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落江湖的雪刀
-
2 # 做個好女生
清明祭掃的習俗是中國傳統節日和節氣一個重要部分。
這一段歷史由來已久。但是在近代前。清明節的習俗並不是祭掃。更多的是踏青尋春、觀雨: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現代社會人們把這個節日表達成對已逝者的追思。中國是傳統的國家更是現代化的國家。
人們追憶先烈追憶逝者,告訴年輕一代我們不能忘本!
但是祭掃的方式不侷限於焚燒紙錢冥鏹這一種。近幾年更是不合適。
一是因為今年“新冠肺炎”病疫未除,人流較大的地方容易感染使眾人努力功虧一簣;二是於鄉村山中焚燒容易造成山火,消防戰士抗擊山火鮮活生命頃刻犧牲,令人痛心!
因此我提倡文明祭掃、追思:可以佩戴口罩錯峰去墓地獻花;或是在心裡追憶緬懷先祖。
-
3 # 詩酒逍遙客
贊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的清明祭掃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是中華民族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
當然,我們在傳承文化和精神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焚燒”實際上在當前環境下是不利於環保的,甚至有點“封建迷信”的味道。
但是,瑕不掩瑜,追思故人,追思古人,追思歷史的過程是沒有問題的。當前中國進入新時代,全國上下進入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務必要堅持“銘記歷史”,勇於擔當“再創輝煌”。
所以,傳統的清明祭掃精神要堅持,個別不文明細節可以最佳化,做好中華文明的精神傳承。
-
4 # 也說野說
中國人重香火傳承,祖宗崇拜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傳統,也可以說是一種信仰,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歷史來看,祖宗崇拜是中華文明能唯一綿延五千年而不絕的最關鍵因素之一。
當然,進入現代社會,有些跟不上時代的東西,比如說迷信祖宗,可以捨棄。
但尊老愛幼是中國人的美德。先人去世,人們定期去祭拜以表達哀思,併為兒孫作表率:要感恩父母的生養之恩,要知道自己來自那裡,不能數典忘祖。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中國人講究家國情懷。其實,某種意義上,愛國教育是從祭祖開始的。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日,原則上,不是迫不得已,清明祭掃,應該年年進行。(題外話:基督教徒都能每週去教堂,中國人一年一次的祭掃,沒有理由不參加。)
我們的祭祖方式很傳統,老家在農村,爺爺輩及以上都不在了,且都是土葬。所以,清明期間,培墳、除草是必須專案,然後是準備祭拜用的酒水、食物等,燒紙、上香,作揖或跪拜,(鞭炮現在不能點了)點電子鞭炮,在墳旁插些花……上述儀式中涉及到用火的部分,必須注意安全防火(災),必需當地政府允許。
當然,祭祖的方式,根據時代的發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創新。
-
5 # 環球正能量
隨著清明節腳步的臨近,如何祭祀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一方面,那種傳統的祭祀方式總是最被認可的形式,因為人們能夠在現場的模式裡看到所謂的“慎終追遠”的價值,懂得其中的敬畏之心;另外一方面,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網路祭祀的方式也進入到祭祀的範疇中,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種虛擬的形式而不能接受。不過這種“線上”的祭祀方式,有著多種好處也有著積極的意義。有鑑於此,清明祭祀方式不應該也不能夠摒棄掉“線上”形式,而是應該將網路祭祀發揚光大。
這種新興的祭掃方式不僅文明、清潔,還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即便是身在遠方的遊子,也可以隨時寄託哀思。海外遊子定居國外,每年清明節很難回鄉為親人掃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遊子在提供網上祭掃服務的網站上為家裡去世的親人建立網上紀念館。每到清明節,便開啟網頁,為親人上香、點燭、獻花、留言。
目前,類似“百家姓氏”以及多家提供網路祭掃服務的網站或應用,這些網站均可以提供建立網上紀念館、高模擬網上祭奠、召開網上追悼會、發表追思紀念文章等服務,甚至有的還可以提供VR、3D等新技術,讓使用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實地掃墓的場景。
如今在城市中幾乎沒有家族祠堂,鄉村祠堂不少也成了只供參觀的旅遊景點。在祭祀場所匱乏的情況下,網上祭祀為人們寄託思念提供了新空間。
紙灰飛揚,黑煙瀰漫,傳統的民間祭祀方式不僅會造成環境汙染,也極易造成火災等安全隱患。每年清明節,千軍萬馬齊掃墓的現象造成了交通擁堵、人流聚集等問題,甚至給城市治理帶來諸多不安定因素。以網上祭掃為代表的新形式具備文明、綠色、節儉、安全等特點,已逐漸成為秉承傳統、弘揚傳統民俗文化的新趨勢,更有利於糾正奢侈、攀比等殯葬祭祀的傳統陋習。
為倡導綠色環保的文明祭祀方式,各級政府部門也相繼推出網上祭掃平臺,引導群眾透過網際網路追思故人。從本質上看,近年來清明節祭掃方式的轉變正是祭掃核心的迴歸——對親人追思和生命價值的審視。
