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表情姐愛生活

    時至今日,好多人過年時會說,過年沒意思啊,過年真沒意思……那麼試問——年味真的變淡了嗎?舊日的年味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多個傳統節日中,沒有哪個能比得上春節的分量。在過去,過年一般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後。舊時民謠對此表述得十分清楚:

    小孩小孩你別讒,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過幾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首,

    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小時候,過年最歡喜的,就是有糖吃,有肉吃,有新衣穿,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過年主要過物質年,以物質的滿足為主。

    而如今的生活,日常日子裡有糖有肉有新衣,無論大人還是孩子,物質享受都不再具有吸引力。

    我們的傳統節日新春佳節,在社會快速發展,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已經悄悄變了屬性,從物質年上升到精神年。

    而此時的你,若還如往常一樣,只准備了物質,沒給春節加點精神的料,自然會有點失落,有點無聊。

    不妨春節逛廟會。春節期間,各地都舉辦不同主題、不同規模的春節廟會,讓人感受到“熱熱鬧鬧過大年”的濃厚氛圍。因此,春節期間,不妨全家人出遊,到附近的廟會去逛上一逛。買幾件小飾物,可以裝點居家的節日氛圍;帶著孩子猜上幾條謎語,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還會獲得小小的紀念品,增強孩子的成功感;帶老人看上幾段傳統戲劇,會使老人感受到兒女的關愛和節日的歡樂。即使周邊沒有廟會,社群、村鎮也會利用文化活動中心或文化大院舉辦一些文娛活動,參加這樣的活動,也同樣會感受到濃郁的“年味”。

    一年裡,有人給你物質的幫助,有人給你精神的支援,正因有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善意,我們才是現在的樣子。

    這場感恩之旅會讓你的生命更豐盈更幸福!

    在家吃年飯。過去過年時,很多家庭都會自己發麵蒸上幾鍋饅頭,並於除夕夜包餃子,樂樂呵呵地一起吃頓飯。飯桌上,老人給孩子必紅包,子女則向老人嗑頭表達孝心。而今,嗑頭漸漸離我們遠行,但年夜飯仍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家庭為了“省事”,年夜飯到酒店去吃,不少老人來對此感覺是仍缺少了“年味”。所以,除夕夜的年飯最好老人孩子在家一起吃,大家和和美美地坐在一起,嘮嘮家常,看看春晚,等待零點鐘聲的敲響。特別是在外工作、春節回家的人員,春節團聚之時就應該盡情享受全家團聚的歡樂,給老人送上團聚的歡樂。

    鄰里間相互拜年。過去的大年初一,孩子們都穿上新鞋新衣由家長帶著到鄰里拜年。家家戶戶也都擺上平時很少買、即使買了也捨不得拿出來的香菸、瓜子、糖塊、水果等招待羊來拜年的鄰居。主客間彼此道一聲“恭喜發財”,有一種“一家人不說兩家話”的感覺,即使一年來有些不快也會就此煙消雲散。而今,住進小區樓房的人們有一種“老死不相往來”表現,患上了所謂的“樓房冷漠症”,就是同事同住一個小區,也少有登門拜年的了,都是以簡訊或微信代之。所以,在新春佳節到來之時,我們不妨從樓房中走出來,到左右鄰居、樓上樓下拜個年,道聲喜,彼此間立刻會有親近感,以後生活中遇有什麼事大家自然會伸手相幫。

    建議關閉手中手機。春節期間,全家團圓,這時我們不妨關掉手中的手機,特別是全家一起吃年夜飯的時候。本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飯,應該是溫馨歡快的,但老人辛苦地張羅了一桌好飯,子女卻低著頭一個勁地發微信、發微博,這樣的年夜飯吃著何來溫馨?又何來歡快?家庭成員之間既沒有眼神的溝通,也沒有語言的交流,又何談對老人的關愛?何談過年的“年味”?所以,在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到來之際,我們不應該再被手機“捆綁”,而應該抓住這萬家團圓之機,讓家庭成員之間增加幾分交流,增加幾分溝通,增加幾分溫情。

    總之,過年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在傳統年文化中進行創新,使傳統的年文化與現代科技元素、現代生活方式、現代思想追求等相融合,我們的“年”才會過得更加溫馨,過得更加祥和,過得更加“有味”。

    年味是聚親,祭祀、認親、識親活動應該有家長帶領,讓孩子認識更多的親友,熟悉自己家族的根。這樣做才能一方面做好現實中的人脈搭建,另一方面做好家族的傳承。

    怎麼樣,經過努力,年味是不是會更濃郁,春節是不是會更好玩,新年是不是會更有意義?

