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夢在努力
-
2 # 中文宣魏良鵬
《資治通鑑》在總結歷代興亡實踐中,特別強調領導者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視人君的才能、素質和品質對於國家興衰的重大影響!
我們常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司馬光更強調“人君”尤其要負主要歷史責任!
-
3 # 啊斌哥影視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耗時19年主編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從周威烈王寫到五代後周世宗,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透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論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
這麼長的一部書,如果你沒有那麼多時間讀全文的話,可以看看下面這濃縮了整部著作精華的10句話,保證讓你受益良多!
1、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
【譯文】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行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2、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
【譯文】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於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於治家者不欺騙親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3、任人當才,為政大體,與之共理,無出此途。而之用才,非無知人之鑑,其所以失溺,在緣情之舉。
【譯文】重用有真才實學的人,是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與有識之士齊心協力地處理政事,也並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賢才的時候,那些掌權的人並非不具備知人善任的見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於過多地考慮情面的緣故。
4、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亡戰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也。夫務戰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譯文】國家雖大,喜好戰爭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必定危險。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爭鬥是細枝末節。那些致力於戰伐爭勝、窮兵黷武的人,到頭來沒有不悔恨的。
5、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譯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準繩,只有善於運用法律的人,不分關係親疏,嚴格執法,無所迴避,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倚仗權勢而觸犯法律。
6、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之怨也,吾既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譯文】賢能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磨損他們的志氣;愚蠢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增加他們的過錯。況且富有的人,往往會成為眾人怨恨的目標,我既然沒有教化子孫的才能,也不願增加他們的過錯而落下怨恨。
7、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
【譯文】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8、無紓目前之虞,或興意外之變。人者,邦之本也。財者,人之心也。其心傷則其本傷,其本傷則枝幹顛瘁矣。
【譯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憂患,也許還會引起意外的變故。百姓是國家的根本,財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傷害,根本也就會受到傷害;根本受到傷害,枝幹也就會傾倒枯槁。
9、為女不正,雖復華色之美,織紝之巧,不足賢矣;為臣不忠,雖復材智之多,治行之優,不足貴矣。何則?大節已虧故也。
【譯文】做女人不正派,即使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紡紗織錦的巧手,也稱不上賢惠了;做臣子不忠誠,即使才氣過人,足智多謀,政績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麼緣故呢?因為大節已經虧缺了。
10、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譯文】即使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幹。
-
4 # 世豪sh
《資治通鑑》在總結歷代興亡實踐中,特別強調領導者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視人君的才能、素質和品質對於國家興衰的重大影響。我們常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司馬光更強調“人君”尤其要負主要歷史責任。這就是資治通鑑最大的精髓。
-
5 # 滄海蓑舟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耗時19年主編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從周威烈王寫到五代後周世宗,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透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論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
