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點人間煙火
-
2 # 薛文俊
我們可能都聽過這麼一句話:“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讀書和旅行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當我們一無所知的時候,我們要讀書。“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上學的時候,我們要讀書。工作的時候,我也也要讀書,讀書或許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讀書學習無處不在。
讀書能讓我們視野開闊,我們能從書本中學到從古至今各種我們需要的知識。旅行也能讓我們開闊視野,我們可以看到書上描述的更多風景。兩者之間,我覺得讀書能讓我們更加開闊視野。
我們提倡終身教育。從小到大乃至到老,我們都在讀書,我們大部分是從書本中知道了更多的知識,拓展了我們的視野。而旅行由於時間和經濟能力的有限,旅行在一年當中的次數我們掰著手指頭都能數的清楚。所以就在讀書和旅行當中,我們有了側重。
有個例子我記得特別清楚。我們有一次帶一個教師培訓學習研修班的學員去北京國子監孔廟去參觀學習。今天能到中國傳統的大學中去親身體驗,去開闊視野,老師們都很開心。由於那天沒有導遊,老師們都傻眼了,進去就是到處轉轉看看,看到漂亮的建築,看到了孔子,看到了古代大學生學習的教室,但對於古代大學的內涵和故事卻知之甚少,一場參觀學習覺得很遺憾。第二次,我們帶另一批教師研修班的學員去看的時候,我們請了個導遊,邊走邊講解,老師們連連點頭,不斷地說這裡面有這麼多得內涵和故事啊,老師們感覺這次參觀受益匪淺。
這就是在“讀書”有知識背景的情況下和直接旅行“看風景”的差別。讀書能讓我們的底蘊更加深厚,能讓我們站的更高,看的更遠。
-
3 # 敏小姐ireading
帶著書本去旅行,帶著旅行來讀書。
這才是知行合一的體驗感。
當我讀了《不再為錢煩惱》瞭解到了日本人對於金錢發自本心的尊敬,當在日本看到店員每次把錢幣都整理好再面帶微笑遞給你的時候,你理解了,這不是一種“商務禮儀”,而是深入骨髓的文化。
當親身去到了黃山,體驗了什麼是舉步維艱的登頂,看到了黃山日出的壯麗景象,我才算真正理解了什麼是“黃山歸來不看嶽”。
有書本的旅行,是看得真真切切的文字,有旅行後的讀書,是看得清清楚楚的畫面。
如果一定有個先後,
我推薦先讀書,讀一些自己目前夠不著的,需要墊下腳尖才能去到的地方,因為成長需要階梯,而讀書是最底成本的階梯。
開啟心智的視野,會更利於五官的視野對於外界資訊的感知和吸收。
這就是為什麼,面對空無一物蕭條的北方冬天,毛主席會吟出“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如果不是站在一個非常高的視野角度(上帝之眼),不是擁有一個大的格局,是寫不出如此磅礴的字詞。
讀書後的旅行更加擁有深度和層析。
我們人生中不乏這種人,他們年紀輕輕離開校園進入社會,當同齡人還在學校學習的時候他們已經進入社會磨礪。之後年紀輕輕已經事業小成。這類人就好比旅行者,他們用自己的直覺,感知力在人生旅行中跟著“活人活事”學習總結,“悟”出新的視野。
所以,旅行要開闊視野,也要帶著“讀”的心態和眼光,發現與總結,那些過眼的雲煙,才會成為心窗的望遠鏡。
旅行後也可以多看些相關的書做些補充,這會是又一次的心靈旅行。
回到提問,讀書和旅行那個更能開闊視野。
這個比較的問題裡需要一個參標的設定。
如果是我,我選擇天天閱讀,年年旅行。
-
4 # 雲水凡心分享
讀萬卷書,是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行萬里路,是指讓自己的所學能力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學以致用。李時珍、徐霞客、達爾文、哥倫布都是在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的情況下“行路”寫出宏偉鉅著或取得重大發現。可見“行萬里路”較“讀萬卷書”要重要得多。把“讀書”與“行路”關係作個比喻:“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透過一個視窗看到知識和能力,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還要靠走出門“行萬里路”。
“讀書”和“旅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書中的知識,是前人總結,旅行則是實踐,讀書能視野開闊,旅行能開闊視野。
-
5 # 王效鈞
有二句大家都熟悉的話:
第一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這句話的意思,既要讀書,又要走出去開闊眼界。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有的學習成績很好,但到了社會上就適應不了,所謂死讀書,讀成了書呆子,最終一事無成;有的學習不好,最終成了一番事業。但成了事業之後,又發現缺少文化的支撐,事業往往受阻,於是返回來進修,或者特別重視下一代的培養。所以,二者需要兼顧,不可偏廢。