  • 22 # 39度vlog

    快過年了,我想了幾個好玩的增加年味,和家人一起度過1,自己很享受做美食的過程,我打算買一些燒烤用的工具,回家後去超市買些食材,在家裡做燒烤,請親戚朋友來玩,做給他們吃(我們那邊很少有人自己在家做燒烤),讓大家感受下做燒烤的樂趣2,我還會讓媽媽準備一隻新鮮的全雞,帶著妹妹和弟弟們去山坡上做烤全雞,給她們吃,想想都特別美好,好玩呢3,和去年一樣,給媽媽洗頭髮,給她燙頭髮,都是自己買工具,因為我平時也是自己燙的,享受這個過程帶來的樂趣4,讓媽媽把要炸的年貨留著我回去和她一起完成,我要拍下整個過程,然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那裡的特色小吃的做法,是不是很美好啊5,再就是年夜飯,我們那裡的習俗是,吃年夜飯那天媽媽們一般是休息,都是爸爸做飯,而且是要很早很早起床,有的人家,是晚上剛轉鍾就起床了,我們家一般是4-5點起床吧今年我打算和爸爸一起做頓年夜飯,然後一起放鞭炮6,再就是一定要陪爸爸媽媽打一次牌,每年過年回家,像我這麼大的鄰居,放假回家都是到處打牌,我可從來沒有打過7,教爸爸媽媽玩西瓜影片和抖音8,還有,一定要和媽媽一起去地裡挖地菜(野菜),包餅子(我們那裡的特色菜)還有好多好多的事情,這些目前是我想好的,後面根據情況增加,今年肯定會過個開心有樂趣的年,大家也可以多花點心思陪家人啊

  • 23 # 關山聽風

    過年了,要增加年味必須暫時停用兩樣現代化的東西,一是手機,二是電視機,只要這兩樣東西不開機,過年才真正有趣又有意義。

    我這樣說,也許讀者朋友會罵我,說我是一個開歷史倒車的人,要回到原始社會去。讀者朋友先別急,我早就預料有人要這樣罵我,所以,我才說春節期間“暫時停用”,並不是不用,都到5G時代了,現代化的東西還是要用的。下面我說說這樣想的理由。

    年三十的白話。沒有電視機的年代,年味特別的濃。記得小時候,年夜飯以後,我們等著父母發壓歲錢,這段等待的時間,父母把我們兄弟姐妹召集在一起,圍著火塘對我們進行“白話”。“白話”是一種古老的說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總結”和思想教育,回顧一年來家庭成員為家庭做出了哪些貢獻,誰的功勞最大,誰的缺點最多,來年要繼續發揚什麼,克服什麼等等。

    壓歲錢與新衣服。“白話”完了後,父親開始發壓歲錢。那時家裡窮,父親年三十給我們的錢還是不少的,雖然,這些壓歲錢只象徵性的過一下我們的手,我們真正能用的很少,每年過了初一,母親就會將我們手中的壓歲錢收回一大部分,名為代為“保管”,實際上是“沒收”。但是整個過程,我們還是很開心的。讓我們更開心的是母親,每到父親發了壓歲錢後,她拿出一捆很大的新衣服和新鞋子,一人一套,大年初一穿。新衣服和新鞋子與壓歲錢不同,實實在在屬於自己的。

    自從家裡有了電視機,三十晚上的“白話”和壓歲錢與新衣服儀式讓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代替了,火塘邊只有父母依然如故地守著,我們則守著電視機。壓歲錢和親衣服依然有,但沒有了那種過年時的儀式感了,也就失去了其中的樂趣。

    拜年與“偷鞭炮”。沒有電視機的年代,大年初一吃了早飯後,家裡除父母在家留守接待來家裡拜年客人外,家家戶戶的小孩子們都到院落內拜年,每家都要走到。拜完年後,我們就各顯神通“偷”家裡的鞭炮了。為什麼說是偷呢?原來這是家鄉的風俗,大年初一,父母要將鞭炮藏起來,但又不能藏得太隱蔽了,還要留一點蛛絲馬跡讓我們來識破,那是特意讓我們找得到。家鄉的講法是大年初一家裡的小孩“偷”鞭炮,越偷家裡越發人越發財。

    打鞦韆。年也拜了,鞭炮也放了,到了初一下午,孩子們聚集在涼亭裡、古樹下打鞦韆。鞦韆是大人們在年前給我們準備好的,是我家鄉新年的一種習俗。有時大人們也來參加我們的活動。有雙人鞦韆,也有單人鞦韆,大家相互比賽,看誰蕩得高,蕩得遠,場面非常壯觀。

    舞龍燈。到了晚上,全院落的人開始舞龍燈。龍燈由大人舞,小孩子只能舞一些猴子、魚、蝦、蚌、鳥等小燈。舞龍燈有一個特點,人們認為小燈越多越熱鬧,因此,一個院落的龍燈隊伍,僅小燈就有上百盞。小燈拿出來後,大家相互比較,看誰家的小燈手藝最好,最有趣。出燈時舞龍燈的隊伍像一條流動的燈河,緩緩前行,更像天上的銀河,在夜幕中閃爍。舞龍燈一般要到初一的深夜。

