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麥芽媽媽

    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首先需要家長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

    如果家長總覺得孩子小,這不能碰,那做不了,這樣的孩子永遠都不能獨立。

    孩子3歲左右就會經歷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之所以叛逆就是獨立意識發展的時期。這時候你會發現他什麼都想自己做,吃香蕉要自己剝開,飯也不想讓家長喂,非要自己動手。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放手,讓他自己去做。

    在這個過程中他一定不能很好的完成,可能飯撒一地,水灌倒脖子裡。只要保證安全,我覺得都是可以接受的,家長辛苦多收拾幾次,嘗試幾次之後,孩子就能掌握基本的技能,這是他體會到的也是自己獨立完成一項任務的成就感,以後會越來越有獨立自主能力。

    等孩子再大一點,家長要做的就是尊重他的意見。我講過很多家長,口口聲聲說尊重孩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處處控制。

    舉個例子,在孩子選擇興趣班這件事上,很多家長都說,我會尊重孩子的興趣。但是有太多家長都是替孩子做選擇,並不斷強調堅持的重要性。但是最終堅持下去的還是少數。

    我們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做選擇,然後再告訴她,你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樣其實興趣班這件事就成了孩子自己的事,也是自己需要負責的事。

    只有家長把屬於孩子的責任還給他們,不再替孩子負責,他們才能真正的獨立起來。

  • 22 # 聽說吧心理諮詢

    人生並非一帆風順,總伴隨著許多挫折和困難。

    也許,正因為體驗過這些挫折和困難,承受了一定的痛苦、恐懼、難過,

    所以,很多人在為人父母時,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少經歷一些困難和挫折,能開開心心成長,因此,儘量滿足孩子。

    妙妙從小是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的保護下長大,一家人都希望妙妙可以在輕鬆、愉快、無憂無慮的狀態下長大:

    6歲的她一早起床就有媽媽給自己穿衣服,早餐有奶奶照顧著吃,上幼兒園有爺爺背書包,幼兒園的手工有爸爸搞定,週末還可以去外公外婆家當“小公主”。

    但6歲初次上小學的她,卻遇到了個“小小的困難”——因為不會自己繫鞋帶,妙妙提出讓老師幫忙,但老師更希望她學著自己綁。

    這對從小沒有綁過鞋帶的妙妙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困難,同學的圍觀更讓她感到羞愧與傷心。

    受到挫敗的她,再也不願意去上學,說不喜歡老師。家人一提上學,她就委屈地哭……

    廣州兒童心理諮詢:

    校園,是個微型社會

    作為家裡的“小公主”,妙妙不需要自己照顧自己,不需要合作也不需要獨立,大人們排著隊等著照顧好這個小女孩。

    因此,來到學校裡,她也自動化地認為周圍的人是應該為她服務的,應該準確理解她的處境與需求的,應該為她考慮的,應該滿足她或大或小的請求,尤其是在她請求協助時。

    這類孩子,也常常暗自覺得學習不是自己該做的事情,自己應該輕輕鬆鬆地生活,未來也可以輕輕鬆鬆地生活。他們缺乏學習的動力,也缺乏努力和勤奮的品質。

    這類孩子,人際關係也容易出問題。因為在家庭中,他們更多的是享受、得到(索取),很少主動付出、滿足他人的需求。

    因此,在同伴相處中,或許他們內心善良、單純,但行為處事卻依舊讓同伴覺得他自私、不為他人考慮而不願幫助他。

    這導致這類孩子很難在同齡群體中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那些不需要面對困難與挫折的孩子

    有人言“孩子將來有大量的時間去適應這個冰冷、殘酷的世界,為什麼不讓孩子在接觸社會前度過一段輕鬆、愉快的時光呢?”

    當一個孩子習慣了被家人照顧、自己的要求總能被滿足時,他是幸福的,他的父母也認為他是幸福的,因為他無憂無慮,

    似乎所有的困難都已被父母給擋掉了,他只要快快樂樂長大就可以了,多麼的幸福。

    但是當學校、群體、社會,甚至生活本身,沒有去滿足他、照顧他的需要時,他該怎麼辦呢?

    他是否會困惑為什麼生活怎麼如此不公平?

    為什麼老師明明可以幫他解決問題卻不願意盡全力?

    為什麼同學不能理解他、滿足他?

    為什麼社會不能理解他?

    ……

    他感覺自己被傷害了,他覺得那些人本應該且有能力滿足他的需求,若不滿足,是不願意,是故意為難,而非無能為力。

    因此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那些被過度照顧和滿足的孩子反而有更多的不公平感、有更多的不滿,甚至有更多的攻擊性,會發脾氣、辱罵他人,攻擊父母、老師甚至是祖輩。

    培養孩子獨立,好過以後替孩子“擦屁股”

    成人幫助小孩子解決困難,簡直是“小菜一碟”,多麼容易的一件事啊!這也滿足了一些父母被孩子需要的感覺,他們認為這是“好爸爸好媽媽”應該做的。

    也有些父母對教會孩子學習某種生活技能缺乏耐性,他們覺得孩子做得慢、笨拙,沒有時間等他慢慢摸索、逐步進步,自己去做更容易、更快。

    但“超級父母”這些舉動,對於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是在無意中就剝奪了孩子培養生活技能的機會。

    一個缺乏困難和挫折,被保護著的孩子,永遠不知道自己可以多麼能幹,他真是太吃虧了!

    作為父母花一些時間來培養孩子社會化方面的相關技能,允許他們透過實踐、遭遇困難和挫折獲取經驗,由此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和自信心,逐漸強大起來。

    或許,這才是孩子需要的、真正的“保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一個人,為了他好,該不該犧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