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8
回覆列表
  • 1 # 宏源品文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詞的意義,我們就能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了。第一是物極必反的含義,第二是什麼叫中庸思想,第三是兩者之間有沒有交集。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物極必反

    物極必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事物發展到極端,會向相反方向轉化,出自《呂氏春秋·博志》。可以看出,物極必反是形容事物發展的一個過程,從開始到中間、再到頂端、最後從頂端回到低端;就像今天坐過山車一樣。

    二、《中庸》的思想

    《中庸》儒家經典之一,其論述了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著作,《中庸》其內容大多是涉及到為人處世、德行標準及學習方式等方面。所謂中庸,就是中和之道,把天道和人道兩者中和,其思想認為用中和之道去處理事物和問題、對於對待極端的事物和狀態,要隨時保持平和、趨於平穩。用今天的詞形容就是做事要穩重、做人要沉穩。

    三、二者有無交集

    從上述分析來看,可以的出結論,那就是物極必反不符合中庸的思想。因為物極必反是一個從正方向轉變為反方向的過程,而中庸思想追求的是事物之間的調和,不會有極端情況的出現。

  • 2 # 雅趣邢軍談古道今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出自 呂氏春秋 。這部書是呂不韋組織他的門客,各種人才各種思想流派編的書。涵蓋儒家道家法家。。。。。這句物極必反,顯然屬於道家的思想。

    中庸之道,來自儒家的孔子。論語裡有記載。和物極必反,不是一個思想流派。

    最後說句,他們雖然對一個事物,看法不同,但都是咱們國家的文化底蘊。兼收幷蓄,百家爭鳴,就是中華文化能延續到今天的一個主要原因。

  • 3 # 小母指風水師

    物極必反的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超過了這個限制,就會向相反的方面發展,好事變壞事。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不討好這邊,也不背叛那邊,做箇中間人,儘量將事情化解完美。

  • 4 # 蘆山竹老土

    唯有中庸,才能正確認知物極必反這個問題的實質。我們認知上最大的問題極必返和中庸的關係,它們是密不可分的。物極必反是運動的規律,中庸是觀察物極必反的所站的正確立埸。唯有中庸,才能認知物極必反。物極必反是宇宙萬物生存之道。它是整體宇宙的運動形式而決定的。甃體上作圍繞宇宙無形的中心的大圓運動,邊得邊舍,生生不息,在不變的方向上,過一百八十度後的圓的中點,方向由向前變為向後的反方向,完成一個週期後,又由終而進入下一週期的始。永無止境。中庸是我們面對物極必反時,我們站的位置和方向,身後是歷史,身前是未來是絕對不可改變的。我所作結論是符合中庸思想的。

  • 5 # A醒目001

    物極必反指的是一樣事物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反其道而行,中庸之道要是達到一定的“中”是不是也會反其道呢?這是值得深思的。中庸之道的重點在於不偏不倚,適度而行。但是這種適度達到一定的極致。那麼它就不是中庸之道了,也就是物反了。兩者皆有想通,相近。不能說誰符合誰。

  • 6 # 趙日金141

    物極必反,意思為,物到了極端必然走向反面。

    中庸,《中庸》裡孔子的意思,善與惡,兩端,隱惡而揚善。

    “物極必反”與“中庸”意思完全不同。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顯然,執善與惡兩端,用其中的“善”,不是用善與惡的中間。“擇乎中庸,得一善”,顯然,不是選擇善與惡的中間,而是選中“善”、擇中“善”。

    解釋《中庸》一書的書,多的可以把《中庸》淹沒,玄之又玄,皆不得要領。中庸,不是在善與惡之間搞折中,調和,而是選中善。

  • 7 # 養生男人699

    何謂中庸,中之用也,中而止也,中庸即零界點也,至中而和,過中而反(返),中即極也,無中(無極)生有,有中(有極)化無,故曰守中而止,無太過亦無不及,是謂止於至善也即中庸之道也,寧守不足而不可太過,過者則反中庸也,故中庸者,人之道,常損不足而奉有餘也,損之而益也,故益之而常損也,不知損之而益者不知止而返也,滿則溢必洩之,驕必枉故制之,高則下必返之,出必入而歸之,入必出而利之,升已而降,降己而升,氣之交變也,故天之道,損有餘(過)而補不足者,是謂守中也,物極必反(返)就是為了守中而不失中,反(返)者道之動也,弱(不足)者道之用也,故孔子曰庸,中庸而反中庸,老子曰為,無為而無不為,釋子曰法,非法而非非法,科學曰肯定,否定而否定之否定,皆物極必反(返本還源)之道之理也,豈能不符合,物不及而生,過則死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損不足),或益之而損(損有餘)也,

  • 8 # 亮夫0422

    物極必反和中庸之道,是兩個不同的理念。

    萬事萬物,總有個度,自然科學稱之為臨界點,若超過此點,

    必然朝反方向轉換。中庸之道,從哲學的觀點,是調整、和諧丶

    平衡、採取溫和的理念。

  • 9 # 問道黃老

    不是中庸是否符合物極必反,恰恰應該是中庸要適應物極必反的客觀規律。

    而中庸之道,是名正言順的副生物,言行舉止都要考慮一個合適的位置,不偏激,情慾發而能制,制而恰到好處,此為中庸。

    兩相比較,物極必反是客觀規律,就像天有四時,夏雨冬雪一樣不可逆轉。而中庸卻是一種主觀情志和自控能力,它只能適應物極必反的規律要求,才能真正做到中庸之道。

  • 10 # 夜來風雨聲40

    物極必反是中庸思想的一個說明,是為了說明中庸思想的正確。為什麼物極必反?是為了回到中庸,因為中庸之道才是可行之道。

    中庸之道在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方面有積極的意義。但中庸之道不究竟不徹底。在中庸思想影響下,皇家“允執闕中”“執兩用中”,官僚斷案便是各打50大板,“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民間判事就是和稀泥,搞息事寧人,投機分子騎牆而望兩端,“難得糊塗”成為許多人的生活信條。所以中國近代沒有發生科技革命,清王朝的改革半道而終止。“五四運動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才因此走上了圖治圖強的道路。

