傾向的人常常會站在“我都是為你好”的道德制高點上。他們常常會認為自己正在做一件道德高尚的事情,實際卻是在折磨對方的身心。他們一邊滿足自己施虐的衝動,一邊自詡為聖人。
別讓你的愛變成刀子,也別讓別人的愛傷害你。
-
3 # 小哥趙多慶
兒行千里母擔憂。只要做父母的不管自己的孩子多大了總是為他操這操那的,正所謂不管孩子有多大在父母的眼裡都是孩子。因此世界上有了這樣一句“我都是為你好的”。這句話初心的意思是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說我做什麼的決定出發點都是為了你好。而現在的社會是一個自由有個性的時代,父母和孩子的社會觀價值觀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往往在做決定的時候會發生歧義慢慢的就感覺有了代溝。這時候父母最多對孩子說的就是一句“我是為你好”。
-
4 # 3972359879冰之夢
可憐天下父母心。世上最大的愛就是父母愛。天下沒有一個父母對孩子不是真心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也是最不求回報的。當年呱呱來到這個世上,你便是父母生命的延續,父母所有的愛,都會毫不保留地,全身投入到你身上。這愛裡包括生活和思想。生活上生怕你受委曲,老是把最好吃的留給你,儘可能地讓你穿的最好,把你打扮的妥妥的。思想上,總是把自己的人生閱歷,經驗亳無保留地傳給你,總是給你諄諄教導,總是給你細語漫長,總是希望你奮發向上,總是希望你出人頭地,超越自己,一代更比一代強。可就是這樣的無私大愛,有時還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也許是成長年齡段不同,也許是社會發展段不同,你有時聽不慣大人的嘮叨了,出現了叛逆,出現了叮嘴,這時大人都會委曲地說:孩子,這一切,還都不是為你好。是的,要相信,天底下最沒有害你的,就是你的父母了,那是一種裸愛。儘管大人有時處理問題的方式,和你有異,但你要理解,千萬不要傷了他們的心。能成一家人,天下是緣份,遇事多理解,分歧多包容,因為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
5 # 蘭琦姐姐
這樣的父母控制慾太強。自以為為孩子好,卻未必是孩子想要的。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生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生活,不要安排孩子的一切。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尊重,引導,而不是控制!
-
6 # 雷門看影片
說這句話的父母,相對來說沒有顧及到孩子的感受。作為成年人,總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經驗來做事,畢竟孩子沒經歷那麼多,父母為了孩子少走彎路,都會直接跟孩子說對錯,也就有了“我是為你好”這句話。
可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需要一個過程來判斷事情的對錯。身為父母,在自己的選擇題上都有可能犯糊塗,更何況是孩子呢,所以很多父母就直接要給孩子以對錯的直觀表達。可是在孩子看來,他需要感受過程,而不是答案。其實可以給孩子一些方法,或者選擇,讓他自己判斷,多溝通,孩子會選擇對錯的。
-
7 # 影子GA
作為一個即將奔三的年輕人,每當和父母發生爭執的時候,父母總會說:我這是為了你好,以後你就知道了。但是我想說一句,為我好,但是你們考慮過我的感受嗎?在意過我的想法嗎?知道我的需要嗎?父母總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子女的身上,有幾位父母會在意子女的想法看法呢?沒有成為父母,始終體會不到父母的想法,當有一天真的作為父母的時候,也許我們就會有答案了!
-
8 # 百人百色
中國父母總是說“我這是為你好”,典型的中國式父母,中國的父母總是有一種為自己孩子操不完心,所以經常蹦出這麼一句話來。
父母的愛已經讓我們喘不過起來,有時候父母自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經常自作主張,從來沒有問過孩子的感受,今年看湖南臺有一個節目少年說,有一個孩子對觀眾說,自己已經吃了很多年的蘋果了,每天吃一個,不吃不行,她對自己媽媽說,再也不想吃了,因為她現在看見蘋果就吐,媽媽聽見還固執說,媽媽是為了你好怎樣,可是這位媽媽你想過你的孩子吃蘋果都吃出陰影來了,你的好已經給孩子無形中帶來很大壓力,這是為孩子好嗎?
父母的想當然常常是好心辦壞事,有的父母習慣了為孩子操持一切,以至於有的孩子到了住校時很不適應,在家裡衣服不用洗,家務不用做,什麼都準備好了,等現成的,相當於養了一個巨嬰,這不是為了孩子好,這是害孩子。
孩子是一個獨立主體,不是父母附屬品,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多聽孩子意見,父母更不應該溺愛孩子,你的所謂的好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負擔,更是壓力。
-
9 # 涓兒姐
相信很多人,聽到這句話後都是不領情的,尤其是雙方意見相左的時候。
但有些時候,我們再回首,發現父母確實沒有騙我們,他們確實不是在害我們,確實是站在為我們好的立場上說的這些話。甚至有時候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我要是當時聽我爸媽的話就好了。
但如果時光倒流,讓我們重新回到當初那個對話情境下,聽到父母如此說的時候,依然會有牴觸情緒。
為什麼父母總會這樣說呢?
