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拉小提琴的羊角吉敏
-
2 # 犛牛615
陪孩子也好,陪老人也罷,都是一種愛,也都含有一份責任。我老母親最後的十四年是我伺候的,尤其最後六年,癱瘓在床,最後兩年還有一定的痴呆。養得非常辛苦,難以描述,我們兄妹三個,他們也很孝敬,我只是覺得我這裡醫療條件好些,我又懂得些醫護,所以堅持我一人奉養。陪孩子和陪老人的差別是天壤之別,陪小孩有一種成功感,負擔是一天天變輕,昨天你得抱著,今天他自己跑了,昨天還在追著問你十萬個為什麼,今天他自己看書了。所以,陪小孩你並不覺得累。陪老人正相反,每天帶給你挫敗感,負擔越來越重。昨天她還幫你做些家務,今天已癱瘓在床了,昨天還幫你掃地,今天她屎尿都在床上了。她需你餵飯了,不停地問你同一個弱智的問題,甚至,不知早晚,不知你是誰。她做的事使你瞬間崩潰。所以,很多人不願意陪老人,是正常的情感反應。
-
3 # 書香劍雨任我自逍遙
是的,不錯,父母有耐心陪我們長大,我們沒有父母盼陪我們長大的那種耐心,陪他們慢慢變老。
一,父母陪我們長大。
剛剛成為父母,孩子對每個父母來說就是寶,就是希望,
從沒出生就開始盼,
從第一次叫爸爸媽媽開始盼,
從第一次學走路開始盼,
從每一次搖搖擺擺的成長盼
……
天地間,最無私,最感人至深的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
我們生病了,最緊張的父母
我們摔倒了,最揪心的是父母
我們要什麼,父母都會給我們最好的
二,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很少有時間陪父母。
現在生活並不容易。
為了生活,我們必須奔波。
說心裡話,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陪父母,因為我們還要陪孩子,就像當年他們陪我們成長一樣。
三,不是沒耐心,人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年輕的時候我們有可能體會不到父母的愛,但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我們才學會了體會。
我們終於懂得了父母的不易,
不再違揹他們的意思
4.工作之餘,多回家看看父母
陪陪他們,陪他們說話,
陪他們吃飯,
看看他們身體的狀況,
錢雖不多,給他們點,讓他們花花
盡力盡孝吧!
-
4 # 漁歌夜話
天下父母在養育子女上可謂傾盡全力!吃穿教育治療呵護無一不是父母心頭的全部!這其中既有人性傳承因素,也有動物本能使然。可以說父母在養育子女方面幾乎沒有私心和利益念頭。至於多子家庭,有對某子女過於偏愛的,自古皆有,另外還有冥冥之中所謂‘投緣’的因素在內。但好也罷,壞也罷,父母都在盡其所能地想把子女養好,長大成人有所做為!
題主所說父母有耐心陪我們長大,有的人卻沒耐心陪父母變老!此話確實讓大多數人汗顏!我們年幼時父母養我們天經地義,我們養其老也應天經地義!可如今能陪在父母身邊生活工作的佔比都不到20%吧!其餘有大量子女數月甚至數年都不去看忘父母的都是常態。這其中有確實在外地為生活奔波,回家不便的。但大多數己淪為只顧自己小家和安逸的人形生物!這其中既有家教修養的自身因素,又有外部環境的影響,特別是配偶的影響。農村兒媳影響尤為明顯。到頭來只能感嘆養兒一場空,可憐天下父母心!
我只想告誡大家,生老病死是不可逆天條。誰都逃不過老、死的規律!父母是子女的第一個老師,你對自己父母是什麼表現,子女都看在眼中。你現在的作為就是子女以後怎樣對你的榜樣!但願每個子女都敢面對天、面對子女、面對傳統道德良知!
-
5 # 私護社群
其實很多事情真相都很殘忍,只是我們學會了用文化和文明偽裝自己。
比如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沒耐心陪父母變老是所有人類,乃至所有生靈的通病,哪是什麼有些人沒有耐心陪父母變老!
