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股市散淡人
-
22 # 丁元英股票投資筆記
既然基金經理那麼厲害,為什麼他(她)不自己辭職搞投資呢?那樣不是可以賺的更多嗎?想必也有不少的投資者有這樣的疑惑吧。
我們先來看看大家都是怎麼看的,這裡暱稱挑選了幾條大家普遍認為的觀點:
一、正如醫者不能自醫,關心則亂。很多人是說一套做一套,只有對別人才能下狠心。二、厲害的基金經理只是少數,大多數基金經理水平並不高,散戶的投資比不過團隊的全行業選股。三、基金經理是很厲害,但他們沒有足夠的本錢,所以只能給基金公司打工,替客戶理財。四、基金經理只是一份職業,透過這個職業可以獲得高收入,這樣才能替自己理財。上面有朋友說到了厲害的基金經理只是少數,而絕大多數的基金經理他們留在基金公司賺取工資是比自己單幹來得好,這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己沒有很強的投研能力,找份保底工作確實穩當,這是沒錯,但是那些年年得金牛獎,收益能力超強的基金經理為什麼也不離職單幹呢?既然能給別人打工賺錢,那為什麼不自立門戶為自己打工呢?
今天暱稱就這些問題和大家好好聊聊其中緣由。不知道各位沒有注意過一位基金經理手上到底管理著幾隻基金,而一隻基金又需要持有多少隻股票(債券)和其他標的物。這些基金究竟有多少個部門參與其中呢?
上圖就是一個基金公司的管理組織架構,而基金經理一般都是投研體系的,也就是上圖中的投資管理,或屬投資部,或屬研究部,又或者是二者的集合,屬於整個團隊中的一員。今天我們就不說其他部門發揮的作用了,就光光說說投研部就能知道為什麼基金經理很難單幹。
從上面的各大部門分工,我們可以知道基金經理不是在單打獨鬥的,他的背後是一整個團隊的運營。雖然我們常說主動型基金更多的是依靠基金經理,但是基金經理在決定買入某隻股票時可是需要對這家企業進行深入的調研和分析。
我們先來看看基金經理決定買賣一隻股票前需要做哪些工作。除了分析宏觀經濟,行業發展現狀,檢視公司經營理念,企業報表,注意IPO、增發、併購重組等突發資訊以外,還要了解上市公司的季報、半年報、年報,前往公司做實地調查。
如此之多的企業能夠全部交給基金經理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專業投資是一項具有規模效應和高度分化的工作,它並不是憑藉一己之力能夠完成的。
它與個人投資者最大的區別也就在於股票池。我們開啟基金持倉就能發現前十持倉,但一隻基金持有的股票可是少則數十隻,多則上百隻,而且每隻股票都要進行財報分析,電話調查,實地調研,缺一不可。這樣的股票數量一個基金經理可無法全部兼顧到,就算他每天研究2只個股,一隻基金的建倉少說也需要個把月的時間了,而股票市場瞬息萬變,相隔數月的結果早已不能再用,更不用說一家成熟的基金公司,旗下的調研團隊需要每年走訪數百家上市公司,加上實地、電話調研上千次了,所以即使單幹基金經理也需要找來一整隻團隊。
基金公司作為平臺的重要性。我們要知道有些投資標的是個人所無法參與的,它只有像基金公司這樣的金融機構才能進行投資,例如新股的網下申購,大額的折價定增,場外期權等等。
加上部分基金經理採用的交易策略對資金規模的要求可是不小。動則數千萬的股票買賣,數十億的股票投資,基金經理要想依靠自有資金來實行有效的交易策略來做到數十億資金才能達到條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高收入的吸引力。我們就做個簡單的對比,假如基金經理單幹,自有資金500萬,達到巴菲特的投資回報率,平均年化20%,也就是年入100萬。按基金公司常用的業績排名25%作為分界線,要是在基金公司裡,能夠做到年化收益20%的基金經理,其年終獎就已經超過400萬了。根據證券日報在2017年底的報道,基金經理的平均年薪169萬,也就是說只要基金經理待在基金公司裡就不會比出去單幹收入低。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不是也有一些優秀的基金經理離職搞私募很成功的嗎?這個的確是存在的,但那些不成功的更是佔了多數。因為我們往往是願意看到我們所願意看到的,媒體也願意報道大家所願意看的,這就形成了倖存者偏差,那些留在公募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是不會被報道的,而那些離職成功的則成為了媒體爭相報道的物件,這就讓人有了厲害的基金經理都“奔私”去了的偏見。
-
23 # 生活範007