第二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這句話有層層遞進的關係,但是,它的基礎還是讀書。沒有基礎,似乎還是不行。
毛澤東主席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是真理。
所以,我覺得: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書籍所記載的,往往是比你走出去看到的更多;走出去是為了更好的印證你所讀的書。
還是那句話——二者兼顧,不可偏廢。該讀書的時候要認真讀書,該走出去的時候走出去實踐,千萬不要以哪個重要,而放棄另一個。否則,必然走入誤區。
-
6 # 玩轉西藏
其實這兩種方法對於開闊視野來說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在二者中選擇其一的話,我覺得旅行更能開闊自己的事業,畢竟古人曾經說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圖書大廈也可以開闊視野,因為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從那上面可以,讓你獲取到各國,各地界的一些最新資訊。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每個人都可以寫一些,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也可以發表1些,自己所認為的事情,但真假的話就無從辨認了。讀書,他開闊你的視野是指精神上面和知識的積累,但真正要能把這些東西應用到實踐,讓你自己,能熟練的操作他們的話,還得需要,去自己去嘗試一下。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就是記憶。就像我們學,化學一樣,雖然你能記住理論知識,但是你記不了多久,只有靠你自己去實踐之後,你才能深刻的記住這個東西。讀書上面所開拓的視野,不能在你腦海中形成一個肌肉性的記憶他只會讓你,記得自己曾經知道一個這麼個東西,但是你具體說起來的話就感覺很模糊。自己出去旅行是他收穫的,遠遠比書上來的都,他可以讓你切身感受到,自己所處的環境,那種感覺是書上無法描述出來的,就算文字寫得再好,你沒有過這種經歷,你也無法想象。還有一個就是,在旅行途中,一切都是未知的,也許你可以從這次旅行中學到其他的一些東西,聽到一些別人的故事。
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經過實踐的理論就是隻是概念。如果有時間,儘量出去走走。把自己在書上面學到一些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更加深刻的記住他們,從他們當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
7 # 靠譜文藝青年
讀書和旅行哪個更能開闊視野?
有句老話說的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可見旅行更好點。
我也很認同這個觀點!
書中描繪給我們的知識,大多是文字形式,即使有插圖卻也不那麼直觀全面立體,大多要考靠我們自身的想象和閱歷加以揣摩,所以不那麼具象。
旅行中我們看到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很具象真實,甚至可以有機會親身體會,給人的感覺也更真實,印象更深刻,不會那麼容易忘掉。
所以我覺得讀書和旅遊雖然都需要,但是旅行更直觀點。
-
8 # 林間行者864
行萬里路更重要,一路讀著生活的書,大自然的書,積累更真實存在的生活,一路艱辛,一路風塵,一路收穫,一路成長…得到的是沉澱的經驗,體會的是不同的風景,枕流水以明智,漱清流以甘心,與清風明月為伴,聽鳥語風聲為歌,寫意山水於眼界心中,更何況萬里風景步步不同!豈不快活風光賽神仙!
-
9 # 坐看雲起時周
我以為讀書比旅遊更能長見識。人的一生去的旅遊點有限,而讀書則可上觀天文,下識地理。書的腿長,可帶你跑遍天下,既省時間,又省錢,何樂不為。
-
10 # 盧溝曉玥
我認為讀書可以多長見識,多瞭解外面的事物,如果有機會和能力,可以出去走走看看,畢竟世界很精彩,看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在煩惱的時候多看看書,會慢慢解開自己心中的心結,書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它永遠不會背叛你,欺騙你。
-
11 # 處世國學
我覺得最長見識的是飽讀詩書過後的旅遊。
我去一個地方旅遊,都會充分地瞭解這個地方的人文,歷史,景點以及各種文化和美食,這樣,一方面是做好旅遊攻略,第二方面是能夠更加了解當地的人文習慣。去旅遊過後,也能印證自己的判斷。這樣旅遊,你的見識才會得到真正的增長。而不是純粹的看看山,看看水,吃點美食,拍幾張照就完了。
所以我認為要想真正的增長自己的見識。就得讀足夠的書。在有豐富的知識背景下去某個地方旅遊。你就可以真正的瞭解這個地方的文化,也能夠真正的增長自己的見識。
-
12 # 不為打翻醬油而哭泣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我個人會選擇讀書!
