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8
回覆列表
  • 1 # 晉恆風水

    詩,又稱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廣義的詩,是一切藝術(包括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的統稱,是自然美、藝術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詞,是人類觀照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人的靈魂逃逸現實後的棲息方式。

    狹義的詩,就是從巴比倫英雄史詩《吉爾伽美什》以來,尤其是中國的《詩經》和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以來,幾千年一直被創作、傳播和鑑賞著的,在中國近代以前一直被奉為文學正宗的那種文體。

    詩是詩人對現實觀念或世俗理念的不認同而感發的憤怒和不滿。無論是離騷體、古詩體、近代詩還是現代詩都不過是詩的一種形式。最優美之處在於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來閃現出詩的時代光環。

    詩並不是只在詩裡,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學樣式和藝術類型的共同質素。所以,詩是一種普遍的藝術,甚至是超過藝術疆界的藝術。

  • 2 # 做個山神

    我覺得詩的妙處無法傳授於人。

    我也完全不知道這句詩好的地方到底在哪裡,即使被告知這句詩哪裡寫得好,不明白的地方仍然還是不明白。因為理解詩是感性問題。只有感同身受才會明白。

    如同現在疫情影響下,日本的親中派寄物資時寫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很曾是兩鄉。”感觸頗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深感體會!需要自己去共情理解。

  • 3 # wqf風雨同舟

    詩是一種文學形式,一種文學載體!

    詩需要用凝鍊的語言,充沛的感情以及豐富的意向來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的精神世界!

    艾青說:詩是人類向未開寄發的資訊!

    詩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嚮往,對生活的抒懷!詩是感情的寄託,它承載著我們的歡樂和痛苦!給我們帶來希望個啟發!

  • 4 # 夢緣甘說

    什麼是詩?詩乃心聲。詩乃心中塊壘,詩乃感情的符號,詩乃一種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之物。

    人,為什麼要寫詩?為了傾訴,為了發洩,為了詠志,為了抒懷。所謂人有七情六慾——窈窕淑女,誰不愛之?愛慕之情,心難抑之;求之不得,心傷不已;得而復失,悔恨交之;苦情不訴,生不如死。所謂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安能老死蝸居——胸懷大志,志難酬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發悲歌,心難平之;歌以詠志,壯心不已;蓄勢待發,時運轉之;得意忘形,飄飄然也;若發浩歌,胸意盡之;幡然悔悟,前路遠之。可見,寫詩乃是一個拯救自己,勉勵自己,完善自己的修身過程。

    什麼是詩人?凡本著修身這一真義寫詩的,都可叫詩人。而以此進身後轉而關注詩的衍生物的則可改稱為“詩作者”,而非“詩人”!

    什麼是詩的高度?詩人只管精心篩選感情符號,準確無誤地表達瞬時的心理感受。至於詩的昇華,早已與詩人無關。真正的好詩,是歲月淘出來的;所謂的好詩,是評者評出來的。

    什麼是詩的方向?詩應該有深刻的含義,但必須以最淺鮮的語言作為載體。首先讓人讀明白,至於再讀能讀出什麼來,那就要看讀者的閱歷與文學素養了。“文字障”決不是詩!

  • 5 # 一康君寫作新語

    一、詩是什麼?

    詩,又稱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鍊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詩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另外,《詩》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詩經》的本名(西漢時期《詩》被命名為《詩經》。

    二、詩歌承載著什麼?

    詩歌承載著詩的感情、形象、思想、意象。

    詩歌的內容。詩來源於生活。詩是生活大海的閃光。把詩與生活隔開,就無法認識詩的內容本質。"詩的範圍是全部的生活和自然;詩人觀照森羅永珍,他的觀照是如同思想家對這些森羅永珍的概念一樣多方面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詩的歌唱。詩的領域象生活一樣廣闊無垠。由於詩不是敘述生活而是歌唱生活,感情就是詩的主要內容,抒情美是詩的內容本質。感情要有所依。形象,使感情具象化、可感化。所以形象也是詩的內容的組成部分。詩是最富於哲理意味的文學樣式,它是文學領域中最"講理"的品種。感情來源於思想。思想同樣也是詩的內容的組成部分。情、形、理的統一,構成詩的內容。