1、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譯文: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只聽一方面的話容易產生片面性。
2、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譯文:順從良善如登山一樣艱難,屈從邪惡如山崩一般迅速。
3、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譯文:吳王喜愛精通劍術的俠客,為此老百姓身上傷痕累累;楚王喜愛腰身纖細的女子,為此後宮中的少女多半餓死。
4、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
譯文:賢德的人能夠謹慎地處理小事,所以不會招致大禍。
5、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譯文:愛的方式不對,這樣的愛恰恰是害了他們。
6、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譯文:借鑑歷史上興盛衰亡的經驗教訓,以考察現在社會的是非利弊。
7、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
譯文:選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
8、思其人,至其鄉;其處在,其人亡。
譯文:很想一個人,到了那個人的故鄉,他的家還在,人已經死了。
9、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譯文:家道貧落的時候要用賢良淑德的妻子,國家遭遇禍亂之時需要有賢良的將相,比喻比喻愈是在困難的情況下,愈要用人得當。
10、惟賢惟德,可以服人
譯文:只有賢明,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讓人信服。
11、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譯文:賢能之人,財產多了就會損害他們的意志;愚庸之人,財產多了就會增加他們的過失。
12、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脩。
譯文:禦寒沒有比上好的毛皮衣服效果更好的,要不想別人詆譭你的話沒有比提高自身修養更好的。
《<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從《資治通鑑》文字出發,觀照影響家國大政之關鍵節點,言簡意賅地講述由戰國前期三家分晉至大唐盛世終結的中國歷史,書中不乏忠於原典的歷史場景再現、人物言行鉤沉,更有張國剛教授獨到深刻而妙趣橫生的分析講論,令一部體量浩繁的古典鉅著一變而為精簡通達的大眾歷史讀本,堪稱當代大家解讀歷史名著的經典之作。
-
6 # 不哲不叩
這部書的是總結歷代國家興衰經驗教訓的書。是寫給當權者的書。但此書出版後,宋朝改亡還得亡,之後的元明清民國亦是如此。說明此書沒有總結到點子上。 真正能說明國家興衰的我認為是英華人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司馬光不行,古人不過如此。
-
7 # 心為犁
《資治通鑑》這本書,就是那個從小會砸缸的司馬光寫,全面總結了歷朝歷代的政治智慧,記錄了上起春秋戰國,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曆史發展的軌跡。展示了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曾經出現的諸多王朝興衰交替的滄桑歷史,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歷史發展的規律。
千百年來,星移斗轉,滄海桑田,一切都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讀懂了資治通鑑就是讀懂了人性,這個世界由一個個性格迥異鮮活的人組成的,誰讀懂了人性,誰也就參透了世界的本質。
-
8 # 岱下木子憨
我疑惑很多人把資治通鑑看作是講權謀的書。其實資治通鑑就是編年史。
是為了方便皇帝看來參考,懂得治國道理。
司馬光一個堂堂正正的史官,議論也是堂堂正正的;
列出陰謀詭計種種醜惡是提醒人不要再走歪路。並不是教唆人去權謀取利。
但現在還有一些人想從這裡學些什麼權謀,市儈哲學。真是走錯路子了。
這本書在那時來看是比較方便的工具書。
你想了解歷史的話,現在有更多更優秀的工具書可以看。
友情提示:無論是春秋、戰國、秦漢、三國直到北洋。哪個歷史階段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往前走,一直在進步。這個過程難免會有一些手段,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歷史並不是教你詐。書是好書,我們要學到,用好。才能往前走。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
書是好書,就看人是否正經?
-
9 # 蘇萊曼1224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是寫給皇上看的,讓皇上學習歷史,從中找到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而我這本書,是寫給我自己看的,是寫給和我一樣的普通人看的,讓人們從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經營事業和人生的經驗教訓。正如宋神宗在為《資治通鑑》御製序言中所說:“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音xù,養育之意)其德。”我們讀《資治通鑑》的目的,就在於“畜德”,提高自己的智慧和修養。
-
10 # 果然最好
資治通鑑真正的精髓,概括為一點:就是告訴世人,人世間治國理政、為人處事的永桓不變道理和準則是什麼。遵從這個原則的,大到國家、小到個人,會從容坦蕩,富有強大。不遵循這個原則的,要麼不得其法,要麼有暫時的成功、榮華,但最終會遇到更多的問題。但遵循這些原則是很難的,尤其是在榮華富貴、酒色財氣等外在誘惑之下。
-
11 # 跑龍套滴羅伊先生
1、做人、做事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但凡高手,都有著見微知著的本事,在事情的萌芽狀態下就是解決問題了,成本極低,效果極好,所以日常沒有什麼風浪,平淡無奇。所以說,我們處理自己的事情必須做到準確預測,未雨綢繆。這就需要我們腦子裡有很多權術的模型和套路。猶如拼圖一樣,只要拿到手裡一塊,就知道他是在哪個圖畫裡,在哪個位置。
2、權力、政治
所謂的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可以說,人多就是政治。很多隻會辦事的人,眼裡只有事情,而沒有考慮如何的搞權,搞政治。你一個事情,不僅僅是孤立的一個事情,如果涉及到眾人,就更加要慎重。因為,事情開始的時候,你就開始興師動眾,大家肯定不是理解,或者是一開始在細微中解決的,自己又何來功勞呢?