清明節的意義在於對已逝的親人、祖先、先賢、英烈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這種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清明節不可忽視的價值在於,透過節日、聚會以及風俗習慣的傳承、凝聚民族精神。
伴隨著城市化程序,對於很多遠離家鄉、進城出國的家庭而言,清明祭掃愈發成為維繫其與家鄉、家族的精神紐帶,“網際網路+祭祀”作為一種創新服務,只有適應各地不同的祭奠習俗、城鄉現實條件和市場需求,才能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
祭祀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涵。古人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才是清明祭祀的核心要義。生前厚養、逝後薄祭,一束菊花、三個鞠躬、幾許默哀、良久靜思,只要感情至誠至真,無論以何種方式緬懷,無論身在何處進行祭奠,都能表達對逝者的追憶和思念。線上的方式,需要鼓勵和發展,更需要規範和規制。唯有將網路祭祀的方式都規範起來,讓其能夠按照既定的模式健康有序發展,讓網路祭祀和多元的祭祀方式,都能夠順風順水,走上一條多元祭祀的道路。而從國家層面上來說,這是民族文化根脈的延續;從家庭層面上看,則是家庭情感的承載。
-
6 # 酒裡乾坤我最知道
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我都會和家人一起去公墓祭掃,今年的清明節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家提倡文明祭祀,網上祭掃等新的祭掃方式,我個人是贊同的,雖然不能親自去公墓祭掃感覺非常遺憾,不過新的祭掃方式也一樣能讓我們寄託哀思,相信祖先有靈也會理解,事實上這些年家裡的祭掃習慣也是與時俱進的,現在鮮花已經替代了紙花,畢竟我們只要心中滿懷思念,充滿虔誠,祭掃的目的就達到了,等疫情過去,條件具備我們也可以再親自去公墓完成我們的未盡心願。
清明節古已有之,我也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提起清明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掃墓祭祖,緬懷故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給清明節繪了一筆傷感的基調。
清明節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古代在清明節氣前後還有兩個重要節日,一個是寒食節,另一個是上巳節,現在的清明節其實是三節合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掃墓。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人都有在清明節掃墓的習慣,身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總會趕在清明節前回到家鄉故土,為祖宗先人掃墓祭祀。在祭祀掃墓時,一般都是先給墳墓剷除雜草,新增一些新土,然後擺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比如磕頭、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說一說這一年來家裡發生的大事小情,後來又是如何妥善處理的,讓先人不必惦念牽掛等等,表示對先人的關心和憶念。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除了我們知道的常規性的習俗以外,清明節還有燒包袱、踏春、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我們也一起來看看。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最後,朋友們,隨著時代的發展,網路拜祭成為新潮流。墓前祭拜是我們緬懷逝者的一種重要禮儀形式。但近年來, 網路祭奠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祭祀形式。全球化以及城鎮化加速了人們流動的頻率, 因而對於那些離家在外的人來說, 清明節到逝者墓前祭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但如果這一天不祭奠逝者,他們又覺得很愧疚。在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之下,基於它的開放性,不受地域限制的特點,使得人們不論處於世界的哪個地方, 也不管在什麼時間, 只要他們想祭奠逝者,就可以開啟電腦在網上表達對逝者的哀思了。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歷經千年,它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它蘊涵著獨特的民族情感,體現了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結。即便祭拜形式因時代或特殊情境所變,不變的依舊是一顆思念逝者的心。
-
7 # 壽世保元健康
傳統的掃墓燒紙,燃放鞭炮,經常引起火災,汙染空氣。掃墓的核心是追思先人,傳承孝道。可以透過清理墓碑,獻花等方式。既美化環境,又移風易俗。
-
8 # 春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這個基本上就是你是不是炎黃子孫的一個判斷。這是深入骨髓的一種文化,沒有了這些文化,怎麼證明你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人呢?