    (一)詩歌感情

    感情的真實性。所謂真實,就是不說假話。詩總是樂於傾吐隱秘在自己胸中的悲歡。圓滑與世故都不應當是詩的品質。感情的真實還有一個廣闊領域。詩中除詩人以外的任務形象的感情也必須是真實的。

    感情的獨立性。真實的感情總是具體的、獨特的。它是獨立的不是缺乏個性的。感情的獨立性是感情的真實性的體現於延伸,是感性的外裝和標誌。感情的獨立性使詩和讀者的心靈發生聯絡,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對讀者變得親近。感情的獨立性表現在善於發現"異":能言人之未言;長於發現"異":善言人之難言。

    (二)詩歌的形象

    透過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也是藝術的基本規律。詩歌唱生活,也是形象地歌唱生活。在絕大多數詩歌中,主要形象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除了抒情主人公形象,詩歌一般獨有景物形象。

    (三)詩歌的思想

    詩應當富於哲理。詩歌的思想內涵要超出時代"思想的平均分數",要高於時代"朦朧的火星",對人生有更深理解,對時代有更深評價。詩歌的思想富有哲理性,不同於哲學的思想:詩歌的思想是感情晶體。詩歌的思想是形象晶體。詩歌的思想是機智語言的晶體。意象是詩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作為一門語言藝術,詩一般不會通篇以抽象語言直接表達抽象的情思,而要藉助意象表達。

    (四)詩歌的意象

    什麼是意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融匯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譬如寫一首愛情詩,詩人不止會說:"我好想你呀!""我想死你了!""我對你的愛永遠都不會改變!""我活一天就會想你一天呀!"而會以飽蘊深情的意象,做委婉的表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我對你的思念,就像春蠶吐絲,至死不渝呀!因為得不到你的愛,我傷心落淚,就像燃燒的蠟燭,生命一息尚存,淚流就一息不止呢!情絲無盡的蠶,淚流不止的燭,就是詩中藉以寄託情思的意象。詩要表現的,是詩人的主觀世界和詩人所面對的客觀世界。在主觀世界一方,詩要表現的主要是情思和美,即詩人對世界和人生的情感體驗、思想穎悟以及審美感受。客觀世界要求於詩的,則是敘事和狀物,敘社會之事,狀自然之物。其所狀之物、所敘之事,往往也作為意象,藉以寄寓主觀的情思及美感。

    希望大家多瞭解詩歌的相關知識,掌握詩歌的特點!但願你的生活不僅只有眼前的苟且,還可以有詩和遠方!

    祝詩意生活,永遠溫暖相伴!

  • 6 # 曹鏡明

    詩是什麼?朱光潛在《詩論》中談到:“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

    筆者深以為然,並作出如下分析:

    從歷史和考古學來分析:詩是最早以文字為形式的藝術種類,尤其是在初民時代,詩更像是一種形式,將人類遇到值得留傳的人物事蹟或是學問經驗,以詩的形式寫下來,其中帶有藝術性質的文字,如原始歌謠,隨著人類文明的演變,最終發展成詩歌;

    上述觀點是,目前全世界學界共同認可的基本理念;

    然而在詩的具體演變、創作上,由於地域文化的影響,產生了一定分歧;

    首先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

    《詩丶大序》(亦稱《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其中,朱熹在《詩序》中也有進行補充:人生來就有情感,有情感便需要表達,有表達就有詩歌,最恰當的語言節奏和內在節奏,是最自然的下意識行為;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

    簡而言之,詩是人情感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

    其次是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文化:

    古希臘人將詩定義為“模仿的藝術”,其中“模仿”的物件可以是心理活動,也可以是自然現象,類似於“雕塑”“繪畫”類的“再現”藝術,最主要的功用也是“再現”外界事物的印象;後經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以“心理學”的角度進行重新分析:

    事物本身縱然也許看起來令人產生不快,用最寫實的方法將它們再現於藝術,確實是我們高興的看到……

    簡而言之,詩的起源主要在於人類模仿的本能和求知所生的快樂;

    綜述,詩無非就是“表現”內在的情感,或是“再現”外來的印象的一種以“文字”為藝術的表現形式;

    詩承載著什麼?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裡講到:文學(詩,詩是最早的文學形式,研究初民時代的文學便是在研究原始詩歌)的起源就是有東西需要表達;而詩所承載的就是這個需要表達的東西;

    上述內容中,筆者已經談到詩是什麼,怎麼來的,那麼由此推論出詩所承載的是什麼的時候,也便顯而易見;既然“詩”是人類有東西需要表達,“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那麼“詩”所承載的也無非就是“想要表達的人生世相的返照”;從絕對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其實人是一種應激生物,生活在客觀的世界之中,尤其是人的精神活動;甚至部分偏激的研究者提出:如若沒有外界的刺激,那麼人類將如同行屍走肉,雖然現今看來有些偏頗,但道理已經很明顯了;

    現在需要仔細探討的是如何“返照”?