基金經理那麼厲害,為什麼還打工?首先,我認為打工並不可恥,這打工無非分為兩種,為別人打工和為自己打工。其次,不是所有的基金經理都具備為自己打工的能力。基金賺錢效益是團隊協作的結果,如果讓一個經理單打獨鬥,可能賺錢效應並不那麼明顯。
基金公司的投研團隊
A股有3000多隻股票,如果基金經理每天研究2只個股,需要四五年的時間才能研究完。基金公司的投資規模大,在投資前會進行實地調研,與管理層進行訪談, 深入瞭解公司運營狀況。
基金公司有明確的專業分工的,研究、投資決策、交易等都有專業的人士負責,強大的投研平臺支援是基金出業績、並持續出業績的關鍵。證券市場中入市資金越多,承受的風險就越大,為了儘可能降低風險,基金公司在投資過程中會進行合理的投資組合。基金公司龐大的資金、專業化的管理和多方位的市場研究,為建立有效的投資組合提供了保障。
基金公司的資金優勢
基金公司的投資金額大可以購買萬得和券商的服務,輔助投資決策,更快更準確把握資訊,做最精準的投資決策。如果基金經理為自己打工,個人資金500萬算多了吧?如果各類輔助工具的價格5萬(為方便計算而假設的值),佔總資產的1%。如果是基金公司購買,基金公司資金50億,那這個輔助工具的成本僅佔0.001%,非常非常小,幾乎可以忽略。
基金在2億以下都要謹慎投資,可能面臨清盤風險。根據我國基金法規,在開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後的存續期內,若連續60日基金資產淨值值低於5000萬元,或者連續60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達不到100人的,則基金管理人在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後有權宣佈該基金終止。基金的規模大,配置證券的同時,可配置一些安全性高流動性強的貨幣市場工具,比如期限小於一年的短期國庫劵、政府公債、大額的可轉讓定期存單等。這類是針對大資金量的投資者開發的,個人投資者無法運用這些工具。
基金公司的社會屬性
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基金管理費,高收益與基金經理的工資無直接關係。基金經理為基金公司打工能得到穩定地工資收入,還沒有風險,做的好的話還有額外獎勵。根據證券日報在2017年底的報道,基金經理的平均年薪達169萬,基金經理所管理的資金規模大使得自己的工資收益高。
公募基金面對的是廣大的投資者,能力出眾的,收益高的基金經理能得到眾多投資者的認可,得到更好的工作機會,而給自己管理資金,終使業績做得再好,也只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能帶來榮譽。
-
24 # 紅藍白鬱金香按照行內的說法,基金是選擇超越牛熊的好公司,而不是擇時的。基金法等相關制度也規定了最低倉位,限制基金擇時。
基金公司一般掌管少則幾十億,多則上千億的資金,不可能就選擇一兩家公司,而是要建立股票池。
基金經理不辭職輕易創業的原因如下:
1、團隊作戰
建立龐大的股票池工作量相當大,不僅需要研究研究報告,還需要實地調研。這不是基金經理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必須倚仗團隊運作。
2、實戰經驗
選股重於擇時,不需要很高的交易技巧,基金經理也無從獲得江湖的實戰經驗!
3、收入高低
由於管理的資金量很大,基金公司無需激進的交易就能獲得較高的絕對收入。例如100億的股票型基金每年可獲得1.5%,即1.5億的收入。
如果基金經理自己單幹,較少的資金量無法充分地分散投資,也無法獲得較高的絕對收入。
例如就按照基金公司的運作風格,兩百萬年一年賺20%,才40萬,還不如原來的百萬年薪。
4、基金公司力捧
離開了平臺就泯然眾人矣。
最典型的就是王亞偉,華夏基金其他幾隻基金為其抬轎子!
前幾年,不少基金經理‘公轉私’,投身私募江湖,大多銷聲匿跡。這幾年風向變了,不少優秀的私募基金開始改組成公募基金,並且獲得證監會批准。
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在制度上有許多特權,也更容易受到公眾的認可,這是‘私轉公’的主要原因!
-
25 # long2008hc
基金經理人那麼厲害為什麼還打工?
演義中諸葛亮那麼厲害,為什麼幫劉備打工?
封神榜姜子牙那麼厲害,為什麼不單幹?
經理人再厲害,他也需要平臺,術業有專攻,經理人多數有特定領域專長,如果單幹,會分散注意力,大大幹擾經理人的判斷和操作。好比很多技術骨感,他們為何不獨立?