這本身就是自然規律所造就的"對生的渴望,對死的拒絕"的 現象,哪是什麼個別現象!
新生命的到來,所有人都是期待的,迎接的。
因為新生命的到來,意味著希望的延續。
一個新生命帶給人們的是無限可能的期待,期待他長大,期待他成材,期待他成為一個“大”寫的人,期待著生命成長中的奇蹟...
陪著小孩長大,看著她從不會走路到會走路,從不會說話到會說話,從不明事理到明事理...帶給父母的成就感總是無與倫比。
然而,一個已成年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行為,有自己一切別人無法參與和左右的東西,尤其是父母,也就是老人,他們的思想已經成就,他們的世界早已形成,你在他們那裡不過小兒而已,甚至有時還會倚老賣老,指責兒輩的不是。所以,他們只需要你偶爾的問候,而不是完全的參與與指導。
尤其是父母和孩子這個特殊敏感的身份。於孩子而言,當我長大,好不容易能掙脫父母的管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擁抱自己的思想,去做主自己的世界,結果發現陪在父母身邊還是要受父母束縛,於是陪伴就是失去了耐心。
於父母而言,耗盡心力去把孩子養大,就是想讓她有自己的見識和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開明的父母,估計也沒幾個只想把孩子綁在身邊,犧牲他們年輕有限的壯年時間,陪著自己慢慢變老,到頭來孩子沒有主見,自己已經西去,顯然獲得和付出不成正比。這也不是父母們將孩子們辛苦拉扯大,想要的結果。
動物界裡,當幼獅幼虎成年,母獅也是要把他們趕出族群,去經歷自己的人生的。
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更喜歡把時間浪費到新生命上,把注意力和耐心放到未來可期的事物上,而不是逐漸變老的父母,和顯而易見的事物上。
其次,孩子和父母所需也不盡相同。年幼的孩子需要關注和教導來獲得安全感,而年邁的父母需要空間和自由保持自己的尊嚴。
這就是赤裸裸的真相,自然界殘酷的規律。
我們不是有耐心陪孩子長大,沒有耐心陪父母變老。而是陪孩子長大需要耐心,陪父母變老只要順其自然。
因為只有足夠的耐心,才能讓孩子長成真正的大人,長成大人後,世界就交給他們,作為父母的我們只要順其自然的老去,才能體現生命的價值。
可惜,我們從小耳濡目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逐漸將真相摒棄,依靠所謂的道德和倫理來恣意指責眾人有耐心對孩子,沒耐心陪父母。
可真相總是這麼不堪一擊,父母們也需要有自己空間,像陪孩子一樣的陪他們變老,只是負擔而不是甜蜜,她更希望你能有所作為,然後,偶爾問候,相互關心牽掛即可。
只要我們發現本質,尊重自然規律,少點理所當然,接受生命變化倫常,自然能相處得其樂融融。
何必一定要在乎給誰的耐心多,給誰的耐心少呢,家人之間本就該相互理解和支援呀!
-
6 # 貝兒莎莉
人心都浮躁的很!有一句古話父母心在娃身上!娃的心在石頭上哩!對自己娃有忍心:可惜有多少人未必對自己父母有忍心解說!
-
7 # 狠快樂
其實這個問題也問了現在社會的現實存在的一些問題。
從父母生了我們那一刻,就像是上帝賜給的寶,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我們就是她們的一切。萬分何護。所以說,父母生我養我大於天,是無法來形容的,父母的愛是無私的愛,對我們操心一輩子。
對於現在成年人的我們,都會體會的到。
只是在有少一部分人,由於生活上和其它方面的壓力,忙於工作,長期在外打拼,家裡就沒有時間在照顧了。
就算在忙也要抽出時間陪老人和孩孑,老人生病在床需要照顧也要去。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
-
8 # 首席面試專家聊育兒
我個人認為,其實,這是一個看似矛盾、絕情和冷漠的現實,卻是一個符合人類成長規律的鐵律。
父母養育孩子為了什麼?老觀念說為了“養兒防老”,為了“老有所依”,但其實,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人類,延伸出的未來期盼,延申出來的“道德正確”。
人是具有動物性的,動物的本性是什麼?養育子女,直到子女可以獨立,然後立即分離,從此各自安好。有誰見過動物之間還要必須給父母一代養老,必須陪伴上一代左右的?