    每個人對於世界、種族、文化而言,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各自經歷著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相對應的也產生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這也就是人的“獨一性”,正是這個“獨一性”,意味著我們每個人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千奇百怪,投入的深度也是不盡相同,由此收穫到的東西(也就是觀照的過程)因人而異;

    綜述,詩所承載的就是“你是如何對待世界,世界是如何對待你”的結果,也是自己在這世界走一遭的最直接、有力證據;

  • 7 # 江山js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

    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詩歌有豐富的感情與想象。

    3、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4、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 8 # 鄰湖堂

    詩是人生。詩賦予人們無限的想象,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嚮往與苦難,快樂與痛苦,而詩正是驗證人生中各種心境的寫照。雖然你不會寫詩,但總會有詩人在詩詞中描述著你的心境。所以讀詩會使人充滿渴望,不讀詩也會有詩中的生活。詩是人生一生相隨!

  • 9 # 白溪釣客

    【詩為心聲】詩言志,它承載了歲月

    落葉遍山丘,登高望遠洲。

    佳時宜酌酒,好景正經秋。

    醉弄黃花瘦,斜依綠竹幽。

    意逐閑雲去,西風滿閣樓。

    一一癸己重陽登閬中滕王閣遠眺2013年作

    昔時曾赴劍門遊,年少淸狂詩未留。

    山路崎嶇峰作劒,浮雲繚繞險中幽。

    小樓月夜松風遞,關閣千年蜀道悠。

    擬駐光陰成夢境,今宵把酒問東流。

    一一醉憶劒門之遊(閬水漁民白溪釣)

  • 10 # 未有暮色

    首先,詩是什麼?

    詩,在字義上,“詩”字的本義是“文學的一種體裁(言說心志、抒發情感的押韻文字)”,古籍中特指《詩經》,引申指“作詩(言說心志、抒發情感的押韻文字)”,又引申指“奉持,承繼”,又通“邿”,指“春秋時期國名”等。說文解字中寫到“詩,志也。從言,寺聲。書之切。”

    鄭康成《六藝論》:“詩,絃歌諷諭之聲也。”朱子曰:“風雅頌,聲樂部分之名。賦比興,則所以製作風雅頌之體也。”而《荀子·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了適合本民族語言的詩歌形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中最早的詩作於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

    到了戰國時期,在南方的楚國華夏族和百越族語言逐漸融合,其詩歌集《楚辭》突破了《詩經》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體現南方語言的特點。

    漢代時樂府詩形成。樂府詩是為了配音樂演唱的,相當於現代社會的歌詞。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三國時期以建安文學為代表的詩歌作品吸收了樂府詩的營養,為後來的格律更嚴謹的近體詩奠定了基礎。

    到了唐代,中國詩歌出現了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律詩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對仗都有規定。絕句的規定稍微鬆一些。

    另外,在宋代達到頂峰的詞也是詩歌的一種重要形式。詞的格式要依從一些固定的詞牌,以便於配以樂曲演唱。

    其次,詩的承載?

    1.情,詩源自生活,平凡且真實,承載了太多生活裡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思鄉情等等,卻唯獨沒有古希臘神話裡的人神之情。

    2.志,詩見證了人生、人性、人情,承載了詩人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沒有一種文學載體較詩更能言志。透過詩可以瞭解詩人生平,透過詩可以領會詩人志向,亦是透過詩來品味詩人精神。

    3.文化,詩是文化的載體。如果說西方詩歌與文學的源頭是《聖經》,那麼,中國文學的源頭就是《詩經》。《詩經》的精神氣質,就是中國文學的精神氣質。即便身處急躁、浮誇的現在,閒讀詩書,亦能感受中華文化的那份恬靜。

  • 11 # 黃河故人

    詩是一個民族靈魂深處最美妙的東西,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希望和未來。

    但是我們的詩和文學現在已經死了……

    有史以來,我們中國都是以文明古國的光輝形象被列國所稱頌,但是現在呢?除了談經濟地位、談GDP等,我們還剩下什麼呢?