3、階段、平衡
很多人會說,擴大事件,然後解決,這不就是厚黑學的補鍋法嗎?這樣理解很片面。政治家都是小事敲大,大事化小的高手。小事不擴大,老百姓不理解,不支援,自己沒功勞。大事不能化小,損失巨大,辦事不利,會被人認為缺乏能力。所以如何選擇做事的時機,能夠即解決問題展示自己的能力,又能夠帶動人心獲得支援,這個平衡點就是做事的藝術。
是在萌芽中解決,還是等弊端鬧大去解決?這個都不能一概而論:首先,看人群,是自己事情還是涉及大眾的事情;其次,看階段,是自己需要展示能力立功的階段,還是自己控盤需要穩定的階段;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看成本,想成就大事,有時候是不能怕花錢的,多花點成本,能夠聚集更多的人心,並不都是壞事。但是如果沒錢,那就少惹事。會做人做事,就是要學會兼顧權力和政治,這就是本質。
-
12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資治通鑑》的精髓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透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中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鉅著。
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
-
13 # 山西大叔
1、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
譯文: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於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於治家者不欺騙親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譯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準繩,只有善於運用法律的人,不分關係親疏,嚴格執法,無所迴避,這樣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權勢而觸犯法律。
3、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亡戰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也。夫務戰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譯文:“國家雖大,喜好戰爭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必定危險。”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爭鬥是細枝末節。那些致力於戰伐爭勝、窮兵黷武的人,到頭來沒有不悔恨的。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
譯文: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行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5、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譯文:即使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幹。
6、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之怨也,吾既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譯文:賢能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磨損他們的志氣,愚蠢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增加他們的過錯。況且富有的人,往往會成為眾人怨恨的目標,我既然沒有教化子孫的才能,也不願增加他們的過錯而落下怨恨。
7、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
譯文: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8、任人當才,為政大體,與之共理,無出此途。而之用才,非無知人之鑑,其所以失溺,在緣情之舉。
譯文:重用有真才實學的人,是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與有識之士齊心協力地處理政事,也並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賢才的時候,掌權的並非不具備知人善任的見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於過多地考慮情面的緣故
-
14 # 野牛也
我們知道,《資治通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編年體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歷時19年編輯而成,成書後即被奉為皇太子“第一必讀治國教材”,隨後有成為歷代人臣競相抄錄以經世致用的權威讀本,在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中,盡顯“洛陽紙貴”,其經典不容置疑。其精髓更是其文、其事、其理,其可資鑑,讀罷品思,皆有蕩氣迴腸之滌盪。
其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學術思想和對歷史認為的評價。更衣“臣光曰”進行作者的內心想法。與《史記》並列史家之絕品。
答不盡言,概括的講,其正宗精髓,如宋神宗之意涵:“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皇皇鉅著,為讀者張開歷史畫卷,復活歷史人、事、物、思,盡顯歷代的興衰成敗,方方面面為之資鑑;不唯古,而以史為鑑 ,繼往開來 。
-
15 # 非遺美學
《資治通鑑》作為一本經典名著,涵蓋了16朝1362年的歷史。裡邊包含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歷代君臣成敗之事,《資治通鑑》裡邊蘊藏的智慧太多了,用全身是Bora形容,毫不誇張。學生時期看《資治通鑑》,可當故事看,並不能領悟到其中的精髓;其實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是寫給宋神宗看的,目的是給帝王們出一本帝王之術的教科書。因此司馬光對當時的歷史內容進行了選擇,所謂“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其中的每個故事都有它存在的意義,這樣的鉅著,常讀常新,隨著自己閱歷的增長,對裡邊事件和人物的認識就會愈發深刻。“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此言不虛,不虛是指此書早已不是帝王專用之書,對於每個人都有深刻的啟發意義,我想幫助我們領悟自己的人生之路,這就是《資治通鑑》的真正精髓。
-
16 # 天下文樞2020
瞭解《資治通鑑》是從聽了河北黨校的丁萬明教授主講的百家講壇,反覆聽了幾遍,還是意猶未盡。這部北宋大政治家司馬光耗時19年主編的編年史通體鉅著,記錄了上起春秋戰國,下至宋朝建立之前,中國社會1362年的歷史。
據說毛澤東主席曾經讀過17遍原著。它最大的精髓之處就是展示了王朝興衰交替的滄桑歷史,揭示了期中蘊含的歷史發展規律,總結了歷朝歷代帝王治國理政的智慧。《資治通鑑》是研究1362年期間中國歷史的珍貴史料,是司馬光留給人類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
-
17 # 卿愛的軍