祭掃即是追思先輩,也是傳承。這樣中國文化代代相承,這樣才有自己的文化。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人要像個人的樣子,我們必須尊重和保持自己的文化。
至於代替我認為不可行,清明節有時候著火。這個沒有辦法了?現在為了環保地面上全都是溼的,而且二十四小時保溼。就不能提前預防一下,還有我們哪裡燒紙必須拿一個熱水壺(很大有熱水),點火後拿東西壓上,然後澆水。我們哪裡就這個程式,而且必須有水壺,我覺得這樣可以避免火災發生。
-
9 # 蘇婆育兒
傳統的清明祭掃是必不可少的風俗,它在某個特定的日子,讓我們受習俗契約不約而同從瑣屑日常中抽身而出,有了時間來反思生命的意義。
所以我覺得這個節日應該一直延續下去。除了緬懷逝去的親人,也能讓我們更加珍惜身邊人。
我們傳統的祭祖方式
每個地方祭祖形式不一樣,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每年祭時節,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要抽空回家一趟。跟著整個家族,帶著祭品,動身前往祭祖所在地。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個時節的路上,好像總是溼漉漉的,偏僻的郊外,空曠朦朧。遠處的山脈若隱若現,是的,我們的祭祖地點全是在山脈附近。
我們這一帶的祭祖方式尤其特別,並且一共分三次祭祖。
第一次是家族人內自行溝通安排的祭祖,即大家都是帶血緣關係,祭拜曾經跟我們生活一起的祖先,爺爺,祖爺爺之類的。這時屬於自家祖墳的拜祭。
第二次是中型祭祖,日子固定,這一天全村同一個姓氏的人,都要帶著拜祭品,跟著村長一起去遙遠的山邊拜祭,全村人浩浩蕩蕩,大人帶著祭品,小孩跟在後面打打鬧鬧,好快活。
第三次是大型祭祖,是跟整個省內同一個姓氏的一起到某個山頭祭拜。這個是最大型的場面,整個山頭,大家進去就全是陌生人,互不認識,但是都會微笑打招呼,因為我們名字前面,頂著同一個姓氏,有著共同的始祖。
現在長大了,清明節回去比較少,但是對於家鄉的這種祭祖方式,還記憶尤深。
-
10 # 雙子讀書會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法定的節假日。 一般在陽曆4月5日前後 ,這一時節恰逢春暖花開的季節,也是民間祭祖的重要時期。幾千年的中華上下向來以尊重先祖長輩為優良傳統文化。所以民間每年四月清明節和七月中元節都要濃重舉辦祭祀先祖的儀式,藉此表達對先祖的思念之情。
清明節假期,很多外出工作或者是求學的人們大部分都會回到老家,參與同宗祭祀活動。農村的祭祀較城市人群而言,比較熱鬧盛大。
在我們村,是一個苗族漢族混雜聚居的村落,苗族同胞是一個祖宗一個姓,我們漢族是另一個姓,和幾個鄰村的同一姓氏為同一個老祖宗,從外地遷徙而來,因家族龐大故分支到村落囤田安家落戶。 清明祭祀時,各個村落族長都好聚集到一起商議本年度祭祀流程,確定祭祀日期,擬定家庭人員名單、收集費用購買祭祀物資。
祭祀當天所以家庭成員攜老帶幼聚到先祖墓地龐,燒香磕頭認祖宗,放過鞭炮之後,開始盛大的野外聚餐,以此來加強年輕後輩的互動交流,促進同族同胞的和諧相處。
有一次祭祀活動中,因為風大的緣故,在燃燒的紙錢過程中,不小心把山給引燃了,造成嚴重的火災,火勢差點蔓延到山東頭那戶村莊,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是也嚇到所有的人了。
從那以後,我覺得傳統的祭祀活動如果改良一下,去掉點香蠟紙燭和放鞭炮的環節,改成環保祭祀,擺放鮮花祭奠,這樣就更合適了。
-
11 # 秋葉丹楓
傳統的清明祭掃,是追念先人最好的儀式,思來處,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紀念他們,感恩他們對我們的愛,斯人已逝,但愛仍在,與天不老。
雖然天人永隔,但至親之人永在心間,他們的音容笑貌,思之,淚潸然,唯有黯然神傷。
清明祭掃,與先人另外一種形式的相聚,以解思念之情,又一年青草綠,他們與我們的別離之路又遠了一段距離,紀念親人,思念他們,心中珍藏著他們對我們的愛,在這一天與他們在心底傾訴。
清明,它的含義非凡,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假期,它是中華民族不忘祖,謹傳承的一個重要儀式。祭祖,我們才知來處,祭祖,我們才帶好後代,不愧先祖。
-
12 # 早春記憶
不贊同。我覺得應該改變這種焚香燒紙的習俗!這是因為,每到清明時節,都有火災發生,造成嚴重後果!