    我還記得十幾年前的錢學森之問,可是到現在我們恐怕也已經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忘卻了吧?

    “我們中國為什麼培養不出自己的文學大師?

    為什麼培養不出一流的人才?”

    這讓人想想都後怕啊!

    或許就目前為止我們還能用‘我們肉體跑得太快,靈魂還沒跟上’來搪塞和敷衍,但是以後呢?

    難道我們若干年後要這樣告訴我們的子孫?

    ‘人活著就是為了錢,還是為了錢?’

    去年,就是2019年,山東大學發生了一件特別著名的事件,那就是所謂的‘幾陪事件’。

    丟人!恥辱!山東那是什麼地方?它可是孔夫子的家鄉。

    這類事件實在是多不勝數,這也算是所謂的盆滿缽滿罷!

    說了這麼多,我們該怎樣驗證中國“文學”已死呢?其實很簡單。

    在一個流行灌輸說教、口號空話、形式概念的氛圍裡,文學、文藝、文化甚而文明,正在迅即轉身離去。這並非危言聳聽,這不過折射出了一個淺顯現象 —— 文學永遠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總和,而不可能孤立存在。

    嗚呼!我們可能都生活在夢裡……

    ——小故3761

  • 12 # 徐夢建

    承載,指承受支撐物體。

      《詩·大雅·緜》“縮版以載” 唐 孔穎達 疏:“以繩束其版,版滿築訖,則升下於上,以相承載,作此宗廟。”

    那麼,詩能承載什麼呢?

    詩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透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詩最初指的是一切創造性文學作品。隨著文學的發展和文學形式的多樣化,詩專指所有形式的韻文,以和無韻的散文區別。但是散文詩和詩化小說的出現使這種區分變得模糊,表示這種嚴格的劃分已不再具有說服力,是否押韻成了散文與詩之間唯一明顯的界限。於是“詩”的概念又重新回到思辨性而非描述性的意義上,常用來指那些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工於修飾的精巧文學作品。

    一般說來,詩歌語言常見的有以下一些特點: (1)、清新。表現為語言新穎,不落俗套。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就是如此。 (2)、平淡。也稱質樸。表現為使用白描,不加修飾,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如畫一般的山村之夜在作者的筆下如此寧靜,如此祥和,而如此生動地展現出來。 (3)、絢麗。主要指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情思。如李商隱的《板橋曉別》:“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本來是一次生活中常見的離別,經過詩人那特有的奇幻絢麗的語言,便將現實與幻想融為體,創造出色彩繽紛的童話般的幻境。 (4)、含蓄。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如杜牧的《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詩人託事於物,以登樂遊原起興,說到望昭陵便戛然而止,不再多說一字,但他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懷,對自無所施展的悲憤,無不包括在內。 (5)、簡潔。指乾淨利落,言簡意賅。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十個字便將幽居的特點托出。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僅十個字即寫出了環境的清冷,鉤勒出空曠寥廓、幽寂冷漠的背景。而“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十個字突出垂釣老人孤獨傲岸,抗風斗雪的傲然之氣和不屈精神,把詩人雖在逆境之中,雖覺孤獨寂寞,但決不同流合汙的氣節展露無遺。這些作品均是簡潔的典型。

    詩本身就是一種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精神載體。

  • 13 # 飛魚蝸牛

    詩是人在特定的時間段或環境下,抒發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優美對稱的句子,極致精煉,字字斟酌,句句打磨,琅琅上口,是文學中最精煉的一種體裁。

    要說它承載了什麼?那就是生活。

    詩是大徹大悟,豁然開朗的人生寫照。

    詩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下酒菜餚。

    詩是困境求生,不屈不撓的仰天長嘯。

    詩是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的獨行孤傲。

    詩是雙喜臨門,賓朋滿座的洋洋自豪。

    詩是閉門修身,琴棋書畫的逍遙清高。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就喜歡偉人的人生大寫意,暢快淋漓,不拘小節。