因此,成年後即分離,不再產生任何聯絡,是所有動物的天性。人類也一樣。因此,人類還有一句話,叫做“父母的心在兒女上,兒女的心在石頭上”,所有的市井俚語,社會諺語,民間總結,講的都是普遍現象。
明白了這些規律,我們就會知道。父母對兒女的付出,永遠是無怨無悔,發自本心的;而子女對父母的陪伴和耐心,則屬於額外的付出,以及超出本性所被人們上升為道德層面的行為。這聽起來很殘忍,但卻是事實。
所以,父母給與孩子的,是天性,是自發自願毫無怨言的;而子女給與父母的,則是我們在教育過程種結下的果實,是平添喜悅的回饋,也是錦上添花的禮物。
不得,不怨;得之,我幸。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完)
我是Anne,一個懂點青少年教育的人才發展專家。我是“自己孩子”這個產品的開發者(媽媽),也是“別人家孩子”產品的批次檢驗者(人才發展),我用現實檢驗教育,也用教育實踐現實。
-
9 # 始終142942699
您提問裡的“你”,是不是換成“有些人”或者“我們”才合適呢?
提問,也能看到一個人的修養和人品,不是嗎?
-
10 # 藍墅說事
孝心不夠。也有時代問題,父母時代雖然收入不多,但無富貴攀比,容易隨遇而安。相夫教子成了時代特色。而今工作不穩,競爭激烈,陪伴父母的時間自然就少了。
-
11 # 清心清新
謝邀請!一種是沒成家立業,沒體會到做父母的辛苦,還有就是進入社會壓力大,專注力在父母身上少了,不能說沒耐心。人終將老去,最終的贍養不能過早定論。對於自己的父母,在怎麼忙,還是要有問候和照顧的,總不能說忙的連見父母的面時間都沒有了吧,說其它的都是藉口。父母養育孩子沒指望回報,都是希望孩子好,能不找麻煩就不找麻煩,給足了我們自由的空間。如果我們在他們最需要在身邊的時候都不出現,就有悖倫理了,一輩留一輩的看著呢!所以不管怎麼樣,都要做些讓父母高興的事,這一生才不會留下遺憾愧疚!
-
12 # 大帥642
謝謝邀請,可憐天下父母心,任何父母對子女都是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甚至兒女成家立業後仍默默奉獻著餘熱,但經濟掛帥的年代,高消費便年青人身心疲憊,家庭教育起著關鍵性作用,沒有耐心照顧老人己是大多數家庭的實際問題,子不教父之過,這就是家庭教育帶來的後果!
-
13 # 親情爰情友情啊明
因為養育兒女是應該的,父母一心一意把兒女養大成人,等到父母老了,生病了,要兒女來照顧他老人家的時候,可能只是去看看他老人家而已,要全心全意地照顧老人家,有幾個人做得到,話又說回來,當父母老了,可能自己也成家了,也有自己的一個小家,他們也是一樣,會全心全意地照顧小孩,要想全心全意照顧老人家,你們說現實嗎?
加上現在的生活圧力都很大,為掙錢,為了自己的小家,哪裡還能抽出多少時間來照顧老人家,社會大現實了,很多做兒女的有心無力,只能讓老人家自己能夠照顧好好自己。
-
14 # 火哥育兒
1.確定的成功。如果你能確定一件事的結局肯定是美好,那中間有任何失敗都不會影響你的心情。教育孩子就屬於這種情況,之所以你能耐心原諒孩子的錯誤,是因為我們知道他們還有改變的可能,他們的未來一定會美好。
2.逃避現實。為什麼對父母缺乏耐心?按照邏輯如果你對一件事情缺乏耐心,那這件事情要麼複雜,要麼難度很大,可是我們對父母的態度卻很弔詭,往往是越簡單的事情越容易惹我們生氣。比如,某個手機的設定。
背後的原因是我們不願看到曾經智慧的父母現在如此窘迫、如此不堪一擊。所以我們每次的交流最後總要加上一句,“為什麼這麼簡單你就是不會?”這句話表面是指責,內涵卻是我們的不願和不甘。
總的來說,沒有耐心是因為我們不想看到自己偶像的破滅,既然阻擋不了時代的洪流,我們選擇切斷交流,不去看變化。其實這也可以理解,誰想看到一個曾經教會自己強大的師傅,今天變得如此愚蠢和孱弱呢?