    中庸之道作為儒家的根本道義,是需要批判的。追求科學,追求真理,追求人的崇高目的,才是民族未來的希望。

  • 11 # 智邦001

    物極必反和中庸之道是物質和精神、宏觀和微觀的“處世”的態度或者方法,主要表現為對“處世”“度”的一個把握上,稱之為“適度”又為“適可而止”,個人理解為兩個方面。

  • 12 # 馬到成功9816

    物極必反是解釋的現象與道理同在,而中庸講的只是道理,比如說現象,任何動物植物,從生到死,這個現象就是物極必反,道理也同,而中庸在這個現象面前它就中庸不了,它只能在一些事情上中庸。

  • 13 # 小武飛

    提法有些邏輯偏差,但中庸與物極必反是有關聯的。

    首先物極必反是一種看待事物(包括自己)發展的觀念,時髦的詞叫:世界觀。

    其次中庸之道是一種對待自我的行為約束,它要求自身言行舉止適當,不失分寸。它是個人對自己的要求,是群體對自身成員的要求,像和稀泥這種事情就不是什麼中庸,法官在其位,謀其職,而不是讓自己的行為規範,凌駕於職業行為規範之上。這是一種對中庸的誤解。

    秉持著物極必反的世界觀看待事物,比較容易理解外部的發展趨勢;如果是,特別是看待自身的處境,發展趨勢,人們堅持中庸之道更有益於自身的利益和發展,要麼避免物極必反,要麼利用物極必反。

    最後一次強調:只有要求自己的中庸之道。沒有要求利益衝突和矛盾雙方的中庸之道,那是調解,那是外交,那是責任分攤。作為第三方,我們提倡雙方從中庸之道出發,尋找自己的最佳位置和利益,但對第三方而言,沒有中庸之道。

  • 14 # 東來閣公爺

    是天道自然法則。登山到頂,上不了天,只能下來,背運到底,落到溝底,入不了地,只能向上,這是冥冥之中上天按排的自然法則,為人在世時間有限,不說絕話,不辦絕事,物極必反是自然規律。

  • 15 # 無名草2020

    物極必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中庸則是

    不偏不倚,兩邊不著,取其中間。與物

    極必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16 # 天山雪蓮開滿山

    中庸,恰到好處。

    物極必反,把握事物的度,不至於事得其反。

    二者,有大同又有小異。

  • 17 # 追夢讀書人

    “物極必反”這個詞出自於《呂氏春秋》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的一個人文思想與社會經驗總結。與《周易》中的陰陽變化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周易》中將事物分為陰陽兩個屬性,陽至極,必轉為陰,同理陰至極,必轉為陽。而一陰一陽的平衡點就是《中庸》中的“中”,也是“仁”,是“太極”。所以這兩者相通。

    帆只揚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穩。如韓信以勇備震主被擒,陸機以才名冠世見殺,霍光敗於權勢逼君,石崇死於財賦敵國,皆以十分取敗者也。康節雲:“飲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離披。”旨哉言乎!

    ――《菜根譚》

    韓信以勇備震主被擒,陸機以才名冠世見殺,霍光敗於權勢逼君,石崇死於財賦敵國"講的是四個歷史典故,透過韓信、陸績、霍光、石崇四人知進不知退的故事告訴我們"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理。"皆以十分取敗者也"其實說的就是"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也就是物壯則老、物極必反。

    康節雲:飲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離披。"易學名家邵雍邵康節說,喝酒喝正好,小醉為宜,不要喝的酩酊大醉,反倒不美;看花當看花豔時,莫待花敗碾做泥。恰好時,方為正好,中、正,不偏不倚就是最好。

    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即為“中”“正”,做事取十分就會“物極必反”,老祖宗的智慧已經默默流傳至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潛意識裡,在做事與做人時堅守“中庸”(中用),才能不“否極泰來,物極必反”招致自身的失敗。

  • 18 # 行塵

    中庸思想核心在於分寸的把握,所謂適可而止,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恰如其分。

    做人做事把握不好分寸,難以立身。

    器工招損,事過成患,人極多殃。

    自古紅顏多薄命,

    自古才大難為用,

    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物極必反符合中庸之道。

  • 19 # 大維徐峰

    上到頂處易跌下,

    左到絕壁成右崖。

    不如居中求安福,

    中庸之處多瀟灑。

  • 20 # 天澤1967

    “物極必反”,無論是作為對事物現象的客觀描述,還是作為對事物規律的哲學認識,怎麼看都和“中庸思想”以人為主體的恪守“中道”,追求人格和行為完美的修身之道和行為準則分屬兩個不同範疇。

    但是認識到物極必反,卻對遵從中庸思想有指導意義。

    追求和遵循中庸之道,不可拘泥於細枝末節、恪守成規,要有開放包容的胸懷,有時也要有霹靂雷霆的手段,否則就會物極必反。

    遵守“中庸”大道之人,需不斷人為修正和把控事物的發展程序,或有意使事物加速走向極端,或緩解事物發展到極端,靈活運用物極必反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