    詩有古體詩和現代詩,自己的小作供大家欣賞,借景抒懷,略表心意。

    《夏日雨中小景》

    蟬鳴夏雨蛻金甲,

    蛙顫荷葉戲魚蝦。

    落紅無意隨波去,

    回望枝頭淚雨下。

    《傍晚的外夾河》

    夜幕降臨,

    海風溼冷地吹拂著樹林。

    夕陽也許怕冷,

    信手把天空點燃,

    不想變成了熊熊烈焰,

    瞬間燒紅了半邊天,

    外夾河的水也燒得通紅。

    夜幕闌珊,

    晚霞拖著長尾如煙般消散。

    華燈初上,

    夾河橋上燈光和水光輝映。

    遙望天空星光閃閃,

    俯視大地燈火璀璨。

    外夾河水悄悄從橋下流過,

    帶走了人間的繁華與喧囂。

    ——外夾河是福山的母親河,由大沽河和清洋河匯流入大海。

  • 14 # 唯我無我

    詩是情感的寄託,承載著歡樂和痛苦,帶給我們希望和啟發!詩又稱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文學體裁。

    不論是楚辭、漢賦、漢樂府、絕句、律詩還是唐詩、宋詞、元曲,都有明顯的格律特徵,以嚴格的區分於其它文體,而新詩是從自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便脫離了格律的限制,而直奔精神核心。

    一首好詩絕非詩韻所能範圍。並且由情意而發出的詩,完全是天然的,一定要承載著詩人的情感或思想,是否有所承載完全取決於詩人的自身創作,而讀者只是一種反饋而已。

  • 15 # 杜象應

    詩是什麼?沒有真實的定義,在古代,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為歌。

    詩,又稱詩歌。一般來說,語句上濃縮而精練,結構上具有跳躍起伏,同時又符合一定的節奏和韻律的一種文學體裁。

    總體來說,詩言志、言情,乃文學中的文學。所有的藝術領域中,詩無處不在。

    古人對詩的看法是這樣的。《毛詩序》曰:“詩之,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而嚴羽在《滄浪詩話》卻說:“詩者,吟詠性情也。”不過張舜民在《跋百之詩畫》中言及:“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凡此種種,無非是對詩的主觀評價,至今也沒有完全的統一說法。

    那麼“詩”,它承裁著什麼呢?

    關於詩,有點文化或愛見物生義等的人,常常順口溜幾句也是詩,雖然一時興起、不符合相關要求,但不能否定它存在詩的意義。所以說,詩言志、言情,是詩人用高度精練概括的詞演來表達對現實生活、世俗觀念、自然現象等有感而發的成文體裁。

    孔子的觀點,認為詩有四種作用即興、觀、群、怨,說明詩就是詩人對現實中存在的不滿或憤怒的表達。比如新國風詩派,它秉承“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理念及其傳統精神,抒寫詩人的切身感受。

    那麼如何作好“詩”呢?

    寫詩,不是簡單從事,須下一番苦功夫。情、形、理的統一,就構成了詩的內容,但詩有一定的定性要求,起碼要符合音節、聲調和韻腳註音的基本常識。因為它是詩人心靈上的文字圖片,沒有一定的成熟技巧是會表達不完整的。

    音調決定平仄,意象決定美感,簡約決定靈魂。一首好的詩,不僅言之有理,還要有思想深度便於人們廣泛傳頌的。詩言意象,也言事物,表現上主觀上情思美贊、客現上敘事狀物,有時也能相互融通使得表達的境界更高。

    現代人很喜歡詩,特別是對於感情方面尤其執著並熱心。比方戀人時男方對女孩子的情思,怎不能老是這麼說吧:“我好想你呀!”、“我愛你夜不能寐,活一時想一天了。”所以,若採用詩來表達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總之,詩言志抒情,它承載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包括哪些家國情思、愛恨離別以及大自然界所有一切都被它闡述了個清楚,無怪平“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

  • 16 # 名橓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是隻有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

    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特點與趨勢。

  • 17 # 一老沈一

    詩是什麼?