憤怒是一種來自對自己無能的發現,父母遲早要老去,要被淘汰,這種對於時間的無能為力,讓我們焦躁;孩子遲早要長大,要超越我們,這種對時間的期待和可控,讓我們有耐心陪著他們慢慢長大。
-
15 # 宏毅1314
您好,很高興跟您一起探討這個問題,首先我並不覺得父母有耐心陪你長大,跟你沒耐心陪父母變老之間有必然的聯絡,只是我們覺得好像兩者之間有必然的關係,實際上我們可以分開來看的,我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我想的是我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然後讓孩子看到一種可能性,他可以選擇他的人生。其次,對於孩子,父母怎麼對待孩子跟他們如何對待父母真的不能劃等號的,原來一家好幾個孩子,等父母老去守著父母的往往不是那個父母之前付出最多的,如何對待父母也僅僅是孩子的一個選擇,僅此而已。各自安好,但求無愧於心吧[可愛]
-
16 # 菲爺範兒
時代不同,因為父母輩對子女的付出與愛是無私,而且他們的時代印記是隻要小孩好,他(她)們怎麼樣都好;但反觀現代社會,工作生活壓力大,年輕人要為之奮鬥拼搏,誰也不想被社會所淘汰,也因此,孩子們相對沒有那麼多時間與精力去孝順父母,陪伴父母。但是不管怎樣,孝順父母,陪伴他(她)們也是子女應盡的義務,常回家看看吧。
-
17 # 巨啦啦小胖
首先,我不是這種人。至少說長大後就不是了。父母無論貧窮貴賤相貌如何,只要是對我們有養育之恩的,我們都必須去陪著他們變老。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因為肺癌過世,家裡的親戚因為我母親是我父親的第二個妻子,就十分排擠我們,我母親還是含辛茹苦的將我和姐姐撫養成人。沒出社會之前我承認我不懂事,經常讓母親生氣,出了社會工作以後,我懂得了賺錢養家的辛苦,開始逐漸為母親出一把力,也開始傾聽母親的聲音。作為兒女的我們,不是應該而是必須去陪伴父母變老。俗話說得好,生而未養斷指可還,生而養之削肉才可還,我相信相對於削自己肉血,我們更願意也更應該去陪父母變老。
-
18 # 還是那隻大臉貓
很多人都說是情感壓力什麼的。其實我覺得只要原因還是未來和希望的問題。
無論是自己的父母還是自己的子女,都是自己最親的人,在情感方面肯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再說壓力,父母需要你去贍養的時候,一般來講,父母都是七八十歲,自己也是五六十了,基本上什麼都穩定了;而去照顧孩子的時候,自己基本才三四十,這時候正是事業家庭最關鍵的時候,要說壓力肯定照顧孩子的時候更大一些。
那麼為什麼相對比,照顧父母會缺乏耐心呢?這主要是父母只會一天天地衰老下去,久病床前無孝子,隨著負擔地加重,耐心也就越來越少了。而對於孩子,則完全相反。孩子會一天天的長大,每一段成長對於父母都是一段快樂,用現在看的比較多的官話說:“關心未成年就是關心我們的未來。”的確,孩子就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希望。有了希望,有了未來,我們也就有了耐心。
這個道理就像我們喜歡朝陽而傷感夕陽一個道理。但是不管怎麼說,贍養父母,撫養子女都是我們應盡到的義務,耐心與否我們都必須做到做好的。
-
19 # 歲月如歌7410
這是一個幾乎困擾所有人的問題,父母對待子女可以說是貼心貼肺,看不得他們受到絲毫委屈,而子女長大成人後,對父母視若無睹,甚至叛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我個人認為,這和社會的大環境和家庭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也是家裡的希望,兒女長大成人,父母也就失去以前的價值。
而子女只所以對父母缺少耐心陪伴,
一方面是社會壓力過大,養家餬口本身已經消耗了他們大量的精力。同時有些思想行為也是從父母一輩遺傳下來的,當父母們報怨子女缺少陪伴時,你們可曾想過當初自己是怎樣對待自己父母的?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想讓自己孩子對自己好,就得現在對自己的父母好。
-
20 # 無閒筆
這不單單是道答題更是個社會問題,很沉重的話題!
