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過去即歷史

    有種說法叫牛生麒麟,豬生象。但傾向認為沒有麒麟這種動物。

    到目前為止,沒有誰可以拿出確切的證據說見到過麒麟,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圖片。

    麒麟作為一種祥瑞的存在,可能更多的寄託在中華民族的想象之中。

    如果出現一個活的麒麟,質疑聲全沒有了。至於古人為什麼能畫出麒麟像,仔細觀察下這個麒麟是不是有點像組合體,它身上的某個部位,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仍然期望,在未來的一天,有人拍到活的麒麟。

  • 22 # 愛莫能助的小Z

    龍、鳳、麒麟等神獸不是真實存在的!

    原始部落時代,人們崇拜動物,是為神明。會把動物們賴以生存的利器作為部落的圖騰,部落之間的征戰,勝利方會把失敗部落的圖騰新增到自己的圖騰上,表示征服統治。當時的三大部落皇帝(龍圖騰),炎帝(鳳圖騰),蚩尤(麒麟圖騰),都是組合圖騰。

  • 23 # 城呈爸

    其實應該是有的,只是時間久遠滅絕了而已,就好比曹衝稱象的大象,現在河南不也是沒有了麼,既然有名字就一點存在過。要不還專門發明兩個漢字

  • 24 # 秀逗茉莉

    麒麟——“集美思想”的集大成者

    我個人認為沒有麒麟這種動物,它只是人們在歷史沿革中想象出來的集靈與美於一身的造物。它的產生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的嚮往與追求。

    國人有一種集所有權力、神力與美好於一體的“集美思想”,簡單地說,就是覺得什麼好就都往麒麟身上來。好比穿衣,覺得好看的、昂貴的、彰顯身份地位的,管他適不適合或美不美,都往身上裹,以示富貴、優越。

    一、麒麟的產生最能體現“集美思想”,簡直不要太直接。

    它是按國人的思維方式複合構思所創造的動物。從其外形上看,“麋身,龍尾,馬蹄,龍鱗皮,一角,角端有肉,黃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重新拼合而成,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神獸的建構上。

    “集美思想”,一直是幾千年來國人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所追求實現的目標和願望。

    鹿,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徵。《宋書·符瑞志》雲:“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瑞應圖》亦曰:“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後來,當人們崇拜神仙時,白鹿又被當作仙家的神畜。在民間,鹿還以長壽仙寵的形象出現,在多種場合用以表達祝壽、祈壽的主題。鹿還與"祿"諧音,象徵福氣、奉祿。

    龍,毫無疑問,自古就是王權的象徵。

    馬,被認為是聰明、忠誠、勇敢而耐勞的動物,具有高貴、飄逸、優雅的氣質。《易經》中將馬象徵天,即“乾為天”。古代祭天地和出師盟誓時常以白馬為祭馬,認為白馬屬陽,為天神所驅使。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用,可隨處吃走,不準驅趕,甚至可以隨意在田中啃吃青苗。

    魚,作為一類水生動物的總稱,其身上的鱗皮被珍視為吉祥、美麗的裝飾,“魚鱗錦”,就是傳統的吉祥紋樣。在湖南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畫上的世界影象,把人間大地放在兩條巨大的魚之上。魚又與“餘”諧音,成為生活富足、美滿的象徵。麒麟取的是魚的“鱗皮”。

    中國古人將以上幾種吉祥動物創造性地進行組合,建構了麒麟這一神寵的形象,符合長期以來培養、鑄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藝術欣賞力,再現了源遠流長的傳統底蘊,真實地體現了中國人的 “集美”思想。

    二、麒麟的外形集美於一身,內在的品質也是集美於一身,在我國封建社會這種集美的品質當屬儒家思想。

    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說其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設武備而不用,被稱為“仁寵”。 它的仁厚君子的風度,正符合幾千年來中國的禮教和儒家風範。

    民間傳說,麒麟與孔子有著密切的淵源。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說有麒麟降臨孔府,並吐玉書,告訴世人,孔子乃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

    孔子生活的時代,禮崩樂壞,社會動盪不安。傳說麒麟見於郊野,為人所賤,孔子喟嘆麒麟“出非其時”,他所寫《春秋》也於此絕筆。《春秋》故又別稱“麟史”、“麟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冬該如何玩轉毛衣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