    自從家裡有了電視機,電視臺的節目安排似乎要與院落裡過年爭流量,大年初一的時候,把最精彩的節目放出來,把大多數的人捆綁在電視機前面,家裡的父母一個勁地催促,不僅孩子不肯動,大人們也入了迷。記得當年湖南電視臺播放電視連續劇《渴望》,這部轟動全國創下當時最高收視率的電視作品,讓人看得如痴如醉,連年都懶得去拜了。

    我的印象中,那時鄉村每年濃濃的年味就是讓電視機給沖淡的。那時,大年初一,吃過早飯後,家家屋裡傳出電視機的聲音,而路上拜年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且都是匆匆而行。在人們心裡,拜年成了勉為其難的例行公事,心裡惦記的是電視機。拜年冷淡了。“偷鞭炮”習俗沒有了,你就是把鞭炮放在小孩面前,他們也懶得去放,注意力被電視所吸引。打鞦韆的習俗也沒有了,沒電視機那麼有吸引力。舞龍燈找不到人了,人們都讓電視機拉走了,燈會只好一年年停辦,有的村寨一停就是幾十年了,現在更是辦不起來了。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智慧手機普及了。智慧手機對傳統節日,尤其是春節的衝擊更是災難性的。人們手捧手機,低頭看手機,在網上與人互動熱火朝天,但當真人見了面又沒有幾句話可說了。有了智慧手機,年三十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只有老人們還在看,大多數年輕人早就不感興趣了,他們有更感興趣的東西。大年初一,拜年的習俗還有,但已從簡訊拜年變成了微信拜年了,影片拜年,都是在虛擬的空間行走。親戚與親戚之間在網路上非常親熱,可到了現實的生活中,雖然不能說是冷漠,至少也可以說是平平淡淡。即便到親戚家去拜年,沒有了把酒敘親情,他們是為了把拜年拍成影片炫耀,關注的是自己影片流量有多大,朋友圈裡有多點個點贊。

    智慧手機向虛擬的世界敞開了大門,卻向真實的世界關閉了大門。人與人之間的現實交往越來越少,越來越遙遠,網路中的交往好像越來越“緊密”了。

    我希望這個春節,人們不做加法,不要搞什麼新花樣,還是老老實實做一下減法吧,把手機關掉,把電視機暫時關掉,迴歸到真實的人世間過一個真實的親情年,這樣的年過的才有趣又有意義。

  • 24 # 相識與緣

    時光流逝真快,還有一個月就要邁入2020年了,回憶這幾年,年味真的淡了,也沒有小時的趣味了,隨著這幾年變化,連過年鞭炮聲也是種期盼了,處了手機就是電視,原來我們這過年還扎彩車,街上也是一道亮麗風采,可這種娛樂也被取消了,何時再能回到炮竹聲聲除舊歲,希望回覆鞭炮,讓年味回來

  • 25 # 鄉村特派員

    越來越多人吐槽,現在的年過得越來越像是在走過場,越來越沒“年味”了,像是一個延長版的假期。不像小時候買新衣服,吃好吃的,拿壓歲錢,放寒假的第一天就聞到年味。

    對我來說,其實我們那過年年味還是很重的,小時候是現在也是。每年臘月15號左右,家家戶戶都開始大掃除,這個時候就能聞到“年味了”。臘月20號開始準備年貨,臘月25號寫春聯,我家每年的春聯都是我爸寫,我爸毛筆字寫的很漂亮。臘月26號開始貼春聯,掛福字掛燈籠。臘月27開始準備做豆腐做糕點,臘月28號29號就開始油炸東西,海蠣餅、炸地瓜片、糯米粉做的丸子、帶魚等,爸媽兩個在那邊炸,我和我弟在旁邊吃,剛炸的東西是真的好吃。

    除夕當天早上會很早起床殺鴨殺雞,然後準備祭祀的東西,除夕中午吃完飯就開始祭祀,放鞭炮。等祭祀完,就開始洗澡穿新衣服,雖然現在已經工作了,但是每年還會給自己和父母準備新衣服。晚上的時候,爸媽準備好了一桌的年夜飯,一家人坐在飯桌,看著春節聯歡晚會,其樂融融。當然少不了壓歲紅包,現在工作了,我給爸媽包紅包,他們一般只是象徵性的收一點。除夕這天鞭炮是從凌晨到晚上12點過後才會停,煙花會在天黑的時候一直響到凌晨,不是你家放就是他家放,百“花”爭鳴。

    第二天春節,一早就要吃線面,我們那邊吃完線面才算長大一歲。然後這天媽媽會回孃家。初二是走親戚,初三到初五是過壽,初六到正月十八我們那邊各個村就開始鬧元宵,白天遊神晚上游燈。我們那邊的年味從臘月15號大掃除到正月18日才結束。

    所以增加年味其實只要不把習俗丟掉,這個年就會過得又有年味又有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40歲了,教師,有機會借調到財政局寫材料,去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