古說的就是如果讀書多了,就如同行走過許多地方一般。而如果你只是盲目地走過萬里路,能給予你的只是大自然的奇幻,人文方面的輝煌,但因為沒有提前學習瞭解這方面知識,它們在你面前就只是一種美景美人好風光。滿足視覺和精神的滿足,而讀書是提升你個人的內在,豐富你內在精神。
有的人說去一個地方之前,讓它保持神秘更好。雖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卻可能失卻你行走的意義。因為你極有可能只是在行走,風光過後,已然忘卻它們背後所代表的那些歷史與未來。
如果我只是去旅行,就像走馬觀花一般,當我用語言來表達是時候,卻不能很好去表態,自己內心想說的,只能簡單的說:是值得去看看的地方,這裡自然風光很美,那些雕刻作品也很好。
只有你閱讀了,你才能讓旅行更加有意義,讓你更好的去理解和感悟生活與人生。
-
13 # feng86330
個人感覺讀書能讓人更漲見識,透過讀書增長知識和見識是成本最低的一種方式了。但旅遊也很重要。題目改成讀書和實踐哪個更讓人漲見識會更貼切些。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其實讀萬卷書,還要行千里路才行。
普及高中,我們至少要讀十幾年的書,我們步入社會前,絕大部分的知識來之書本,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歷史未來等,因為沒有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去旅遊、去實踐。步入社會後,應該說大部分的知識見識來自實踐了,因為沒有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讀書。
讀書和旅遊並不矛盾,讀書增長見識,終究是來自書本,需要你在實踐中認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這個意思。不是說讀書和旅遊或者實踐哪個重要,都很重要。
-
14 # 手機使用者58194295125
旅遊看景點,自然界的風景無限好,百聞不如一見,能有機會到處觀光旅遊,當然是最好的了,但和讀書是不一樣的,也是不同的概念,讀書是識字和增加無窮的知識,書是知識的大海,只要你能靜下心讀,是非常的有益,平時說的有知識的人,是有素質的人,就更講道理,也就是說懂得什麼叫文明,正如前幾個月的網紅的"魏大師"就就是流浪二十幾年,看了撿來的書多了,他的知識面廣,能說一些事理,總的讀書對個人而言是很有益的,對社會的文明建設和氛圍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
15 # 熙與旺
如果能做到這兩樣相結合,我想效果最好!只讀書,不出去走走,有這樣的老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如果只是出去走走旅遊,沒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作基礎,你一樣會走的挺難,可能你學到的只是經驗,而未必就是知識!勞逸結合,這四個字一樣適合在學習這裡。思與行,讓你學到更全面的知識
-
16 # 悟思必得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旅遊有同等的作用,讀書就是讀有字書,旅遊就是讀無字書,這是生活中的兩本書,也稱之為有紙書和社會實踐書,兩則都是讀書,都能學到知識長見識,關鍵要看是什麼人了,不同的人讀書和旅遊有不同的效果。比如,有的人讀書是為了消閒,看了很多書,隨便翻了翻了,沒有什麼記憶,也沒有讀出什麼效果,更沒有增長什麼知識;有的人每年都要到許多地方去旅遊和玩樂,但都是馬觀花,純屬於散散心,消消閒出去玩樂,回到家了什麼也忘記了,只知道哪裡有好吃的,沒有長什麼大見識,可見,讀書和旅遊要長見識還是因人而異的。
讀書就是讀有字書,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如今書有紙質書和電子書,這都屬於有字書之列,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就是為了增長自己的知識和學問,人可以從書中吸取精神營養,讀書可以激發人的理想和激情,讀書可以改變人生的命運。讀書的好處多多,正是如此,不少人勤奮讀書,從書中得到了無窮的快樂和享受,書成了與吃飯同的重要,一個是物質需要,一個精神需求。
旅遊是讀無字書,是人生開闊視野的重要途經。行萬里路可以開闊一個人的思維的寬度、看問題的高度、想問題的深度。邊行邊思邊寫,這就是理論聯絡實際,也是新的理論,旅遊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了知識,學不到的內容,更能激發人的靈感和想象力。詩聖李白有許多著名的詩篇都來自於旅遊,如今讀罷,仍然是哪樣膾炙人口 。像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在旅遊中的文化思考,可見,同是旅遊,同是遊玩,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旅遊是讀無字書,對有心人來說,也是有字書,只要思考,只要動筆,就是一篇有情感、有真實內容的有字書了。
有字書也是從讀無字書中悟出的經驗和智慧。只要我們認真想一想,有字書是怎麼來的?還不是古人和先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得出的知識和智慧,只是實踐在先,有字書在後,兩者實質都是一樣的,正是如此,才有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典之言。讀讀萬卷書是學習,行萬里路是實踐也是學習,我們讀書時就要思考,在旅遊時要觀察,這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一個真正能將書讀活的人,就需要讀有字書,也要讀懂無字書,只讀有字書,不讀無字書就會脫離實際,就會成為一個只知道讀書的書呆子了。
讀有字書必須讀無字書,這是有字書也需要昇華。書是前人的經驗和知識,尤其是在當下這個時代,社會發展日新月棄,突飛猛進,如果一個人不讀無字書就要落後,就像當下紙質書的變化一樣,前些年讀書大多都是看紙質書,看報紙,沒有幾年功夫,讀書都成了看電子書和電子報了,這就是現實的變化。還有一些旅遊景點,書上是那樣介紹的,幾年不去,變化大得驚人;城市變化更是如此,真可謂是一天一個樣了,正是如此,在某些方面就不能只死讀書了,要讀好無字書。
前面說過,不同的人有不同讀書方法和效果,讀萬卷書也好,行萬里路也罷,各有愛好不同,各有素質不同,還有一點人生的經驗也不同,比如像小孩子,只讓他到外面去增知識和見識,不讓孩子養成靜下來讀書的習慣,那麼孩子就會坐不住了,心裡總是想著旅遊和玩樂,這樣對孩子讀書學習是不利的,還是先培養孩子能靜下來讀書為好!