私下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父母有耐心陪你長大是因為一是傳宗接代的自然規律。那句老祖宗留下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讓人自然想到在結婚後去繁衍生息……
再者是當你有了兒女看到的是自己生命有了延續……當然會把Ta們當成自己的生命去愛惜陪伴……
君不見世間多少走失的兒女會讓父母發瘋了似的滿世界找,不惜傾家蕩產……
那為啥自己又沒耐心陪伴到老呢?
也許人在生養繁衍的過程中很自私,Ta們只顧自己生命有了延續,卻忽略了Ta們的老去。也許是由來已久的傳說吧!
相傳在日本有一習俗,自己父母到了一定的年齡就由自己的家人將其背上大山讓Ta自生自滅……
一天,一兒子揹著其母親往山上走,母親便在其背上一邊走一邊沿路撤了菜籽,兒子問其故?母親說,我是在給標上回家的路線,免得你找不到回家的路……
兒子聽後嚎啕大哭起來,哽咽對母親說,我揹你回家,不去山裡了……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一點,血總濃於水啊!
告誡世人,父輩養我們小,我們就要養Ta老,讓Ta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因為父輩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因為人人都會小,人人都會老的。
你說該咋辦?
看了很多推文和現實,發現身邊的成年人對待自己的父母,態度敷衍隨便,甚至隨意發火,非常缺乏耐心。不禁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有耐心陪著我們慢慢長大,等我們成年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後,卻對父母的提問那麼缺乏耐心,對父母的“無知”那麼敷衍嫌棄,對父母的依賴那麼想逃避……?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回覆列表
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都是孩子,需要別人的呵護;而在孩子的眼裡,父母卻永遠都是父母。我們對待小孩的態度大抵都是小心呵護,因此不管什麼時候,父母總會對我們百般縱容。從一開始的蹣跚學步再到牙牙學語,父母都會放進很多心思在裡面,害怕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少了他們的身影。“來,叫‘爸爸’、‘媽媽’”即使重複上一百遍,如果孩子能夠學會的話,我想大部分父母都是願意的。父母的耐心源於對我們的愛。很多時候,他們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只希望孩子長大以後能夠生活的開心幸福,那就是他們最大的心願。而在這個過程中,所付出的辛酸,尤其是當孩子還沒知曉人間煙火時,真的是什麼都親自的教他們,卻重來都不會覺得不耐煩。相反,我們長大了,卻沒有父母那樣的耐心。我覺得原因是:①孩子認為父母學習能力太慢了,再加上她們自己尚未為人父母,無法體會父母那種辛酸。只會覺得,明明這件事我都說了好多遍了,也許真的好多遍也就不超十遍,你怎麼還不會?明明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怎麼爸爸/媽媽你就沒記住呢?②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一定的代溝。可能很多時候,父母為了跟孩子有更多的交流,才會去學習和了解當下熱門的一些事情,例如:QQ、微信、微博等很多新興的交流手段,都是在我們這一代才開始的。那麼父母本來只是想學習之後更好的跟孩子聊天,可是孩子就會覺得,這個都說了幾次了你也不懂,就算了。我覺得,孩子從一定程度上一定要體諒父母,多想想小時候父母對我們是如此的耐心教導,而我們是不是也該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