    按照現在的說法,詩,是一種文學體裁。

    在古代,就不這麼簡單了——詩,是歷史;是道德;是民風;是輿情;是頌歌;也是馬屁;或許還是什麼……。

    那麼,詩承載著什麼呢,大概能不言自明瞭。

    人類發明文字以前,已經有了歷史。

    不僅有了歷史,人類還有了歷史感——記錄歷史的衝動。

    靠什麼記錄——詩,是重要形式,這就是史詩。

    公元前3000年的“吉爾伽美什”,是美索不達米亞的敘事詩,這大約是世界最早的史詩。這一史詩,是用文字記錄的。

    古希臘的荷馬史詩,記述了公元前10世紀前後的傳說,經荷馬,應該還有其他人整理後,形成《伊利亞特》24卷,15693行;《奧德修記》24卷,12110行。口耳相傳幾百年,直到前605-前527年的雅典時期,才用文字記錄了下來。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據說有48000行;《摩河婆羅多》,20多萬行。亦靠口頭吟誦,流傳了數百年。

    古日耳曼人的《希爾德布蘭特之歌》,雖然不很長,但也口耳傳誦,留於後世。

    中國藏族的《格薩爾王傳》, 120多卷,100多萬行,2000多萬字,遠遠超過了世界幾大著名史詩的總和,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完全靠一代代歌手的演唱,幾百年後才載於文字。

    還有中國蒙古族的《江格爾》,也是同樣情況。

    《詩經》裡的《生民》《公劉》,亦為史詩。

    《不列顛百科全書》說:史詩“涉及重大的歷史、民族、宗教或傳說主題”。

    史詩,分為原始的英雄史詩和非原始的文學史詩。

    詩,不僅記載歷史、歌頌英雄,還展示給人們嚮往的人格。

    《尚書.堯典》說:“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詩言志”,不是說詩以抒志,而是講詩可令人情操高尚。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他說,讀《詩經》,能夠讓人去除歪思邪念。

    子又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他講,學了詩,就可以懂得各種情感,利於掌握事父事君的倫理,還能增長知識。

    知識從哪來?

    中國古代,有采詩之官,專門負責到各地民間蒐集歌謠,這就是現在仍在用的一個詞“採風”。

    《詩經》裡有《風》,也稱《國風》,收錄160篇,包括十五“國”。

    《周南》,是現山縣以南的汝、漢、長江一帶,河南湖北民歌。

    《召南》,是今河南西部、陝西南部和長江中上游一帶的民歌。

    《邶風》,是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帶民歌。

    《齊風》,是現山東臨淄一帶民歌。

    《魏風》,是今山西南部一帶民歌。

    總之,《國風》的詩,西起隴東,東至山東,南臨江漢,北抵河北。106篇詩,內容豐富,風格鮮明,含吐蹁躚,精彩紛呈。

    還以《詩經》為例。

    周王室采詩,不單隻為了解民風,更重要的,是掌握輿情。

    《召南. 甘棠》,據說因為西周召伯聽政於甘棠樹下,臣民用此三章疊詠之詩懷念他。

    《邶風. 燕燕》,是衛君深情送別遠嫁的姊妹而作。

    《鄭風. 清人》,諷刺鄭國將軍高客無能。

    《齊風.南山》,則揭露襄公與文姜兄妹苟且,魯桓公不敢管束妻子。

    等等。

    這些民間歌謠,大約同於明末“要吃糧,迎闖王”的一類,直接反映著一地的民意民情。

    當時的詩,有約一半是採集而來的,還有約一半是公卿大夫貢獻的。

    《國語.周語上》說:“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而後王斟酌焉。”

    這些公卿列士所獻之詩,不外諷諫和頌揚兩類。當然,後一類遠遠多於前一類。

    《大雅》中的《棫樸》《早麓》《下武》《假樂》《泂酌》《卷阿》等等,都是對宣王之前的周王歌功頌德的詩作。儘管文辭美豔,但也不乏馬屁成分。

    《大雅》的31首詩,應該全部出於公卿之手。

    中國古代的詩,都是用來演唱的。

    大概外國也不例外。古希臘最早的戲劇,就是一個人在臺上唱詩,後來發展到兩個人,對唱,還被看作是戲劇的一大進步。再後來,演員人數繼續增加。

    中國的古詩,肯定是唱。

    前面說到的《尚書.堯典》,帝舜任命一個叫“夔”的臣下,擔任掌管音樂的官員,教授“國子”,就是帝子和公卿之子。於是說了“詩言志”一大段話,核心意思是, 唱詩的內容,能使人受教感善;詩與歌的和諧旋律,既讓神和也讓人和。