回覆列表
我們先來看看大家都是怎麼看的,這裡暱稱挑選了幾條大家普遍認為的觀點:
一、正如醫者不能自醫,關心則亂。很多人是說一套做一套,只有對別人才能下狠心。二、厲害的基金經理只是少數,大多數基金經理水平並不高,散戶的投資比不過團隊的全行業選股。三、基金經理是很厲害,但他們沒有足夠的本錢,所以只能給基金公司打工,替客戶理財。四、基金經理只是一份職業,透過這個職業可以獲得高收入,這樣才能替自己理財。上面有朋友說到了厲害的基金經理只是少數,而絕大多數的基金經理他們留在基金公司賺取工資是比自己單幹來得好,這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己沒有很強的投研能力,找份保底工作確實穩當,這是沒錯,但是那些年年得金牛獎,收益能力超強的基金經理為什麼也不離職單幹呢?既然能給別人打工賺錢,那為什麼不自立門戶為自己打工呢?
今天暱稱就這些問題和大家好好聊聊其中緣由。不知道各位沒有注意過一位基金經理手上到底管理著幾隻基金,而一隻基金又需要持有多少隻股票(債券)和其他標的物。這些基金究竟有多少個部門參與其中呢?下圖就是一個基金公司的管理組織架構,而基金經理一般都是投研體系的,也就是上圖中的投資管理,或屬投資部,或屬研究部,又或者是二者的集合,屬於整個團隊中的一員。今天我們就不說其他部門發揮的作用了,就光光說說投研部就能知道為什麼基金經理很難單幹。
從上面的各大部門分工,我們可以知道基金經理不是在單打獨鬥的,他的背後是一整個團隊的運營。雖然我們常說主動型基金更多的是依靠基金經理,但是基金經理在決定買入某隻股票時可是需要對這家企業進行深入的調研和分析。
我們先來看看基金經理決定買賣一隻股票前需要做哪些工作。除了分析宏觀經濟,行業發展現狀,檢視公司經營理念,企業報表,注意IPO、增發、併購重組等突發資訊以外,還要了解上市公司的季報、半年報、年報,前往公司做實地調查。
如此之多的企業能夠全部交給基金經理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專業投資是一項具有規模效應和高度分化的工作,它並不是憑藉一己之力能夠完成的。
它與個人投資者最大的區別也就在於股票池。我們開啟基金持倉就能發現前十持倉,但一隻基金持有的股票可是少則數十隻,多則上百隻,而且每隻股票都要進行財報分析,電話調查,實地調研,缺一不可。這樣的股票數量一個基金經理可無法全部兼顧到,就算他每天研究2只個股,一隻基金的建倉少說也需要個把月的時間了,而股票市場瞬息萬變,相隔數月的結果早已不能再用,更不用說一家成熟的基金公司,旗下的調研團隊需要每年走訪數百家上市公司,加上實地、電話調研上千次了,所以即使單幹基金經理也需要找來一整隻團隊。
基金公司作為平臺的重要性。我們要知道有些投資標的是個人所無法參與的,它只有像基金公司這樣的金融機構才能進行投資,例如新股的網下申購,大額的折價定增,場外期權等等。
加上部分基金經理採用的交易策略對資金規模的要求可是不小。動則數千萬的股票買賣,數十億的股票投資,基金經理要想依靠自有資金來實行有效的交易策略來做到數十億資金才能達到條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高收入的吸引力。我們就做個簡單的對比,假如基金經理單幹,自有資金500萬,達到巴菲特的投資回報率,平均年化20%,也就是年入100萬。按基金公司常用的業績排名25%作為分界線,要是在基金公司裡,能夠做到年化收益20%的基金經理,其年終獎就已經超過400萬了。根據證券日報在2017年底的報道,基金經理的平均年薪169萬,也就是說只要基金經理待在基金公司裡就不會比出去單幹收入低。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不是也有一些優秀的基金經理離職搞私募很成功的嗎?這個的確是存在的,但那些不成功的更是佔了多數。因為我們往往是願意看到我們所願意看到的,媒體也願意報道大家所願意看的,這就形成了倖存者偏差,那些留在公募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是不會被報道的,而那些離職成功的則成為了媒體爭相報道的物件,這就讓人有了厲害的基金經理都“奔私”去了的偏見。
所以綜上,厲害基金經理也需要厲害的基金公司,只有二者結合才更有可能實現較為豐厚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