《資治通鑑》的真正精髓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
《資治通鑑》是中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1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資治通鑑》 中華書局版《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透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
18 # 一閃22
資治通鑑是中國最重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伐淮南。司馬光為編書Quattroporte,下有劉恕、劉攽、範祖禹等文臣協助。歷時十九載,全書294卷,約三百萬字。此書目的,是按照孔孟的春秋大義,明君臣之分,考治亂興衰之理。是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政治史。兼述社會變遷,臧否時代人物。
-
19 # 聊哥說歷史
《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史書, 由北宋司馬光( 公元1019~1086年)主持編寫。
司馬光自幼喜讀史書,長大後,任翰林學士、御史中丞,與王安石在變法上是政治對手,但二人同是文學、史學大家,在人品、文學上二人相互尊重對手。他在著史過程中注重歷史的借鑑,認為, 自《史記》《漢書》以來,史書眾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於是便想“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為法, 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以便統治者“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從歷史中吸取統治經驗,有十點精髓理解。
1.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譯文】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行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2.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譯文】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於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於治家者不欺騙親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3.人當才,為政大體,與之共理,無出此途。而之用才,非無知人之鑑,其所以失溺,在緣情之舉。【譯文】重用有真才實學的人,是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與有識之士齊心協力地處理政事,也並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賢才的時候,那些掌權的人並非不具備知人善任的見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於過多地考慮情面的緣故。
4.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亡戰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也。夫務戰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譯文】國家雖大,喜好戰爭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必定危險。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爭鬥是細枝末節。那些致力於戰伐爭勝、窮兵黷武的人,到頭來沒有不悔恨的。
5.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譯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準繩,只有善於運用法律的人,不分關係親疏,嚴格執法,無所迴避,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倚仗權勢而觸犯法律。
6.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之怨也,吾既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譯文】賢能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磨損他們的志氣;愚蠢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增加他們的過錯。況且富有的人,往往會成為眾人怨恨的目標,我既然沒有教化子孫的才能,也不願增加他們的過錯而落下怨恨。
7.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譯文】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8.無紓目前之虞,或興意外之變。人者,邦之本也。財者,人之心也。其心傷則其本傷,其本傷則枝幹顛瘁矣。【譯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憂患,也許還會引起意外的變故。百姓是國家的根本,財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傷害,根本也就會受到傷害;根本受到傷害,枝幹也就會傾倒枯槁。
9.為女不正,雖復華色之美,織紝之巧,不足賢矣;為臣不忠,雖復材智之多,治行之優,不足貴矣。何則?大節已虧故也。【譯文】做女人不正派,即使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紡紗織錦的巧手,也稱不上賢惠了;做臣子不忠誠,即使才氣過人,足智多謀,政績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麼緣故呢?因為大節已經虧缺了。
10.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譯文】即使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幹。
-
20 # 孤舟釣江雪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歷史典籍浩瀚如海。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比,華人最重視歷史,在這些汗牛充棟的歷史著作中,《資治通鑑》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資治通鑑》原名《通治》,宋神宗以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道,故賜名”資治通鑑“。總結來說,《資治通鑑》有三個特點。它的精髓,也就在這三個特點之中。
《資治通鑑》的第一個特點是通。它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通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戰國初期的三家分晉,下迄趙匡胤建國前夕,記載了一共1362年的歷史。全書300多萬字,司馬光參考了三百多部著作,對於史料的矛盾和記載不清之處,還進行了比較、考訂,為此還攥寫了《考異》三十卷。為編纂這部書,司馬光和他的團隊前後共花了十九年。現在通用的是中華書局的點校版,加入了元代胡三省的“注”及有關附錄,共六百萬字。