我認為,對於去世的先人、先烈們進行追思和緬懷也本是無可厚非,只是應該採取安全的、衛生環保的、有一定意義的方式才行。比如對於烈士陵園的公墓,可以組織各種團體進行集體紀念活動,可以向烈士們鞠躬默哀、放置鮮花等以表敬意。作為個人來說,我覺得也應該提倡這樣做。
清明節就要來到,希望大家都要文明祭掃,一定注意防火!
-
13 # 老馬奮蹄
當然贊同,有這樣一個日子為已故親人掃墓追思,對於生者是一種鞭策對於死者是一種緬懷,讓生者明白傳承的意義以及對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原本是一個優傷而凝重的節日,但絕大部分掃墓者早己脫離了原本的意義,把掃墓變成攀比的場所,每逢清明節各種豪車竟相回鄉以博眼球,大肆燃放煙花爆竹,彷彿在那麼一瞬間把所有的光環都套在自己身上,乃至於在先輩的墓前嘻笑連連,吐雲吐霧間感受那種從未有過的愜意。至於故人在世時的功績與訓言無人提及,更為滑稽的竟有人為已故父親送來紙疊小三和紙疊豪車。
掃墓結束後的酒宴和宴席後的K歌更是不可或缺。這難得的休閒一定要鬧的風風光光熱熱鬧鬧。清明便成了部分人盼望的狂歡節日。
清明,早己變味,傳統文化的丟失是根本,一味崇尚的經濟繁榮讓我們傳統的價值觀遭受重創,我們是富起來的一代又是迷茫的一代。物質生活的豐足讓我們變得愈發貪婪,無止境的索取讓我們變得冷血。
清明節的異變應當警醒。傳統的迴歸迫在眉睫。
-
14 # 魏菲娘娘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個人理解,清明節是溫暖的,我們不曾忘記,我們只是在特定的時間裡去懷念那些親人,你已經離開卻又一直都在!愛與孝的傳承,是中國人傳統文化特色其中的一種,是人之根本,猶如建築之根基。根基深厚才有建築之宏偉。而人之孝道則使其具有靈魂!清明掃墓是完全贊同的,但是祭掃方式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進行和對待!
-
15 # 馬火蟻
我贊同傳統的清明祭掃活動。
一、這不是迷信活動,這是人們對先祖寄託哀思的形式。儒家說“事死者如事生”,生活在中華文化圈的人們普遍接受了這個觀點並一直踐行。有人說中華文明一直不間斷根源就在於中國人的祖先崇拜。
二、這是人們追夢的起點,是人們奮鬥的不竭動力,每年清明祭掃也是人們拼搏路上的加油站!春節,奮鬥在外的遊子回家與家人團聚;清明祭掃要把一年來的奮鬥情況“勿忘告乃翁”,在外出生的人此時也完成認祖歸宗的心願。
三、祭祀祖先、認祖歸宗、光宗耀祖等觀念己深入人們骨隨,即使不在清明祭祀人們也會安排合適的時間完成祭祀活動。那樣倒不如讓人們傳承傳統一一都在清明完成祭掃,共同的活動,共同的感情寄託,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讓逝者安息,讓活著的人明白為什麼而活!