父母滿足於說教,而非與孩子平等交流
父母的經歷從時間長度上來說,必然比孩子多一些,對於社會規則,人生哲理會有一些個人經驗。對於吃過的虧,接受的教訓,因為切身經歷,所以無比真切。當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出於對子女本能的保護意識,就會想拼盡全力勸勉孩子避開危險。
然而,由於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模式多是說教,而非平等交流,這就導致孩子對父母的勸導產生牴觸情緒。無論父母說的是對的還是錯的,孩子都不太容易用心傾聽,甚至全盤否定。
當父母發現自己一片苦口婆心之後,孩子絲毫不領情,甚至會埋怨父母不懂他們的時候,父母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這時的‘我這都是為你好’變成了無奈之下唯一讓自己心安的一句話。
父母在索要孩子的情緒價值
比如,有些離異母親會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了你好,所以才沒談戀愛,沒有再婚……當孩子聽到這樣的話,就會認為自己是個累贅,因為自己拖累的媽媽的幸福,慢慢的不再自信陽光。其實本質上是母親沒有為自己爭取更好的生活,反而將這個黑鍋甩給了孩子。
其實,“我都是為你好”,根本不是真的為你好,父母應該改變這種思維和說話方式。
如何改變呢?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應該平等,用心。父母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事同孩子商量,讓孩子參與決策,而不是讓孩子做一個聽指揮的子彈。
身體力行,身教勝於言傳。為人父母,要有模範帶頭作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去要求孩子做。當你能做到的時候,可能根本不需要你去苦口婆心的說,孩子也會模仿你。比如,你早睡早起,孩子也不太容易睡懶覺,你博覽群書,孩子也會願意多讀書,你堅持鍛鍊身體,孩子也會參與到鍛鍊中來。如此種種,不一而足。當自己擁有幸福快樂的生活時,孩子自然也會樹立正確的三觀,養成良好的習慣。
-
10 # 珠珠豬俠
我也對孩子說這過句話,我是為你好!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希望把最好的都給孩子,所以當孩子還在上小學時,就開始給他報興趣班,想培養他成為一個多面手,全能型的複合人才。家長總認為把最好的給孩子,孩子就能夠好,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有時t家長做的,孩子不一定會接受,甚至還有排斥。經常在孩子面前說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我都是為你好。他們經常聽著聽著就煩了,總覺得家長限制了他們很多,這樣就出現了逆返心理。
教育真是一個大學問啊,想當初,我小時,我媽也這樣說,我就很反感,而今我這麼成了這樣的人呢?
我真該好好反思反思。
-
11 # 是王大官人啊
因為正常情況下,他們是真的為你好
不過由於年齡差異,年代差異,他們的想法和咱們不同
他們的建議不一定是正確的,但在他們的立場看來,確實是為你好。
比如,我爸媽喜歡安逸穩定,我喜歡不確定的將來
他們只是不想讓你活的太累
還有很多他們的建議,只是咱們現在年齡小,逆反心理不能接受,比如我小時候不愛讀書,爸媽會強迫你讀書
現在的我後悔了,但是讀書,努力,堅持都是反人性的操作啊,沒有後悔藥的
所以,我以後的孩子,我也會讓他好好讀書,但是他可能也不會聽…
-
12 # 糖果丹妮
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家長告訴我,要我獨立自主、多學會做點家務活、要勤快點、凡事要做好,還總是要求我認真讀書,多讀點書。記憶最深刻跟我說只要我會讀書、讀書成績好,他們都會砸鍋賣鐵送我讀書。
那時懵懵懂懂,很不理解家長總是逼我,還總是打著為我好的旗號。
現在長大了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孩,為人父母,已深刻體會到我的爸媽小時候對我的嚴格要求和深切的期望。
現在因疫情期間,在家學習,小孩子的自制力較弱,有時學習的時候就在看電視,需要時刻陪著;做作業拖延三心二意,字寫得潦草不工整,粗心大意。我跟我家孩子說,看著你寫的這麼慢,我都恨不得幫你寫,錯了幫你更正。有時不聽,我也會總是說為你好,因為家長希望你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每個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盼自家的小孩是長大有出息的。在孩子成長道路上殷切的叮嚀,可能我們作為家長的心理有時太急躁,總以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小孩,又打著總是為你好的旗號。家長吃過的苦受過的累,走過的彎曲崎嶇的路,不希望自家的孩子在重新走一次。
-
13 # 小巷安靜
30年前農村,家裡很窮,但母親勤勞,樂觀,心靈手巧,在各種環境裡都積極的去努力,而不是抱怨。她很少去說各種決定是為我們好,但我們就是知道,這樣做就基本不會錯。當然也會有父親在家庭裡角色缺失,導致我們性格有些方面的欠缺。比如我弟沒有機會近距離的機會學習如何做丈夫和父親,我和妹妹在在找老公時,沒有參考標準,也不知道別人家的夫妻相處模式,因而婚後生活也是坎坎坷坷的在困難中學習。
在未知中探索夫妻相處之道,再在未知中去教導孩子,這可能也是很多家庭正在經歷的。我們沒有好的榜樣可以去學習,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教育時,因而很多時候只能簡單粗暴的說上一句為你好,孩子再在我們身上學習,真是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
14 # 李三妹看劇