-
17 # 酷妹兒圈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這句話自然有其道理。
世間最複雜的是什麼?人心。我們長見識,是長什麼,又是為什麼?
長見識,就是了解世情,人間百態,洞悉人心。所謂世情煉達即文章。
那麼,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更能長見識?
讀書,是基礎,如同一棟大廈的地基,越是厚實寬廣,大廈越是牢固宏偉。行路,一樣可以蓋樓,一磚一瓦,起高樓。但如果沒有讀萬卷書這堅實的基礎,樓層的高度必然受限。
或者我們可以後來彌補,總歸困難許多,付出更多。
當前有很多當紅的明星,很多曇花一現,就是缺少了讀萬卷書的知識底蘊,撐不起來哪座紅樓。而一些底層崛起的明星,無不都經過再讀書、多讀書的補課程式,比如岳雲鵬。更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一直是倍受讚譽,比如陳道明。
讀書與行路,在長見識方面,不是誰更重要,是相輔相成。
讀書,獲取知識,可以增加智商;行路,印證知識,可以提高情商。
書讀多了,自有一股書卷氣。路走多了,必然更能世事洞明。
書卷氣,是高雅的氣質和風度,是良好素質的外在表現。世事洞明,是聰明處世的本領和素質,是優秀能力的內涵。
書卷氣自然採自於書卷,得益於孜孜不倦地讀書。瀟灑飄逸、“斗酒詩百篇”的李太白,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才思敏捷、風流倜儻的蘇東坡……讀萬卷書,是讀書人風度儒雅的雄厚基礎。
世事洞明必然要“行萬里路”,從閱人無數中洞察人心。萬世師表、古往今來一聖人的孔子,雄才偉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毛主席……行萬里,是偉大人物成功的堅實保障。
讀萬卷書固然重要,行萬里路也不可少。
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的徐霞客,之所以能寫出鉅著《徐霞客遊記》;遍嘗百草、草鞋藥筐九死一生的李時珍,能留下造福人類的《本草綱目》,只有、也唯有行萬里才能做得到。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哪個更能長見識?
不是讀成書呆子,必然長見識,不見得比行萬里少,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不是旅遊不走心,回來什麼都不知道,不見得比讀書獲得見識少,天文地理、民俗風情是見識,世情煉達即學問。
同樣都能,哪個更能長見識,唯用心不用心而已。
-
18 # SmileyWalker
讀書,長的是別人的見識,還未必是其真心感悟,更多是按照讀者喜歡的樣子取捨、變造,否則難以暢銷。
旅行,是看自己的世界,無論好壞、無論多少,看到的是真實的世界、自己的世界,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樣滴。
記得魯迅說過:讀書猶如動物園裡看老虎,透過籠中的老虎想像山中老虎的行為。
簡言之:讀書是快速瞭解世界的捷徑,但千萬記住,你看到的是別人的世界,是經過商業化包裝篩選成你喜歡的樣子,絕對不是真實的世界。
你真實的世界,得你自己去發現,也許平淡枯燥無趣,但是真實。
當你發現現實世界與你想像期待的大相徑庭時,實際上就是告訴你透過讀書瞭解世界之不靠譜。
-
19 # 南海渚島
要知行合一,既讀書,也旅遊。讀書是先做好功課,出去旅遊才能有的放矢,不瞎逛,旅遊是為了印證書中的記載,有所感悟。週而復始,一定讓人生更有意義。
-
20 # 許大米95
讀書是培養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質,增長學習的知識,旅遊是放鬆身心後的愉悅,同時也在旅遊的過程中瞭解了一些歷史知識和當地的風土人情。
回覆列表
古語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豐富的是你的知識儲備量。對事物有一定的認知。旅行是全面的豐富,去過泰山才知巍峨磅礴形容的是什麼,大海的寬廣不是書本資料能承載的,極光的絢麗也不是多姿多彩能描繪出來的。書本是人生閱歷所記錄下來的,有感悟有記實。那都不是從旅行中來的嗎!