-
16 # 簡單OK美
這兩天的新聞讓人悲痛,19名年輕的生命被大火吞噬了,每年清明時節都出現同樣的災難,現在西昌大火仍在燃燒
-
17 # 傷心的丸子
清明是中國傳統節日,每年大概陽曆4月5日為清明。
古時,人們通常是一個家族在一起生活,通常一個家族逝去的先人都埋在一起,後人去祭祀時,可以透過這種儀式表達對先人對長輩的尊敬,從精神上來說,可以表達對先人的懷念、追思,從現實來說有利於加強家族凝聚力。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流動性增強,宗族聚居式生活可能很少了。但清明祭祀應當繼續存在。中國古代王朝“以孝治國”,晚輩對長輩的孝順,是維繫家庭和諧、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前提,到了今天,孝,對於個人,對於家庭及社會依然有重要意義。
我是90後,身邊的年輕人已經很少去上墳祭祀祖先了,也不再注重過去一個家族的歷史變遷,因為人們都在天南海北打拼,親戚之間的情感也逐漸淡漠了。
透過清明這一節日,可以讓人們在祭祀祖先的同時,又聯絡後人的情感,我贊成過清明。
-
18 # 臨門兒半腳
對於我們這代80、90後來說,對於清明的所有印象,就是爸爸媽媽在煙熏火燎的墓地哭著他們的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然後就是清明假期了。
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怕這種祭拜,因為爸媽會帶著我,可我都完全沒有見過太姥、太爺,更別提有什麼感情了。但我爸媽就會說:你哭啊!你怎麼不哭呢?別人都哭你不哭就是不孝啊! 我通常都會一臉懵。
長大以後爺爺和姥爺去世,清明節如果有機會跟父母去祭拜,每次回來他們都很傷心。 這種情緒我非常能理解,因為那是他們的爸爸媽媽和媽媽啊。每次一想到如果以後自己的父母去世,我肯定也是非常難以接受。
朋友當中,有一些失去父母的,我也問過他們關於這方面的問題。當然無論時間過去多久,失去親人的痛苦永遠不會被遺忘,在某一個節點,都會狠狠的提醒你。比如突然吃到類似媽媽包的餃子的味道,看見爸爸親手給孫子做的撥浪鼓,他們都會落淚。但他們已經不會特意回去故鄉祭拜了,也不燒什麼紙糊的房子彩電大冰箱,只會家人團聚吃一頓飯,心裡唸叨著:爸爸媽媽,好想你們吶。
相比一直懷念過去,珍惜身邊人才是最最要緊的,如果大搞特搞某種形式,那根本不是真的懷念,只是給別人看的一場秀。
我們這波人,對於以後自己面對的死亡,大部分都會說:不用買墓地,燒了直接撒大海里,或者埋在樹下,器官該捐的都捐了。
-
19 # HY101374
(有很多兒女不會記得父母的生日,但是,父母永遠都記著兒女的生日。)我首先是贊同。如果你連自己逝去的親人都忘記了,你還談什麼對他人的感情和愛心,你更沒有資格談那些逝去的英烈與愛國了。我可以根據陵園要求文明祭典。
-
20 # 修道之謂教
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講:
第一,傳統的清明祭掃通常有幾個專案,清掃墓園,擺放供品(水果、酒、食物等)、焚香、燒紙、磕頭或者鞠躬。這就是我們國家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清明祭掃”,這種對故去的親人緬懷的方式即是傳統,又是習俗,更是情感。
但是,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們更願意接受符合時代特徵的、新的祭掃方式,過去那種供品、食物,燒紙等逐漸退出祭掃活動。
第二,個人以為,可以參考以下方式:一,清明有條件的一定要到墓園祭掃,實在安排不開,也要在這一天吃素,全家人一起聊聊故去的親人,以示懷念;二,祭掃時準備鮮花,一炷香,獻花、焚香,乾淨,文明,不破壞環境;三,有能力的,也可以撰寫祭文,在祭掃時誦讀,以告慰親人。
回覆列表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1][2][3][4]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