因為這確實是為了孩子好。普遍來說家長一般都會大孩子二十幾歲甚至是三十歲。這二三十年的人生經歷可是很珍貴的。她們更懂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很多警告可以幫助孩子繞過陷阱和困難。幫助孩子更加幸福的生活。
-
15 # 高興0917
“為你好”這三個字幾乎是所有人的童年都能聽到自己的父母說過的。在自己幼年時期一直到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前,能夠理解這三個字真正含義的,我想大概能有一小部分吧。只有自己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會真正理解當初父母給予的教導,這也是父母給孩子的經驗之談。只不過當初孩子小,聽不進去,還固執的認準自己的道理,嫌父母嘮叨。在人生道路上,誰都不能預見自己的未來,家長之所以會在一大堆嘮叨以後,再加上“為你好”這三個字,完全是出於對自己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儘可能避免孩子走彎路,正所謂“天底下最無私的愛就是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
-
16 # 鄉村小小宋
這個怎麼說呢?家長確實是為你好。
如果你還是小孩子,自己覺得父母錯了
最好找老師說說,讓老師分析一下
老師畢竟可以幫助你
-
17 # 保定樑子
由於家長批評孩子的方式不對,導致孩子很反感,於是乎有的孩子做出一些頂撞行為,這時家長都會冒出一句“都是為你好”。
事實上,所有的家長都是為孩子好嗎?不盡其然,但我相信,大多數父母是為孩子的將來考慮,也有個別家長為的是自己的面子。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覺得自己臉上無光,就會把怨氣撒到孩子身上。
作為家長如何批評教育孩子呢?我認為:
一是以身作則。家長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身教重於言傳。想讓孩子多學習,講一萬句,不如自己拿本書,坐到孩子身邊一起學習。
二是激勵為主。人們都愛聽好話,孩子也一樣。做出了成績,就要多鼓勵,這樣孩子學習的勁頭會越來越足。遇到困難,讓孩子增強信心,適當進行指導,透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務目標。
三是理解寬容。小孩兒犯錯誤很正常,只要不做出出格行為,就不要過分批評指責。有些小錯誤,孩子自己也知道錯了,家長想多說幾句,不如一笑而過。
-
18 # 文小沫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為你好”基本上所有父母都會這麼說,首先父母的出發點肯定是為子女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個父母都有這樣想法,自己以過來人的身份想讓孩子少走彎路,但是畢竟不是一代人生活溝通方式或多或少存在問題,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觀念,見解,人生道路上不管是對是錯都得自己經歷,所謂的為你好很多時候會抹殺孩子的想法甚至逆反心理,父母可以適當的給予意見,應該多聽聽孩子的想法,改變溝通方式從而進行正確引導。
-
19 # 風景那邊
我想,家長都會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孩子或者是自己的家人,能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事,不出去惹是生非。因為那樣於誰都好 ,大家能相安無事。有些家長,心裡恐怕也是那樣想的,但不說出來,掛在嘴邊,害怕引起別人的反感,或者產生逆反,效果會適得其反吧。
-
20 # 小法2767
因為從小到大的切身體會,每次聽父母說時都會非常矛盾明明我不想做是你們非要我去做卻說對我好,真的很煩。所以現在從不對孩子說為他好。只是給他建議或者說明讓他去做這件事的理由。讓他自己去做決定。
回覆列表
四個關鍵詞:閱歷優越,情感綁架,控制慾旺盛,信任度缺失。
“我都是為你好”背後的含義,基本都指向了一種經驗主義,即父母生活經驗豐富,足以指導孩子的人生。可是以目前社會發展的速度來看,父母在過去積攢的經驗已經無法指導當下的生活了。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同理,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個社會。在個人成長面前,過來人的經驗主義幾乎是無效的。很少有父母知道大學專業哪一個更好,也很少有父母能夠對子女的職業方向給出有效意見。
只可惜,很多家長對此並不自知。
“我都是為你好”特別強調這個“我”字,也就是父母的身份。他們在企圖透過父母這個身份對孩子施加壓力,用情感來束縛孩子。“愛我就要聽我的”,是貫穿在中國家庭中的潛意識,可同樣很少有人思考,愛,並不意味著順從。中國式大家長的控制慾,伴隨著“孝”文化,在數百年間有增無減,可是,古代法則已經不適合現代生活了,同樣,很多人對此並不自知。
雖然這句話在孩子聽起來像是洪水猛獸,但其實它也反映出父母的焦慮。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形成了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不同於父母的價值體系,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在逐漸減少甚至消失,身為父母的權威受到挑戰。他們對這種“失控”的狀態感到焦慮,於是為了遏制這種失衡的狀態,“我都是為你好”就變成了他們施壓的武器。
這不禁讓我想起海明威的一部小說,《永別了,武器》。但願,一代一代的年輕人,可以逐漸向這個武器永遠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