《資治通鑑》的第二個特點是正。司馬光編寫這部書,不僅出於自己的喜好和責任感,也和北宋前期提倡文治教化、重視總結歷史教訓有關。這部書價值觀不僅符合儒家正統觀點,且內容通於大道,取材專取事關國家興衰、民生休慼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編纂的目的是為了總結歷史上治國的經驗教訓,以此為鑑治理當下的國家。
《資治通鑑》的第三個特點是經世致用。全書按照時間先後編寫史事,但往往用倒敘、插敘或總結的的方式,交代史事的前因後果。對重要人物的逝世,重大事件的得失,作者會有一段蓋棺論定的評論,使歷史脈絡更加清晰。曾國藩曾向人推薦說:”竊以為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溫公《資治通鑑》。“為什麼曾國藩認為《資治通鑑》是最好的經世之書呢?因為這部書不光講道理,還通權變、一部書能講清楚道理已經很難得,除了講道理,還通權變、懂得講操作,這當然更加了不起。後世帝王中,朱元璋對《資治通鑑》情有獨鍾,康熙、乾隆等清代帝王也都閱讀通鑑學習治國之道,並作《御批》(讀書筆記)傳世。
除了以上的三個特點,《資治通鑑》的史書價值還可以從兩個方面評價。一個是史料價值,一個是史著作價值。作為歷史材料,《資治通鑑》的隋唐五代史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作為史學著作,《資治通鑑》具有不可的閱讀鑑賞價值。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評述《資治通鑑》”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資治通鑑》。“錢的意思是《資治通鑑》的取材多有超出正史的地方,這是因為司馬光的史料選擇確實還參考了正史之外的幾百本著作。
王夫之認為讀《資治通鑑》,知歷代興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自淑,就是可以提升自己;誨人,就是可以與人分享;知道而樂,就是知道治國之道、為人之道和處世之道,而感到愉悅和快樂。所以,自淑、誨人和知道而樂,就是我們讀《資治通鑑》的宗旨,也是我們讀這本書力爭要達到的三重境界。
回覆列表
全書背景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耗時19年主編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從周威烈王寫到五代後周世宗,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透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論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
10句精髓賞析1、“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
【譯文】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行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2、“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
【譯文】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於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於治家者不欺騙親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3、“任人當才,為政大體,與之共理,無出此途。而之用才,非無知人之鑑,其所以失溺,在緣情之舉。”
【譯文】重用有真才實學的人,是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與有識之士齊心協力地處理政事,也並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賢才的時候,那些掌權的人並非不具備知人善任的見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於過多地考慮情面的緣故。
4、“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亡戰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也。夫務戰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譯文】國家雖大,喜好戰爭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必定危險。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爭鬥是細枝末節。那些致力於戰伐爭勝、窮兵黷武的人,到頭來沒有不悔恨的。
5、“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譯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準繩,只有善於運用法律的人,不分關係親疏,嚴格執法,無所迴避,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倚仗權勢而觸犯法律。
6、“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之怨也,吾既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譯文】賢能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磨損他們的志氣;愚蠢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增加他們的過錯。況且富有的人,往往會成為眾人怨恨的目標,我既然沒有教化子孫的才能,也不願增加他們的過錯而落下怨恨。
7、“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
【譯文】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8、“無紓目前之虞,或興意外之變。人者,邦之本也。財者,人之心也。其心傷則其本傷,其本傷則枝幹顛瘁矣。”
【譯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憂患,也許還會引起意外的變故。百姓是國家的根本,財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傷害,根本也就會受到傷害;根本受到傷害,枝幹也就會傾倒枯槁。
9、“為女不正,雖復華色之美,織紝之巧,不足賢矣;為臣不忠,雖復材智之多,治行之優,不足貴矣。何則?大節已虧故也。”
【譯文】做女人不正派,即使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紡紗織錦的巧手,也稱不上賢惠了;做臣子不忠誠,即使才氣過人,足智多謀,政績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麼緣故呢?因為大節已經虧缺了。
10、“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譯文】即使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幹。
總結《資治通鑑》在總結歷代興亡實踐中,特別強調領導者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視人君的才能、素質和品質對於國家興衰的重大影響!
全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國雖大,好戰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