    《詩經.周頌》裡的《清廟》《維天之命》《維清》,都是頌揚周文王的詩,後來成為祭祀文王必演唱的樂歌。

    《商頌.那》,是西周宋國君祭祀先祖成湯的樂歌。

    《論語.子罕》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孔子講,他從衛國回到魯國,就開始整理音樂,把《雅》《頌》各歸其類了。

    《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說,《關雎》的曲調,歡樂但不放蕩,憂愁又不哀傷。

    而且在當時,詩、禮、樂三者一體,是西周嚴格的社會層級的制度。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述而》)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論語.八佾》)

    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三家,祭完自己的祖先,演奏天子之歌《雍》,孔子怒不可遏,說,“諸侯們助祭,天子肅穆主祭”,這樣的音樂,三家祭祖怎麼配得上用呢?

    於是,他強烈呼籲要“克己復禮”。

    歸納一下——

    詩,確實是一種載體。

    但它承載的不僅是文學;還承載著歷史;承載著道德,甚至承載著政治;它還承載著廣義的文化,承載著民風民俗,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它承載著英雄,也承載著小人物;承載著對帝王的歌頌,也承載諸多的阿諛拍馬……。

    詩,從來都是歷史和社會的一面鏡子。

  • 18 # 痛點歷史

    詩大多是書法情感,或可以說是描述記憶情感,有些像日記。也可以作為歷史的佐證,描述千百年前的風景,古物等等。

  • 19 # 詞文江湖

    詩是彰顯人文情懷,表達文化底蘊,闡明價值觀念,宣揚時代精神的平臺、載體;它承載著歷史文化的厚重,時代變遷的悲鳴,歷史程序的吶喊,民族精神的最強音!

  • 20 # 菜菜每天一首詩

    詩來源於生活。詩是生活大海的閃光。把詩與生活隔開,就無法認識詩的內容本質。“詩的範圍是全部的生活和自然;詩人觀照森羅永珍,他的觀照是如同思想家對這些森羅永珍的概念一樣多方面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詩的歌唱。詩的領域象生活一樣廣闊無垠。由於詩不是敘述生活而是歌唱生活,感情就是詩的主要內容,抒情美是詩的內容本質。感情要有所依。形象,使感情具象化、可感化。所以形象也是詩的內容的組成部分。詩是最富於哲理意味的文學樣式,它是文學領域中最“講理”的品種。感情來源於思想。思想同樣也是詩的內容的組成部分。

    情、形、理的統一,構成詩的內容。

    詩歌形象透過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也是藝術的基本規律。詩歌唱生活,也是形象地歌唱生活。在絕大多數詩歌中,主要形象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除了抒情主人公形象,詩歌一般獨有景物形象。詩歌思想詩應當富於哲理。詩歌的思想內涵要超出時代“思想的平均分數”,要高於時代“朦朧的火星”,對人生有更深理解,對時代有更深評價。詩歌的思想富有哲理性,不同於哲學的思想:a.詩歌的思想是感情晶體。b. 詩歌的思想是形象晶體。c.詩歌的思想是機智語言的晶體。詩歌意象詩意象是詩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作為一門語言藝術,詩一般不會通篇以抽象語言直接表達抽象的情思,而要藉助意象表達。什麼是意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融匯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譬如寫一首愛情詩,詩人不止會說:“我好想你呀!”“我想死你了!”“我對你的愛永遠都不會改變!”“我活一天就會想你一天呀!”而會以飽蘊深情的意象,做委婉的表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我對你的思念,就像春蠶吐絲,至死不渝呀!因為得不到你的愛,我傷心落淚,就像燃燒的蠟燭,生命一息尚存,淚流就一息不止呢!情絲無盡的蠶,淚流不止的燭,就是詩中藉以寄託情思的意象。詩要表現的,是詩人的主觀世界和詩人所面對的客觀世界。在主觀世界一方,詩要表現的主要是情思和美,即詩人對世界和人生的情感體驗、思想穎悟以及審美感受。客觀世界要求於詩的,則是敘事和狀物,敘社會之事,狀自然之物。其所狀之物、所敘之事,往往也作為意象,藉以寄寓主觀的情思及美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一個場均25+15+3的新秀和球隊一個老將因為惡搞新秀起了衝突,球隊保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